- 吕雁琴;朱磊;
新疆是典型的绿洲经济区,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是一、二、三产依次交替发展,通过二产的兴旺,带动人气的增加,进而发展第三产业。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七城市的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并利用GIS软件对分析结论进行了可视化展示。结果表明:传统发展模式不利于新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010年12期 v.24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6 ] |[引用频次:3 ] - 王玉波;唐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对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阐述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内涵,之后以黑龙江省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为例,在全面分析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构建实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理论,建立评价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AHP-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实施至2004年所产生的总体效果进行评价,为下一步加强对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为全国新一轮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5-2020)的编制及实施评价方法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
2010年12期 v.24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70 ] |[引用频次:33 ] - 倪天麒;杜宏茹;曹建标;李雪梅;
天山北坡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二级发展轴,也是新疆优先重点开发的区域,在我国向西开放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依托铁路、公路和航空口岸以及区位优越的重要节点城镇,主要通过与中亚和欧盟国家的贸易、投资与旅游合作,并以沿桥、沿线和沿边为空间开发主线,建立各具特色、分工明确的外向型加工基地,外向型产业职能则成为相关城镇的重要职能。从发展和布局的演变过程与未来趋势上,天山北坡经济带外向型经济将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相关城镇对应于各个阶段的外向型经济作用,其职能响应发生着质的变化,随着外向型经济的规模比重增加和层次水平提高,城镇的规模、地位和职能显著改变、增强和提升。
2010年12期 v.24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5 ] |[引用频次:2 ] - 杨向飞;苏芳;尚海洋;
土地资源是一切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中在介绍基于假想抽取方法的经济系统部门关联效应分析方法之后,通过引入土地资源转换数,修改部门关联效应分析方法,得到土地资源的部门关联效应各指标,并计算了甘肃省2002年9部门块的土地资源关联效应指标。结果表明:以农业部门为主的部门块1与以邮电运输业构成为主的部门块7,可以向本部门块外的其它部门块转让一定量的土地资源;并且部门块1转让土地资源的潜力较大。农业生产部门在社会经济生产过程是土地资源供给中的关键部门。
2010年12期 v.24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4 ] - 韩春鲜;罗辉;李霞;
在构建塔里木河干流区人口-耕地系统及其生产能力一般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分析判断其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回归模型分析驱动因子和主导因子。分析认为:塔河干流区的人口和耕地主要集中在上游,但下游增加比较快;整个干流区和上游的阿拉尔市和沙雅县的人口-耕地系统生产能力属于技术依赖型系统;上游的库车县、中游的轮台县、下游的尉犁县则属于比较粗放的资源密集型系统,其中前两个是人口资源密集型,后者属于耕地资源密集型。粗放生产方式是人口、耕地增加过快及生态环境压力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农业技术投入,转化生产方式,是干流区人口-耕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2010年12期 v.24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2 ] - 武江民;赵学茂;党国锋;
利用1990~2004年兰州市耕地统计资料,对该地区耕地资源利用与变化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耕地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将其概括为人口经济因素和农业科技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耕地动态变化与社会驱动因子之间的回归模型。
2010年12期 v.24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8 ] |[引用频次:9 ] - 郑静;刘学录;
以2006年兰州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兰州市三县五区为土地开发潜力评价单元,选用土地利用现状、自然因素、生态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兰州市土地开发潜力进行等级划分,结合水资源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兰州市未利用土地开发潜力大,但开发难度亦大。土地开发一级潜力区(县):永登县、榆中县、皋兰县;二级潜力区(县):红古区、西固区;三级潜力区(县):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根据评价结果结合兰州市当前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土地开发工作的对策和建议,为全市确定土地开发的重点区域、重点项目以及时序安排提供依据。
2010年12期 v.24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08 ] |[引用频次:23 ] - 苏旺;冯佰利;王鹏科;高小丽;高金锋;
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我国西部特色杂粮生产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东中部地区,西部特色杂粮生产具有明显的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且变化趋势稳定,但生产效率不具有比较优势。因此,提出西部特色杂粮生产应该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进行区域科学合理布局、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及坚持科研带动的方针,预期从生产效率和规模两个方向全面加强西部特色杂粮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并建议了具体的对策措施。
2010年12期 v.24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3 ] |[引用频次:16 ] - 杨斐;肖玲;张玲;张丽慧;赵达炜;
在分析甘肃省1978-2008年耕地资源变化的基础上,对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的年际变化率及不同历史阶段两者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8-2008年,甘肃省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均呈现减少趋势;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生产具有根本的约束作用,是稳定粮食总产量的重要因素。借鉴灰色组合模型对甘肃省粮食产量进行预测,很好地克服了GM(1,1)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的缺陷,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2010年12期 v.24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6 ] |[引用频次:7 ] - 张子珩;濮励杰;周秀慧;
乌海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一座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度较大,同时经济增长也受水资源的强烈制约。根据乌海市目前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基本关系特征,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模型仿真结果显示:如果乌海市目前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主要结构特征保持不变,那么未来即使技术不断进步,煤炭资源存量也将以几乎稳定的速率逐渐减少,水资源透支总量显著增大;而总人口在经历一段时期增长后,将表现出与资源型城市衰退相伴随的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根据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结果可知,促进乌海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增加可供水量、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等一系列措施。
2010年12期 v.24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06 ] |[引用频次:27 ] - 蒋小荣;李丁;庞国锦;
在RS与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2000-2008年三期TM影像为信息源,提取三期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对流域内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研究表明:近10年来,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发生在人类活动比较密集的中部平原地区;林地、水域和城乡建设用地呈缓慢增加趋势;耕地先增后减,总体呈增加趋势,近10年来增加了158.33km2;草地2000~2005年大幅减少,2005~2008年有所增加;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减少了189.49km2;驱动力分析表明,人口、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在短时间尺度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较为显著。
2010年12期 v.24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33 ] |[引用频次:18 ] - 曾翠萍;邱慧珍;张文明;张军;
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强陇东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以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庆阳市为例,基于PSR模型,建立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综合指数法对其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庆阳市的生态安全度处于危险,各县生态安全状况不平衡。人口增长过快、水资源短缺、面源污染、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是导致该地区生态安全处于危险的主要原因。改善生态环境现状的主要政策和建议是:改变生产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建立和保持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
2010年12期 v.24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70 ] |[引用频次:28 ] - 元慧慧;滕军;李杰;胡姝;朱国阳;
采用1951~2007年南疆地区气温站点资料和NCAR/NCEP气候月平均资料,运用二项式系数加权平均法、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南疆地区夏季气温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异常年份环流形势进行了合成分析。结论如下:57年之中南疆夏季气温异常的频率达26%。气温异常存在显著周期为20年周期震荡,和弱的10年周期震荡。不同的年代气温异常的分布各不相同,但从气温长期演变趋势来看南疆北部(天山山脉南侧)主要为气温升高的趋势,塔里木盆地以及南疆南部地区主要为气温降低趋势,吐鲁番盆地附近处于升温中心。南疆夏季酷暑年和凉夏年的环流形势基本相反。酷暑年中高纬乌拉尔山到鄂霍次克海附近500hPa高度场异常偏低,我国东北到东北亚地区上空高度场异常偏高,低纬度南亚地区上空高度场异常偏低,这几个地区的高度场变化是影响南疆地区夏季高温干旱的关键因素。我国中纬度地区上空200hPa急流显著加强,南疆地区位于急流增强中心的西侧,非地转风正涡度加大。低空850hPa气流在贝加尔湖附近辐合加强,印度洋存在两处较强的反气旋式距平环流,低空风是否能将对印度洋暖湿气流输送到南疆地区是该地夏季气温和干燥程度的重要因素。OLR场异常特征对南疆夏季高温干旱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2010年12期 v.24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208 ] |[引用频次:8 ] - 包云;李晓兵;李超;黄玲梅;于静;
利用1961-2007年长时间序列的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EOF(经验正交函数)分析和功率谱分析逐年、逐季地分析了内蒙古气温47年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内蒙古气温也以0.45℃/10a的速度升高。东、中、西部年均温均一致升高,西部平均温度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东、中、西部四季的气温也呈现明显的增温趋势。年气温与四季气温的空间分布具有典型的一致性,反映了全区气温状况在大尺度的气候系统支配下,冷、暖趋于一致的空间特征。对内蒙古年、季气温EOF分解得到的时间系数进行功率谱分析,提取各模态时间变化的潜在周期,分析结果反映了内蒙古气温变化以长周期为主要振荡特征。
2010年12期 v.24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27 ] |[引用频次:43 ] - 庄晓翠;郭城;张林梅;
气温日较差可以反映全球和区域性的温度变化幅度特征,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气候异常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特殊的参考价值。采用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61-2008年最高最低气温资料,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线性趋势法分析,结果表明:就整个地区平均而言,DTR呈显著减少趋势,冬季幅度最大。各区域中富蕴站减少幅度最大;阿勒泰站夏秋季为增加趋势,夏季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春季则为不显著减少趋势;布尔津站夏季和秋季为不显著减少趋势,与全区不同步。R/S分析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的DTR变化在未来具有反持续性,特别是秋季和富蕴站较其它季(站)强。完全相关系数法分析表明,整个地区平均而言,低云量、平均风速与DTR减少具有最显著的相关性,是影响DTR减少的主要因子,但各站有所不同。低云量及气溶胶等污染物的增加导致太阳辐射量减少,而引起气温日较差的减少;平均风速的减少则主要与全球变暖背景下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减弱导致我国平均风速的减少有关。
2010年12期 v.24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6 ] |[引用频次:20 ] - 张素云;周顺武;郭艳岭;王晓敏;
利用河北61个气象观测站近47a(1961-2007年)的地面平均风速资料、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北半球环流指数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对地面平均风速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47a来河北四季地面平均风速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春季、冬季的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夏季、秋季的下降速度。(2)河北地面四季平均风速与同期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北半球副高面积指数呈显著负相关。(3)春季500hPa冷空气势力偏强,850hPa增暖迅速时,河北风速较大;夏季500hPa冷空气势力较强,副高西伸脊点位置偏东时,河北风速较大;秋季500hPa冷空气势力偏强,850hPa降温缓慢时,河北风速较大;冬季500hPa、850hPa冷空气势力均偏强时,河北风速较大。
2010年12期 v.24 9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1 ] |[引用频次:16 ] - 王旭东;李忠;包伟民;陈凌云;
利用1961-2008年乌海气温、降水等资料,使用趋势分析、累计距平等方法分析了乌海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计算了相应的气候生产力,分析了其演变特征,建立了二元回归评判模型。结果表明:1961-2008年乌海年、季气温上升显著,气候变暖趋势极为明显。除秋季降水有微弱的上升趋势外,春、夏、冬季及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但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干燥度呈现不明显的下降趋势,乌海气候呈现较强的暖干化特点;乌海气候生产力呈现微弱的增长,决定乌海气候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是年降水量的变化,所建立的评判模型表明当年平均气温上升1℃,年降水量上升1mm时,乌海气候生产力将上升3.02%。
2010年12期 v.24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25 ] - 唐湘玲;魏文寿;何瑛;
根据石河子地区3个气象站47a(1961-2007)日照时数资料,建立石河子地区年日照时数序列,利用滑动平均、一元线性回归、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石河子地区近47a来年日照时数变化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年日照时数呈现增加趋势,其变化的倾向率为4.0h/10a;春季、夏季和秋季日照时数呈增多趋势,但冬季呈减少趋势;年内日照时数变化很大,日照时数最多的月份是7月,最少的是12月;年日照时数近47年来最低值出现在1987年,最高值出现在1997年;年日照时数在1979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建立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石河子地区2010-2015年的年日照数进行预测,发现今后几年石河子地区的年日照时数将有所增加,年日照时数在2015年将达到2826.03h,但未能超过近47年的最大值2950.2h。
2010年12期 v.24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1 ] |[引用频次:5 ] - 霍华丽;刘普幸;马亚兰;
利用宁夏平原绿洲中宁、银川、陶乐三个站点1960~2005a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对宁夏平原绿洲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年代际和四季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6a来,宁夏平原绿洲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且冬季升温幅度最大,夏季升温幅度最小。年平均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中宁>银川>陶乐,但冬季降水有微弱增加,其它季节减少,秋季减少幅度最大。通过Mann-Kendall突变分析表明:气温突变明显,年平均气温在1984a发生升温突变。年平均降水突变则比较复杂,年降水量在1965、1979、1981a发生减少突变,而2001a突变增多。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宁夏平原绿洲的气候呈变干趋势。
2010年12期 v.24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4 ] |[引用频次:5 ] - 闫军辉;延军平;曹小星;董婕;
以西安市为研究区域,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气候突变前后各因子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粮食产量在波动中上升;气候生产潜力利用率偏低,人为因素在粮食增产中的比重越来越高;突变之前,低温、水涝对作物产量产生了不利影响,突变之后,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及匮乏的水资源成为限制作物增产的主要因素。
2010年12期 v.24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61 ] |[引用频次:12 ] - 邢楠;周海;尚可政;王式功;杨德保;
利用NCEP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及新疆49个测站月降水资料,采用奇异值分解(SVD)技术研究了青藏高原上空垂直速度场与新疆地区降水场的时空结构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秋季、冬季和春季三个季节,高原上空ω场与其北侧降水场之间是通过经向环流相联系的。青藏高原上空上升运动偏强(弱)时,新疆降水偏少(多)。干旱年37°N以南为上升气流,以北为下沉气流,形成一相对经向环流圈。多雨年份的环流圈与此方向相反。(2)通过分析ω场空间分布,可以得到三对基本的相关模态,各对模态对应不同的相关型式。根据ω场模态来分类,大致可分为:高原一致型、主体与东北反相型和东西反相型。说明,新疆地区的降水在一致性变化的基础上,也存在着明显的东西或南北差异。
2010年12期 v.24 12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6 ] |[引用频次:7 ] - 史兴民;李红帅;
新疆玛纳斯河平原带位于北天山山前褶皱低山丘陵与冲积扇带的北部,准噶尔盆地中央。根据钻孔剖面资料研究该区第四纪地层在水平和垂向上的变化规律,结合山前褶皱丘陵与洪积扇的演化历史,探讨了平原曲流带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平原带的演化受山麓带范围向北扩张和沉降中心向北迁移的影响,所以平原曲流带向北推进10~30km。
2010年12期 v.24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3 ] |[引用频次:7 ] - 温淑瑶;邱维理;李容全;马占青;赵承易;
"黄土来自远源"是以往的观点,近源对黄土是否有影响需要研究。(1)以马兰黄土中元素平均含量为本底,通过比较同一地区(北京)不同时期(晚更新世、现代)沙尘暴降尘中化学元素含量的差异,发现:现代沙尘暴降尘中Cd、As、S的含量比马兰黄土高8倍以上,表明现代人类活动对沙尘暴降尘有较大影响,原因之一是煤的开采和大量使用,煤中含有大量的As、Cd、S。(2)通过比较同一时期(现代)不同地区沙尘暴降尘中化学元素含量的差异,发现:北京地区降尘中As、S含量较高,武威地区Zn含量较高,哈尔滨地区Fe,Pb,Cr含量较高,表明现代人类活动对不同地区沙尘暴降尘的影响不同。(3)现代条件下沙尘暴降尘中As、Cd、S、Zn、Pb等污染元素的含量与本底比有明显的增加,说明近源对黄土有影响,以往"黄土来自远源"的观点需要部分改变,现代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然变化过程黄土的组成和性质,其负面影响程度有待深入研究。
2010年12期 v.24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7 ] |[引用频次:3 ] - 殷昊;胡伏生;隋松宇;杜立新;
斜坡地表形态对滑坡的孕育起着重要控制作用,地形参数的提取及地形地貌对滑坡的影响是区域滑坡灾害评价的必要过程。文中利用最小流域和精密河网将研究区划分为31418个自然斜坡单元,利用ArcGIS区域统计功能提取斜坡单元的地形参数,分析研究区斜坡的坡体形态分布规律。依据区内292处滑坡调查点的资料,统计分析不同坡体形态下的滑坡发生概率,结合数值模拟分析结果,确定黄土斜坡发生滑坡的坡型、坡度、坡高及坡向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凸型斜坡发生滑坡的概率最高;随着斜坡坡度和坡高增大,发生滑坡的概率增大;阳坡发生滑坡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坡向的边坡。
2010年12期 v.24 13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12 ] |[引用频次:29 ] - 满苏尔·沙比提;努尔卡木里·玉素甫;娜斯曼·那斯尔丁;
利用水文资料、当地群众的灌水经验、部分试验资料和理论公式来计算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的水资源总量和需水总量,计算结果显示:(1)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可以引用的地表水资源为30.71×108m3,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为0.39×108m3/a,水资源总量为31.10×108m3。(2)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种植业需水量为8.01×108m3,生态需水量为24.16×108m3,工业和生活需水量为1.22×108m3,总需水量为33.39×108m3,缺水量为2.29×108m3。(3)因地表水紧张,大量的开采利用地下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导致绿洲周边天然灌丛及草本植物的衰退。近10a来绿洲平原天然植被覆盖减少面积为12.58×104hm2。(4)研究区天然生态植被的生态用水多来源于地下水,其需水量为21.99×108m3,而地下水的各类补给量为19.94×108m3,天然生态植被的生态缺水量为2.05×108m3。因此,灌区内经济用水与最小生态用水的分配比例保持在9:1是非常必要的。
2010年12期 v.24 14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3 ] |[引用频次:10 ] - 韩俊丽;宋存义;杜君兰;赵宇琦;武炎;乌云塔娜;
通过对包头市目前生态环境用水现状的分析,揭示包头市生态环境用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现阶段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态环境可持续用水的方式和途径。
2010年12期 v.24 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1 ] - 杨忠平;卢文喜;刘新荣;辛欣;
为剖析长春市城区近地表灰尘中重金属污染来源,采用网格化均匀布点系统采集了232件长春市城区近地表(约离地面1.5m)灰尘样品,分别采用X荧光光谱法(XRF)、原子荧光光度法(AFS)和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测定近地表灰尘中Cu、Pb、Zn、Cr、As、Hg和Cd含量。结果表明:长春市城区近地表灰尘中As、Cd、Cr、Cu、Hg、Pb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3.26、0.62、94.53、68.41、0.24、93.63和416.71mg/kg,且其含量变化范围较大,同时均显著高于研究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已受到一定程度人为源输入的影响;主成分分析法结果表明:Cr和As目前主要起源于土壤扬尘,主要受自然起源影响;Cu和Pb主要起源于交通污染,主要为汽车尾气;Zn主要起源于交通运输污染,主要来自汽车轮胎磨损所产生的粉尘,另外也受到相当程度工业活动影响;Hg主要起源于燃煤所产生的烟尘沉降,包括工业燃煤和民用燃煤;Cd主要起源于工业活动所释放的"三废"。
2010年12期 v.24 15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26 ] |[引用频次:46 ] - 武俊瑛;高永;
以穿越浑善达克沙地省际通道两侧公路防护带为试验区,以黄柳(Salix gordejevii Y.L.Chang et Skv.)和小红柳(Salix microstachya Turcz.)为主要材料设置的高立式柳条沙障阻沙带和半隐蔽式方格沙障固沙带构成的公路沙障带的防风固沙效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公路两侧不同沙害发生地段的沙障带内风速、输沙量测定,分析风速变化、防风效益和地表粗糙度以及风沙流结构。结果表明:在平缓流沙地、风蚀窝状沙坑、挖方段沙质陡坡等主要公路沙害地段,风速在沙障带带内及其上空,都表现出较强的线形规律,其中沙障带在平缓流沙地风速变化线形规律最强,风速在50m宽的阻沙带中心及固沙带内显著降低,粗糙度渐增,防风效能提高。高立式柳条沙障阻沙带阻聚外源流沙主要发生于阻沙带前锋26m宽范围内,防护带其余近公路54m宽流沙地得到有效控制,表面保持稳定。
2010年12期 v.24 16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7 ] |[引用频次:20 ] - 张翼龙;曹文庚;于娟;王文中;王丽娟;苗青壮;
根据河套平原典型剖面浅层地下水砷的分布及地质环境特征,得出自剖面北部扇顶向扇前平原呈现地下水中砷含量逐渐升高的趋势,并在扇前平原和黄河冲湖积平原交界的洼地处,砷浓度达到峰值;向南部进入黄河冲湖积平原,砷浓度普遍较低。结合水化学Schoeller图和地质环境特征,推测此洼地的高砷可能来源于山前深大断裂深部水侵染,并随山前地下水径流在扇前洼地沉积浓缩,在还原环境下解析富集。典型剖面南部黄河冲湖积平原低砷区的地下水水化学组成与黄河水水化学Scoeller曲线极为相似,说明此处地下水砷来源与黄河水灌溉有着密切关系。
2010年12期 v.24 167-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54 ] |[引用频次:21 ] - 陈海军;单玉梅;吴志毅;王明玖;
于2008年1月至3月,在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典型地段,设计了4个不同比例结构牧群(山羊与绵羊的数量比分别为1:0、1:1、1:3和0:1),将白天放牧时间分为出牧、定牧和归牧3时段,并采用全日制跟群放牧观察法观测各牧群中山羊与绵羊牧食行为活动节律和采食行为指标动态,主要包括采食速度、采食时间、采食时行进步数、采食口数、单口采食量和日采食量,同时对羊只体重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冬、春季放牧山羊与绵羊白天活动节律均表现为采食>游走>打斗,其中采食总时间占全天放牧时间的70%以上。冬、春季采食时间与游走时间之比在初牧时段无差异,而在定牧和归牧时段差异显著,且该比值在春季均高于冬季;不同放牧季节对羊只的采食行为指标均产生显著的影响。春季与冬季相比,山羊和绵羊单口采食量和日采食量均降低,而全天采食口数和采食时行进步数均增加。单一结构牧群中,山羊冬、春季对草地的影响(主要包括采食和践踏作用)均大于绵羊。混合牧群结构中,山羊冬季放牧对草地影响大于绵羊,春季则相反。相对而言,1:1结构牧群中羊只对草地影响最小,掉膘程度最轻,结构比较合理。
2010年12期 v.24 172-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1 ] |[引用频次:9 ] - 哈斯巴根;
不同学者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认定的对贺兰山特有植物共有24个种和11个变种。考证结果表明:原认定种类中的3个种不产于贺兰山;除贺兰山外在其他地区也有分布的种类共有7种4变种,经分类学订正后可以否定的种类有4种4变种;对原认定的2种和1变种订正为3个种,直接保留了原认定的3种和1变种。另有5种和1变种发表后未得到植物分类学工作者广泛的承认而暂未列入。文中认为,过去认定的贺兰山特有植物中的6种1变种能够成立,近年来定名发表的贺兰山植物新分类群3种1变种目前应被认为是贺兰山的特有植物。最后,重新确认了贺兰山特有植物9种和2变种,即阿拉善韭、贺兰山天门冬、贺兰山延胡索、贺兰山翠雀花、贺兰山顶冰花、贺兰山嵩草、贺兰山棘豆、贺兰山蝇子草、阿拉善绣线菊、二柱繁缕、南寺黄鹌菜。
2010年12期 v.24 179-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0 ] |[引用频次:4 ] - 薛华菊;张文;
基于青藏高原独特的地质背景形成丰富的旅游地质资源,对青海省旅游地质资源进行了科学分类,采用SWOT分析方法,从青海省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青海省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2010年12期 v.24 18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59 ] |[引用频次:12 ] - 陈梅花;张欢欢;石培基;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旅游资源组合方式的多元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已成为旅游地理学走向纵深的一个重要方面。兰州是我国唯一一座黄河真正意义上穿城而过的城市,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沿岸旅游带是我国西部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区域。运用最近邻指数、图论中的拓扑指数刻画了大兰州滨河带旅游空间结构特征,在对其旅游空间结构演化动力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大兰州滨河带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变模式。
2010年12期 v.24 195-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16 ] |[引用频次:33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