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50多年来甘肃省产业结构时空演变研究

    武江民;党国锋;石培基;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也是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关键。文中以甘肃省为例,在国内外区域产业结构研究的基础上,以1993、2000、2004和2007年各县区产业结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近20年来甘肃省各县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和特征,同时选取1952-2007年产业结构数据,利用三角形图表法进行研究,从时空两个角度分析了50多年来甘肃省产业结构的变迁和发展趋势。研究表明:1)各县区产业结构经历了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二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的产业结构渐趋合理的发展演变趋势;2)1952-2007年,甘肃省产业结构的演变经历了明显的五个阶段:1952-1956年建国初期产业结构初步优化阶段,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较快上升;1957-1960年产业结构畸形变化阶段,第二产业急速上升;1961-1978年,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下降和工农业产品匮乏阶段;1978-1995年改革开放以后产业结构快速优化阶段;1996-2007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阶段,各产业内部结构也逐渐趋于合理。3)曲线的路径沿着三角形的右下角→顶端→左下角逐步位移,表明甘肃省产业结构逐步走向优化;4)三角形内部若干的点位集中在三角形的顶端位置,突出了这些区域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的比重,这正反映了这些县区(如玉门、白银、嘉峪关、金川等)资源开发型城市的显著特点。

    2011年01期 v.25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3 ] |[下载次数:678 ] |[引用频次:11 ]
  • 基于能值分析的西宁市城市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刘志杰;陈克龙;赵志强;苏茂新;张斐;

    运用能值分析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西宁市2007年生态经济系统能值货币比率、环境负载率、人均能值使用量、可持续发展指数等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与国内其他城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西宁市的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本地资源,属资源输出型城市,城市环境压力相对较小;2)2007年西宁市可持续发展指数为125.3,说明西宁市经济不发达,可持续性较差,但潜力较大。因此未来西宁市的发展除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引进外部资源,促进物流、能流、货币流的合理流动,来实现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011年01期 v.25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1 ] |[下载次数:705 ] |[引用频次:23 ]
  • 基于耗散结构的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分析

    巩芳;常青;郝晓燕;文宗川;

    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草原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用熵作为度量标准,从草原生态系统的冲击力、复合承载力和反馈力三个角度分析了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危机与挑战,并提出了通过构建完善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增加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负熵流,通过转变牧区经济的发展方式,完善保护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政策减少正熵的流入,从而实现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发展。

    2011年01期 v.25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5 ] |[下载次数:535 ] |[引用频次:11 ]
  • 基于GM(1,1)预测模型的兰州市生态安全预警与调控研究

    周健;刘占才;

    城市生态安全作为生态安全的重要视角之一,是一个国家或区域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就生态安全的研究对象而言,生态脆弱型地区作为独具特色的环境系统,具有敏感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11年01期 v.25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2 ] |[下载次数:1101 ] |[引用频次:60 ]
  • 基于P-E-R区域匹配模式的宁夏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张玲;赵先贵;杨斐;赵达伟;张丽慧;

    运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计算了宁夏5个地级市2004年至2008年的人口经济比较压力指数和人口资源比较压力指数。对2008年宁夏5个地级市的相对经济承载力和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阐述了2008年宁夏P-E-R区域匹配模式的结构特征及5年间各市人口经济比较压力指数和人口资源比较压力指数的动态变化。并且提出了宁夏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2011年01期 v.25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46 ] |[下载次数:298 ] |[引用频次:10 ]
  • 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资源依赖型经济的资源诅咒分析——以甘肃省为例

    周亚雄;王必达;

    "资源诅咒"效应的现实存在,使得研究资源富集地区如何摆脱这一诅咒约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甘肃是个资源大省,其工业优势行业主要集中于资源型产业,由于资源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吸引了大量的生产要素,使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得不到足够的要素支持而陷入资源诅咒陷阱,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依赖型的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是甘肃摆脱诅咒的可行的路径选择。

    2011年01期 v.25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2 ] |[下载次数:1360 ] |[引用频次:42 ]
  • 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

    潘旭东;王翔飞;赵斌;张凤华;

    从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水土资源、农业种群、产业结构方面以及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功能进行综合分析,对于建立良好的生态结构及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功能提出对策。

    2011年01期 v.25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9 ] |[下载次数:517 ] |[引用频次:9 ]
  • 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口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

    王美霞;任志远;杨忍;王永明;

    人口-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人口与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该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耦合模型对各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经济区人口和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偏低,人口综合发展水平近年来有所下降,而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正在缓慢提升;人口与经济发展总体上处于轻度失调状态,仅西安和宝鸡两市协调状况较好,同时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地区差异有缩小的趋势。

    2011年01期 v.25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0 ] |[下载次数:1044 ] |[引用频次:37 ]
  • 基于GIS陇南市生态功能区划及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刘英英;石培基;刘春雨;魏伟;魏晓萍;李斌;

    针对陇南市的自然、经济和生态条件,运用现代生态学理论,采用叠置法,以主导因素的区划界线为模板,综合分析其它非主导因素的区划界线,以相重合的界限或平均位置作为新区划的界限,最终确定生态功能的区划界线,对其进行了生态功能区划。陇南市辖区划分为2个一级生态区、2个二级生态亚区和11个三级生态功能区,包括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农业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滑坡及泥石流重点控制区,并针对不同功能区土地资源的特点,探讨了各区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提出了土地资源区域治理措施和土地利用的方向。

    2011年01期 v.25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2 ] |[下载次数:1000 ] |[引用频次:23 ]
  • 矿区土地利用及生态服务价值动态评估——以山西省朔州市为例

    陈雅琳;高吉喜;常学礼;李咏红;

    以山西省朔州市1989、1996和2008年3期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在3S技术支持下,对矿区土地利用及生态服务价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农田是朔州市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其次是草地和林地,1989、1996和2008年农田面积分别占到研究区面积的53.37%、44.20%和48.08%。1989-2008年的20年来,农田和林地的面积分别减少了56251.56hm2和24251.25hm2,草地的面积增加了110820hm2,主要土地利用转移方向为:1989-1996年间,农田比较稳定,草地和林地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1996-2008年间,农田依然很稳定,草地主要转化为农田、林地和湿地。从研究区的空间格局来看,1989-1996-2008年两个时期,研究区斑块数量和景观形状指数一直处于增加状态,景观多样性指数呈增加-减少的状态,景观凝聚度指数的变化与多样性指数相反。从生态服务价值的角度来看,1989-1996-2008年两个时期,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量先增加后减少。

    2011年01期 v.25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0 ] |[下载次数:868 ] |[引用频次:21 ]
  • 扎龙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与分析

    付博;姜琦刚;任春颖;

    引入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进行扎龙湿地的生态脆弱性评价,选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得出扎龙湿地中度脆弱和重度脆弱的地区占整体的18%,潜在脆弱地区和微度脆弱地区占整体的63%。文中从定量化的角度表明了整个扎龙自然保护区整体生态环境不容乐观,为保护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了具有科学意义的借鉴。

    2011年01期 v.25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2 ] |[下载次数:1161 ] |[引用频次:60 ]
  • 基于退耕还草背景的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张华;王慧捷;李莉;张彤;张丽媛;

    基于研究区2000、2005年土地利用图形数据、土地沙漠化监测数据、环境状况公报数据以及统计年鉴数据,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从整个研究区及旗、县尺度上对科尔沁沙地退耕还草工程实施初期、实施5年后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退耕还草工程实施5年后,科尔沁沙地整体生态环境状况虽有所改善,但仍属于"较差"级别。研究区各旗县的生态环境状况表现为阿鲁科尔沁旗、科尔沁左翼后旗、扎鲁特旗(含霍林郭勒市)和科尔沁右翼中旗的生态环境状况属于"一般"级别,而巴林左旗的生态环境状况则由退耕初期的"一般"级别退化为"较差"级别。整体看,科尔沁沙地沙尘治理中不存在"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局势,但一些旗县在实施退耕还草工程过程中仍面临着草地数量、质量有待提高的局面。

    2011年01期 v.25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9 ] |[下载次数:616 ] |[引用频次:14 ]
  • 塔里木河干流河道演变对两岸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贺兴宏;管瑶;

    塔里木河干流位于塔里木盆地的腹地,文中在分析塔里木河干流河道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塔里木河干流河道演变对两岸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得出塔里木河干流河道演变中的洪水漫溢、河岸崩塌侵蚀与洲滩淤长、河势变化与改道、河势游荡与分汊等变化对两岸生态环境都有重要的影响。

    2011年01期 v.25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1 ] |[下载次数:319 ] |[引用频次:11 ]
  •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陕西省石油天然气产业竞争力研究

    杜小武;张贺;

    以波特的钻石理论为基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大量的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陕西省石油天然气产业在我国陆上油气生产各省区中的竞争地位。研究显示陕西省石油天然气产业具有产业上游油气生产和资源潜力的优势,同时存在产业下游的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规模太小、管理效率差和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等方面的劣势。

    2011年01期 v.25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3 ] |[下载次数:653 ] |[引用频次:20 ]
  • 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历史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冯文勇;王乃昂;何彤慧;黄银洲;程弘毅;

    结合文物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在2003~2007年多次野外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我国农牧过渡带-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内209座历史城市发展的阶段性进行了研究。历史城市发展大致分为六个阶段,其阶段性特征是:军事或政治城市体系特征显著,城市体系具有短期内一次成形的特点;受控于政治或军事城市体系的约束,始终没有形成明显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发展具有跳跃性,城市的数量极不稳定,政治军事中心城市不断发生空间位移;城市职能比较单一,城市发展和衰落的周期与人口的增长和下降的周期几乎同步。

    2011年01期 v.25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0 ] |[下载次数:393 ] |[引用频次:4 ]
  •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耕地面积变化与人口、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王海鸿;马琼;付士波;韩娜娜;

    基于甘肃省1997-2006年耕地十年变化的数据,研究了甘肃省经济发展过程中耕地面积变化的过程,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近十年来耕地变化与人口以及固定资产投资、人均GDP等经济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耕地面积与人口呈相反趋势,与固定资产投资、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呈正"U"型三次曲线相关,即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长到一定阶段后,它们的提高对耕地面积减少的影响呈递减趋势。

    2011年01期 v.25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6 ] |[下载次数:890 ] |[引用频次:23 ]
  • 陇南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评价研究

    石培基;吴燕芳;

    结合陇南市城市空间拓展难的现实,从建设用地投入产出、用地结构、强度及发展趋势等方面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以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及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陇南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时间变化趋势及空间差异的原因,为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及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陇南市2000-2007年建设用地集约度稳步上升,土地利用方式逐步走向集约;2)各县区建设用地集约水平较低且差异显著,影响集约度差异的因素各异;3)集约利用水平等级划分表明:集约度与区域所处经济阶段高度相关。

    2011年01期 v.25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3 ] |[下载次数:559 ] |[引用频次:23 ]
  • 牧区城镇居住用地地价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内蒙古乌里雅斯太镇为例

    付鑫;王红梅;杜国明;苏根成;

    以揭示牧区城镇居住用地地价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为目的;利用内蒙古乌里雅斯太镇地价样点资料,采用地统计学中的克里格空间插值和半变异函数云图方法,得到了地价的空间分布图示、半变异函数云图和剖面图,从不同层次上研究了牧区城镇居住用地地价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得到以下结论:居住用地地价在空间分布上不仅存在连续性,还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主干道对居住用地的空间分布形态影响较大,城镇城区与郊区的地价梯度特征不同。

    2011年01期 v.25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1 ] |[下载次数:359 ] |[引用频次:4 ]
  • 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分析

    赵晓露;高敏华;高军;

    根据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选取1995-2007年统计资料,建立该市土地利用效益的指标体系和耦合模型,分析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协调程度。结果表明:1)1995~2007年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几乎呈指数形式增长;而生态环境效益总体上升,但起伏波动比较大;2)1998年以前,耦合度呈下降趋势;1999年耦合度从-87.85°骤升至15.86°,从低级共生状态迅速跃至协调状态;2000~2007年耦合度有所下降,耦合度介于1.62°~15.86°之间,虽然其土地利用效益变化相对激烈,但近8年仍处于相对协调状态。

    2011年01期 v.25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2 ] |[下载次数:720 ] |[引用频次:35 ]
  • 1956~2008辽宁省近53年的降水量变化

    杨东;刘洪敏;郭盼盼;郑凤娟;刘强;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辽宁省8市8个气象观测站近53年(1956~2008年)的逐月降水时间序列,分别计算了平均降水量、汛期降水量和距平,运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了近54年辽宁省的降水变化特征与趋势,结果表明:1)近53年来,辽宁省的平均降水量呈现下降的趋势,降水日数和汛期降水量也同样表现减少的趋势。2)年代际变化的整体波动不大,从20世纪60年代到2000年以后,辽宁省降水量大致经历了:多-多-少-多-少的过程。3)辽宁省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除春季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外,夏、秋、冬三个季节都略下降。其中夏季和秋季存在明显的振荡周期。

    2011年01期 v.25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18 ] |[下载次数:851 ] |[引用频次:87 ]
  • 全球气候变化下西安地区的响应

    万红莲;

    利用西安市56a的气温、降水量资料对其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得出:西安市56a来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的增温倾向率为0.296℃/10a,大于同期全国年平均增温率(0.04℃/10a)。从季节来看,冬季增温明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是出现异常冬暖年的主要时期;西安市56a来降水量以6.752mm/10a趋势下降,年降水量平均减少0.6752mm,低于全国年平均递减量1.269mm,但冬季降水量有增加趋势;对降水量、气温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年总降水量与年平均气温以及春季、夏季、秋季降水量与气温均呈负相关。冬季降水量与气温呈正相关。二者之间均表现出显著线性相关,且通过了a=0.01显著性水平检验;与关中其它两个城市相比,1961a来西安的温度增幅是最大的,降水量的减幅是最小的;近期西安、宝鸡、渭南均有向暖干化发展的趋势。

    2011年01期 v.25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6 ] |[下载次数:626 ] |[引用频次:7 ]
  • 辽河流域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计算

    付玉娟;何俊仕;慕大鹏;张静;刘洋;韩宇洲;

    以往将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都是将它作为一个固定值,文中将生态环境状况与水资源可利用量相结合,根据辽河流域水资源紧缺及低温期长的特点,用修正的Tennant法计算了辽河流域的生态条件分别为"一般"和"好"时的河道内生态需水量;并将此作为河道内生态需水量的上限与下限,用倒扣法计算出相应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上限与下限,使其作为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域值区间;并将该计算结果与辽宁省水资源二次评价的结果做了比较,结果表明文中计算的结果与实际情况更接近,更合理可靠。

    2011年01期 v.25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0 ] |[下载次数:561 ] |[引用频次:20 ]
  • 近30年乌鲁木齐耗水分析

    吴桂花;张捷斌;

    文中分析了近30年乌鲁木齐的耗水主体,即生活耗水、生产耗水和生态耗水的阶段性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生活耗水占主导,生态耗水近几年逐年增长,生产耗水极其有限。为适应未来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使有限的水资源不成为乌鲁木齐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严重瓶颈,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合理消耗水资源。

    2011年01期 v.25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6 ] |[下载次数:189 ] |[引用频次:1 ]
  • 中国宜农荒地旱灾风险综合评价与开发战略研究

    梁书民;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同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宜农荒地区的旱灾发生程度和旱灾抗御潜力进行综合评价,评定出了宜农荒地的旱灾风险等级。主要结论为中国宜农荒地的面积大,但地区分布极不均衡,旱灾风险为中等偏高;中北、东北、西南、青藏和新疆的宜农荒地的面积较大,是我国未来宜农荒地开发的重点区域。指出在宜农荒地资源综合开发中应因地制宜的实施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推广节水灌溉、等高工程建设和地膜覆盖保墒等旱灾防御和抗御措施;并提出了发展水果、果用瓜、油料作物、小杂粮、青饲料和人工草地的宜农荒地资源开发战略。

    2011年01期 v.25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4 ] |[下载次数:349 ] |[引用频次:5 ]
  • 甘肃省夏季气温异常变化的特征分析

    石光普;李富洲;陈少勇;王银花;冯婧;程华;

    利用甘肃省27个测站,近46a年历年夏季(6-8月)平均地面月气温资料,采用EOF、REOF、子波分析、Mann-Kendal突变检验法等方法,分析了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变化特点并对平均气温时间序列可能的突变点分别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甘肃省夏季平均气温异常的全区一致性是主要特点,也存在河东、河西气温异常的差异。REOF分析把气温异常细分为河西走廊区、陇东南区、陇中区和甘南高原区4个分区。2)各分区在过去的46年中都表现出增温趋势,但气温发生转折和增温突变的时间存在区域性差异,甘南高原转暖和发生变暖突变的时间比其它区域都要提前。3)甘肃省不同区域的夏季气温变化有各自不同的周期性变化,且周期性不很稳定,自2005年以后各区域无论在大、小尺度上均还处在偏暖的周期。

    2011年01期 v.25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80 ]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0 ]
  • 基于修正A值法的西安市大气环境容量估算

    张军;

    估算西安市大气环境容量,为西安市大气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应用国标《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中规定的以箱模型为基本模型推导出的宏观总量控制A值法。西安市SO2、NO2和PM10大气环境容量分别为11.38、12.04及4.83,单位为104t/a。估算结果表明,SO2和NO2环境容量剩余,可以满足当前工业生产的需要,而PM10的排放量已超过了西安市环境的承载力。

    2011年01期 v.25 12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5 ] |[下载次数:626 ] |[引用频次:29 ]
  • 山西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耦合协调度

    柴莎莎;延军平;杨谨菲;

    在分析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二者之间的耦合发展度模型。并对山西省1996-2007年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耦合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近十年来环境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度均处于较低水平,但协调度却差异显著,且以中度失调与过渡性协调为主;从环境与经济关系看,集中处于不同程度的环境滞后型或濒临同步型,说明生态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还远没有达到良性共振的协调状态。

    2011年01期 v.25 130-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9 ] |[下载次数:1583 ] |[引用频次:73 ]
  • 改进AHP法在乌梁素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姜忠峰;李畅游;张生;贾克力;

    湖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供给功能、支撑功能、调节功能和景观功能四大类,这些功能发挥的程度受湖泊水文特征、水质状况、水生态、空间物理结构和湖泊景观等多种因素影响,各影响因子对其影响程度(权重)不同,确定权重的方法包括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文中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AHP)定量分析乌梁素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各影响因子的相对重要程度,结果表明:乌梁素海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的重要性排序为:调节功能-供给功能-支撑功能-景观功能,这与乌梁素海目前的实际生态功能相符合;影响因子的重要性排序为:水质状况-水文特征-湖泊景观-水生态-空间物理结构,这为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持湖泊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和实现湖泊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2011年01期 v.25 135-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6 ] |[下载次数:438 ] |[引用频次:14 ]
  • 基于SEBAL模型与MODIS产品的松嫩平原蒸散量研究

    曾丽红;宋开山;张柏;王宗明;杜嘉;

    利用MODIS的地表温度/比辐射率、植被指数、地表反照率3种产品,结合气象站点的观测资料,通过基于地表能量平衡方程的SEBAL模型估算了松嫩平原2008年5月16日、6月16日、7月13日、8月15日、9月13日不同下垫面的地表蒸散量,并采用涡动相关数据对模型估算结果进行验证,发现估算值与实测值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平均误差在20%以内,基本上可以满足区域蒸散研究的精度要求。此外,还通过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松嫩平原2008年生长季内不同时相蒸散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了蒸散量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松嫩平原蒸散量的空间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气候特征、土壤供水条件及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各时相的蒸散量大致表现为从西南部向东北部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水体、林地、沼泽湿地具有较高的蒸散量,耕地、居工地次之,草地的蒸散量最低。

    2011年01期 v.25 140-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2 ] |[下载次数:898 ] |[引用频次:26 ]
  • 鄂尔多斯市工业用水变化趋势和需水量预测研究

    佟长福;史海滨;李和平;李玉伟;吴妍;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需水量与日俱增,工业需水量的预测已成为城市供水和水资源规划极其重要的部分。以鄂尔多斯市为研究对象,对工业用水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确定其未来的需水定额。采用定额法和增长比率法对鄂尔多斯市2010、2015和2020年工业需水量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比较符合鄂尔多斯市的发展实际,对水资源决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1年01期 v.25 148-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7 ] |[下载次数:667 ] |[引用频次:23 ]
  • 基于GIS的青海共和盆地风水交互侵蚀格局初析

    马玉凤;严平;张登山;

    基于野外调查,遥感影像辨析和GIS技术,利用DEM、地形图、沙漠化图等图件以及气象资料,对青海共和盆地坡度、坡向和地表形态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了青海共和盆地风水交互侵蚀的基本格局,初步得到:1)研究区坡面的侵蚀强弱呈现垂直分带性。在各流域的分布中,沙沟河流域的坡面切沟侵蚀最为严重;2)坡向与风向的夹角决定了风在谷地潜在的搬运和堆积能力,多石在沟的风水交互侵蚀作用经历了以半年为周期的风力作用沙丘形成、水力作用沙丘消减这样一个正、逆波动过程。盆地内河流两岸阳坡的冲(切)沟面积占总侵蚀沟的65%,且西南向阳坡的切(冲)沟发育良好,占沟道侵蚀总面积的22.8%;3)青海共和盆地流动沙丘、河流滩地和湖盆交错分布。水库以西,沙珠玉河中上游沙丘阻塞河道、沟槽侵蚀为风水交互侵蚀的主要形式。水库以东,河道沙丘交互侵蚀、坡面切沟侵蚀和丘间低地曲流分别是沙沟河流域与茫拉河流域风水交互侵蚀的主要形式,龙羊峡水库的风沙入库是风水两相作用的又一形式。

    2011年01期 v.25 15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2 ] |[下载次数:473 ] |[引用频次:9 ]
  • 陕西省榆林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李琰;刘晓琼;赵昕奕;

    榆林位于生态脆弱区,其气候变化对环境有重要意义。利用陕西省榆林市12个县(区)1980-2006年的气温、降水资料,通过趋势分析、聚类分析对榆林市县域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Bp神经网络在时间序列气候预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榆林市各县(区)气温在波动中上升,除佳县定边增温不明显外,其余各区县增温趋势明显。降水变化特征较复杂,但全市总体呈减少趋势。利用改进的Bp算法在榆林市县域气候预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气温变化预测的误差在1-7%之间,降水变化预测的误差在10-20%之间。

    2011年01期 v.25 157-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5 ] |[下载次数:984 ] |[引用频次:23 ]
  • 祁连山区气候变化与流域径流特征研究

    王顺利;刘贤德;金铭;张学龙;车宗玺;王荣新;

    用气候学、水文学及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国家级祁连山森林生态站长期定位监测数据,气温、降水对流域径流的影响关系,据此研究了该流域水热条件下流域径流,分析得出试验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54.3mm,年平均气温为1.6℃,年平均出山径流为118.2mm,径流系数为0.33;随着季节温度的升高,径流量呈增加之势,反之亦然;随季节降水量的增加,径流量同时也呈增加的趋势。研究表明了温度、降水与流域出山径流量密切相关,为不同季节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2011年01期 v.25 16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1 ] |[下载次数:536 ] |[引用频次:23 ]
  •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梭梭年龄估算模型评价

    宋于洋;楚光明;胡晓静;

    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不同生态型梭梭为研究对象,以过渡径(D)和株高(H)为变量,分别建立了沙质、壤土、盐土和砾石四个生态型梭梭年龄预测模型,经过精度评估和回检得出四种生态型的最优模型。结果显示:在盐土生态型上加权平均年龄为6.81年,最大年龄为22年;砾石生态型加权平均年龄为8.21年,最大的年龄为31年;壤土生态型加权平均年龄为14.59年,最大年龄是36年;沙质生态型加权平均年龄为10.86年,最大的年龄为32年。

    2011年01期 v.25 16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6 ] |[下载次数:393 ] |[引用频次:10 ]
  • 基于SPOT NDVI的中国东北地表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及其机理研究

    张莲芝;李明;吴正方;刘养洁;

    为了分析东北地表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及其变化机理,选取该地区1998-2007年的SPOT/NDVI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研究,并利用时间序列谐波分析(HANTS)算法对旬合成的NDVI数据进一步去云处理,根据处理后的结果,用一元线性回归趋势法定量描述了东北地表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10年来中国东北地表植被覆盖整体得到改善的区域远比植被覆盖退化的区域面积大,其中严重退化的区域主要是内蒙古的东四盟地区,尤其是呼伦贝尔和科尔沁地区。

    2011年01期 v.25 171-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64 ] |[下载次数:1295 ] |[引用频次:78 ]
  • 清洁发展机制(CDM)对中国农村沼气工程经济性影响

    魏东洋;于涛;刘芬;牛磊;董志龙;许振成;

    按中国农村户用沼气池的不同适用对象分类对其运行成本分别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不同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以及在清洁发展机制(CDM)下出售这些减排权(CERs)可以带来的额外经济效益,对改善沼气工程直接经济效益的措施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沼气工程直接经济效益不高,在清洁发展机制(CDM)下通过出售减排权(CERs),经济性可得到改善。沼气项目对于燃煤的农户将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投资吸引力。

    2011年01期 v.25 176-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0 ] |[下载次数:486 ] |[引用频次:12 ]
  • 金昌城市居民区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研究

    胡小娜;南忠仁;刘晓文;李媛;丁海霞;

    通过对甘肃省金昌市居民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的调查分析,以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区域土壤背景值为评价标准,利用单项和综合污染指数对金昌市居民区土壤重金属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金昌市居民区五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均超过该地区的背景值,90%以上研究区域的土壤重金属含量超过区域背景值,金昌市不同居民区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差异很大,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变异系数28.60-105.03%,变异系数相比较:Ni>Cu>Cd>Pb>Zn。对重金属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Cu与Ni、Cd、Pb、Zn都达到显著性水平,Ni与Cu、Cd达到性显著水平。单项污染指数比较,污染程度是Cu>Ni>Cd>Zn>Pb,就平均值来看,Cu、Ni为轻度污染,Zn、Cd、Pb为非污染。综合污染指数最小值为0.82,最大值达到1.14,65%的研究区域为轻度污染。居民区土壤中重金属主要来源于该地区的矿业开采和金属冶炼等工业活动。

    2011年01期 v.25 180-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2 ] |[下载次数:688 ] |[引用频次:25 ]
  • 干旱胁迫下五种荒漠灌木苗期的生理响应和抗旱评价

    霍红;张勇;陈年来;李彩霞;高海宁;

    采用盆栽断水法模拟土壤干旱胁迫,研究了五种典型荒漠灌木-小叶锦鸡儿、荒漠锦鸡儿、沙冬青、花棒和霸王的生理适应特性。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五种灌木苗期叶片保水能力和叶绿素a/b降低,可溶性糖、脯氨酸和MDA含量增加。各灌木SOD、POD和CAT活性变化不尽相同,但都相互协调作用维持在一个平衡态进行,且与MDA含量成正相关。多重比较发现,五种荒漠灌木中,霸王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最低。基于隶属函数值法评价五种灌木的抗旱性,结果为:荒漠锦鸡儿>小叶锦鸡儿>花棒>沙冬青>霸王。

    2011年01期 v.25 185-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1 ] |[下载次数:867 ] |[引用频次:72 ]
  • 沙漠樱桃-白刺大、小孢子发育过程研究

    李红;方伟东;

    采用石蜡制片法观察了白刺大、小孢子发育过程,结果表明:白刺的雌蕊由3心皮合生成,子房3室,其中2个室内各形成1个倒生胚珠,最后只有1个胚珠发育成1枚种子。胚珠有双珠被,厚珠心,蓼型胚囊;花药四囊型,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组成,药室内壁纤维质加厚,腺质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为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呈四面体形排列,花粉散发时为二细胞型。

    2011年01期 v.25 190-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4 ] |[下载次数:198 ] |[引用频次:7 ]
  • 干旱区平原湖泊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研究——以新疆艾丁湖为例

    冯晓华;阎顺;

    干旱区的平原湖泊,不仅是该区域重要的水资源,而且是举足轻重的环境资源,它的"冷岛效应"比绿洲更强,这对于西北干旱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但干旱区平原湖泊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人为扰动对其影响较大。随着近年来干旱区平原湖泊旅游资源开发的增多,如何保证这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尽可能保护这些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可贵的旅游资源,就成为一个需要长期关注的课题。文中首先概述了新疆平原湖泊旅游资源的干旱特征,其次选取新疆典型的平原湖泊艾丁湖作为研究区,重点分析艾丁湖旅游资源持续开发的特殊性,最后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视角对该湖的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探讨,为类似干旱区平原湖泊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借鉴。

    2011年01期 v.25 195-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0 ] |[下载次数:641 ] |[引用频次: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