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近60年来新疆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与机理分析

    赵小芳;耿建忠;宋金平;

    利用产业结构评价指标和分析模型,对新疆1952-2008年间的产业结构演进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通过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产业结构贡献方程以及偏离-份额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新疆产业结构演进的总体特征,及其与就业、经济增长等相关要素的耦合关系。进而总结了新疆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提出"稳定优化第一产业、调整提升第二产业、升级改造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化策略。

    2011年03期 v.25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7 ] |[下载次数:1110 ] |[引用频次:33 ]
  • 兰州经济区城镇空间组织结构优化构想

    李快满;石培基;

    从主体功能区划的视角,在全面分析兰州经济区内各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通过对区内各级城镇中心性分析确定中心城市,结合区内各地发展现状,统筹考虑兰州经济区未来城镇化格局,初步提出"一个双核心、两个圈层、一条重点发展带、五条发展轴、五个区域发展副中心"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优化构想,旨在为兰州经济区开发与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证借鉴。

    2011年03期 v.25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7 ] |[下载次数:282 ] |[引用频次:7 ]
  •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定位及发展路径选择

    白永平;周亮;王世金;

    城市群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城市群内各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能产生单个城市所没有的整体经济效益,从而达到1+1>2的共赢态势。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城市群必然迎来新一轮的加速发展热潮。文中通过对我国中西部五大城市群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发展基础,最后提出城市群发展的路径。

    2011年03期 v.25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0 ] |[下载次数:683 ] |[引用频次:13 ]
  • 能源视阈下内蒙古经济增长动力研究

    齐义军;

    内蒙古自2002年以来连续8年实现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第一,其高速增长的动力是什么?应用一般描述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内蒙古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能源消费。主要依赖能源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加强制度建设,规避"资源诅咒";实现包容性增长。

    2011年03期 v.25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7 ] |[下载次数:326 ] |[引用频次:10 ]
  • 条件价值法在西安市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评估的应用

    任朝霞;陆玉麒;

    意愿调查法(CVM)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衡量资源非市场价值的重要方法,耕地的非市场价值的估算对耕地保护具有实践意义。文中以支付卡方式设计了1600份调查问卷,以西安市耕地非市场价值为对象,对西安市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对耕地非市场价值的支付意愿为84.26元/年.户,市民对耕地非市场价值的支付意愿为194.21元/年.户,西安市耕地非市场价值每年的支付意愿为2.65×108元,折合单位公顷耕地非市场价值1012.81元/hm2。年龄、文化程度和家庭年收入等三个因素是影响居民WTP支付水平的重要因素。

    2011年03期 v.25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9 ] |[下载次数:585 ] |[引用频次:32 ]
  • 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研究——以天水市为例

    李馨;石培基;

    针对天水经济快速发展、用地需求增速明显而土地供给约束日益加大的问题,从土地资源利用的规模、结构、效率及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出发,构建了反应土地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综合指标体系,该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和指标层4个层次及28个具体指标构成。基于均方差决策求解法,对天水市的土地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6~2008年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两系统协调程度不高、质量欠佳,协调度指数总体趋势下降;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系统演进模式由经济发展滞后土地利用模式转变为土地利用滞后经济发展模式。

    2011年03期 v.25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9 ] |[下载次数:909 ] |[引用频次:46 ]
  • 隋唐时期都城选址迁移的资源环境因素分析

    仇立慧;

    通过对隋代大兴城的选址建设及唐末迁都洛阳的资源环境因素的深入分析,表明在隋代关中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背景下,为了规避不利的灾害风险而移址大兴城;唐朝末年,由于气候转向冷干,为了寻求更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则迁都洛阳。

    2011年03期 v.25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8 ] |[下载次数:556 ] |[引用频次:3 ]
  • 陕西省近10年来水资源足迹动态变化研究

    陈颢;任志远;郭斌;

    水足迹是指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水平下,维持一定人群消费所需要的总的水资源数量[3]。文中以陕西省为例,运用产品虚拟水研究方法测算并分析了陕西省1998-2007年的水足迹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自1998年来陕西省水足迹总量稳定在239-267亿m3,人均水足迹保持在660-730m3,两者总体呈上升趋势,10年间陕西省水资源集约利用度提升迅速,水资源压力指数由于受到降雨量等因素的影响,波动较大,总体有所升高。将陕西省水足迹与同期全国其他城市以及国外一些国家进行了对比,并提出了降低水足迹以缓解陕西地区水资源压力的几条途径。

    2011年03期 v.25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2 ] |[下载次数:678 ] |[引用频次:24 ]
  • 2003-2007年山西省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分析

    柴志敏;刘小英;李富忠;

    对山西省2003-200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人均生态足迹由2003年的3.642329hm2上升到2007年的4.613971hm2,增长了26.68%;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751188hm2下降到0.711400hm2,下降了5.3%。研究时段内历年均为生态赤字,且呈连年增长的趋势,至2007年人均生态赤字已高达3.902571hm2。表明山西省的生态发展不可持续。文中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应对措施。

    2011年03期 v.25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3 ] |[下载次数:339 ] |[引用频次:12 ]
  •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与反贫困战略研究——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例

    张亮晶;杨瑚;尚明瑞;

    贫困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互为因果。西部民族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历着来自贫困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文中以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例,通过分析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恶化驱动因素以及贫困特点,提出在新的形势下应从生态的角度选择生态型反贫困战略。通过恢复和重建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从而打破贫困与生态环境的不良循环,实现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2011年03期 v.25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8 ] |[下载次数:862 ] |[引用频次:13 ]
  • 20年来环青海湖区沙漠化土地的空间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张慧超;沙占江;张婷婷;郭丽红;马燕飞;

    基于RS和GIS技术,选择青海省环青海湖地区为研究对象,以1987年和2006年这两个时期的TM影像数据为主要信息源,并辅助以1995年环湖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其它资料,以基于人机交互解译的分类方法,对环湖区土地利用进行监测,提取环湖区近20年来的沙漠化土地的变化信息,采用转移矩阵法分析研究其空间变化,并对导致其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力求对该区未来的规划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011年03期 v.25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9 ] |[下载次数:425 ] |[引用频次:20 ]
  • 包头市达茂旗土地退化及生态重建

    霍擎;宁小莉;海全胜;

    以1987与2005年TM卫星影像解译数据、同时期土地利用数据及统计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包头市达茂旗土地退化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为不合理的利用是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根据土地退化的成因,提出了退化土地生态恢复重建的对策与措施。

    2011年03期 v.25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9 ] |[下载次数:349 ] |[引用频次:9 ]
  • 草原生态安全模糊评价方法研究——以甘肃天祝高寒草原为例

    胡秀芳;赵军;查书平;郑雪萍;

    生态安全作为一种非传统的安全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21世纪初生态安全形势非常严峻,进行生态安全相关领域的研究已迫在眉睫。文中提出草原生态安全概念,着重于草原生态安全模糊评价方法的研究,构建了草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层次结构体系并建立草原生态安全模糊评价模型。以甘肃天祝县高寒草原为例进行了草原生态安全模糊评价的实例研究。研究表明,天祝高寒草原生态安全状况总体上处于比较安全的状态。研究实践表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草原生态安全程度进行评价是切实可行和适宜的,该方法将为其他区域或生态系统的生态安全研究提供有益的方法参考;而草原生态安全概念的提出也丰富了生态安全研究的领域、进一步完善了生态安全的研究体系。

    2011年03期 v.25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6 ] |[下载次数:622 ] |[引用频次:31 ]
  • 阿克苏河流域近46年气候变化研究

    孙晓娟;赵成义;郑金丰;

    利用线性回归、突变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阿克苏河流域1961-2006年6个地面台站的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46 a来阿克苏河流域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18℃/10 a;2)阿克苏河流域46 a来年降水量以13.1mm/10 a的变化倾向率呈增加趋势;3)阿克苏河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在1993年发生了由低向高的突变,降水在1987年发生了由低向高的突变;4)阿克苏河流域年降水量较大尺度12-16 a和8-12 a左右的振荡周期非常明显。

    2011年03期 v.25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7 ] |[下载次数:388 ] |[引用频次:14 ]
  • 内蒙古河套地区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张锐;冯旭宇;刘晓东;

    基于1971~2007年内蒙古河套地区9个气象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内蒙古河套地区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气候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河套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1.3d,呈东部多西部少的经向型特征,东、西部的年平均雷暴日数相差12天左右;37年来雷暴日数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下降幅度为2 d/10 a;该地区的雷暴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集中出现在5~9月的5个月中,而夏季6,7,8三个月占78.6%;从小波分析的结果看,河套地区雷暴具有3年、8年的短周期和12年、20年的长周期震荡变化,其中以3年和12年震荡周期为主要特征。

    2011年03期 v.25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9 ]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5 ]
  • 近50年来铜川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王德丽;殷淑燕;王海燕;孟丹;

    基于铜川气象观测站的气象观测数据,利用线性倾向率、线性拟合方程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数理统计方法,对铜川市1961~2008年间的气温和降水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近50年来,铜川市气候增温显著,各季气温增幅不一,冬季增温最大,为0.282℃/10 a,春季次之,为0.279℃/10 a,秋季增幅最小,为0.125℃/10 a。1990年代以后增暖趋势表现最明显,21世纪初增幅最大。2)近50年来铜川市全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变化倾向率为-11.348mm/10 a,其中:冬季和夏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而春季和秋季呈缓慢减少趋势,但降水的减少趋势大于增大趋势,总体降水量减少。3)铜川市平均气温在1990年代后期发生了由低温到高温的突变,而降水没有发生突变,表现出在波动中减少的特点。

    2011年03期 v.25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3 ] |[下载次数:386 ] |[引用频次:9 ]
  • 山西省近48a来人体舒适度变化分析

    刘文平;刘月丽;安炜;郭慕萍;于万荣;

    统计了山西18个站点1971-2008年逐日平均气温、风速、相对湿度等资料,根据舒适度指数的特点,不同季节采用不同的评定指数,并确定了山西省四季舒适度指数范围。研究表明:山西省年舒适度日数南多北少,一年中5-9月间舒适度日数较多,占到全年的80%以上;山西省的人体舒适度日数在春季变化较为剧烈,目前处于"极热"等级,夏、秋季的人体舒适度环境接近"极热",冬季比较舒适,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环境气候对人体的舒适度影响将会逐渐加大。

    2011年03期 v.25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2 ] |[下载次数:344 ] |[引用频次:36 ]
  • 中国北方典型城市API特征分析

    李向阳;丁晓妹;高宏;朱振华;

    根据中国北方9个典型城市(北京、哈尔滨、青岛、太原、沈阳、大连、呼和浩特、兰州、乌鲁木齐)2002-2008年连续7年的空气污染指数(API)资料,对各月空气污染指数大于200的天数和首要污染物以PM10和SO2出现的天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冬季污染最为严重,PM10为我国北方9个典型城市(北京、哈尔滨、青岛、太原、沈阳、大连、呼和浩特、兰州、乌鲁木齐)首要污染物。研究还结合北方典型城市空气污染指数的月均值,分析了各地污染的成因;并对环境因素:温度、降水、湿度与空气污染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温度、降水与空气污染指数呈负相关;大部分城市湿度与其呈负相关,而乌鲁木齐则为显著的正相关。此外,还以兰州市为例分析比较了不同类型降水对空气污染指数的影响。最后通过比较2006年3月份的一次强沙尘暴期间空气污染指数与2007年同期空气污染指数,讨论了沙尘暴对我国北方空气质量的影响。

    2011年03期 v.25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1 ] |[下载次数:853 ] |[引用频次:62 ]
  • 金昌市新材料工业区SO_2大气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研究

    张有贤;周炜;

    采用箱式模型对金昌市新材料工业区的SO2大气环境容量进行了计算,综合考虑各种客观因素,选取最优总量控制指标,并利用EIAA对最优指标进行了预测分析,为工业区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011年03期 v.25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3 ]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2 ]
  • 黄河晋陕峡谷吉县段全新世古洪水平流沉积特征研究

    郝高建;黄春长;刑莹莹;庞奖励;查小春;李晓刚;姚平;

    鉴别古洪水沉积物是古洪水水文学研究中最基本的任务。古洪水沉积物特征的研究对于识别古洪水沉积以及利用古洪水沉积物来恢复古洪水的水位,流量和发生规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黄河晋陕峡谷吉县段流域深入调查,在黄河中游峡谷发现具有典型的古洪水平流沉积夹层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利用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沉积学,进而通过磁化率、粒度分析深入揭示了古洪水沉积物与风成黄土堆积物之间的主要区别。

    2011年03期 v.25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2 ] |[下载次数:465 ] |[引用频次:18 ]
  • 甘肃历史时期干旱、饥荒和虫害相关性研究及应对策略建议

    丁文广;刘敏;

    根据中国甘肃省近3000年干旱、饥荒、虫害的历史资料,系统研究了甘肃省干旱的历史发生规律及其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甘肃省历史时期旱灾频繁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干旱与饥荒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干旱引发的虫害也会加重饥荒,同时,由干旱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会导致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在古代就表现为朝代的更替及战争。作者建议,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甘肃省的生计将受到更加严重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的贫困问题会进一步加剧,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需要决策机构给予尽早关注。

    2011年03期 v.25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5 ] |[下载次数:344 ] |[引用频次:14 ]
  • 河北省土壤水分分布及变化特征

    谷永利;刘学锋;杨贤;张梅;田国强;

    利用河北省2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96~2007年土壤水分逐旬观测资料,分析了河北省土壤水分物理常数分布特征,土壤相对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受降水量、蒸发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凋萎系数、田间持水量由西北高原地区向东南平原增加,土壤容重自西北高原地区向东南平原地区减小,随深度略有增大;土壤相对湿度由西北高原地区向东南平原地区增大,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大;土壤相对湿度春末夏初最小,秋冬季最大;降水量多,蒸发量小的年份土壤相对湿度较大,降水量小,蒸发量大的年份土壤相对湿度较小。

    2011年03期 v.25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6 ] |[下载次数:316 ] |[引用频次:15 ]
  • 科尔沁沙地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呼吸及环境因素分析

    陈银萍;李玉强;

    对科尔沁沙地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丘土壤呼吸的日进程、季节变化及其环境因素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呼吸速率与植物群落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全氮及粘粉粒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固定沙丘日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是半固定和流动沙丘的1.18和2.02倍。2)从固定、半固定到流动沙丘,土壤温度及近地表空气温度呈现增加的趋势,土壤含水量呈现递减的趋势。3)指数模型能够较好地揭示不同生境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日进程上各生境土壤呼吸速率与温度之间的相关程度依次为:地表气温>5 cm土壤温度>大气温度>10 cm土壤温度>15 cm土壤温度;季节尺度上土壤呼吸受温度与水分的共同主导,但温度的作用大于水分。

    2011年03期 v.25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8 ] |[下载次数:300 ] |[引用频次:11 ]
  • 气候变化对青海湖天然高寒草原草场优势牧草群营养成分的影响

    张宝成;曹军骥;白艳芬;邓振山;伏洋;宁智刚;

    通过连续观测10年(1987-1996)环青海湖天然草场优势牧草以及气象要素,分析了气候变化对青海湖天然草场牧草营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青海湖天然草场优势牧草单位面积干物质(DM)、粗蛋白(CP)、粗脂肪(EE)、无氮浸出物(NFE)、粗纤维(CF)的生产力呈下降趋势;2)优势牧草群组的粗蛋白、粗脂肪、无氮浸出物、粗纤维和灰分营养物质的产量与4月降水量和大于1mm降水日数、平均气温和生长季(5-8)月的10 cm平均地温显著相关(p<0.05)。

    2011年03期 v.25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93 ] |[下载次数:374 ] |[引用频次:24 ]
  • 土地利用对陕北水土流失区土壤有机碳、水分的影响

    张晓霞;李占斌;李鹏;尹娜;穆军;

    通过实地调查和采样,结合室内分析,研究了当地四种土地利用方式(果园、林地、草地、坡耕地)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内所有土样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均值为13.13g.kg-1。其中,坡耕地的土壤有机碳均值为12.93g.kg-1,与坡耕地相比,果园土壤有机碳均值(12.97g.kg-1)略有升高;草地和林地分别比坡耕地高3.4和1.16%。林地、草地、坡耕地和果园的土壤有机碳均值无显著差异。各种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和含水量均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根据实验数据和野外实地调研结果看出,本区林地和草地土壤的固碳能力强于果园和坡耕地,为当地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2011年03期 v.25 1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30 ] |[下载次数:482 ] |[引用频次:17 ]
  • 呼和浩特市绿化树种综合评价及树种选择

    闫晓云;张秋良;韩鹏;王欣然;

    以呼和浩特市建成区内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居住绿地、机关、学校、工厂等单位附属绿地的树种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树种、株高、冠幅、病虫害、观赏性及在寒冷、干旱、贫瘠、污染等不利条件下的树木长势。运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由耐寒性、耐旱性、耐瘠薄、抗病虫害能力、抗污染能力、环境卫生、观赏性和生态效益等8项指标组成的绿化树种综合评价指标,对常见的74个绿化树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一级树种有32种,是呼和浩特市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的首选种类;综合评价为二级的树木共有28种,可作为城市绿地的一般树种;综合评价为三级的树木共有9种,应根据实际情况慎重选用;综合评价为四级的树木共有5种,不宜选用,或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栽培措施适当选用。

    2011年03期 v.25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4 ] |[下载次数:675 ] |[引用频次:36 ]
  • 浑善达克沙地不同密度榆树种群空间格局

    李钢铁;王永胜;余新晓;李清雪;岳永杰;

    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不同密度下天然榆树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榆树的生长指标随密度的增加有减小的趋势,当密度大于27株/hm2时天然榆树的各项生长指标趋于稳定;2)浑善达克沙地天然榆树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在低密度下和中密度下随尺度的变化不大,在所有尺度下主要趋于集群分布,个别样方(样方5)呈随机分布,不同密度下榆树种群均出现最大聚集强度,并且最大聚集强度随榆树密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明显;高密度下天然榆树的分布格局与空间尺度关系密切,在空间尺度小于临界值(23m或28m)时,榆树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趋于随机分布,当空间尺度大于临界值时,树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则为明显的集群分布。

    2011年03期 v.25 14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3 ] |[下载次数:472 ] |[引用频次:35 ]
  • 人为不同干扰方式下荒漠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年间变动趋势

    王利清;武晓东;付和平;甘红军;

    2002~2007年,在阿拉善荒漠区的典型地区,选择了4种不同干扰方式的样地,分别为开垦区、轮牧区、过牧区和禁牧区,研究啮齿动物群落的变动趋势,在每种干扰方式的地段设计了标志流放区,面积为0.95hm2,采用标志重捕法,每月连捕4d,同时在4种不同干扰方式的地区选择了4条线路取样,每条线路面积约10km2,采用铗日法调查,分别在4、7、10月份取样。结果表明,6个年度中啮齿动物群落的格局在4种不同的干扰方式下表现出不同特征,组成群落鼠类数量和生物量相对比例的年度变化特征均表变现为过牧区较突出。过牧区群落生物量年度变化趋势与数量变化趋势同,群落生物量的年度变化主要是由数量变化来决定的。开垦区群落生物量的年度变化主要是由数量变化来决定的。轮牧区、禁牧区群落生物量年度变化均与数量变化趋势不一致,受不同种间个体生物量和种内个体生物量的差异影响较大。

    2011年03期 v.25 146-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6 ] |[下载次数:287 ] |[引用频次:10 ]
  • 大青山主要林型林分密度与竞争关系的研究

    宝秋利;代海燕;张秋良;马久;

    采取克拉夫特分级法d=r/的公式(r:林木胸径,R:林分平均胸径),进行Ⅰ-Ⅴ级木分类,以大青山油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和白桦天然次生林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密度下林木分级、竞争和径阶的变化情况,为大青山植树造林提供相对适宜的密度区间。结果表明:大青山油松人工林密度不宜超过3200株/hm2,落叶松在1700株/hm2时林木分化现象并不明显。白桦天然次生林因萌生起源、年龄因素的影响,密度对其分级木影响效应不显著。

    2011年03期 v.25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6 ] |[下载次数:273 ] |[引用频次:19 ]
  • 武威市凉州区农田生态系统能流、物流和价值流分析

    关淑琳;黄高宝;柴强;张正鹏;

    为了促进武威市凉州区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文中对武威市农田生态系统的投能结构、氮磷钾投入产出状况和价值转换效益等方面的分析,论述了其能流、物流和价值流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农户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已完成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指出了农田生产中的限制因素及解决的对策。

    2011年03期 v.25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6 ] |[下载次数:531 ] |[引用频次:16 ]
  • 华北平原农灌咸淡水侵入界面渗透性变化机理研究

    李元杰;吴庆华;张薇;王贵玲;

    从研究应用背景、基础理论及模型、实验模拟等方面就微咸水灌溉过程,侵入界面土壤渗透性变化进行分析研究。以衡水典型研究区微咸水分布及水质矿化度分析数据为基础,应用地球化学模式PHREEQC,结合水敏性机理分析矿物迁移的存在形式及各种形式之间的转化关系。结果表明:含高价离子农灌微咸水加快粘土胶体颗粒絮凝沉降能力强于低价离子,侵入过程矿化度梯度增加的同时渗透性降低,反向地球化学模拟表明粘土矿物大量参与水岩反应发生迁移转化。

    2011年03期 v.25 16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9 ] |[下载次数:233 ] |[引用频次:5 ]
  • 渭河入黄河段水污染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探讨

    林启才;李怀恩;

    根据2005-2009年渭河潼关断面水质数据对渭河入黄河段水质进行分析,主要污染指标为COD和NH3-N。分析结果表明渭河入黄水质总体有所好转。关停造纸厂、浓缩果汁处理新技术等产业结构调整措施是渭河潼关断面水质好转的主要原因。根据渭河河段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保障生态基流、产业结构调整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相结合的水污染控制措施。

    2011年03期 v.25 16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2 ] |[下载次数:482 ] |[引用频次:15 ]
  • 天津市灌溉水利用率测算方法与成果分析

    李绍飞;余萍;孙书洪;唐宗;

    在对天津市灌溉水利用现状调研基础上,依据典型灌区选取原则,选取了大、中、小型灌区及井灌区的典型样点灌区。由点到面深入介绍了典型样点灌区灌溉水利用率、不同规模灌区灌溉水利用率以及全市灌溉水利用率的测算方法。最后介绍了天津市灌溉水利用率的具体测算过程及测算成果,分析了测算成果的合理性,并针对实际测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本次测算过程与分析为其它省市灌溉水利用率的测算提供了参考。

    2011年03期 v.25 171-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3 ]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3 ]
  • 三种不确定性水质综合评价方法比较研究

    姜云超;南忠仁;

    将BP与SOM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与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实例比较研究,以探讨这三种不确定性水质综合评价方法的科学合理性及其适用范围。主要结论为:1)BP与SOM网络模型通过对样本的学习来获得水质指标与水质类别之间的映射关系,评价结果更客观。2)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构建隶属函数对水质进行分类,评价结果偏重,易引起过保护。3)当水体各单项水质指标所属类别趋近时,建议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综合评价,计算简便;而当个别指标所指示的污染较严重时,建议同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判断水体的变化趋势,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保护措施。

    2011年03期 v.25 17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862 ] |[下载次数:449 ] |[引用频次:15 ]
  • 承德丹霞地貌特征及旅游价值探析

    张璞;黄志英;沈来福;刘三乐;陈红娟;陈丽红;

    承德盆地地处华北板块的北缘,燕山造山带东段。在漫长的地质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地质遗迹。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丹霞地貌。通过对其岩石特征、构造条件、气候条件等分析,阐明了丹霞地貌发育的条件、总结了丹霞地貌发育的特征、分类以及演化过程。同时与我国其它典型地区丹霞地貌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对造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其旅游价值进行了初步分析。

    2011年03期 v.25 181-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1 ] |[下载次数:639 ] |[引用频次:15 ]
  • 干旱区绿洲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研究——以阳关文化旅游景区为例

    吴官胜;霍玉侠;仝纪龙;刘菊梅;李友鹏;袁九毅;

    发展和建设绿洲是实现干旱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也是抑制荒漠化的重要途径。然而人们在绿洲旅游开发和经营过程中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绿洲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造成绿洲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文中分析了南湖绿洲现有的主要环境问题,并以阳关文化旅游景区开发建设为例,研究干旱区绿洲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及其减缓措施,着重分析旅游开发建设和管理不当对南湖绿洲带来的不良的环境影响,最后从规划、建设以及管理层面提出了一系列减缓措施,希望能对干旱区绿洲旅游开发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2011年03期 v.25 188-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3 ] |[下载次数:454 ] |[引用频次:7 ]
  • 阿尔山市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与对策

    张秀卿;田东方;

    在目前旅游业发展蒸蒸日上的形势下,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环境优势,改善目前发展难题对阿尔山市旅游业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文中在对阿尔山市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考察基础上,采用SWOT分析法,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析了阿尔山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总结出阿尔山市旅游业发展优势及制约其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而为阿尔山市旅游业发展提出了科学建议。

    2011年03期 v.25 194-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6 ] |[下载次数:830 ] |[引用频次: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