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雪雁;刘爱文;李巍;张文婷;
人口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准确的人口预测为区域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分别选取马尔萨斯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logistic模型、GM(1,1)模型以及CPPS软件进行人口预测,通过对各模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多方案均衡的甘南人口预测值为:2010年将达到71.61万人,2015年将达到74.73万人,2020年将达到77.73万人。
2011年04期 v.25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27 ] |[引用频次:13 ] - 吐热尼古丽·阿木提;阿里木江·阿不来提;
人口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的增长趋势将影响到未来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2000年新疆人口普查资料,采用队列法、Gm(1,1)模型对新疆2010年至2040年人口结构进行预测,分析新疆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及社会影响,并对相关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2011年04期 v.25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33 ] |[引用频次:17 ] - 吕金兴;周忠学;
人口的发展加重了资源环境的压力,资源环境对人口的发展又构成了约束作用。如何有效度量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显得颇为必要。通过构建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TOPSIS方法对1997-2007年陕西省的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人口综合发展水平持续升高,由0.1159上升到0.4044。2)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波动上升。由1997年的0.1639增大到2000年的0.1945,之后稍有降低,又继续增大到2007年的0.3169。3)1997-2007年陕西省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度经历了失调类人口滞后型、失调类资源环境滞后型、过渡类资源环境滞后型三个阶段。
2011年04期 v.25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85 ] |[引用频次:39 ] - 孙平军;修春亮;
矿业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是关于敏感性和应对能力的一组函数关系式,而其应对能力的影响因素很多,为了实现降维和客观赋值,借助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结合法来计算,并构建脆弱性评估模型,以辽宁主要矿业城市为样本城市,对矿业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1)矿业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随着其生命周期的推进而逐渐增大,侧面说明城市经济发展对资源具有高度的"路径依赖"及其产业结构的单一;(2)矿业城市经济系统面对资源枯竭、国有企业改组改革扰动的敏感性对决定其脆弱性程度作用更为显著;(3)辽宁省的6个主要矿业城市中,阜新市的脆弱度最高,鞍山的最低,且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辽东地区<辽西地区的趋势。最后依据不同矿业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特征将案例城市划分为3种类型。
2011年04期 v.25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819 ] |[引用频次:24 ] - 岳立;于翠;高新才;
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张掖市甘州区和整个张掖市2008年的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结合张掖市自身特点选取了具有张掖市地域特色的项目种类进行计算分析。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最后,把张掖市甘州区与整个张掖市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实现区域协调、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建议。
2011年04期 v.25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15 ] |[引用频次:25 ] - 周宾;陈兴鹏;张旺锋;苏贞珍;
嘉峪关市生态环境容载力分析是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重要理论基础,采用生态足迹-环境熵对嘉峪关市规划基期(2005年)的生态环境容载力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得出嘉峪关市2005年生态足迹的水平并与同期部分国家和国内部分地区进行比较,并对2001-2008年嘉峪关市的环境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进行了新陈代谢GM(1,1)建模,预测了规划末期(2020年)以内的环境熵演变趋势,最后提出支撑嘉峪关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利用需求的生态环境保障对策建议。
2011年04期 v.25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4 ] |[引用频次:5 ] - 李偲;海米提·依米提;
考虑到贸易因素,将旅游生态足迹分为可转移旅游生态足迹和不可转移旅游生态足迹。通过不可转移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对比来判断旅游发展是否处于可持续状态。从旅游"六要素"和旅游废弃物七个方面计算了喀纳斯景区的旅游生态足迹,研究结果表明:喀纳斯景区2007年不可转移旅游生态足迹为51215.69hm2,其中旅游住宿和旅游交通对旅游生态足迹的贡献率较大,居民不可转移生态足迹为17.85hm2,生态盈余为102660.13hm2,反映出2007年喀纳斯景区旅游发展规模合理,旅游发展处于可持续状态。
2011年04期 v.25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48 ] |[引用频次:28 ] - 顾磊;王立强;李明治;
中国北方沙漠、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是亚洲粉尘释放的关键区域,元素示踪研究表明中国西部沙漠和北部沙漠是亚洲粉尘和黄土高原黄土的主要源区。通过收集总结大量的大气观测、地球化学、地形数据,对比当前研究已得到粉尘的成果和释放模式,初步认为中国黄土物质来源于阿拉善高原的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这两个沙漠(包括阿拉善高原的戈壁)的源区是发育于祁连山北麓的弱水和石羊河山前冲洪积平原,近地面风是粉尘传输到阿拉善沙漠和中国黄土的主要动力。物质从发育于祁连山北麓的弱水、石羊河山前冲洪积平原到阿拉善高原沙漠最后到黄土的搬运方式可能是以一种接力棒的型式进行的。
2011年04期 v.25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38 ] |[引用频次:16 ] - 董继元;王式功;尚可政;
以黄河兰州段11个不同采样点3种多环芳烃的监测浓度及其对6~38种水生生物的LC50为基础资料,分别应用商值法、概率密度函数重叠面积和联合概率曲线3种风险评价方法对黄河兰州段苯并(a)芘、荧蒽、芘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黄河兰州段3种PAHs残留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其中低暴露风险条件下(受威胁生物不超过1%),苯并(a)芘的风险性较大,荧蒽次之,芘风险相对较低。反之,在较高风险区间(约3%以上生物受到危害),危害化合物的影响大小顺序为:芘>苯并(a)芘>荧蒽。通过对不同方法及评价结果的分析表明,联合概率曲线方法更适合于黄河兰州段PAHs的风险表征。
2011年04期 v.25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08 ] |[引用频次:19 ] - 郝晓燕;巩芳;文宗川;长青;
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产业在空间分布出现聚集现象,因此有必要客观度量我国乳业扩张进程中产业空间布局的差异性特征。利用1998-2008年中国乳品制造业的基本经济指标,运用泰尔指数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乳品制造业的空间布局从发展水平差异性和专业化程度差异性两个视角进行测度。计算结果表明,从产业发展水平来看,近年来各省纷纷发展乳业,泰尔指数呈现下降趋势,乳业发展在我国出现空间分布的均等化趋势。从专业化程度来看,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四类地区的专业化水平的空间分布存在波动性。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乳业的区域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素。就我国乳业的空间布局而言,部分省区发展乳业违背了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成为影响乳业安全的不稳定因素。
2011年04期 v.25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35 ] |[引用频次:14 ] - 梁旭;丁建军;曹宁;
利用宁夏1978~2007年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涝灾害、风雹灾、霜冻灾害、病虫灾害及其他灾害)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受灾人口(死伤人口)、牲畜伤亡、倒塌房屋(损坏房屋)、粮食减产、经济损失(直接损失、间接损失)及同期物价指数资料,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建立定量化模型,在灾害等级划分的基础上,以县为单位将宁夏自然灾害分为轻灾害区、小灾害区、中灾害区、大灾害区。采用线性倾向的最小二乘法分析自然灾害的长期变化趋势,并用最大熵谱统计方法分析其振荡周期,发现,全区及各区自然灾害基本上存在2~3a的周期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处于气候背景上的年代际与年际尺度的灾害频发振荡期,2000年开始自然灾害灾度增加趋势变缓,并趋于减少趋势。
2011年04期 v.25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58 ] |[引用频次:11 ] - 王海梅;李政海;闫军;康晓玉;
以锡林郭勒盟及其周边地区17个气象站点1960年以来的月平均气温数据为基础,利用气象学与生态学知识,按照荒漠草原区、典型草原区、草甸草原区和农牧交错区四个区对锡林郭勒盟及其周边地区的气象站点进行分区归并,统计各区气象站点的月、年平均气温数据,在Matlab等软件的支持下,用小波分析的方法,研究各区年平均气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及各区之间的异同点。研究结果表明:在25-32年时间尺度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锡林郭勒盟四个区年平均气温均呈现明显的周期变化,形成正负相间的震荡中心,年平均气温呈现冷暖交替出现的特点,且四个区年平均气温的振幅明显加大,出现偏暖期更暖、偏冷期更冷的倾向。
2011年04期 v.25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4 ] |[引用频次:4 ] - 郭小芹;曹玲;兰晓波;
根据河西走廊20个气象台站1971~2006年降水资料,基于Z指数干旱指标,应用EOF数理统计方法深入探讨4~9月、4月、5~6月3个关键期的干旱特征。研究表明:河西走廊降水普遍减少,但降水变化具有差异性。干旱特征高度一致,中西部对干旱变化响应敏感。3个关键期的旱灾区域分别集中在西部、中东部(尤其是张掖)、东西两端,并在1991、1999、2001形成重灾年。90年代以来干旱范围显著增大,干旱强度明显增强。因此,区域农业应采取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发展策略。
2011年04期 v.25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51 ] |[引用频次:17 ] - 荀学义;胡泽勇;崔桂凤;何慧根;孙俊;郝丽;谷良雷;
选用1958~2002年逐月600hPa2.5°×2.5°ECMWF再分析资料和1961~2000年鄂尔多斯高原夏季降水资料,计算了高原季风指数,分析了高原季风指数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鄂尔多斯高原夏季降水的关联。结果表明:近40年来,高原季风总体呈冬季风减弱、夏季风增强的趋势;高原季风的变化与鄂尔多斯高原夏季降水的多少密切相关,高原夏季风增强的年份,同期鄂尔多斯高原降水偏少,高原夏季风偏弱的年份,同期鄂尔多斯高原降水偏多。
2011年04期 v.25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1 ] |[引用频次:7 ] - 兰晓波;刘明春;钱莉;杨晓玲;
利用武威市乌鞘岭气象站1955-2008年近55a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大雾天气的气候特征。研究结果发现:乌鞘岭年平均大雾日为55.5天,年大雾日总体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减少速度为0.9d/10a,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和80年代末期以后年大雾日呈减少趋势,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期年大雾日数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特别是二十世纪80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呈显著减少态势,大雾开始显著减少的时段与武威市气候开始变暖的时段有着很好的一致性,说明乌鞘岭大雾日数的减少是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一年中大雾主要出现在春季4~5月和夏、秋季的7~10月;夏秋季大雾的持续时间最长。乌鞘岭大雾多出现在夜间,持续时间以3小时之内居多。分析了气象要素对大雾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发现当气温为-10~14℃、相对湿度>85%、风速为0~8m.s-1、气压为700~710hHa时,出现大雾的频率最高。总结了形成大雾的地面天气形势,发现乌鞘岭大雾属于天气系统影响下的高压雾,地面天气形势主要有蒙古高压型、河西高压型和河套高压型等3种天气类型。
2011年04期 v.25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8 ] |[引用频次:6 ] - 胥卫平;司训练;李括;
对城市雨洪的合理利用,有助于城市防止内涝、减少灾害、改善水环境,同时能够解决缺水城市水资源短缺,有助于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文中从雨水径流模型、降雨量分析、雨洪资源利用政策方法等几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雨洪资源利用的主要研究成果,分析了目前城市雨洪资源利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缺水城市雨洪资源利用技术经济评价以及补偿机制的研究方向。
2011年04期 v.25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86 ] |[引用频次:14 ] - 彭家中;司建华;冯起;常宗强;
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定量研究了额济纳绿洲地下水位埋深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额济纳绿洲地下水位埋深分布有较大的空间异质性,地下水位埋深的理论模型为球体模型;额济纳绿洲地下水位埋深主要受结构性因子的影响;地下水位埋深的变程在22.6km左右。地下水位埋深的空间分布总体上表现为从南到北,从西向东逐渐增大的分布格局。局部分布上,在垂直河流方向地下水埋深呈两头深中间浅的"V"型结构,在平行河流方向地下水埋深呈逐渐变深的递增趋势。
2011年04期 v.25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90 ] |[引用频次:15 ] - 王娟;杜继稳;延军平;
根据1985-2007年的邢台地区地下水埋深数据、近10年地下水环境质量数据以及近37年的气象数据,运用arcGIS9.2,结合线性回归法、相关性分析、5年滑动平均法等,在分析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此种变化的致灾效应。结果表明:邢台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以0.89m/a的速率下降,年内与降雨变化同步,深层地下水下降速率为0.78m/a,水位变化速率存在空间差异。研究区暖干化趋势明显,影响地下水位的变化,加之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导致地下水长期处于采补失衡状态,从而使该地产生地面沉降、地裂缝产生以及水中盐根离子浓度上升、硬度变化等负效应,严重影响了该区水资源的长期利用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1年04期 v.25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5 ] |[引用频次:6 ] - 王丽霞;任志远;孔金玲;
以延河流域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影响流域社会经济需水的主要指标,并根据1980-2000年各项指标的统计数据,在Matlab平台下,采用具有自学习、自适应特点的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了流域在2010、2020以及2030年的社会经济需水量,以期为完善流域水资源信息系统,平衡水资源供给与需求,实现未来规划年水资源合理调配做出科学指导。结果表明:随着流域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来年其社会经济各项需水量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010-2030年,流域居民的生活需水将由1785.40万m3增加为3231.98万m3,而且城镇居民的需水百分比不断增大;农业生产需水将由1018.05万m3增加为1193.27万m3,主要原因在于农业内部结构中林果产业和畜牧业等相对高用水产业比重有所增加;工业生产需水将由2741.16万m3增加为2853.41万m3,集中表现为高用水工业生产需水增加迅速。
2011年04期 v.25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29 ] |[引用频次:27 ] - 高海林;郝润梅;张瑞强;海春兴;包红光;郭忠良;万高娃;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对认识、保护和改造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用AHP法、"敏感-弹性-压力"模型法,对呼和浩特市五个旗县进行生态脆弱性评价,探讨了呼和浩特市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主要特征,以及生态环境脆弱度的空间差异和不同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主导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各旗县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排序为武川县>和林县>清水河县>托县>土默特左旗>呼和浩特市郊区;各旗县区引起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有所不同,自然因素仍然是主要原因,但人类活动是其催化剂。因而对不同地区的不同脆弱性因素采取不同的对策和改进措施,恢复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1年04期 v.25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86 ] |[引用频次:13 ] - 丁凯;刘吉平;
通过对我国北方地区的344个气象台站(1954年-2005年)的沙尘暴日值资料来分析我国沙尘暴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沙尘暴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南疆盆地南缘,内蒙古地区以及宁夏盐池等地。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继而再减少又增加的‘W’型趋势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减少,60年代沙尘日数增加,70年代到90年代又逐渐减少,90年代后期至2005年又有所回升。这种分布格局与变化规律是气候波动、植被覆盖变化、水土流失以及人为破坏等因素共同驱动下形成的。对沙尘暴的研究和其趋势的预测对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治理和防范沙尘暴提供科学依据。
2011年04期 v.25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74 ] |[引用频次:15 ] - 金良;
土地利用以及由此引起的土地覆盖的变化是全球变化最显著的方面,也是影响草原生态系统质量的重要因素。文中以1987年、2000年和2005年三年的研究区TM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别从土地类型变化的速率和变化方向两个方面对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保护区的土地总体上明显退化,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趋势为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少;耕地、沙地、沼泽地、居民点用地和裸岩、石砾地的面积增加,其中耕地、沙地和居民点用地的增加幅度比较大。(2)自2000年以后个别地方的土地退化现象得到了遏制,土地质量日益好转。(3)1987年至2000年的新增耕地全部来自优良的牧草地和湿地,2000年以来耕地的增长加快,开垦的范围也从原来的优良牧草地和湿地扩展到了低覆盖度草地和一些未利用土地。(4)高覆盖度草地退化和开垦严重,比例分别占减少面积的85.84%、11.51%。(5)18年间,研究区新增沙地20769.82hm2,主要来源于草地,草地沙化严重。
2011年04期 v.25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23 ] |[引用频次:23 ] - 陈明;张克斌;刘建;孟力猛;
采用样方调查法对察汗乌苏绿洲-荒漠交错带五个不同封育区植被的群落结构和特征值进行调查分析,并运用α-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E)分析生物多样性变化。对比2008和2009年不同封育区植被盖度,密度,生物量等植物特征值表明,到2009年,2003年荒滩造林封育区、安固滩及青冈滩封育区的植物特征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安固滩和青冈滩立地条件及封育年限大致相同的前提下,两年的数据均显示青冈滩封育区物种多样性指标大于安固滩封育区,说明轻度的人为干扰比完全封育对植被恢复效果要好;2003年荒滩造林封育区各项指标远远大于其他各区表明,地形地貌特征、水分空间分布等因素是造成样线间各指标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
2011年04期 v.25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39 ] |[引用频次:7 ] - 徐永明;吕世海;
通过对呼伦贝尔草地沙化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草地沙化,灌丛化明显,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群落α多样性急剧下降,其中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性,严重沙化草地分别比潜在沙化草地减少59.4%、54.0%和31.4%,而生态优势度增加44.9%,说明草地沙化后,群落物种数减少,优势种更加突出。群落相似性,四类沙化草地与未沙化草地比较,相似系数分别为0.8649、0.6486、0.2593和0.1200,而β多样性变化,四类沙化草地均呈明显增长趋势,其中严重沙化草地比潜在沙化草地高14.6倍,说明β多样性增大,群落相似性降低,生境异质性加大,预示草地沙化程度严重。
2011年04期 v.25 13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75 ] |[引用频次:17 ] - 韩占涛;荆恩春;李向全;张发旺;吕晓立;
在宁夏清水河平原选择典型地区建立了包气带水分运移试验场,对旱作条件下和灌溉条件下的冬小麦田包气带水分运移特征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该农田类型包气带水分运移特征以上渗-下渗型为主,由于地下水埋深大,任何情况下包气带水都持续补给地下水,非种植季节土壤储水为旱作冬小麦的生长提供了重要水源,灌溉显著地增大了作物蒸发蒸腾量和渗漏量,其中蒸发蒸腾量的增加使得区域水循环失衡,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2011年04期 v.25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67 ] |[引用频次:8 ] - 乌云;朝伦巴根;李畅游;史小红;
以地处寒旱区的内蒙古乌梁素海为研究对象,利用地质统计方法对乌梁素海表层沉积物营养元素及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梁素海表层底泥中总氮和总磷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出随水流总体方向由北到南递减的变化趋势,且在湖泊出口处形成局部高值区;表层底泥中有机碳含量与水生植物和藻类生长空间分布有很强的相关性;表层底泥Cu、Cd、Pb、Zn、Hg、Cr重金属含量具有南北高,中间低的变异特征,且Cd元素平均含量超过全国土壤质量标准Ⅱ级。因此,揭示沉积物中营养元素和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修复和治理乌梁素海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1年04期 v.25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85 ] |[引用频次:28 ] - 赵元杰;李雪峰;夏训诚;王晓毅;
选取1839~2006年罗布泊地区红柳沙包沉积纹层中红柳落叶TOC、TN、C/N及沙层厚度等环境代用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如下:TOC为24.28%~44.55%,TN为0.62%~1.22%,C/N比值为32.53~53.33;TOC与TN呈正相关的线性关系,且较为显著;TOC与C/N相关性很差,线性关系不明显;TN与C/N之间呈高度负相关的线性关系。TOC、TN与温度和降水呈负相关,C/N与温度和降水呈正相关,沙层厚度只与降水呈负相关;研究时段可划分出6个不同的气候阶段:1839~1858年(暖干气候),1859~1910年(冷干气候,进入20世纪出现冷湿气候),1911~1950年(暖湿气候),1951~1962年(冷干气候),1963~2006年(暖湿气候,1978~1982年间温度偏低为冷湿气侯)。
2011年04期 v.25 149-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66 ] |[引用频次:23 ] - 阿娟;燕玲;邢燕红;岳秀贤;
采用GB/T8312、GB/T8313、GB/T8314、GB/T5009.12、GB/T5009.13、GB/T5009.18等方法对11个不同生长期的土庄绣线菊不同利用部位的11种化学成分进行了检测。从11项检测指标中提取3个主成分指标构建数学评价模型,并基于综合评价得分(Z)将12个样品(包括砖茶)聚为5类,第1类Z>30,为茶品质好的,第2类28<Z≤30,为茶品质较好的,第3类27<Z≤28,为茶品质一般的,第4类26<Z≤27,为茶品质较差的,第5类Z≤26,为茶品质差的。将数学评价模型结合不同利用部位和不同生长期综合分析后发现,除开花期和结实期的叶外,花、枝和叶的综合得分均较高,就茶叶的综合营养品质来说,处在这两个物候期的土庄绣线菊最适合采摘做为茶源。
2011年04期 v.25 15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6 ] |[引用频次:7 ] - 李钢铁;昭日格;余新晓;岳永杰;
采用公顷级样地调查,对浑善达克沙地天然沙地榆群落进行调查,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应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编制白榆种群的静态生命表,绘制了沙地榆的存活曲线、生存率估计曲线和累计死亡率函数曲线,分析种群生命过程,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沙地榆种群动态和数量特征。结果表明:沙地榆种群在幼体向成树发育过程中存在两个死亡高峰,沙地榆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Ⅰ型,从整体上反映了沙地榆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趋势,并坚定了沙地榆种群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
2011年04期 v.25 16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7 ] |[引用频次:15 ] - 高雪峰;韩国栋;
文中研究了不同利用强度对羊草草原土壤中几种主要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度放牧有利于土壤中转化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增加,随放牧强度的增加会抑制其活性的增加。不同强度的放牧均导致脲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增加;轻度放牧使草原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增加,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随放牧强度的增加,逐渐抑制全磷和速效氮含量的增加。利用强度对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季节性变化无显著影响。蛋白酶活性与土壤中各类养分含量的相关关系最紧密。
2011年04期 v.25 16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7 ] |[引用频次:25 ] - 曹静娟;尚占环;郭瑞英;崔光欣;龙瑞军;
通过分析天然放牧草地、20年燕麦耕地、3年燕麦弃耕地、10年燕麦弃耕地的土壤全氮、微生物量氮含量的差异,旨在探讨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对黑河上游亚高山草甸土壤氮库的影响。结果表明:开垦和弃耕对黑河上游地区草地土壤氮库有显著影响。亚高山草甸被开垦为燕麦耕地20年后,土壤全氮含量(0-30cm)减少了21-35%,微生物量氮含量减少了20-70%。燕麦耕地弃耕后,土壤全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均显著提高。弃耕3年,土壤全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增加了4-9%,27-35%;弃耕10年,二者分别增加了9-20%,35-38%,说明随弃耕年限的增长,土壤氮库含量在增加。在四种草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全氮、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氮占全氮比例三者之间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全氮比值变化在1.96-4.29%之间,其中天然放牧草地最高为4.29%,燕麦耕地最低为1.96%。因此,弃耕可提高黑河上游地区开垦草地的土壤氮库含量,是实现该区草地恢复的有效措施,但需要的时间比较长。
2011年04期 v.25 171-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5 ] |[引用频次:10 ] - 麦麦提吐尔逊·艾则孜;海米提·依米提;古丽娜尔·托合提;
根据2009年伊犁河灌区土壤监测和取样分析资料,运用半方差函数与克里格插值法,对伊犁河灌区灌溉期与非灌溉期土壤盐分含量变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层土壤53.68%样地呈非盐渍化土壤,18.38%为轻度盐渍化,13.97%为中度盐渍化,8.82%为重度盐渍化,5.15%为盐土。土壤盐渍化类型主要为硫酸盐渍土为主,占53.68%。盐分组成中,阴离子以SO42-、Cl-为主,阳离子以Na+、Ca2+离子为主。土壤含盐量与Cl-、SO24-分别为极显著、显著正相关,揭示了土壤盐分含量大小与Cl-、SO42-含量水平的高低有关。表层土壤平均含盐量占0~60cm土层平均含盐量的60.19%,即土壤盐分垂直分布呈现强烈表聚性。各时期各层土壤盐分拟合的理论模型都符合球状模型。在空间尺度上,土壤含盐量从研究区的东、北、南边区域向研究区中西部方向有增加的趋势。从时间尺度来看,6月表层土壤含盐量比3月土壤含盐量大,各月耕层土壤含盐量几乎差不多。灌溉期与非灌溉期土壤含盐量的空间变化主要表现为表层土壤含盐量的变化。
2011年04期 v.25 176-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51 ] |[引用频次:13 ] - 马文军;程琴娟;宇振荣;
合理有效利用微咸水是华北平原农业水资源短缺的重要缓解途径。基于多年试验站数据对土壤盐分动态类型、盐分淋洗条件及淋洗需水量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华北平原微咸水灌溉策略。结果表明:土壤盐动态淋滤型可以细分为充分淋洗型和不充分淋洗型;在华北平原冬小麦和玉米轮作制度下,只要保持土壤饱和电导率低于6 dS/m,土壤就处于完全淋洗状态;根据稳定状态盐量平衡法计算得到华北平原实验站冬小麦生育期内淋洗所需咸水量为368mm,夏玉米生育期内淋洗所需咸水量为327mm;从提高作物抗盐分胁迫和渗透胁迫能力的角度,建议在盐渍化土壤上种植较耐盐的作物;从降低土壤盐分含量的角度,可以采用提高灌溉频率、改变灌溉方法、额外灌溉进行淋洗、播种前进行灌溉淋洗盐分、用有机或无机物料对土壤进行处理、覆盖秸秆或者地膜等方法。
2011年04期 v.25 18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08 ] |[引用频次:32 ] - 周光涛;田长彦;
设施农业中过量施肥和灌溉不仅降低肥料利用率,且容易引发硝酸盐污染风险。以库尔勒英下乡露天菜地为参照,对该地大棚菜地年度氮素输入量、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特征,以及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氮素年度输入量大棚菜地>露天菜地;两种种植方式0-180cm土壤均出现了硝酸盐的明显累积,大棚菜地硝态氮累积量随种植年限的增长而升高,并表现出明显的底层累积(60-180cm)特征,但均未超过露天菜地;对地下水调查发现硝态氮超标率达86.36%,对当地居民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因此,必须采取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提高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的氮肥利用率。
2011年04期 v.25 18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1 ] |[引用频次:14 ] - 周丽芳;阿拉木萨;
生物结皮的形成与发育显著改变了土壤地表特征及下伏土壤性质,对地表蒸发过程产生深远影响。但目前已有研究对生物结皮在地表蒸发过程中的作用仍存在很大争议。文中通过覆盖结皮和模拟降水的方法对土壤蒸发过程进行研究,以期初步揭示生物结皮发育影响地表蒸发过程的机理。结果表明:生物结皮主要通过结皮层对降水的截留和阻碍扩散作用及对下伏土壤性质的改变来影响土壤蒸发。生物结皮层主要体现为抑制蒸发,但生物结皮对下伏土壤性质的改变促进蒸发。生物结皮发育对地表蒸发的影响以抑制作用为主。生物结皮随着发育程度的提高,由抑制蒸发渐转为促进蒸发。
2011年04期 v.25 193-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04 ] |[引用频次:27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