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丽峰;
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对人类的生存、经济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增长,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随之增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我国2020年减排目标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中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产业内部结构、能源生产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产业能源消费结构与碳排放的关系,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减少碳排放的具体措施。
2011年05期 v.25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58 ] |[下载次数:4887 ] |[引用频次:189 ] - 刘琳;刘雪华;
景观格局演变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有助于区域的规划和管理。文中以1990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为基础,以ArcGIS和Fragstats软件为平台,分析了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迁,并选取了多样性、均匀度、连通性和破碎度等指标,研究了黄土高原1990-2000的景观格局演变。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以林地、草地和农田的景观类型为主;1990-2000年草地和林地面积增大,农田面积减少,年均变化率分别为1.14%、0.14%和-0.35%;2000年景观连通性指数增大且破碎度指数下降,景观类型趋于集中,在分布上有利于生态建设。2)从区域整体看,1990-2000年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呈现上升的趋势,但中部局部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差趋势明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土壤形成与保护、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调节等方面。因此,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进行区域景观开发和治理,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生态和经济的双重发展。
2011年05期 v.25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8 ] |[下载次数:1216 ] |[引用频次:41 ] - 徐境;
区域一体化是世界城市发展演变规律中出现的一种空间协同、自组织、自优化的空间现象。通过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合意性评估指标体系,以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呼包鄂区域18个市(县、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呼包鄂区域一体化水平存在非合意性特征,即呼包鄂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尚处于培育及形成阶段,并分析其原因,提出促进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2011年05期 v.25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6 ] |[下载次数:758 ] |[引用频次:22 ] - 王爱辉;
绿洲生态系统是支撑绿洲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生态要素。文中基于城市化与生态化两大子系统的作用机理,从人口空间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生活城市化、生态环境水平、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抗逆水平六个层面构建干旱区绿洲型生态城市建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典型绿洲型城市奎屯市的实际情况,着重探讨了其城市化与生态化动态耦合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奎屯市生态城市建设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为奎屯市及其它干旱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011年05期 v.25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96 ] |[下载次数:330 ] |[引用频次:12 ] - 马玉香;陈学刚;高素芳;
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分析新疆2000-2008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轨迹,寻找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点;并运用SPSS软件对新疆人均生态承载力、单位生态足迹产出和单位建设用地产出进行回归分析和趋势预测,在此基础上构建研究新疆可持续发展建设用地容纳能力的方法,通过预测得出2015、2020和2030年新疆建设用地面积应分别控制在262144.66hm2,229049.18hm2和201245.43hm2以内。
2011年05期 v.25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1 ] |[下载次数:456 ] |[引用频次:13 ] - 卞坤;张沛;徐境;
提出了都市圈网络化模式的概念,重点从要素特征、内涵特征、景观特征等三个方面对其基本特征作了系统分析,并对其相应产生的经济增长效应、内部联系效应和空间传递效应三大功能效应做了初步论断。这是对都市圈网络化模式进行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关于都市圈网络化模式的动力机制、调控机制、发展层次等有待更深入的探索。
2011年05期 v.25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0 ] |[下载次数:499 ] |[引用频次:5 ] - 王辉;郭玲玲;宋丽;
协调度理论已成为衡量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理论。文中在阐述其理论的基础上,选取了经济与环境方面的评价指标、计算方法和模型。通过对辽宁省14市12年20项指标3360个数据进行技术处理和分析,对省内各市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做时空演变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14市12年间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度在时间维度上呈现逐年上升,其类型由濒临失调衰退型逐渐向高级协调发展型演变;在空间维度上,协调发展度值相对较高的城市由分散省内发展到集中分布于东南沿海;辽宁省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度整体水平逐年升高;辽宁省的经济综合实力f(x)和环境承载力g(y)差距较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基本保持同步,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经济综合实力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2011年05期 v.25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5 ] |[下载次数:863 ] |[引用频次:39 ] - 王永瑜;王丽君;
首先基于层次分析法理论,遵循科学性、可度量性及可操作性原则,构建以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为目标层,以气候、水环境、植被、土壤及污染负荷为要素层的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然后选取1980-2008年相关数据,计算各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并对甘肃省各环境要素的动态演进路径和总指数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论显示,甘肃省植被环境在近年有所改善,其它要素均呈现逐渐恶化趋势,但速度有所减缓;甘肃省总体生态环境质量表现出二次曲线变化特征,即在经过快速恶化、缓慢下降两个阶段之后,近年来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2011年05期 v.25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0 ] |[下载次数:678 ] |[引用频次:33 ] - 吴璇;王立新;刘华民;梁存柱;王炜;刘钟龄;
在锡林郭勒高原和呼伦贝尔高原典型草原区选取19个调查点,对典型草原羊草+大针茅群落在长期牧压下的植被状况进行了调查。处在不同退化演替序列的植物群落优势种的类型、活力和恢复力均存在很大差异,原生生态系统保持了健康的种类组成,能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形成较高的群落生产力。根据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结合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群落特征及其退化演替模式,计算了不同植物群落的活力和恢复力指标。以1981年的羊草样地植物群落为参照系统,对不同退化状态的植物群落进行了量化分级,此可为草原管理、植被恢复重建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
2011年05期 v.25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82 ] |[下载次数:1247 ] |[引用频次:39 ] - 张凤华;
山地、绿洲、荒漠是干旱区三大地理景观,三者通过生态资源耦合层、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层、农业产业系统耦合层及生态地理耦合层的叠加作用,最终可使绿洲系统功能放大。提出了山地,绿洲,沙漠各子系统应给予重新定位,才能合理高效发挥山盆系统的整体功能。进一步确定山盆系统不同生态-经济分区的功能定位:即山地-基础资源的维持保护功能(突出对山地的生态保护作用);绿洲-特色资源的经济高效功能(突出对绿洲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并进行经济高效转化);沙漠-特殊资源的开发保护功能(突出要发挥沙漠特殊的热量资源功能,并加以利用)。
2011年05期 v.25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6 ] |[下载次数:472 ] |[引用频次:17 ] - 马莉娅;吴斌;张宇清;李萍;
以荒漠化过程典型的宁夏盐池县为研究区,运用生态足迹方法评价了该区的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10a间盐池县人均生态足迹从1.72hn2增加到3.68hm2,生态承载力从2.02hm2减少到1.74hm2,到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是人均生态承载力的1倍多,生态系统处于强不安全状态。其中耕地足迹、草地足迹和化石能源足迹是构成生态足迹的主要部分。近10a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过程的加快,生态足迹呈快速上升趋势,但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以存量资源开发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生态赤字逐年增大。研究认为,单纯依靠资源开发发展地方经济,必然导致生态系统的最终崩溃,荒漠化地区的稳定的外部生态公益性投入机制和"小生产,大保护"的高效资源利用模式,是生态安全前提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2011年05期 v.25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9 ] |[下载次数:702 ] |[引用频次:31 ] - 庞莎;刘康;冀文慧;
以延安市为例,选取具有代表性、能够综合反映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方面的16项指标来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在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分别计算自然生态背景、生态敏感性、人类干扰度以及人类适应性四方面的生态脆弱性值,将其归为自然潜在脆弱性和人为干扰脆弱性两大类进行评价,然后计算各个区县综合生态脆弱值,并进行分级评价。结果表明:延安市生态脆弱性强的区域主要位于北部6县,分别为子长县、安塞县、延川县、延长县、志丹县、吴起县,总面积达到19513.61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2.79%。
2011年05期 v.25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4 ] |[下载次数:707 ] |[引用频次:21 ] - 李凯崇;蒋富强;薛春晓;杨印海;葛盛昌;
通过对南疆铁路戈壁风沙流进行现场观测研究,提出了关于风沙流密度的计算方法,将大风所携沙粒定量化,解决了风沙运动研究中如何利用现场定时观测研究风沙流动态变化的技术难题。根据现场实测资料分析,揭示了南疆铁路风沙流密度随高度和风速的变化关系。从中可以看出,风沙流密度随高度变化显现斜"L"形,以3m高为分界点;而相对的风沙流密度与风速则显现正相关变化,当高度为2m、风速≤40m/s时,风沙流密度随着风速的增大,其变化趋势逐渐变缓,其最大值逐渐趋近于0.0339g/m3。沙粒颗分试验结果表明"戈壁风沙运动存在较明显的分层现象,所携沙粒粒径以0.1~0.25mm为主。
2011年05期 v.25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8 ] |[下载次数:321 ] |[引用频次:12 ] - 潘攀;王纪军;刘莎;
使用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多模式集合的预估产品,在A1B情景下,对21世纪河南省未来90年的月平均气温、降水的变化趋势及时空分布进行预估。与1971~2000年30年气候平均相比,在未来的90年,河南省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且南部增温大于北部,气温的增幅随时间变化减弱;降水呈现从南向北增加的趋势,降水量的变化不太显著。
2011年05期 v.25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83 ] |[下载次数:212 ] |[引用频次:6 ] - 曹生奎;曹广超;陈克龙;陈亮;杨龙;马静;
选取西宁市1961-2005年45年历年逐旬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逐月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等气象数据资料,结合数学统计分析揭示了西宁市当代气候变化的特点。结果显示:近45年来西宁市气温、降水均有所增加,升温率为0.01℃/10a,降水量增长率为15.68mm/10a;年均日照时数呈明显减少趋势,递减率为86.52h/10a。年平均最低气温呈整体明显上升趋势,升温率为0.33℃/10a,年平均最高气温整体呈下降趋势,递减率为-0.05℃/10a;季节变化表明,气温变幅最大的是冬季,在波动中呈显著的增加趋势;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的57.22%。四季降水量均有增加趋势,夏季降水量增加幅度最大;全年四季日照时数均在减少,但递减率变化不同,冬春季节递减率较大。总体气候变化而言,西宁市经历了冷干-暖干-凉湿的变化阶段,目前正处在凉湿多雨阶段,以后可能向暖干型变化,这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2011年05期 v.25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0 ] |[下载次数:404 ] |[引用频次:11 ] - 李元华;田国强;杨贤;刘莉;
利用京、津、冀区域内1961~2007年70个气象观测站点系统的气象观测资料,对河北省≥0℃、10℃界限温度的初日、终日、初终间日数、积温的空间变化、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全省及各区域≥0℃、10℃界限温度总的变化趋势表现为,初日提前、终日推迟、初终间日数延长、积温增加。20世纪70年代,全省及各区域≥0℃、10℃的积温偏少,80年代后呈逐年代增加的趋势。21世纪初的近几年热量资源最充沛,近几年比60年代分别增加了271.5、259.8℃。
2011年05期 v.25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20 ] |[下载次数:290 ] |[引用频次:16 ] - 陈陵康;陈林;张伟;
根据西藏拉萨桑达第四系剖面的研究,采用植硅体、分子化石等气候待用指标,并配以TL测年,探讨了拉萨地区5000a来气候及环境变迁。结果表明:1)在5.889Ka.BP-2.3 Ka.BP,植硅体形态类型为齿形-平滑棒型、石屑型、网脊块状,反映的植被景观为森林-草原景观,气候温凉;C27+C29/C31+C33值>1,木本植物含量逐渐增多。2)2.3 Ka.BP-2.1 Ka.BP,植硅体显示以为长方型-平滑棒型、多面体型组合,反映植被景观为草原或森林-草原景观;C27+C29/C31+C33比值由大逐渐减小,同时ACL比值增大、CPI值出现波动,反映在木本占优势的前提下,草本植物逐渐增加;3)2.1 Ka.BP-1.9 Ka.BP,植硅体为长方型、齿型-平滑棒型组合带,反映植被景观为草原景观,气候较寒冷;C27+C29/C31+C33值波动变化,且向1靠近,ACL值显示从小-大-小的变化,显示植被从木本向草本替演的特点;4)1.9 Ka.BP以来,植硅体为齿型、帽型-平滑棒、多面体型,C27+C29/C31+C33值趋向于1,CPI逐渐增大,ACL值增大,显示气候寒冷的特点。
2011年05期 v.25 8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1 ] |[下载次数:371 ] |[引用频次:7 ] - 魏伟;王红;卢强;王旭峰;
以1986、1993、2000和2006年四期Landsat/TM为数据源,利用NO2在蓝光波段存在吸收峰谷结构这一光谱特征,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借助ERDAS空间建模功能,反演了兰州市NO2的空间分布,得到不同时期NO2分布图。将同时期统计观测数据与反演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兰州市NO2分布特征,探讨了NO2分布的成因。结果表明:兰州市NO2浓度分布情况与LANDSAT卫星蓝光波段象元灰度值(DN)存在负相关关系;兰州市西固区、安宁区和城关区雁滩乡NO2污染严重,城关区其他地区和七里河区污染较轻;两山夹一盆地的地形和盆地气候特征,以及不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及布局是造成NO2污染的主要原因。所得结论可为兰州市城区优化布点和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2011年05期 v.25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4 ] |[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6 ] - 王小军;贺瑞敏;尚熳廷;
通过收集榆林市1956-2005年82处雨量站点资料,采用年降水量集中度和集中期、变差系数和极值比、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对其年内、年际、趋势变化特点进行分析;同时考虑到研究中选取的站点稀疏,不足以精确的反映整个空间上的状况,采用普通Kriging方法进行空间数据的内插,最后借助SupermapGIS软件绘制榆林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等值线图以及Mann-Kendall(M-K)统计量变化空间分布图。通过分析表明,榆林市降水年内分配不均,集中程度较高,多集中在7、8月份;而年际之间则变化较小;通过各种图件表明,榆林市降水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且南部山丘区大于北部风沙滩区,而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表明,榆林市年际间降水在不同地区无明显减少趋势。
2011年05期 v.25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3 ] |[下载次数:459 ] |[引用频次:18 ] - 韩兰英;孙兰东;张存杰;郭爱民;
积雪的动态研究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祁连山位于河西走廊南侧,是甘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关键区,其积雪的动态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响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祁连山积雪面积发生了变化,文中利用EOS/MODIS、NOAA资料以及气象资料,应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提取像元内积雪所占比例,分析祁连山积雪面积时间、空间分布及其气候响应。分析发现:在时间上,1997-2006年整个祁连山区域冰川积雪总面积呈多波形变化,有线性增加趋势。在空间上,祁连山东段和中段积雪面积呈减少趋势。利用石羊河的气象站温度、降水、蒸发等资料分析其气候条件和积雪面积变化,发现祁连山东段积雪面积变化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变化趋势相一致,说明祁连山东段积雪面积的变化主要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2011年05期 v.25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7 ] |[下载次数:501 ] |[引用频次:26 ] - 刘晓玲;殷淑燕;王海燕;
根据1951-2009年西安的逐日最高、最低气温及平均气温资料,详细分析了西安年平均气温、年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以及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规律和特点。结果表明:西安的年平均气温与全国同步,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都呈增暖趋势,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变化存在较大的季节性差异,春季和冬季的增暖趋势异常明显,日较差整体呈减小趋势;西安市的高温日数和低温日数均呈下降趋势,白天气温偏高的日数呈增长趋势,夜间气温偏低的日数则呈明显的减少趋势。西安白天高温的危害将加大,夜间低温危害将减小。
2011年05期 v.25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6 ] |[下载次数:499 ] |[引用频次:27 ] - 赵俊荣;
利用2010年1月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实况资料和T6390场预报资料,分析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罕见连续性暖区大暴雪天气的特征及这次过程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2010年1月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罕见连续性暖区大暴雪天气具有降雪强度强、降雪范围广、降雪量异常偏多、积雪深度异常偏厚、持续时间长、灾情严重等特点,属60年不遇。阻塞形势建立并长时间维持为连续性大暴雪天气的发生提供了环流背景,西伯利亚冷涡是造成连续性大暴雪的天气尺度影响系统,冷涡外围强锋区中分裂出的中尺度短波和700hPa辐合线、850hPa暖切变、西南急流以及地面气旋是大暴雪的直接影响系统;高低空形势场、急流和锋区以及中尺度的动力、水汽因素的有利配合为连续性大暴雪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条件。大暴雪发生在高空锋区短波槽前的暖平流区、700hPa辐合线、850hPa暖切变、西南急流、地面气旋暖区、强的能量锋区、高湿区以及水汽通量辐合区的重合区域内。暖区大暴雪发生过程中,阿勒泰地区上空始终维持一个由低层到高层强盛的动力性纬向垂直环流圈,为冷暖气流共同作用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动力条件;正涡度区的输送,使得阿勒泰地区上空的低值系统和锋区得以维持和加强。高空急流加强了大暴雪天气的上升运动;持续强盛的低空西南急流将里咸海地区的高温高湿不稳定气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阿勒泰地区上空,为连续性大暴雪天气提供了热力、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的条件。阿勒泰山脉的特殊地形,使得辐合上升运动和锋区加强,系统移动滞缓,有利于暴雪云团的发展和停滞汇集,使降雪量增幅。
2011年05期 v.25 11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1 ]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23 ] - 唐湘玲;吕新;李俊峰;
玛纳斯河流域上游山区形成的径流是供给中下游平原区和玛纳斯绿洲的重要水源。文中利用玛纳斯河上游2个水文站和4个雨量站1956~2006年系列径流和降水资料,利用多种指标和小波分析法分析径流年内、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玛纳斯河上游流域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6~8月份,占多年平均流量的66.9%~70.3%;径流年际变化大,径流演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近50年来经历了几个显著的丰枯时期,并伴随30年、15年左右的主周期变化。近50年来,玛纳斯河径流量总体呈增多趋势,而且在1995年发生了一次显著的突变,降水量的增加、气温的升高和人类活动是造成径流变化的重要因素。
2011年05期 v.25 12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6 ] |[下载次数:573 ] |[引用频次:34 ] - 赵海卿;张哲寰;李晓霞;杨泽;
在实地调查、勘探,获得大量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利用50多年的水文气象资料,对松嫩平原地下水资源重新评价发现,由于气候、水文条件的变化以及人工开采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地下水资源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呈现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2005年全区地下水补给量比1984年减少14.06×108m3,比1994年减少8.81×108m3;开采资源比1984年减少18.99×108m3,比1994年减少7.5×108m3。分析表明,防止地下水资源衰竭和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而引起生态环境恶化,关键是控制合适的地下水位。
2011年05期 v.25 130-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3 ] |[下载次数:303 ] |[引用频次:19 ] - 郭巧玲;杨云松;李建林;陈志辉;
生态需水是当前水问题的一个研究热点,对于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内陆干旱区,这一研究尤为紧迫。以额济纳绿洲为例,采用潜水蒸发模型,对其生态用水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2000年额济纳绿洲生态需水量为5.0009×108m3;2010年绿洲生态需水量为5.8342×108m3;2020年绿洲生态需水量6.8768×108m3。为维持或稳定额济纳绿洲不同治理目标年的绿洲规模,狼心山断面下泄水量2010年应不小于7.5845×108m3;2020年应不小于8.9398×108m3。不同时期生态需水的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对科学制定生态恢复方案和水量分配方案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2011年05期 v.25 135-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0 ] |[下载次数:415 ] |[引用频次:19 ] - 尚海洋;
湿地是地球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有"地球之肾"之称。湿地服务价值评估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的理论和方法,推动当代生态经济学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推动包括湿地在内的自然资产与环境保护工作;不仅可以为国家和地区协调发展与保护关系,平衡代内、代际利益关系,实行生态补偿、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服务,而且可以为实施综合的国民经济与资源环境核算体系,以及为政府间有关碳指标的国际谈判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文中在简要介绍国际上流行的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法-条件估值法及其主要进展之后,对黑河流域张掖市北郊湿地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科学评估,并结合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影响湿地生态服务价值的主要因素的作用。从张掖市城市的未来发展出发,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战略思考与政策建议。
2011年05期 v.25 140-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4 ] |[下载次数:562 ] |[引用频次:25 ] - 张岩;董维红;李满洲;石旭飞;
利用2009年所采集的75件浅层地下水样品的水质资料,分析了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研究区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污染源的特点进一步探究其形成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河南平原浅层地下水主要存在着TDS、总硬度、Mn、"三氮"、Fe、氯化物以及硫酸盐的超标现象。TDS,氯化物、硫酸盐超标主要由于局部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破坏了天然状态的水盐均衡以及引用污水灌溉、工业废水的不合理排放。"三氮"超标主要由于一些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Fe、Mn超标主要由于第四纪沉积物中含有大量的铁锰结核以及生产、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地下水硬度超标的原因主要有过量开采地下水、工业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垃圾的任意堆放。
2011年05期 v.25 14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0 ] |[下载次数:779 ] |[引用频次:16 ] - 任建丽;金海龙;叶茂;靳万贵;满中龙;
艾比湖湿地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其泉水、人工恢复湿地水、浅层水、河水、湖水进行水质监测,利用单污染指数法评价单因子对环境产生的等效影响程度,采用综合指数法评价水质综合质量现状。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人工恢复湿地、浅层水、河水、湖水检测项目存在不同程度超标现象,泉水检测项目基本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第I类水质评价标准。总体上,泉水水质较好,人工恢复湿地水质次之,湖水的水质较差,说明人工恢复湿地成效已取得阶段性进步,而湖水取水点的水质量最差。艾比湖湿地的水环境质量受农用化肥使用量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2011年05期 v.25 15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1 ] |[下载次数:643 ] |[引用频次:15 ] - 罗燕珠;璩向宁;
文中对沙湖2002~2008年的水质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首先对单个污染因子在历年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概括;其次,运用主分量分析法对该时间段内沙湖的整体污染情况进行了分析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就单个因子而言,历年来主要的污染物为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就整体而言,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要量和总氮。单因子评价结果与总体评价结果基本吻合,说明主分量分析法的评价结果是可信的。通过分析污染原因,针对沙湖水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2011年05期 v.25 158-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89 ] |[下载次数:177 ] |[引用频次:1 ] - 何周蓉;张红丽;郭永奇;
运用指数法建立绿洲节水型生态农业现代化预警控制系统指标体系。利用反映警情的一些指标来监督绿洲节水型生态农业现代化运行系统是否偏离正常运行"轨道",以便根据警情采取措施调整其运行。
2011年05期 v.25 16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5 ] |[下载次数:206 ] |[引用频次:2 ] - 韩春鲜;陈文婷;陈肖静;
以"推-拉理论"为基础,从人口学特征方面,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中国西北丝绸之路的外国旅游者出游动机的推力和拉力差异,结果显示:不同客源地、性别、年龄、学历、收入结构的外国旅游者出旅动机的推力和拉力有显著差异。并根据样本研究结果提出中国西北丝绸之路国外旅游市场开发的建议。
2011年05期 v.25 16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19 ] |[下载次数:435 ] |[引用频次:6 ] - 马燕;
通过聚类分析法,分析了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2001-2007年的分布情况;利用波士顿矩阵法,建立了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及目的地市场的2001-2004年,2004-2007年竞争态模型,通过2个时间段竞争态模型的对比分析,得出了各市场在入境旅游竞争中所处的地位与态势,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2011年05期 v.25 172-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3 ] |[下载次数:574 ] |[引用频次:16 ] - 蒲金涌;张孟兰;
人口增长、耕地减少及全球变化引起的粮食供需变化不稳定,是区域粮食安全生产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运用1981~2008年天水市人口、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及夏、秋粮生产季节气候因子变化资料,借助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地近30年人口、耕地面积、粮食供需及耕地安全等特征。结果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天水市人口以4.09×104人/年的速度增长,耕地面积以766.5hm2/年的速度减少。粮食总产组成结构变化较大,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粮食总产主要由夏粮构成,20世纪90年中期以后,粮食总产主要由秋粮构成。自1981年以来粮食总产以1.41×104t/年的速度上升,自给程度逐年改善,在2001~2005年人均平均粮食占用水平下,2004年以后粮食自给指数全部为正,在小康水平下,粮食自给程度仍然较低。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以0.001hm2/年的速度下降,粮食单产以37kg/hm2/年的速度增加。1981~2008年人均耕地减少了0.039hm2/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降低了0.252hm2/人,耕地压力呈缓解之势,耕地压力指数接近1。预计2015年粮食自给程度将有所提高,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将有所减少,耕地压力指数仍基本维持现在水平。经营好现有耕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品输出量,是减轻耕地压力主要途径。
2011年05期 v.25 177-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86 ]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6 ] - 赵淑银;徐彩芝;苏佩凤;
乳业已是我国改善国民膳食结构,增强国民身体素质重要措施。乳业饲草料生产是乳业生产链中的重要环节,是乳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通过对2行玉米与12行苜蓿、4行玉米与8行苜蓿等不同种植组合模式田间试验,分析不同种植模式的产出效应与生态效应,提出玉米与紫花苜蓿条带式种植的高效组合模式。
2011年05期 v.25 183-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2 ]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2 ] - 高雪峰;武春燕;韩国栋;
以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部的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根据对草原利用强度的不同,将其划分三个不同区域,研究了各区域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呼吸强度的季节动态以及利用强度对他们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以及土壤的呼吸作用强度均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且峰值都出现在8月份。三者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轻度和适度利用有利于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的增加,而过度或重度利用则会导致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的减少。
2011年05期 v.25 18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4 ] |[下载次数:383 ] |[引用频次:14 ] - 陈珏;魏天兴;葛根巴图;董哲;周毅;解建强;石鑫;
对山西吉县蔡家川流域植被恢复区主要林分进行了实地调查,根据乔木生物量、有机碳、病虫害、灌木丰富度、草本丰富度、土壤有机质等状况6个方面的数据,建立了蔡家川流域的森林健康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并以此评定了14个林分样地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从而对此地区的森林健康做一个整体判断,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森林总体上处于健康与良好健康之间;天然林健康状况明显好于人工林的健康状况。
2011年05期 v.25 19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2 ] |[下载次数:464 ] |[引用频次:9 ] - 李海军;张毓涛;张新平;韩占涛;李吉玫;
通过对天山中部不同林龄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 var.tianschanica(Rupr.)Chen et Fu)地表土壤和林外草地土壤进行实验室人工降雨模拟渗透试验,初步探讨了天山云杉林地土壤的入渗性能。结果表明:1)累积渗透量、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均呈幂指数相关关系。稳渗速率最高为近熟林1.9108mm/min,最低为林外0.31847mm/min。在充分的降雨条件下,不同林龄的入渗性能大小顺序为:近熟林>成熟林>中龄林>林外;幼龄林介于中龄林和近熟林之间。2)土壤入渗性能影响的首要因子是降雨强度,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累积入渗量与土壤初始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稳渗速率的主导因子,依次是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初始含水量>枯落物层厚度;初渗速率与枯落物层厚度、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分别呈极显著正、负、正相关关系。3)建立了天山中部天然云杉林地表土壤入渗性能特征与各项主导因子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4)研究表明,使用霍顿入渗模型,对天山云杉林地土壤的入渗性能能进行很好的模拟,相关性系数R2达到0.881以上。
2011年05期 v.25 197-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3 ] |[下载次数:324 ] |[引用频次:9 ] - 柳媛普;李耀辉;王胜;刘宏谊;张良;
通过对位于干旱荒漠区的张掖国家气候观象台土壤温湿度、土壤温度梯度、土壤导热率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温度年变化、日变化较明显,受辐射变化影响大;土壤湿度年变化、日变化不明显,受降水影响较大。不管冬、春、夏季,土壤温度在晴天日变化较明显,但在雨(雪)天,日变化不明显。土壤湿度在晴天和雨(雪)天日变化均不明显,对降水有一定滞后响应。土壤温度梯度冬季为正,热量从土壤深层传向地表;春、夏季相反。该地区土壤导热率在1.0-1.3W.m-1.℃-1之间,进一步证实湿的土壤比干的土壤导热率大。
2011年05期 v.25 204-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96 ] |[下载次数:321 ] |[引用频次:18 ] - 史小丽;叶茂;王晓峰;龚君君;
研究了不同盐浓度胁迫下罗布麻种子的抗性酶活性及含量。罗布麻种子萌发采用盐溶液水培方法,设0、0.05、0.1、0.2、0.3、0.4、0.5、0.6mol/L8个盐梯度。分析罗布麻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游离脯氨酸(Pro)三种酶的含量和活性随盐浓度的变化趋势。得出结论:MDA含量和SOD活性变化趋势大致相似,都是先上升后下降,在NaCI溶液浓度为0.3mol/L时达到最高值,Pro含量的变化规律不甚明显,但与对照组相比其含量增加。研究结果可为塔里木河下游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参考。
2011年05期 v.25 209-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0 ] |[下载次数:231 ] |[引用频次:11 ] - 师荣光;蔡彦明;郑向群;刘书田;王跃华;
降雨条件下形成的农田径流是土壤与水体间物质交换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2008年,在强降雨条件下,定点采集了天津市郊农田降雨径流样品64个,并对其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显示:研究区农田降雨径流中Cr、Ni、Cd、Zn等4项重金属含量服从对数正态分布,Cu、As、Pb为偏态分布。研究区农田径流中各重金属变异系数普遍较高,数据离散程度较大,除As外,其他各重金属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农田降雨径流重金属可提取3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包含Cr、Ni和Zn,第二主成分包含Cu、Cd、Pb,第三主成分则集中反映了As的作用,表明研究区农田径流重金属可能主要来源于火力发电、电镀工业以及污水灌溉、化肥等农业投入品施用。
2011年05期 v.25 213-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2 ] |[下载次数:668 ] |[引用频次:23 ] - 林丽;曹广民;赵成章;龙瑞军;李以康;张法伟;梁东营;王溪;
采用样带及样点调查法对祁连山南北两麓甘肃臭草(Melica przewalskyi)型、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 altaicus)型、小嵩草(Kobresia pygmaca)型草地及其原生植被的优势种群抗牧性特征进行研究,发现:过度放牧干扰了原生群落优势种的生长生殖特征,使得原优势种的株丛数(分蘖数),每株丛(分蘖)分枝数,分枝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退化后新优势种的上述指标则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退化草地功能群内部其他种群生长生殖特性具有一定的提高,但通常不能抵消该功能群总体的退化趋势。同一类型草地退化后的偏途演替可能有多种方向,这取决于新优势种在原生群落中的地位、对牧压的抗干扰能力,生长特性等。放牧干扰导致草地退化是通过改变植物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比例、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比例等方式实现,因此退化草地一方面增加草地畜牧业无法利用的植物类群,另一方面降低了草地自我维持机制,使得草地处于亚健康状态。
2011年05期 v.25 218-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4 ] |[下载次数:275 ] |[引用频次:10 ] - 刘洋;张秋良;马利强;郝玉光;郭艳荣;
采用Odum能流分析理论以及主成分分析法,结合磴口县1992~2008年统计年鉴,选取有机能、无机能、能量总投入和总产出、产投比、能量循环指数和投能结构6个指标,对磴口县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农田子系统的能流特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有机肥使用量逐年降低,而无机肥却在增加;该系统能量产出大于投入,产投比为:3.17:1,处于能量亏损状态,长期发展下去,系统会失调,甚至产生生态危机。从时间尺度上分析和探讨了农田子系统的能量流动,从而为促进磴口县农田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2011年05期 v.25 223-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1 ] |[下载次数:240 ] |[引用频次:2 ] - 岳丕昌;丁建国;王晓伟;郭杰;
采用经济学评价方法,通过对加压滴灌棉花和小麦生产和管理运行成本、单位面积产值、纯收益和成本收益率等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并与常规地面灌棉花和小麦进行对比分析,为加压滴灌在粮食作物上的进一步扩大推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加压滴灌棉花纯效益每公顷为10859.1元,成本纯收益率为64.82%,与常规灌溉棉花生产相比,成本纯收益率略有下降,但每公顷纯收益增加24.9%。加压滴灌春小麦每公顷纯效益为4120.2元,成本纯收益率为46.66%。与常规灌溉春小麦生产相比,成本纯收益率提高了1.65%,每公顷纯收益增加34.1%。
2011年05期 v.25 229-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2 ] |[下载次数:287 ] |[引用频次:9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