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敦;佟喜梅;李百岁;
定量分析城市化水平及其动态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结合城市化的丰富内涵,构建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对1980年以来内蒙古城市化水平及其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1980-2007年间内蒙古城市化水平显著提升,城市化综合评价值从1980年的0.0990提升至2007年0.8848,具有波动发展特征和拉平"S"式发展变化趋势;内蒙古城市化具有表面性;各层面城市化水平、速度存在着差异。尽快改善城市基础设施、转变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加强文化、娱乐、卫生环境的建设等是目前内蒙古城市化中亟待解决的系列问题。
2011年06期 v.25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1 ] |[下载次数:598 ] |[引用频次:13 ] - 沈鸿飞;张军;邱慧珍;张智全;
为了客观地掌握庆阳市生态环境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对政府制定合理的区域规划和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实施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运用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退化和环境质量指数等五个指标,对庆阳市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庆阳市总体生态环境状况良好,植被覆盖度较高,生物多样性较丰富,但存在水资源贫乏、土地退化等制约条件。其中宁县、正宁、镇原、华池及合水等五个县区生态环境状况为"良";庆城、西峰和环县等三个县区生态环境状况为"一般"。针对各县区存在的问题,分别对原油开采、煤炭产业以及现有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2011年06期 v.25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8 ] |[下载次数:1199 ] |[引用频次:48 ] - 鹿晨昱;陈兴鹏;薛冰;
基于元指标理论,构建了庆阳县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对庆阳各县(区)1990年以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及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8年,庆阳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总体上是在逐渐增强,但这种增强的主要拉动力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社会的迅速进步,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目前部分县区已经出现了减弱的态势。
2011年06期 v.25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3 ] |[下载次数:310 ] |[引用频次:5 ] - 高超;雷军;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城市流强度是表示城市对外服务功能的量化指标,描述了城市对外联系的强弱。文中以天山北坡城市群为研究区域,运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对其城市流强度和结构,以及城市的产业结构趋同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对外经济联系具有显著的规模等级差异,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强核单中心结构;并且根据发展态势,这种结构特征将继续加强;制造业发展不足、城市的综合实力低导致了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不足、城市群发育程度低。区域内产业结构趋同性强,导致了城市间经济联系受阻。
2011年06期 v.25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5 ] |[下载次数:848 ] |[引用频次:24 ] - 陈兴鹏;吴士锋;周宾;徐保金;闫晓瑞;
以2005-2009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应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和区位商对兰州市十一五期间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开展研究,为优化产业结构,协调整体区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可知,安宁区具总体增长优势且其对总量的贡献较大。七里河区、西固区、红古区产业结构优良,而城关区、榆中县、永登县、皋兰县产业结构需加快调整。总体而言,兰州市8县区的整体水平与标准区(兰州)相近,产业结构趋同,区域协作与分工不够理想,应进一步明确各县区的定位,更好的完善整个城市产业系统的功能。
2011年06期 v.25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6 ] |[下载次数:777 ] |[引用频次:14 ] - 蒲春玲;余慧容;
研究目的:探究"低碳经济"背景下新疆低碳与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为正在进行的新疆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和"十二五"时期新疆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新视角。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聚类分析法、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结果:从减少碳源和增加碳汇两个角度划分主要碳源区、重要碳汇区、碳中和区等三个碳综合功能区,并构建出相应的低碳与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即特色生态型低碳土地利用模式、集约节约型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生态保育型固碳土地利用模式和高效碳汇型固碳土地利用模式。研究结论:低碳与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建设有利于从本质上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三者的协调统一。
2011年06期 v.25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3 ] |[下载次数:1168 ] |[引用频次:42 ] - 张亚欣;张平宇;
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挑战的重要途径。吉林省是我国最早进行生态省建设的地区之一,发展低碳经济是生态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采用碳产出水平、碳排放水平、低碳资源和人民生活等四项指标,评估和比较了吉林省、辽宁省、浙江省和全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揭示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和不足。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碳产出水平和碳排放水平低于浙江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辽宁省水平较高。低碳资源和人民生活稍优于辽宁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与浙江省差距较大;吉林省低碳经济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小,发展潜力较大;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应注重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和技术法规等方面的优化调整。
2011年06期 v.25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6 ] |[下载次数:1282 ] |[引用频次:42 ] - 刘晓星;贡璐;吕光辉;杨晓东;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阿克苏地区1998~200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分析研究,并运用SAS 8.1软件对其做线性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阿克苏地区未来10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动态预测分析。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近十年内人均生态承载力逐步下降,人均生态足迹则逐步上升,目前阿克苏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已经超过人均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出现,并将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阿克苏地区目前的发展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状态。线性回归模型显示:2008~2017年阿克苏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由2008年的3.2412hm2上升到2017年的4.8963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2008年的2.2792hm2下降到2017年的1.8058hm2,生态赤字严重增大。基于以上分析得出阿克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挑战,为此提出减少生态赤字,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2011年06期 v.25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3 ] |[下载次数:367 ] |[引用频次:9 ] - 王爱辉;刘晓燕;杨荣江;
建立典型干旱区绿洲型城市经济增长与主要环境污染指标之间关系的计量模型,选取新疆奎屯市1991-2008年有关经济环境数据,并对其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奎屯市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没有呈现发达国家所描述的"倒U"(EKC)型关系,除了工业废水污染整体上有改善的趋势外,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SO2)、工业二氧化氮(NO2)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随着经济的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城市环境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这主要与其产业结构的变动、污染物排放的变化、环境保护的力度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
2011年06期 v.25 5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1 ] |[下载次数:502 ] |[引用频次:8 ] - 张淑兰;王彦辉;于澎涛;张海军;屠新武;
以泾河流域内14个水文站和189个雨量站的水文序列数据(1966-2005)为基础,分析了泾河流域径流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评估了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径流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尤其是2000年后减少趋势极为显著;各子流域间径流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以干流杨家坪以上及雨落坪、杨家坪至张家山区间各子流域的径流系列减少趋势较显著,而支流马莲河流域减少趋势不显著。受人类活动剧烈程度的影响,径流突变也存在明显时空差异,杨家坪测站分别在1970、1990和1998年左右发生了三次突变,张家山测站仅在1998年发生一次突变,而雨落坪测站无突变发生。从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评估看,1971-1980、1981-1990和1991-2000三个年段的降水减少是径流减少的主导因素,人类活动次之;但在2001-2005年段,人类活动超过降水成为最主导的影响因素,其贡献率大于76%。
2011年06期 v.25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2 ] |[下载次数:936 ] |[引用频次:45 ] - 贾凤伶;刘应宗;
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水资源节约利用势在必行。然而在用水严峻的今天仍存在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水资源节约利用评价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工具。根据我国水资源利用状况及问题,提出节水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模型对其评价,并提出促进水资源节约利用的对策措施约束用水浪费行为。
2011年06期 v.25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9 ] |[下载次数:607 ] |[引用频次:24 ] - 李秀花;郭凯;
选择新疆精河县1990年、1999年和2007年三期TM卫星影像数据,通过"3S"集成技术,提取土地利用解译数据,并分别对1990~1999年和1999~2007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插值运算,得到1990~2007年近20年连续的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在此基础上,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数量变化模型等研究方法对研究区1990~2007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揭示了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特征。
2011年06期 v.25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0 ] |[下载次数:386 ] |[引用频次:13 ] - 曹勇宏;
分析了吉林省西部盐碱化草地形成的区域自然背景及人为因素。认为在盐碱化草地上建设生态草业示范区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生态恢复阶段。对于退化程度超过了植被耐受阈限的土壤,则首先要采用压沙、水洗灌溉、植入枯草层、加入化学制剂、松土和施肥等方法进行土壤的改良。当土壤条件能满足耐盐碱植物的生长需要时,可进行植被恢复,方法主要包括围栏封育、种植耐盐碱牧草、扦插秸杆等。第二个阶段为良性循环发展阶段。在该阶段中,不仅要注重草业、牧业的发展,还要强调草业、牧业的有机结合,同时还要增加农畜产品"加工"链条,形成以工商补草,以草带牧,以牧促草的良性循环体系。分析了在吉林省西部建设生态草业示范区的优势,提出了该示范区的发展目标与定位。最后,为生态草业示范区的健康发展,制定了初期、中期以及远期发展规划。
2011年06期 v.25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8 ] |[下载次数:322 ] |[引用频次:8 ] - 赵景学;曲广鹏;多吉顿珠;尚占环;
用样带法研究了藏北高寒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对3类高寒植被多样性指数和7个土壤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从高寒草原到高寒荒漠植被,群落组成逐渐趋于简单化;土壤环境因子影响多样性指数,高寒植被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全磷和多样性指数及丰富度指数有极显著(P<0.01)正关系;均匀度指数与所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对高寒植被物种多样性影响较大。
2011年06期 v.25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0 ] |[下载次数:708 ] |[引用频次:47 ] - 赵枫;金海龙;
通过选取新疆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阿其克苏河东大桥管护站至塌桥子管护站15km为研究区域,在研究区内中德合作项目胡杨样地及垂直河道胡杨、柽柳混交林处采挖地下水测点,分层采集土样,实验室实测土壤含盐量及主要离子(K+、Na+、Ca2+、Mg2+、Cl-、CO23-、HCO3-、SO24-)含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属硫酸盐化草甸土,提出在研究区内应开展生物治理,改良与利用相结合。应以排盐为先导,以培肥为中心,从而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2011年06期 v.25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9 ] |[下载次数:317 ] |[引用频次:11 ] - 胡江玲;张高;
以新疆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GIS和地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对该区域的pH、水溶性盐分、速效钾、有效磷、碱解氮、有机质等土壤质量要素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流域内土壤质量要素的空间异质性明显,人类的干预程度严重影响土壤的空间异质性;各土壤质量要素的空间变异程度不同,其排列顺序依次为有效磷>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电导率>pH值。2)六种土壤质量要素变异函数理论模型不同:pH的理论模型很好的符合线性模型,有机质、速效钾和电导率的理论模型很好的符合指数模型,有效磷和碱解氮则也较好的符合球状模型。3)六种土壤质量要素在南北、东西、东北-西南、西北-东南四个方向上的各向同性表现的范围不尽相同:碱解氮和电导率在不同方向上都表现出各向同性;pH、有机质和速效钾次之,在南北、东西和东北-西南三个方向上的变异函数的变化大致相同,在西北-东南方向上波动较大;有效磷在各个方向上的空间变异程度都很大,这主要是由于艾比湖湖岸-绿洲-荒漠-山地一线(西北-东南方向)地质、地貌等自然因素差异悬殊造成的。
2011年06期 v.25 113-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5 ] |[下载次数:405 ] |[引用频次:19 ] - 罗振堂;郭连云;谢卫东;
利用高寒草地多年牧草产量和主要气象因子,运用主成分法分析了影响牧草产量的影响因子,并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了牧草产量回归统计模型,结果表明,影响牧草产量的因子顺序为:7月份温度x4>4月降水x8>8月日照x19>6月日照x17>生长期总降水量x13>7月降水x11。结合通径分析方法对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对牧草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小顺序依次为:生长期总降水量x13>4月降水x8>8月日照x19>6月日照x17>7月份温度x4>7月降水x11。
2011年06期 v.25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8 ] |[下载次数:425 ] |[引用频次:10 ] - 董文娟;张永平;谢岷;韩开明;付小军;
在内蒙古河套灌区解放闸灌域沙壕渠实验站,通过田间试验,对节水灌溉模式(拔节+抽穗2水)和常规充分灌溉模式(分蘖+拔节+抽穗+灌浆4水)下,不同施氮量对春小麦产量形成、水分利用和氮素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水与4水处理间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无显著差异,而水分利用效率(WUE)比4水处理提高7.8%。在较低施氮量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产量、耗水量和WUE同步提高,当施氮量超过一定值后,产量和WUE开始下降。两种灌溉模式下,增施氮肥均能促进植株对氮素的吸收,但氮素利用效率明显降低。与4水处理相比,2水处理下小麦氮素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小麦的经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氮素农学利用效率与总施氮量均呈一元二次曲线关系,河套平原春小麦实现节水、省肥、高产相统一的适宜施氮量(纯N)为8~10 kg/667m2。
2011年06期 v.25 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7 ] |[下载次数:356 ] |[引用频次:14 ] - 郭小燕;张家武;陈雪梅;王君兰;李双;
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象灾害呈明显上升趋势,极端干旱事件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水旱灾害是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最直接、最经常性的灾害类型,其与农业产量关系的研究可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粮食安全评估等提供基础的科学依据。文中以我国西北甘肃省为例,根据1985-2007年全省水旱灾害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粮食产量数据,分析了甘肃省水旱灾害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和水旱灾害与粮食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甘肃省受旱灾的影响范围广,全省各市均有分布;水旱灾害的空间分布显示陇东南地区受灾的机率远高于河西地区。旱灾在灌溉农业区和非灌溉农业区与粮食产量均呈负相关,旱灾发生造成粮食减产;以灌溉农业为主的河西地区粮食产量与水灾受灾面积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旱作农业区粮食产量与水旱受灾面积之间的关系却不太明显,说明灌溉水利条件、水资源利用效率对干旱区农业的重要性。
2011年06期 v.25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7 ] |[下载次数:671 ] |[引用频次:21 ] - 刘盛梅;成鹏;
根据分布在乌鲁木齐地区不同垂直梯度上的四个气象站1961-2009年的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及小波周期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乌鲁木齐地区近50年(1960-2009年)来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地区各地近50年来平均气温变化趋势非常相似,变化速率为0.23℃/10a~0.25℃/10a,50年增加了1.2℃~1.3℃;极端最高气温乌鲁木齐市区下降十分显著,下降了2.5℃,下降速率达-0.51℃/10a,其它各地略呈现上升缓慢趋势;极端最低气温乌鲁木齐市区呈现快速上升趋势,50年上升了6.4℃,上升速率高达1.28℃/10a,达坂城和中山带(小渠子)相对上升趋势较缓慢,上升速率均为0.46℃/10a,而高山带(大西沟)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0.13℃/10a。2)平均气温近50年来各地均发生了突变性的升高,市区突变的时间为1998年,达坂城为1976年,中山带(小渠子)为2002年,高山带(大西沟)为1997年;极端最高气温近50年乌鲁木齐市区发生了突变性的降低,突变降低的时间为1978年,高山带(大西沟)却发生了突变性的升高,突变时间为1972年,达坂城和中山带(小渠子)没有出现突变;极端最低气温乌鲁木齐市区和达坂城发生了突变性的升高,突变升高的时间分别为1980年和1977年,中山带和高山带变化趋势缓慢没有发生明显的突变。3)乌鲁木齐地区近50年来各地平均气温均存在着准9年的周期,准9年周期可能是影响乌鲁木齐地区平均气温的主导周期。
2011年06期 v.25 138-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4 ] |[下载次数:805 ] |[引用频次:46 ] - 杨东;郭盼盼;易凤佳;程春梅;吕瑞玉;
通过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小波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理论,对甘南州近35年来蒸发量时空特征进行定性分析并阐述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5年来甘南州蒸发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中上升趋势最快的是甘南州东南部区域的舟曲和卓尼。从时间上看,蒸发量的变化呈波动式上升状态。其中1980s是整个甘南州蒸发量最小的、最湿润的时代,其它年代,蒸发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1世纪表现尤为明显;从空间分布上看,蒸发量分布的区域差异较大并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增的态势与干湿程度(干燥指数)的地域分布相吻合;从周期性上看,年蒸发量主要以12a和17-18a的周期振荡为主。从环境影响上看,甘南州的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其表现突出有水资源和湿地面积锐减、草地退化等现象。
2011年06期 v.25 147-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6 ] |[下载次数:307 ] |[引用频次:8 ] - 陈晓娜;包安明;
以500m分辨率的MOD10A2积雪遥感影像和气象站点数据为基础,以积雪覆盖率和初雪日与积雪日数为变量对玛纳斯河流域积雪的年内分配(2007年10月-2008年9月)与年际变化(1960年-2006年)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水文年内玛纳斯河流域积雪变化较大,北部开阔的河谷地带积雪覆盖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南部山区海拔较高,季节性积雪消融后,流域冰川主要分布在海拔3600m以上的山顶以及山谷间西北向的坡地上。同时,1960~2006年间玛纳斯河流域积雪呈现出初雪日推迟和积雪日数减短的趋势。对流域初雪日出现的频率分析表明:1960~1988年间流域初雪日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早,平均出现日期为每年的第303天,1994-2006年间初雪日有显著推迟,平均出现日期为每年的第313天。于此同时,玛纳斯河流域的积雪日数呈减少趋势,速度为0.06天/年,该速度小于初雪日推迟的速度0.3天/年,这说明初雪日推迟的同时,玛纳斯河流域的积雪期呈现减短的趋势;该特征是47年来流域冬季平均气温与累计降水量的升高所直接驱动的结果,但两者并不具备统计学上的相关关系。
2011年06期 v.25 15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0 ] |[下载次数:510 ] |[引用频次:18 ] - 高培;魏文寿;刘明哲;
利用1964~2007年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区5个气象台站逐月气温、降水数据,建立玛河流域绿洲区年均气温、降水序列,利用一元线性回归、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研究区44年来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并利用均生函数预测模型对研究区未来5年气温、降水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玛河流域绿洲区近44a来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倾向率为0.47℃/10a。年均降水量在波动中呈缓慢增加趋势,倾向率为13mm/10a。2)研究区显著偏暖和偏暖集中出现在1989年以后,降水异常偏多和显著偏多集中出现在1987年以后。说明玛河流域绿洲区气候自1987年以来呈暖湿化趋势。3)气温、降水变化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夏季从60年代至今持续升温,且秋季温度升高对于年平均气温上升的贡献最大。冬季降水量持续增多,降水距平百分率最大值出现在21世纪初,为48.57%。4)研究区年均气温在1990年发生了从低到高的突变,降水没有发生显著突变。5)均生函数预测模型拟合效果很好,可用于研究区气温和降水量的预测。
2011年06期 v.25 161-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4 ] |[下载次数:466 ] |[引用频次:17 ] - 刘海涛;屈信军;杨新林;李晓川;
运用和田地区气象、社会统计、NCEP/NCAR、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等资料,综合应用统计、气候趋势、小波、突变方法分析了和田地区沙尘暴的气候特征,揭示了沙尘暴多发的地形(貌)、大尺度环流背景、气候要素及人类社会活动等综合因素。结果发现:(1)和田地区沙尘暴日数呈现出下降、减少的趋势,显著突变减少点在1988年,年代际尺度上准25年的周期逐渐缩短为准22年;(2)影响沙尘暴多寡的主因是特殊的地形、地貌,冷空气活动强弱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气候要素中大风日数的减少、平均风速的下降,地温、气温的升高,降水量、积雪日数的增加以及以人为主的社会活动,并结合沙尘暴气候特征和影响成因提出了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为防御该地沙尘暴自然灾害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2011年06期 v.25 168-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1 ] |[下载次数:552 ] |[引用频次:8 ] - 冯旭宇;薛胜军;巴特尔;颜斌;巩迪;博格;刘晓东;
基于1971-2007年内蒙古高原115个气象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AS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内蒙古近37a来雷暴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各区域雷暴日数差异明显,中部地区雷暴最多,东部次之,西部最少;近37a来内蒙古年均雷暴日为28.6d,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年雷暴日呈显著减少趋势,倾向率平均为2.09d/10a,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减少性突变;雷暴的出现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雷暴约占全年75%以上,冬季出现的概率非常低;各地雷暴天气主要出现在每年的5~9月,其中7月最多,6月次之;从小波分析的结果看,内蒙古高原雷暴具有2a、3a、5a和8a的短周期及12a和20a的长周期振荡变化。
2011年06期 v.25 176-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6 ] |[下载次数:191 ] |[引用频次:24 ] - 陈峰;袁玉江;王丽丽;魏文寿;李扬;Nievergelt Danie;喻树龙;
根据树轮密度实验的基本原理,选取新疆最具代表性的针叶树种西伯利亚落叶松,设计出一套完整的树轮密度实验流程,对Dendro2003树轮密度分析系统的校正系数进行计算,得出落叶松校正系数为0.761。通过与单芯校正系数的比对,发现在大样本量的条件下,采用此校正系数对树轮密度值进行校正,产生的误差很小,并通过实验获取的密度数据,重建了一条温度序列,效果良好。对比瑞士联邦森林雪景观研究院(WSL)和中国气象局气候中心树轮研究室的树轮密度校正系数,发现两个实验室的校正系数区别较大,这可能是受到系统自身的光学性质和实验环境的影响,说明在正式实验前确定校正系数是必须的。通过对塔城东部的西伯利亚落叶松的树轮密度研究发现,塔城东部西伯利亚落叶松对春夏季最高温度具有良好的响应,并具有建立较长的温度序列的潜力。
2011年06期 v.25 182-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3 ] |[下载次数:343 ] |[引用频次:10 ] - 南宇;史婧;王凯;
西北丝绸之路区通过区域合作,联合开发,该旅游区已经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通过对西北五省及各省近五年客源市场旅游行为结构及发展状况分析,阐述了西北旅游丝绸之路区发展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客源市场开发的对策及建议。采用了实证主义(定量)和人文主义(定性)方法论,以特性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相结合,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归纳整理,绘制各种图、表来分析特征、内涵,研究说明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客源市场开发的内在机制。通过这些分析论证,可为今后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客源市场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和依据。
2011年06期 v.25 188-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4 ] |[下载次数:688 ] |[引用频次:6 ] - 刘丽梅;
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内蒙古与东三省的区域旅游合作为双方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对内蒙古东部地区与东三省区域旅游合作现状的分析,发现双方合作中存在着发展状况不平衡,权利分散不便于协调、约束,各参与主体过分依赖骨干城市,合作中缺少新产品的涌现,企业动力不足,政府行为取代企业行为等诸多问题,针对双方合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议。
2011年06期 v.25 196-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8 ] |[下载次数:398 ] |[引用频次:6 ] - 吕君;
北京地区是内蒙古国内客源市场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提出专项旅游营销是十分必要的。文中在分析了北京地区市场潜力、出游形获取信息的渠道、旅游偏好、对旅游环境服务质量的要求等一系列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内蒙古旅游发展现状的优劣分析,提出内蒙古针对北京地区的营销对策。
2011年06期 v.25 201-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6 ] |[下载次数:421 ] |[引用频次:5 ] - 张军谋;孙国军;
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主要影响事件、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甘肃省对外联系水平、涉外旅游服务水平、旅游基础设施水平、旅游资源质量、区位交通条件、国际入境游客在中国的消费水平、国际入境游客来中国的出游水平9个因素作为甘肃省入境客流量增长变化的影响因子,采用因子分析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评价,总结出影响甘肃省入境客流量增长水平的变量类型,进而计算出不同类型变量的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因素做出相关分析说明。
2011年06期 v.25 206-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5 ] |[下载次数:220 ] |[引用频次:0 ] - 何爱红;王亦龙;
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出发,分析了甘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探讨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和内容,以层次分析的定量方法为主,结合定性分析对甘肃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科学的评价,分析了甘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甘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
2011年06期 v.25 21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5 ] |[下载次数:999 ] |[引用频次:23 ] - 李秀梅;王乃昂;赵强;
在效用价值论和可持续价值观下建立了旅游资源总经济价值分类框架。具体分析兴隆山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的利用方式,建立其总经济价值体系。建立兴隆山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价值评估方法,评估了兴隆山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总经济价值。结果显示:兴隆山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的主要经济价值体现在间接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较大,直接服务价值主要体现在生态旅游上,直接实物价值和科研、文化等直接服务价值存在较大潜力。随着开发的进行,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的游憩价值增大,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生态服务价值。
2011年06期 v.25 220-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7 ] |[下载次数:847 ] |[引用频次:27 ] -
<正>《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是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干旱、半干旱区研究委员会主持下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欢迎有关干旱地区的形成、演变与环境特征,以及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整治的途径,特别是干旱地区绿洲建设与绿洲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干旱地区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的理论与研究方面的成果及论文,以此
2011年06期 v.25 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9 ] |[下载次数:118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