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丽娟;张勃;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方法,分析了甘肃省及各地区2001-2008年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甘肃省的承载状态自2003年以后处于富余状态,自然资源成为甘肃省主要承载资源;甘肃省超载最严重的是临夏,其次是陇南,然后依次是天水、甘南、定西、武威。省会兰州、嘉峪关、金昌、白银、酒泉的承载力都属于富余状态,张掖、平凉和庆阳除了极个别年份超载,大多数的承载力也都属于富余状态。
2011年07期 v.25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2 ] |[下载次数:237 ] |[引用频次:5 ] - 乔旭宁;杨永菊;
以塔里木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重心模型、优势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回归模型、灰色关联模型,对典型区域绿洲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65-1990年,塔里木河流域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缓慢,1990-2005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绿洲经济重心呈现线性由源流区不断向干流区移动,第二产业重心接近巴州的中心城市库尔勒市;塔里木河流域绿洲正处在工业化前期阶段,其经济增长对矿产资源,尤其是对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绿洲农业对水资源的依赖性强,但二者的关联度呈现先降后升的特点,在1971-1980年间达到最小值,1980-2006年间,绿洲农业由水资源和谐型转向水资源消耗型,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
2011年07期 v.25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0 ] |[下载次数:263 ] |[引用频次:8 ] - 李双双;延军平;
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互动发展受到区域环境、政府政策和经济成本的三重约束。文中通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西部典型区域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社会、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格局的演变规律,发现西部大开发实施的10年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格局演进趋势表现为:"南动北静,发展存在南北差异";"整体一致提高,但幅度不大,区域差异依然明显,静止与波动并存";"经济与社会互动短期效应强,社会与生态,经济与生态互动的短期发展并不同步"等特点。结合西部地区南北发展差异,应用区域互动发展的新理念,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和谐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2011年07期 v.25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5 ] |[下载次数:393 ] |[引用频次:4 ] - 张正勇;刘琳;唐湘玲;徐丽萍;
选取与城市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23个指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综合性协调度评价方法构建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两系统的协调度,并对各年份的协调度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1998-2002年间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均处于低水平的协调阶段,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是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于2003年达到良好协调状态,而2004-2007年呈现明显的下降态势,且下降幅度不断增大,人居环境持续滞后;针对研究区城市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状况,分析其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关键所在,并提出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2011年07期 v.25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5 ] |[下载次数:763 ] |[引用频次:38 ] - 王磊;宋乃平;
在研究宁夏1990-2008年间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变化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基础上,依据IPCC2006年提出的各类能源消耗排放二氧化碳量的计算方法,分析了宁夏碳排放的演变过程与趋势。采用相关分析法研究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的关系,运用回归分析法预测了宁夏2020年的碳排放量。提出了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低碳型产业的发展;研发新技术、新工艺,降低碳排放;加强植被建设,提高碳汇能力等控制碳排放的对策。
2011年07期 v.25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5 ] |[下载次数:646 ] |[引用频次:20 ] - 杨丽雯;
生态功能区划是依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受胁迫过程与效应、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特征的空间分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其目的是明确区域或国家生态安全重要地区,分析区域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脆弱区,为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型产业占较大比重,生态环境问题较其他城市更严峻,为了整合资源型城市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迫切需要进行生态功能区划研究。文中以山西省临汾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临汾市生态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模型,在ArcG IS软件平台下构建了评价因子数据库,并借助其空间叠置分析功能进行了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生态系统类型与过程等要素的定性分析,形成了临汾市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将临汾市分为9个生态功能区和14个生态功能亚区,并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各分区相应的保护与开发建设对策。
2011年07期 v.25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0 ] |[下载次数:606 ] |[引用频次:11 ] - 段小红;
为稳定和提高粮食总产量,分析旱灾对甘肃省粮食生产的影响。根据1970-2008年甘肃省旱灾受灾面积及粮食产量资料,运用减产系数法估算出因旱灾所损失的粮食产量;运用C-D生产函数法计算出受灾面积对粮食产量增长贡献率。结果表明:旱灾受灾面积与粮食产量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1970-2008年间旱灾受灾、成灾面积、成灾率及旱灾所损失的粮食产量均呈上升趋势;除粮食播种面积外,受灾面积对粮食增长的贡献率处于第二位,减少和控制旱灾能够带来较大的粮食产量增长。结合甘肃省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推广旱作农业技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田水利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具体对策。
2011年07期 v.25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2 ] |[下载次数:310 ] |[引用频次:8 ] - 梁书民;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同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国雨养农业区的旱灾发生程度和旱灾抗御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评定出了雨养农业区的旱灾发生程度、旱灾抗御潜力和旱灾风险等级。主要结论为中国的中北区、华北区、东北区和西南区为雨养农业旱灾防御和抗御的重点区域,应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实施防旱抗旱措施;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推广节水灌溉、等高工程建设和地膜覆盖保墒是4种关键的抗旱措施,在实践中需要同时实施多种措施才能收到良好的抗旱增产效果。
2011年07期 v.25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6 ] |[下载次数:519 ] |[引用频次:23 ] - 张宇硕;白永平;
以人均受教育年限为切入点,通过青海省"二普"、"三普"、"四普"、"五普"等人口普查资料以及2005年1%的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揭示了建国以来,青海省人口文化素质的地理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964-2005年期间,青海省人口文化素质空间格局为:北、东部高,南、西部低,整体呈"T"字形间隔的三级阶梯格局,整体空间格局变化较小,但阶梯内部格局变化比较明显;青海省40个县域的人口文化素质分布的标准差系数、基尼系数持续上升,区域差异逐步扩大;人口文化素质重心一直位于地理中心的东北方向,重心呈西北向东南走向的倒"W"型发展变化趋势,东南部人口文化素质上升速度较快;区域人口文化素质空间自相关性显著,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的空间分异现象日趋明显。
2011年07期 v.25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3 ] |[下载次数:391 ] |[引用频次:3 ] - 何伟;张小平;张志斌;方婷;
从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视角探讨了甘肃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甘肃省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差异分别都比较大,非均衡发展特征显著;各市州的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并可分为负相关、弱正相关和强正相关等三种类型;从区域城市化发展阶段分析,城市化水平处于0-30%之间,城市化和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处于强相关性阶段;城市化水平处于30%以上,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处于弱相关性阶段;通过以甘肃省为个案研究的分析结果,可初步设想: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对应于区域城市化水平的"S"型发展趋势,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相关关系将会呈反"S"型发展趋势。
2011年07期 v.25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8 ] |[下载次数:508 ] |[引用频次:17 ] - 尚海洋;张志强;
当前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配置、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对策,已从传统的水资源供给管理、技术性节水的阶段,发展到关注结构性节水和社会化管理的水需求管理阶段。虚拟水管理就是水资源社会化管理的一个典型例子。文中从社会经济系统对水资源的需求角度出发,应用水资源投入产出模型,通过量化经济部门对水资源需求的数量关联效应,对河西内陆河石羊河流域武威市区域的经济系统内各产业部门的虚拟水转移以及区域外输出进行测算,以为建立节水型社会体系、实现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011年07期 v.25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8 ] |[下载次数:293 ] |[引用频次:14 ] - 热汗古丽·吾买尔;满苏尔·沙比提;陆吐布拉·依明;
地下水资源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意义。文中利用喀什地区叶尔羌河流域与喀什噶尔河流域近10年地下水水位实测资料,对研究区地下水时空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及探讨。结果表明:叶尔羌河流域与喀什噶尔河流域在不同年份、不同季节及不同月份之间有显著差异。尤其是中游、下游平原区与上游山前平原区之间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差异明显。这与海拔高度关系密切,另外近几年来两条流域周围生态环境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引起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
2011年07期 v.25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7 ] |[下载次数:490 ] |[引用频次:24 ] - 冯建民;梁旭;郑广芬;张冰;
应用近500年的旱涝史料和现代降水量资料,对宁夏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三个区域进行时段为百年的旱涝特征及演变趋势的诊断分析;通过11年旱涝等级序列滑动平均来探讨其周期变化规律及变化趋势,采用交叉谱分析方法,得到了太阳活动对宁夏地区旱涝的影响尺度、幅度及响应时间,以说明旱涝变化与这些因素的相关程度;并采用功率谱分析方法提取显著周期。
2011年07期 v.25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2 ]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14 ] - 买买提阿布都拉;玉苏甫·阿布都拉;刘海涛;帕提曼;
应用喀和铁路沿线9个气象站1961~2008年气温、降水资料,采用克里格插值、线性倾向率、Mor-let小波等方法,分析了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周期特征。结果表明:喀和铁路沿线各地平均气温分布不均匀,降水量主要表现为西段的喀什一带多于东段和田一带,且自西向东逐渐偏少;气温和降水变化倾向率均为正值,分别为0.243℃/10a、4.321mm/10a;年代际分布表现为20世纪60年代最低(少)、21世纪00年代最高(多);季节分布表现为夏季最高(多),其次为春季,冬季最低(少);气温具有准31、17、7~10、3~4年,降水有准18~20、10、3年的年代际和年际震荡周期。
2011年07期 v.25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9 ] |[下载次数:87 ] |[引用频次:0 ] - 郭军;杨艳娟;
应用1961-2009年天津地区10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1991年以来天津地区年季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强度、蒸发量以及降雪日数等体现降水资源特征气候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津市年降水量较前30年减少了12.7%,其中夏季降水减少幅度较大,春、秋季降水有所增加,秋季增加明显,市区受城市化影响,降水量减少幅度最小。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90年代以来雨日持续偏少,主要是小雨日数减少明显,暴雨日数略有增加。年蒸发量减少明显,但空间差异较大。降雪日数明显减少。
2011年07期 v.25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7 ] |[下载次数:318 ] |[引用频次:15 ] - 张同文;袁玉江;魏文寿;喻树龙;张瑞波;陈峰;尚华明;范子昂;张冰江;
利用树轮宽度资料重建的阿勒泰西部历史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序列以及这一地区的气象观测资料,对阿勒泰西部夏季气候进行了年代际尺度的变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阿勒泰西部夏季平均气温以40-60 a的变化准周期为主,同时存在有11 a左右和21 a左右的变化准周期;而夏季降水量则以29 a左右的变化准周期为主,同时存在有9 a左右和60-74 a的变化准周期。阿勒泰西部夏季平均气温在1684年前后、1772年前后、1839年前后、1909年前后、1959年前后发生了由低向高的突变,在1713年前后、1746年前后、1802年前后、1859年前后发生了由高向低的突变;而其夏季降水量在1635年前后发生了由少向多的突变,在1519年前后发生了由多向少的突变。自1640 s起至2000 s,阿勒泰西部夏季年代际气候变化是以暖干和暖湿为主。基于2010-2019年气候预估结果,这一地区夏季气候在未来2010 s将进入一个暖干期。
2011年07期 v.25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4 ]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12 ] - 李杨;刘艳;马丽云;张璞;
天山北坡经济带作物品种多且品种间差异大,气候变化对区域作物结构布局的影响研究对新疆农牧业生产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文中利用2002~2007年天山北坡生长季逐月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字影像,计算了NDVI动态变化与气温、降水变化的相关关系,分析了NDVI变化的区域分异规律,探讨了气温、降水对植被NDVI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因子对天山北坡植被的影响沿博格达山-乌鲁木齐-石河子一线南北分异、东西延伸。该线以北区域,包括绿洲与荒漠过渡带降水偏相关性强,主要以降水影响为主;该线以南区域,包括天山中高山带的河流汇集的山谷地带和博格达山南坡复相关性强,为气温和降水的共同作用区域。
2011年07期 v.25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4 ] |[下载次数:356 ] |[引用频次:15 ] - 张向军;刘海涛;李绣东;何承浩;刘沈芳;
应用和田市国家基准气象站1961-2009年逐月太阳总辐射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orlet连续小波、滑动t检验法分析了49a来和田市太阳总辐射的趋势变化、周期及突变特征,结果表明:年太阳总辐射呈显著的减少趋势,减少率达96.8MJ/m2.10a,夏、秋、冬三季亦呈显著减少变化趋势;60年代平均辐射最多且明显偏多、80年代最少且明显偏少,辐射峰值出现在1970年、谷点在2004年,一年中夏季辐射最强、冬季最弱,6月最大、12月最小;表现出贯穿始终且逐年代增加的准22~27a、1988年以前较稳定的准6a两个明显周期,显著突变点在1976年减少、1987年增加。
2011年07期 v.25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7 ]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3 ] - 马琪;延军平;杜继稳;
北方沙尘暴与全球变暖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文中利用1961~2006年中国北方沙尘暴多发区,包括西北地区的(内蒙古自治区,新疆自治区,宁夏自治区,青海,甘肃)和华北地区(河北)的71个站点,近46年的年均温统计资料,以及6个省区沙尘暴年平均天数,采用相关分析,线性分析,5年滑动平均,滑动t检验法等方法,分析了近46年我国北方6省区沙尘暴在全球变暖环境下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46年来北方地区沙尘暴平均天数随气温的升高而递减,沙尘暴与年均温变化趋势具有线性一致性,二者呈现明显的负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74;在1984年前后,6省区沙尘暴的平均天数,随气温升高,而明显减少,验证了各省区沙尘暴突变点分别为甘肃1983年,内蒙古1984年,宁夏1983年,青海1986年,新疆1984年,河北1981年;在2000年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出现频率有所增多,多于90年代均值,但绝大部分地区仍明显少于近46年来的平均值。
2011年07期 v.25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9 ] |[下载次数:451 ] |[引用频次:3 ] - 宋春英;延军平;刘路花;
为了揭示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及气候生产力对其的响应,根据1959-2009年的气象资料,在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气候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利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气候生产力,并借助滑动t检验法进行了突变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以0.373℃/10a的速率递增,大于华北地区的增温速率,突变年为1994年,冬季对年均温升高的贡献率最大;年降水量年际变化波动剧烈,但总体变化不大;年蒸发量和相对湿度都呈波动下降趋势;年降水量与气候生产力的相关性最显著,对气候生产力的影响程度远大于气温;气候生产力60、80年代为负距平,70、90年代和近10a为正距平,"冷湿"气候对该区气候生产力有利,最大正距平百分率为6.1%,"冷干"气候最不利,最大负距平百分率为10.7%。因此,在进行"黄三角"开发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气候变暖的影响。
2011年07期 v.25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4 ] |[下载次数:526 ] |[引用频次:25 ] - 古丽扎提·哈布肯;赵景波;
利用新疆阿勒泰地区六个气象代表站点1961~2008年的观测资料,研究了近50年来阿勒泰地区的极端气温与极端降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近50年以来极端最高与最低气温、月与年最大日降水量、年降水强度、冬与夏季降水强度及大雨和暴雨和热月都呈上升的趋势,冷月呈下降的趋势。其中平均极端最低气温60年代最低,80年代开始上升,近10年(1999~2008年)较60年代上升了3.34℃。大雨和暴雨月集中出现在最近10年。冬季降水强度的上升较明显,降水日数60年代最少,近10年(1999~2008年)间的最多。气温和降水量都呈现出明显的年代际阶梯型增长趋势。这说明极端气温和极端降水量的上升对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的上升贡献较大,同样可以证明气候趋于极端化。
2011年07期 v.25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1 ] |[下载次数:389 ] |[引用频次:19 ] - 冀彩星;延军平;
利用西安市及周围四个站点1961-2007年的气象观测资料,运用自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西安市的城市气候特征,并在运用相关系数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的基础上建立了回归模型,考察了地表覆盖变化对城市气候的影响。研究表明:1)西安市城市气候具有暖、干的趋势,一定程度上存在"热岛"效应和"干岛"效应;2)地表覆盖变化对西安城市气候影响显著,其中与气温、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降水量相关性较弱;3)近二十年来,随着地表覆盖的变化,西安城市气候有年均温先上升后下降、降水量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日照时数近似呈直线上升、相对湿度近似呈直线下降的变化规律。
2011年07期 v.25 11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9 ] |[下载次数:366 ] |[引用频次:5 ] - 高文华;李忠勤;张明军;张克新;郭盼盼;
利用1954~2009年山西省晋南地区气候观测站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运用多年趋势线、Mann-Kendall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晋南地区气候变化特征、突变以及周期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56年来,山西晋南地区的气候有向干暖化转化的趋势。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其变化率为0.28℃/10a,尤其是冬、春季升温最剧烈;年降水呈微弱减少趋势,平均以-1.61mm/10a的速率减少,夏季的降水减少最剧烈。晋南地区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均有明显突变,年平均气温在1987年发生突变;年降水在1983年发生突变。对山西晋南地区气候要素的周期分析表明,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存在多尺度的周期变化,其中,年平均气温以6a、10~15a和20~25a周期为主;年降水量以4~7a、8~13a和14~20a周期为主。
2011年07期 v.25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8 ] |[下载次数:564 ] |[引用频次:26 ] - 杨森;赵正波;庄晓翠;
干旱是限制阿勒泰地区农牧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干旱指数研究是进行有效干旱监测的基础。利用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61-2008年暖季4-10月月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首先通过Thomthwaite方法计算潜在蒸发量,定义了干旱指数K。分析了该地区降水和潜在蒸发、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选取降水距平和Z干旱指数与K指数的干湿等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夏秋季降水量分布相对较均,春季差异较大,最多是最少的2倍;夏季降水较多,是春秋季的2倍左右。春夏季潜在蒸发与降水分布基本相反,但秋季最大潜在蒸发与降水最大值的分布一致。用降水变率比潜在蒸发变率定义的干旱指数反映了阿勒泰地区干旱频率在50%以上,暖季富蕴站干旱最重;就各季而言,夏季干旱相对较重,春季相对较轻;在空间分布上,春季布尔津、夏季富蕴、秋季青河站干旱相对较重。对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和Z干旱指数、K指数的比较检验表明,K指数优于R指数和Z指数,对暖季干湿状况的确定更客观,更符合实际。
2011年07期 v.25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6 ] |[下载次数:381 ] |[引用频次:8 ] - 王刚;严登华;黄站峰;朴树明;张诚;
以滦河流域以及附近34个气象基站1957~2008年52年逐日气象资料为基础,采用M-K趋势检验方法分析了年降水、年均气温、年均相对湿度以及年日照时数等主要气象要素的年际、年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整体上,滦河降水呈不明显下降趋势,夏季减少趋势最为显著;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冬、春增温最为显著;日照时数整体呈显著下降趋势;相对湿度呈不明显下降趋势,夏季有减湿趋势,冬季有增湿趋势。近52年来滦河年降水、年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和年均相对湿度的Kendall倾向度分别为-12 mm/10 a、0.31℃/10 a、-6.8 h/a和-0.11%/10 a。
2011年07期 v.25 13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4 ] |[下载次数:373 ] |[引用频次:14 ] - 桑京京;查小春;
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近60年来陕西省的洪涝灾害的等级序列,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近60年来,2级洪涝灾害发生次数最多,3级洪涝灾害次之,4级洪涝灾害发生次数较少,1级洪涝灾害没有发生。而且,1980年代前为2级洪涝灾害的多发期,这个时期洪涝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较小;1980年代后为3级和4级洪涝灾害的频发期,洪涝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十分显著。对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分析表明,气候变化和地形是陕西省洪涝灾害发生的自然因素,而人为因素则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因此开展陕西省洪涝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2011年07期 v.25 140-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6 ] |[下载次数:498 ] |[引用频次:22 ] - 孙爱芝;韩晓丽;强杨;徐星娜;
宁夏南部海原剖面12.5-7.2 kaBP期间的地球化学元素含量与粒度组成的环境指示意义显著,主要表现为冷干气候条件下植被稀疏,上游及坡面植被水土保持能力低造成粗颗粒物质含量较多,易溶元素如Na氧化物较多被淋失,难溶解的Si、Al、Fe氧化物相对富集;暖湿气候条件下植被发育良好,剖面沉积的细颗粒物质含量较多,土壤中Na元素不易淋失,Si、Al、Fe含量相对减少。但也注意到在温暖湿润环境下,元素活动性相近K2O与Na2O含量出现相反的变化,这可能主要是生物地球化学循化的作用,即植物对钾的吸附作用强于对钠的吸收导致的。
2011年07期 v.25 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9 ] |[下载次数:171 ] |[引用频次:6 ] - 包娜仁图雅;李政海;蒙荣;鲍雅静;王海梅;陈金;
利用锡林郭勒草原2006年TM遥感影像数据,结合野外调查,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将研究区面积大于5km2的湖泊-湿地复合体划分为湖泊、沼泽水体、裸地、裸滩与盐化地、湖滩湿地、典型湿地、地带性草原7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揭示不同草原地带湖泊-湿地复合体的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锡林郭勒草原范围内,湖泊相对集中的分布在典型草原区,其中,湖泊-湿地复合体中的各种湿地类型在草甸草原的分布比例较大,而裸滩与盐化地和裸地类型则主要分布在干旱的荒漠草原区;3个草原区的湖泊-湿地复合体的结构存在明显差异;非地带性的湖泊-湿地复合体的植被覆盖状况带有区域气候影响的烙印,草甸草原区湖泊-湿地复合体的同种斑块类型NDVI值高于典型草原区,而荒漠草原区的NDVI值最低。
2011年07期 v.25 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1 ] |[下载次数:285 ] |[引用频次:5 ] - 成福伟;张月丛;孟宪峰;杨倚天;
用土地压力定量评估方法,以承德市八个县区1999~2005年统计数据为基础,评估各县区粮食生产压力和经济发展压力,并将其与实际土地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实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土地压力在空间上具有非均衡性,但相对于土地生产力的相对土地压力则存在空间均衡化的趋势。1999~2005年,区域25%的县粮食生产能力能够支撑粮食生产压力,各县区土地经济产出都不能够支撑其经济发展压力。如果土地压力不能得到有效缓解,粮食生产、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会存在明显冲突。劳动力转移、发展经济林果和特色产业等是缓解上述压力的主要途径。
2011年07期 v.25 15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9 ] |[下载次数:199 ] |[引用频次:9 ] - 樊亚辉;塔西甫拉提·特依拜;王宏;谢霞;
基于RS和GIS技术,以1990年,2001年和2007年TM、ETM+影像为信息源,建立目视解译标志,利用ENVI4.5和ARCGIS9.3的图像和数据处理功能,对艾比湖地区1990-2007年沙漠化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监测期内严重沙漠化和中度,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呈明显增加的趋势,轻度沙漠化土地减少。沙漠化土地逆转过程中,轻度沙漠化土地逆转明显;新增沙漠化土地中,重度和中度沙漠化土地所占比例较大。从整体来看,沙漠化呈现加速的趋势,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在继续恶化。
2011年07期 v.25 161-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5 ]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王静;张仁陟;张天佑;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乡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下(NTS、TS、NT、T)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和酶活性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T)相比,保护性耕作方式(NTS、TS、NT)能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增强酶活性。不同的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和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和酶活性间大部分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2011年07期 v.25 168-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7 ] |[下载次数:485 ] |[引用频次:29 ] - 廖琴;王胜利;南忠仁;晋王强;武文飞;
通过盆栽试验和室内分析初步研究了干旱区绿洲土壤中Cd、Pb、Zn、Ni复合污染对芹菜生长的影响及重金属在芹菜体内的富集迁移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外源重金属添加量的增加,芹菜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根据多元回归分析和偏相关分析,芹菜地上部和根部吸收Pb量分别与外源添加Pb、Zn、Ni量和Cd、Pb、Zn、Ni量达到极显著相关,其中土壤Zn含量的增加极显著的降低了芹菜地上部和根部对Pb的吸收。芹菜地上部及根部对Cd、Pb、Zn、Ni四种元素的富集系数大小顺序均为:Cd>Zn>Ni>Pb,且根部对四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显著大于地上部。Cd在芹菜中的平均迁移能力最强,Zn、Ni次之,Pb的迁移能力最弱。
2011年07期 v.25 173-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10 ] |[下载次数:366 ] |[引用频次:28 ] - 宋翔;庞国锦;颜长珍;韩致文;孙宏义;
通过对民勤绿洲巴丹吉林沙漠边缘25条农田防护林带的详细调查,研究农田防护林对林带生态环境要素影响和林下作物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1)农田防护林对林下作物叶面积有显著影响(P<0.05),主要集中在林下1倍树高范围内;2)农田防护林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均有显著影响,随着与林带距离的增加,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呈增加趋势(F=4.446,P=0.001),而土壤温度的变化随距林带的距离的增加而降低(F=32.430,P=0.000);3)农田防护林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距离树高1/2倍处单位面积产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与1倍、3倍树高处相比,也明显降低(P(0.05),在距离树高3倍处,农田产量达到最大值。与无防护林对照样地平均单位产量比较,农田防护林间距较大的农田平均单位产量与对照样地比较增产8.84%,但是农田防护林间距较小的农田出现减产现象,减产约7.49%;4)随着距离的增加两个高度防护林的防风效能均逐渐增大(F=482.749,P=0.000),距离地面100cm林带的防风效能明显高于距离地面200cm的防风效能(P(0.05)。
2011年07期 v.25 17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9 ] |[下载次数:369 ] |[引用频次:18 ] - 李晶;任志远;
防风固沙功能是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之一。目前,对土地利用防风固沙价值的定性描述很多,定量测算其价值的方法则尚在探索之中。因此,研究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功能价值及其动态变化,对保育风沙区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文中以陕北黄土高原1978-200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为依据,运用按研究区实际情况建立的测算模型,对该区土地利用防风固沙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测算和动态分析。以G IS为平台,分别计算每个单元的风蚀流失量然后汇总,得到陕北黄土高原防风量。将所得图件进行拓扑叠加,再代入风沙流失量模型,得出陕北黄土高原地区1978年、1990年与2000年风沙流失量与生态系统土壤保持量。用预期收益资本化法来评估土地防风固沙的价值。陕北黄土高原防风固沙物质量和价值量在1978~2000年期间呈现增长的趋势。1978年~1990年内土地利用总防风固沙价值从3.40亿元/a增加到3.76亿元/a;1990年~2000年内土地利用防风固沙价值从3.76亿元/a增加到3.80亿元/a,这充分说明了陕北黄土高原防风固沙效益显著。结果表明: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功能价值量的变化是国家生态政策、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等合力驱动的结果。"退耕还林还草"和"营造防护林"等生态措施的实施,对保育风沙区的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干预主要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来实现,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会产生相应的生态响应。
2011年07期 v.25 183-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3 ] |[下载次数:968 ] |[引用频次:32 ] - 甄江红;陈德喜;玉山;刘果厚;
以1977年MSS及1990、2000、2005年TM影像数据为基本信息源,在RS与G IS技术支持下,选取地形、气候、人类活动指标为评价因子,借助DEM及生境评价模型,从时空尺度对濒危植物四合木的生境适宜性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28 a来四合木的适宜生境面积不断减少,较不适宜生境面积迅速增加,研究期内已有159.39km2的可生存生境退化为较不适宜与不适宜生境,且四合木生境的劣化有逐年加剧趋势;而人类活动可能是导致四合木局部濒危的关键因素。各生境类型区间四合木的生境质量有较大差异,其中以乌家庙、低山、棋盘井种群的生境质量相对较好,海南、乌达与千里山种群的生境质量较差。
2011年07期 v.25 188-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6 ] |[下载次数:439 ] |[引用频次:12 ] - 张瑞;刘芳;郝玉光;张景波;
以2009年9月乌兰布和沙区植物群落样方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其农牧交错带内不同生境的植被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区域干旱气候的共同背景下,由于受人工绿洲灌溉水分水平运动影响的强度不同,导致该生态交错带内山前洪积扇、人工绿洲周边、绿洲外围植被的组成及其群落多样性差异显著,水平空间尺度上群落变异性大,构成群落的优势种明显不同。绿洲低湿地由于充足的土壤水分条件,无论是丰富度还是多样性指数都远高于其他样地类型,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D高达2.3261;绿洲边缘天然植被和人工林虽然多样性指数D相差不大分别为0.896和0.738,但天然植被均匀度0.6581明显大于人工林0.2222,优势度C 0.561明显小于人工林0.797,表明天然植被群落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绿洲外围固定、半固定及流动沙地随着植被盖度的递减,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生物量均呈显著下降的趋势。揭示出荒漠-绿洲交错带内的植被在人工绿洲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及对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启示。
2011年07期 v.25 196-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7 ] |[下载次数:339 ] |[引用频次:8 ] - 欧阳正宇;
随着中国有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以旅游开发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成为旅游界的一项新课题。甘肃拥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中在全面介绍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赋存状况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详细分析了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为甘肃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提供借鉴。
2011年07期 v.25 201-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6 ] |[下载次数:2035 ] |[引用频次:30 ] - 马艳霞;范钛;石川;
对区域资源进行分析和梳理,仅仅只对区域内资源单体进行评价,知道"我有什么",在指导旅游开发的实践中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一基础上必须弄清现有资源与周边区域的关系,也就是"我优什么",扬长避短,突出垄断性资源,避免同质资源竞争,开拓更大区域资源合作空间,才能在激烈的旅游资源竞争中找到合理的突破切入点,得出"我做什么"的结论。文中在传统的区域资源评价方法基础上,试图以更加优化的空间重构理念探索区域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并能付诸实践的方法。
2011年07期 v.25 209-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7 ] |[下载次数:492 ] |[引用频次:5 ] - 蒋贵彦;孙根年;王琳;
利用1971-2000年的气候数据,对青海省气候舒适性进行了评价,得出如下结论:河、湟谷地气候条件最优,旅游适宜期为5~8月,3月和10月舒适度稍差,11月~次年2月为旅游不舒适期;柴达木地区旅游最适宜期为6~8月,4月、10月、11月~次年3月气温降低,进入旅游不舒适期;祁连山、青海湖地区适宜期只有7、8月,三江源最适宜期为6~8月,不舒适期多在4月、5月、9月、10月~次年3月份。因此,青海省大部分地区旅游适宜期较短,冬半年气候低温寒冷、含氧量低、大风天气等主要的气候条件和人体在高原的生理不适对旅游活动的开展形成极大的约束,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
2011年07期 v.25 215-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1 ] |[下载次数:458 ] |[引用频次:17 ] - 刘焱;杨冕;
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对"鄂尔多斯模式"进行了综合评判与深刻反思。在对"鄂尔多斯模式"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失衡、生态环境代价沉重、人民收入水平低下等问题进行了梳理的基础上,对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挖掘。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市煤炭开采规模无序扩张导致资源环境代价沉重,产业层次低下导致全市高产出与低收入之间矛盾突出,而科技进步滞后于经济发展步伐则造成产业结构严重失衡。最后,从推进产业转型、实施"科技强市"、发展循环经济三个方面对"鄂尔多斯模式"的完善提出了对策。
2011年07期 v.25 22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3 ] |[下载次数:354 ] |[引用频次:5 ] - 韦宝畏;许文芳;
以敦煌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传统风水理论作为视角,考察了唐代敦煌地区民众的人居环境观念,认为敦煌地区民众十分重视处理人、住宅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认为三者之间是一种互相依存,相互协调的关系,这种朴素的人居环境观念对今天该地区人居环境的营造乃至新农村建设能提供重要的借鉴。
2011年07期 v.25 227-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9 ] |[下载次数:343 ] |[引用频次:2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