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流涛;梅艳;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度1997-2004年间我国耕地生产率,并分析其时空变化及变化的源泉,最后运用计量经济模型探讨耕地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997-2004年间我国耕地生产率存在着一定的波动性,平均每年增加0.2%,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同时各个行政区间的耕地生产率也存在着差异,在此期间我国对耕地生产率增长的行政区占54.8%;影响耕地生产率的因素主要是:自然条件、农户耕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条件。
2011年08期 v.25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7 ] |[引用频次:23 ] - 李磊;
运用LMDI方法,全面分析1994-2007年新疆经济发展中与能源消耗相关的碳排放变动的驱动因素,研究覆盖8个经济部门和1个居民生活部门、4类能源产品,具体分析了9个影响因素的碳排放效应。结果表明,新疆经济部门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快速增长和能耗强度的上升。从部门角度看,制造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是大量消耗化石能源、产生碳排放的主要部门。新疆人口规模的持续扩张导致居民生活中碳排放量的增加,人均能耗强度在碳排放量的变动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居民能耗结构的变化没有起到减少碳排放的作用。最后,针对实证分析结果,提出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为新疆发展低碳经济服务。
2011年08期 v.25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13 ] |[引用频次:25 ] - 刘文平;安炜;王志伟;马雅丽;茅彧;胡亚南;王大勇;
利用1961-2008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等气象要素资料和冬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产量资料为依据,分析并探讨了山西省粮食作物对气候的敏感性及其资源利用状况。结果表明:山西省近年来粮食作物产量基本都呈增加趋势,而气候生产力在近48年中下降了301.2kg/hm2,其分布从北到南增加,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都比较明显;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与气候生产力的关系正相关显著,年平均气温升高1℃,气候生产力约增335kg/hm2;年降水量增加100mm,气候生产力增加1290kg/hm2。年平均气温升高和年降水量增加都会使气候生产力增加,即"暖湿性"气候对其气候生产潜力增加有利。近年来粮食作物敏感指数在上升,玉米敏感指数分布为南低北高、小麦为西低东高;在划分的5个等级的敏感性区域中,小麦和玉米对气候不敏感、较不敏感和敏感这3个区域分布的县市较少,主要反应为正常和较敏感2个等级;目前山西省玉米生产量为其生产潜力的50%左右,中部地区好于北部和南部地区,小麦生产量不足其生产潜力的30%,南部好于中部地区。
2011年08期 v.25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6 ] |[引用频次:8 ] - 张子龙;陈兴鹏;焦文婷;郭晓佳;
借鉴已有环境承载力研究成果,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理论基础,文中提出了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概念,认为某一区域的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提供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资源的支撑能力和吸纳污染物的同化能力之和。基于此概念,运用能值分析方法,通过将环境支撑能力和环境同化能力转化为与之相等价的土地面积,构建了用以评价区域环境承载状况的定量分析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
2011年08期 v.25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62 ] |[引用频次:36 ] - 郭峰;吴晋峰;王鑫;李蕾;
黄土高原具有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条件,但是长期以来被忽视,文中以《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的相关标准做依据,分析了黄土高原的世界自然遗产价值,论证了黄土高原具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条件,讨论了黄土高原申报世界遗产的重要意义,并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展开黄土高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工作,使黄土高原尽早加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1年08期 v.25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2 ] |[引用频次:5 ] - 祖木拉提·伊布拉音;吐尔逊·哈斯木;阿依先木·司马义;曼尼萨汗·吐尔隼;韩桂红;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是新疆南疆绿洲生态的根本,各族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以前,车尔臣河,克里雅河相继脱离塔里木河;20世纪40年代以后,喀什葛尔河,渭干河也逐渐脱离干流,形成目前塔里木河流域的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开都河-孔雀河四条源流和塔里木河干流,既"四原-干"。多年来塔里木河流域多次出现断流现象,加上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和人口增长,塔里木河流域,特别是干流区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文中在前人的研究成果资料基础上,应用数理统计学方法,利用塔里木河干流区不同年代的土地数量变化的资料对塔里木河干流区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动态特征,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速度和趋势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和研究。
2011年08期 v.25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77 ] |[引用频次:19 ] - 魏伟;石培基;赵军;王旭峰;
景观功能分区是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科学管理及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景观功能。对其进行科学划分,可为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针对目前生态功能区划仅从区域地貌单元、生态要素等方面考虑,而很少涉及景观能量循环运行与景观优化关注单元等景观生态学的内容。在综合分析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生态格局特征和景观功能耗费的基础上,确定生态功能区划原则、依据、方法及命名,将研究区景观功能划分为三个一级分区,九个二级分区;探讨了利用GIS和RS技术进行景观功能区划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功能区的主要特征和各分区景观功能优化保育措施。
2011年08期 v.25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91 ] |[引用频次:9 ] - 邢兰芹;曹明明;
依据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从居住条件、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经济技术条件和社会人文五个方面,构建西安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1997年至2007年的人居环境指标数据,运用数学模型进行评价分析。计算结果显示西安市人居环境可持续性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快速发展阶段,人居环境高质量均衡快速发展阶段和2006年以后人居环境的稳定发展时期。提出西安市人居环境优化的具体措施即:积极改善基础设施,维护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住区环境,维持健康的社会人文环境。
2011年08期 v.25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91 ] |[引用频次:30 ] - 张存厚;王明玖;李兴华;郭瑞清;张立伟;
根据内蒙古115个气象站1971~2000年气象资料,采用改进的Selianinov干燥度计算公式,研究了内蒙古地区气候干湿状况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内蒙古干燥度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地带性分布规律,即从西向东随经度增加干燥度逐渐变小,气候变得湿润。从年际变化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30年来内蒙古地区气候变化大致分为两种类型:1)干湿交替型,位于西部的典型荒漠区和东北部的大兴安岭森林区。2)持续变干型,内蒙古中东北地区的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30年来持续向东南方向推进,使得半湿润区面积缩小,半干旱区面积增加。从年际变化的时间分布来看,70年代,年平均干燥度呈现波动式下降,气候变化趋于湿润化;80年代,气候经历了先干后湿又干的变化过程,干燥度波动较大;90年代,气候经历了先湿润后急剧变干的变化过程,其中1995~2000年干燥度增幅为30年最快的时段。在六大生态类型分区中,典型荒漠区干燥度变化最为剧烈,且对内蒙古全区干燥度的贡献率最大,大兴安岭林区和草甸草原区的干燥度变化最小。从气候干湿状况的年代际变化可以看出,80年代是内蒙古全区气候干旱比较严重的年代。
2011年08期 v.25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88 ] |[引用频次:38 ] - 杨晓玲;丁文魁;刘明春;周文霞;
利用河西走廊东部五个气象站近50a气温资料,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详细分析了当地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北部川区气温远大于南部山区,且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近50a来,各地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线性上升率为:民勤>凉州>古浪>永昌>天祝,均在0.276℃/10a以上,以80年代末为界分为冷暖两个阶段,前期为冷期,后期为暖期,90年代以来升温尤为明显。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变化来看,各地各季节升温幅度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冬季增温远大于其余三个季节,冬季低温日数减少的幅度比夏季高温日数增加的幅度更大,因此冬季增温对年气温的升高贡献最大。平均最低、极端最低气温的升幅大于平均最高、极端最高气温的升幅,说明夜间增温大于白天,昼夜温差在减小。通过对河西走廊东部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该地更高时间、空间分辨率的分布和变化特征以及逐步建立完善精细化预报体系奠定了一定基础。
2011年08期 v.25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6 ] |[引用频次:31 ] - 杨霞;赵逸舟;王莹;牟欢;
利用新疆1971-2006年98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新疆年和四季降水量及雨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及雨日的空间分布均为北疆大于南疆,山区大于平原,二者长期变化的空间分布相似程度较低,有些地区甚至完全相反。南疆大部地区降水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雨日增加而造成的;北疆大部地区降水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降水强度增加而造成的;吐鄯托盆地的降水强度在减小。新疆各季降水量均呈大范围的正趋势,且夏季和冬季北疆地区降水量呈显著增加的趋势。雨日除冬季外,其他三季呈正、负趋势的站数基本相当。从空间分布上来看,雨日正趋势的站主要分布在南疆地区,负趋势的站主要分布在北疆地区。夏、秋,冬三季北疆地区雨日减少的趋势及南疆地区雨日增加的趋势较为显著,通过了0.05的信度检验。比较各季降水量和雨日趋势变化的空间分布可以发现,二者的空间分布并不一致,有些地区甚至完全相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疆降水量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该增加趋势为突变现象,北疆雨日及南疆降水和雨日突变现象不显著。
2011年08期 v.25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45 ] |[引用频次:42 ] - 王丽霞;任志远;任朝霞;马超群;
基于RS技术提取延河流域2000-2004年的NDVI影像,基于GIS技术生成流域气温和降水的内插分布图,并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法和空间回归分析法分别对NDVI与气温和降水的时间、空间相关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延河流域的植被NDVI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性,时间上,多年平均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约为0.5241,最低值出现在2月份,约为0.0873;空间上,NDVI的高值区主要分布于流域南部的石质低山丘陵沟谷区,低值区主要分布于流域的河谷阶地。(2)在置信度为0.05的水平上,NDVI与气温和降水的时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7041和0.7172,空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7356和0.9364,表明气温和降水对于流域植被的覆盖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降水对植被的空间分布影响更为显著。(3)植被NDVI与气温和降水的空间相关性要高于时间相关性。
2011年08期 v.25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85 ] |[引用频次:16 ] - 周贺玲;李丽平;曹跟华;
利用1965年~2006年河北省16个代表站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EOF以及Mann-Kendall等统计方法,详细分析了浓雾、强浓雾的时空特征、日变化规律及年代际变化。结果发现:浓雾、强浓雾年均日数分别为5d、1d,平原站浓雾、强浓雾日数明显较多,秋、冬季是它们的多发季节,12月是多发月;浓雾、强浓雾发生的峰值时间都在晚上20点后到次日早晨7点之间,消散的主要时间均在8点到12点之间,而且均表现为3~6h的出现频率最高;二者呈现增加的年代际变化趋势。
2011年08期 v.25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2 ] - 高懋芳;邱建军;
青藏高原是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区。文中研究了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特点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雪灾是青藏高原发生频率最高、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有两个高发中心,一个是西藏山南地区,另一个位于青海南部和四川西北交界地区;(2)干旱也是青藏高原多发自然灾害,西藏那曲南部、日喀则北部、拉萨周边地区,昌都东北部及青海、四川与西藏交界地带是两个旱灾多发区;(3)青藏高原洪涝灾害发生频率相对较低,但是危害大,特别是洪涝引起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影响很大;(4)青藏高原是我国大风、雷电、冰雹灾害发生次数最多、范围最大的地区,夏季是集中发生期。
2011年08期 v.25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79 ] |[引用频次:93 ] - 董妍;李星敏;杨艳超;彭艳;王繁强;杜川利;
选取1959-2008年西安市常规气象站和城区加密自动站逐小时气温资料,采用城、郊气温对比法研究西安城市热岛效应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西安城市热岛效应逐年增加,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热岛强度日变化呈现双峰分布,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05时和21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11时左右。在西安市城区一直存在一个强城市强热岛中心和一个弱热岛中心;秋冬季西安市出现了多个热岛中心。
2011年08期 v.25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32 ] |[引用频次:36 ] - 宁和平;李国军;王建兵;
利用黄河上游玛曲气象站1969-2008年的蒸发量观测资料,用线性趋势分析、小波分析及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玛曲近40a蒸发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0a来玛曲年蒸发量呈较为明显的减小趋势,倾向率为-44.3mm/10a,其中90年代这种减小的特征更为突出。玛曲年蒸发量存在较为明显的准10a周期变化和25a较长周期变化特征。年蒸发量在1974年发生了由高向低的突变。40a中玛曲各季节蒸发量普遍呈减小的趋势,其中尤以夏季蒸发量减小的趋势最为明显,春季蒸发量变化较平缓,减少的趋势在各季节中表现最微弱。通过对蒸发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气温日较差和风速是影响蒸发量的最重要的因子,气温日较差和风速的明显减小,可能是引起蒸发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2011年08期 v.25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16 ] - 阿米娜·阿布力克木;迪丽努尔·阿吉;
采用新疆88个气象站近5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新疆沙尘暴时空分布特征、年际和年内演变趋势及年际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新疆沙尘暴近50年以来空间分布特征是南疆多于北疆,南疆多发时期4-10月,北疆多发时期3-9月;年际演变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较60、70年代都有所减少;80年代以后虽然沙尘暴发生日数减少,但是沙尘暴重大灾情还是较高,并灾情波动式增加;主要原因是,易受灾面积扩大。
2011年08期 v.25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42 ] |[引用频次:22 ] - 冯彩琴;董婕;
利用陕南地区7个气象站1961~2007年的气温和降水记录,运用线性趋势、距平分析、5年滑动平均,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陕南地区近47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7年来,陕南地区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其增长率为0.14℃/10a。春、秋、冬季气温在增加,并且冬季增暖最为明显,夏季气温略有降低。气温变化有明显的周期性,普遍存在着20a和3~5a的周期振荡信号;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a减少2.9mm。降水量的年际变幅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春季和秋季降水减少,夏季和冬季降水增加,减少量大于增加量,导致春旱、秋旱加剧。Morlet小波分析表明降水在20a和4~9a的尺度上也有较强的周期振荡。
2011年08期 v.25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13 ] |[引用频次:37 ] - 师长兴;杜俊;范小黎;
利用克拉玛依农业开发区及其附近地区1997年-2009年重复地下水位观测数据和高精度地形测量数据资料,分析发现过去十年间开发区平均每年抬升0.61m/a,而且近期抬升加快,其中开发区东部地下水位抬升最为明显。至2009年开发区约2/3土地的地下水位埋深小于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的临界深度。针对开发区地下水上升原因和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对控制地下水位抬升提出了初步建议。
2011年08期 v.25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7 ] |[引用频次:5 ] - 段磊;王文科;杨晓婷;姜桂华;
在研究区采集和测试了232个水样,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浅层地下水氮污染进行了评价,剖析了浅层地下水氮污染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中氮污染以硝态氮为主,呈面状分布;铵态氮和亚硝态氮污染以点状形式存在。渭河以北地区氮污染程度高于渭河以南地区;渭河北部的漆水河-洛河地段、渭河南部西安城区和户县-长安及华县的黄土台塬以及渭河中上游漫滩和低阶地为重污染区。近20多年来,农业区浅层地下水硝态氮污染程度显著增加,而城郊区浅层地下水硝态氮污染则呈波动下降趋势。在上述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提出了地下水氮污染的防治措施。
2011年08期 v.25 13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625 ] |[引用频次:26 ] - 刘红梅;卫智军;杨静;吕世杰;吴艳玲;刘荣;运向军;
在不同放牧制度下,以荒漠草原短花针茅植物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GS+软件和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对其空间异质性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对照区和划区轮牧区或自由放牧区都表现出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且结构是导致短花针茅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对照区、划区轮牧区和自由放牧区,短花针茅空间格局的分形维数相近,都接近于2。不同放牧制度下短花针茅密度分布的空间异质性最大变异程度为对照区<划区轮牧区<自由放牧区。在对照区,短花针茅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了一处大的条带和零星的几块斑块,划区轮牧导致短花针茅密度在空间上分布斑块化明显,自由放牧短花针茅密度在空间上斑块性下降。在小尺度范围内,划区轮牧区和对照区短花针茅密度梯度变化较自由区明显;在样地范围内,对照区和自由区内密度空间变化较划区轮牧区低。
2011年08期 v.25 138-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31 ] |[引用频次:43 ] - 秦璐;傅德平;杨军;何学敏;张雪妮;吕光辉;
对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16个典型群落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反映了阿齐克苏河河谷沿线西部较东部干旱的现象;土壤盐渍化现象严重,且碱化现象较明显,土壤pH值垂直分布无明显特征;有机质含量,P含量均贫乏。2)含盐量与含水量呈正相关(R=0.584),与P含量相关性不明显(R=-0.108),表明土壤盐渍化对植物吸收P的能力影响微小;含水量、含盐量与有机质含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反映出干旱区湿地水分与盐分在有机质分解和转化过程的关键作用。3)pH值对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不同典型群落形成的贡献最大。
2011年08期 v.25 14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70 ] |[引用频次:31 ] - 李北罡;胡欣琪;马钦;
研究了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齐沙漠颗粒物中的磷含量及其在黄河水体中对磷酸盐(P)的等温吸附行为。结果表明:(1)不同沙漠颗粒物中无机磷(IP)、有机磷(OP)和总磷(TP)含量有所差别,其平均值分别为257.70μg/g、42.65μg/g和312.39μg/g;(2)沙漠颗粒物对磷的吸附行为既受温度影响,也随颗粒物的种类不同而异,但吸附等温线均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且其等温吸附行为均很好地符合Freundlich模型、线性方程和Langmuir模型,达到了显著相关和极显著相关,并由Langmuir方程获得了不同沙漠颗粒物样分别在25℃、35℃和45℃下对P的最大吸附容量在0.074~0.110mg.g-1、0.054~0.131mg.g-1和0.024~0.132mg.g-1之间,此值可真实反映沙粒进入水体后吸附P的库容量。
2011年08期 v.25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1 ] - 赵枫;金海龙;
通过选取新疆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阿其克苏河东大桥管护站至塌桥子管护站15km为研究区域,在研究区内中德合作项目胡杨样地及垂直河道胡杨、柽柳混交林处采挖地下水测点,在中德合作项目样地划分的样方内做20m×20m植被小样方,观测胡杨的长势,实验室实测地下水矿化度及主要离子(K+、Na+、Ca2+、Mg2+、Cl-、CO32-、HCO 3-、SO24-)含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均适宜胡杨生长,但地下水中Cl-含量高会抑制胡杨生长。
2011年08期 v.25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8 ] |[引用频次:9 ] - 蒋德明;曹成有;陈卓;唐毅;押田敏雄;
封育措施是恢复植被、改良土壤性质的重要措施。文中以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群落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不同封育年限的沙地小叶锦鸡儿群落对土壤养分、土壤含水量、土壤紧实度、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等土壤性质的改良作用。结果表明,封育措施可以从土壤养分、土壤水分、土壤紧实度和土壤微生物等方面全面改良土壤,尤其是对表层土壤(0-10cm)的改良效果尤其明显。
2011年08期 v.25 16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1 ] |[引用频次:12 ] - 孟万忠;刘晓峰;王尚义;
根据1919-1970年汾河流域近50年器测的水文、气象资料,应用水量平衡的方法,从湖面降水量,入湖径流量和湖面蒸发量等方面,对两千年来不同的历史时段,太原盆地湖泊的水量平衡进行了估算。研究表明:在不考虑湖泊出湖水量的情况下,所有时段太原盆地湖泊水量都处于盈余的状态,所以能够维持存在。如果不考虑入湖径流量,只有先秦时期,水量处于盈余的状态。因此入湖径流量是太原盆地湖泊存亡的决定性因素,湖泊的消亡与汾河改道有直接的关联。由于湖泊来水量逐年减少,导致湖泊不断萎缩,而流出湖盆的径流量却逐年递增。
2011年08期 v.25 167-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4 ] |[引用频次:8 ] - 赵洁;徐宗学;周剑;
以西北内陆干旱区黑河中游为研究对象,基于1985年和2005年地下水位观测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学(Geostatistics)方法,综合分析了过去20年来地下水空间变异规律。结果表明:黑河中游近20年来地下水位空间相关性减弱,局部异质性增强,地下水的连通性和脆弱性增加,冲积扇中上部地下水补给区的水位下降(5~15 m)显著,冲积扇下部和河谷细土平原地下水消耗区水位稳定下降,河谷盆地和河谷平原区同时存在水位上升现象,产生了环境地质灾害。因此,为了保持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多角度分析流域的水资源变异规律,合理配置干旱内陆河流域水资源,针对局部环境地质灾害尽快采取相应措施。
2011年08期 v.25 172-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51 ] |[引用频次:15 ] - 代雪静;田卫;
为了解查干湖水质现状,于2009年4月与7月分别对查干湖进行了水质监测,分析了平水期与丰水期的水环境动态变化规律,并从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两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同时利用单因子评价与级别功能评价法对查干湖进行了现状评价,认为查干湖在丰水期矿化度较高,确定主要污染因子是CODmn、TN和TP;最后提出要从灌区水资源有效利用(节水灌溉)、农田排水的出路问题及农田退水的资源化利用等方面来减少松原灌区盐碱地开发对查干湖可能造成的影响。
2011年08期 v.25 179-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63 ] |[引用频次:22 ] - 郭晓东;周江;
通过对敦煌旅游产业集群的存在性进行判断,论述了敦煌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对敦煌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各阶段的特征进行了阐述,最后利用空间分析工具GIS对敦煌旅游产业集群主要成员在空间上的分布进行了分析。
2011年08期 v.25 190-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46 ] |[引用频次:16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