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艳华;
以农用地产能核算成果中的可实现产能总产为依据,利用所建立的产能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农用地产能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得出当前影响河南省产能的主要问题是:耕地质量偏低;农业科技水平,尤其是田间管理技术水平落后;农田基础设施水平低,导致了水资源利用率的低下。最后,就如何提高河南省农用地产能提出了相关措施和建议。
2011年09期 v.25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5 ] |[下载次数:145 ] |[引用频次:4 ] - 瓦哈甫·哈力克;杨玲;布佐热;阿依努尔;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表现之一,该研究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土地利用变化一方面与自然环境演变相关,另一方面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密切相关。文中以车尔臣河流域中下游为例,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通过对1970年、1990年、2000年和2005年遥感图像的解译,获取研究区四个时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和属性数据,应用土地利用空间形态分形模型,计算四个时期各主要地类的分形维数和稳定性指数。研究表明:从综合分形维数和稳定性指数来看,且末5大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形态结构复杂性基本都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到再简单的过程,稳定性则由稳定到不稳定再稍稳定的演变过程,唯独水域的稳定性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从土地类型的时空变化来看,2000年各地类的复杂性由前期的简单变为复杂,土地利用斑块形态趋于不规则、空间上呈扩张趋势,稳定性最低,也是整个研究区土地利用复杂性和稳定性的一个转折点。此后,在各种人为及自然驱动力的作用下,除水域外其他各土地利用斑块形状复杂程度逐步降低,土地形态变得简单、规则,在空间上成缩小趋势,其稳定性逐渐增强,而水域的空间复杂性却在增强,稳定性下降。
2011年09期 v.25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3 ] |[下载次数:319 ] |[引用频次:14 ] - 李秀霞;张希;
运用熵权法,利用P-S-R模型,从人口变动、土地利用以及产业结构三个方面,构建城市化驱动下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吉林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吉林省土地生态安全指数1989-1993年处于恶化级、1994-2004年处于风险级、2005-2008处于敏感级,虽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基本上处于不安全状态;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和以高消耗、高污染的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造成吉林省土地生态不安全的根本原因;只有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控制土地城市化、加速人口城市化进程,完善产权制度、建立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机制才是保护土地生态安全的合理性对策。
2011年09期 v.25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9 ] |[下载次数:1838 ] |[引用频次:146 ] - 刘辉;段汉明;薛亮;刘芳;
利用兰州-西宁区域的DEM数据,采用ArcGIS9.3技术,通过水文分析、三维仿真模拟、格网法等空间分析方法和分形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河流对兰州-西宁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形成的自然机制,包括:地势高低决定了人口城市化空间聚集的方向性;水系的空间形态奠定了城市点-轴分布格局;水系分维和城市体系分形具有相似性,并且水系的分维数大于城市体系的分维数;水系不仅决定各个城市在区域上空间分布形态,而且影响和制约城市建设用地的方向和形态。
2011年09期 v.25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2 ] |[下载次数:490 ] |[引用频次:7 ] - 杨亮洁;潘晶;王录仓;
通过实地调研,以民勤县2004-2008年的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和民勤县志等相关资料为依据,应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对民勤绿洲2008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民勤绿洲2008年人均生态需求为2.6782232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5568037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1762765hm2。这反映出人类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其当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该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和压力之下,是一种不可持续状态。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大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展虚拟水等相关战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
2011年09期 v.25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10 ] |[下载次数:424 ] |[引用频次:9 ] - 刘春雨;赵军;刘英英;党国锋;师银芳;
在3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额济纳天然绿洲80年代、1990年和2009年3期Landsat-TM影像,对额济纳天然绿洲植被类型进行判读,结合实地调查,采用景观生态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方法,确定植被类型,将研究区可以分为林地、灌木、草地、水体、耕地、居民地、荒漠7个类型。使用GIS分析工具,从各类土地分布面积变化和类型转移趋向与幅度两个方面,分析了额济纳天然绿洲25年来LUCC及景观格局。研究表明:25年来额济纳天然绿洲各土地利用类型及景观格局指数均发生了重要变化,LUCC变化表现出草地和灌木大幅度减少,荒漠显著增加;景观类型多样性指数(H)及土地利用均匀度指数(E)减少,土地利用优势度指数(D)增加;反映额济纳天然绿洲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趋势,绿洲主体景观类型的面积明显缩减,荒漠景观生态类型面积逐年递增,植被退化严重。
2011年09期 v.25 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4 ] |[下载次数:466 ] |[引用频次:19 ] - 孙志强;孙志刚;邓小东;
利用长期的统计、水文和遥感数据对额济纳绿洲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因素及环境影响、植被恢复过程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干旱绿洲的生态保育对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额济纳绿洲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黑河流域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调水对额济纳绿洲的恢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统筹流域内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是干旱绿洲生态保育的必要途径。
2011年09期 v.25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4 ]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6 ] - 张艺;任志远;
运用ArcGIS技术,以1km×1km栅格为基本评价单元,选取了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自然因子,构建了基于人居环境指数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对人口分布做了相关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临界适宜地区的适宜性与限制性因素。研究表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人居环境指数介于21.51-84.62之间,整体分布态势是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该区包括四个不同的区域,分别是临界适宜区、一般适宜区、比较适宜区和高度适宜区。结果显示:高度适宜地区0.0035万km2,占该经济区总面积的0.04%,相应人口占总人口的0.02%;比较适宜地区约3.43万km2,占总面积的42.74%,相应人口占总人口的40.06%;一般适宜地区约4.19万km2,占总面积的52.35%,相应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6.13%;临界适宜地区约0.39万km2,占总面积的4.87%,相应人口占总人口的3.79%,是人居环境较为恶劣的区域。
2011年09期 v.25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8 ] |[下载次数:599 ] |[引用频次:23 ] - 王茜;吕昌河;于伯华;
利用统计和检测数据分析了影响安塞县梯田建设的因素以及梯田建设对环境和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建国后安塞县梯田建设分为起步期、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和基本稳定期四个阶段。坡耕地转换为梯田后,土壤水肥条件得到改善,土地利用集约度和粮食单产明显提高。梯田建设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具有阶段性,1996年前,农户生计方式主要是以粮食种植业为主,梯田建设对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较大,1996年后,随着农户生计方式的变化,梯田建设对农业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减弱。
2011年09期 v.25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2 ] |[下载次数:280 ] |[引用频次:6 ] - 张贵军;张蓬涛;
以环京津贫困地区的生态退耕为背景,针对该区域31个贫困县进行了退耕对该区域农民收入水平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分析,并对退耕政策的社会经济(农民增收)效果与生态效果进行了一致性检验。分析表明:退耕政策的实施明显促进了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提高,且没有加重该区域人民生活的贫困程度,经过一致性检验,揭示退耕还林措施近期主要侧重于生态目标的实现,建议下阶段重点考虑环京津贫困地区农民的增收问题。
2011年09期 v.25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6 ] |[下载次数:296 ] |[引用频次:8 ] - 江丽;杨丽雅;张越;安萍莉;Colin G Brown;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为改善西部地区恶化的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而采取的一项空前的重大举措。文中以华池县为例,采用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华池县主要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及其实施情况。研究表明:退耕实施后农民的种地积极性提高了,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同时带动了林业、草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但同时退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退耕政策只注重补偿,忽视了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剩余劳动力转移相对滞后,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并根据上述存在问题,提出了延长补助期限,促进后续产业发展、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建议,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2011年09期 v.25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12 ] |[下载次数:454 ] |[引用频次:21 ] - 古丽米热·艾米肉拉;艾尼瓦尔·买买提;海米提·依米提;
对于水资源比较短缺,环境脆弱的干旱区而言,河流水质时空演变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克里雅河进行全程定点采样,室内分析得到了关于克里雅河水质全磷,全氮,可溶性盐,导电率,矿化度和酸度等观测指标。为了更好的解释各个观测指标之间的关系以及观测指标在河流水质沿程变化过程中的变化特征,采用了多元统计分析法对观测值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并将每个观测断面污染程度综合得分进行了从上游到下游的排序。结果表明:对于14个观测断面而言,污染级别最高值出现在绿洲内部,人类活动核心地区。最低值出现在上游即河流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的地区。
2011年09期 v.25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7 ]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2 ] - 张钰;唐颖丰;韩克明;朱佳君;魏素娟;
依据洮河流域上、中、下游的下巴沟、岷县、李家村、红旗四个控制水文站点实测月、年径流量资料,运用不同指标对洮河径流的年内变化规律和趋势进行分析。研究表明:50年代至今,洮河流域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性越来越低,上游向下游逐渐由均匀向不均匀变化。运用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年内分配完全调节系数、集中度和集中期、变化幅度等指标对径流年内变化进行分析,上述指标在洮河流域径流多年变化中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在流域上、中、下游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洮河全年径流主要集中在汛期的7、8、9、10月。
2011年09期 v.25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5 ] |[下载次数:447 ] |[引用频次:41 ] - 郑爱勤;王文科;段磊;
用水结构的合理确定与科学预测是制定水资源发展利用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实现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分析了关中地区的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的结构变化,并采用信息熵的方法分析了其用水结构的演变趋势。同时阐明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并针对各驱动因子提出了相应的节水措施,为关中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2011年09期 v.25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5 ] |[下载次数:351 ] |[引用频次:21 ] - 昭日格;岳永杰;姚云峰;李钢铁;
利用内蒙古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依据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估算了内蒙古自治区不同时段的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1977-2003年间内蒙古森林面积由1.10×107hm2增加到1.61×107hm2,每年森林面积平均增长率为1.85%;森林碳储量由378.86TgC增加到515.97TgC,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45%,说明内蒙古森林起着巨大的储碳作用。内蒙古森林总碳储量中,落叶松林和桦树林碳储量的贡献率最大;森林碳储量中中龄林所占比重较大;不同森林类型及不同龄级的碳密度均呈增加趋势。内蒙古森林面积的增加碳储量也随之增加,对维护内蒙古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2011年09期 v.25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3 ] |[下载次数:720 ] |[引用频次:49 ] - 胡卫国;曹军骥;韩永明;王旭;
分析了沿青海湖湖岸采集的81个表土样品的总有机碳和氮含量得出:环湖区表土有机碳储量为27.81×106t,总氮储量为30.24×105t。占研究区面积最大的栗钙土,其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8.19kg/m2)显著高于同类研究,氮含量(3.63mg/g)亦高于青海省同类土壤的平均值,说明环湖区表土碳氮储量都是相当大的。同时,环湖区表土有机碳储量和氮储量呈线性正相关。
2011年09期 v.25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5 ] |[下载次数:261 ] |[引用频次:12 ] - 张约翰;张平宇;
实现能源可持续利用是长吉一体化发展前提和保障。研究1999-2008年长吉一体化区域碳足迹变化特征,并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碳足迹呈现先降后升,1999-2003年最低值为0.662hm2/人,下降了0.038hm2;2004-2007年快速上升达1.617hm2/人;受支柱产业能源消费特征影响煤炭、石油碳足迹上升;生产性能源足迹由1999年的0.210hm2/人上升到2008年的0.594hm2/人;生活消费从11.8%降为7.5%;2008年单位面积产值2.595万元,碳足迹强度逐年下降,生态压力呈波动变化;碳足迹与经济发展间未出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2011年09期 v.25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8 ] |[下载次数:609 ] |[引用频次:16 ] - 廖杰;文星;
以河西地区为研究区,采用1975年MSS影像及1990年、2000年、2007年的TM和ETM+影像为数据源,提取了4期盐碱地现状信息和3期盐碱地时空变化信息,对研究区近30年来的盐碱地现状与动态变化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盐碱地总面积整体上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000年其分布面积达到峰值,为10554.28km2。2)盐碱地在1990年到2000年间急剧扩张,2007年盐碱地面积与2000年时相比虽然有所减少,但相比1975年还是有大幅扩张。3)气候、地形地貌和水文因素是河西地区盐碱地分布格局形成的重要因素,人类活动是近30年来盐碱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2011年09期 v.25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6 ] |[下载次数:545 ] |[引用频次:11 ] - 陈伟伟;李强坤;孙娟;胡亚伟;
以宁夏青铜峡灌区田间土壤中非点源污染物(总氮、硝氮、氨氮和盐分)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剖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各类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基本上以60 cm深度为分界线,下层变化较小,而且作物生长期前后土壤中不同深度各类污染物含量变化与灌溉过程、施肥强度等关系密切;土壤中三氮含量变化幅度呈硝氮>氨氮>全氮的趋势,总氮在10月份的含量高于5月份,氨氮、硝氮在10月份的含量低于5月份。盐分在水田土壤中的含量变化幅度要高于旱田。
2011年09期 v.25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2 ]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4 ] - 郑红丽;庞保平;靳润岁;樊明寿;
采用16SrDNA测序方法对从内蒙古锡林郭勒天然草原四种主要禾本科牧草根际分离获得的18个固氮菌株进行属水平的鉴定,结果表明:其中7株属于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3株属于产碱菌属(Alcali-genes)、1株属于固氮菌属(Azotobacter)、1株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3株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2株属于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1株经16SrDNA序列分析和Biolog试验尚未找到与之相匹配的菌株,可能是一个新种。
2011年09期 v.25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7 ] |[下载次数:217 ] |[引用频次:6 ] - 杨方社;李怀恩;曹明明;杨寅群;
在内蒙古砒砂岩典型地区的准格尔旗东一支沟开展了小型人工沙棘植物林水保生态效应野外试验。根据试验数据,分析与研究了沙棘植物对沟道土壤有机质及土壤含水率的影响,揭示了沙棘植物对砒砂岩沟道土壤改良及对沟道土壤水分的调控效应,可为沙棘植物治理砒砂岩地区水土流失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小型人工沙棘林的土壤剖面(0~100cm)有机质平均值约是对比沟土壤有机质均值的2倍,沙棘植物可显著提高并改善沟道土壤肥力。沙棘植物影响了有机质沿土壤剖面分布格局,各小型人工沙棘林土壤有机质沿土壤剖面(0~100cm)分布表现为大"U"型,而对比沟土壤有机质沿土壤剖面(0~100cm)分布表现为"L"型。各小型人工沙棘林沿土壤剖面(0~100cm)的土壤含水率平均值约是对比沟的1.37倍,都显著大于对比沟。沙棘植物对沟道土壤含水率具有明显调节作用,能有效增加沟床地下土壤水库库容,有利于沟床植物群落的生长,发挥沙棘植物拦沙保水、抑制土壤侵蚀的功能。
2011年09期 v.25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4 ] |[下载次数:265 ] |[引用频次:24 ] - 李昌龙;尉秋实;柴成武;
对区域植被演替规律的研究,特别是破坏生态系统自然修复与植被重建的过程和机理的研究,是植被管理、改造和修复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以石羊河流域下游不同退耕年代沙地退耕地植被为对象,利用重要值和相似性理论研究了植被演替规律以及与土壤水分变化。结果表明:沙地退耕地植被群落主要由骆驼蒿+芦苇+蒙山莴苣群落→骆驼蒿+沙引草+花花柴群落→骆驼蒿+苦豆子+黄花矶松群落演替。土壤水分是退耕地群落演替的驱动因子,受农田前期灌溉土壤储备水分的影响,田间顽固性杂草是沙地退耕地植被恢复的先锋物种,随着土壤水分逐渐减少,逐渐被耐旱性物种替代,最终被依靠天然降水维持生存的强耐旱性物种替代,群落趋向稳定。多年生草本是群落演替的主体,骆驼蒿种群为整个演替过程中的优势种,植被演替则反映在亚优势种群的演替,而一年生草本受控于降水的多少以及其分配格局,并非是沙地退耕地植被恢复的先锋物种,随着雨季的到来,则出现在群落演替的各个阶段。
2011年09期 v.25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0 ] |[下载次数:341 ] |[引用频次:15 ] - 罗大庆;薛会英;权红;王立辉;
以西藏半干旱区的两种豆科灌木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控水干旱胁迫手段,比较和分析了砂生槐、矮锦鸡儿在持续水分胁迫条件下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时间推移,土壤含水量不断下降,2种灌木体内水分饱和亏缺值均呈上升趋势,从上升速率和变化情况来看,砂生槐的叶片保水能力优于矮锦鸡儿;叶绿素a+b值和叶绿素a/b值综合比较结果表明:2种灌木都属于喜光植物,并且在缺水的环境下,均能保持对光能的稳定利用;在遭受干旱胁迫后,矮锦鸡儿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幅达57.75%,砂生槐与初期相比脯氨酸含量没有显著增加;在此过程中,2种灌木植物体内丙二醛含量均有所增加,但胁迫后期与前期相比并没出现大量积累的现象,砂生槐的丙二醛增幅小于矮锦鸡儿。胁迫各阶段矮锦鸡儿细胞膜相对透性始终处于较高水平,砂生槐除后期峰值水平较高外,其它各阶段均低于矮锦鸡儿;从干旱胁迫初期到后期,2种灌木植物体内可溶性糖含量均有所增加,但积累量和差异不大;SOD、CAT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活性,说明2种灌木植物具有较好的抗旱适应能力。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2种灌木植物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矮锦鸡儿的抗旱能力略高于砂生槐。
2011年09期 v.25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15 ] |[下载次数:540 ] |[引用频次:32 ] - 蔺蕊;吉小敏;梁继业;
利用Licor-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新疆南疆绿洲外围人工营造的混交林中的胡杨和新疆杨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等光合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胡杨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曲线,新疆杨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曲线,新疆杨的净光合速率峰值比胡杨的峰值高出约24.7%;2)两树种的蒸腾速率变化曲线均呈现"单峰型"曲线,新疆杨蒸腾速率的峰值比胡杨的峰值高出约54.6%;3)胡杨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为1.19±0.21μmolCO2.mmol-1H2O,新疆杨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为0.87±0.19μmolCO2.mmol-1H2O。胡杨比新疆杨有更高的水分利用效率;4)两树种的气孔导度日变化曲线都呈"单峰"型曲线,但是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新疆杨的气孔导度比胡杨的气孔导度要高;5)两树种的胞间CO2浓度日变化曲线均呈"单峰型"曲线变化。
2011年09期 v.25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3 ]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10 ] - 王文彪;肖巍;
在库布齐沙漠西部地区固定半固定沙丘柽柳、梭梭、白刺、油蒿、花棒等沙生植物生长区,通过对表面干沙和深层湿沙的沙粒粒径进行对比分析,获得以下数据:表面干沙和深层湿沙极粗沙、粗沙、中沙、细沙、极细沙、粉沙的含量分别为0.14%、0.10%、0.24%、72.90%、24.12%、1.85%;0.04%、0.05%、0.27%、79.20%、19.30%、0.55%。从总体上看,表面干沙的沙粒细沙、极细沙百分含量高于深层湿沙,说明取样时取样点处于堆积状态,细沙、极细沙、粉沙(0.25~0.05mm)的含量高达98.87%。由于沙生植物的固定、尘土的堆积和成土作用,固定半固定风沙土的粉粒和粘粒含量逐渐增加。随着有机质和粘粒的增加,土壤结构改善,微因聚体增加,容量减小,孔隙度提高。试验证明沙生植物灌丛下的沙粒粒径比流动沙丘沙粒粒径细,充分体现了植物改良沙质土壤的作用。
2011年09期 v.25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5 ] |[下载次数:294 ] |[引用频次:8 ] - 普宗朝;张山清;
根据新疆101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4-9月逐月气候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Morlet小波、累计距平、t-检验、Penman-Monteith公式和Kriging插值技术等方法,对近48年新疆夏半年(4-9月)降水量、潜在蒸散量和地表湿润指数等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新疆夏半年平均降水量为113.6mm,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山区多于平原和盆(谷)地,北疆多于南疆,西部多于东部";全疆平均夏半年潜在蒸散量为942.5mm,其空间分布格局与降水量相反,表现为"东部大于西部、南疆大于北疆、平原和盆(谷)地大于山区";夏半年平均湿润指数为0.14,空间分布与降水量基本一致而与蒸散量总体相反,表现为"山区大于平原和盆(谷)地,北疆大于南疆,西部大于东部";2)近48年新疆夏半年降水量总体以5.882mm/10a的倾向率增多,潜在蒸散量以-20.089mm/10a的倾向率递减,湿润指数以0.009/10a倾向率增大;3)突变检测表明,新疆夏半年降水量和湿润指数于1987年发生了显著的突变性增多(大),潜在蒸散量于1986年发生了显著的突变性减小;4)夏半年降水量、潜在蒸散量和湿润指数分别存在4~22年的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从各要素不同尺度的变化周期看,未来数年新疆夏半年气候将呈变干趋势。
2011年09期 v.25 13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8 ]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13 ] - 黄金廷;王文科;侯光才;尹立河;
利用鄂尔多斯高原1961-2008年降水和蒸发时间序列分析表明,研究区降水量和蒸发量总体特征是皆向减少趋势发展,但降水在各年代都呈下降趋势,而蒸发在波动中向减少趋势发展。以Morlet小波函数为工具,分析得出研究区内降水和蒸发都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其中降水在8-9年和14-16年的时间尺度下正负交替震荡特征最明显,而蒸发在12-14年和21-22年时间尺度下信号最强。进一步分析表明,区内降水存在约3年、6年、9年和13年左右的周期,且未来几年内在经历短暂的降水偏少期后,将呈增多趋势;而蒸发量在未来几年内仍将减少。上述分析成果,对于进一步研究区内水资源演变特征,指导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1年09期 v.25 14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6 ] |[下载次数:365 ] |[引用频次:23 ] - 彭艳;王钊;李星敏;董妍;王繁强;杜川利;
根据近60a能见度观测资料,分析了陕西关中城市群能见度月平均、季平均变化特征,并通过讨论能见度与污染指数的关系,间接分析了关中地区空气污染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陕西关中地区能见度存在明显的月、季变化,能见度与空气污染存在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1980年后,关中西部能见度呈逐年变好的趋势,关中东部能见度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东西部能见度的差异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在特殊地形和特定盛行风向的影响下,关中地区近六十年城市发展所导致的城市气溶胶和大气污染主要汇集在关中地区东部。
2011年09期 v.25 149-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0 ] |[下载次数:528 ] |[引用频次:19 ] - 刘秀红;李智才;刘秀春;宋燕;张国勇;李婧婧;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山西65个测站的月降水量资料,采用EOF分解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1960-2009年山西春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异常以及时空特征,并探讨了造成山西春季多雨和干旱的大气环流特征。分析表明:山西北部和中、南部的东部春季降水有增多的趋势,中、南部的西部地区春季降水为减少的趋势,且呈现增加趋势的区域有所扩大。山西春季多雨年份,中高纬度500hPa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中国东部地区盛行偏南气流,有利于水汽的输送,700hPa水汽条件充足。干旱年的环流特征与此相反,山西北部盛行北风,中南部盛行西风,西南气流弱于常年,水汽输送不能到达山西一带,因而造成山西春季干旱的发生和发展。
2011年09期 v.25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6 ] |[下载次数:259 ] |[引用频次:24 ] - 李欣;王连喜;李琪;李剑萍;
宁夏地处半干旱区向干旱区的过渡带,大部分地区植被生长长期处于缺水状态。利用1982-2006年长时间序列的GIMMS-NDVI数据和气候资料,分析探讨了宁夏植被指数的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宁夏全区总体植被指数不高,但是植被状况整体略有好转。北部与全区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中部有变差的趋势,而南部地区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2)全区的植被指数与温度并无明显相关,但是年平均温度对南部地区的植被长势与覆盖度有明显的影响。北部和中部夏季温度高低影响秋季NDVI值,南部地区夏季的温度高低影响着该区域植被整个的生长过程。3)降水量是全区植被在生长季的主要影响因子。但由于北部有灌溉条件,南部降水相对丰富,从而表现出中部地区的植被生长状况与降水显著相关。
2011年09期 v.25 16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2 ] |[下载次数:526 ] |[引用频次:28 ] - 罗隆诚;王俊;
半干旱地区植被覆盖与其水热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文中以地处典型半干旱环境的甘肃省榆中县为例,通过定义的生长季连续时滞分析法、生长季记忆时滞分析法和持续时滞分析法3种时滞分析方法,应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气温和降水量进行旬、月、季三种不同时间尺度的时滞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半干旱地区NDVI对气温的响应大于对降水的响应,且在月时间尺度上表现最为明显;通过3种方法对比,生长季连续时滞分析法最能够反映半干旱区NDVI对水热条件响应特征。但是,研究时间、空间尺度的不同以及植被类型的变化等都可能造成NDVI对降水、气温响应滞后时间的差异。
2011年09期 v.25 167-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15 ] |[下载次数:498 ] |[引用频次:22 ] - 谢元礼;范熙伟;韩涛;段汉明;
为研究河谷型城市兰州的地表温度和热岛效应,采用单窗算法利用TM5影像对兰州的地表温度进行了反演,发现从遥感影像反映出城市温度明显高于以河流为代表的环境温度;同时当地实测温度也显示出同样的现象。然后对兰州市城区、河流及周边环境反演的温度进行差值分析得出结论,利用遥感影像反演地表温度具有一定可行性,该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热岛效应正在一步步加剧。
2011年09期 v.25 172-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34 ] |[下载次数:1814 ] |[引用频次:49 ] - 陈颖;赵景波;
根据北京地区历史时期旱灾资料,利用数学统计方法中的参数区间估计研究了明清时期该地区旱灾的差异和气候的不同。结果表明:在北京地区明代(1368-1643年)276年内,共发生旱灾166次,平均1.66年发生1次;轻度旱灾47次,中度旱灾56次,大旱灾55次,特大旱灾8次。在清代(1644-1912年)的269年里,共发生旱灾62次,平均4.34年发生1次;轻度旱灾24次,中度旱灾25次,大旱灾10次,特大旱灾3次。北京地区明清旱灾差异显著,明代旱灾频次是清代的1.7倍;明代旱灾等级比清代显著高,前者的大旱灾与特大旱灾占旱灾总数的27.6%,后者的大旱与特大旱灾仅占5.7%。明代干旱气候事件频繁,清代干旱气候事件少见。北京地区明代旱灾发生频繁和旱灾等级高的原因是当时气候变干和干旱气候事件频繁出现引起的,指示明代是气候较为干旱的时期。北京地区清代旱灾频次低和等级低是当时降水量较多的结果,指示清代是较湿润的时期。明清时期大旱灾发生时的年均降水量为390mm左右,特大旱灾发生时为230mm左右。
2011年09期 v.25 176-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8 ] |[下载次数:496 ] |[引用频次:14 ] - 王建勋;朱晓玲;
根据阿拉尔气象站1961-2000年日平均气温资料,求其逐年初终霜日及无霜期持续天数,用最小二乘法分析时间序列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近40a新疆阿拉尔垦区初霜日提前,终霜日推后,无霜期持续天数以0.359d/10a的不显著趋势减少;初终霜日及无霜期持续天数年际差异不明显,变化相对稳定。结论:鉴于无霜期持续天数缩短,种植业品种选择应以早熟为主。
2011年09期 v.25 183-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6 ]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11 ] - 尚华明;魏文寿;袁玉江;喻树龙;张同文;
利用位于天山西部伊犁河谷巩乃斯河源区的雪岭云杉树轮宽度资料,分析了树木径向生长与相邻气象站点气象资料的关系,发现树轮指数与新源气象站7-8月的降水正相关,与7-8月最高气温显著负相关,且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表明这一区域树木生长主要受水份条件限制。生长季期间的高温导致蒸发量增加,不利于树木当年和次年的生长。利用树轮宽度年表指数重建了新源站350a来7-8月最高气温,重建方程方差解释量为52.0%。各种检验参数表明,重建方程是稳定的。对重建序列进行的特征分析表明:新源350a以来7-8月最高气温经历了5个偏暖和5个偏冷阶段,重建序列存在2a的周期变化;在1733年,1778年,1832年,1871年,1920年,1955年前后发生了突变,其中1920年前后的突变与北半球气温的突变年份一致。
2011年09期 v.25 187-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6 ] |[下载次数:302 ] |[引用频次:15 ] - 马丽君;孙根年;马彦如;蔡小飞;侯康;
利用综合气候舒适指数及相关气候和旅游客流量数据,构建国内外旅游气候模型,分析西安气候舒适度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结果显示:1)气候舒适度变化对城市国内外旅游有重要影响,综合气候舒适指数每变化1个单位国内及入境游客量将增加或减少1.852万人次和35.263万人次;2)30年来西安市年综合气候舒适指数呈上升趋势,气候舒适度升高,对旅游业发展有促进作用,30年来共使入境和国内游客增加66.7万人次和1269.5万人次;3)1998年以来1-4月和12月气候舒适度明显提高,30年来共使入境和国内游客增加1.9~41.1万人次和35.3~782.8万人次;4)5月和7月气候舒适度明显下降,30年来共使入境和国内游客减少18.9~21.5万人次和359.7~409.1万人次。
2011年09期 v.25 19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8 ] |[下载次数:871 ] |[引用频次:45 ] - 孙国学;
赤峰市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极具开发潜力。按照资源导向和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协调发展,选择性开发。要以塑造旅游形象为核心,把突出旅游产品创新,促进旅游要素的全面发展,实施立体化的促销策略作为当前的工作重点。
2011年09期 v.25 197-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4 ] |[下载次数:28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