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东景;
我国能源消耗强度在"十一五"前四年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但各省份的能源消耗强度下降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文中研究认为:我国各省份能源消耗强度在短期内不会改变"西部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的分布特点;节能降耗宏观政策在各省份节能过程中的有效性存在很大差异;各省份节能潜力和实际节能效果存在较大差别;金融危机对节能降耗有负面影响,但不应影响节能目标的实现;实现既定的"十一五"节能目标对实现2020年二氧化碳减排任务至关重要。
2011年11期 v.25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0 ] |[下载次数:280 ] |[引用频次:4 ] - 周晓唯;宋慧美;
从"资源诅咒"假说出发,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经济增长和能源优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证明新疆确实存在"资源诅咒"现象。在进一步检验的基础上,文中研究发现新疆"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为典型的"荷兰病"效应,即能源产业对制造业、人力资本和制度公平都产生了"挤出"。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破解新疆"资源诅咒"的政策建议。
2011年11期 v.25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4 ] |[下载次数:665 ] |[引用频次:22 ] - 张晶;
以基于县域尺度的1980年、1990年、2000年的统计资料为基础,采用人口粮食匹配曲线、基尼系数等指标,分析计算中国县域尺度的人口粮食关系,揭示中国县域人-粮关系及其演变规律,旨在为统筹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1980-2000年我国人口粮食匹配不均衡程度越来越高,一方面说明我国粮食生产集中趋势增强,利于发挥区域优势,另一方面说明我国人口粮食匹配区域差异增大,在粮食整体尚不充裕的前提下,粮食的区域分工和调配对实现国家层面上的粮食安全作用重要;2)我国人口粮食匹配经历了一个由"低水平的相对均衡-较高水平的不均衡-相对低水平的更不均衡"变化的过程。目前我国正处于粮食整体水平较低且人口匹配不均衡的阶段,粮食安全形势严峻。一旦粮食产量减少就会导致广大区域大量的粮食亏缺;3)1980-2000年我国贫困地区人粮矛盾趋于缓和,但在整体上仍处于粮食亏缺状态,贫困地区粮食安全问题较为严重。1980至2000年粮食生产大县持续粮食盈余,且余粮量整体成增长趋势,为提高我国粮食供给、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发挥重要作用。
2011年11期 v.25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1 ] |[下载次数:199 ] |[引用频次:4 ] - 张晓煜;杨晓光;李茂松;张学艺;韩颖娟;
在分析国内外干旱预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农业干旱成灾过程胁迫、成灾过程,指出国内现有农业干旱预警研究存在的不足。运用灾害社会工程学理论,综合分析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灾情等四方面对旱情的可能影响,探讨未来农业干旱预警发展方向和研究方法,提出农业干旱预警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为进一步开展干旱预警提供参考,为政府减轻和预防干旱灾害提供决策依据。
2011年11期 v.25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2 ] |[下载次数:984 ] |[引用频次:32 ] - 侯光良;肖景义;许长军;
选取青海省各县域海拔、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相对湿度、风速和相对气压等做为评价自然环境的指标,选取各县域乡村人口比例、医院卫生所数、医生人数、中学生人数比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末单位从业人口比例、自来水收益村比例、第二产业比例、农村恩格尔系数等做为评价社会人文因素指标;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分别计算自然压力指数、社会人文环境指数、环境健康风险指数及环境健康风险等级,结果表明:省会西宁市环境健康风险最低,分布在河湟谷地的12个县域,自然压力较小,社会人文环境发展较好,环境健康风险中等;柴达木盆地的大部分和青南高原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玉树等15个县域,环境健康风险较高;而青南高原大部分和柴达木的冷湖等11个县域,自然压力大,社会人文环境发展水平低,环境健康风险最大。
2011年11期 v.25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3 ] |[下载次数:339 ] |[引用频次:2 ] - 王彦丽;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和隶属度加权平均处理的方法,对渭河流域陕西段2005年-2010年六年间水质污染状况作了研究。发现渭河流域水质有逐年变好的趋势,而影响渭河流域水质的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的含量。进而对氨氮沿渭河空间分布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废水、城镇居民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和不科学农药化肥的使用是造成渭河流域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给出了较为科学的建议。
2011年11期 v.25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3 ] |[下载次数:354 ] |[引用频次:14 ] - 刘引鸽;傅志军;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关系密切。文中采用耕地动态度、相对变化率、转移率、新增耕地率、线性回归分析以及洛伦兹曲线等方法,以宝鸡地区为例分析了土地动态变化以及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耕地与粮食匹配关系。结果表明:市区和山区县土地变化率大,川原县区相对较小,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呈高度负相关关系。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中土地资源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土地利用生态评价制度、土地集约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等安全管理措施。
2011年11期 v.25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4 ] |[下载次数:486 ] |[引用频次:9 ] - 张军民;
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系统(MODS)耦合关系,是在新疆山盆结构及水文循环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健康性的客观表达。用生态系统耦合原理、空间结构稳定性分析、土地类型及利用评价等方法,结合相关遥感影像分析,得出:绿洲开发改变了流域水文循环及水资源分配的有效性,圈层结构的脆弱组成-天然绿洲及过渡带趋于退化,流域绿洲化与荒漠化、盐渍化均呈扩大趋势,绿洲建设的生态基础及可持续性能力受到威胁。应在对绿洲用耗水的规模、强度及方式进行有效控制的基础上,维持内陆河流域生态圈层结构的完整性及生态功能的有效性。
2011年11期 v.25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3 ] |[下载次数:356 ] |[引用频次:7 ] - 张晓慧;李洪建;范晓辉;
根据山西全省及各地市(1979~2005)耕地数据,分别总结出全省耕地面积变化和各市耕地利用动态度、相对变化率及耕地重心变化;结合近27年来全省社会各经济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西省耕地驱动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西全省耕地总面积分阶段呈缓慢减少趋势(1997年突变点);1997~2004年各市耕地利用动态度均为负值且耕地相对变化率均大于0;耕地重心均发生过变化,且朔州市变化幅度较大;耕地变化驱动力因子为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农业技术进步、粮食安全保障和畜牧业生产。
2011年11期 v.25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8 ] |[下载次数:521 ] |[引用频次:22 ] - 何艳芬;张喨;
基于陕西省1980-2006年97个气象站点地面观测的降水和气温数据分析近27年陕西省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陕西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空间分布格局均呈随纬度增加而逐步减少,陕西省南部水热条件明显好于北部。(2)近27年来陕西省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平均每年上升0.0566℃,陕北增温幅度略高于陕南;降水量变化的线性趋势不如温度变化的线性趋势明显,但总体上以每年4.59mm的速度减小。90年代是降水量下降最剧烈的时期,2000年后有小幅回升;陕南降水量减小的幅度大于陕北。(3)陕西省气候总体上呈暖干化趋势。陕西省气候变化特征为理解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气候变化提供依据,为近一步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供依据。
2011年11期 v.25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8 ] |[下载次数:402 ] |[引用频次:19 ] - 贾耀锋;黄春长;庞奖励;毛龙江;
通过对位于渭河流域东部的老官台黄土-土壤剖面多气候代用指标的测定,结合野外考察和地层沉积特征分析,揭示了本区气候自末次冰消期以来发生了多期波动和突变事件。14.91~12.45kaB.P.期间本区气候以冷干为主,且在12.45 kaB.P.前后气候最为冷干。12.45~9.34kaB.P.期间表现为快速升温、降水明显增多的变化特点;并在10.38 kaB.P.记录了一期明显的气候突变事件,表现为突然变冷并伴随降水变率的增大,在这种气候背景下发生了显著的坡面侵蚀再沉积过程。9.34~6.77kaB.P.期间,本区气候为全新世以来温度最高、降水最多的最适宜期;其中在8.74~7.94kaB.P.期间发生了气候变冷事件。6.77~5.48kaB.P.期间为全新世大暖期以来气候最为冷干时期。5.48~3.12kaB.P.期间温度有所回升、降水增多,但温湿程度不如9.34~6.77kaB.P.的气候最适宜期;其中4.60~3.76kaB.P.之间在气候趋于变冷的过程中,降水变率较大导致了坡面侵蚀再沉积事件,这对应于夏代前期的洪水多发时期。3.12aB.P.以来,本区气候再次向温度降低、降水量减小的方向变化。
2011年11期 v.25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24 ] |[下载次数:322 ] |[引用频次:6 ] - 王超;韦志刚;李振朝;刘慧;魏红;
利用敦煌双墩子戈壁试验站2008年12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的塔站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气温差的概率分布、日变化、日际变化、年变化和典型天气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地气温差变化幅度较地温和气温小,分布在-1度附近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峰值,观测期间出现的最小温差为-13.78℃,最大温差为35.59℃,平均温差为4.05℃。2)温差的日变化规律性强,白天为正,夜间为负,关于12点大致对称,夜间变化幅度小,白天温差变化幅度较大。3)不同季节温差日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但变化幅度、温差大小和温差正负转变的时间有所不同。地气温差在12月最小,6月最大,按季节划分则为夏季最大,冬季最小。4)晴天、阴天和沙尘暴天气下,地气温差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但变化幅度、峰值和温差正负转换的时间有其各自特殊性。
2011年11期 v.25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0 ] |[下载次数:282 ] |[引用频次:10 ] - 陈少勇;韩通;乔立;
利用白银市及周边19个气象站和10个水文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白银市降水气候资源的状况。结果表明:1)白银市年降水量分布从南向北递减,南北气候差异大。受地形影响,有一条干舌伸到境内,与周边地区相比,降水量偏少70~150mm。根据250mm的等值线,景泰县、白银区、靖远县西部为干旱区,会宁县、靖远东部、平川区为半干旱区。2)作物生长期4-10月降水量占年降水的92%~96%,其空间分布与年降水一致。3)在80%的保证率下,景泰县中东部降水140mm,西部的老虎山区降水170mm,白银区150mm,靖远县北部150mm,南部170mm,平川区为170mm,会宁县北部260mm,南部300mm。4)以生长期降水量300mm的保证率将全市水资源从南向北划分为四个区:水资源可用区、短缺区、紧缺区、稀有区,其干旱风险分别为20%、35%、65%、90%。5)近50年白银市降水呈减少趋势,南部更加显著,未来降水偏少的趋势还降持续。
2011年11期 v.25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9 ] |[下载次数:337 ] |[引用频次:22 ] - 柏林;吴月祥;王永杰;
根据齐齐哈尔市1951-2008年气象观测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58年来扎龙湿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变化呈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变化呈波动趋势,存在2~3年、6~7年变化周期。气温的季节变化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降水的季节变化呈不同程度的波动趋势;年均气温的代际变化较为和缓,呈小幅上升趋势,季节气温的代际变化70年代之前变化不大,之后明显上升。年降水量和夏季降水量的代际变化明显,其它季节变化不大;1987年为气温发生突变的年份,降水无突变发生。
2011年11期 v.25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8 ] |[下载次数:267 ] |[引用频次:8 ] - 卢晓宁;邓伟;张树清;熊东红;
霍林河是松嫩平原西部地区科尔沁、向海和查干湖湿地的重要补给水源,其洪泛作用对流域洪泛区环境系统的景观维系起着决定作用。选取流域3个代表测站近50年来的年最大洪峰流量序列,分析流域洪水径流演变的规律及驱动机制,包括自然和人为干扰两方面,可以为流域防洪减灾及洪水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霍林河洪水以雨洪型为主,洪水多发于降雨集中的7~8月份,以多峰型居多。累积距平分析表明,霍林河流域洪水径流演变从量级和极端洪水发生频率两方面看,都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流域不同站点在不同阶段的表现略有差异;Mann-Kenndall法分析发现,1985~1990年间,霍林河全流域发生洪水增长突变,流域下游2000年以后的断流现象也达到突变水平;基于Matlab的Morlet小波变换表明,霍林河流域洪水径流主要存在两个尺度上的周期变化,大于30a尺度的年代际周期变化具有广域性,呈现出随时间推移尺度递增的趋势,小于10a尺度的年际周期变化体现局域性,周期振荡能量强;降水作为流域洪水径流演变的主要气候因子,其对流域洪水的作用随着流域空间位置改变,及时间的推移变化呈现出异质性;人类对流域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最终导致流域极端水文事件频率加大,造成枯水年下游干涸退化,大水年洪水泛滥成灾的极端状况。未来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应以洪水资源化利用为导向,减轻人为干扰程度,留出一定的洪水泛滥空间,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流域退化的洪泛湿地景观。
2011年11期 v.25 9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5 ] |[下载次数:394 ] |[引用频次:10 ] - 郭勇涛;佘峰;王式功;刘炳杰;李江萍;王金艳;
根据兰州市空气质量日报数据和同期的常规气象资料,研究了2001~2009年该市的空气质量特征,探讨了气象要素和城市空气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近年来该市开展大规模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空气质量有了明显得改善。研究期间的空气质量以Ⅱ和Ⅲ级天气为主。主要污染物PM10、SO2、NO2年平均浓度在大部分年份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这表明该市的空气污染已呈现扬尘、煤烟和机动车尾气混合型污染特征。空气质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的空气质量最好,冬季最差,春季次之。风速、气温、大气能见度、降水等气象条件的优劣对当地的空气质量影响显著。四季的API指数与同期的各个常规气象要素密切相关。API指数与风速、降水、能见度、露点温度、总云量在大部分情况下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温度存在正相关关系。
2011年11期 v.25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7 ] |[下载次数:1842 ] |[引用频次:120 ] - 张冲;赵景波;罗小庆;陈丽娟;
通过对甘肃省近60年来气象资料和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根据陇南山地区、陇中黄土高原区、甘南高原区、河西走廊区、祁连山地区和河西走廊以北地区6个不同的区域的资料研究了ENSO事件对甘肃气候的影响。通过对降水量、气温、自然灾害事件等气候因子与ENSO事件的特征进行对比统计分析得出,ENSO事件对甘肃季风区的降水量的影响表现十分明显,在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和甘南高原这3个地区影响突出。厄尔尼诺事件常常使降水量明显减少,拉尼娜事件常使甘肃季风区降水量有所增加,且都存在一定滞后性,但对河西走廊、祁连山地和河西走廊以北地区影响不明显。60年来在厄尔尼诺事件向强拉尼娜事件转换年在甘肃季风区都引起了日降水量超过50mm的暴雨灾害。ENSO事件对甘肃气温的影响明显,强度要大于对降水量的影响。厄尔尼诺事件常使甘肃地区气温明显升高(包括年极端最高气温),拉尼娜事件常造成甘肃大部地区气温降低,对增温有显著减弱作用。ENSO事件对甘肃各地高低温灾害作用都要大于对洪涝灾害的作用,厄尔尼诺年高、低温和旱涝灾害发生概率都要大于拉尼娜年灾害发生概率,对陇南山地区的气象灾害影响最强,一定要加强该区气象监测和地质灾害预防工作。
2011年11期 v.25 106-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4 ] |[下载次数:734 ] |[引用频次:20 ] - 李兴华;武文杰;张存厚;郭瑞清;
近50年来,内蒙古东北部的年平均气温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年增温率为0.375℃/10a;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99.5mm,最大值出现在1998年,增加率达21.27mm/10a;多年平均风速呈减小趋势,减小率为(0.20m/s)/10a。通过气侯变化状况与历史火灾次数的统计分析得出,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内蒙古东北部森林草原火灾次数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1999年呈逐年递减趋势;2000年以后受高温干旱的影响,森林草原火灾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是森林火灾;引发森林草原火灾发生的火源雷击火和境外火次数明显增加,在人为火源中,吸烟和取暖做饭引发的火灾次数仍高居榜首;从地域分布上看,内蒙古东北部纬度高的地区气候暖干化的趋势比纬度低的地区明显;草原火灾的次数在减少,森林火灾的次数却在增加,尤其夏季雷击火灾的频次增加的更明显。
2011年11期 v.25 11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3 ] |[下载次数:491 ] |[引用频次:40 ] - 李云鹏;司瑶冰;刘朋涛;朝鲁门;
综合利用遥感信息和地面观测资料,研究建立了适合内蒙古自治区特点的干旱遥感监测模型,通过查阅干旱指数监测的历史干旱状况,结合地面实测数据分析,形成对区域干旱监测的分级遥感图。针对干旱监测评估中定量服务所面临的困难,文中研究应用大量的社会经济信息,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干旱影响面积、影响范围以及影响的各类社会经济指标进行了评估,使干旱遥感监测评估研究从定性到定量和精细化,丰富了干旱监测评估研究的内容,提高了业务服务质量。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编程技术,建立了基于空间信息的干旱监测评估系统,并以2010年6月份内蒙古干旱监测为例,进行了干旱等级划分及监测评估分析,取得了可观的应用效益。
2011年11期 v.25 125-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3 ] |[下载次数:378 ] |[引用频次:22 ] - 张宁;张明军;周堂;王圣杰;
根据1960-2009年陕北地区逐月气温资料,运用Mann-Kendall法、小波分析、空间插值等方法,对陕北地区近50年来冬季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突变、周期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冬季气温总体上呈现增暖的趋势,其线性增长率为0.55℃/10a,相当于近50年冬季气温升高了2.76℃。冬季气温存在15、10 a和6a左右的周期振荡期,其中15年左右的振荡周期较强。1988年冬季气温发生突变,之后进入偏暖期,1993年后增温趋势更加显著。冬季气温空间分布不均,大致呈现出由南向北逐减的趋势,这种分布与纬度呈较高的负相关关系。
2011年11期 v.25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4 ] |[下载次数:211 ] |[引用频次:3 ] - 童永生;惠富平;
动物岩画是内蒙古地区古代动物的图解,通过岩画中的动物群落结构对比,可以推测相同地域范围内,不同时期的动物分布情况,进而推断当地的自然环境变迁的过程。
2011年11期 v.25 13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0 ] |[下载次数:467 ] |[引用频次:5 ] - 满苏尔·沙比提;阿布力米提·阿巴白克热;热汗古丽·吾买尔;
根据喀什地区绿洲耕地面积和地下水位实测数据,分析近10a来耕地面积和地下水的变化特征及其之间的关性。分析表明:1)近10a绿洲耕地面积呈现波动增加的态势,年均增长率3.40%,人均耕地面积经历从减少到增加的变化过程,年均递增1.14%;耕地空间变化区域差异明显,巴楚县耕地变化率最大,年均达11.49%,岳普湖县最低,为1.08%。2)地下水埋深基本规律是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上游区地下水位较深,而在中下游及灌区的地下水位较浅。近10a全区地下水位平均下降0.67m,喀什噶尔河流域下降0.85m,叶尔羌河流域下降0.52m。年内月最高和最低水位相差0.37m,喀什噶尔河流域为0.55m,叶尔羌河流域为0.23m。4月出现年内最高水位,6~7月出现最低水位。3)耕地面积与地下水位之间存在较好的负相关性,年末耕地面积与地下水位之间相关性为-0.87,年内新增加的耕地面积与地下水位之间相关性为-0.77。人为因素对地下水位年际和季节变化起得极为重要的作用。
2011年11期 v.25 145-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1 ] |[下载次数:386 ] |[引用频次:17 ] - 陈艳瑞;刘康;陈启民;朱玉伟;王永红;
2007-2009年,针对新疆准噶尔南缘地区植被严重退化的现状和防护林树种选择的要求,结合该地区的环境特点和生产实践,首先通过专家打分法选出银×新(Populus alba and P.bolleana)、转基因抗盐碱杨、北美速生杨1号、北美速生杨2号、转基因抗虫杨、辽育杨、黑核桃、水曲柳、夏橡、芬兰桦、榛子作为参试树种,选择生态适应性、生态功能和经济性状3个评价因素及10个评价因子构成准噶尔南缘地区防护林树种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指数和法对准噶尔南缘地区11种防护林树种进行适宜性评价,利用适宜物种选择的综合评价模型,从参试树种中筛选出银×新、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夏橡(Quercus robur)、黑核桃(Juglans nigia)、榛子(Corylus heterophylla)5种适宜的优良树种用于该地区生态防护林建设。对于北美速生杨1号、北美速生杨2号和辽育杨这3个参评树种,其速生性都很好,可以继续进行适种试验或作为替补树种少量种植。
2011年11期 v.25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8 ] |[下载次数:261 ] |[引用频次:23 ] - 赵枫;
通过选取新疆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阿其克苏河东大桥管护站至塌桥子管护站15km为研究区域,野外分两次采样:在研究区内中德合作项目胡杨样地及垂直河道胡杨、柽柳混交林处采挖地下水测点,在典型植被芦苇、梭梭、柽柳及出露的泉水处采挖地下水测点,分别采集水样。实验室实测地下水矿化度及主要离子(K+、Na+、Ca2+、Mg2+、Cl-、CO23-、HCO3-、SO42-)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与研究区地下水矿化度相关性最大的阳离子是K+,但其含量很小,在0.0017g/L-0.0686g/L之间;而Na+与矿化度的相关性次之,且含量较高,对地下水矿化度起主要作用的阴离子为SO42-,Cl-次之,且这两种离子含量在阴离子含量中均较高;而HCO 3-与地下水矿化度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2011年11期 v.25 16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3 ]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4 ] - 高雪峰;韩国栋;
随着气候的变化和人类的干扰,草原退化日趋严重。文中研究了内蒙古荒漠草原不同利用强度下土壤中4类氮素转化菌,以及土壤的固氮作用、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强度。结果表明,轻牧区土壤中4类氮素转化菌的数量显著增加(P>0.05),也显著加强了土壤中的固氮作用、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有利于促进土壤的氮循环;重度利用则导致草原土壤中氮素转化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减弱了土壤中的固氮作用和氨化作用,抑制土壤的氮循环的进程。
2011年11期 v.25 16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2 ] |[下载次数:591 ] |[引用频次:12 ] - 李大勇;
以内蒙古赤峰为例,总结温带干旱与半干旱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的特点、经验。指出温带干旱与半干旱地区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2011年11期 v.25 169-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7 ] |[下载次数:280 ] |[引用频次:3 ] - 李绍飞;
结合灌区农业用水过程及特点,提出了灌区农业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评价等级与单因素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结合模糊物元分析理论,以农业用水效率的各评价等级为物元的事物,给出了各指标对不同等级的改进的隶属度函数,以此来确定复合模糊物元,通过计算与理想物元之间的加权海明贴近度来计算综合评价等级,由此形成了确定灌区农业用水效率等级的改进的模糊物元模型。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处理多等级评价问题中的极端值问题和等级过渡问题,以天津市的唯一大型灌区-里自沽灌区为例进行实例应用。结果表明:灌区农业用水灌溉效率呈逐年提高趋势,2001~2004年低于中等水平,2005~2008年超过中等水平,与灌区实际情况吻合很好,验证了改进模型的合理性。
2011年11期 v.25 175-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5 ] |[下载次数:797 ] |[引用频次:64 ] - 刘虎;苏佩凤;王永增;郭克贞;杰恩斯·马坦;
新疆北部阿勒泰草原的农牧业生产主要是在荒漠瘠薄的土地上开发和发展起来的,通过对联合国"2817项目"1990年-1992年春小麦和甜菜灌溉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初步得到该区域春小麦和甜菜土壤水分与生长发育及产量关系。结果表明:春小麦和甜菜的最优灌溉定额分别为433.7和251.2mm,需水系数为1.7和0.22。最大需水量阶段分别为春小麦的拔节-抽穗期、抽穗-灌浆期和甜菜的中期,占总需水量的34%和50%。春小麦的棵间蒸发和植株蒸腾量约占总需水量的40%和60%,而甜菜的棵间蒸发和叶面蒸腾各占31%和69%。
2011年11期 v.25 182-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9 ] |[下载次数:361 ] |[引用频次:9 ] - 赵恒和;郭连云;赵年武;
利用1999~2009年连续11年的定位观测数据,研究了高寒草地西北针茅的生长发育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3月中旬,如果气温升高,返青日会推迟,这主要因为高温促使土壤水分蒸发,而土壤干旱阻碍返青;返青后,如果≥0℃的积温不足或累计日照时数不足,针茅的抽穗期会推迟;开花期的当日平均气温在10~20℃,如果抽穗-开花期间≥0℃的累计温度、累计降水量、累计日照时数比多年平均值偏少将引起开花期延长;针茅成熟需要较高的气温和较多的降水量,在水分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气温的升高有利于产量增加;成熟之后,如果累计积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仍然较高,黄枯期将提前,≤0℃气温也能诱发黄枯期。
2011年11期 v.25 187-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0 ]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7 ] - 王文彪;郝晓文;
通过长期的飞播造林实践证明:1)在库布齐沙漠西段半荒漠地带高大沙丘设置间距4m平铺行列式沙障和间距6m直立行列式沙障,飞播植物成苗率分别为45.6%和46.2%,比其它类型沙障区的成苗率高出8.9%~30.2%,比未设沙障的对照(CK)区高出36.5%~37.1%。2)种子包衣丸化处理后,沙丘迎风坡等不易落种地段的落种量比对照(CK)提高了59%~86%;在成苗率方面,比裸种提高了13.02%;在生长量方面,包衣丸化种子播后15d,其平均根长、平均侧根数、地径、苗高分别比裸种提高了11.93mm、0.9条/株、0.29mm、3.24mm。3)在库布齐沙漠腹地,采取综合措施的地面破土效果最好,成苗量可达对照区的6~8倍。
2011年11期 v.25 193-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3 ] |[下载次数:224 ] |[引用频次:6 ] - 高凌岩;高锦;王林和;
螺旋藻光强适应性与其族群、培养时间等条件相关。为了探明分布在鄂尔多斯高原沙区碱湖的钝顶螺旋藻Spirulina(Arthrospra)platensis的光强适应性,采用比色法、生物量法实地、长期观测了其光强适应性,并与乍得湖引进的钝顶螺旋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4℃、连续7天荧光灯的照射下,国内族群的光补偿点约为0.58μmol.m-2.s-1;光饱和点约为82.1μmol.m-2.s-1;光抑制点约为129.6μmol.m-2.s-1;光分解点为230μmol.m-2.s-1。129.6μmol.m-2.s-1的连续光能够使两族群的很多藻丝体完全压紧。超过230μmol.m-2.s-1使国内族群以多个藻丝体纠结成团的方式避免高光强;而引进族群的藻丝体则不能。无论是液相或是固相螺旋藻都能够被光分解。两族群的藻丝体都需要暗的修复期。藻丝体有趋光性。
2011年11期 v.25 199-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9 ] |[下载次数:124 ] |[引用频次:2 ] - 陈娅玲;杨新军;
人地关系和谐是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合理、准确的耦合旅游社会-生态系统、探讨其内部运行规律将有利于人类加深认识变化中的旅游活动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文中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旅游活动的社会-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研究框架,探讨受外界及自身干扰下的旅游社会-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动态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并重点讨论了旅游社会-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的概念、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简要分析了未来旅游社会-生态系统的恢复力测度的方法及趋向。最终目的是建立适应性管理机制,增强各利益相关者学习能力,为应对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间日益严峻的矛盾、促进区域旅游的可持续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2011年11期 v.25 205-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0 ] |[下载次数:2393 ] |[引用频次:86 ] - 王辉;
塔里木沙漠公路是开展塔克拉玛干沙漠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沿线旅游景观的视觉好坏,直接影响游客的心理感受和对景观质量的认可度。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总结与实地调查,从旅游研究视角,运用AHP法建立了3层级27个指标因子的塔里木沙漠公路景观评价体系,并验证了评价方法的有效性。进而对沙漠公路沿线景观质量进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沙漠公路沿线自然景观质量最优,公路自身景观、沿线人文景观质量相对较差,并根据景观质量提出了相应措施。
2011年11期 v.25 212-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2 ] |[下载次数:365 ] |[引用频次:16 ] - 马燕;
从新疆旅游业发展的旅游收入效应、旅游创汇效应以及旅游就业效益3个方面对近十年来新疆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旅游业在新疆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已被证实,旅游业是新疆发展潜力巨大、带动作用十分明显的产业;新疆旅游创汇均低于新疆出口创汇及同期全国旅游创汇的增长速度;新疆旅游就业效益与旅游业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优势也未得到有效的发挥。并对如何提高新疆旅游业的社会经济效益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新疆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更积极的影响。
2011年11期 v.25 217-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4 ] |[下载次数:955 ] |[引用频次:10 ] - 尹郑刚;
沙漠旅游在我国已逐渐受到青睐,相应的景区开发也初成规模。目前景区开发仍以观光游览项目为主体,但也注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和生态教育,沙漠资源多和其他资源合并开发,但存在开发的同质性问题。我国的沙漠旅游景区大致分为风景主导类型、地质公园类型、生态展示类型、综合性类型和探险科考功能突出的类型等。放眼未来,旅游开发应当和沙产业紧密结合,景区旅游项目将会更趋多样,深层生态旅游受到重视,配套软硬件设施更加完备,旅游安全体系逐步建立。
2011年11期 v.25 221-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1 ] |[下载次数:1607 ] |[引用频次:35 ] - 焦世泰;
近年,河西走廊地带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比起其他省区,差距却十分明显,原因之一就是旅游形象定位、旅游营销策划和市场宣传上存在着弱点。基于此,在分析河西走廊现状旅游资源特征和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之上,结合旅游市场调查和旅游地空间竞争分析,对地方文脉进行深入剖析,构建河西走廊区域旅游形象。最后,提出河西走廊区域旅游营销策划思路,具体如下:深度挖掘旅游资源,打造品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整体形象;借助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形象对外传播;采用整体联合推进的营销策略,提升旅游整体形象;构建一体化旅游信息平台,推动旅游形象宣传。
2011年11期 v.25 226-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0 ] |[下载次数:1583 ] |[引用频次:18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