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培潇;郝晓燕;乔光华;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大量化石燃料的消耗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而引起的气候变暖日益严重,所以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文章依据历史数据和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首先阐述了中国低碳经济的研究现状,其次结合实际情况总结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存问题并给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模式,最后根据中国低碳经济现状及指标选取原则建立了评价低碳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2011年12期 v.25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5 ] |[下载次数:1373 ] |[引用频次:18 ] - 李波;张俊飚;李海鹏;
农业生产所导致碳排放大幅增加以及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中从化肥、农药生产和使用、农业机械使用、灌溉用能、秸秆焚烧等5个方面测算并分析我国碳排放结构特征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农业碳排放总量从1991-2008年均增长率为2.59%,约占碳排放总量10.43%;秸秆焚烧排放占比例最高为90.60%;农药碳排放年均增长最快为4.71%。聚类发现,我国农业碳排放存在3类区域: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的农业大省的高排放区、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排放区、发达非农业城市以及落后的西部省份的低排区。农业碳排放强度与人均GDP的EKC检验发现,倒U型曲线关系明显,13省市超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899元的拐点。最后,据此提出促进我国农业减排的政策建议。
2011年12期 v.25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80 ] |[下载次数:3317 ] |[引用频次:213 ] - 任志远;徐茜;杨忍;
为研究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间的协调发展,构建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两个子系统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二者之间的耦合模型,对2008年陕西省各市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现状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各市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间的耦合程度均较高,但其协调程度较低,全省无一市为高度协调类型,其中陕北协调度最高,陕南最低;从耦合协调度类型来看,最好的仅为初级协调发展类,最差的为濒临协调衰退类;关中地区的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及陕北2市属环境滞后型,农业生态环境系统滞后于农业经济系统,在农业经济水平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资源被过度消耗,农业经济的发展已超过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力;其他各市均属经济滞后型,无经济环境同步发展类型。为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试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并分为人口发展战略、农业资源利用战略、农业生态环境提升战略、生态经济友好型农业发展战略4个层次,在控制人口的基础上,资源、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的增长同步发展,以建立生态经济友好型农业发展模式类型。
2011年12期 v.25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09 ] |[下载次数:3937 ] |[引用频次:211 ] - 阿里木江·阿不来提;娜迪拉·阿不都热苏力;吐热尼古丽·阿木提;
人口、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而经济又反作用于人口、资源环境。作为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意义重大。目前新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经济欠发达、人口数量众多、耕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相对缺乏,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文中在对新疆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指标体系,借助历史数据,运用均方差权值法、线性加权模型及和谐度计算公式,对新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和谐度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新疆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的和谐度由初步和谐向良好和谐发展,已形成以天山为界中间大、两头小的和谐发展格局,北疆地区和谐度普遍高于南疆地区,经济系统普遍滞后于其他系统。
2011年12期 v.25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5 ] |[下载次数:1398 ] |[引用频次:31 ] - 董翰蓉;张宇硕;石培基;
基于城市流理论,依据城市流强度分析方法,对兰州-西宁-银川城市带各城市的区位熵、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及其结构进行了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兰州的城市流强度远高于其他城市,是该城市带的集聚辐射中心;城市总体经济实力与城市流倾向度的相对比例关系不够协调,除兰州外,均表现出城市流倾向度高于城市总体经济实力的特点;城市总体经济实力不足导致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低是影响兰西银城市带城市流发展的真正原因。最后指出兰西银城市带目前存在城市流强度低、城市流强度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结合城市带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兰西银城市带城市流的几点建议。
2011年12期 v.25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1 ] |[下载次数:470 ] |[引用频次:19 ] - 哈斯巴根;李同升;周杜辉;
基于主体功能背景下,构建了系统运行机制与指标体系,运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对农业区域的粮食安全人地关系进行研究,并实证研究了大荔县2005-2050年粮食安全条件下的人地系统演化。研究表明:1)技术进步、市场调节及政策调整是确保农业用地与粮食产量,推动农业主体功能实施的主要因素;人口与水资源是主体功能长远发展的制约因素,适当发展经济能够推进功能区的步伐,但是必须协调好之间的关系。2)大荔县粮食产量到2050年,比2005年翻了3倍,经济增长6.3倍,水资源共需求急剧下降,2050年0.62万m3,平均每年6.3%速度减少,随着人口、经济和粮食安全的共同作用下,水资源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必须提早高度重视水资源供需求。3)按照功能区的合理推进,预算年间人口容量有较大富余,合理农村人口随着科技进步,农业所需的劳动力越来越减少,随之城市化水平接近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城乡基本达到平衡发展状态。4)功能区的顺利推进,必须政策性剩余人口的转移,重视水资源供需问题,运用技术提高粮食单产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人均收入,进而功能区域人地关系和谐发展。
2011年12期 v.25 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3 ] |[下载次数:602 ] |[引用频次:11 ] - 张玲;师谦友;牛媛媛;曹双庆;
以2007年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社会经济数据和人口城市化的资料为基础,运用SPS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功能对关天经济区人口城市化的影响要素进行分析发现:人口城市化水平与总体经济增长要素和城市社会发展要素相关显著,与城市环境要素相关不显著;综合运用ArcGIS软件对关天经济区的人口城市化水平进行区域划分。结果表明:关天经济区大部分市县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偏低,区内无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地区,基本形成"三类地区"的空间格局。
2011年12期 v.25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2 ] |[下载次数:546 ] |[引用频次:18 ] - 李建平;上官周平;
为了解陕西省粮食生产基地县粮食供需状况及其区域粮食安全,在2009年9月份对陕西省三个粮食生产基地县(富平县、武功县和凤翔县)1218户农户的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和储备等现状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三县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储备量、耕地利用效率和农业技术等方面在陕西省均居于前列,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调查区域小麦产量占到粮食总产量的56%,玉米占到42%,小麦作为主要的口粮能够自给,但食用大米仍需购买;三县粮食商品率较高,粮食供大于需,处于安全状态,但为粮食短缺区域提供的口粮较少,区域粮食安全风险依然存在,应鼓励农民储备充足的粮食,建立正确的储粮观念;关中地区粮食生产基地县占全省70%以上,在耕地面积无法增加的背景下,改善和保育现有耕地的质量、增加单产和提高复种指数、扩大粮食播种比例、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粮食总产,是确保陕西省粮食供应的重要保障,对陕西省粮食安全乃至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1年12期 v.25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8 ] |[下载次数:332 ] |[引用频次:8 ] - 闫晓红;段汉明;吴斐;
通过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整体上对银川平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为银川平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评判依据,以促进其更好的发展。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选定25个参评因子,利用指数法、差异驱动法和线性加权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的确定,最终得出银川平原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结果表明:2003~2008年以来,银川平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在一系列生态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举措下,银川平原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今后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上应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加大环境保护投资额,最终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2011年12期 v.25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7 ] |[下载次数:483 ] |[引用频次:12 ] - 仇立慧;
通过对西汉长安城的选址建设及东汉定都洛阳的资源环境因素的深入分析,表明西汉都城选址是受河流水系的演变限制及为了寻求更丰富的水土资源条件;东汉迁都洛阳则是在气候变化异常、生态环境恶化及灾害频发的条件下,为寻求更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进行的迁移。
2011年12期 v.25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4 ] |[下载次数:629 ] |[引用频次:3 ] - 陈少勇;乔立;林纾;夏权;
利用中国西部280站地面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月平均OLR资料,采用EOF、REOF、SVD等方法,分析了中国西部秋雨与OLR的关系,结果表明:西部秋季平均降水异常与前两年1月至当年4月北非-阿拉伯半岛-伊朗高原的OLR连续存在负相关,特别是与前两年夏季北非关键区的OLR呈显著的反相关;关键区的OLR与西部秋季降水的相关以9月份最显著,其次是11月份较显著,而10月份呈较弱的负相关;SVD分析结果表明,前两年夏季北非OLR异常偏高(偏低)时,对应后两年华西秋雨将会异常偏少(偏多),新疆和蒙甘宁区秋雨将会异常偏多(偏少);使用REOF分析把西部秋季降水分为12个子区域,用EOF方法分析了北非OLR对西部子区域秋季降水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北非前两年夏秋季OLR与广西-贵州的秋雨有显著的负相关,前一年夏秋季OLR与广西-贵州、四川的秋雨有显著的负相关、与西藏高原东部的秋雨有显著的正相关,当年夏秋季OLR与广西-贵州的秋雨有显著的负相关、与西藏高原东部和江河源的秋雨有较显著的正相关;关键区OLR影响中国西部秋季降水,但这种影响存在区域差异。
2011年12期 v.25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9 ]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5 ] - 李艳龙;孙虎;王贵平;
气候变化是影响区域生态环境演化的重要因素,文中对内蒙古杭锦旗的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杭锦旗气温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20世纪90年代上升幅度最大,高出多年平均水平1.23℃。杭锦旗的降水量呈现上升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2.47mm/10a,而蒸发量则出现减少趋势,其变化倾向率-52.87mm/10a;结合干旱指数的计算结果,对杭锦旗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其中20世纪70年代趋于相对干冷,80年代则是相对干冷向暖湿发展的过渡期,而90年代,杭锦旗呈现出明显相对暖湿化趋势。
2011年12期 v.25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0 ] |[下载次数:316 ] |[引用频次:17 ] - 康玲;孙鑫;侯婷;姜学恭;康利;
应用1995~2009年冬季(11月至翌年1月)共45个月,内蒙古地区118个地面观测站沙尘暴、能见度、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降雪量、积雪深度和常规格点场资料,确定了不同范围的强和特强沙尘暴标准,分析了环流形势和气象要素。结果表明:近15年内蒙古地区冬季发生强和特强沙尘暴共9次,其中强沙尘暴6次、特强沙尘暴3次,均是局地性;在强或特强沙尘暴发生的前期或当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旱情发生;500hpa平均高度场环流为两槽一脊型,海平面平均气压场为南高北低型,冷空气的路径多为西北路或北路;强和特强沙尘暴发生期间,旬和月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强和特强沙尘暴出现前1至2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的值可达到最大,风度值为最小,当强和特强沙尘暴出现当日,最高气温达到最小,相对湿度达到最大,当强和特强沙尘暴过后,最低气温达到最小,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
2011年12期 v.25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2 ]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0 ] - 吉春容;邹陈;范子昂;李新建;袁玉江;
利用天山中段雪岭云杉林区全年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云杉林区辐射平衡各分量的年、季节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区辐射平衡各分量呈现出明显的年变化和日变化特征。6-8月的向下短波辐射高于其他月份,12月份出现最小值。向下、向上长波辐射和净辐射通量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同,10月开始逐渐减小,最小值出现在12月,3月开始缓慢增加,至7月达到全年最大。而向上短波辐射3月出现最大值,最小值出现在10月。向下、向上短波总辐射均在14:00出现最大值;向下长波辐射日变化不明显,向上长波辐射最大值出现在15:00;净辐射平均日变化在-50~300W/m2之间。不同季节达到最大值、出现最小值的时间有所不同。各季节辐射平衡分量的年平均日总量、占年总量的百分率以及年变化和日变化均存在显著差异。
2011年12期 v.25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59 ]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8 ] - 刘国梁;郝丽珍;张峰;
通过对中国北方103个站1961-2000年的每月沙尘天气日数、月平均风速、月降雨量和月平均蒸发量等气象资料的功率谱分析,发现沙尘天气和气候的功率谱在1年和0.5年上有2个峰值;沙尘天气和风速在低频部分(周期大于2年)的谱上有个高值区;降雨量和蒸发量在低频区均没有高值区;40年中国北方沙尘天气的整体下降趋势与风速减小是同步的。
2011年12期 v.25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9 ] |[下载次数:196 ] |[引用频次:4 ] - 曹亚娟;延军平;
根据新疆天山南北典型气象站1951~2008年气温、降水资料,运用回归分析和趋势分析,比较天山南北近58年的气候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近58年来,天山北部气候总体呈暖湿趋势,年平均气温均升高,年降水量也不断增加;天山南部气候总体呈暖湿趋势,各站点气候因地而异,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总体来说,新疆气候趋于暖湿变化,与东部季风区趋于暖干化形成明显差异。
2011年12期 v.25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5 ] |[下载次数:340 ] |[引用频次:17 ] - 杨霞;赵逸舟;罗继;赵霞;
利用阿克苏地区10个自动站2006-2008年逐时9层土壤温度观测资料,从不同的时空尺度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发现:阿克苏地区0~20cm土壤温度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其深度每增加5cm,土壤温度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出现时间分别依次向后延迟1~2小时。浅层土壤温度随深度增加日变化逐渐减小;深层土壤温度无明显日变化,且各层之间温差很小。土壤温度年变化曲线随土壤深度增加振幅减小,土壤温度最高值出现的时间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滞后,出现"右倾"现象。冬、夏季土壤温度的垂直梯度较大,而在冬夏季转换时期深层土壤温度的垂直梯度变化很小,分布均匀。阿克苏地区9层年平均土壤温度的空间分布基本类似。年平均地面最高土壤温度的分布与太阳辐射分布基本一致,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年平均最低土壤温度无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自动站资料弥补了人工定时观测资料的不足,提供了土壤温度的逐时变化和深层土壤的时空分布特征,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土壤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为确定作物适宜播种期和调整种植结构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2011年12期 v.25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6 ] |[下载次数:459 ] |[引用频次:18 ] - 宁向玲;董婕;延军平;
利用陕北地区1959~2009年50年以来延安、榆林、定边、吴旗、横山、绥德等6个气象站点的逐年气温、降水资料,通过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方法,对陕西省陕北地区气温年平均温度变化、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年平均最低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陕北地区近50年来气温变化趋势,并且结合陕北地区旱涝灾害等级,分析了陕北地区气温变化对陕北旱涝灾害的影响。
2011年12期 v.25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2 ] |[下载次数:333 ] |[引用频次:23 ] - 董雯;杨宇;张小雷;陶江;王彬武;
以1990和2007年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人机交互解译的方法得到研究区2期土地利用现状图,然后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天山北坡绿洲城镇用地扩展及其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7年,土地利用动态明显;耕地、草地和沙地面积变化最大,耕地、林地和草地是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及其它建设用地的变化在增长规模上与其它用地相比很小,但其变化幅度与发展趋势却是最明显的。受南部山地的限制,北部平原区是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方向。天山北坡各县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相似,即以林地和草地比重的下降以及耕地和建设用地比重的上升为主。城市周边的农业用地向城镇用地转化的趋势明显,新增的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来源于周围的农业用地和未利用地。根据城镇用地总和扩展系数分析,乌鲁木齐为强扩展型,石河子和昌吉为中度扩展型,其余县市都表现为弱扩展型。
2011年12期 v.25 10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2 ] |[下载次数:374 ] |[引用频次:4 ] - 曾永年;马振玲;刘正春;何丽丽;
利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变更调查统计数据,结合历年统计年鉴的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1996-2005年建设用地扩张过程与特点,定量分析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建设用地的外延扩张迅速,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现象较为突出。各类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中,逐步上升的二三产业比重、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影响建设用地扩张的最重要的因素。
2011年12期 v.25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5 ] |[下载次数:246 ] |[引用频次:23 ] - 韩俊丽;段文阁;宋存义;程莉;
通过对包头市地下水的资源量、可开采量与近年来地下水水质变化的调查,分析了包头市在地下水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指出了地下水超量开采、源水头污染加重,已造成了大范围降落漏斗的形成、降落面积的扩大、承压水的疏干、水质的恶化等严重问题。提出了地下水资源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2011年12期 v.25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9 ] |[下载次数:388 ] |[引用频次:11 ] - 陈艳萍;吴凤平;周晔;
基于和谐管理理论,对"流域初始水权和谐配置"进行了界定。为实现流域初始水权和谐配置,减少流域内区域间的用水冲突和矛盾,文中基于定量方法对初始水权配置方案进行和谐性诊断。选取人口数量、耕地面积、GDP、现状供水量等四项指标作为和谐性诊断指标,分别从方向维和程度维构建了方向性判别准则和程度性判别准则,两个维度的和谐性判别均通过的配置方案即是流域初始水权和谐配置方案,是令流域各区域基本满意的配置方案。结合大凌河流域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和谐性诊断结果调整各区域的水权量,实现大凌河流域初始水权的和谐配置。
2011年12期 v.25 125-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5 ] |[下载次数:262 ] |[引用频次:6 ] - 吴金华;李园媛;李纪伟;
基于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采用改进后刘纪远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分别从总体评价、地域分异规律研究、时间序列研究等3个方面对延安市土地利用程度进行全面评价。结果显示:总体而言,2007年全市及其各区县土地利用程度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域分异规律方面,土地利用程度呈现出纬度和垂直分异规律,没有呈现出明显的经度分异规律,且随着地形起伏度增大呈明显降低趋势;时间序列方面,2000-2007年期间延安市的土地利用程度呈先降低后提高趋势,经分析与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有关。延安市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因素较为复杂,单用土地利用程度高低不能说明土地利用是否合理,研究从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协调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三者之间关系,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011年12期 v.25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6 ] |[下载次数:637 ] |[引用频次:19 ] - 王宏;塔西甫拉提·特依拜;谢霞;张飞;樊亚辉;
采用1990年、2001年、2007年3期TM和ETM+影像为数据源提取土壤盐渍化现状信息,对艾比湖地区近20年来土壤盐渍化时空动态变化进行统计与分析,通过时间动态变化、转移矩阵、空间动态监测、盐渍化驱动力因素分析等综合分析研究区土壤盐渍化时空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盐渍地总面积整体上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001年其分布面积最广,面积达到2325.11km2。重度盐渍地和轻度盐渍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而中度盐渍地面积呈现持续减少的趋势;(2)重度盐渍地、中度盐渍地、轻度盐渍地和其它四种地类面积时空转化较为显著;(3)气候、地形地貌和水文因素对盐渍化形成影响较为明显,盲目垦荒、水资源利用和土地利用不合理等因素更加速了盐渍化的形成及面积的扩大。
2011年12期 v.25 137-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4 ]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蔡立群;张仁陟;罗珠珠;付彩菊;马静;
在GIS的支持下,通过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叠置的方法划分评价单元,采用特尔斐法选气候、立地条件、剖面性状、耕层养分状况等4个方面的10因子个建立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对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就其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安定区各等级耕地比例相对差异较大,其中以三等地为主,占到了总耕地面积的43.63%;其次是二等地和四等地,分别占到总耕地面积的26.60%和25.72%;一等地面积最小,占总耕地面积的4.05%。从各等级分布的地域特征看出,耕地地力等级的高低与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并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随着耕地地力等级的递增,地貌类型由川台地向黄土丘陵过渡。
2011年12期 v.25 14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3 ] |[下载次数:449 ] |[引用频次:34 ] - 巩芳;长青;王芳;刘鑫;
通过分析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偿标准存在的问题,确定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偿标准应该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草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根据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草原生态退化程度确定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偿应处于第三个阶段,即"补偿标准=直接成本+全部机会成本",并以内蒙古禁牧为例,以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参照,测算出,内蒙古草原牧区牧民发展权受限的机会成本为35.4元/亩,第三阶段补偿标准的参考值是47.55元/亩。同时,利用内蒙古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估算内蒙古的发展阶段系数,模拟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生长曲线,以此确定补偿标准的动态调整的修正系数,从而实现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偿的动态调整。
2011年12期 v.25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6 ] |[下载次数:1385 ] |[引用频次:91 ] - 塔依尔江·艾山;玉米提·哈力克;艾尔肯·艾白不拉;Bernd Cyffka;Christian Opp;
通过小尺度生态监测与遥感数据分析获取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林现状信息,集中对阿拉干断面设立的100hm2长期监测样方内的胡杨树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对该断面胡杨林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下游的胡杨具有伴河生长的特性;随着离河距离的增加,胡杨株数呈递减趋势;大部分胡杨主要分布在离河道200m范围内,且其分布都与离河道距离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此同时随着离河岸距离增加,胡杨的密度也同样呈现降低规律。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生长的胡杨总体状况显示,地下水埋深,即与河道距离的近远是影响胡杨分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011年12期 v.25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16 ] |[下载次数:420 ] |[引用频次:16 ] - 郭玉川;杨鹏年;李霞;
以塔里木河下游输水河畔的植被覆盖度和地下水埋深为研究对象,建立遥感反演模型获取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建立地下水数值模型模拟与覆盖度同时段的埋深空间分布,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对覆盖度和埋深的空间分布数据进行分析,获取不同埋深区间所对应的植被覆盖度,并得出以下结论: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在地下水0~20m的埋深区间上呈阶梯状分布:即植被覆盖度大于15%的地区地下水埋深多为2~5m,覆盖度在10%~15%之间的地区地下水埋深多为4~8m,覆盖度在5%~10%的地区地下水埋深多大于6m,覆盖度小于5%的地区地下水埋深多大于8m;考虑到减少无效潜水蒸发,可以认为在西北干旱区,维持天然植被正常生长的理想地下水埋深应保持在3~5m,在5~8m时植被生长会受到严重胁迫,一旦埋深大于8m,植被几乎难以生存。
2011年12期 v.25 16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82 ] |[下载次数:829 ] |[引用频次:26 ] - 刘任涛;赵哈林;赵学勇;
动物扰动与植被和土壤环境的之间互作关系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对植被结构、动物分布和土壤特性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对沙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文中根据在科尔沁沙地土壤动物的研究结果,总结了地表植被和土壤条件对蚂蚁活动分布的影响,分析了蚂蚁活动对植被分布、结构和土壤性状的反馈作用,详细地探讨了蚂蚁筑丘活动与植被及土壤之间的互作关系及其在流沙固定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另外针对当前对沙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及其作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认为将来应该加强土壤动物群落中关键类群如蚂蚁活动所引起的对土壤种子库和其它土壤生物的影响机制研究,加强蚂蚁活动在沙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研究。
2011年12期 v.25 16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3 ] |[下载次数:494 ] |[引用频次:9 ] - 周婷;王胜利;南忠仁;赵翠翠;武文飞;廖琴;
以干旱区绿洲土壤为供试土壤,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外源Ni污染对芹菜生长的影响及在芹菜中的富集迁移。结果表明:外源Ni的添加在低质量分数下能够促进芹菜的生长,达到一定临界值后,则出现明显的毒害作用;随着土壤中Ni的添加质量分数的增加,芹菜体内的Ni含量也随之增加。统计分析表明对芹菜根部和地上部吸收累积Ni贡献最大的均为铁锰氧化态和碳酸盐结合态;芹菜通过根系吸收的Ni主要存在于根系组织中,根部富集能力明显大于地上部,外源Ni的添加明显抑制了其在芹菜体内的迁移能力。
2011年12期 v.25 171-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7 ]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5 ] - 张雪梅;吕光辉;杨晓东;张雪妮;刘晓星;
通过分析连续耕种5、10、15、20、30年农田土壤的4种酶活性及土壤理化性质,得出结论: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灌溉、耕作、施肥等人类生产活动改变了酶在各土层间的活性格局。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随年限的增加总体趋势增加,有机质和土壤水分变化类似,一致表现出"N"形的变化趋势,脲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呈现"M"形的相似变化趋势;总盐含量和pH值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表明连续的土壤耕作、施肥等人类活动有利于降低干旱地区土地盐渍化过程。农田土壤连续耕作15年时,原生土壤熟化,结构发生改变,产生了土壤酶活性及理化性质适应的转变拐点。
2011年12期 v.25 177-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2 ] |[下载次数:710 ] |[引用频次:31 ] - 折红燕;罗于洋;张海龙;孙福星;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测定了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 Rupr.)、大果榆(Ulums macrocarpa Hance.)和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ex Turcz.)植物群落土壤养分含量及pH值,测定了7年生水曲柳、大果榆和蒙古栎苗木根系生物量,分析了3种植物根系生物量垂直分布与土壤养分及pH值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水曲柳群落在0~60cm土壤深度内,特别是表层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和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均高于大果榆和蒙古栎群落;每种植物根系生物量的垂直变化都呈指数递减;3种植物根系的总生物量依次为:大果榆4.04g﹥水曲柳2.63g﹥蒙古栎2.21g;3种植物根系生物量垂直分布都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在0.05水平下显著相关;水曲柳根系生物量垂直分布与pH值在0.05水平下显著相关,而大果榆和蒙古栎根系生物量与pH值无关。
2011年12期 v.25 183-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5 ] |[下载次数:539 ] |[引用频次:20 ] - 郑鹏;马耀峰;王洁洁;李天顺;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的国际旅游消费与国民生产总值均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文中依据1978-2008年的相关统计数据,采用Eviews6.0软件,运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方法检验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两者间的推拉关系模型。研究结果显示:陕西国际旅游消费与地方经济存在着协整关系,且国际旅游消费是地方经济增长的原因;陕西国际旅游消费水平普遍较低,购物、娱乐和其它费用却增长迅速,这使得消费结构高级化指数不断增高,也意味着国际旅游消费结构日趋合理;以陕西国际旅游消费为自变量,国民生产总值为因变量,建立推拉方程,边际弹性分析显示,国际旅游消费每增长1亿元,推动陕西国民生产总值增加8.9232亿元,国际旅游消费对地方经济拉动的潜力巨大。
2011年12期 v.25 190-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09 ] |[下载次数:1215 ] |[引用频次:29 ] - 王雪;杨存栋;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庞大、种类丰富、分布广泛。目前,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具有节庆活动蓬勃开展,旅游效果初显;演艺传统不断渗透,旅游项目拓展;传统手工日益挖掘,旅游商品丰富;文化展馆渐成体系,表达形式多元等特点。在旅游开发中存在重视程度仍待提高、文化内涵发掘不足、宣传促销方式单一、资金投入存在制约、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商业异化趋势严重等问题。因此,今后需要保护文化原真、加强政府引导、分类适度开发、重视人才培养,以促进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2011年12期 v.25 196-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1 ] |[下载次数:1099 ] |[引用频次:2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