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空间分异研究

    鹿晨昱;陈兴鹏;薛冰;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进行了研究。首先对西北少数民族各地区的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并划分为四类区域;其次,揭示了各地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区在整体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分布模式。在局部空间分布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聚集区太少、较低的聚集区太多,且存在极化效应较强的"热点"现象。

    2012年02期 v.26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98 ] |[下载次数:719 ] |[引用频次:21 ]
  • 西安市未来人口规模预测及人口发展对策研究

    赵沙;张福平;

    人口规模是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一项重要的控制性指标,准确地预测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对于制定合理的人口规划和人口布局方案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中选择西安市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西安市1985到2009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及相关人口指标值,选用三种常用的人口规模预测方法-自然增长模型、灰色预测模型以及马尔萨斯人口模型进行建模,并对各模型的适用性及特点进行比较与分析,综合三种模型预测结果,给出了西安市未来人口规模预测范围值。结果表明: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西安市的人口数也会在未来二十年将保持每年近11万人的增长速度,到2020及2030年时,西安市人口将分别达到890.99万人和1014.19万人左右。针对西安市的人口形势提出对策与建议,为西安市的人口规划及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相关的数据依据。

    2012年02期 v.26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3 ] |[下载次数:1478 ] |[引用频次:24 ]
  • 吐鲁番地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

    帕夏古·阿不来提;孜比布拉·司马义;周玄德;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种"双向互促共进关系"。文中以吐鲁番地区为研究区,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由18项指标构成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系统指标体系,运用熵值赋权法确定指标的权重,采用耦合关系模型对该地区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2000-2008年吐鲁番地区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基本上稳步上升。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经历了中度协调、高度协调和极度协调三个阶段,协调程度以高度协调为主。从时间上,2000-2001年耦合协调度值0.3,属于中度协调;2002-2007年的耦合协调度值0.5-0.7,是高度协调;到了2008年耦合协调度值达到了0.8,出现极度协调的状况。说明该地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处于均衡发展的态势。

    2012年02期 v.26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0 ] |[下载次数:1020 ] |[引用频次:40 ]
  • 气候变化、收入增长和能源消耗之间的关联分析——基于面板数据的省际居民生活能源消耗实证研究

    罗光华;牛叔文;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人们收入得到普遍提高、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与经济发展相对应的自然环境方面,却是全球变暖、气候多变。面板数据模型的参数估计显示,各省份在收入增长能耗系数和气候变化能耗系数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收入增长引起的各地区生活能耗的变化明显高于因气候变化引起的能耗变化,说明我国居民人均生活能耗的快速增长大部分源自收入增长后人们改善生活的主观要求。但气候变化对生活能耗的影响日趋显著,城乡居民的采暖节能和降温节能不容忽视。

    2012年02期 v.26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2 ] |[下载次数:904 ] |[引用频次:22 ]
  • 秦皇岛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研究

    赵忠宝;李克国;曾广娟;李德成;

    依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采用权威部门发布的公共数据和已公开发表的科技文献资料数据,对秦皇岛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2007年秦皇岛市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游憩所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为331.50亿元,是2007年秦皇岛市GDP的0.498倍,各项生态服务价值顺序是涵养水源>固碳释氧>保育土壤>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大气>积累营养物质>森林游憩。单位面积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大小是青龙县>北戴河区>抚宁县>山海关>卢龙县>昌黎县>海港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66.8%分布在北部山区。研究结果能为秦皇岛市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GDP的核算提供科学依据。

    2012年02期 v.26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0 ] |[下载次数:904 ] |[引用频次:40 ]
  • 基于PSR模型对艾比湖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任建丽;金海龙;叶茂;白祥;

    依据"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三个层面建立艾比湖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24个指标的评价体系。以艾比湖流域的相关数据为基础,用2000-2009年时间序列数据,分析艾比湖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运用综合评价及划分的等级标准对10年间艾比湖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进行量化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艾比湖流域生态系统在2000-2003年为较健康;在2004-2008年为一般病态,2009年为疾病。艾比湖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不容乐观。

    2012年02期 v.26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7 ] |[下载次数:1048 ] |[引用频次:54 ]
  • 兰州-西宁-银川城市带空间联系分析

    张杰;侯彩霞;

    运用区位商分析方法,对兰州-西宁-银川城市带8个地级市2002-2008年市区的旅客、货物运输资料分析,研究城市带区域城市间空间联系的分布特征,评价客、货运量在区域系统内各城市分布的均衡程度,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自2002年以来兰西银城市带各城市间的空间联系呈现加强趋势,铁路旅客运输空间联系的加强趋势更为明显;2002年以来该区域客运量分布状况变化不大,货运量极化效应减弱,体现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的变化特点。为进一步加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推进城市带经济共同发展,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城市间的协调与支持。

    2012年02期 v.26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9 ] |[下载次数:384 ] |[引用频次:6 ]
  • 新疆坎儿井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及其保护利用

    崔峰;王思明;赵英;

    坎儿井作为我国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为适应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或灌溉系统,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价值标准的解释,分别从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协同适应性、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三方面,分析了新疆坎儿井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新疆坎儿井保护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农业文化遗产的视角,提出新疆坎儿井保护利用的若干对策: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加强立法与制度建设,积极推进"申遗"进程,适度发展旅游业,构建多方参与机制等。

    2012年02期 v.26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27 ] |[下载次数:2869 ] |[引用频次:76 ]
  • 鄂尔多斯盆地降水量分布特征分析

    张渭军;黄金廷;

    应用鄂尔多斯盆地5个代表站1981-2000降水量资料,对该地区降水分布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降水特征由西北向东南递增,降水量年内分配比较集中,连续最大4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5%以上,连续最小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5%以下,盆地北边最大月降水量趋势基本保持平稳,盆地南边最大月降水量变化趋势与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2012年02期 v.26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4 ] |[下载次数:268 ] |[引用频次:6 ]
  • 1400-1899年渭河上游地区洪涝灾害与城市变迁初探

    王挺;费杰;周杰;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分析,对1400-1899年间渭河上游地区洪涝灾害的频率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这500年内渭河上游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总体上呈升高趋势,且沿着渭河流向由西向东各地洪涝灾害的发生次数逐渐增加。为了探求渭河上游地区城市的兴衰变迁与洪涝灾害的关系,文中将该地区的城市修筑和洪涝灾害在时间上的频次变化趋势进行了比较,并就每个城市的修筑次数与洪涝灾害的发生次数进行了分别比较。结果表明:在这500年内城市修筑的频次变化与洪涝灾害发生的频次变化大体一致,洪涝灾害发生频次高的时段对应的城市修筑频次相应较高,只是在时间上略微后移,这正好说明了洪涝灾害的发生与城市的修筑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渭河上游地区各城市的洪涝灾害次数与修筑次数成正相关关系,即洪涝灾害次数多的城市,其修筑次数相对较多。由此可见,洪涝灾害是渭河上游地区城市兴衰变迁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试图分析了历史时期渭河上游地区城市的防洪对策,主要有加固城池、筑堤植柳,甚至迁建城垣。

    2012年02期 v.26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2 ] |[下载次数:426 ] |[引用频次:3 ]
  • 黄河宁蒙河段河道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

    李秋艳;蔡强国;方海燕;

    根据下河沿、青铜峡、石嘴山、巴彦高勒、三湖河口和头道拐6个水文站不同时期水沙资料的分析,宁蒙河道的冲淤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60年以前河床处于微淤状态。1961年至1986年,宁蒙河道呈冲刷状态。1986年以后宁蒙河道呈淤积状态。水力因素、水库调控和风沙入河等因素影响了河道的冲淤演变。黄河自1986年以来出现枯水系列,汛期来水少,挟沙能力降低,河道淤积严重。1987-2006年黄河上游主要控制站年平均径流量、输沙量均比多年均值分别减小8.7-25.5%和13-53.1%。水库调蓄造成宁蒙河道汛期水量、沙量占年水量、沙量的比例减小。宁蒙河段是黄河流域风成沙直接入黄的主要河段。风沙入黄使河道泥沙粗化,由于粒径大于0.1mm颗粒很少形成悬浮物质,影响了泥沙的输移和淤积状态。在维持河道健康的前提下,对宁蒙河段的治理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原则。

    2012年02期 v.26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6 ] |[下载次数:631 ] |[引用频次:35 ]
  • 50余年来厄尔尼诺-拉尼娜(El Nino/La Nina)事件对山西省气候影响分析

    张鹏飞;赵景波;

    通过搜集整理1956年以来山西省降水和气温资料以及发生的厄尔尼诺(El Nino)/拉尼娜(La Ni-na)事件、分析了降水量、气温及干旱灾害事件与El Nino/La Nina事件之间的关系,研究了El Nino/La Nina事件对山西省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1956年以来山西省年降水量呈现明显的波动减少趋势,气温呈现明显的波动增加趋势;El Nino/La Nina事件的发生对山西省降水量影响显著,厄尔尼诺年降水量低于正常年降水量48mm,发生干旱灾害的可能性加大,对山西省工农业生产会带来不利影响;拉尼娜年降水量低于正常年降水量16mm,发生干旱灾害事件的可能性减少,对山西省工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小。El Nino/La Nina事件的发生对山西省气温影响不是很明显,厄尔尼诺年均气温低于正常年均气温0.01℃;拉尼娜年均气温高于正常年均气温0.1℃。

    2012年02期 v.26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58 ] |[下载次数:1067 ] |[引用频次:34 ]
  • 基于AHP分析的西安城市辐射力研究

    师谦友;罗晶;赵檐瑾;

    选取相关指标,构建了城市辐射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而运用层次分析法据实对西安城市辐射力进行了量化测定,在此基础上应用断裂点模型探讨划分了西安城市辐射区域范围。结果显示:西安城市辐射作用主要局限于陕西省域范围内,现阶段对西北地区的发展带动作用十分有限。据此提出增强西安城市自身实力,扩大辐射影响力的若干途径。

    2012年02期 v.26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2 ] |[下载次数:910 ] |[引用频次:39 ]
  • 西安市气候变化人为影响度ARIMA测算评价

    王宇;延军平;苏坤慧;

    利用时间序列ARIMA建模及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西安市气候变化人为影响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气象资料通过了统计软件的预处理,证明了运用数理统计软件处理气象数据的可行性,为处理气象数据提供了另一种分析方法。经过比较多种模型,确定ARIMA(1,1,4)模型,因其BIC信息量最小。根据ARIMA(1,1,4)模型计算出的1950-1987年的气温值与原始计算值吻合很好,相对误差较小。进一步利用该模型迭代计算了西安市1988-2007年的气温值。通过对各指标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最终确定西安市气温变化的人为影响度为43.45%,其中耕地面积的变化是主要因素,其次为工业发展及人口变动等。

    2012年02期 v.26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4 ] |[下载次数:264 ] |[引用频次:5 ]
  • 甘肃干旱区土地利用历史研究

    丁文广;牛贺文;仙昀让;吴洋;

    中国甘肃境内的土地利用,是伴随着甘肃历代王朝的更替而变化的。从汉初以前的畜牧业兼少量农业生产的利用方式,到两汉时期的以农业为主,魏晋时期大力支持畜牧业的发展以及在明清时期又注重农业生产等一系列变化,即在不同的朝代,土地利用的方式以执政者按照当时对畜牧业、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和以当时的边防和粮食需求而定。从汉代以前时期开始,按照时间序列,以土地利用活动及其导致的土地覆盖变化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地理学、考古学等研究方法阐述了不同朝代所属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到了现代的多元化的土地利用方式。纵观历史时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因地制宜的制定特定的发展农业、畜牧业的良好政策,既可以保证该地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可以有效地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012年02期 v.26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8 ] |[下载次数:354 ] |[引用频次:3 ]
  • 近300年来黄土高原耕地变化及时空格局分析

    田义超;李晶;任志远;

    以黄土高原过去300年来的耕地栅格数据为基础,运用ESDA(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黄土高原近300年来各县(旗)区的耕地变化情况进行了动态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在过去的300年中,黄土高原耕地面积呈现出从增加到减少,然后又到增加的趋势;2)黄土高原各县(旗)域耕地面积存在着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并且各县(旗)域Moran's I指数都为正;3)黄土高原各县(旗)耕地面积的两种集聚类型("高高""低低")在时空上存在着明显的分带现象,且变化规律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

    2012年02期 v.26 9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86 ] |[下载次数:940 ] |[引用频次:30 ]
  • 干旱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程度差异分析——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

    杨玉婷;石培基;潘竟虎;

    干旱内陆河流域土地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危害较大。研究干旱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程度及其区域差异,可为土地利用合理开发及土地利用规划提出理论依据。采用G IS技术和土地利用综合分析方法,以甘州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和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对土地利用程度及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全区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平均为255.25,土地利用程度整体处于一个中等偏上水平,但是各乡镇的土地利用程度参差不齐,土地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时期,甘州区大部分乡镇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大于零,土地利用变化差异较大;土地利用程度依地形地貌特征差异分布,土地利用程度高的区域集中于中部平原,而南北两侧山地区域的土地利用程度较低。

    2012年02期 v.26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05 ] |[下载次数:1104 ] |[引用频次:59 ]
  • 黑河流域中部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的空间变异及丰缺评价

    廖琴;南忠仁;王胜利;黄璜;丁海霞;

    基于G IS技术,通过地统计学方法对张掖临泽、山丹、民乐县和甘州区农田表层土壤有效Fe、Cu、Zn、Mn、N i和Co含量的空间变异、丰缺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效Fe含量的最适模型为球状模型,Cu、Zn和N i为指数模型,Mn和Co为高斯模型;有效N i和Mn具有强烈空间相关性,有效Fe、Cu、Zn和Co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各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均具有各向异性。研究区域有效Fe、Cu、Zn和N i含量在甘州区最高,有效Mn和Co含量由东南到西北逐渐减小;有效Cu和N i含量大部分面积处于中等及丰富水平,而有效Fe、Zn和Mn含量为中等及偏低水平。土壤有机质与六种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H与有效Fe、Cu、Zn和N i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2012年02期 v.26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40 ] |[下载次数:429 ] |[引用频次:25 ]
  • 黄土高原表土有机碳和无机碳的空间分布及碳储量

    涂夏明;曹军骥;韩永明;沈振兴;张宝成;

    选取位于干旱-半干旱区的黄土高原陕西境内表土样品为研究对象,对其有机碳(Soil organiccarbon,简称SOC)和无机碳的空间分布及陕西省碳储量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陕西境内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平均值分别为5.41g/kg和17.04g/kg,有机碳的空间分布是自北向南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这也与所处环境相符,无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沿着纬度呈现自北向南逐渐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北纬36o以北;将每一区域内CaCO3含量的平均值与相对区域的降雨量和温度分别进行一元线性拟合,其拟合系数分别为R=0.338和0.182,碳酸盐含量与降雨量和温度的相关性并不显著。陕西省表土有机碳和无机碳储量分别为0.272Pg和0.856Pg,无机碳储量远大于有机碳储量,这与其所处干旱环境有关。

    2012年02期 v.26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8 ] |[下载次数:1182 ] |[引用频次:44 ]
  • 准格尔露天矿区复垦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陈来红;乔光华;董红丽;马万里;

    运用PCR-DGGE技术对我国准格尔露天煤矿不同复垦时间土壤细菌组成及其多样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复垦区的土壤细菌主要是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和未知细菌类7类,其中,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优势类群,占到全部细菌的81.2%;2)成功完成矿山土壤样品微生物总DNA提取和PCR-DGGE的分析检测,在69个测序序列中,不可培养细菌占到总数的62.3%;3)各复垦阶段存在共有细菌类群,但更多的细菌类群是随复垦时间不同而发生变化的。4)豆科-禾本科牧草种植区的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要高于乔灌草类型,这可能与豆科植物中丰富的根瘤菌利于土壤细菌生长发育有关。

    2012年02期 v.26 11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9 ] |[下载次数:390 ] |[引用频次:17 ]
  • 基于多利益相关者视角的耕地利用与保护研究

    张红;王晓军;贾宁凤;侯彪;

    研究目的:了解不同利益群体对当地耕地利用的看法,明确当地耕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方法:以山西省宁武县上余庄村为例,在遥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得到当地的土地利用现状以及耕地利用状况,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的方法,从农民、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等多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耕地利用出现的问题及他们的看法。研究结果:(1)研究区域耕地面积为90.91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8.3%,但其中撂荒地有15hm2左右,约占到了耕地面积的15%,表明虽然耕地从总量上保持了动态平衡,但实际耕作率却在下降;(2)无论是农民、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本地的耕地利用情况都不满意。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是种地不挣钱,其次是土地沙化难以耕种;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退耕还林,耕地退化。研究结论: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可以获得不同利益群体的看法和意见,是研究土地利用与保护的一个有力工具。

    2012年02期 v.26 12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5 ] |[下载次数:715 ] |[引用频次:29 ]
  • 近30年内蒙古自治区植被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娟;李宝林;余万里;

    基于NOAA和MOD IS数据,以生长季累计NDVI为植被表征指标,采用基于像元的趋势分析方法,对过去近30年内蒙古自治区的植被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分为1983~1999年和2000~2009年两个时段),确定了植被发生趋势性变化的区域,并利用气候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确定了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72.1%的地区植被未发生明显的趋势性变化;5.5%的地区(科尔沁沙地以南和鄂尔多斯东北部)植被状况两个时期均持续好转,13.9%的地区(锡林郭勒盟草原、科尔沁沙地以南、后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植被前期好转,后期一直保持平稳状态;0.6%的地区(科尔沁沙地北部)植被前期变差,后期无明显变化趋势;1.8%的地区(大青山山脉北侧的乌盟后山及大兴安岭的部分地区)植被前期未发生明显变化,后期明显变差。除锡林郭勒植被好转和大青山山脉北侧的乌盟后山地区植被变差主要受降水影响外,研究期内植被活动显著增强的大部分地区主要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西辽河沿岸平原、土默川平原、后套平原、科尔沁沙地以南等耕作区的植被变化主要与农作物产量的变化有关,鄂尔多斯地区和乌兰布和沙漠东部边缘的磴口县等草原区NDVI的显著增加与区域草原开垦、持续植树种草、禁牧轮牧等防沙治沙等活动有关,大兴安岭部分地区的NDVI显著减少与森林火灾有关。

    2012年02期 v.26 132-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21 ] |[下载次数:1218 ] |[引用频次:95 ]
  • 呼伦贝尔沙化草原植被覆盖度估算光谱模型

    刁兆岩;徐立荣;冯朝阳;郑志荣;田美荣;叶生星;

    选用美国ASD公司F ieldspec光谱仪,在内蒙古呼伦贝尔高原中西部的沙化草地进行了高光谱遥感地面观测以及草地植被覆盖度测定。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植被覆盖度(fc)之间的地面光谱模型。基于决定系数(R2)判断,拟合较理想的模型为乘幂模型和指数模型,R2分别达到0.752和0.716。误差分析显示指数模型和幂函数模型拟合误差较小。综合分析后确定选用乘幂函数作为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估算模型(fc=0.7479*NDVI1.1928,R=0.86,p<0.001)。该模型为呼伦贝尔沙化草地区域植被覆盖度测定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

    2012年02期 v.26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98 ] |[下载次数:560 ] |[引用频次:29 ]
  • 内蒙古中部山地油松人工林健康评价研究——以蛮汉山油松人工林为例

    郭艳荣;铁牛;张秋良;刘洋;张智慧;

    以蛮汉山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科学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系统性原则的指导下,以野外实地调查为基础,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法、频数分析法、等距划分法、均方差综合分析法提出一套评价内蒙古中部山地油松人工林健康状况的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内蒙古中部油松人工林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对象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须采取抚育措施,向健康方向调整,发挥其更大的综合效益。

    2012年02期 v.26 14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4 ] |[下载次数:314 ] |[引用频次:15 ]
  • 晋西黄土区林草复合系统刺槐根系分布特征

    云雷;毕华兴;马雯静;田晓玲;崔哲伟;

    为了研究晋西黄土区林草复合系统树木根系分布特征,采用钻土芯法对刺槐×天然草复合系统0-100 cm土层中刺槐根系生物量、根长和根表面积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坡向上刺槐根系生物量、根长和根表面积分布具有相似的特征,在垂直方向上,根系生物量、根长和根表面积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指数减少,且集中在0~60 cm的土层中;在水平方向上,离树行越近,刺槐根系生物量、根长和根表面积均越大。不同坡向刺槐根系差异显著,相同径级、相同位置阳坡刺槐根系生物量、根长和根表面积均小于阴坡,但根系消弱系数表明阳坡刺槐细根深层土壤生物量分布比例较阴坡多。

    2012年02期 v.26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7 ] |[下载次数:573 ] |[引用频次:28 ]
  • 晋西刺槐人工林生长分化过程分析

    玉宝;王百田;

    利用56株解析木,分析了不同密度、坡向、坡位刺槐林生长分化特征。研究表明:不同密度、坡向、坡位的林分生长量、速生期长短不一,导致了林木分化。分化过程主要表现在分级木的相互转换中。刺槐林以树高、胸径表述的转换率分别为:35.7%,21.4%。将坡向按转换率从高到低的排序为:阳坡、半阳坡、阴坡。不同坡向以树高、胸径表述的转换率分别为:41.7%、38.5%、0,25.0%、23.1%、0。密度多大将会影响林分生长,须分坡向、坡位进行量化。自造林后第几年林木开始分化形成分级木,须确定准确林龄,这对人工林集约经营有指导意义。

    2012年02期 v.26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4 ]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1 ]
  • 发酵肥料对沙地水分与植物生长的影响

    李宜伟;蒋进;宋春武;张运超;李兴;

    向沙地加入由牛粪分别与棉秆、玉米秆和麦糠发酵而成的肥料,然后种植梭梭与白梭梭,研究发酵肥料对土壤水分和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仅施加1.6%的发酵肥料,不能明显提高土壤含水率;发酵肥料提高了植物的存活率,梭梭的存活率平均比对照高28.1%,白梭梭平均比对照高3.6%;发酵肥料能提高梭梭、白梭梭株高生长量,梭梭、白梭梭肥料处理的累积株高生长量平均比对照高20.3 cm、18.8 cm,两种植物的月生长量与对照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P<0.05,P<0.01);发酵肥料能够明显提高两种植物的单枝生长量,肥料处理的月生长量与对照的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P<0.05,P<0.01),两种植物肥料处理的累积单枝生长量平均比对照高30.4 cm、25.0 cm。

    2012年02期 v.26 16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8 ] |[下载次数:250 ] |[引用频次:10 ]
  • 古代高粱种植及加工利用研究

    殷志华;惠富平;

    高粱是我国重要的旱粮作物。古人在高粱种植栽培上,注重与豆类、棉花间作套种;遵循"种之以时,择地得宜,用粪得理"原则,提倡早种早收,注重田间管理,倡导及时收获;在加工利用方面,古人综合利用高粱籽粒、梢、茎、杆,发展食用、饲用、酿酒、药用等多种用途。发展至现代,高粱在我国南北地域都有栽培,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旱地、盐碱地栽培作物,而且其饲用作物和能源作物的地位愈加突出。

    2012年02期 v.26 16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0 ] |[下载次数:373 ] |[引用频次:1 ]
  • 甘肃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秦欣;石惠春;吕娜;

    以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为区域研究单元,并分解为东部旅游区、中部旅游区、西部旅游区三个区域进行分析,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及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分析了1999-2008年甘肃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999-2008年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迅速,但总体差异依然很大,经过10年发展甘肃省入境旅游优势突显。据此提出缩小地区差异、协调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2012年02期 v.26 174-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7 ] |[下载次数:683 ] |[引用频次:44 ]
  • 青海省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肖景义;沙占江;侯光良;唐仲霞;

    依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改进后的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对青海省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与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主类资源等级优;旅游资源要素价值高、影响力大、特色鲜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良好;具有打造成为世界公园的实力。但是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旅游商品等级低、基础设施薄弱是公园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2012年02期 v.26 180-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26 ] |[下载次数:1320 ] |[引用频次:44 ]
  • 基于游客感知的古都类城市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吴晶;马耀峰;高军;

    以西安为例,依据大样本游客问卷调查获取的1065份一手数据,从游客感知的视角,在借鉴前人旅游资源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西安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以期认清游客视角的古都类城市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提高古都类城市旅游资源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古都城市的旅游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2012年02期 v.26 186-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9 ] |[下载次数:2026 ] |[引用频次:51 ]
  • 青藏高原生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陈蓉;王小梅;周强;张忠孝;

    旅游空间结构的构建对于区域旅游的开发及区域旅游业的竞争与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中在青藏高原生态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点-轴理论"等相关理论,对青藏高原生态旅游的空间结构的构建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基本的模型。

    2012年02期 v.26 192-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6 ] |[下载次数:867 ] |[引用频次:11 ]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征稿简则

    <正>《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是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干旱半干旱区研究委员会及内蒙古农业大学合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宗旨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促进科技发展,活跃学术气氛,交流学术经验,繁荣学术研究,及时反映国内

    2012年02期 v.26 199-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6 ] |[下载次数:668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