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节水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区域节水措施及其节水效果分析——以甘肃省河西地区为例

    郭晓东;陆大道;刘卫东;白永平;陈明星;

    节水型社会(WSS)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文中在分析节水型社会建设背景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甘肃省河西地区为例,深入分析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框架内容、节水措施及节水效果。研究表明:1)河西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以农业节水为重点,涵盖了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的众多部门和领域。通过多种节水措施的实施,近10余年来河西地区用水总量已趋于稳定,用水弹性系数明显下降,基本实现了用水零增长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2)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河西地区农业用水明显下降,保证了城镇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需求的增长,用水结构明显优化;3)河西地区通过渠道衬砌、低压管道输水和改进田间灌溉技术,有效降低了农田灌溉用水的损失,提高了农业用水效率;4)近10余年来,河西地区单位产值用水量持续降低,用水效率和效益逐年提高,表明结构调整和技术要素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关键因素。伴随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于用水增长的状况将得到较大改善。

    2013年07期 v.27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6 ] |[下载次数:1804 ] |[引用频次:30 ]
  • 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功能衰退与恢复途径研究

    杨丽芝;曲万龙;刘春华;

    相对20世纪50年代末,至本世纪华北平原地下水总开采量由不足100×108m3/a增至211.98×108m3/a,超出地下水可利用资源量192.31×108m3/a。长期超量开采和不合理的开采布局,使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含水层疏干体积不断增加,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持续扩展,地下水的资源功能不断衰退的同时产生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咸水入侵等环境地质问题。采取农业节水、工业调整开采强度布局、建立应急用水机制、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蓄、本地劣质水资源化等综合举措,修复和涵养华北平原地下水系统势在必行。

    2013年07期 v.27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8 ] |[下载次数:835 ] |[引用频次:30 ]
  • 天津市民水资源保护意识定量评价

    李梦雅;胡蓓蓓;周俊;王中良;孟伟庆;

    水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但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加强水资源保护意识宣传,提高市民节水意识,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文中基于系统观念,建立了一套综合评估市民水资源保护意识的指标体系,针对天津市民开展实证研究。选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定量评价,采用相关分析辨识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天津市民水资源保护意识总体一般,水资源保护意识强、中、弱的市民比例分别为50.96%、37.77%和10.92%;不同特征人群水资源保护意识存在差异;基于ArcGIS的空间分析表明天津市民水资源保护意识水平存在"东南高西北低、内高外低"的分布规律。

    2013年07期 v.27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8 ] |[下载次数:633 ] |[引用频次:4 ]
  • 兰州市区地下水矿化度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吕晓立;邵景力;刘景涛;温吉利;孙继朝;

    以兰州市地下水样宏量化学组分测试结果为依据,采用统计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了兰州市区地下水矿化度的分布及其成因。结果表明:现状条件下研究区地下水矿化度(TDS)普遍偏高,变化范围在340至18300mg/L之间,平均值为2212mg/L。广泛分布的第三系地层是地下水盐分的重要来源,开采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是引起市区水源地地下水矿化度升高的重要驱动因素,工业污染是引起地下水矿化度升高的潜在因素。

    2013年07期 v.27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3 ] |[下载次数:483 ] |[引用频次:18 ]
  • 基于化肥污染的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灰水足迹研究

    张郁;张峥;苏明涛;

    化肥在促进粮食增产的同时,也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文中以东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垦区为例,应用灰水足迹方法,对基于化肥污染造成的粮食生产灰水足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产量与灰水足迹、化肥施用量与灰水足迹均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0.975;水稻生产对灰水足迹的贡献率为56%,所占比重最大,水稻高产地区同时也是高污染地区,并通过国际、国内比较,指出黑龙江垦区降低灰水足迹的空间,为"绿色垦区"建设提供科学决策的参考。

    2013年07期 v.27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1 ] |[下载次数:1125 ] |[引用频次:84 ]
  • 1990-2010年西北地区县域人口数量与空间集疏变化时空分析

    张慧;

    基于分县人口普查数据,对1990年以来西北地区县域人口数量增减和人口空间集疏变化情况进行了时空分析。通过研究认为:1)西北地区人口总量继续增加和空间分布不均衡的格局态势仍将延续;2)人口显著增加(或流入)地区和一般减少(或流出)地区人口比例均有所增加;3)人口数量增减趋于频繁,人口空间集疏过程日趋激烈;4)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决定人口数量增减和空间集疏变化;5)地级市辖区及其周边人口变化最为激烈,城市必将成为未来吸纳西北人口集聚的主要载体,但人口外迁趋势也在所难免。

    2013年07期 v.27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2 ] |[下载次数:652 ] |[引用频次:17 ]
  • 陕西省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测评

    李冬玉;任志远;刘宪锋;林志慧;

    为促进陕西省耕地可持续利用,中文采用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测评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评模型对陕西省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大气调节功能价值、涵养水源功能价值、水土保持功能价值和净化环境功能价值进行测评,并从省域和市域两个尺度分别探讨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09年陕西省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呈现上升趋势,10年共增加205.37亿元。各组分贡献率中,涵养水源价值贡献率最大,其次是水土保持价值,净化环境价值贡献率最小;2)从市域尺度分析,2000~2009年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增加最多的是榆林市,10年共增加96.95亿元;而减少最多的是安康市,10年共减少77.24亿元。从价值组分分析,大气调节价值增加最多的是榆林市,10年间共增加39.55亿元;水土保持价值增加较多的是西安市、延安市和榆林市,分别增加12.74亿元、10.7亿元和8.02亿元;涵养水源价值增加较多的是延安市和榆林市,分别增加31.23亿元和49.39亿元;而净化环境价值变化较小,除铜川市保持不变外,其余各市均呈小幅度减小趋势。

    2013年07期 v.27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8 ] |[下载次数:1436 ] |[引用频次:49 ]
  • 基于突变级数模型的农村生态环境压力评价

    梁流涛;

    从农村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态服务价值变化三方面出发,构建农村生态环境压力指标,以省(市)为核算单元,利用突变级数模型定量评价1990-2006年间农村生态环境压力,并分析农村生态环境压力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06年间农村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逐步增大,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工业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占主导地位;2)农村生态环境压力相对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农村工业较发达、人口众多的地区,如浙江、湖南、广东、四川、河北、河南、江苏和山东等省市。3)不同区域农村生态环境压力的来源差异也较大,因此不同区域应据此实行差别化的管理措施。

    2013年07期 v.27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5 ] |[下载次数:756 ] |[引用频次:15 ]
  • 宁夏旱区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研究

    米楠;卜晓燕;米文宝;

    采用3S技术对2012年宁夏旱区TM卫星假彩色数字影像进行解译,并利用GPS仪进行了野外考察验证,实地调查了宁夏湿地典型植被,获取了较为全面、完整和系统的宁夏湿地资源数据,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湿地类型碳汇功能。结果表明:宁夏湿地总面积为19.65万hm2,占国土面积的3.1%,位居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之首。其中自然湿地面积(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为17.03万hm2,占宁夏湿地面积的82.38%,主要分布在宁夏沿黄经济区。宁夏湿地总碳储量为1502.80万t,约占宁夏旱区五种主要生态系统(林地、灌木、草地、湿地、特色经果林)碳汇的45.03%,比全球湿地总碳储量占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百分比(10%-35%)高出10多个百分点。预测了2015年的碳汇潜力为1593.48万t,与2012年相比,2015年湿地面积增加0.34万hm2,碳汇量增加90.68万t。

    2013年07期 v.27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7 ] |[下载次数:1333 ] |[引用频次:32 ]
  • 干旱区绿洲土壤外源Pb对油菜生长和吸收Cd、Zn的影响

    颜斌;南忠仁;武文飞;臧振峰;赵转军;

    以干旱区绿洲土壤和油菜为供试对象,通过Cd-Zn和Cd-Pb-Zn胁迫下的盆栽试验研究了Cd-Zn污染绿洲土壤条件下Pb的介入对油菜生长及吸收和迁移Cd、Zn的影响。结果表明,Pb的介入促进了油菜茎叶的生长,在较低水平(Cd≤1.8mg·kg-1、Zn≤300mg·kg-1)时促进了根系的生长,而在较高水平(Cd>1.98mg·kg-1、Zn>300mg·kg-1)时则抑制了根系的生长;Pb的介入促进了油菜对Cd、Zn的吸收,但并未影响油菜对Cd、Zn吸收的变化趋势;Pb的介入促进了油菜对Cd、Zn的富集,却抑制了对Cd、Zn的迁移。

    2013年07期 v.27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4 ] |[下载次数:439 ] |[引用频次:8 ]
  • 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农田土壤镉污染调查与分析

    王文全;郑春霞;侯静瑶;

    2010年5月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对农田土壤进行了采样,采样点共67个,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对土壤中重金属Cd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米东区农田土壤Cd含量在0.25~1.03mg·kg-1之间,平均值为0.57mg·kg-1。根据单因子评价法,Pi≤0.7的采样点有15个,0.7﹤Pi≤1.0的采样点有21个,1.0<Pi≤2.0的采样点有31个,中污染及重污染点无。

    2013年07期 v.27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4 ] |[下载次数:485 ] |[引用频次:17 ]
  • BP神经网络和时间序列模型在包头市空气质量预测中的应用

    宋宇辰;甄莎;

    运用BP神经网络法和时间序列法,对包头市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的年份浓度值和月份浓度值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为:包头市2010年的二氧化硫的年浓度值为0.0578mg/m3,二氧化氮的年浓度值为0.0402mg/m3,可吸入颗粒物的年浓度值为0.1024mg/m3。2011年3月的二氧化硫的浓度值为0.0592mg/m3,二氧化氮的值为0.0372mg/m3,可吸入颗粒物的月浓度均值是0.1210mg/m3,由预测结果可以发现污染物浓度降低,空气质量呈好转趋势。

    2013年07期 v.27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4 ] |[下载次数:1963 ] |[引用频次:48 ]
  • 伊犁新垦区土壤盐分垂直分异特征研究

    许尔琪;张红旗;许咏梅;

    土壤盐分垂直分异特征的定量研究是农业生产、管理以及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采用经典统计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等方法,选择Pearson相关系数和欧氏距离作为聚类统计量,分析伊犁新垦区土壤剖面盐分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伊犁新垦区土壤盐分存在很强的变异性,各层盐分的变异系数皆大于1,土壤剖面可分为表聚型盐分剖面、中聚型盐分剖面和底聚型盐分剖面等三种类型,根据盐分的数值大小,进一步可划分为非盐化土、表聚盐化土、中聚盐化土和底聚盐化土等四种类型,各占剖面总数的66%、5%、10%和19%。空间上伊犁新垦区土壤盐分垂直变化特征的差异性大,四种类型的盐化土皆有所分布,中聚盐化土和底聚盐化土分布的地区容易发生次生盐渍化,是农业生产和环境治理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

    2013年07期 v.27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5 ] |[下载次数:412 ] |[引用频次:20 ]
  •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缓解贫困的影响分析——以甘肃南部武都区为例

    王立安;钟方雷;王静;乔俊果;

    为了揭示退耕还林项目对缓解贫困的影响,文中以甘肃南部武都区为例,通过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LA),结合180份调查问卷,建立了适合该区域退耕还林工程的农户生计综合能力指数体系,并对参与该工程的农户进行了比较分析。经分析,退耕后,参与项目的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和一般农户在人均纯收入和生计综合能力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且绝对贫困人口受益最大,而富裕农户在上述三个方面却发生了倒退的现象。

    2013年07期 v.27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86 ] |[下载次数:828 ] |[引用频次:54 ]
  • 近50年我国天山山区降水变化区域差异及突变特征

    张正勇;刘琳;唐湘玲;

    利用天山山区32个气象站点1960-2010年的逐月平均降水数据和DEM数据等,进行了降水量时空变化趋势分析和突变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区降水量持续递增,年均降水倾斜率达9.5mm/10a,1980s后递增趋势明显增强;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春、夏、秋和冬四季的降水倾向率分别为1.6mm/10a、3.7mm/10a、2.1mm/10a、1.8mm/10a,表明季节降水量也呈递增趋势,且以夏季降水增幅最大;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呈现显著的"两中心",即吐哈盆地"低中心"和伊犁河谷"高中心",二者年降水量相差约450mm;山区各区域的降水亦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北坡降水倾向率达40-50mm/10a,递增趋势最显著,降水量亦多于其它区域;研究区年降水突变不明显,不同区域的季节降水突变具有一定的时期差异,秋季降水突变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其它季节不明显,年降水突变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

    2013年07期 v.27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5 ] |[下载次数:494 ] |[引用频次:13 ]
  • 近60a黄河流域地表径流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张国宏;王晓丽;郭慕萍;吴效忠;张红英;

    利用气温、降水量和NCEP/NCAR地表径流资料,运用线性趋势系数、相关系数和不规则区域网格化方法,研究了近60a来黄河流域地表径流的变化及其与气候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951-2010年整个黄河流域均为升温趋势,北部升温幅度高于南部;降水量正趋势主要位于黄河源区,中、下游地区为负趋势;地表径流变化在黄河源区(处于青藏高原)和河套北部(阴山南麓)呈现为增加趋势,其余广大的地区呈现为减少趋势;从不同年代的地表径流来看,不论是黄河源区还是广大的中、下游地区,上世纪60年代的径流量均是最高的,而二十一世纪10年代径流量是最低的;从整个流域来看,径流量与气温和降水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在黄河源区以外的流域内,降水与径流的关系好于气温,而在黄河源区则相反,不同区域差异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2013年07期 v.27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1 ] |[下载次数:735 ] |[引用频次:28 ]
  • 汉江上游与黄河晋陕峡谷历史大洪水对比研究

    殷淑燕;孟婵;黄春长;

    对汉江上游与黄河中游晋陕峡谷公元1800a以来发生的大洪水事件进行统计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历史时期汉江上游大洪水发生频率高于晋陕峡谷。1920a以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汉江上游和黄河中游大洪水都有发生频率增大、间隔年份缩短的趋势。2)受副高边缘到达时间差异的影响,汉江上游大洪水时间过程呈"M"型;晋陕峡谷大洪水时间过程呈"A"型。3)影响两地降水的环流形式相似,但水汽的主要来源有所不同。在汉江上游,水汽来源既有东南季风也有西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在黄河中游,东南季风带来的水汽是降水的主要来源。两地降水多少及大洪水的发生时间、强度与频次,受到东南季风、西南季风强弱及其组合情况的共同影响与控制。

    2013年07期 v.27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1 ] |[下载次数:358 ] |[引用频次:8 ]
  • 全新世早期黄河上游积石峡大型滑坡堵江事件研究

    张志刚;白世彪;王建;张帆宇;洪婷;

    普遍认为黄河上游积石峡地区厚约30m的纹泥沉积是由于大型滑坡堵江形成的,然而,滑坡堵江时代以及堵江形成的堰塞湖纹泥沉积历时仍有争议。为了探讨研究区大型滑坡堵江时代及纹泥沉积历程,文中在纹泥底部和顶部各采集1个样品进行14C年代测定。纹泥底部样品的14C年代为9016±425 cal a B.P.,纹泥顶部样品的14C年代为7984±334 cal a B.P.。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上游积石峡地区曾在全新世早期距今约9ka左右发生过大型堵江事件,纹泥沉积的沉积历程约为1ka,这与前人利用纹泥层厚度估算的沉积历程相吻合。该研究可为下游地区第四纪时期文明演化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参考。

    2013年07期 v.27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84 ] |[下载次数:560 ] |[引用频次:17 ]
  • 太阳活动与ENSO事件对汉江谷地旱涝灾害影响分析

    王腾;延军平;张涛涛;安华;

    为探究汉江谷地旱涝灾害发生机理,根据18个代表站点1960-2010年气象资料,运用Z指数法界定出旱涝灾害等级和年份后,分析太阳黑子活动和ENSO事件对汉江谷地旱涝灾害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汉江谷地呈暖干化趋势,气温以0.136℃/10a的速度上升,降水以15.7mm/10a的速度减少,旱涝灾害的发生呈增加趋势。2)20世纪70-80年代旱涝灾害指数与太阳黑子数呈负相关,80年代后二者呈正相关,太阳黑子的减少趋势与研究区域干旱化趋势相同。3)厄尔尼诺强度增大时研究区域的涝灾增多,拉尼娜发生强度增大时旱灾增多。

    2013年07期 v.27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1 ] |[下载次数:495 ] |[引用频次:24 ]
  •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石羊河流域径流模拟适用性评价

    张兰影;庞博;徐宗学;刘文丰;

    基于VC维和结构化风险最小理论的支持向量机方法因具有较好的学习和泛化能力而在预测预报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文中选取当月平均降水量、上月平均降水量以及当月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五个预报因子,采用Gridsearch算法优化参数,建立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月径流预报模型,并将其应用于石羊河流域八个子流域,定量分析其适用性。结果表明:模型在率定期和验证期模拟的平均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分别为0.831和0.806,相对误差分别在6%和5%以内;除个别峰值模拟较小之外,流量序列整体模拟效果较好;模型在丰水时段模拟值小于实测值,枯水时段模拟值大于实测值,在平水时段和枯水时段的模拟效果要优于丰水月份。因此,支持向量机模型在石羊河流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用于该流域的中长期水文预报。

    2013年07期 v.27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81 ] |[下载次数:419 ] |[引用频次:34 ]
  •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水文断面不同时间尺度径流估算

    崔玉环;叶柏生;王杰;刘友存;

    通过对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水文断面实测径流量与气象数据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径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四种径流模型,并通过比较不同模型间的差异定性分析不同气象因素对径流变化的贡献,可得出以下结论:1)在日尺度上,径流变化受气温影响最大,其次是太阳辐射和相对湿度;旬、月尺度上,影响径流的主要因素仍为气温,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小;夏季尺度上,气温和降水共同影响径流的变化。2)对于日径流模拟,其低值和波动趋势能够得到较好的模拟,但峰值部分模拟不够,相关系数为0.71,标准误差为2.37mm;旬、月和夏季径流模拟精度比日尺度有明显提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79,0.83和0.80。以上结论可为长时间序列冰川径流的动态变化模拟和监测提供科学参考。

    2013年07期 v.27 119-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5 ] |[下载次数:330 ] |[引用频次:10 ]
  • 利用红柳沙包沉积纹层揭示罗布泊地区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孙增英;张静;曾佳;王辉;赵元杰;

    罗布泊地区红柳沙包落叶中TN、K+和Na+含量与6~8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δ13C、TOC含量与9~10月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K+、Ca2+、Mg2+含量与其呈显著正相关;所有气候代用指标与6~8月降水总量相关性都较差。依据选择的显著相关因子,重建了罗布泊地区近160多年来的6~8月平均气温序列,9~10月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序列。结果显示:6~8月平均气温变化经历了1841~1854年、1867~1912年、1937~1960年和1995~2005年的偏暖期以及1855~1866年、1913~1936年和1961~1994年的偏冷期;9~10月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变化经历了1841~1884年、1900~1910年和1954~1986年的偏干期以及1885~1899年、1911~1953年和1987~2005年的偏湿期。

    2013年07期 v.27 127-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2 ] |[下载次数:287 ] |[引用频次:4 ]
  • 一次区域性强沙尘暴天气物理量诊断分析

    李红英;高振荣;许东蓓;靳荣;

    2010年4月24-25日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出现了自2001年以来强度最强、影响地域最广的一次区域性强沙尘暴天气。为了进一步探讨这次强沙尘暴形成的物理机制,文中采用NCEP/NCAR1°×1°每天4次再分析资料,计算了沙尘暴出现之前和出现时的垂直螺旋度、高空急流、垂直速度、涡度平流、温度平流等物理量。通过分析得出:出现沙尘暴时垂直螺旋度存在着上负下正的分布特征,更加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高空强急流带呈南北向的分布,是引导北方强冷空气南下的主要因素;低层垂直速度的不断增大为大气上升运动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正涡度平流的合理配置,促使冷槽加深发展;低层冷温度平流的增强,使得地面冷高压强度加强。各物理量场的这些特征,为今后沙尘暴天气的预报提供启示和参考。

    2013年07期 v.27 134-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2 ]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7 ]
  • 新疆南山小渠子林场岩面生叶状地衣分布格局的研究

    艾尼瓦尔·吐米尔;张婷;马衣拉·莫合买提;阿布都拉·阿巴斯;

    以乌鲁木齐南部山区小渠子林场54个样方岩面生叶状地衣调查结果为依据,应用典范对应分析法对群落物种分布与环境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渠子林场岩面生叶状地衣共26种,属于8科、11属、4个目,它们组成了菊叶黄梅+淡肤根石耳+托敏氏褐梅;暗褐梅+膜地卷;网脊平石耳+垫脐鳞衣+皮果衣三个叶状地衣群落。地衣分布与海拔高度、森林郁闭度、大气湿度等有关。人为干扰和基物对岩面生叶状地衣分布的影响不显著。

    2013年07期 v.27 14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3 ] |[下载次数:225 ] |[引用频次:10 ]
  • 金沙江干热河谷主要造林树种干季光合与蒸腾作用区域效应分析

    段爱国;张建国;何彩云;刘娟娟;曾艳飞;崔永忠;张春华;

    植物光合与水分生理特征是植物逆境适应能力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文中研究探讨了金沙江干热河谷8个主要造林树种光合与蒸腾作用在河谷上段鹤庆县和中段元谋县的空间差异及干季转向干热季时的时序差异。结果表明:河谷上段与中段的地理变化对供试树种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及水分利用效率(WUE)具有明显影响,但树种不同,影响程度具有明显区别;随河谷上段及中段的地理变化,供试树种Pn在3月干季发生的升降变化与5月干热季一致,具有一定的季节稳定性。在由3月干季转向5月干热季过程中,随着干热胁迫的持续与加深,绝大部分供试树种Pn、Tr在河谷上段与中段间的差异愈趋显著。

    2013年07期 v.27 148-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01 ] |[下载次数:245 ] |[引用频次:4 ]
  • 准噶尔盆地农田防护林树种青杨的生长规律研究

    施翔;唐翠平;吴轲;丁光辉;牛国强;

    揭示杨树人工林在生长特性方面的变化规律对进一步挖掘杨树人工林的生产潜力和保证林木速生丰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新疆准噶尔盆地农田防护林21a生青杨为研究对象,运用树干解析法对其树高、胸径、材积的生长规律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青杨生长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0~6a为幼树期,第7~15a为速生期,第16~21a为成熟期。树高速生阶段集中在第3~14a,胸径速生期为第6~16a,材积速生期为第7~15a。在胸径快速增长期间适当进行施肥管理,有利于培育优质大径材。青杨数量成熟年龄约为18a,初始防护成熟龄在第8a。建立的青杨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的六种模型:幂函数型、对数型、指数型、二/三次多项式回归型以及Logistic生长方程均取得较好的模拟效果(R2>0.809),三次多项式方程是模拟青杨树高和胸径生长进程的最佳模型,Logistic模型是模拟青杨材积生长进程的最佳模型。

    2013年07期 v.27 15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0 ] |[下载次数:280 ] |[引用频次:13 ]
  • 沙棘柔性坝影响下砒砂岩沟道土壤水分空间变异分析

    杨方社;曹明明;李怀恩;杨联安;毕慈芬;乔旺林;

    根据典型砒砂岩区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旗境内植有沙棘柔性坝的东一支沟道与无任何植物的对比沟道的表层(0-30cm)土壤含水量数据,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与探讨了沙棘对砒砂岩区小流域沟道土壤水分小尺度空间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棘可明显提高砒砂岩区小流域沟道土壤含水量;沙棘柔性坝沟道与对比沟道土壤含水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特征,沙棘柔性坝沟道土壤含水量在1-6m变程内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对比沟土壤含水量在1-5m变程内具有较高的空间自相关性;土壤含水量分数维值表明,沙棘柔性坝沟道土壤含水量的空间依赖性比对比沟的要弱些;沙棘对小尺度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异质性有显著影响。应当指出的是,虽然降雨是土壤含水量空间自相关与分布格局影响的主要因素,但干旱条件也不容忽视,在长时间地表蒸发及植物蒸腾作用下,沟床表层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性会进一步加强,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沟床表层短根系及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生长与分布。

    2013年07期 v.27 161-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5 ] |[下载次数:358 ] |[引用频次:14 ]
  • 文冠果耐盐性试验研究

    张晓燕;高永;胡春元;杨敏;高君亮;

    利用不同浓度梯度的NaCl单质盐水灌溉试验,研究盐胁迫对文冠果叶片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进而评价文冠果的耐盐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盐胁迫下,文冠果叶片细胞膜相对透性随胁迫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最大时达56.90%,是对照的2.94倍;MDA(丙二醛)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大,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和POD(过氧化物酶)活性较对照基本均有所增加,可溶性糖含量也有一定的积累,在0.4%时达到最大值为0.72g/g·FW,可以缓解由盐溶液引起的渗透胁迫,文冠果在一定范围内有一定耐盐性。

    2013年07期 v.27 168-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8 ] |[下载次数:461 ] |[引用频次:22 ]
  • 国内客源市场的游客偏好比较分析——以喀什市为例

    宋涛;周建明;蔡建明;罗希;谢丽波;宋增文;

    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研究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偏好特征则是游客差异化市场选择的根本原因。文中以喀什市游客市场调查问卷结果为基本研究对象,运用SPSS软件中的多重对应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喀什市国内客源市场空间分异与游客选择偏好的耦合性。研究发现,环渤海、长三角等远程客源市场偏好于观光旅游、民族旅游等旅游产品以及高质量的餐饮、住宿等旅游设施条件;新疆及近中程游客市场则对商务旅游、探亲旅游等旅游产品更为关注,且对商务、信息和交通等基础旅游条件更为关注。文中特别指出,旅游地发展只有更加关注差异化地域客源市场的游客偏好区别,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提升旅游地产品、设施、形象,才能全面有效推动旅游地可持续发展。

    2013年07期 v.27 173-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3 ] |[下载次数:1182 ] |[引用频次:24 ]
  • 2001~2010年山西省入境和国内游客时空分布格局及演化研究

    高楠;马耀峰;李天顺;晋迪;胡巧娟;

    运用游客到访率、年际集中指数、动态度、地理集中指数和变异系数等指标,对2001~2010年山西省入境和国内游客时空分布格局及其演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省大部分地级市入境和国内游客到访率年际变化不大,国内游客流随时间变动的稳定性高于入境游客流;2)在地区尺度上,入境和国内游客空间分布呈现出"晋中高,晋北、晋东南、晋南低"的空间格局,入境游客有向晋中地区集中的趋势,国内游客有向其他三个地区扩散的趋势;3)在市域尺度上,入境和国内游客空间分布呈现出从"单核辐射结构"向"多核辐射结构"转变的趋势,空间分布趋于均匀,市际间差异逐渐缩小。

    2013年07期 v.27 179-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2 ] |[下载次数:734 ] |[引用频次:24 ]
  • 基于Theil指数的陕西入境旅游经济区域时空差异研究

    吴冰;马耀峰;高楠;

    运用Theil系数,从时间和空间的视角对陕西省入境旅游经济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入境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呈波动上升趋势。2001~2007年,区域差异较大,且平稳上升;2008~2010年,区域差异较小,且增速减缓。入境旅游经济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体现在西安市与其他地市、关中与陕北陕南地区之间两个层面上。这与关中城市发展较早,具有资源、交通、经济发展优势密切相关。2008年后,由于政策的支持和交通的改善等原因,陕北和陕南入境旅游发展增速,使得区域差异减小。

    2013年07期 v.27 186-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1 ] |[下载次数:1047 ] |[引用频次:57 ]
  • 基于真性旅游的旅游动机3D指向分类法研究

    刘啸;

    国内外旅游动机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动机就是一种纯心理活动,很难观测。其理论比较笼统、关注点片面也是造成旅游动机概念不确切和比较混乱的重要原因。作者根据目前国内游客结构的变化,分离出真性旅游与借故旅游,引入了控制论中的黑箱理论,将旅游动机看作是一个典型的黑箱,通过观察旅游者行动的指向来逼近旅游动机的本质。文中按照旅游行为的指向将旅游动机分为三个维度(一维空间、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人们的旅游行动还主要集中二维空间内,即人类生活空间的扩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一维和三维动机会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指出了这种分类对旅游规划和资源开发的指导意义。

    2013年07期 v.27 19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7 ] |[下载次数:510 ] |[引用频次:8 ]
  • 喀什旅游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结构分析

    田晓霞;肖婷婷;张金凤;李翠林;

    以喀什46家旅游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自我中心网络、整体网络两个方面,采用关联强度、网络密度、程度中心性和中介性四个指标,分析了喀什市旅游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结构。结果表明:群内企业间为弱连带关系,整体网络密度较低,旅游局是整体网络的中心,旅行社处于网络的第二层,酒店处于外围;愈是中心性高的企业,在网络图中的位置愈靠中心。

    2013年07期 v.27 197-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7 ] |[下载次数:1262 ] |[引用频次:35 ]
  • 潜在游客目的地选择的气候因素分析

    曹伟宏;何元庆;王世金;杜建括;常丽;

    以不同气候区1704份有效问卷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单要素评价模型,综合分析了潜在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天气偏好及感知态度。结果表明:气候的空间异质性影响游客出行行为,绝大部分受访者喜欢阳光灿烂、温暖宜人的气候,但当居住地具有不舒适的极端气候特征时,潜在游客会喜欢与之相反的舒适气候,如冷干地区的人群偏好小雨湿润气候,而高温地区的人群则偏好冰雪天气;旅游地气候特征对潜在游客出行决策影响重要,但其影响程度远低于景观质量及安全性等因素;居住地气候特征不同,其潜在游客选择目的地的感知与态度也不同。总体而言,居住地气候舒适度越低,旅游地气候因素对潜在游客选择目的地的影响就越大,反之亦然。

    2013年07期 v.27 203-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7 ] |[下载次数:526 ] |[引用频次:2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