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继平;
以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掌握的资料为依据,总结了《防沙治沙法》十余年来贯彻实施情况:防沙治沙取得了明显成效,完善了配套法规制度,推进了依法治沙进程。同时,作者查找并分析了防沙治沙执法监督落实难、法律之间冲突、制度设计不完善、沙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未体现防沙治沙要求等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法律制度的建议。
2014年03期 v.28;No.187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98 ] |[引用频次:7 ] - 任晓松;赵涛;
以扩展型KAYA公式为视角,采用多变量协整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测算了中国1980-2010年间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关系,在此基础上检验了其相互间格兰杰因果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强度与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碳排放强度是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的格兰杰原因;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是能源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原因;碳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2014年03期 v.28;No.187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72 ] |[引用频次:51 ] - 董鸣皋;
基于多指标决策理论,提出一种新的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包括指标组合赋权和指标信息集结两个过程。其中,依据乘一致偏好关系和特征向量法得到指标主观权重;利用指标统计数据和方差最大化非线性规划模型得到指标客观权重;引入评价者偏好度对主客观权重进行凸组合;利用几何平均集结算子将评价区域每个年度的多个指标数据融合为一个综合值,作为该年度评价值;对不同年度评价值排序、分析该评价区域发展态势。最后,以陕西省2003-2007年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为例对几种评价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与已有方法相比,该方法的评价结果更趋合理。
2014年03期 v.28;No.187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58 ] |[引用频次:30 ] - 陈立芸;刘金兰;王仙雅;张臻;
以WBCSD的环境绩效评价原则为依据,选取评价指标,构建了基于方向距离函数的中国制造业环境绩效评价模型。实证结果显示:29个制造业行业的环境绩效差距较大,有9个行业的环境绩效连续四年均为最好,食品制造业和纺织业这两个行业在2006-2009年的环境绩效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他行业则没有呈现出规律性变化。文中为研究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关系及碳减排配额在行业间的分配提供了一定的支撑依据。
2014年03期 v.28;No.187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71 ] |[引用频次:27 ] - 李松;张小雷;李寿山;杜宏茹;
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指标体系和城市发展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土地利用综合分值和城市发展综合分值,再通过协调度、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三个指数衡量两者和谐关系。研究发现:在研究阶段内,新疆18个绿洲城市协调度、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三项指标总体呈现递减态势,城市系统的同步性、适用性、有序性处于下降阶段,城市系统和谐度较弱,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的矛盾正不断加剧,其复杂关系在很长时间将是新疆城市面临重要难题。城市系统和谐程度时空分异客观存在,北疆城市和谐性整体增强,南疆和东疆城市整体减弱,其中北疆上升2.62%,南疆、东疆分别下降51.67%和56.13%。
2014年03期 v.28;No.187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83 ] |[引用频次:26 ] - 马琼;苏美玲;
研究塔里木盆地生态赤字的动态变化,为政府部门合理规划塔里木盆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依据,运用生态足迹和适度人口模型,计算了塔里木盆地2002-2010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适度人口规模,并将其与现实人口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塔里木盆地人均生态资源需求明显大于人均生态资源供给,生态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动态来看,2002-2010年间,塔里木盆地适度人口规模与实际人口数反向变化,生态赤字呈扩大趋势,赤字人口从2002年的166.83万人大幅增加到2010年的569.26万人,人类对耕地、草地和化石能源用地的开发和利用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的阈值,塔里木盆地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性在下降。认为这是塔里木盆地人口增长、人均生态资源需求增加的反向影响,以及技术进步、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正向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2014年03期 v.28;No.187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38 ] |[引用频次:25 ] - 周玉玺;周霞;宋欣;
干旱缺水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提高农户农业节水技术采用水平是应对干旱的重要措施之一。文中依据对山东省17市333个农户的实际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从5个方面揭示了影响农户农业节水技术采用差异的因素。结果表明:干旱地区农户普遍认识到节水技术对稳定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但不同农户对不同类型的节水技术采用水平差异显著,51.04%的农户采用喷滴微灌技术。影响农户采用差异的关键因素是水资源短缺程度、户主文化水平、农用水价、灌溉费用及地势特征。说明在水资源短缺和土地特征的刚性约束下,农用水管理制度及农业节水技术的适用性和便利性是影响农户实际差异的因素。
2014年03期 v.28;No.187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18 ] |[引用频次:79 ] - 何明花;刘峰贵;唐仲霞;周强;
以西宁市为研究区域,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效率三个方面,建立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西宁市2003~2008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人口密度、人均住宅使用面积、地均固定资产投入、人均建设用地、土地农业利用率是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西宁市2003-2008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渐提高,尤其在2007年西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得分明显增大,土地投入产出指标明显提高。但土地利用强度指标未达到其应有的贡献水平,建议今后城市发展中更应在土地利用强度指标上寻找解决办法以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2014年03期 v.28;No.187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76 ] |[引用频次:54 ] - 张凌云;李松;张洁;綦群高;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由此带来的社会阶层分化,居住空间分异、隔离、极化是当前学术界热点命题之一,而乌鲁木齐市是一个拥有49个民族的多民族特大城市,民族文化差异显著,民族居住格局现象不容忽视。文中利用Arcgis10.0软件,运用全局Moran,s I指数和局部Getis-ord G*热点图方法,从全局和局部两个层面上研究了乌鲁木齐市民族居住格局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全局Moran's I指数都为正,且都大于E(I),说明少数民族都有各自的高度聚居区;通过局部Getis-ord G*热点图发现: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乌鲁木齐市东南部,回族主要聚居在乌鲁木齐市北部,哈萨克族主要聚集在乌鲁木齐市南部。
2014年03期 v.28;No.187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13 ] |[引用频次:30 ] - 刘小凤;陈英;颉丽娟;张文斌;
基于对榆中县532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利用Logistic模型,对农民选择住宅小区住房类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被调查农户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规模、家庭年收入、人均宅基地面积和房屋类型这六个因素对农户选择住宅小区住房类型的意愿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农户的家庭年收入与农户选择住宅小区住房类型的意愿成正相关,即农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户家庭收入越高,农户选择住宅小区的意愿就越强;农民的年龄、家庭规模、人均宅基地面积和房屋类型与农户选择住宅小区住房类型的意愿成负相关,即农民年龄越大、家庭成员越多、人均宅基地面积越大、现有房屋楼层越高,农户选择住宅小区的意愿就越弱。
2014年03期 v.28;No.187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4 ] |[引用频次:7 ] - 陈起伟;熊康宁;兰安军;
以2000-2010年三期卫星形像为数据源,结合统计资料研究了最近十多年来贵州省石漠化土地面积变化状况。结果表明:贵州省2010年石漠化土地面积为36473km2。其中2000~2005年,每年增加335.4km2;2005~2010年,石漠化面积减少1126km2,年变化率-0.6%;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初见成效,贵州石漠化发展趋势得到遏制。石漠化内部变化主要集中在相邻等级之间,在短时间内一般不会发生等级跳跃变化,矩阵转变主要发生在等级较低的石漠化等级,强度石漠化转变面积最小,表明石漠化等级越高,治理难度越大。
2014年03期 v.28;No.187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08 ] |[引用频次:68 ] - 曾光;高会军;朱刚;
以1975年MSS、2000年ETM和2007年CBERS-2三期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信息源,对塔里木河三源流区湿地演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32年间,塔里木河三源流区湿地减少面积共计1790.73km2,天然湿地的严重退化是引起湿地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2)湿地景观斑块数和斑块平均面积均呈逐年减小的变化趋势,1975-2000年湿地变化以萎缩方式为主,2000-2007年小湿地斑块则出现了严重的消亡现象。3)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和破碎化指数逐年减小,优势度指数则呈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表明塔里木河三源流区湿地景观多样性降低,各类型所占比例差异逐渐增大,湿地主导类型已由沼泽草甸湿地转变成了河流湿地。4)人类活动对湿地的破坏强度明显减弱。1975-2000年,塔里木河三源流区因"围湿造田"而直接占用的湿地面积达782.75km2,2000-2007年减少至606.48km2,尤以和田地区变化最为显著,因"围湿造田"占用的湿地面积由286.43km2减少至75.77km2。32年间,喀什地区"围湿造田"强度高居不下,是湿地退化人类活动影响强度最大的地区。
2014年03期 v.28;No.187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69 ] |[引用频次:5 ] - 杨立彬;黄强;武见;贾正茂;
通过水量平衡计算,分析表明入湖地表水量减少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红碱淖湖泊持续萎缩的主要原因,而导致入湖地表水量减少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社会用水增加、水库工程拦蓄、植被建设耗水量增加、地下水超采和地下水位下降等方面。结合流域内水库工程供水情况,考虑适当压减农田灌溉面积以压采现状地下水超采量,设置不同用水情景预测了未来湖泊面积:若流域内水库工程按照现状供水水平向河道外供水,考虑压采现状流域内地下水超采量781.3万m3,湖泊面积可维持在35.6km2,较2010年湖泊面积38.2km2缩小2.6km2;若流域内水库工程按照设计供水能力向流域外供水时,即使压采781.3万m3的地下水超采量,未来湖面面积仍将进一步缩减至22.0km2。
2014年03期 v.28;No.187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34 ] |[引用频次:27 ] - 杨岩岩;刘连友;
利用SRTM DEM和TM数据及Arcgis软件,计算了无定河流域沟谷密度,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总的沟谷密度(Dn)为D沙漠区<D沙漠-黄土区<D黄土区,分别为0.057km/km2、0.337km/km2、2.537km/km2,过渡性明显;不同区内,除第3级沟谷外,相同等级的沟谷密度(Dni)为D沙漠区i<D沙漠-黄土区i<D黄土区i;同一区,随沟谷等级的增大,沟谷密度在增大。2)沟谷数量(Nn)为N沙漠区<N沙漠-黄土区<N黄土区,其中黄土区沟谷多达49962条;同一区,随沟谷等级的增大,沟谷数量也在增大,而沟谷的平均长度在减小。3)地质因素、降雨量和下垫面性质是影响沟谷密度分布差异性的主要因素。
2014年03期 v.28;No.187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52 ] |[引用频次:8 ] - 王激清;张宝悦;
以1290个土地样品分析数据为依据,对冀西北农牧交错带张北县土壤养分时空变异与生产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张北县土壤pH值为8.23,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20.4g/kg和1.05g/kg,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80.5mg/kg、20.6mg/kg和181.1mg/kg,和80年代相比均有明显地提高;土壤养分空间分布规律为东南部坝头区高于中部平原区,中部平原区高于西北部丘陵区。随着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性质影响的提高,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异性增加,根据张北全县及不同分区的土壤养分时空分异提出适宜的农业生产发展建议。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仍是张北县土壤肥力提高的前提基础,保证土壤中磷和钾的稳定供应对保持土壤肥力、作物高产也是十分必要的。
2014年03期 v.28;No.187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7 ] |[引用频次:19 ] - 陈秋计;
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造成耕地资源大面积损毁,严重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制约了矿区可持续发展。目前开采沉陷对耕地的损毁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层面,忽视了耕地资源所具有的生态服务功能以及社会保障功能。文中根据资源价值理论,结合郑州矿区实际情况,定量评价了煤炭开采所造成的不同损毁程度的耕地资源价值损失,其中,轻度损毁的耕地价值损失2639元/hm2/a,中度损毁的耕地价值损失7737元/hm2/a,重度损毁的耕地价值损失22715元/hm2/a。该方法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开采沉陷对耕地资源的损毁情况,为合理制定矿区耕地资源补偿方案提供依据,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014年03期 v.28;No.187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57 ] |[引用频次:14 ] - 潘德成;邓春晖;吴祥云;宋品玉;林玉友;李纯乾;屈文文;
以阜新煤矿区矸石山和排土场为研究对象,采用变异系数和有效水分参数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对植被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受土壤物质组成及形成方式的影响,矿区3个典型样地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和有效水分参数均存在较大差异,并直接影响地上植被的生长。现有植被根系的分布对各层土壤水分尚未达到最佳利用效果。在生态重建时,排土场覆土平台应以草本和浅根灌木相结合为主,慎栽深根植物;排土场自然风化平台应以野草自然生长为主,并兼顾不同根深乔灌木混植方式;矸石山土壤水分因多处在迟效水或无效水范围,不利于植物生长,应以节水工程措施为主,以植被措施为辅加以治理。人工覆土措施可明显改善矿山复垦区土壤水分的分布状况。
2014年03期 v.28;No.187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38 ] |[引用频次:39 ] - 李曼;何雨江;蔺文静;王贵玲;
为剖析河北平原种植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时空变化特征,根据典型区2010年全年气象、大田灌溉和负压计监测结果,分析土壤水分运动方式及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水分运动基本类型以蒸发-入渗型为主,但不同季节土壤水分运动方式差异显著,尤以夏季最为复杂;2)降水蒸发、灌溉以及植物根系吸水分别在不同阶段对土壤水分运动起主导作用;3)种植条件下,垂向上剖面动态呈现显著分带性,且灌溉前后土壤水分运动类型呈周期性变化。
2014年03期 v.28;No.187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5 ] |[引用频次:9 ] - 邱海军;曹明明;刘闻;郝俊卿;王雁林;
以宁强县地质灾害点空间分布点为数据源,通过引入生态学中最近邻分析法和Ripley K函数法两种点格局分析方法,首次定量的刻画了地质灾害空间分布格局,揭示了其点空间分布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宏观结构的形成遵从某些普遍的规律,一些看起来似乎是毫无关联的"独立事件",实际上都在"暗中"遵从某种既定的规律;2)最近邻分析法计算得出,宁强县灾害点的Z score值为-12.44(P<0.05)。这说明地质灾害点具有明显的聚集分布特征;3)Ripley提出的点格局分析法克服了传统方法只能分析单一尺度空间分布格局的缺点,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间点的信息,可以描述不同尺度的空间格局信息。经过计算得出,以1km为起点,1km为步长的0-20km空间尺度上,地质灾害点的空间分布都呈聚集分布状态;4)两种点格局方法分析发现,地质灾害在空间上表现为聚集分布状态。从小区域上讲,这种聚集效应在空间上的表现为地质灾害的多发地段或区域以及大大小小的滑坡群,是地质灾害群发性的反映。从大的区域上讲,正是有了地质灾害的聚集效应,才会有事故多发地段,进而导致不同的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危险性分区。
2014年03期 v.28;No.187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34 ] |[引用频次:28 ] - 雷磊;江红南;阿尔达克·克里木;伍漫春;
以干旱区典型区域新疆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为研究区,以环境小卫星高光谱影像及野外实测土壤含盐量为主要数据源,进行光谱反射率及其变换形式与土壤含盐量的相关性分析,筛选盐渍化土壤响应最敏感波段,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基于HSI影像的研究区土壤含盐量定量反演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含盐量与HSI波段的敏感性随着波长的增加而增强,位于近红外波段范围(797.826-923.913nm)的相关系数R普遍较高,基本在0.7左右。土壤光谱反射率对数的倒数一阶微分变换在628.261nm和923.913nm的波段组合为最佳敏感波段,所构建的土壤含盐量反演模型为最优模型,模型方程为Y=-11.731-114.996X628.261-186.637X923.913,模型及检验的决定系数R2都在0.85以上,均方根误差RMSE约为2.7。该模型的建立为地区土壤含盐量信息的提取及监测提供了参考。
2014年03期 v.28;No.187 11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35 ] |[引用频次:24 ] - 宁有丰;王琦;曹苗苗;王修内;
通过测定和分析一个水文年内黄河潼关段河流悬浮物和底泥中有机质的碳同位素组成,发现该断面河流悬浮物的δ13C值在-27.4‰~-23.5‰之间变化,平均值为-24.9‰,冬季样品的δ13C值要明显偏负,显示出高比例的C3植物来源。河流底泥的δ13C值相对稳定,在-24.5‰~-23.4‰之间变化,平均值为-24.0‰。研究结果表明:河流悬浮物δ13C值的组成变化可以反映流域内植被组成状况的季节性变化,而河流底泥的δ13C值则代表了流域内长期平均的植被分布状况,受流域内季节性植被变化的影响较小。
2014年03期 v.28;No.187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0 ] |[引用频次:9 ] - 任朝亮;宋进喜;王珍;于芳;
通过对渭河干流5个研究点河水中的总氮、总磷、悬浮物、酸碱度和底泥中的有机质、重金属(Cd、Pb、Zn和Cu)的含量进行测定,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法和Pearson相关系数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底泥中有机质含量在5个研究点中临潼最大(6.61g/kg)、草滩最小(2.26g/kg),呈现为临潼>咸阳>眉县>华县>草滩;有机质空间特征为水平方向上呈"波浪型"分布,垂直方向上河流上游大部分为上层大于下层,下游情况相反;水质指标总氮、总磷、悬浮物、酸碱度及底泥中重金属Cd、Pb和Zn和底泥中有机质含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悬浮物(0.743)和重金属Cd(0.802)。
2014年03期 v.28;No.187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02 ] |[引用频次:19 ] - 王娅;张文波;窦学诚;
以西北高寒牧区肃南县为研究区域,利用实地调研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对退牧还草工程影响下村域经济的响应程度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村域经济对退牧还草工程的响应机制。研究表明:村域经济对退牧还草工程产生积极的响应,主要表现在产业响应、职业响应和观念响应三方面。牧户的年龄、家庭规模与村域经济对退牧还草工程的响应程度呈负相关,而受教育程度、草原退化认知、家庭规模、获益程度是其显著的正向影响因素。同时,牧户后续发展的替代产业培育问题是退牧还草工程对村域经济持续产生积极影响的关键问题,应从牧户、市场、政府三个方面来解决。
2014年03期 v.28;No.187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510 ] |[引用频次:26 ] - 伏捷;李永化;张华;刘剑刚;
通过对辽东半岛坡积物、红色风化壳两类沉积物磁化率的测试,揭示了研究区晚新生代以来沉积物磁化率的垂向变化特征及空间分异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及其古气候变化信息。研究表明:辽东半岛坡积物S1~S4剖面、红色风化壳S5~S6剖面的质量磁化率平均值分别为71.75×10-8、65.81×10-8、68.17×10-8、151.70×10-8和305.06×10-8、473.26×10-8m3/kg,频率磁化率平均值分别为10.77%、9.67%、9.46%、10.79%和14.44%、14.95%;辽东半岛坡积物的质量磁化率值的变化特征、辽东半岛坡积物和红色风化壳剖面的频率磁化率值的变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形成时的古气候信息。
2014年03期 v.28;No.187 135-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8 ] |[引用频次:20 ] - 张娟;徐维新;肖建设;赵慧芳;
基于1992、2002、2008年三个时相TM数字遥感影像和1:10万地形图数据,通过目视解译方法提取冰川面积,研究了青藏高原腹地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地区冰川变化问题。结果表明:各拉丹东地区总冰川面积自1992年以来呈持续下降趋势,面积由1992年的931.59km2减少至2002年的927.66km2,至2008年时缩减至915.13km2。1992~2008年冰川面积共减少了16.46km2,年平均递减约1.03km2,总面积减少约1.77%。2002-2008年总面积下降约1.35%,约为1969-2000年的31a间冰川消融面积的80%,表明近二十年青藏高原腹地冰川退缩速率明显加快。进一步分析发现,面积较小的冰川其消融或退缩速度更快,面积较大的则相对较为缓慢。在总体退缩趋势下,2号冰川末端部分地区2002年出现了增长趋势,其变化趋势表现为:退缩-短暂前进-退缩。对影响冰川变化气候因子分析表明,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地区升温所引起的气候变暖是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该地区冰川加速消融的根本原因,气候显著变暖冰川明显退缩。
2014年03期 v.28;No.187 14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88 ] |[引用频次:13 ] - 刘海涛;刘海红;韩春光;王仁春;普云锦;樊巍;
使用南疆33个气象站1960-2010a大风日数资料,综合应用线性倾向估计、离散功率谱、Mannkendall和累计距平方法分析了南疆大风天气的变化趋势、周期及突变特征。结果发现:1)南疆大风总体呈线性递减的趋势,线性递减率为1.3d·(10a)-1,空间上大风集中分布在南疆西部的克州、喀什和南疆东部的哈密地区,平均大风日数在10d·a-1以上,淖毛湖和十三间房两个大风高值中心年均大风日数高达90d和123d,地区之间哈密地区大风最多,年均54d,和田地区最少,年均3.3d;2)年内南疆大风分布呈单峰型,主要在4~7月出现,占全年大风日数的62.0%,70年代大风最多,90年代最少,2000-2010年略有增加;3)南疆大风周期上有着3a、5~7a和10a的振荡周期,整个区域在1987a发生减少性突变。
2014年03期 v.28;No.187 148-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0 ] |[引用频次:21 ] - 邹旭东;杨洪斌;张云海;刘玉彻;汪宏宇;
在沈阳市内选取PM10排放量较大的39个污染源排放资料,利用CALPUFF大气污染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对地表类型资料中城市、建筑用地的范围进行了修正。对2010年3月-2011年2月沈阳市全年PM10浓度分布情况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春季的扩散范围最大,2.5μg/m3浓度线基本覆盖了城区的西南部、中部和东北部,浓度分布呈南北方向对称,夏季的浓度分布呈西南、东北走向,秋季的污染物浓度扩散的方向是偏南和偏东北方向,冬季的扩散方向主要是偏南和偏东南方向。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考虑,沈阳的西北部、西部、西南部受市内污染源排放的影响较小,其中西北方向受到的影响最小,小于1.0μg/m3。北部、东部和南部受市内污染源排放的影响较大,其中南部和北部方位污染物扩散的范围大,浓度值较低,约为1-3μg/m3,东部方位污染物扩散的范围小,浓度值高,最大值为5-7μg/m3。
2014年03期 v.28;No.187 15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4 ] |[引用频次:9 ] - 李兴华;李云鹏;杨丽萍;
在内蒙古土壤墒情和干旱监测评估服务中,通过土壤含水量地面观测与卫星遥感监测的有机结合,达到优势互补,使内蒙古的干旱服务工作达到准确及时。利用土壤相对湿度划分干旱等级,方法简单精确,容易业务化;卫星遥感监测在春季(6月1日以前)采用热惯量法,夏季(6~8月)利用植被指数法,秋季以地面监测服务为主。另外,卫星遥感受监测时间和植物生长特性的影响,监测结论难免出现滞后,尤其对干旱初期的判断就更加模糊,卫星遥感监测更适合在连续大旱的情况下对干旱的动态进行监测评估服务。
2014年03期 v.28;No.187 162-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57 ] |[引用频次:26 ] - 赵玉兵;孙东磊;张月辰;李春强;王志刚;
采用河北南部4个代表性站点逐日气象资料,利用Mann-Kendall检验和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建立了河北南部冬小麦冬前及越冬期积温适宜度评价模型,分析了温度及积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0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16℃日期在1985年前后发生突变,突变区域为2005~2007年,日期变化存在10~12a尺度周期变化规律;气温稳定降至14℃的日期在2003年前后发生突变,突变区域为2009~2010年;冬前≥0℃积温适宜度平均值为0.89,在1991年前后发生突变,2004~2010年积温适宜度呈显著降低趋势,积温适宜度变化存在12~15a尺度震荡周期;越冬期负积温适宜度平均值为0.64,变异系数0.36,1967年前后发生突变,突变区域为1976~1993年,负积温适宜度变化存在4~7a震荡周期;越冬期极端最低气温在1985年前后发生突变,1995年后极端最低气温升高趋势十分显著;越冬期最低气温≤-10℃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河北南部麦区冬前积温升高趋势不显著,近10a大多数年份积温显著偏多,但波动较大,偏离常态发生概率增大,积温适宜度呈下降趋势,极易出现积温过多或过少,造成冬前旺长或苗弱;越冬期负积温呈明显减少趋势,积温适宜度上升,极端最低温度升高,日最低气温≤-10℃日数减少,这种变化趋势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极端最低温度偏低和低温持续时间较长引起的冻害发生。
2014年03期 v.28;No.187 16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2 ] - 古丽克孜·吐拉克;李新国;刘彬;海米提·依米提;
以开都河下游绿洲为研究区,利用1990年、2000年、2011年三个不同时期遥感影像数据,运用RS与GIS技术,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开都河下游绿洲近30a的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多样性指数由1.41下降到1.39,优势度指数由0.13下降到0.03,景观破碎度指数由0.0034下降到0.0023,数值变化虽然不大,但均呈下降趋势,特别是破碎度指数只有0.0034、0.0024、0.0023,均接近于0,表明研究区景观破碎化程度相对较低,景观结构较为简单,异质性较低。从1990年以来,研究区的景观格局一直向破碎化与退化方向发展,其原因主要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有关;虽然景观格局破碎化与退化的速度较慢,但是干旱荒漠地带绿洲生态系统的变化必须引起重视。
2014年03期 v.28;No.187 174-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72 ] |[引用频次:13 ] - 魏雅丽;贺玉晓;金杰;熊维满;刘刚才;
选取元谋干热河谷3种植被恢复典型人工纯林(印楝、新银合欢、桉树),通过对林下枯落物蓄积量的实地调查和室内持水过程试验,测定枯落物的持水能力和持水过程。结果表明:1)3种林分单位面积枯落物蓄积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新银合欢(5.751t/hm2)>桉树(3.328t/hm2)>印楝(2.041t/hm2)。2)3种林分枯落物持水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最大持水量、蓄水量、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大小依次为新银合欢>桉树>印楝;自然持水量、自然持水率和最大持水率大小依次为印楝>新银合欢>桉树。3)将3种林分枯落物持水过程分析得出:枯落物持水量和吸水速率分别与浸水时间呈显著的对数关系和幂函数关系,枯落物在1h内持水量和吸水速率迅速增加,随着时间的延长,吸水速率逐渐下降,24h后基本达到饱和。
2014年03期 v.28;No.187 181-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16 ] |[引用频次:34 ] - 张腊梅;刘新平;赵学勇;张铜会;曲浩;罗永清;云建英;
2012年7-9月中旬,以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灌从为对象,研究了其不同部位的穿透雨特征。结果表明:试验期间的总降雨量为105.99mm,其中,12.5%的降雨事件<2mm,50%的降雨事件<5mm。穿透雨量占同期降雨量的76.80%。小于1 mm的降雨对于灌丛下土壤不能产生补给,全部降水都被灌丛截留进而蒸发,对灌丛下土壤属于无效降水。穿透率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85.67%、56.87%。穿透雨量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可用线性公式较好的表达(P<0.01,R2=0.73)。穿透率随降雨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加,两者呈显著的对数关系(P<0.01)。在灌丛不同部位,穿透雨量大小表现为"冠幅边缘>1/2冠幅>灌丛基部"的特征,穿透雨量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大的趋势显现出冠幅边缘处快于1/2冠幅和灌丛基部处,1/2冠幅处快于灌丛基部。
2014年03期 v.28;No.187 187-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4 ] - 王青青;陆亦农;于瑞德;于洋;高翔;
在准噶尔盆地西南缘桦树林内设置63个样方,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编绘艾比湖桦种群的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等参数,运用种群动态量化及时间序列预测分析种群数量动态。结果表明:研究区艾比湖桦种群年龄结构幼龄级、老龄级植株少,中龄级植株较多,种群结构呈纺锤型,种群呈衰退的趋势。艾比湖桦种群死亡率曲线与消失率曲线的变化基本一致,均为种群生长后期大于生长前期,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Ⅰ型。量化分析与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中龄级数量多,导致整体种群动态指数为0.04,但未来中龄级无后备资源补充,老龄级数量呈现增加趋势,为衰退种群。适当的人工辅助恢复和现有植株、生境的保护是维持艾比湖桦种群恢复和种群自然更新的关键。
2014年03期 v.28;No.187 19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9 ] |[引用频次:23 ] - 美英;杨晓华;郭亚男;姜荣;
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人工模拟雨水中镉污染物在四种草本植物中的富集及去除效果。本实验同时设定两种情景,即不同入口浓度和不同土壤介质情况下,分析测定了植物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镉含量及镉的去除率。结果表明:四种草本植物对人工模拟雨水中镉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镉的平均去除率在89.76%~96.64%之间。四种草本植物对人工模拟雨水中镉污染物的去除能力为:早熟禾>高羊茅>地毯草>黑麦草。四种草本植物对于不同浓度的人工模拟雨水中镉的去除率也不相同。当人工模拟雨水中镉的浓度为0.2mg/L时去除率较高并且去除效果稳定,当浓度为0.02mg/L时,去除率变化幅度大,去除效果相对低。对于同一种草本植物相同的入口浓度情况下,沙土Ⅰ为最佳土壤介质,具有较好的去除镉的能力。四种草本植物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镉含量比值均小于1。四种草本植物对镉的总累积量最大的是黑麦草,36.46μg,最小的是地毯草,21.95μg。实验结果表明,植物体内累积的镉的含量与植物生物量呈正相关关系。该研究对于植物滞留系统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2014年03期 v.28;No.187 198-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0 ] |[引用频次:8 ] - 裴宗平;余莉琳;汪云甲;李永峰;刘轶;常晓华;
采用盆栽控水法,测定分析八宝景天、沙打旺、紫花苜蓿和早熟禾4种典型干旱区草本植物的叶片相对含水量(RWC)、相对水分亏缺(RWD)、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7个生理指标的变化,运用隶属函数值法进行植物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单一指标无法准确全面的反映植物的抗旱能力,4种植物苗期综合抗旱性顺序为:八宝景天>紫花苜蓿>早熟禾>沙打旺,八宝景天和紫花苜蓿抗旱性较强,可为干旱区生态修复植物抗旱能力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2014年03期 v.28;No.187 204-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35 ] |[引用频次:67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