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非线性动态关系研究

    梁经纬;刘金兰;柳洲;

    利用两区制马尔科夫状态转移模型对我国1953-2008年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进行刻画,结果表明:我国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呈现明显的动态区制转移和非对称性;在经济适速增长时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符合增长理论;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符合反馈理论;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相互作用。

    2014年05期 v.28;No.189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84 ] |[引用频次:42 ]
  • 北疆城镇区域社会经济与绿洲生态系统协调发展评价

    张芳;段汉明;张婷;

    城镇区域社会经济与绿洲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重要任务。文中以北疆14个主要城镇为例,深入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建立了社会经济与绿洲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引用协调度发展模型以及经济生态效益划分标准,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域的社会经济与绿洲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北疆城镇区域14个主要城镇的经济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度总体水平不高,平均协调发展度仅为0.46。2)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总体水平都较低,平均经济效益为0.21,平均生态效益为0.30。3)各城镇中属于经济环境同步发展的两个,经济主导环境滞后类型两个,其余均为经济滞后环境主导型。

    2014年05期 v.28;No.189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26 ] |[引用频次:17 ]
  • 煤炭开发对伊金霍洛旗经济发展贡献的实证研究

    赵丽霞;杨咏梅;贺晓;胡春元;

    以1990-2012年统计数据为依据,使用stata的corr方法研究伊金霍洛旗GDP与煤炭开发的关系。结果表明:煤炭开发对伊金霍洛旗的经济发展贡献巨大;定量分析表明,两者关联度逐年增长;2012年达到0.9872,GDP煤炭的消费弹性和生产弹性分别为-13.38-2.02479,-9.19703-1.26132;煤炭消费量是导致GDP快速上涨的关键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由社会经济指标、城乡人口构成指标等构建多维组合矩阵,通过主成分估计得出,第一主成分中原煤产量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9967,依据主成分载荷分析,即为Y ij与B J的相关系数,分析出未来该地区在发展中需要调配产业结构,提升原煤利用率。据此,为实现该地区中长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平衡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2014年05期 v.28;No.189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0 ] |[引用频次:3 ]
  • 天津市滨海地区城市形态模拟预测分析

    苗展堂;黄焕春;运迎霞;

    以1998-2011年的五期遥感影像及2010-203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结果为依据,基于灰色logistic-CA模型,模拟预测天津市滨海地区2011-2020年城市形态演化过程,探索在历史惯性发展趋势下的城市形态演化规律特征。2011-2020年模拟预测结果显示:滨海地区城市形态将逐步形成"十字形"空间格局,十字形的轴带为海河城市发展主轴和沿海城市发展带;城市形态演化由五个组团主导,五个组团是塘沽城区、塘沽港、汉沽城区、滨海国际机场、大港城区与大港油田;前期城市形态将会围绕城市旧城区和港口扩展,中期将主要围绕五个组团式扩展,后期五个组团的扩展使沿海城市发展带与海河城市发展轴的十字形连接。

    2014年05期 v.28;No.189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3 ] |[引用频次:7 ]
  • 基于空间相关分析的农地城市流转决策模型研究

    高进云;乔荣锋;

    由于耕地资源的稀缺性,既要"吃饭"又要"建设"的要求使得农地用途转换决策的合理制定尤为艰难和关键。文中在充分考虑特定地块用途转换的空间自相关基础上,建立了农地城市流转决策的空间经济计量模型,研究地块空间自相关、地块自身特征和可及性对农地城市流转决策的影响。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以天津市宁河县大北涧沽镇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现状地块用途会显著影响其相邻地块的用途;当权重门槛距离为400m时,地块现状用途之间的空间相关性表现最强;地块面积、离公路距离、离沟渠距离、离农村道路距离对农地用途转换有显著影响。

    2014年05期 v.28;No.189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4 ] |[引用频次:11 ]
  • 基于扎根理论的生态示范区品牌定位研究——以内蒙古恩格贝为例

    王光文;王敬超;

    恩格贝是我国荒漠地带生态示范区的典型代表。文中遵循扎根理论的方法和步骤,从三个序列的恩格贝品牌定位资料的获取,到其概念、范畴、主范畴、核心范畴的形成,构建起了三维资料支撑、四层内容递进的理论框架,并进行了以下讨论:生态示范区品牌定位资料的译码,实质上是其发展阶段、影响因素和行动策略的反映,是其生态与人文交织发展的故事线;可将生态示范区的品牌定位延至产品的区域公用品牌和地理标志品牌;生态示范区的品牌定位,广义上还包括核心范畴的物化、传播与沟通环节。恩格贝品牌定位研究,为其他生态示范区的品牌定位提供了系统化经验,为荒漠化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也为相关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参考。

    2014年05期 v.28;No.189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21 ] |[引用频次:10 ]
  •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测度及差异分析——以新疆为例

    杨帆;杨德刚;

    基于2011年各地州统计资料,用熵值法分析新疆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及空间差异,探究了导致公共服务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1)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偏低,空间差距较大,服务水平最高的地州得分只有0.601,最低的得分州只有0.194,66.67%的地州得分在0.2~0.4之间;2)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差异明显,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以及互联网用户数对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贡献最大;3)乌鲁木齐市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最高,和田地区最低;北疆基本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和地域差异都略高于南疆;4)经济发达和城镇化率高的地州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高,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高的地州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5)基本公共服务的差异产生是经济发展不平衡、流动人口多、受教育程度低、自上而下的政绩考核机制以及财权事权界定不清、财政资金滥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014年05期 v.28;No.189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79 ] |[引用频次:80 ]
  • 汉唐间敦煌地区的环境生态问题及其治理研究

    许文芳;韦宝畏;

    对汉唐之间敦煌地区由于过度开发所造成的环境生态问题及当地民众为应对生态环境问题加剧所采取的治理举措进行了梳理和研究,以期为今天敦煌地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2014年05期 v.28;No.189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0 ]
  • 资源环境产权缺陷与矿区生态补偿机制缺失:影响机理分析

    曾先峰;

    矿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根源在于资源环境产权制度的缺失。我国矿产资源产权制度主要存在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混淆导致权责不清,采矿权权能残缺,以及一元矿权与二元地权的矛盾与冲突问题。对环境质量的使用权尚没有在法律层面上进行明确界定。对榆林矿区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利益主体与生态补偿的责任主体严重背离。只有从改革资源环境产权制度着手,才有望建立完善的矿区生态补偿机制,从而彻底解决矿区生态环境问题。

    2014年05期 v.28;No.189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40 ] |[引用频次:13 ]
  • 25年来额济纳天然绿洲LUCC、ET与VC研究

    吕忠杰;刘海世;张福存;刘春雨;

    利用Landsat-TM遥感数据解译了额济纳天然绿洲80年代、1900年和2009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及提取了植被覆盖度(VC),并利用SEBS反演了蒸散发(ET)。采用实地验证点7个和Google Earth验证点11个对2009年的影像解译和遥感反演ET的结果进行精度验证;影像解译的精度为77.78%,ET平均相对误差为8.72%。同时,对LUCC、ET及VC的时空分布格局及LUCC对ET和VC的影响做了探讨。ET以及VC的空间分布与LUCC的类型有关,ET的高值区主要在东居延海(苏泊淖尔)、东河(纳林河)、西河(木林河)、东西两河的19条支流、林地、VC较大的灌木及草地,除水体外,这些区域也是VC的高值区;而ET的低值区主要在荒漠、居民地、VC小的灌木、退化严重的草地及少量耕地,这些区域也是VC的低值区;除水体外,ET与VC的高低分布是大体一致的。据此,LUCC空间格局的变化特点基本控制了研究区的ET与VC的空间分布特点。

    2014年05期 v.28;No.189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8 ]
  • 河西绿洲边缘积沙带的成因初探

    常兆丰;刘世增;唐进年;张剑挥;王强强;张大彪;朱淑娟;樊宝丽;张国中;

    甘肃河西地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防沙治沙,在绿洲边缘形成了一条积沙带。绿洲边缘积沙带是一个新的科学问题。为了研究积沙带的形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文中对河西走廊东端至走廊中西部绿洲边缘的积沙带进行了调查,运用SPSS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河西走廊东端至中西部绿洲边缘积沙带平均高12.77m,平均带宽308.48m。2)积沙带形成的沙源因素是其上风向主风方向经过沙漠的距离;积沙带形成的气候因素是年降水和年平均风速;3)积沙带的高度和宽度与其上的天然植被盖度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与包括人工植被的植被总盖度相关不显著。4)降水条件是决定积沙带高度的关键因子。降水通过改变土壤水分条件从而影响植被盖度,进而影响积沙带的发育。

    2014年05期 v.28;No.189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1 ] |[引用频次:3 ]
  • 基于高光谱的区域土壤质地预测模型建立与评价——以河套灌区解放闸灌域为例

    张娜;张栋良;李立新;屈忠义;

    为了运用光谱反射率快速确定土壤质地,对河套灌区6种不同类型土壤质地在室内进行光谱反射率测试,分别运用一元线性回归、逐步多元回归及BP神经网络三种方法建立光谱反射率与土壤砂粒含量及粉粒含量的拟合模型,并利用估测数据对样品进行土壤质地的模拟。结果显示:三种预测模型精度及其预测能力均较为满意,其中BP神经网络的拟合效果最好,砂粒,粉粒估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为0.86,外部检验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8,0.90。利用BP神经网络预测得出的粒径含量对样本质地重新判定,发现达到91.74%的样本符合类别分类要求。研究结果为利用高光谱图像大范围确定土壤质地奠定了基础,对于未来区域模型模拟和土壤水力参数推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2014年05期 v.28;No.189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60 ] |[引用频次:34 ]
  • 洛川苹果园冬季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

    刘长海;苑彩霞;屈亚谭;王文强;席静伟;

    研究苹果园冬季大型土壤动物的分布及其群落结构特征,以指导果园健康及其害虫的生态调控。2010年11月,选取延安洛川县苹果示范园、常规园两种样地,采用五点法采样、手拣法分离土壤动物。共采集土壤动物67只,隶属3门5纲7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咀刺目为苹果园的优势类群。洛川苹果园冬季大型土壤动物呈多样性分布,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构成了洛川苹果园冬季大型土壤动物的基本成分。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呈表聚性。示范园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群落类群数和个体数均大于常规园,而均匀性指数小于常规园;常规园的丰富度指数和优势度集中指数略低于示范园。由此可知,示范苹果园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

    2014年05期 v.28;No.189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3 ] |[引用频次:10 ]
  • 西部七省区畜禽废弃物利用状况的调查与探讨

    雷成;陈佰鸿;郁继华;包建财;冯致;卜瑞方;杨娟;

    西部七省区是我国传统的畜牧业基地,2010年总养殖量为44649.9万头(只)。通过实地调查的统计数据和查阅相关文献的数据,估算出西部七省区的畜禽粪便总量约为3.3亿吨,占到了全国总量的20.15%。换算得出有机质的量约为6223万t,氮的量约为146万t,磷酸和氧化钾的量约为106万t和70万t;畜禽粪便在能源方向折算标准煤为4506.9万t,折算沼气则为105.5亿m3。西部七省区的畜禽养殖规模和数量较大,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畜禽粪便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严重,且对于畜禽粪便的处理以及利用途径较为单一和落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科技引导和资金支持。

    2014年05期 v.28;No.189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90 ] |[引用频次:21 ]
  • 华北土石山区不同龄组侧柏人工林土壤呼吸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李会杰;饶良懿;宋丹丹;陈达;杨雪;赵冰清;

    以华北土石山区不同龄组的典型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碱液吸收法测定土壤呼吸,用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土壤呼吸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成熟林的土壤呼吸速率(607.821mg·m-2·d-1)要高于幼林(593.046mg·m-2·d-1),树龄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2)单因子分析显示,成熟林对各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要高于幼林;3)通径分析表明,温度能解释土壤呼吸速率的94%,是影响不同龄组侧柏林土壤呼吸变化的决定因素。

    2014年05期 v.28;No.189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2 ] |[引用频次:9 ]
  • 内蒙古扎兰屯市典型森林枯落物、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赵丽;王建国;车明中;张文军;王晓江;

    对扎兰屯林区3种典型(天然兴安落叶松、天然白桦、人工兴安落叶松)林分不同郁闭度等级林下枯落物及土壤水文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森林枯落物储量为24.81~82.32t/hm2,天然林枯落物的储量明显高于人工林。天然白桦林枯落物持水量最大(270.25t/hm2),人工落叶松纯林最小(88.25t/hm2)。枯落物对水分的有效拦蓄量为天然落叶松林(122.36t/hm2)>天然白桦林(94.49t/hm2)>人工落叶松林(67.99t/hm2)。2)土壤最大持水量为2958.51~3723.39t/hm2,其总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均表现为天然落叶松林>天然白桦林>人工落叶松林。土壤有效持水量天然白桦林(1033.23t/hm2)>天然落叶松林(946.37t/hm2)>人工落叶松林(833.34t/hm2)。3)天然落叶松林和人工落叶松林当郁闭度处于85%以上,天然白桦林郁闭度处于55%以下时,其枯落物量和最大持水量最大;天然落叶松林在郁闭度65.2~67%,天然白桦林郁闭度40.07~54.52%,人工落叶松林郁闭度85.66~100%时,枯落物对水分有效拦蓄量最大。4)天然落叶松林郁闭度73.49~96%,天然白桦林郁闭度为56.07~65.37%,人工落叶松林郁闭度为46.72~67.29%时,其土壤有效持水量最大。

    2014年05期 v.28;No.189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5 ] |[引用频次:22 ]
  • 河北平原表层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分布及碳储量估算

    宋泽峰;段亚敏;栾文楼;毕攀;

    利用多目标区域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对河北平原表层土壤中有机碳和无机碳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计算了无机碳储量并结合有机碳储量的研究结果得到河北平原表层土壤的总碳储量。结果表明:河北平原表层土壤碳在空间分布表现出与土壤类型、地貌,尤其是古河道、湖泊的密切关系,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表层土壤碳总储量为320.56Mt,碳密度为4.33kg/m2。其中无机碳储量达到145.74Mt,碳密度为1.97kg/m2,以潮土和褐土的碳储量最大,以草甸盐土和潮土的无机碳密度最高。潮土区无机碳主要是发生碳酸盐,而褐土区无机碳主要是岩生无机碳。

    2014年05期 v.28;No.189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41 ] |[引用频次:16 ]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秦王川灌区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变化

    王莹;刘淑英;王平;

    研究了秦王川灌区耕地、果园地、荒草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及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及3种活性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耕地>果园地>荒草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土层加深而递减。土壤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分配比例为耕地>果园地>荒草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随土层加深而降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随土层加深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耕地和果园地20-40cm土层与0-20cm土层相比,其土壤易氧化碳分配比例有所下降,与40-60 cm土层相比,其分配比例略有升高,而荒草地土壤易氧化碳随土层加深而小幅度下降。微生物量碳的分配比例随土层加深而下降。

    2014年05期 v.28;No.189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4 ] |[引用频次:21 ]
  • 区域尺度土壤养分的协同克里格与普通克里格估值研究

    石淑芹;曹祺文;李正国;许恒周;杨鹏;吴文斌;

    以松嫩平原土壤养分与地理坐标、土壤类型和微量元素等相关性为基础,对土壤养分分别进行协同克里格和普通克里格估值,并对比两种方法的估值精度,为区域尺度土壤属性模拟提供方法参考。结果表明:1)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确定用于协同克里格估值的有机质的辅助变量为土壤类型、经度、pH值;碱解氮、速效钾的辅助变量为土壤类型;速效磷的辅助变量为土壤类型和Zn。2)有机质、碱解氮的块金效应分别为25.17%、72.48%,表现出中等空间相关性;速效磷和速效钾块金效应分别达83.06%、88.33%,为较弱空间相关性。3)协同克里格对区域尺度土壤属性空间模拟的效果要优于普通克里格。

    2014年05期 v.28;No.189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88 ] |[引用频次:55 ]
  • 石羊河流域中下游河岸植被与土壤特征及其相关分析

    张圆圆;徐先英;刘虎俊;刘世增;

    石羊河流域中下游位于干旱荒漠区,河岸带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区域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受到严重影响。运用空间变化代替时间过程的方法,对石羊河流域中下游不同河段河岸带植被与土壤特征及两者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石羊河中下游从常流水区、季节性流水区到常年断流区,随着河床的常年和季节性断流,植被与土壤逐渐退化。植被盖度、生物量和丰富度指数呈下降趋势,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河段的土壤理化特征差异性显著,河流断流对土壤产生了直接或间接影响;但是从季节性流水区到常年断流区表征土壤肥力和水分的指标均呈增大趋势,常年断流区土壤已经逐渐改善。植被盖度和生物量分别与土壤含水量、全氮,电导率有线性关系。修复该区的退化生态系统需要保证适宜的土壤含水量。

    2014年05期 v.28;No.189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0 ] |[引用频次:11 ]
  • 鹫峰地区林木根系和石砾对土壤水分运移速率的影响

    张英虎;牛健植;韩旖旎;杜晓晴;陈上杰;

    石质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林木根系和石砾形成复杂的综合体系,为量化根系和石砾对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文中以鹫峰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原状土柱穿透试验分析根石结构对水分运移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深度0~40cm范围内,随着根系体积和干重的增加,水分运移速率增加,相关系数分别为0.91和0.88;石砾含量增加时,水分运移速率呈现降低趋势,显著性不强,相关系数为0.73,即:根石结构对土壤水分运移影响较复杂,水分运移速率与根系体积和干重呈正相关关系,与石砾含量呈负相关关系。

    2014年05期 v.28;No.189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48 ] |[引用频次:6 ]
  • 模拟增温对青海湖鸟岛高寒草原群落结构影响初步研究

    陈骥;曹军骥;金钊;时伟宇;张宝成;张思毅;

    采用国际冻原计划(ITEX)开顶箱(OTC)模拟增温实验方法,研究了青海湖鸟岛高寒草原群落结构、典型物种生长特征、地上生物量及繁殖分配对温度升高的响应。模拟增温使生长季20 cm土壤温度白天平均增温1.08℃;夜晚平均增温0.55℃。短期模拟增温没有影响到群落的物种组成,但改变了物种的重要值。增温使得原有群落逐步演替为以禾本科假苇拂子茅为主的群落,使群落趋于单一化发展。增温显著地增加了该区域主要禾本科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和其有性繁殖株个体的高度以及穗子的长度,同时也增加了有性繁殖植株的比例。这说明由于小气候作用,环境条件诱发导致的土壤温度的改变,会使得植被的种群结构、典型物种生长特征、地上生物量及繁殖分配发生改变。

    2014年05期 v.28;No.189 127-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2 ] |[引用频次:16 ]
  • 河北省冬小麦春季霜冻害发生规律及风险分析

    代立芹;于长文;康西言;姚树然;余卫东;

    根据河北省1971-2010年冬小麦春季霜冻害灾情资料、逐日气象资料,建立了以气温稳定通过12℃为临界期的冬小麦霜冻害判别指标;分析了霜冻害时空变化特征;根据灾害风险分析原理,建立了霜冻害风险指数,进行了相应的风险区划,并初步探讨了霜冻害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北省霜冻害以轻度为主,90年代以后发生霜冻害的站点数年际间变化幅度较90年代以前明显增大,站点数量明显增多;霜冻害总站点数存在明显的4a、7a和11a周期,90年代中期以后7a周期消失,11a周期逐渐缩短为8a周期;霜冻害高发区分布在邯郸、邢台、保定西北部以及沧州和衡水两市的部分地区,低发区分布在唐山、秦皇岛地区;霜冻害风险以中度和低度为主,中度风险区分布在邯郸西部、邢台大部、沧州南部、保定西北部,其它麦区大部为低风险区。霜冻害影响冬小麦产量的形成,发生强度与冬小麦气象产量呈负相关(r=-0.346)、与减产率呈正相关(r=0.342)。

    2014年05期 v.28;No.189 13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50 ] |[引用频次:11 ]
  • 关中近40a冬小麦生育期热量资源变化及影响分析

    李红梅;景元书;高茂盛;

    利用关中10个代表站点1971-2010年气象资料和1986-2010年冬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冬小麦生育期热量资源变化及其影响。结果表明:近40a关中热量资源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年际波动较大,90年代增温较为明显。≥0℃初日呈明显提前趋势,终日略有推后,冬小麦越冬期推后。80年代开始14℃终日推后,18℃终日提前,冬小麦适宜播种期延长。≥0℃积温及日数呈明显增加趋势,越冬期负积温及日数均呈减少趋势。1986-2010年小麦生育期≥0℃积温平均增加180(℃·d)·10a-1,生育期天数减少6d·10a-1。冬前积温≥500℃·d且≤700℃·d保证率达80%的适宜播期为9月28日~10月11日。随着热量资源的增加,冬小麦适宜播期应比传统播期延迟3~5d,利于防止小麦旺长受冻。但实际播期受多种因素影响,应依据实际气候特点播种,提高热量资源利用率。

    2014年05期 v.28;No.189 140-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22 ] |[引用频次:6 ]
  • 黑龙江省农业投入对粮食单产影响的研究

    田媛媛;石淑芹;李正国;

    运用C-D生产函数,对黑龙江省农业投入与粮食单产进行弹性分析,以测定各投入要素对粮食单产的影响程度;进而基于县域统计数据,采用GWR模型并根据其回归系数,探讨各投入要素对单产影响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各农业投入要素弹性系数均大于0.005,对粮食单产均具有显著影响,贡献率大于30%的投入要素依次为农机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以及化肥纯量;2)空间分异方面,除农机总动力与有效灌溉面积外,其他要素回归系数存在负值;各农业投入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和方向性差异,回归系数绝对值普遍由平原区向山地丘陵区呈递减趋势,平原地区各县粮食单产受各投入要素正向影响主导,而山地丘陵地区受正向影响较弱,负向影响更为显著。

    2014年05期 v.28;No.189 14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24 ] |[引用频次:9 ]
  • 1928年黄河流域特大旱灾的灾情和成因研究

    董安祥;王劲松;李忆平;

    分析了1928年黄河流域特大旱灾的旱情及其形成的物理因素。结果表明:1928年是近百年来黄河流域最干旱的一年,范围广,灾情重,以黄河中上游最为严重。该次大旱出现在百年来年代际相对暖干期,这可能是形成这次大旱重要的年代际气候背景。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暖位相时期和1928年中东赤道太平洋的暖事件,对干旱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明显偏东和明显偏南,以及年登陆台风偏少,使南方暖湿气流难以到达黄河流域,这是形成大旱的重要原因。该结论具有普遍性。

    2014年05期 v.28;No.189 15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20 ] |[引用频次:8 ]
  • BP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在积温插值中的应用

    刘永锋;李润祥;李纯斌;柳小妮;

    积温插值是分布式积温获取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积温插值的精度,应用BP(Back Propagation Learning Algorithm)神经网络模型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建立甘肃省及周边地区的积温插值模型。结果显示:1)从积温插值的空间分布来看,SVM模型比BP神经网络模型能够体现出更多的细节;2)SVM模型的插值精度总体上显著高于BP神经网络模型;3)在平均相对误差(MRE)最大的西区,相比BP神经网络模型的7.19%,SVM模型将误差降低到了5.47%;4)东区两种模型的MRE最小,BP神经网络模型为2.97%,SVM模型为2.03%;5)与分区建模前相比,分区后的插值精度有所提高,BP神经网络模型将MRE降低了0.04%,SVM模型降低了0.11%。

    2014年05期 v.28;No.189 158-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60 ] |[引用频次:15 ]
  • 基于MODIS的亚像元雪表面温度反演方法研究

    孙志群;刘志辉;孟现勇;

    积雪表面温度的监测,对于气候变化研究、融雪径流预测预报、融雪性洪水防治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中提出以像元雪盖率及林区本底数据为基础的混合像元组成结构假设,推导出了亚像元雪表面温度反演公式,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像元雪盖率及林区本底数据的MODIS积雪像元地表平均比辐射率估算方法。实验表明,该方法相对传统组分温度反演方法简单且易于操作实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MODIS的雪表面温度反演精度,特别是对于混合像元较为明显的区域。

    2014年05期 v.28;No.189 16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0 ] |[引用频次:6 ]
  • 张家口市低空逆温特征分析

    赵海江;周彦丽;刘建勇;王娟娟;

    利用张家口市探空观测站2001-2012年的观测资料,从逐日探空原始记录中提取得到贴地逆温、悬浮逆温的底部、顶部高度、温度,分析它们的变化情况,从而揭示张家口低层大气逆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张家口市低空大气一年四季都存在逆温层。冬季逆温发生频率最高,平均为58.6%,夏季最低为16.5%。秋季逆温强度最强,平均为1.05℃/100m,夏季最弱为0.74℃/100m。07时贴地逆温厚度最厚,平均为432.7m,悬浮逆温底高平均为1052.9m,顶高平均为1418.7m。地形及天气条件可能是张家口市逆温形成的主要原因。

    2014年05期 v.28;No.189 171-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7 ] |[引用频次:18 ]
  • 基于集对分析的泾河河川径流多时间尺度变化研究

    张金萍;丁志宏;

    应用EMD方法对泾河张家山水文站1956~2005年还原径流系列进行多时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泾河年径流量具有复杂多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其变化特性分别具有准2~4、准4~8和准11~13的周期。运用SPA方法研究泾河年径流量与EMD中基本模式分量IMF的关系表明,泾河年径流量与IMF分量的联系在短周期上仍以同一性为主,在中周期以对立性为主,在长周期以差异性为主。

    2014年05期 v.28;No.189 176-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11 ]
  • 近50年来中国阿尔泰山友谊峰地区冰川储量变化

    骆书飞;李忠勤;王璞玉;白金中;康剑;孙吉舟;

    以中国阿尔泰山友谊峰地区为研究区,结合RS和GIS技术对该区冰川厚度、储量及面积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58条冰川,在过去的50年间,总面积减小了19.2%(平均每条冰川缩小0.363km2);共有10条消失了。冰川平均厚度减薄了24.12m;储量减少了2.649km3,冰川冰融水年径流量为4.88×106m3。分析显示:该区小于1km2的冰川数量占67%,但面积和储量主要集中于大于1km2的冰川,几条较大冰川厚度和储量的变化决定了该区域的变化趋势;小冰川绝对变化量小,相对变化率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强。

    2014年05期 v.28;No.189 180-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9 ] |[引用频次:10 ]
  • 内蒙古西部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李静;何清;姚俊强;胡文峰;

    利用内蒙古西部地区8个台站的逐月气温、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结合大气环流指数、涛动和季风等影响因子,研究了内蒙古西部地区1961-2009年温度和降水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区域气候变化与影响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1961年以来,内蒙古西部地区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趋势为0.42℃/10a,冬季对气候变暖的贡献最大;21世纪以来增加最显著,在1990年发生突变。降水量也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冬季的增加趋势最显著,但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突变特征。内蒙古西部地区气温变化与青藏高原指数、北极涛动指数和西风环流指数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东亚夏季风的进退以及所携带的水汽是影响该区域降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2014年05期 v.28;No.189 186-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08 ] |[引用频次:37 ]
  • 草原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的感知和态度研究

    吕君;孟昀;

    社区居民是对旅游发展进行评判的主体,他们对待旅游发展的态度和行为是评判旅游开发方向的表征,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支持程度和参与程度。研究以希拉穆仁和辉腾锡勒草原旅游区为例,运用问卷调查和借助社会统计软件工具,分别就社区居民对草原旅游发展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旅游业发展的态度、参与旅游发展能力的感知和态度、参与旅游发展行为的感知和态度等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最后希望政府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旅游相关的教育培训,以培养其参与旅游发展和利益分享的技能。

    2014年05期 v.28;No.189 19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41 ] |[引用频次:18 ]
  • 中国葡萄酒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以宁夏贺兰山东麓为例

    张红梅;宋莉;沈杨;

    研究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旅游对于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葡萄酒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文献比较、实地调查、专家访谈获取的资料为依据,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分析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对接的契合点,探讨中国葡萄酒文化旅游发展的战略问题。研究结果发现延伸型、重组型、渗透型这三种融合模式适合于葡萄酒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在集群化运行机制下打造特色产品,推进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可促进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2014年05期 v.28;No.189 197-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94 ] |[引用频次:57 ]
  • 青海湖流域自然环境对旅游安全的影响

    才让;刘峰贵;黄芸玛;石飞;刘晓聪;

    青藏高原的旅游安全是目前国内旅游者和管理者高度关注的问题。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缺氧指数、太阳辐射、最大风速、冰雹日数、极端低温、综合自然灾害等指标,并应用GIS工具、数学模型及专家打分法对青海湖流域自然环境对旅游安全的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51景区、倒淌河景区自然环境对旅游安全的影响最小;沙岛景区、鸟岛景区及布哈河观光河段自然环境对旅游安全的影响较小;而金银滩草原等景区影响为中等,日月山景区等的影响相对较大;四周高山地区旅游安全的影响最大。因此,在做好青海湖地区旅游发展的同时,要重点保证游客在景区内开展各种旅游活动的安全。

    2014年05期 v.28;No.189 203-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16 ] |[引用频次: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