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博;王媛;魏超;盖晓;乔磊;
利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7个大区21个典型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驱动因素、空间扩展方向、空间扩展模式等进行了比较与分析,以探索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结果表明: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主导因素为经济因素;空间扩展模式主要表现为外延式、填充式以及外延与填充并重三种类型,其中,以外延式扩展最为显著;文章最后分析了外延式扩展的一些弊端,并建议采取"精明增长"的发展理念予以应对。
2014年07期 v.28;No.191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55 ] |[引用频次:55 ] - 李新;王海滨;陈朝镇;刘泉;于晓菡;
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推荐的碳排放数学模型,根据2001-2010年中国电力能源实物消费量测算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研究电能消费碳排放强度的演变特征和产业间差异性。结果表明:电能消费碳排放总量从2001年0.3035Gt逐年上升至2010年0.7454Gt,平均增长9.99%。碳排放强度从276(kg/万元)波动下降至182kg/万元,平均下降4.42%。第二产业电能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碳排放量平均增长9.77%,碳排放强度平均下降4.95%;2010年工业部门的电能消费碳排放量为0.5488Gt、占总排放量的73.62%,碳排放强度为341kg/万元。第二产业及其工业部门电能消费碳排放强度明显超过第一、第三产业;但是第三产业碳排放的快速增长值得关注。期望为优化电力能源结构、发展生态产业经济以及制定行业间差异化的碳排放调控政策提供参考。
2014年07期 v.28;No.191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00 ] |[引用频次:18 ] - 冀琴;杨太保;田洪阵;何毅;李霞;
采用1976、1991、2000和2011年Landsat MSS/TM/ETM+影像,以计算机辅助分类和目视解译方法提取的念青唐古拉山西段冰川边界为对比依据,研究了近40a的冰川进退变化。结果表明:近40a念青唐古拉山西段冰川总体处于持续退缩状态,1976-2011年间冰川总面积减少193.9km2,且退缩速率呈现大-小-大的变化特征。研究时段内各坡向冰川退缩幅度不同,东南坡减少14.2%,西北坡减少23%;结合当雄、那曲、班戈和申扎气象站的数据认为,气温升高是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三个时段冰川退缩速率的差异主要是各时段升温幅度不同所致;分析了位于研究区东南坡和西北坡当雄、班戈气象站的数据表明,地理位置影响气候变化,同时影响冰川进退。
2014年07期 v.28;No.191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14 ] |[引用频次:20 ] - 杨海昌;张凤华;王东方;邵建荣;
蒸散量的变化是地表热量和水量平衡中直接受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一项,文中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潜在蒸散量,利用小波分析、Mann-Kendall法等多种统计方法对新疆干旱区玛纳斯河流域近60年蒸散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玛纳斯河流域多年平均蒸散量为1521.43mm,年蒸散量的增加幅度为15.8mm/10年,在近60年呈现增多-减少-增多-减少的变化趋势,2005年为突变点,18年为蒸散量变化的震荡主周期,通过降水量、温度、风速和蒸散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温度升高是蒸散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气温和风速是影响玛纳斯河流域潜在蒸散量的主要因素,降水量对蒸散量的影响最小。
2014年07期 v.28;No.191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6 ] |[引用频次:19 ] - 王长燕;
通过对洛川L5-S8黄土和古土壤层的原状土进行水分特征曲线的实验测定,分析了L5-S8各层土壤的持水性能和供水性能等土水特征。结果表明:L5-1-S8-2的持水性、供水性均随吸力值的增大而减弱。L5-1-L8-2的持水性在较低压力段强于相邻下部的S5-1-S8-2,在较高压力段弱于相邻下部的S5-1-S8-2。L5-1-L8-2的供水性能比相邻下部的S5-1-S8-2强。L5-S8黄土和古土壤水分特征差异的直接原因是孔隙大小分配及粘粒含量多少,根本原因是土壤发育过程中冷干和温湿的气候变化。
2014年07期 v.28;No.191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1 ] |[引用频次:2 ] - 曹宗英;勾晓华;刘文火;高琳琳;张芬;
通过建立和比较祁连山中部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生长上限和下限的树轮宽度指数年表,发现青海云杉年表的平均敏感度(M.S.)、样本量的总体解释信号(EPS)、第一主分量(PCA1)、和标准差(S.D.)以及信噪比(SNR)都表现出上限小于下限的规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森林下限,青海云杉的生长主要受降水的限制,而上限处青海云杉生长的限制因素不明确,并不是单一的降水或温度;通过对上下限年表做窗口为31年的逐年滑动相关后发现,青海云杉下限年表之间的相关性比较稳定;而上限年表之间的相关性有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由于随时间变化上限年表所包含气候信号不同所致。
2014年07期 v.28;No.191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24 ] |[引用频次:21 ] - 郭巧玲;熊新芝;郝彬;白乐;
依据窟野河流域王道恒塔和温家川两个代表性水文站点实测月、年径流量资料,运用不均匀系数、集中度(期)、变化幅度等方法指标,分析了窟野河流域径流年内变化规律;采用累积滤波器分析了各月径流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两个水文站径流年内分配均呈现"双峰型"分布,其峰值分别出现在8月和3月,8月份径流量达到最大值,1月降到最低值。2)两个水文站的不均匀性和集中程度20世纪70年代最大,21世纪初最小。各年代最大径流量出现时间都集中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3)两个水文站的月径流量变化趋势不同,王道恒塔站各月径流量基本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出现减少趋势;温家川站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出现减少趋势,且减少幅度明显大于王道恒塔站,主要是温家川站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所致。
2014年07期 v.28;No.191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9 ] |[引用频次:9 ] - 胡琳;苏静;陈建文;李亚莉;王琦;张文静;
利用西安气象站建站以来的日平均相对湿度和能见度以及天气现象资料,根据吴兑的日均值法定义霾日,重建了1951-2012年的霾气候数据序列,分析了西安霾日数的变化规律,同时应用2009年的污染物资料和地面、探空气象数据分析了西安霾天气与颗粒物质量浓度及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安市霾日数多年平均为40.1d,并呈逐年增长趋势;霾天气多出现于秋、冬季节,其中冬季1月和12月为霾出现日数最多和次多;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是霾天气出现的内因,其质量浓度的增大有利于霾的出现;而气象因子是霾天气的外因,小风、高湿、气压场的变化、逆温层厚度增加及混合层高度降低是产生霾的有利条件。
2014年07期 v.28;No.191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5 ] |[引用频次:20 ] - 王剑;徐美;叶霞;张文育;刘伟;
为了解沧州冬、春季PM10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10年12月~2011年5月采用TEOM1400a对沧州环境空气中ρ(PM10)进行连续在线观测,分析了ρ(PM10)主要特征,比较了冬、春季ρ(PM10)与风速、气压、温度及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并运用HYSPLIT v4.9模式,分析了冬、春季不同气团轨迹特征。结果表明:沧州颗粒物污染比较严重,ρ(PM10)为171.3±104.6μg·m-3,高于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日均质量浓度限值(150μg·m-3)约14%;ρ(PM10)冬季高于春季,双休日高于工作日;冬、春季、双休日和工作日ρ(PM10)日变化曲线均为双峰型;平均风速、气压和温度是影响ρ(PM10)的主要气象因素,冬季ρ(PM10)与风速呈负相关,而春季呈正相关,冬、春季ρ(PM10)与气压均为负相关,与温度均为正相关;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显示,西北偏北气流表现为对颗粒物的清除作用,南部气流和西北气流输送是造成颗粒物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
2014年07期 v.28;No.191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6 ] |[引用频次:12 ] - 杨丽萍;王林和;秦艳;张国盛;李丹;
利用多伦县气温、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5年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近60年(1953-2012)的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和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倾向率为0.39℃/10a,冬季增温对年增温贡献率最大,倾向率达0.57℃/10a;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倾向率为-7.17mm/10a,夏季降水量对年降水量下降的贡献最大;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也均呈下降趋势,年倾向率分别为:-0.82%/10a、-0.11(m/s)/10a、-51.95h/10a,对年下降贡献最大的季节分别为冬季、冬季和春季;与全国、锡林郭勒盟及浑善达克沙地的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2014年07期 v.28;No.191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3 ] |[引用频次:13 ] - 杨泽粟;张强;赵鸿;郝小翠;阳伏林;
黄土高原春小麦产量一直受西北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限制,以往研究多注重从定性上探究光合生理特征对气象条件的响应,未涉及其变化的阈值,且由于光照对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已相当明确,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大田试验,着重探讨了光合生理特征对空气温湿度的响应及其阈值。结果表明:抽穗期净光合速率(P n)与空气温度(T a)成负相关,灌浆期P n与T a成二次曲线相关,P n阈值为6.98μmolCO2·m-2·s-1,阈值温度条件T a为23℃。P n在半干旱地区T a阈值较其他地区低。净光合速率(P n)与空气相对湿度(RH)成正相关,抽穗期相关系数R=0.817(P=0.000),灌浆期相关系数R=0.772(P=0.000),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蒸腾速率(T r)对T s和T a及RH的响应趋势与P n相似。抽穗期P n和T r对微气象因子的敏感性高于灌浆期。
2014年07期 v.28;No.191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5 ] |[引用频次:18 ] - 顾哲衍;张金池;林杰;韩诚;刘鑫;
分别利用6S模型和FLAASH模型对TM影像进行了大气校正,建立了两种校正模型下的叶面积指数(LAI)与多种植被指数(VI)间的线性与非线性统计回归关系,并从植被指数角度和大气校正模型角度对LAI-VI回归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验证数据组LAI预测值(Y)与LAI实测值(X)的RMSE均方根误差及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对各模型下的LAI反演结果进行了精度对比验证。结果表明:除RVI外,两种大气校正模型下的LAI与SAVI、MSAVI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6S模型下的LAI-MSAVI一元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拟合优度最佳;不同大气校正模型对LAI-VI回归方程的相关性有显著影响,6S模型的LAI反演精度优于FLAASH模型;借助遥感技术定量提取植被生理参数时,应慎重选择适宜的大气校正模型。
2014年07期 v.28;No.191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8 ] |[引用频次:11 ] - 李强;彭文英;
生态脆弱区耕地健康状况对保障当地农民生活、维护区域乃至更大范围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价值。文中基于已有的耕地健康研究成果,结合生态脆弱区的实际特征,集成耕地质量目标、耕地产能目标、土壤环境目标及耕地系统能量流,构建了由耕地健康模糊评价体系与耕地能值指数修正体系构成的耕地健康诊断体系,并建立了耕地健康综合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以丰宁县大滩镇等7个乡镇为例,进行了生态脆弱区耕地健康评价实践。结果显示:研究区域耕地健康综合指数在0.233-0.548之间,耕地健康状况较差,该区域耕地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对耕地健康状况的限制作用显著;而对于耕地健康状况为病态(5级),应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实施退耕还林或还草。研究表明,建立的耕地健康诊断体系与评价模型科学可行,可为开展生态脆弱区耕地健康评价,探究影响耕地健康的关键因素,实施科学调控提供借鉴。
2014年07期 v.28;No.191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79 ] |[引用频次:24 ] - 黄珊;周立华;陈勇;路慧玲;
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人类活动的干扰加剧了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而人类活动受政策的影响显著。文中结合历史文献资料、遥感监测数据、水文、植被、风沙活动以及社会经济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阐明近60年来民勤生态环境的变化特征,并从政策角度分析其变化的内在驱动力。结果表明:民勤生态环境经历了由好转坏再向良性发展的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转折点主要在1980年、2000年以及2007年前后。分析表明,这种变化过程受建国初期的"以粮为纲"政策、1978年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2000年左右的生态保护政策影响较为明显。
2014年07期 v.28;No.191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84 ] |[引用频次:29 ] - 胡生君;孙保平;王同顺;
在现有退耕还林工程监测评价研究成果和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采用频度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建立了巧家县的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并参照相关价格参数,科学评估了退耕还林工程对促进当地生态效益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应,截止2012年巧家县退耕还林水源涵养、土壤保育和固碳制氧等生态效益价值为39.90亿元,单位面积生态效益价值为4.90万元·hm2,接近云南昭通市单位面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5.25万元的水平。经相对支付意愿系数调整后,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为12.37亿元。研究结果可为干热河谷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提供参考。
2014年07期 v.28;No.191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84 ] |[引用频次:36 ] - 马琼;刘勤勤;王雅鹏;
新疆作为我国最主要产棉区,由于其正外部性未得到矫正,棉花生产的稳定发展受到极大影响。因此,文中以新疆棉花生产为例,运用条件价值法(CVM),通过对新疆棉花生产正外部性补贴的支付意愿调查,估算了棉花生产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及社会保障等正外部性的价值。根据受访居民支付意愿研究表明,新疆棉花生产中未通过市场交易体现出来的外部性非市场价值高达724245.78×104元,每亩棉花294.76元。由于棉花生产的正外部性非市场价值十分巨大,现有较低的补贴水平无法起到鼓励棉花生产的作用;因此,建议以棉花生产外部性价值为依据提高棉花补贴标准,增加棉花补贴项目,从而增强其抗风险能力,保证我国棉花产业安全。
2014年07期 v.28;No.191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4 ] |[引用频次:13 ] - 余萍;李建柱;刘阳;
流域水土保持措施改变了下垫面条件,从而导致洪水洪峰和洪量减小。根据冷口以上流域以工程为主的水土保持措施特点,提出了采用水土保持工程修建前后两场相似大暴雨产生的洪水过程来估算水土保持工程蓄水容量的方法,计算出冷口以上流域水土保持工程蓄水容量约为7.8mm,并采用统计方法估算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集水面积约占全流域面积的73%。在此基础上,推求了冷口以上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对历史洪水洪峰和洪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水土保持工程对冷口以上流域历史洪水洪量的影响程度随洪水量级增加而减小,对洪峰的影响程度与暴雨的时程分配有关,对主雨峰靠前的洪峰影响程度大,对主雨峰靠后且前期有降雨的洪峰影响程度小。研究结果对于水土保持措施保水效益评价提供了参考。
2014年07期 v.28;No.191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9 ] |[引用频次:6 ] - 王玲玲;姚文艺;黄静;娄萱;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桥沟流域为原型观测流域,利用流域内的水文站网、不同地貌单元大型径流场等观测设施,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地貌单元在年、次降雨时间尺度下的产流特征。结果表明:在年时间尺度上,不同空间尺度地貌单元多年平均径流量表现为:梁峁坡<沟谷坡<坡沟系统<一支沟<二支沟<全流域,而多年平均径流模数,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径流模型呈现"增加-峰值-减少"的趋势;在次降雨时间尺度上,当空间尺度由坡面尺度增加到流域尺度时,径流系数急剧减小,坡面尺度的径流系数是流域尺度的3.4倍,但在同一空间尺度范围内,径流系数在不同的地貌单元呈现波动变化。
2014年07期 v.28;No.191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2 ] |[引用频次:3 ] - 程红霞;胡列群;林粤江;
利用1961-2010年新疆88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运用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方法,分析了近50a新疆沙尘暴冷热点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新疆沙尘暴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正空间自相关性,属于显著的空间集聚分布;冷热点空间演化格局逐渐稳定,呈现出不断缩小并集聚分布的趋势,冷点向新疆北部的博州和伊犁河谷集聚,热点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和田及其周边地区,沙尘暴的防灾减灾工作需重点关注热点的时空变化。
2014年07期 v.28;No.191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1102 ] |[引用频次:24 ] - 谢胜波;屈建军;
青藏铁路建成以来,沙害日趋严重,危及铁路运营安全,备受关注。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青藏铁路沿线的红梁河、秀水河-北麓河、沱沱河、通天河、扎加藏布、错那湖等6个路段的沙害类型、特征、治理及成效进行研究。提出青藏铁路的防沙应以生物措施为主,机械措施为植被恢复服务。旨在加深对高寒地区铁路沙害的认识,为青藏铁路防沙提供依据。
2014年07期 v.28;No.191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9 ] |[引用频次:18 ] - 王斌;马兴旺;单娜娜;杨涛;刘骅;牛新湘;
合理选择土壤改良剂对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依盐碱地土壤改良剂施用方法及原料组成,筛选出市面上有代表性的6种改良剂产品,在新疆玛纳斯盐碱地上,进行了土壤改良剂对棉花生育期土壤盐分、pH以及棉花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按施用方法比较,滴施型土壤改良剂降低棉花生育期土壤盐分、pH值以及提高棉花产量效果均极显著优于基施型土壤改良剂;按原料组成比较,以黄腐酸等低分子量、水溶性有机酸为主要组成成分的土壤改良剂效果较优。
2014年07期 v.28;No.191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94 ] |[引用频次:89 ] - 许波;张忠良;王永东;王晓静;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沿线均采用高矿化度咸水灌溉,土壤盐分是该线新人工生态系统可持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为了探讨长期灌溉条件下土壤表层盐分与土体内部盐分差异性,在沙漠公路定点采样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相关分析等对土壤盐结皮层与盐结皮层下(0-100cm)土层电导率、全盐量的关系、盐离子含量、各土层盐离子间相关性关系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盐结皮层土壤盐分显著高于下层土壤,沿线不同层次土壤pH均呈碱性,处于弱变异程度,相比较盐结皮层更趋向于碱性。长期高矿化度水灌溉下,盐结皮层土壤盐分离子与结皮层下(0-100cm)盐分离子在剖面出现显著分异。盐结皮层以NaCl、CaSO4、MgSO4、MgCl2等盐类为主,而盐结皮下土壤以NaCl、Na2CO3、MgCl2、MgCO3盐类为主。这是极端干旱区长期高矿化度水灌溉下盐分离子淋溶-积聚的显著表现。
2014年07期 v.28;No.191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9 ] |[引用频次:10 ] - 石飞;刘峰贵;李春花;才让;陈蓉;
川藏公路沿线多种自然灾害频繁,成为沿线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之一。文中以旅游安全为出发点,选取了8个自然灾害指标,采用多灾种加权叠加法,对川藏公路沿线自然灾害进行了危险性分析,结果表明:川藏公路沿线综合自然灾害高危险区(波密-八宿、泸定-邛崃)、较高危险区(八宿-芒康、雅江-康定)、中危险区(堆龙德庆-墨竹工卡、林芝-波密、康定-泸定、理塘-雅江、邛崃-新津)、较低危险区(新津-成都、墨竹工卡-工布江达、巴塘-理塘)、低危险区(工布江达-林芝),分别占总里程的20.9%、25.7%、25.1%、21.6%、6.7%,其中,中等危险以上里程占总里程的71.7%,认为川藏公路是一条自然灾害高危险的旅游线路,研究结果将为川藏公路沿线以及自然灾害频繁的旅游地或旅游线路的旅游业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借鉴。
2014年07期 v.28;No.191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99 ] |[引用频次:10 ] - 魏江生;周梅;赵鹏武;景宇鹏;刘星岑;
为了揭示大兴安岭地区土壤氮素含量的变化规律,探讨草类-兴安落叶松林、杜鹃-兴安落叶松林、溪旁-兴安落叶松林、真藓-兴安落叶松林、柴桦-兴安落叶松林、杜香-兴安落叶松林、赤杨-兴安落叶松林等7种林型对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文中采用野外取样结合室内分析土壤全氮及碱解氮含量。结果表明:1)不同的森林类型中土壤的全氮及碱解氮含量具有明显差别,全氮含量以真藓-兴安落叶松林最大,其值为15.76g/kg,溪旁-兴安落叶松林最小,其值为6.83g/kg;碱解氮含量以赤杨-兴安落叶松林最大,其值为916.28mg/kg,杜鹃-兴安落叶松林最小,其值为475.27mg/kg。2)不同森林类型腐殖质层全氮含量与淀积层的比值也存在较大差异,以草类-兴安落叶松林最大,比值为4.49;真藓-兴安落叶松林最小,比值为1.08;其他类型的比值在1.14-4.45之间,兴安落叶松林土壤氮素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且主要分布在腐殖质层中。3)生长在阴坡的真藓-兴安落叶松林等林型利于全氮的积累,而腐殖质层全氮含量与淀积层的比值较小,生长在阳坡的赤杨等林型利于全氮的分解,腐殖质层全氮含量与淀积层的差异较大。保护兴安落叶松赖以生存的冻土环境,对维持目前土壤氮素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07期 v.28;No.191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1 ] |[引用频次:14 ] - 余琦殷;于梦凡;邢韶华;万俊彦;杨宏;于大鹏;魏金杰;丛成龙;许耀鹏;
运用样地与样线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分析了辽宁青龙河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种类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分布有大型真菌82种,隶属于21科,52属,其中药用菌、食用菌和毒菌分别为34种、40种和7种;在海拔800~1000m的范围内大型真菌种类最多,有57种,其它海拔范围内种类较少;蒙古栎林下种类最多,有43种,其它群落中较少。结论:保护区内大型真菌种类丰富,且大多数具有经济价值;大型真菌种类多样性与海拔和植物群落类型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2014年07期 v.28;No.191 13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3 ] |[引用频次:10 ] - 萨如拉;高聚林;于晓芳;胡树平;
为探索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后,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消长动态规律,文中应用传统的土壤微生物学和土壤酶学测定方法,研究常规旋耕秸秆不还田、玉米秸秆深翻还田一年和连续两年玉米秸秆深翻还田等3种耕作方式对土壤有益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玉米全生育期内,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均表现为连续两年玉米秸秆深翻还田(SF-Ⅱ)>玉米秸秆深翻还田一年(SF-Ⅰ)>常规旋耕秸秆不还田(CK),其中,SF-Ⅱ各指标与CK间差异显著(p<0.05)。SF-Ⅱ对自生固氮菌数量的增幅最高,为157.61%;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增幅最高,为40.12%。可见,高寒灌溉农区实施玉米秸秆深翻还田耕作措施,既有利于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繁殖,也可以提高耕层土壤酶活性。
2014年07期 v.28;No.191 138-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83 ] |[引用频次:117 ] - 何炎红;田有亮;李建;王海燕;
在乌兰布和沙漠使用LI-6400植物光合测定系统和压力室同步测定了白刺、沙冬青和油蒿气体交换和水势等的日变化和月变化。白刺、沙冬青和油蒿气体交换日进程变化呈单峰、双峰和多峰。白刺的水势、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日变化曲线多呈单峰型,一般在11:00达到高峰。油蒿水势和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多呈单峰型,其峰值分别出现在13:00和17:00,蒸腾速率多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11:00和15:00。沙冬青的水势、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均呈双峰型。白刺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都大于沙冬青和油蒿,研究表明沙冬青和油蒿对于环境变化具有较强的敏感性,而白刺对于环境变化具有较强的忍耐性。被试3种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相对都较低,其排序为:油蒿(2.83μmol CO2·mmol-1H2O)>沙冬青(2.59μmol CO2·mmol-1H2O)>白刺(1.96μmol CO2·mmol-1H2O)。研究进一步说明较低的水分利用效率是沙生植物长期适应干旱高温气候环境的结果。
2014年07期 v.28;No.191 14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5 ] |[引用频次:7 ] - 龙翔;孙自永;周爱国;余绍文;曹弘;
运用18O稳定同位素,示踪了黑河中游河岸柽柳林2009年6月与8月两个时期的水分来源,分析了其水分利用模式。结果表明:柽柳茎干水两期的δ18O值分别为-8.32‰、-10.41‰,具有明显的差异,6月柽柳主要利用40~60cm土壤水分,而在8月则主要利用60cm以下深层土壤水或地下水;两个时期柽柳的水分初始来源均主要为地下水,不直接利用当地夏季降雨与河水,河岸柽柳之所以形成这种水分利用策略,与研究区气候干旱且存在强烈的河水-地下水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2014年07期 v.28;No.191 15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39 ] |[引用频次:18 ] - 郭春燕;贺晓;刘果厚;钱连红;卢立娜;
基于自然种群和人工种群两年的观测、研究数据,从枝条、果序和单果三个水平对蒙古莸的结实格局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受生境水分和养分条件的影响,人工种群植株结实率高于自然种群,种子千粒重和大小也均优于自然种群,枝条水平上,蒙古莸的结实率表现为枝条中部>基部>顶部;由于蒙古莸自身二歧聚伞花序的分化特点,使得同一果序中,果实的败育数量呈现出从两端向中间降低的选择性败育形式。单个果实内,败育种子发生的位置和数目不固定。
2014年07期 v.28;No.191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2 ] |[引用频次:6 ] - 邓继峰;丁国栋;赵媛媛;高广磊;冯颖;王新星;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地区三种典型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快速离体称重法对新疆杨、樟子松和花棒的蒸腾速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新疆杨蒸腾速率较大;花棒蒸腾速率较小,各树种不同部位和方位的蒸腾速率差别较大,月蒸腾速率均呈现抛物线变化趋势。在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下,樟子松蒸腾速率与太阳总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相关性较高;新疆杨和花棒蒸腾速率受太阳总辐射和土壤性质的影响较大,植株生长量越小对气象因子敏感度越高。
2014年07期 v.28;No.191 16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9 ] |[引用频次:13 ] - 冯伟;孟和;杨文斌;张海龙;李卫;高君亮;王永胜;
采用SKPM-1400压力室、Li-6400光合仪测定了小×胡、胡杨、新疆杨幼苗的水分参数,光合蒸腾日进程,对比分析了小×胡幼苗的抗旱性。结果表明:小×胡ψw、ψ100π、ψ100p、ψ0π、V0、V a、RWD0、εmax分别为-1.80MPa、-1.63MPa、1.33MPa、-1.81MPa、85.14%、14.86%、10.28%、14.00MPa,与胡杨、新疆杨相比具有较低ψ100π、ψ0π和较高εmax,差异显著(P<0.05);小×胡Pn、Tr日进程均呈单峰曲线,日均值分别为8.29μmolCO2m-2s-1、4.09mmolH2Om-2s-1,WUE日均值为1.80mmolCO2mol-1H2O,与胡杨、新疆杨相比具有较低的Pn、Tr和较高的WUE,但差异不显著。初步说明小×胡保持最大膨压值的能力及抗失水能力较强,与新疆杨、胡杨相比具有较好的抗旱能力。
2014年07期 v.28;No.191 16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3 ] |[引用频次:14 ] - 刘铮;白英;赵传燕;南忠仁;
以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青海云杉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225个采样点观测数据分析青海云杉在1960年~2007年的材积生长量差异性。首先利用主成分聚类分析将采样点分为4个不同的气候区,然后对比分析了各气候区的青海云杉材积生长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对青海云杉材积生长有重大影响的气候因子为年均温、生长季最低温、7月均温和7月降水量;祁连山青海云杉分布区可以分为4个不同的气候区,区间气候差异较大;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东部地区的青海云杉材积生长量要高于中部地区。研究结果显示,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复杂的气候影响下,各气候区之间青海云杉材积生长量具有显著的差异。
2014年07期 v.28;No.191 171-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8 ] |[引用频次:7 ] - 吴晋峰;
拓展入境旅游外国市场是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应用地图法研究了入境外国旅游流网络空间分布特征,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复杂网络理论研究了该网络的性质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入境外国旅游流在中国的空间分布范围大且不均衡,形成了两个"金三角",四个"银三角"和两个集中分布区。2)入境外国旅游流网络是无标度网络,网络中核心节点少,边缘节点多,核心节点的稳定和发展对全国入境旅游业的稳定和发展起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3)网络中的节点可分为口岸、枢纽、中转、复合型等四种类型,分别发挥着旅游流出入境口岸、集聚和扩散、中转、多种功能复合等作用。4)入境外国旅游流在少数核心城市间转移和扩散,能大规模吸引和组织入境外国旅游流的目的地数量较少。
2014年07期 v.28;No.191 177-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84 ] |[引用频次:50 ] - 张丽峰;
旅游生产率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旅游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我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度与分解。西藏、云南、新疆等7省由于技术效率逐年下降导致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没有增长;北京、河北、上海等8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其他省份主要由于技术效率提高。全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5%,三大区域中东部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其次是中部,最后是西部,全国及东中部2004年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呈下降趋势,而西部呈逐渐上升趋势。全国及三大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于技术效率提高。表明我国旅游业增长粗放型特征明显,存在区域差距,发展后劲不足,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4年07期 v.28;No.191 183-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49 ] |[引用频次:37 ] - 潘竟虎;马春天;李俊峰;
通过选取甘肃省的国家A级旅游景点作为研究样本,基于GIS技术,运用最近邻指数、K指数、热点聚类等方法分析162个A级景点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计算A级旅游景点的空间可达性,并测算县域单元的整体可达性;利用空间关联方法分析了县域可达性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甘肃省A级景点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出聚集分布的特点,所有景点的平均可达性时间为68.76 min,60%的景点可达性在1h以内;可达性在全省的分布差异十分明显,可达性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交通指向性。
2014年07期 v.28;No.191 188-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31 ] |[引用频次:34 ] - 把多勋;徐金海;杨志国;
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以甘肃省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法对各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客观准确的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甘肃省14个地级市旅游竞争力差异存在显著差异,并可以将其划分为旅游竞争力优势型、旅游竞争力潜力型、旅游竞争力劣势型三个层次;旅游资源竞争力的差异、旅游接待能力的差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差异、旅游社会支持力的差异是引起甘肃城市旅游竞争力差异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甘肃省各层次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策略,以期为提高甘肃省旅游综合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持。研究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构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指标;揭示了甘肃省14城市旅游竞争力差异的原因。
2014年07期 v.28;No.191 194-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79 ] |[引用频次:90 ] - 郑鹏;
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同程度,是衡量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文中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方法,从城市旅游吸引力、城市整体环境和居民文化交流角度,对郑州国内旅游形象的认同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城市整体环境(0.721)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认同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城市旅游吸引力(0.662)和居民文化交流(0.635);上述三个影响维度中,交通住宿设施便捷(0.836)、旅游景点品质较高(0.655)和文化交流愉悦(0.713)分别拥有最高的解释度。研究成果在学术层面,拓宽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领域和视野;在实践层面,分析了郑州国内旅游形象的认同影响因素与差异。
2014年07期 v.28;No.191 200-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55 ] |[引用频次:33 ] - 谢芳;戚旺;
在旅游规划中考虑景观连接度是非常必要的,而廊道的建立是提高景观连接度的一种具体的、可行的方法。廊道在旅游生态景观规划方面,主要表现为旅游功能区之间的林带、交通线及其两侧带状的树木、草地、河流等自然要素。它们都是实体表现形式,而文中提出了制度廊道、技术廊道、道德廊道、管理廊道四种与之不同类型的廊道,从而完善景观连接度廊道体系建设。
2014年07期 v.28;No.191 205-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19 ] |[引用频次:9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