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省域金融集聚与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白彩全;黄芽保;宋伟轩;何宜庆;

    在分析金融集聚与生态效率相互作用关系基础上,借鉴耦合理论中的容量耦合概念及其框架,建立金融集聚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度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内地31个省域2007-2010年期间的金融集聚与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省域的金融集聚与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发展类型跨越了五个等级,多数省份耦合协调表现为金融集聚滞后型;总体上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对生态效率的支持力度不足;经济发达地区金融集聚与生态效率的协调发展程度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随着时间的推演,各省总体趋势是向更高的协调发展类型转变,特别是内蒙古、福建、海南、重庆、贵州、陕西、江西等省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2014年09期 v.28;No.193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41 ] |[引用频次:114 ]
  • 基于SVAR模型的山西省城镇化与能源消费的动态冲击效应分析

    徐丽娜;赵涛;孙金帅;杨晓峰;

    运用SVAR模型,基于1990-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结合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分析山西省城镇化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动态关系。脉冲响应函数结果表明:短期内,城镇化加速了山西省能源消费,中期城镇化对能源消费有抑制作用,长期内城镇化率的提高对能源消费有微弱的促进作用。方差分解结果显示:1-7期,能源消费自身的方差贡献逐渐下降,8期之后,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方差贡献超过其自身贡献,长期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贡献维持在55%左右;城镇化的方差贡献主要来自于其自身,能源消费的贡献很微弱;因此,山西省在制定城镇化和能源消费政策时,应根据省情,适当控制城镇化推进速度,推广节能技术,利用科技创新,提高能效率,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2014年09期 v.28;No.193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08 ] |[引用频次:23 ]
  • 乌鲁木齐市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评价

    张燕;高翔;张洪;

    通过逐层使用TOPSIS方法获得综合各级子系统的状态数,再在一个"状态空间"中用状态数确定系统的状态点及作为参照的完全协调线,并结合两个距离参数dc(协调度)与dd(发展度)及其变化量,可以判断由若干级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的发展与协调状况。对乌鲁木齐市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性评价表明,采用的方法能够区分系统在不同年份所处的发展状态,并具有含义明确、简单、易操作、可比性强的特点,可用以评价复杂系统的协调性。

    2014年09期 v.28;No.193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7 ] |[引用频次:10 ]
  • 山西省碳足迹动态分析及碳排放等级评估

    赵先贵;肖玲;马彩虹;郝高建;杨芳;

    为了研究山西省的碳足迹及碳排放水平,采用IPCC和中国《省级温室气体编制指南》推荐的方法对山西省1999-2010年的碳足迹进行了动态分析和碳排放等级评估。结论如下:碳足迹逐年增加,从38884.72×104t增加到88937.40×104t,年均增加7.81%;其中,能源碳足迹总量从38829.36×104t上升到88186.20×104t;水泥生产过程的碳足迹由470.21×104t增加到1209.45×104t;植被固碳由414.85×104t波动增长到458.25×104t。人均碳足迹由12.14 t增加到24.91t,年均提高6.76%;单位面积的碳足迹从0.25t/hm2增高到0.57t/hm2,年均提高7.81%;万元GDP的碳足迹从37.71t/万元降低到24.80t/万元,年均降低3.74%;能源强度从6.30t标准煤/万元降低到4.69t标准煤/万元,年均降低2.66%。碳排放指数从0.28(中下)逐年增加到0.58(较高),跨越了3个亚级。可见,自1999年以来,山西省能源活动对碳足迹的贡献在99%以上,而植被的固碳减排作用仅占1%左右;人均、地均碳足迹以年均7%左右的速度不断增高,但万元GDP碳足迹和能源强度以年均3%左右的速度降低,说明该省的碳减排水平和能源利用率逐年提高;碳排放等级增幅很大,碳减排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2014年09期 v.28;No.193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950 ] |[引用频次:34 ]
  • 内生性和外生性农地流转模式背景下农地收益的差异及其对农民收益的影响研究——基于白银市靖远县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陈英;谢保鹏;魏春瑾;

    文中提出农地流转可区分为内生性和外生性两种模式。在靖远县沿黄灌溉区、高扬程提灌区各选两个乡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了原始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定量分析不同流转模式背景下的农地收益差异及其对农民收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不管从转入角度还是转出角度,外生性流转和内生性流转的农地收益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其sig值均小于0.05,达到了95%的显著水平;2)两种流转模式背景下农民非农收益的差距较大,外生型流转模式的收益大于内生型流转模式,靖远县更适合外生性农地流转;3)流转类型对农户收益的影响都是显著的,但影响程度不同,对转入方和转出方农户收益的影响程度分别是0.547和0.836。选择适宜的农地流转模式是增加农户收益的重要先决条件。

    2014年09期 v.28;No.193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38 ] |[引用频次:16 ]
  • 基于能值分析的典型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

    李松;

    石漠化制约着云南、贵州、广西三个省区的发展。应用能值分析法,以经济和环境资料为主,辅以遥感和GIS获取能值分析所需的数据,编制能值分析表,计算2000和2009年典型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流,得出石漠化省区资源环境能值、环境负荷率(ELR)、能值产出率(EYR)、能值产出比(ENR)等统计指标,进一步计算构建可持续指数(ESI)、改进的可持续指数(MESI)和可持续年限(ST)等指标。2009年广西、贵州、云南的主要资源环境能值分别为9.6E+25、1.2E+26、1.5E+26sej,可更新资源能值为9.9E+22、7.3E+22、2.0E+23sej,废弃物能值2.1E+22、1.1E+22、1.4E+22sej。结果表明:石漠化地区的ESI和MSEI都具有经济落后地区的显著特征,其ESI的时空演变趋势(0.07)显著低于全国ESI的平均趋势(0.41),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要稍好于全国平均值,而区域可持续年限从2000年的平均超过100年缩减为2009年的不足50年。

    2014年09期 v.28;No.193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0 ] |[引用频次:15 ]
  • 藏东南农牧民社会资本特征分析研究

    郝文渊;周鹏;李文博;郭建斌;李文凤;

    社会资本作为一个多维度的概念,近年来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为了探讨社会资本对藏族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文中采用国内外通用的社会资本研究方法,通过设计藏东南地区社会资本指标体系,以藏东南昌都、林芝地区为例,结合问卷调查和参与性农户评估(PRA)研究方法的形式,分析了藏东南农牧民的社会资本存量特征,并解释了影响农牧民社会资本的因素。藏东南地区农牧民的社会资本总量偏低,牧区县社会资本指数高于半农半牧县,半农半牧县又高于农业县。社区分异和宗教信仰影响社会资本指标。城镇社会资本指数高于农村。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014年09期 v.28;No.193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6 ] |[引用频次:2 ]
  • 基于CASA模型的三江源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研究

    沃笑;吴良才;张继平;张林波;刘伟玲;

    以改进后的CASA模型为基础,利用MODIS数据、气象数据和植被类型数据,估算了2010年三江源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NPP的总值为52.146×1012gC·a-1,平均值为146.66g C·m-2·a-1,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趋势,并随着海拔和坡度的增高,NPP先升高后降低。

    2014年09期 v.28;No.193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1707 ] |[引用频次:73 ]
  • 小针茅荒漠草原生长季表层土壤有机碳月动态及影响因素

    姚国征;杨婷婷;尚润阳;吴昊;李鹏;

    以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小针茅荒漠草原两种主要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选择典型样地,通过实地调查测定其5~9月生长季地上、地下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及土壤含水量,分析了小针茅荒漠草原生长季土壤有机碳的月动态,探讨了地下生物量、气温、降水及土壤含水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小针茅荒漠草原两种草地型生长季土壤有机碳月变化趋势不同。小针茅+无芒隐子草草地生长季土壤有机碳月变化表现为从5月份开始逐渐降低,到9月份又略有增加,狭叶锦鸡儿-小针茅+无芒隐子草草地土壤有机碳月变化表现为5~7月增加,8月份降低,9月份又增加的趋势。2)小针茅荒漠草原5~9月生长季各月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0-10cm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低于10-20cm和20-30cm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3)小针茅荒漠草原5~9月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月降水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而6~9月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月降水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4)小针茅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受表层地下生物量影响较大,土壤有机碳含量与0~10cm土层地下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5)小针茅荒漠草原生长季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月均温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与0~10cm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2014年09期 v.28;No.193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4 ] |[引用频次:6 ]
  • 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的对比研究

    闫德仁;

    通过现场采样研究了内蒙古多伦县一家河牧场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和兴安杨(Populus hsinganica C.Wanget Skv.)人工林0-60cm深度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相同立地条件下,不同树种相同土壤层间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0-5cm土层除外)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两树种5cm以下土层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的差异显著,落叶松人工林5-20cm土层、20-40cm土层和40-60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分别比兴安杨人工林高35.3%、38.8%和45.9%。两树种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的表聚性明显,并且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速效氮、磷、钾含量降低趋势显著。落叶松人工林0-5cm、5-20cm和20-40cm土层全钾含量分别比兴安杨人工林相应的土层高30.9%、35.4%和31.6%。兴安杨人工林0-5cm土层全氮含量比落叶松人工林高55.1%。

    2014年09期 v.28;No.193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3 ] |[引用频次:17 ]
  • 神东矿区土壤肥力与盐分特征研究

    王义;刘美英;陈士超;刘科;贺晓;胡春元;郝玉福;

    以神东矿区60个土壤样品的实验室分析结果为原始数据,以1996年《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程》中"土壤养分含量分级与丰缺度指标"的标准对土壤肥力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速效氮均处于4级水平,即"稍缺";速效磷含量均为4-5级水平,即"稍缺"或"缺";速效钾处于1级水平,即"丰";土壤含盐量均超过0.1%,盐分类型为SO2-4+CL-+HCO-3-Na+型盐化碱土。总体来看,矿区土壤含盐,肥力水平低,加上土层薄,结构差,为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造林种草前应适当施肥和改良土壤。

    2014年09期 v.28;No.193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8 ] |[引用频次:19 ]
  • 陕西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曹扬;陈云明;晋蓓;渠美;

    采用森林植被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法,估算了2009年陕西省森林植被碳贮量和碳密度及其地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陕西省森林植被碳储量为19942.20万t,以栎类最大,占全省碳储量的58.13%。天然林是森林植被碳储量的主体,占全省碳储量的95.30%。陕西省森林植被碳密度为31.20t/hm2,以桦木最高,为45.92t/hm2。天然林的碳密度为36.23t/hm2,是人工林的4.57倍。陕西省森林植被碳储量主要分布在管辖区内涉及黄龙山、桥山、关山、秦岭和巴山林区的行政区,其中以汉中最大,占全省碳储量的26.16%。森林植被碳密度以西安最高,为45.58t/hm2,而处于陕西省最北部榆林的碳储量和碳密度最低。根据碳储量与碳密度的空间差异,陕西省应采取分区森林经营与管理措施,一方面通过科学抚育和管理提高现有自然林的碳汇能力,另一方面加强重点造林工程,扩大人工林覆盖面积,增加森林碳汇潜力,使陕西省森林在全球碳汇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4年09期 v.28;No.193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15 ] |[引用频次:49 ]
  • BP神经网络和多元线性回归在粮食产量空间分布预测中的比较

    李蓬勃;闫晓冉;徐东瑞;

    根据2011年河北省92个平原县粮食产量数据,按农业生产过程和需求确定自然和经济两大类影响因素共8个指标。根据逐步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回归建模,并运用BP神经网络建立影响因素和粮食产量的网络模型。对比两种模型的拟合效果,BP神经网络模型在精度、稳定性、泛化度和理论基础上都要优于线性回归模型,可用于时空混合的空间预测。最后根据可估相关因子的变化代入BP模型对2015年粮食产量进行空间预测。从多角度说明了BP神经网络在空间分布预测中的优势性。

    2014年09期 v.28;No.193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62 ] |[引用频次:57 ]
  • 夹层柱状土体中盐分的单级运移特征

    罗从双;韩文峰;

    为研究寒旱区盐渍土中盐的分布和运移特征,对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区间具有代表性的盐渍土进行室内蒸发和冻融土柱实验,分析粘土夹层对盐分运移特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土柱中的盐分在蒸发和冻融条件下都表现出较显著的聚表特征,而粘土夹层则有效阻碍和抑制了盐分的上升,这种阻碍能力随着位置由上而下依次减弱。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寒旱区盐渍土的治理提供参考。

    2014年09期 v.28;No.193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5 ]
  • 五种天然土壤改良剂的养分与保水性研究及评价

    徐晓敏;吴淑芳;康倍铭;冯浩;杜健;

    蛭石、页岩、风化煤、草炭、油渣是近年来应用比较广泛的五种天然土壤改良剂。分析了蛭石、页岩、风化煤、草炭、油渣的重金属含量、养分含量、吸水性及保水性,并用多目标决策技术对这7个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这五种材料其镉、汞、铅、铬、砷等重金属含量均满足国标要求,施入土壤不会造成重金属污染;养分含量、吸水性、保水性均较土壤高;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选择函数值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油渣>蛭石>风化煤,其中油渣的养分含量最高,蛭石的吸水性、保水性最强。

    2014年09期 v.28;No.193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87 ] |[引用频次:38 ]
  • 砾石覆盖对土壤风蚀防护效率的风洞模拟研究

    王志强;富宝锋;何艺峰;吴茂嘉;高鸿恩;

    以防护效率表征砾石覆盖对土壤风蚀的防护效果,利用风洞模拟实验研究了砾石覆盖度和砾石粒径对土壤风蚀防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砾石粒径一定时,防护效率与风速相关性不大,随砾石覆盖度增加按对数规律增大,覆盖度达到60%后防护效率趋于稳定;当砾石覆盖度一定时,防护效率随砾石粒径的增大而降低,且小粒径砾石表现出更佳的防护稳定性。

    2014年09期 v.28;No.193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7 ] |[引用频次:14 ]
  • 半干旱区玉米茎流规律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郭映;董阳;周振方;党慧慧;魏国孝;

    采用包裹式茎流计和小型自记式气象站对甘肃省会宁县太平镇主要农作物玉米的茎流速率及其周围的气象因子进行同步观测。分析结果表明:1)玉米的日茎流速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呈"几"字型变化。晴朗天气下,茎流启动时间为6:00,于14:00~15:30达到峰值,持续较短时间后迅速降低,至晚上22:00达到较低值且在夜间保持了一定的茎流活动。而多云和阴雨天气玉米茎流速率则呈不规则曲线。2)玉米茎流速率与气象因子变化趋势相吻合。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玉米茎流的主要因子依次是: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速。玉米茎流速率与气象单因子分析及逐步回归方程表明,对半干旱区玉米茎流起关键作用的气象因子是光合有效辐射与空气湿度。

    2014年09期 v.28;No.193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55 ] |[引用频次:34 ]
  • Hargreaves公式计算宁夏地区参考作物腾发量的研究

    冯克鹏;田军仓;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ET0需要大量的气象数据,而这些数据在一些地区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缺测情况较多。Hargreaves公式是FAO推荐的在只有气温数据情况下,估算ET0的方法,但在应用时需要对其进行修正。文中利用国家气象数据共享服务网提供的宁夏24个气象站长系列逐旬气象资料(1951-1999年),分别用Penman-Monteith公式,Hargreaves公式计算参考作物腾发量,然后通过回归分析确定出宁夏每一个气象站所代表区域应用Hargreaves公式时的经验系数,提出修正后的Hargreaves计算公式;并用2000-2012年的气象数据对修正后的Hargreaves公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未修正的Hargreaves公式,在宁夏地区的适用性较差,与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值对比差异显著。2)修正后的Hargreaves公式计算精度显著提高,与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结果有很好的拟合,可见,利用修正后的Hargreaves公式替代PM公式计算宁夏地区参考作物腾发量是可行的。

    2014年09期 v.28;No.193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00 ] |[引用频次:27 ]
  • 温度、盐分对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种子萌发的影响

    郭红超;吾买尔夏提·塔汉;高蕊;魏岩;

    以分布于准噶尔荒漠的木地肤为材料,研究了木地肤种子在4个温变周期(5/2℃、15/2℃、25/15℃、30/15℃,光12 h/暗12 h)下以及0.0~4.0mol/L NaCl溶液中的萌发。结果表明:木地肤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周期为30/15℃和25/15℃,萌发率均大于85%;低温周期(5/2℃、15/2℃)明显抑制种子的萌发。低浓度的NaCl盐溶液(≤0.1mol/L)促进木地肤种子萌发,有一定的增效效应;小于0.6mol/LNaCl盐溶液对种子累积萌发率(≥80%)无显著影响;NaCl浓度大于1mol/L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盐度与萌发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盐胁迫解除后,种子具有一定的恢复萌发能力,随着盐浓度的不断增加,种子的恢复萌发率逐渐下降;在NaCl盐溶液高达2.0、4.0mol/L时,恢复萌发率为36%和39.6%。

    2014年09期 v.28;No.193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4 ] |[引用频次:12 ]
  • NaCl胁迫对八棱海棠和山定子光合特性的影响

    鲁晓燕;赖文;徐新平;虎海防;张东亚;

    以盆栽一年生苹果砧木山定子和八棱海棠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0、0.1%、0.2%、0.3%、0.4%、0.5%)NaCl处理对山定子和八棱海棠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NaCl处理后,山定子胞间CO2(Ci)浓度呈现高于对照的趋势;蒸腾速率(E)和气孔导度(Gs),净光合速率(Pn)均表现下降的趋势,并且低于对照;八棱海棠在NaCl浓度高于0.2%,Ci浓度才高于对照,NaCl浓度高于0.1%,蒸腾速率(E)和气孔导度(Gs),净光合速率(Pn)才低于对照。另外,山定子的盐害指数和盐害率均高于八棱海棠,八棱海棠对NaCl胁迫的耐受性较强。

    2014年09期 v.28;No.193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7 ] |[引用频次:9 ]
  •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沙垄不同部位白梭梭树轮组织比量特征

    周朝彬;张世龙;宋于洋;

    使用WinDENDRO年轮分析系统和光学显微镜分析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沙垄不同部位白梭梭树轮及组织比量特征。结果表明:白梭梭迎风坡树轮最窄,树轮深棕色带比例最高。背风坡树轮最宽,树轮深棕色带比例最低。坡顶白梭梭的纤维比量最高(80.90%),背风坡导管比量最高(12.98%),迎风坡木射线比量和轴向薄壁组织比量最高,分别为4.32%和4.61%。从分析结果来看,梭梭茎干纤维组织比量高,对抵御干旱区风沙造成的伤害具有积极意义。

    2014年09期 v.28;No.193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1 ]
  • 夏季高温天气类型与人体健康关系初探

    丁海燕;李丽平;扈海波;李湉湉;

    为了研究夏季天气特征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1999-2008年北京市气象数据为依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模糊C均值聚类法,将天气分为晴热、湿热、干热、晴温和湿温五种类型。进一步分析不同天气类型下北京地区死亡率,发现:晴热和干热天气,女性较男性多,湿热、湿温和晴温天气反之。和女性相比,男性更不能耐受闷热潮湿的天气。65岁以上的老人中,高龄老年组在干热天气的死亡率高于一般老年组,而在湿温和晴温天气正好相反。研究证明,干热天气日均死亡率最高,晴温天气死亡率最少,夏季干热型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甚至生命活动的影响最大,应妥善应对。

    2014年09期 v.28;No.193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66 ] |[引用频次:23 ]
  • 平凉大寨剖面早中全新世气候不稳定性研究

    吴利杰;石建省;毕志伟;王成敏;王攀;

    通过对平凉大寨全新世黄土剖面的粒度、磁化率、地球化学参数及年代学的综合分析,着重探讨了本区早、中全新世千百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及不稳定性等演变特征。研究表明:平凉大寨地区早全新世升温阶段(11.5~9.2KaB.P.)出现了YD事件,反映了升温过程中短暂性气候逆转;中全新世大暖期(9.2~3.5KaB.P.)存在一个近两千年的冷干气候恶化阶段(6.5~4.5KaB.P.),该冷干气候恶化期存在两个数百年尺度的极度冷干气候事件,其气候环境条件恶化程度接近于晚冰期。同时,该地区中全新世气候变化也存在周期约1.5ka的暖湿与冷干气候旋回。

    2014年09期 v.28;No.193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8 ] |[引用频次:7 ]
  • 近50年来天山博格达峰地区冰川变化分析

    牛生明;李忠勤;怀保娟;

    选取了博格达峰地区的112条冰川,对近50年来该区的冰川变化情况进行详细分析。结合1:5万地形图、Landsat ETM+影像及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通过雪盖指数提取的方法,参照专家指导意见进行冰川边界的再次修订,得到1962~2011年该区的冰川变化数据,并分析了过去近50年来冰川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962~2011年,研究的112条冰川总面积从109.94km2减少到85.88km2,减少了24.06km2,退缩率为21.88%;冰川平均面积从0.98km2减小为0.78km2。结合蔡家湖、乌鲁木齐、达坂城、奇台气象站气象资料分析,天山博格达峰地区冰川萎缩与该地区气温快速上升关系密切,气温上升导致的冰川消融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降水增加对冰川的补给。

    2014年09期 v.28;No.193 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9 ] |[引用频次:10 ]
  • 基于LandsatTM/ETM+的张掖市甘州区绿洲冷岛效应时空变化研究

    李润林;时永杰;姚艳敏;田福平;胡宇;

    绿洲是一种特殊的自然景观,冷岛效应是绿洲独特的现象之一,研究冷岛效应有助于了解绿洲的特征和作用。文中利用2001、2005、2010三个年份的LandsatTM和ETM+遥感影像,运用遥感技术定量分析了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近10年的冷岛效应。(1)定量分析发现:2001年绿洲区比非绿洲区低1.6℃;2005年绿洲区比非绿洲区低1.2℃;2010年绿洲区比非绿洲区低4.9℃。表明张掖市甘州区表现出明显的"冷岛效应"。(2)利用归一化地表温度指数分析发现,白天绿洲区温度低于非绿洲区,体现冷岛效应温度区的面积增加而体现热岛效应区的面积减少,说明冷岛效应的幅度有增强趋势。(3)冷岛比例指数表明张掖市近10年的冷岛效应具有∪变化趋势;(4)地表温度与NDVI的关系分析表明,地表温度与NDVI呈负相关关系,这是绿洲具有冷岛效率的主要原因。

    2014年09期 v.28;No.193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14 ] |[引用频次:27 ]
  • 1919-1949年海河流域冰封反映华北冬季气温波动

    邵双龙;潘威;

    运用海河水系水文站的观测资料,建立1919-1949年"日"分辨率下的海河流域冰封持续时间和开始、结束时间的序列。该序列显示,研究时段内海河河流冰封期的波动情况。冰封资料序列和温度序列在一定条件下有较好的对应性。冰封期持续时间的长短序列可以反映冬季冷、暖程度。从冰封持续时间序列来看,所呈现出的暖冬和冷冬年份同王绍武的研究的全国冷暖冬序列存在地区差异。就研究时间段内,30年代上半期,海河流域增温最为显著。海河流域区域内部而言,北部、中部持续时间和始冰封日期的五年滑动平均趋势较为统一。而南部在三十年代显示出相反的趋势。而融封序列又有自己的特殊性,从融封日期的五年滑动平均来看,南部和中部的曲线波动较为一致。北部同其它两条趋势线相比,波动明显剧烈,而且呈现的趋势也有所不同。这组序列可以反映出,海河流域冬季开始进入寒冷期和春季开始回暖期在河流冰封方面的响应情况。

    2014年09期 v.28;No.193 14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0 ]
  • 基于超标倍数赋权法的济南市大气质量模糊动态评价

    高明美;孙涛;张坤;

    鉴于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客观存在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将模糊综合评价和超标倍数赋权法相结合,应用于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建立了基于超标倍数赋权法的模糊动态评价模型。选用PM10、SO2、NO2作为评价因子,对济南市2001~2011年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济南市总体大气环境质量等级除2004年为Ⅲ级轻度污染外,其他年份均为Ⅱ级良好,虽然PM10仍是济南市空气质量的制约因子,但其年均浓度值呈现下降趋势,相反,NO2的权重在逐年上升。这说明济南市大气污染正由颗粒状污染物为主的煤烟型逐步向燃气型的趋势过渡,大气质量逐步好转。

    2014年09期 v.28;No.193 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13 ] |[引用频次:44 ]
  • 宁夏西海固地区气候变化响应及旱涝灾害趋势

    方兴义;

    基于1961-2010年宁夏西海固地区10个气象站点50年的气象资料,利用趋势线法、Z指数法、M-K突变检验法等方法,分析了本区近50年来气候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及其旱涝灾害的趋势。结果表明:1)近50a本区气候经历了冷湿-暖湿-暖干的转变。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0.259℃/10a),高于西部平均变暖率(0.2℃/10a);2)近50a来本区降水呈波动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16.58mm/10a,平均降水量为418mm。降水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春、夏、秋三季降水呈下降趋势,秋季降水减少最为明显,冬季降水略有增加。3)旱涝灾害发生频次与气温变化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由于本区洪灾相对较少,未来旱灾发生频率有可能进一步增加,因此降低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对实现本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09期 v.28;No.193 15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5 ] |[引用频次:2 ]
  • 清代石家庄地区旱涝灾害变化规律研究

    李禧亮;毕胜杰;魏军;颜停霞;毕硕本;

    以清代石家庄地区旱涝历史资料为依据,建立清代石家庄地区旱涝等级序列。结合频次分析、滑动平均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旱涝灾害的年代与世纪频次、阶段性和周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石家庄地区旱涝灾害分为1644-1744年、1745-1787年、1788-1862年和1863-1911年4个阶段:旱灾存在3-5、8-10、25和120年左右,涝灾存在3-5、7-10、18、25、50和120年左右等周期变化;清代268年来干湿呈现偏湿-湿润-偏旱特征;且石家庄地区与华北地区旱涝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

    2014年09期 v.28;No.193 16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6 ] |[引用频次:12 ]
  • 树轮记录的过去517a博州中东部年平均最低气温变化

    蔺甲;袁玉江;魏文寿;喻树龙;张同文;

    利用采自博州中东部山区上树线JPK采样点的雪岭云杉树轮样本,分析了其年表特征及对气候响应。结果表明:采样点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与博乐和精河气象站上年12月至当年11月平均最低气温具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用JPK采点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序列,重建了博州中东部地区年平均最低气温,相关系数0.586,方差解释量达34.3%(调整自由度后为33.0%)。过去517年来,博州中东部地区平均最低气温变化存在7个偏冷阶段和7个偏暖阶段。重建序列具有3a、3.8a和5a左右的准周期,并且在1568年前后、1667年前后、1708年前后、1734年前后和1845年前后发生了突变。

    2014年09期 v.28;No.193 166-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2 ] |[引用频次:6 ]
  • 石河子地区近50a霜期的变化特征

    吴燕锋;巴特尔·巴克;加依娜古丽·窝扎提汗;李维;魏小琴;Rasulov H H;

    通过对石河子地区霜气象观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研究了1964-2011年石河子地区霜期、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年际和年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年际变化上,石河子地区总体上呈现初霜日在逐渐推迟,终霜日在不断提前,霜期在逐渐缩短,无霜期在逐渐增加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期前后突变之后,这种趋势变得更加明显;2)近50年来,石河子气温的变化与初霜期日数和无霜期天数年际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协同性,与终霜期日数和霜期天数有很强的负相关性;3)年代变化与年际整体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并在21世纪初霜期的天数和无霜期的天数趋于等同;4)石河子市、乌兰乌苏、莫索湾和炮台的总体的年际变化趋于一致,莫索湾地区霜期天数缩短的突变较早,乌兰乌苏地区的霜期缩短的突变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比较初霜日期与终霜日期的趋势变化,乌兰乌苏和炮台的初霜期推迟的速度要比终霜日提前的趋势更明显,这可能是由不同季节的增温幅度不同而引起的。

    2014年09期 v.28;No.193 173-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9 ]
  • 基于双层阻抗模型的玛纳斯河流域ET遥感估算

    乔长录;何新林;杨广;刘兵;

    针对水文水资源分析计算中最难估算的分量-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以典型干旱区流域-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基础坚实、区域应用限制小、反演陆面蒸散发较为合理准确的双层阻抗模型,并根据研究区实际情况进行了模型参数化的基础上,结合MOIDS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和DEM数据,估算了该流域的陆面蒸散发量,并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高山区和绿洲平原区,由于植被覆盖度高,以植被蒸腾为主,蒸散发量小;而低山丘陵区和沙漠区,由于植被稀疏,以土壤蒸发为主,蒸发强烈,因而蒸散发量最大。

    2014年09期 v.28;No.193 179-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7 ] |[引用频次:6 ]
  • APEX模型在黄旗海流域的适用性研究

    刘清影;刘俊国;王秀英;

    以内蒙古自治区黄旗海流域霸王河上游地区为研究区,运用农业政策与环境拓展模型APEX(Agricultural Policy Environmental eXtender)对流域径流和产沙量进行模拟。采用集宁水文站1983-1996年径流和产沙量的实测值对模型进行校准,并用1997-2011年径流和产沙量的实测值验证模型。运用Nash-Suttcliffe系数(Ens)、决定系数(R2)、平均百分误差的绝对值(APE)评价模型在黄旗海流域的适用性。采用Ens>0.3,R2>0.5,APE≤25%作为模型适用性评价标准。结果显示校准期Ens在0.43~0.75之间,R2在0.52~0.81之间,APE<20%,验证期除年产沙量的R2<0.5,其他评价指标数值都在评价标准内。说明APEX可用于模拟不同气候和土地管理条件下黄旗海流域的水文和水土流失过程,并对研究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水文和生态过程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2014年09期 v.28;No.193 185-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60 ] |[引用频次:13 ]
  • 20世纪90年代以来辽宁省入境旅游空间集聚性分析与评价

    徐喆;李悦铮;江海旭;

    以辽宁省14个地市为区域研究单元,首先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地理集中系数、集中率等统计指标分析1990-2011年辽宁省入境旅游空间集聚性特点;其次建立入境旅游发展集聚评价指标体系,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入境旅游集聚定量评价,进一步揭示辽宁省入境旅游空间集聚性特征。研究表明:辽宁省入境旅游集聚性显著,呈现"先扬后抑"明显阶段性特征;旅游集聚性呈现双中心,具有"沿海-内陆"旅游双核结构模式;沈阳、大连两市形成旅游"双核"空间集聚模式的基础。

    2014年09期 v.28;No.193 19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65 ] |[引用频次:13 ]
  • 20年来新疆入境旅游经济增长周期与趋势预测

    王晶;杨宝仁;何超;

    入境旅游是旅游业"三大市场"中开发最早、发展最快的市场,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和区域开放程度的指标,也是研究入境旅游发展态势的重要指数。旅游业作为一个经济产业,其发展过程存在周期性的波动,构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PASW Statistics18软件对1993~2012年统计数据进行形态学分析和发展趋势预测,并分析影响新疆入境旅游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入境旅游人数与旅游外汇收入线性关系显著且波动周期基本一致,数据拟合为5个短周期,主要指标呈现增长趋势明显,但受复杂外在环境影响,一度出现超常波动增长的状况;2)新疆入境旅游持续稳定的增长是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预计在2012~2016年,新疆的入境旅游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3)新疆入境旅游市场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多因素影响和制约,未来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2014年09期 v.28;No.193 197-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22 ] |[引用频次:18 ]
  • 基于突变级数模型的北京旅游产业与基础设施协调研究

    李森;马耀峰;位贺杰;刘智兴;刘军胜;

    运用突变级数模型,对北京市旅游产业系统和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借助耦合模型,分析了旅游产业系统与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发现: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从波动状态向稳定状态转变,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从快速上升向缓慢上升转变;北京市旅游产业和基础设施耦合度的时序变动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波动性,并且可以分为2001~2004耦合协调关系的波动阶段和2005~2011年耦合协调关系的缓慢上升阶段;耦合协调关系实现了从2001~2005年失调阶段到2006~2010年协调阶段的转变;突变级数理论在研究城市旅游产业与基础设施耦合协调关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在旅游产业相关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2014年09期 v.28;No.193 203-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46 ] |[引用频次:2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