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

    庞丽;

    文中在分析我国地区农业碳排放现状的基础上,从农业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等方面对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区域差异进行了评价,最后运用LMDI因素分解模型对影响各地区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农业碳排放总量来看,各地区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西部增长最快,东部地区农业碳排放呈现波动阶段性特征,特别是近几年增长速度下降。农业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距表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各地区农业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农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内部结构的优化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都有助于农业碳减排。相比于东西地区,效率因素更有助于中部的碳减排。相比于中西部,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业劳动力转移更有助于东部的碳减排。

    2014年12期 v.28;No.196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04 ] |[引用频次:150 ]
  • 矿区居民环境感知在空间尺度上的效应

    史兴民;高乔乔;张肖南;

    以山西省朔州矿区的居民为研究对象,收集了878份调查问卷,结果发现环境感知在空间尺度上存在显著相关性。也就是说居民对大区域的环境感知依赖于自己临近区的环境感知来传递的。对整体环境感知有影响的因素是居住时间,对局部环境感知有影响的因素是居住时间、年龄和家庭收入。因此在环境感知研究中选择一个合理的空间尺度是非常重要的。

    2014年12期 v.28;No.196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2 ] |[引用频次:10 ]
  • 基于CA-Markov模型的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土地利用动态模拟

    郭斌;张莉;文雯;任志远;

    为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并根据土地利用现状预测将来土地利用情景,该文利用元胞自动机-马尔科夫(CA-Markov)模型,对2030年土地景观格局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1980-2005年间,草地、建设用地增加,林地小幅度增加,水域、未利用地少量减少,耕地变化剧烈。CA-Markov模型模拟精度为87.28%,说明利用其进行模拟是可靠的。将来研究区土地利用仍会发生较大变化。该方法为相关区域开展土地预测研究提供借鉴,研究结果可为土地优化研究奠定基础。

    2014年12期 v.28;No.196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14 ] |[引用频次:59 ]
  •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撑条件空间分异研究

    温可;雷军;段祖亮;

    从资源环境支撑、社会经济支撑、科技创新支撑、政策体制支撑四个方面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中国286个地级市研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撑条件空间分异特征。提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分阶段、有层次和集群式的发展策略,为今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提供参考。

    2014年12期 v.28;No.196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1 ] |[引用频次:5 ]
  • 西咸新区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析

    刘融融;陈怀录;陈龙;

    西咸新区的全面建设将产生近60万失地农民,数量巨大的失地农民使当地政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些人能否实现再就业将会对区域城市化进程与居民平均收入产生显著影响。文中根据西咸新区规划用地布局方案,通过对新区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和适宜失地农民的就业的岗位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西咸新区规划提出的以围绕都市农业打造现代田园城市的规划定位及规划产业集群发展满足失地农民就业需求,同时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以提供一定数量的公益性岗位来实现合理有效安置。并提出在未来的规划方案制定中应积极考虑失地农民安置问题,保证规划实施的同时保护农民利益。

    2014年12期 v.28;No.196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63 ] |[引用频次:13 ]
  • 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障碍因素诊断

    倪超;杨胜天;

    根据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从投入强度、重复利用、综合效益和持续状态四个方面选取27个指标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分析1986-2008年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程度,并通过障碍度模型对影响耕地集约利用的障碍因素进行诊断。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黑龙江省耕地利用集约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1994-1998年表现为波动下降;(2)投入强度是影响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的最大障碍因素,综合效益和持续状态是次要障碍因素,重复利用对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最小。

    2014年12期 v.28;No.196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32 ] |[引用频次:43 ]
  • 云南省500年干旱灾害时空分布研究

    余航;王龙;文俊;杨蕊;

    干旱灾害是云南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研究对云南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选取云南省500年(1450~1949年)干旱灾害资料,采用概率统计方法、红噪声分析软件,分析得到云南省500年旱灾时空分布特征,最后提出旱灾重心概念,得到其重心分布,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云南500年旱灾发生较为严重,时间上最为严重的是第五阶段(1850~1949年),空间上最为严重的是滇中以及滇东部分地区;2)云南500年旱灾各指标呈现上升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周期性;3)云南500年旱灾重心一直分布于滇中地区,且具有自西向东移动的特点。

    2014年12期 v.28;No.196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69 ] |[引用频次:18 ]
  • 近52年新疆吐鲁番市气温及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阿依加马力·克然木;努尔巴衣·阿布都沙力克;

    利用新疆吐鲁番地区气象代表站点1960~2011年的年平均气温,年最高最低气温,平均气温距平以及年降水量等数据资料,分析近52年以来吐鲁番市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吐鲁番市气候明显变暖,年平均气温升高率0.475℃/10a。其中近10年的年平均气温与20世纪60年代平均气温相比增高了1.75℃。2007年是年平均气温历史最高时期,平均气温为16.3℃。吐鲁番市降水量总体上变化趋势不是很明显,年平均降水量的线性变化倾向率为0.225mm/10a,1986年是降水量最多时期,降水量为86.0mm。该地区气温升高以及降水量降低对人类的工农业生产导致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014年12期 v.28;No.196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09 ] |[引用频次:20 ]
  • 基于MODIS和FY-2D卫星降水数据的遥感旱情监测研究

    林妍;高伟;师晋平;王静;

    大多数情况下干旱是由降水异常偏少引起的,目前考虑降水因素的遥感旱情监测模型中,模型权重的确定方法复杂且使用的卫星降水数据分辨率低。针对上述问题,在利用MOIDS数据构建植被状态指数VCI和温度状态指数TCI的同时,结合FY-2D卫星降水数据构建线性加权组合模型,即归一化旱情综合指数SDCI,模型的权重系数通过与农业受旱率的相关性来确定。并以SDCI指数作为旱情监测指标,分析了桂西北2009年10月~2010年4月的旱情,监测结果表明该时段发生了一个从"局部地区有旱→旱情加重并持续→轻微缓解→旱情加重→旱情缓解"的演变过程,与实际旱情资料的描述相一致,表明SDCI指数能较好地反映区域旱情分布情况。

    2014年12期 v.28;No.196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60 ] |[引用频次:10 ]
  • 2013年春季兰州一次罕见持续浮尘天气过程分析

    褚金花;陈斌;王式功;尚可政;

    文中对2013年3月9~15日兰州持续浮尘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特征、发生机制、造成的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受500hPa高空冷槽东移以及地面蒙古气旋的影响,我国北方出现大范围强沙尘天气,大量沙尘随高空气流被携带至位于下游的兰州;由于兰州地处黄河河谷盆地,极易出现逆温和静风现象,不利于污染物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扩散,从而导致污染物在城区内的累积,形成浮尘天气,并且造成5级或以上的持续性严重污染。

    2014年12期 v.28;No.196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0 ] |[引用频次:10 ]
  • 天津春季典型天气条件下气溶胶浓度谱分布特征

    姚青;蔡子颖;韩素芹;王佳;

    利用天津大气边界层观测站2011年4月1日-5月10日PM10和PM2.5质量浓度、气溶胶数浓度资料、大气能见度和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晴日、霾日、降水日和沙尘日等典型天气条件下气溶胶质量浓度和数浓度的分布特征,并考察风和降水对气溶胶质量浓度和数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2011年春季天津城区PM10质量浓度平均值为194.42±164.19μg·m-3,PM2.5质量浓度平均值为57.89±37.02μg·m-3,PM2.5/PM10为0.35±0.20;不同天气条件下气溶胶质量浓度和数浓度分布特征差异明显,PM2.5质量浓度在霾日和沙尘日较高,PM2.5-10质量浓度沙尘日最高,降水日最低;PN1霾日最高,晴日最低,PN1-2.5和PN2.5-10沙尘日最高,降水日最低;典型天气下后向轨迹有显著不同,来自偏南和偏西风向的气流易造成细粒子污染而形成灰霾天气,晴日以偏北气流为主,偏东气流易导致降雨;降水对清除气溶胶粗粒子和改善大气能见度作用明显,但降雨前后细粒子数浓度变化不大。

    2014年12期 v.28;No.196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9 ]
  • 冬春季上风向表土与呼和浩特沙尘暴降尘的关系分析

    李占宏;海春兴;刘广通;

    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冬春季上风向的蒙古国及阴山北麓表土取样后与呼和浩特市沙尘暴降尘和非尘暴降尘进行对比分析,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了K2O、CaO、Na2O、MgO、Al2O3、SiO2、Fe2O3、Mn、Cu、Pb、As、Ti等化学成分,发现除非尘暴降尘样的氧化物常规成分为81%外,其它三种样品的氧化物常规成分均在83%-84%之间,总量相差不大,但具体成分差别较明显。通过富集系数法、判别函数法和硅铝率等计算分析了蒙古国与阴山北麓表土与呼和浩特沙尘暴降尘的关系。得出呼和浩特市沙尘暴降尘的化学成分更接近于阴山北麓表土,且沉积元素主要来自自然源,阴山北麓表土为呼和浩特市沙尘暴的重要尘源,蒙古国的半固定沙丘对呼和浩特市沙尘暴尘源贡献不明显。

    2014年12期 v.28;No.196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0 ] |[引用频次:3 ]
  • 近55年来河西地区沙尘暴时空演变特征

    高振荣;李红英;瞿汶;王窈英;

    根据河西地区15个地面气象站近55年沙尘暴观测资料,运用线性拟合、Mann-Kendall方法进行趋势和突变分析。分析表明:近55年河西地区沙尘暴季、年递减趋势显著。年沙尘暴日数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年最大值出现在民勤(25.5d)。河西各区域沙尘暴日数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减少突变。沙尘暴日数与大风日数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平均气温存在显著负相关。气候变暖,大风日数减少,是造成沙尘暴日数减少的主要原因。

    2014年12期 v.28;No.196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9 ] |[引用频次:13 ]
  • 内蒙古春季干旱年和多雨年的大气环流特征对比研究

    司瑶冰;高涛;李海英;王敏芝;

    选取1960~2011年内蒙古104个测站春季(3~5月)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内蒙古春季降水特征和典型干旱和多雨年同期和前期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春季降水呈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减少的分布;春季以干旱少雨为主,每个年代都有两年或三年的连续干旱发生;90年代后降水的异常偏多和偏少的频率显著增加;干旱少雨年同期500hPa中高纬度欧亚距平场呈"-+-"的分布,表现出中亚高压脊强盛,东亚槽深厚的特征。多雨年与干旱少雨年相反,欧洲大陆为正距平中心,内蒙古中西部及其上游的蒙西山地和西西伯利亚平原为负距平,中国大陆东部沿海、日本岛为正距平中心,表明内蒙古上游地区高压偏弱,下游东亚大槽位置偏东,中高纬度以纬向环流为主。850hPa径向距平风场显示,在干旱少雨年,西亚和南亚地区均为西北气流。多雨年孟加拉湾一直到俄罗斯东部均为南风距平。干旱(多雨)年前期乌拉尔山高压脊强盛(偏弱),东亚大槽位置偏西(偏东),贝加尔湖为高压槽(脊)。

    2014年12期 v.28;No.196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5 ]
  • 1990-2011年色林错流域湖泊-冰川变化对气候的响应

    杜鹃;杨太保;何毅;

    基于1990、2000和2011年3期Landsat影像数据,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并结合距离较近的安多、申扎和班戈3个气象站点1966-2011年的气温、降水量资料对色林错流域的冰川、湖泊面积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1年流域冰川面积呈不断减少的趋势,2000年以后冰川退缩速度明显加快,南部冰川退缩速率大于北部冰川。流域湖泊面积呈不断扩大的趋势,非冰川补给湖泊在整个研究时段内以较为一致的速率扩张,而冰川补给湖泊的扩张速率远远大于非冰川补给湖泊,且2000年之后扩张速率也明显加快,与冰川的退缩具有很好的耦合性。不同补给方式决定了湖泊变化趋势的差异,气温的升高与冷季降水的减少是流域内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也是冰川补给湖泊面积加快扩张的主要原因。而主导非冰川补给湖泊面积变化的因素是流域内降水量增加和蒸发量的减少。

    2014年12期 v.28;No.196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42 ] |[引用频次:21 ]
  • 陕北风沙滩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调查与评价

    李琦;王文科;付格娟;

    在陕北风沙滩地区采集了769个浅层地下水样,分析了水样的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氟化物、氯化物、硫酸盐、铁和锰等。利用单因子污染评价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评价法对研究区地下水水质进行了评价,运用MapGis、Surfer绘图软件绘制了水质综合评价图。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所分析的指标均不同程度地超标,尤其是"三氮"污染最为严重,其次是铁和锰,其他指标污染相对较轻;整个区域浅层地下水69%为良好区、22%为较好区、8.61%为较差区、0.39为极差区。

    2014年12期 v.28;No.196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5 ] |[引用频次:9 ]
  • 开都河流域降水与径流年内分配特征及其变化的同步性分析

    薛杰;李兰海;李雪梅;姚亚楠;常存;

    基于开都河流域巴音布鲁克气象站和大山口水文站1960-2007年的逐月降水和径流数据,文中通过采用集中度与集中期为量化指标,对开都河流域降水和径流的年内分配变化以及两者变化的同步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年代降水与径流年内分配各自具有明显的差异,80年代夏季降水量与夏季径流量显著偏小,而2000-2007年却显著偏大,同时这时期年径流量显著增多、最大径流量出现时间较其他年代有所推迟;(2)近48年来,降水量和径流量的集中度都有缓慢的下降趋势,两者的年际变化有很好的同步性。降水量和径流量的集中期有微弱的上升趋势,但它们的同步性较差;(3)不同年代冬季降水量与同期径流量变化是不同步的,而年内其他季节,径流量分配过程主要依赖于降水量变化,降水和径流峰值表现出了很强的同步性。

    2014年12期 v.28;No.196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20 ] |[引用频次:21 ]
  • 黄河流域内蒙古区间降雨径流模拟及水量平衡分析

    石岚;徐丽娜;

    以黄河内蒙古流域为研究区,利用GIS/RS技术获取流域水循环空间分布信息,选取黄河上游石嘴山、中游万家寨水文站为研究区的入、出站,利用近30年的降水等气象资料和近10年的水文资料,构建了基于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分布式水文模型的黄河流域内蒙古区间的降雨径流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校准、验证,初步分析了该区间降水与径流量的关系及水量平衡。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内蒙古区间农用灌溉、池塘蓄水等人为因素对径流量的影响要大于气候变化对其的影响;且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降水少,蒸散发量较大,从年尺度上看,通过降雨形成的径流量是非常有限的。构建的模型基本能够反映黄河流域内蒙古的月径流水文过程,水量平衡分析也揭示了当地干旱气候下径流的特征。

    2014年12期 v.28;No.196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79 ] |[引用频次:10 ]
  • 冬雨型河流河川径流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穆振侠;吴万虎;姜卉芳;Islom Ikromov;

    为能够较好的认识气候变化对冬雨型河流河川径流量的影响,更好的指导冬雨型河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基于收集的水文气象资料,在分析研究区水文特性及气候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的三水源新安江水文模型及设定的不同气候情景,探讨了冬雨型河流河川径流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瓦赫什河降水主要发生于冬春季,夏季降水量偏少,降水对径流影响不大,气温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瓦赫什河的河川径流量;山区与平原区降水均呈弱的增加趋势,气温均呈升高趋势,相对而言,平原区气温升高趋势比山区更明显;通过所构建水文模型及设定不同的气候情景可以看出,对于冬雨型河流在区域研究区气温的变化比降水量变化对河川径流量影响更加敏感,气温升高河川径流量增多明显;逐月平均径流以4月、5月和10月对气候的变化最为明显,其中以4月和10月增多最显著,以5月径流减少最明显。

    2014年12期 v.28;No.196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4 ]
  • 基于CPSO参数辨识的支持向量机增泄水量计算模型研究

    张范平;唐德善;戴会超;孙意翔;

    水利工程实施的效果可以用增泄水量的多少来评价,文中构建了一种计算增泄水量的计算模型。以径向基函数(RBF)作为核函数,建立了以上游来水量、中游GDP增长、人口增长、降水量为输入,下游下泄水量为输出的支持向量机计算模型,为了提高支持向量机的预测精度,利用混沌粒子群算法(CPSO)的全局寻优特性进行支持向量机(SVM)的参数辨识,克服了人工选取的不足。以黑河流域(1990~2007年)18年的数据样本集作为训练样本,将后5年(2008~2012年)的数据样本集作为检验样本,选择参数如下:C=100,ε=0.001,σ=14。通过支持向量机模型计算的最大相对误差为8.01%,平均相对误差为6.50%。结果表明:文中建立的基于CPSO-SVM的增泄水量计算模型具有很好的效果,可以用于对水利工程实施效果的评价。

    2014年12期 v.28;No.196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0 ]
  • 鄂尔多斯盐海子地下水水流系统划分——来自水化学方面的探讨

    王冬;侯光才;赵振宏;

    鄂尔多斯高原分布一套主要由白垩系构成的巨厚的、开放程度高的统一含水岩系,空间上水流连续,地下水以每一个排泄区为中心均形成一个完整的水流系统。水动力场、水化学场、温度场证据证明水流系统存在托斯多层水流模式,可划分为浅、中、深三种模式。文中选取盐海子地下水流系统,建立苏米图-盐海子水化学剖面,利用Piper三线图法、Packer分层取样技术,对浅、中、深循环系统中地下水水化学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在三个循环系统中水化学特征均表现差异性,从水化学方面将地下水流系统划分为浅、中、深三种模式是可行的。

    2014年12期 v.28;No.196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9 ] |[引用频次:11 ]
  • 科尔沁沙地主要造林树种细根适应策略

    王凯;宋立宁;吕林有;张亮;秦峥媛;

    为了解科尔沁沙地主要造林树种细根适应机制,以杨树、榆树、油松和不同年龄樟子松细根为对象,研究各树种细根比根长和比表面积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样地树种细根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在各土层分布规律不同,杨树、榆树、油松和22a生樟子松细根比根长和比表面积表现出两端高、中间低的趋势;而10a和32a生樟子松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增加。杨树和榆树细根比根长和比表面积显著大于樟子松和油松(P<0.05),樟子松随年龄增长,细根比根长逐渐降低,而比表面积(42a生除外)逐渐升高。以上结果说明,杨树和榆树通过增加单位生物量对细根长度和面积的投入适应生境,其资源利用效率高于樟子松和油松;樟子松随着年龄增大,逐渐降低生物量对细根长度的投入、而增加对细根面积的投入来适应生境。

    2014年12期 v.28;No.196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7 ] |[引用频次:7 ]
  • 新疆天山马鹿(Cervus elaphus songaricus)南山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孜拉吉古丽·西克然木;热沙来提·吐尔地;布左拉·吐尔逊;阿依努尔·阿卜杜艾尼;马合木提·哈力克;

    为了解天山马鹿南山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选用5对微卫星标记引物,利用PCR扩增,用非变性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显色,对天山马鹿南山山区冬季采集的255份马鹿粪便进行了检测,统计了该种群的基因频率(P)、有效等位基因数(Ne)、群体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结果表明:255份粪便DNA分属111个体;种群平均等位基因4.40±0.9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3.7391±0.199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0.6825±0.0083;平均期望杂合度0.7257±0.0001;平均观察杂合度0.894±0.0214。整个种群没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种群固定系数Fis为-0.232。从此可见,天山马鹿南山种群具有比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2014年12期 v.28;No.196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2 ] |[引用频次:16 ]
  • 丛枝菌根对蒙古扁桃抗旱性影响研究

    王琚钢;高晓敏;白淑兰;峥嵘;刘敏;

    选择4种AMF对盆栽45d的蒙古扁桃幼苗进行单接种和混合接种研究,确定形成AM后进行自然干旱胁迫处理并测定各项指标。结果表明:菌根苗完全萎蔫时间最长可推迟8.1d;AM共生体可通过提高植株对磷的吸收、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和提高SOD活性来提高蒙古扁桃对干旱的耐受力;菌根还可以提高植株地下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文中研究的新发现是AM能增加植株体内脱落酸含量以促使蒙古扁桃部分叶子脱落来应对干旱胁迫。

    2014年12期 v.28;No.196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26 ] |[引用频次:17 ]
  • 乌鲁木齐市17种园林树种的Pb、Cd积累特征

    阿衣古丽·艾力亚斯;玉米提·哈力克;阿不都拉·阿不力孜;塔依尔江·艾山;马尔哈巴·买力克;

    应用TAS-99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乌鲁木齐市17种主要绿化树种的叶片Pb、Cd含量,运用ANOVA单因素方差的LSD多重比较不同植物叶片中重金属含量的差异,结合截距法和类平均法(聚类分析),并初步筛选出一批Pb、Cd积累能力强的树木。结果表明:绿化树种对Pb吸收量高的树木有桑树、桃树、黄金树,分别为12.35mg·kg-1、10.62mg·kg-1、10.31mg·kg-1,可作为Pb污染地区的绿化树种;对Cd吸收量高的树木有新疆杨、桑树和复叶槭,分别为0.76mg·kg-1、0.71mg·kg-1和0.51mg·kg-1,可作为Cd污染地区的绿化树种。同一树种Pb的积累比Cd的积累较高。推测乌鲁木齐市空气中Pb为主要空气污染物之一,而Cd不是该市主要的空气污染物。

    2014年12期 v.28;No.196 14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8 ] |[引用频次:11 ]
  • 准噶尔盆地西缘天然梭梭林土壤有机碳及养分的分布特征

    吉小敏;孙慧瑛;宁虎森;梁继业;罗青红;

    采用现场调查取样、实验室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新疆准噶尔盆地西缘天然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下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其与梭梭盖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天然梭梭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梭梭盖度正相关,盖度≥70%(密盖度)时,SOC平均含量达4.17g/kg;盖度50-69%(中盖度)时,SOC平均含量达1.94g/kg;盖度30-49%(疏盖度)时,平均为1.79g/kg,表明土壤有机碳主要来源于梭梭林;(2)密盖度的土壤全N、全P、全K以及速效N、速效P和速效K均大于中、疏两种盖度;(3)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N、全P、速效N、速效K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4)在土壤垂直剖面中,上层土SOC及养分含量稍大于下层土,表明梭梭体内积累的氮、磷、钾还可以归还土壤。总体上看,林下土壤中的SOC与氮、磷、钾的分布都受控于梭梭的分布与生长状况。

    2014年12期 v.28;No.196 14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8 ] |[引用频次:15 ]
  • 若干牧草在宁夏盐池干旱风沙区的引种试验

    贾倩民;陈彦云;陈科元;韩润燕;

    从美国和中国引进若干牧草品种,在宁夏盐池干旱风沙区对其进行了适应性、生长状况和生产性能的比较试验,目的是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牧草品种。结果表明:豆科牧草以宁苜1号、中苜1号和沙打旺的适应性强,产量高,可作为该地区推广种植的优良牧草;草木樨产量最高但越冬率较低,可作为轮作用牧草;禾本科牧草以圆柱披碱草和蒙农杂种冰草适应性较强,且产量较高,可作为当地种植的优良禾草;扁穗冰草和中间冰草存活率较低,适应性及生产性能一般,需采取保护措施提高其存活率才可推广种植;白三叶、金皇后、细茎冰草和高羊茅适应性较差,不宜种植。

    2014年12期 v.28;No.196 15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5 ]
  • 草原文化遗址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风险评估——以元上都为例

    甄江红;银山;刘果厚;特日格乐;苏日嘎拉图;

    以元上都草原文化遗址区为研究对象,运用1990、2000、2010年TM影像数据,RS与GIS技术及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在对研究区景观结构与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助景观干扰指数及景观脆弱度指数,构建生态风险指数开展其生态风险动态评估。结果表明:近20年来,元上都遗址区的景观结构变化较大,其中草地、湿地与沼泽面积均在减少,而耕地、林地、居民点与工矿用地、沙地面积增幅明显;草地景观的优势度降低,景观格局向破碎化、复杂化、多样化与异质化发展。生境质量下降、边缘效应增加、草地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降低、沙地面积扩张是元上都遗址区生态环境致损受危的风险源;因景观稳定性逐渐降低使其面临的生态风险有加大趋势。

    2014年12期 v.28;No.196 159-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56 ] |[引用频次:24 ]
  • 内蒙古巴林左旗岩臼型花岗岩景观形成演化分析

    周旭;田明中;王璐琳;

    岩臼是一类极具特色的小型花岗岩地貌景观。近年来,华北和华南部分地区花岗岩岩臼的发现与成因探讨一直是国内地学界关注的热点,而关于其冰川成因和风化成因的争论更是引起地学界对我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环境问题的再次讨论。内蒙古巴林左旗一些相对平坦的山顶上,广泛发育着花岗岩岩臼,文中在对其空间分布和形态特征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从岩性、构造和外部环境的角度,对其形成演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冰臼"成因说和"壶穴"成因说并不科学,以寒冻风化为先导的多种风化作用才是岩臼形成的主要成因。

    2014年12期 v.28;No.196 16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1 ] |[引用频次:4 ]
  • 基于高光谱数据的土壤电导率估算模型——以河套灌区沙壕渠灌域沙壤土为例

    陈皓锐;王少丽;管孝艳;高黎辉;

    文中采用FieldSpec3便携式地物光谱仪,基于在内蒙古河套灌区沙壕渠灌域获取的含盐土壤高光谱反射率数据构建了两种土壤电导率的估算模型。第一种模型利用全波段(350nm-2500nm)光谱反射率数据作为自变量,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拟合回归系数,第二种模型选取光谱吸收特征指数作为预测因子,采用稳健回归法构建估算模型。通过与人工测量值相比,两个模型模拟结果的相对误差平均值在2%以内,相对误差的绝对值在17%以内,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在0.97以上,表明构建的模型可以用于该区域土壤电导率的估算。

    2014年12期 v.28;No.196 172-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5 ] |[引用频次:17 ]
  • 高浓度CO_2在土壤包气带逸散过程分析

    关笑坤;王文科;邓红章;王周锋;王蓉;

    CO2地质储存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途径之一,为研究高浓度CO2在包气带中的逃逸过程及其运移规律,利用人工模拟CO2在包气带泄露过程的方法,建立并验证了相关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CO2逸散过程中,土壤由深到浅CO2的浓度分布依次降低,不同浓度CO2气体的运移规律相同,土壤中CO2浓度随时间迅速上升到一定值后到达稳定,在相同土壤深度CO2浓度稳定值与初始相比的百分比是相等的。气体流速v、弥散系数D、逃逸CO2浓度是影响土壤包气带中CO2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

    2014年12期 v.28;No.196 17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6 ]
  • 黄河头道拐冰封期α-HCH逸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韩珍;裴国霞;张琦;曹伟娟;李汗青;

    在稳态假设下,利用LevelⅢ环境多介质逸度模型模拟预测了黄河头道拐冰封期α-HCH在大气、冰、水、悬浮物、底泥相中的浓度分布,同时与实测值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并根据模拟结果计算了相间迁移通量和相内降解量。结果表明:α-HCH在大气中的浓度最小,在底泥中的浓度最大,底泥是α-HCH的"汇";各相间的迁移通量以气相向冰相的迁移通量为最大;随冰相光降解是α-HCH从研究区域环境介质中消失的主要途径。

    2014年12期 v.28;No.196 184-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4 ]
  • 乡村旅游农户可再生能源使用行为选择模型研究——基于六盘山生态旅游区的案例实证

    张瑞英;席建超;葛全胜;

    文中基于行为地理学和经济学相关理论,借助问卷调查和定量模型的方法,对影响乡村旅游地区农民可再生能源使用意愿的外在环境因素和内在自身因素进行了分析,构建了乡村旅游农户可再生能源使用意愿决策模型。模型表明:乡村旅游农户可再生能源选择意愿的产生过程分为3个阶段:外部环境认知阶段、可再生能源使用价值判断阶段和使用意愿形成阶段。在外部环境认知阶段,"游客饮食、住宿的舒适度"、"游客的使用偏好"、"游客对饮食、住宿条件的高要求"、"能源使用是否快捷、维护简单"对乡村旅游农户使用可再生能源意愿影响显著;在可再生能源使用价值判断阶段,乡村旅游农户的"性别"、"年龄"、"是否经营农家乐"、"家庭年人均收入"因素对乡村旅游农户使用可再生能源意愿影响显著。

    2014年12期 v.28;No.196 190-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58 ] |[引用频次:50 ]
  • 西安秦岭自驾游旅游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刘军胜;马耀峰;

    基于自驾游游客一手数据,对西安秦岭地区自驾游旅游服务质量进行实证分析。首先,通过主成分分析可提取出西安秦岭自驾游旅游服务质量4大主成份(隐变量),分别命名为标识系统、维修保障、基础条件、服务环境;并以此构建游客旅游服务质量结构方程假设模型;其次,基于结构方程假设模型分析结果,4大隐变量与游客旅游服务质量关系密切程度依次为:维修保障、标识系统、基础条件、服务环境;最后,基于分析结果认为在所设计的13项旅游服务质量相关的显变量指标中,与自驾车游客联系程度较密切的指标有:信息咨询、途中汽车修理、救援设施、路边服务、加油站、住宿条件。研究结果以期对西安秦岭自驾游持续发展起一定理论参考作用。

    2014年12期 v.28;No.196 197-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33 ] |[引用频次:58 ]
  • 游客花卉旅游感知价值与游客满意度、忠诚度关系研究——以新疆霍城县薰衣草旅游为例

    孙洁;姚娟;陈理军;

    以新疆霍城县薰衣草旅游为例,基于国内游客调研数据分析,构建了游客花卉旅游的感知价值维度与游客满意度以及游客忠诚度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索游客感知价值维度与游客满意度以及忠诚度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新疆霍城县薰衣草休闲观光游客感知价值包括薰衣草体验性;人文内涵;薰衣草主题产品;基础设施;价格与服务五个测量维度。(2)游客感知价值维度中薰衣草体验性、价格与服务、薰衣草主题产品对游客满意度以及忠诚度影响显著,基础设施、人文内涵的影响不显著。研究以游客为中心的感知价值与游客满意度以及忠诚度的关系,将对花卉休闲观光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2014年12期 v.28;No.196 203-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256 ] |[引用频次:8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