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集群式低碳供应链优化路径研究——基于ISM模型和NK模型

    李健;张伟正;吴成霞;

    研究消除集群式供应链主体实施低碳行为影响因素的最优路径,对集群式供应链实现减排、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采用ISM模型和NK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影响因素分为5个层级,在此基础之上构建NK模型,运用Boolean hypercube描绘出消除集群式供应链主体实施低碳行为影响因素适应度景观图。得出消除影响因素的顺序为第IV、V、II、III、I层。

    2015年01期 v.29;No.197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5 ] |[下载次数:1509 ] |[引用频次:10 ]
  • 1949年以来中国城乡关系的演进·困境·框架

    刘淑虎;任云英;马冬梅;余咪咪;

    城乡关系作为区域基本单元,受制于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目标与机制之间的耦合与摩擦作用,呈现阶段性特征,它是透视目标与机制科学性的窗口。文中以1949以来中国城乡关系演进的目标、机制、结果为对象,通过横纵两个剖面,总结机制层的问题与科学启示。认为在当前城乡统筹阶段,机制构建的要点是多元主体下的权责重构、市场化互动与调配下的结构布局、城乡统筹下的制度调整与优化、区域视角下的规划体系构建。

    2015年01期 v.29;No.197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0 ] |[下载次数:1742 ] |[引用频次:18 ]
  • 河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及异速生长关系研究

    曹迎春;张玉坤;

    运用城市位续-规模法则、人口-面积异速生长等分形相关理论,分析河北省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演化和异速生长规律,考察(1998~2011)期间河北省快速城市化战略对城市体系演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宏观层面,快速城市化战略对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合理演化和异速生长关系的进化,发挥了积极、肯定的作用;但在微观层面,未能有效解决区域平衡和人-地关系等问题。城镇化速度的确定应与区域所处的城镇化阶段相适应,高速城镇化在过去十几年促进了处于城镇化低端的河北省城市体系的整体优化,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其速度应逐渐放缓以满足体系内部结构均衡调整和人-地关系细节处理的新阶段要求。

    2015年01期 v.29;No.197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7 ] |[下载次数:701 ] |[引用频次:17 ]
  • 基于多尺度的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暴向平;薛东前;刘溪;范晨辉;郭瑞斌;

    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空间分布研究对转型期西安市反贫困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率进行测度,借助ArcGIS9.3软件从市、区和街道3级空间尺度分析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1)从市级层面来看,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空间呈现出"圈层放射+局部嵌套"分布规律,总体上呈现东北-西南向的空间分布格局;从区级层面来看,其他5个区包围位于城中心的新城区呈"漏斗"形分布状态;从街道层面来看,各街道新城市贫困区等级类型由重到轻呈现为"金字塔"形分布状态;三级层面上新城市贫困空间分布均呈现不均衡状态。2)影响新城贫困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状态的因素有: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福利改革、收入差距拉大、城市规划导向和社会空间结构的继承。

    2015年01期 v.29;No.197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8 ] |[下载次数:1222 ] |[引用频次:24 ]
  • 河西绿洲灌区农户对循环农业工程的行为响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王娅;窦学诚;

    以河西绿洲灌区为例,从农户行为角度出发,采用主成分分析和OLS回归模型探讨了农户对循环农业工程的行为响应机制。研究表明:绝大部分样本农户对循环农业工程的响应较明显,农户间的响应程度差异较小。农户的年龄、文化程度、兼业情况、劳动力数、耕地面积、地理区位、信息获取能力和周围人参与循环农业的比例对循环农业的行为响应呈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农户对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满意度及其运销能力对循环农业的行为响应呈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发展循环农业不仅要关注农户层面,还应综合考虑其它多方面的因素,特别是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等软条件。保障耕地面积不减少,实现循环农业要求的规模经济效应,会使农户更加积极的采用环保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循环农业作出行为响应。

    2015年01期 v.29;No.197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0 ] |[下载次数:644 ] |[引用频次:32 ]
  • 基于MODIS数据的内蒙古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张靓;曾辉;

    利用MOD12Q1数据和GIS技术,对内蒙古21世纪以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内蒙古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发生变化的地区只占全区总面积的12.8%;发生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表现出结构变化复杂和空间分异明显的特点;土地利用变化没有给全区生态环境质量带来全局性负面效应;全区土地利用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区域生态保护和建设以及气候变化是影响全区土地利用结构和格局的三个重要因素,一些草场管理政策和措施的实施,也对局部地区和特定类型的土地利用变化产生影响。

    2015年01期 v.29;No.197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3 ] |[下载次数:1161 ] |[引用频次:28 ]
  • 基于能值分析的北京城市新陈代谢研究

    宋涛;蔡建明;杜姗姗;倪攀;丁悦;

    城市新陈代谢系统是城市物质、能量、货币和人类劳动相互作用的自组织系统,其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测度是学界和业界的热点问题。文中以能值理论为基础,通过城市新陈代谢系统能值结构、能值使用强度、能值环境压力和系统产出效率的测度,对城市新陈代谢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货币流和人口流进行综合集成。其研究结果表明:北京的城市新陈代谢系统能值构成中,进出口能值的增长已成为北京城市代谢系统能值消费上升的主要动力。随着北京能值使用强度的迅速攀升,进出口能值和不可再生资源能值增长的环境压力不断上升,系统能值产出效率和可持续性却在逐渐下降。面对着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资源、能源的日渐短缺,北京应鼓励可再生资源能源的开采和利用,降低城市代谢系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消耗,建立废弃物资源和能源的再利用机制,推动北京城市新陈代谢效率的提升。

    2015年01期 v.29;No.197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8 ] |[下载次数:969 ] |[引用频次:21 ]
  • 中国电力能源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及省际间差异性

    李新;王海滨;陈朝镇;刘泉;于晓菡;

    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碳排放数学模型,测算了2001~2010年中国及各省电力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研究了省际间碳排放强度时空演变和差异性特征。结果表明:1)全国电能消费碳排放总量从2001年303Mt逐年上升至2010年745Mt,平均年增长9.99%;各省碳排放量呈增长趋势,2010年东部地区五省碳排放属超重型(≥40 Mt);西部省份碳排放速度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全国电能消费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从276(kg/万元)下降至182(kg/万元),平均年下降4.42%;西部省份碳强度普遍高于东部发达地区,说明西部经济发展对电能消费碳排放的依赖性强,东部地区电能消费低碳经济格局开始形成。省际间电能消费碳排放强度的差异性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人口状况、消费水平等因素相关,为我国制定差异化的区域节能减排目标和电力产业发展调控政策提供参考。

    2015年01期 v.29;No.197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3 ] |[下载次数:1221 ] |[引用频次:26 ]
  • 华家岭防护林带不同树种生长特征分析

    赵赫然;王辉;段雅楠;

    以地处陇东黄土丘陵区的华家岭防护林带不同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法,对不同树种、不同密度、不同林龄防护林的生长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属幼龄林的22a生云杉纯林和20a生油松纯林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蓄积量现已超过或接近了平均林龄37.5a的成(过)熟杨树纯林;2)华家岭防护林带中各类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均与林分密度呈负相关性。受林分密度的影响,区域内云杉×杨树混交林的生长状况略好于杨树纯林,云杉纯林和油松纯林的生长状况优于云杉×油松、云杉×落叶松混交林;3)华家岭云杉林在10a~15a、25a~30a期间的胸径生长较为显著,20a~25a期间的树高生长较为显著。

    2015年01期 v.29;No.197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2 ] |[下载次数:253 ] |[引用频次:6 ]
  • 水分胁迫对欧美I-107杨树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井大炜;邢尚军;马海林;杜振宇;刘方春;马丙尧;

    以欧美I-107杨扦插苗为试材,研究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处理对杨树苗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杨树苗叶片的相对含水量、自由水含量显著降低;束缚水含量、束缚水/自由水比值在轻度胁迫下逐渐升高,而在中度和重度胁迫下先升后降;脯氨酸含量在轻度胁迫下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在中度和重度胁迫下显著高于对照;可溶性蛋白在轻度胁迫下逐渐升高,而在中度和重度胁迫下先升后降;SOD和CAT活性先上升后下降,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可见,I-107杨树苗在轻度水分胁迫下具有相对较强的抗氧化防御和渗透调节机制,而在中度和重度胁迫下明显减弱。

    2015年01期 v.29;No.197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3 ] |[下载次数:615 ] |[引用频次:35 ]
  • 基于Ripley的K(r)函数的"毒杂草"型退化草地狼毒与西北针茅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任珩;赵成章;安丽涓;

    种群的点格局特征是植物群落生态学关系与过程在空间格局上的表现形式,是种群和群落结构动态与稳定性的标志。在祁连山北坡西北针茅草原,采用Ripley的K(r)函数,定量分析了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和西北针茅(Stipa krylovii)种群点格局特征。结果表明:随退化草地狼毒种群规模扩大,狼毒与西北针茅的种群密度和高度表现出规律性的变化趋势;狼毒种群在未退化和轻度退化草地中聚集分布格局显著,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是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地的主要分布类型;西北针茅种群在四个梯度中以随机分布最为显著,仅在轻度退化草地中在0-38cm尺度上表现为均匀分布。狼毒和西北针茅种群的点格局的不对称性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植物种内、种间竞争和协同策略的改变,是草原植物应对干扰的种群更新途径选择。

    2015年01期 v.29;No.197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6 ] |[下载次数:626 ] |[引用频次:20 ]
  • 山西左云县兴隆沟煤矸石山自然定居植物群落数量分类与排序

    徐晓雯;杨楠;李素清;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获得数据,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左云县兴隆沟煤矸石山自然定居植物群落进行分类和排序,将54个样方划分为8个群丛,即菊叶香藜群丛(Ass.Chenopodium foetidum)、旱榆-披碱草群丛(Ass.Ulmus glaucescens-Elymus dahuricus)、铁杆蒿+沙生冰草群丛(Ass.Artemisia sacrorum-Artemisia sieversiana)、黄刺玫群丛(Ass.Rosa xanthina)、野艾蒿+蒙古蒿群丛(Ass.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Artemisia mongolica)、二裂委陵菜+披碱草群丛(Ass.Potentilla bifurca-Elymus dahuricus)、针茅+蒙古蒿群丛(Ass.Stipa capillata-Artemisia mongolica)、益母草群丛(Ass.Leonurus artemisia),分类结果很好地反映了植物群落类型的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在DCA二维排序图上得到较好的验证。54个样方DCA排序表明,影响左云县兴隆沟煤矿矸石山自然定居的植物群落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是土壤水分、矸石堆积时间和坡向。

    2015年01期 v.29;No.197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9 ] |[下载次数:331 ] |[引用频次:4 ]
  • 柠条裂解产品的化学成分和性质

    公丕涛;杜旭华;钟哲科;杨慧敏;何莉莉;杨生茂;

    为探索柠条裂解机理以及在特定温度下裂解产物的结构特征,文中以柠条为原料研究其裂解过程的产物分布,并利用氮吸附法、GC/MS等方法分析500℃条件下的裂解产品。结果表明:柠条炭产率随着裂解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柠条炭中固定碳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柠条炭具有较高的全N(2.5%)和灰分含量(14.1%),比表面积为265m2/g,其中介孔占56%。XRD、FTIR分析显示柠条炭已具有一定的构造,其表面具有羰基、酯基、醚等各种官能团。GC/MS定性分析得到,柠条焦油中共检出85种化合物,相对含量91.3%,其中脂肪族化合物54种,相对含量52.9%,芳香族化合物有31种,相对含量38.4%;焦油中相对含量大于3%的化合物有杂氧环十七烷、4-乙基-2-甲氧基苯酚和棕榈酸。

    2015年01期 v.29;No.197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3 ] |[下载次数:234 ] |[引用频次:9 ]
  • 浑善达克沙地土壤水热对黄柳蒸腾速率的影响研究

    王健;朱仲元;宋小圆;赵宏瑾;

    以浑善达克沙地典型植物黄柳为对象进行研究,测量其生育期蒸腾速率,并对黄柳生长区内的土壤水热进行测量,通过相关分析,确定土壤水热对黄柳蒸腾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黄柳生育期蒸腾速率与相应时间段的土壤含水率呈显著相关,土壤含水率大的时间段,黄柳的蒸腾速率明显增加;不同埋藏深度条件下的土壤温度与黄柳的蒸腾速率相关性较好,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温度对黄柳的蒸腾速率均有影响。

    2015年01期 v.29;No.197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0 ] |[下载次数:326 ] |[引用频次:18 ]
  • 清香木叶片光合荧光特性对土壤水分胁迫的响应

    赵湘江;王妍;田昆;

    采用盆栽控水试验,以清香木苗木为材料,设置6个不同土壤水分处理(W1、W2、W3、W4、W5、W6),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清香木叶片的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探讨清香木叶片光合荧光特性在不同土壤水分处理下的变化机制及其与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土壤重量含水量由高到低(W1-W6),清香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光化学最大量子效率(Fv/Fm)、有效荧光产量(Yield)、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P)先增大后减小,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先减小后增大;水分利用效率(WUE)和胞间CO2浓度(Ci)波动频繁。土壤水分含量过高(W1)和极度干旱(W6)时非气孔因素导致清香木叶片光合作用降低;土壤水分较适宜时气孔因素限制清香木叶片光合作用。W6时清香木叶片Pn、Tr、Gs、Yield、ETR、NPQ值显著降低,叶片的光合结构PSⅡ已被损坏。

    2015年01期 v.29;No.197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1 ] |[下载次数:564 ] |[引用频次:33 ]
  • ABA对锌铬复合胁迫大豆养分吸收的影响

    刘静;辉建春;林立金;朱雪梅;邵继荣;

    通过人工模拟锌、铬污染盆栽控制性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ABA浸种处理和喷施处理对大豆植株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1μmol·L-1和40μmol·L-1ABA提高效果较5μmol·L-1、10μmol·L-1和20μmol·L-1ABA差。5μmol·L-1、10μmol·L-1ABA对大豆植株氮、磷、钾吸收提高效果较好,20μmol·L-1ABA对茎磷吸收和叶氮吸收提高效果较好。ABA对大豆不同器官部位氮、磷、钾吸收的影响因浓度和作用方式不同而有所差异。20μmol·L-1ABA喷施和10μmol·L-1ABA浸种提高了"科源绿秋王"地上部生物量,5μmol·L-1ABA喷施和浸种提高了"黄壳豆"地上部生物量。养分吸收和产量均表现为浸种处理提高效果好于喷施处理。说明ABA能减轻锌铬对大豆植株的生长胁迫,提高大豆植株养分吸收和生物量。

    2015年01期 v.29;No.197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3 ]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0 ]
  • 浑善达克沙地植被生长季流沙地及其接壤草地的沙物质粒径组成

    贺晶;吴新宏;杨婷婷;李鹏;

    为进一步了解浑善达克沙地植被生长季流沙地及其接壤草地沙物质粒径的组成。选择正蓝旗为研究区,在植物生长季,沿草地-流沙地的过渡带设置取样点,在流沙地上风处草地、流沙地、流沙地下风处草地各设置15个样点,每个样点取表层沙物质,然后测定植被盖度、高度和生物量鲜重,通过分析比较不同植被盖度下的沙物质的粒径组成,发现流沙地上风处草地和流沙地下风处草地中沙(0.25-0.5mm)和细沙(0.1-0.25mm)含量较稳定,流沙地粗沙(>0.5mm)含量最高。通过分析植被盖度、高度、生物量与沙物质粒径组成的相关关系,得知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细物质(包括中沙(0.25-0.5mm)、细沙(0.1-0.25mm)、极细沙(0.05-0.1mm)、粉沙(<0.05mm))的百分含量在增加,而粗沙的百分含量在减少。该研究可为沙化草地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2015年01期 v.29;No.197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7 ]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6 ]
  • 天津空港经济区绿化树种滞尘能力研究

    王芳;熊善高;李洪远;李兰兰;张清敏;贺梦璇;

    以天津空港经济区主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采样调查和实验室分析,对20种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灌木树种的单位叶面积滞尘能力整体大于乔木;而9种乔木单位叶面积滞尘能力大小顺序为毛白杨>国槐>泡桐>青桐>悬铃木>刺槐>栾树>旱柳>白蜡;11种灌木中单位叶面积滞尘能力大小顺序为紫丁香>棣棠>珍珠梅>水腊树>西府海棠>木槿>紫叶李>紫叶矮樱>金银木>金叶接骨木>紫荆。乔木单株滞尘能力大于灌木,9种乔木单株滞尘量大小顺序为刺槐>悬铃木>国槐>青桐>毛白杨>旱柳>白蜡>泡桐>栾树,11种灌木单株滞尘量大小依次为:紫叶矮樱>珍珠梅>棣棠>金银木>紫丁香>水腊树>木槿>紫叶李>西府海棠>金叶接骨木>紫荆。

    2015年01期 v.29;No.197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5 ] |[下载次数:389 ] |[引用频次:22 ]
  • 基于损害的西安市大气污染经济损失研究

    曾先峰;王天琼;李印;

    对污染造成经济损失的计量是制定与环境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使用基于损害的污染损失法估算了西安市大气污染损失。研究表明:2013年西安市大气污染经济损失为72.29亿元,占当年GDP的1.48%。其中人体健康损失最大,占33.93%,农业损失占27.46%,建筑物、材料腐蚀损失占27.2%,清洗费用增加占总损失的11.41%。西安市大气污染损失巨大且呈恶化态势,经济发展以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和健康损失为代价。亟需采取强有力措施从源头上改善生态环境,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5年01期 v.29;No.197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2 ] |[下载次数:1399 ] |[引用频次:45 ]
  • 海浪河流域重金属污染评价

    李涛;谭雪;买亚宗;杨喆;王海燕;石磊;马中;

    为全面了解海浪河流域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状况,对其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r、Cu、Zn、Cd、Hg、Pb)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基于生物效应浓度的评价方法,对其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无论丰水期还是平水期Zn、Cd和Hg污染较重;4种评价方法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使用领域限制,评价结果有所不同;相关分析显示Cr、Cu、Cd、Pb显著相关,可能具有相似的污染源,这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2015年01期 v.29;No.197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6 ] |[下载次数:561 ] |[引用频次:16 ]
  • 城市污泥熟化前后对Cd~(2+)的吸附解吸特征

    陈竞;白英;武文飞;王厚成;南忠仁;

    研究了城市生污泥和熟污泥对Cd的吸附解吸特性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生污泥和熟污泥对Cd2+的吸附量均随着平衡溶液中Cd2+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速率渐趋缓慢,生污泥对Cd2+的吸附量小于熟污泥,Freundlich型吸附等温线方程是描述生污泥或熟污泥对Cd2+的吸附量和Cd2+平衡浓度之间关系的最佳模型。生污泥和熟污泥的解吸率均随着Cd2+初始浓度的升高而持续增大,但增加速率整体上在下降,生污泥的解吸率略高于熟污泥。生污泥和熟污泥对Cd2+的解吸量均随着污泥中Cd2+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

    2015年01期 v.29;No.197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1 ] |[下载次数:285 ] |[引用频次:0 ]
  • 北方农牧交错带干旱灾害及其对暖干气候的响应

    杜华明;延军平;王鹏涛;

    利用1961~2012年气象数据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IDW)对北方农牧交错带气温、降水气候要素的时间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Is指数和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研究该区域的干旱状况。结果显示:近52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气温增温速率为0.32℃/10a,降水量减少速率为7.35mm/10a,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气候暖干化导致该区干旱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加剧;干旱灾害主要存在7a和8a的年际变化周期,1989年以前气候偏湿润,1989年以后干旱严重;干旱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是西北段部分,西北段和东北段偏旱与大旱严重,而华北段重旱严峻。

    2015年01期 v.29;No.197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4 ] |[下载次数:1030 ] |[引用频次:37 ]
  • TRMM数据应用于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估算的适宜性研究

    王晓云;史明昌;胡影;宜树华;

    USLE/RUSLE模型的模拟精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个土壤侵蚀因子的准确估算,降雨侵蚀力因子R作为其最重要的因子之一,由于降雨实测资料不足而使其计算精度存在偏差。TRMM数据已被广泛应用于降雨数据估算,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文中基于2008~2009年TRMM 3B42数据集,采用已有计算方法,对我国2008~2009年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进行了估算。并根据2008年实测降雨量以及已有研究成果对估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1)基于TRMM数据的降雨量估算值与实测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能够很好地反映降水变化过程,但与实测值之间仍存在一定偏差。2)2008年各月降雨量估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Nash-Sutcliffe系数E与均方根误差RMSE表现出相反的季节变化。3)多年平均R值与2008年和2009降雨侵蚀力估算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和0.76,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4)由于数据本身的局限性,TRMM数据对某些地区某些时段的降雨侵蚀力估计值普遍偏高。

    2015年01期 v.29;No.197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3 ] |[下载次数:684 ] |[引用频次:19 ]
  • 河北省降水和气温的非趋势性波动分析

    于伟红;贾康丽;潘学平;梁秋生;陈艳梅;

    根据1957-2012年河北省境内21个气象台站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利用K-S检验方法和多重分形消除趋势波动分析方法(MF-DFA),对河北省近56年的降水和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月降水及月平均气温存在显著的多重分形特征,通过对原始数据的重排处理,可以看出时间序列非正态分布起主导作用。标度指数存在变点,而非固定常数。波动函数在S=20时存在明显的变点,随着q值的增加,变点以下部分斜率逐渐变小,变点以上部分斜率基本不变。降水和气温在变点以下的标度指数(斜率)变化范围分别为1.02~2.76和1.76~3.05,变点以上的斜率0.01~0.13和0.03~0.04。河北省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气温贡献最大,且未来一段时间内气温将持续上升趋势;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其中夏季降水量的下降趋势最为明显,未来一段时间内降水量可能持续下降。

    2015年01期 v.29;No.197 13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3 ] |[下载次数:488 ] |[引用频次:8 ]
  • 库姆塔格沙漠东缘荒漠绿洲过渡带风况及输沙势

    王永胜;杨文斌;李永华;李清雪;冯伟;

    以国家林业局库姆塔格荒漠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2012-2013年的气象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库姆塔格沙漠东缘荒漠-绿洲过渡带的风况特征和输沙势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受WNW-NW和ENE-NE两组风向起沙风控制,其中主风向为WNW-NW,占全年起沙风的35.15%,次风向为ENE-NE,占全年起沙风的24.80%;2)该区起沙风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占全年起沙风的72.59%,春季起沙风主风向为ENE,其他季节起沙风的主风向为WNW方向。3)在风沙活动期内,年合成输沙势(RDP)为54.73VU,合成输沙势方向(DDR)为S189°,研究区属于低风能环境。研究区输沙势的大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其中春季和夏季具有较高的总输沙势(DP)和合成输沙势(DDR)。

    2015年01期 v.29;No.197 140-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2 ] |[下载次数:463 ] |[引用频次:22 ]
  • 黄土高原沙尘暴持续时间LH现象分析

    郝丽珍;刘国梁;

    持续时间大于t的沙尘暴次数N满足lgN=a-bt(即LH现象)。文中分析了黄土高原四季沙尘暴持续时间。平均持续时间:春季126.5分钟,冬季113分钟,秋季95分钟,夏季51.9分钟;春季、秋季和冬季满足LH现象,拟合的b值:春季0.1634 hr-1,秋季0.2043 hr-1,冬季0.1707 hr-1。夏季例外,但在t≤8hr也满足LH现象,拟合的b值为0.2639 hr-1。

    2015年01期 v.29;No.197 14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5 ] |[下载次数:127 ] |[引用频次:1 ]
  • BJ-RUC预报系统在内蒙古10m风速预报中的效果检验

    徐丽娜;石岚;冯凯宁;

    采用相关系数、平均偏差、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等检验统计量,以内蒙古全区119个自动站监测数据为依据,对9km*9km BJ-RUC逐小时风速预报产品进行了质量评估,发现该预报产品存在系统性误差,预报趋势和误差分布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且随着季节的不同,预报趋势和误差分布的空间变化也是较为明显的,具体表现为:1)东部的相关系数略高于西部,平均误差的地区分布特征在春秋两季表现不明显,而在夏季为东部低于西部,冬季为东部高于西部;2)预报趋势在春、秋两季较好,夏季较差,而平均误差在夏季较小,春秋两季较高;3)BJ-RUC在地势相对平坦地区的预报效果并不是在各月都好于山区;4)9km BJ-RUC产品的预报趋势较好,而3km-RUC产品的平均误差较小。

    2015年01期 v.29;No.197 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2 ]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5 ]
  • 东北林区积雪空间分布与变化特征

    严晓瑜;赵春雨;缑晓辉;王颖;

    使用东北林区156个气象观测站的1961~2008年逐日积雪深度资料,对该区积雪平均空间分布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东北林区自北向南、自东北向西南主要呈现出积雪初日逐渐推迟,积雪终日逐渐提前,积雪期、积雪日数逐渐增长,年最大积雪深度逐渐加深的空间分布特征;1961-2008年积雪初日以1.8天/10a的速度显著推迟,积雪终日明显提前,平均每10a提前1.9天,积雪期平均每10a缩短3.5天,积雪日数无明显趋势性变化,年最大积雪深度随时间变化呈不明显增加趋势;全区88%站点的积雪初日呈推迟趋势,积雪终日提前站点占总站点的95%,97%的区域积雪期呈缩短趋势,积雪日数缩短的地区占总区域的58%,71%地区的年最大积雪深度增加;积雪初日、积雪终日、积雪期、年最大积雪深度均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突变,积雪日数未出现显著突变点,但均表现出2a、4a及6-8a的周期特征。

    2015年01期 v.29;No.197 154-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0 ] |[下载次数:516 ] |[引用频次:23 ]
  • 官厅水库及其上游流域水环境容量研究

    杨喆;程灿;谭雪;程荣;马中;

    中国北方水系普遍水量较小,污染较重。水环境容量的测算可以为水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文中以官厅水库及其上游流域为例,依据流域水文特征选取合适的水环境容量模型,分别求出流域内各功能区段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流域内COD、NH3-N的水环境总容量分别为5097.82 t/a,268.18 t/a;相比于污染负荷,水环境容量明显偏小;不同功能区段水环境容量差别较大;水环境容量偏小的主要人为因素在于上游流域大兴水利工程,农业用水量大且用水效率低;污染负荷较大的主要原因是流域内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

    2015年01期 v.29;No.197 163-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7 ] |[下载次数:1368 ] |[引用频次:48 ]
  • 内蒙古萨拉乌苏河米浪沟湾MIS 5以来生态环境演变特征

    樊荣;赵琦;李保生;温小浩;牛东风;Steffen Mischke;张成君;

    通过对毛乌素沙漠南缘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地层中有机质含量(TOC)和饱和烃分布特征,以及沉积物中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分析,讨论了该地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生态环境的演变特征和过程。MIS5阶段为森林草原环境,气候比较湿润,河流径流量较大;MIS4和MIS2阶段气候干冷,以沙漠堆积为主,但MIS2在16.9-18.4kaBP期间有一次持续大约1.5ka的古环境适宜时期,森林草原发育;MIS3阶段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草原环境,湖泊发育;全新世早中期总体上向干旱方向发展,湖泊动荡短暂,为较少森林的草原环境。到晚全新世以沙漠沉积为主,成为与目前生态环境相似的干草原环境。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演变特征反映出主要受冬夏季风变化控制,但如果西风环流加强时期植被也相对发育。

    2015年01期 v.29;No.197 169-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9 ] |[下载次数:491 ] |[引用频次:5 ]
  • 基于GIS和组合赋权法的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魏伟;石培基;周俊菊;颉斌斌;雷莉;

    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以2000-2012年的GIS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结合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和影响因素构建综合评价指标,并在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组合赋权实现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较低,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从2000年的5.05下降到2012年的3.70;在流域内部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差异很大,具体表现为金昌市金川区呈上升趋势,而其他地区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从空间分布来看,石羊河各县区按指数高低依次为:永昌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凉州区、古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民勤县和金川区。在不同时期,各县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等级有所变化,但幅度不大。

    2015年01期 v.29;No.197 175-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95 ] |[下载次数:1738 ] |[引用频次:66 ]
  • 浅山丘陵区土地利用格局的地形梯度特征与变化研究

    武爱彬;刘欣;赵艳霞;秦彦杰;

    运用地形位指数和地形分布指数,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河北燕山浅山丘陵区1987~201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地形位区段上分布差异化较为显著,低地形位区段为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的优势分布区,中地形位区段是草地和林地的优势分布区,高地形位区段是林地的优势分布区。2)20a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形位空间分布变化主要表现为草地、建设用地和水域的分布优势区间段在收缩,林地的分布优势区间段在增大,耕地的分布优势区间段没有变化。

    2015年01期 v.29;No.197 181-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8 ] |[下载次数:590 ] |[引用频次:30 ]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丘陵山区坡面侵蚀产沙量的影响

    陈众;田丰;董俊;

    选取安徽省霍山县大官山的典型研究区域,通过径流试验,分析了近20年6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的侵蚀产沙特性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坡面侵蚀产沙量的影响依次是顺坡耕作区>标准小区>经济林区>牧草区>乔木用材林区>梯田小区。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防止土壤流失最有效的是梯田,而顺坡耕作区水土流失量最大。坡面侵蚀产沙量与降雨侵蚀力表现为幂函数关系,且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2015年01期 v.29;No.197 186-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2 ] |[下载次数:484 ] |[引用频次:23 ]
  • 精河流域1990-2011年土地荒漠化变化研究

    毋兆鹏;王明霞;赵晓;

    利用精河流域1990、2011年TM-5影像数据,构建了精河流域反照率-植被指数特征空间下的荒漠化遥感监测模型。结果表明:1990-2011年期间,研究区荒漠化总面积减少了3.54×104hm2,占研究区国土总面积的3.2%,但其中除了中度荒漠化面积以每年0.82%的速度减少外,极重度、重度和轻度则分别以每年0.74%、0.38%和0.01%的速度在增加,极重度荒漠化的增长速度较为突出。由气候变化导致的荒漠化发展,近些年来正被政府的积极措施所部分抵消,但人口压力、水资源低效利用等人文因素,仍是未来荒漠化防治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重点。

    2015年01期 v.29;No.197 19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7 ] |[下载次数:611 ] |[引用频次:17 ]
  • 基于灰色模型的敦煌西湖保护区湿地演化研究

    段浩;潘世兵;李琳;

    为掌握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湿地近30余年的变化情况和未来的演变趋势,以遥感影像为信息源,获取保护区湿地类型的变化数据;应用灰色模型模拟湿地的动态演化过程及未来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西湖保护区湿地在近34年减少了42.5%且在未来10年仍有持续萎缩的趋势,而沙地、戈壁的面积将继续增加;2)湿地斑块逐渐变小,湿地演化呈现破碎化态势,在演化过程中受到地形的影响;3)用灰色模型对湿地类型演化进行预测精度较高,将其引入湿地演变的预测是可行的。

    2015年01期 v.29;No.197 198-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5 ] |[下载次数:347 ] |[引用频次:10 ]
  • 旅游者与旅游地社区主体的旅游地意象感知差异分析——以内蒙古草原旅游地为例

    乌铁红;陈田;

    旅游地社区主体所持有的旅游地意象对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形成产生着很大的影响。文中基于旅游地意象构成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等方法,以内蒙古草原旅游地为例,对比分析了旅游地社区主体和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的认知、情感以及整体意象感知的变化和差异。得出以下结论:(1)旅游社区主体和旅游者都持有积极正面的草原旅游地意象。(2)旅游地社区主体与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感知存在着一定的差异。(3)恋地情结是导致旅游地社区主体旅游地意象感知显著高于旅游者意象感知的主要原因之一。文中的研究对于更好地解读旅游东道主与旅游者的感知及其差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5年01期 v.29;No.197 203-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4 ] |[下载次数:1074 ] |[引用频次:1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