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基于京津冀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的碳减排配额研究

    李健;肖境;王庆山;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快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2013年三地分别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文中运用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计算出京津冀区域产业中代表性46个行业的产业梯度差,分析了区域内产业转移状况,建立了引入产业转移因子的区域碳减排配额框架,即对产业转入、产业转出等不同区域分别实行差异化的减排目标。得出结论:1)京津冀区域内有部分行业存在产业梯度差;2)为实现区域产业合理布局,产业转入、转出地应做好转移与承接工作;3)在配额框架中引入产业转移因子对碳配额结果有明显影响,并对分配结果进行了讨论分析。

    2015年02期 v.29;No.198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5 ] |[下载次数:1364 ] |[引用频次:10 ]
  • 北京人口、经济、居民消费与碳排放动态关系研究

    张丽峰;

    基于STIRPAT模型,构建了状态空间模型,定量分析了北京1980-2011年的人口规模、人口城市化结构、居民消费与经济规模四个变量对碳排放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影响。结果显示:这四个变量对碳排放的变弹性系数均为正数,均促进了碳排放的增加,只是不同时期对碳排放的动态影响程度不同,但近年来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经济规模对碳排放的弹性系数最大,仍是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居民消费水平对碳排放的弹性系数波动幅度较大;人口规模与城市化结构对碳排放弹性系数波动幅度较小,影响比较平稳。为了控制和减少碳排放,应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鼓励居民绿色消费,合理调控人口规模和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质量。

    2015年02期 v.29;No.198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6 ] |[下载次数:2194 ] |[引用频次:55 ]
  • 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山东省电力需求预测分析

    于松青;林盛;

    偏最小二乘回归可以对系统信息进行分解和筛选,辨别系统中的信息和噪声,从而能够有效的克服多重共线性在系统建模中产生的不利后果。文中选取GDP、总人口、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10个影响因素,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对山东省电力需求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电力需求与10个影响因素均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些影响因素对电力需求的解释能力达到了98.09%。得到的回归方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其中,第二产业的发展、总人口的增加和GDP的增长为电力需求增加的最主要因素,经济结构的转型和节能减排等政策的实施会一定程度的减缓电力需求增加所带来的压力。最后,对"十二五"规划未来几年山东省的电力需求进行预测。

    2015年02期 v.29;No.198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0 ] |[下载次数:1471 ] |[引用频次:37 ]
  • 草原生态四元补偿主体模型的构建与演进研究

    巩芳;

    草原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供给的不足与消费过度的矛盾,导致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草原生态补偿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有效运行的前提是补偿主体的确定。文中根据利益相关者分析范式从理论上界定了草原生态补偿主体的范畴,构建了多元化补偿主体范式-"草原生态四元补偿主体模型",并分析了草原生态补偿主体从单一补偿主体到二元补偿主体再到三元补偿主体,最后将发展成为四元补偿主体模型的演进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草原生态四元补偿主体模型"的演进历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步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最后走向自觉补偿。

    2015年02期 v.29;No.198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5 ] |[下载次数:740 ] |[引用频次:38 ]
  • 基于GIS的兰州市人口空间结构研究

    韩杰;李丁;崔理想;齐敬辉;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GIS)的空间统计方法对兰州市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和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进行处理,探讨兰州市的人口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兰州市的人口分布总体上表现为集聚趋势;十年来兰州市人口密度一直以主城区为最高,且2000-2010年主城区城关、安宁、七里河和西固区的人口密度在不断增加,其他的区、县则处于负增长;2000-2010年,兰州市的人口重心由皋兰县不断向东南方向的城关和安宁区移动,移动速度逐年加快,兰州尚处于高速城镇化阶段;2000年和2010年的兰州市人口密度分布模式不同于东部地区的大城市,以反函数模型拟合效果为最好,但仍然符合距离衰减规律,以东方红广场为中心,随着距离增加,人口密度递减。

    2015年02期 v.29;No.198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9 ] |[下载次数:1357 ] |[引用频次:17 ]
  • 论晚清矿业用地制度的变革及其经验教训

    骆云;李文渊;武永江;

    随着晚清矿业的兴盛,矿业用地制度也随之不断被修改完善,与封建传统文化进行了艰难的博弈。从最初的诏书或奏折发展到《大清矿务章程》,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其内容在准入制度、用地范围、退出机制等方面不断改革,尤其设立矿业用地公司、以地作股等制度开创了我国矿业制度之先河,为我国矿地用地制度的法制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2015年02期 v.29;No.198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2 ] |[下载次数:237 ] |[引用频次:5 ]
  • 西南民族地区农户抗旱必要性认知及应对策略分析

    李俸龙;罗小锋;江松颖;

    旱灾是西南民族地区农业生产中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准确把握西南民族地区农户对抗旱必要性认知及其应对策略,对有针对性制定提升农业抗旱能力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西南民族地区350户农户调查数据对其抗旱必要性认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农户对抗旱必要性有着比较科学的认知。性别、旱灾给生活造成的损失、对旱灾的担心程度对农户抗旱必要性的认知结果影响显著。面对旱灾,农户都采取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以选择种植耐旱作物、增加灌溉次数与单次灌溉量为主,以施抗病虫农药、合理安排作物茬口和向亲戚借钱或减少日常开支为辅。

    2015年02期 v.29;No.198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8 ] |[下载次数:274 ] |[引用频次:4 ]
  • 基于SPOT-VGTNDVI的玛纳斯县植被覆盖变化分析

    杨萍;刘雪华;

    文中利用1999-2007年SPOT-VGT归一化植被指数,分析了天山北坡玛纳斯县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主要气候因子(气温和降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从年间变化看,1999-2007年间,玛纳斯县NDVI的多年平均值为0.17,总体上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表明玛纳斯县的生态环境有改善的趋势。从季节变化看,县平均NDVI年内季节变化明显,变化幅度在0.02~0.33之间,3月份开始上升较快,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2)从空间变化分布看,县域植被覆盖度均呈上升趋势,平原区和沙漠区的植被覆盖增加较大,可以看出县域在城镇绿化、基本农田保护、农田林网和防护林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3)气温和降水是影响县域植被的重要气候因子,气温与月NDVI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0071,降水与NDVI成指数相关,指数为0.1203。

    2015年02期 v.29;No.198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1 ] |[下载次数:535 ] |[引用频次:20 ]
  • 改进FPAR的煤矿区植被NPP损失研究

    黄翌;汪云甲;田丰;谭兴龙;

    基于遥感的CASA模型是测算植被NPP的主要方法之一,当前CASA模型中普遍以月内某一时刻或几个时刻的植被NDVI值计算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例(FPAR),这一方法忽略了月内FPAR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在计算中会产生较大误差。文中以煤矿区为例,首先通过时空自适应反射率融合模型构建高时空分辨率的矿区遥感影像,改进CASA模型中FPAR的计算方法,以FPAR连续函数均值代表月FPAR,并评价改进效果。通过FPAR损失量测算各植被NPP变化量,为煤矿区生态环境变化做出科学的判断。

    2015年02期 v.29;No.198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8 ] |[下载次数:366 ] |[引用频次:4 ]
  • 6个种群蒙古沙拐枣同化枝解剖结构及与地理生态因子的关系

    赵小仙;李毅;苏世平;白潇;

    文中按自然降水梯度沿河西走廊从东向西选择蒙古沙拐枣6个种群当年生同化枝为试验材料,采用石蜡制片法,应用光学显微技术测定了同化枝直径、角质化外壁厚等共14项解剖结构指标。方差分析表明:各性状在种群间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其中变异系数较大的是皮下纤维簇数/直径、小维管束个数/直径和含晶细胞个数/直径,变异系数分别为26.34%、21.26%和24.27%;相关分析表明在经度、纬度、海拔、一月均温、七月均温、年均温和年降水量7个生态因子中,每个指标都与这些生态因子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同化枝直径、角质化外壁厚、栅栏细胞密度和含晶细胞个数/直径均与经度、纬度、年均温和年降水量有极显著性的相关性;将测定的数量指标进行了聚类分析,6个不同种群的蒙古沙拐枣可分为两大类,聚类结果与蒙古沙拐枣的生境分布相互吻合。

    2015年02期 v.29;No.198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3 ] |[下载次数:383 ] |[引用频次:16 ]
  • 干旱胁迫及复水条件下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苗木水分运输过程中的补偿现象

    王丁;杨雪;韩鸿鹏;张丽琴;薛建辉;

    以盆栽两年生刺槐苗木为材料,测定了干旱及复水处理条件下刺槐苗木水分运输过程参数。结果表明:1)干旱胁迫对刺槐苗木体内水分运输过程影响显著;2)复水24h后,刺槐苗木体内水分运输过程参数有不同程度恢复。恢复度与苗木生理活性水平和干旱胁迫程度直接相关;3)复水24h后,刺槐苗木水分运输过程存在明显补偿现象。故应加强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林木的补偿效应研究,这对于节水林业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02期 v.29;No.198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7 ] |[下载次数:489 ] |[引用频次:11 ]
  • 水源地不同林分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陈严武;史正涛;曾建军;林紫红;毛慧玲;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运用基于熵值的水源涵养能力相对优异性量化评价模型对松华坝水源地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五种森林植被水源涵养能力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分枯落物层水源涵养能力得分为常绿阔叶林(0.3175)>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0.2883)>落叶阔叶林(0.0904)>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0.0288)>针叶林(0.0039);不同林分土壤层水源涵养能力得分排序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0.6067)>落叶阔叶林(0.3634)>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0.2102)>常绿阔叶林(0.0762)>针叶林(0.0345);不同林分水源涵养功能总得分排序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0.8950)>落叶阔叶林(0.4538)>常绿阔叶林(0.3937)>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0.2390)>针叶林(0.0384),表明多种植阔叶林树种或阔叶针叶混交林更有利于增强水源地水源涵养功能。

    2015年02期 v.29;No.198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4 ] |[下载次数:1036 ] |[引用频次:48 ]
  • 城市公园降温效应分析——以石家庄市为例

    肖捷颖;季娜;李星;于柳溪;姬芳;

    基于Landsat TM影像,利用地表温度反演、缓冲区分析及相关分析法,定量研究石家庄市区主要公园对周边热环境的降温效应。首次提出降温效应包括降温范围、幅度、速率三方面。结果表明:公园降温效应明显,但存在差异;降温幅度拟合曲线为二次多项式且拟合度较高;与降温范围、幅度、速率呈显著相关的特征要素为公园面积、水体比例和不透水面比例。从降温效应角度规划设计公园时,面积在32hm2最适宜,水体比例应不低于19%,不透水面比例小于50%。

    2015年02期 v.29;No.198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5 ] |[下载次数:745 ] |[引用频次:52 ]
  • 基于GIS的亚热带山地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关系研究——以粤北山区为例

    陈世发;

    以亚热带的粤北山区乐昌市廊田镇南部为研究区域,应用GIS和RS技术,借助SPOT影像为信息源,在建立土壤侵蚀解译标志的基础上获取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数据,选用土壤侵蚀率与土壤侵蚀强度指数反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强度。研究结果表明:(1)在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的条件下,土壤侵蚀率为24.58%,以轻度侵蚀为主,这是亚热带山地区土壤侵蚀的主要特点。(2)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侵蚀率与土壤侵蚀强度指数有不同影响:其他土地、城镇村与工矿用地和草地土壤侵蚀率与土壤侵蚀强度指数均较强,林地、园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相对较弱。针对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选择合理的土地利用/覆被,加大水土保持监督力度,利于亚热带山区土壤侵蚀防治。

    2015年02期 v.29;No.198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8 ] |[下载次数:1708 ] |[引用频次:56 ]
  • 探地雷达在莫高窟窟区树木根系探测方面的应用

    贺东鹏;武发思;徐瑞红;刘左军;汪万福;

    为研究莫高窟窟前林带内大型乔木根系的生长状况以及可能对石窟文物造成的威胁,使用SIR-3000型便携式探地雷达对莫高窟第88窟前的银白杨(Populus alba)根系进行了无损探测。通过400MHz天线扫描银白杨树干周围3.4m×8.0m的长方形区域后,用GPR-SLICE v7.0软件处理扫描数据得到二维及三维图像。分析结果表明:探测范围内的根系分布呈现出东侧、南侧与北侧密集,西侧稀少的特征,部分直径大于50cm的根系向洞窟方向延伸。实验证明,探地雷达能够在不破坏遗产地固有形貌的前提下探测出其本体内及周围树木根系的大小、分布深度与范围,进而为研究树木根系对遗产地影响程度的等级评估提供依据。

    2015年02期 v.29;No.198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3 ] |[下载次数:644 ] |[引用频次:31 ]
  • 土壤水分对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演替的影响

    于晓娜;黄永梅;陈慧颖;李小雁;李柳;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毛乌素沙地三种不同演替阶段的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群落(半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具生物结皮的油蒿群落、油蒿+本氏针茅群落)的群落特征及生物量、叶片气体交换过程、不同土层(0-10cm、10-20cm、20-40cm、40-60cm、60-80cm)土壤含水量、根系垂直分布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油蒿群落演替是油蒿与草本植物竞争、生物结皮发育、土壤发育以及土壤水分垂直变化等生物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油蒿群落演替的发展,群落物种数、草本层盖度和生物量、群落总盖度逐渐增加,而油蒿个体数、油蒿盖度、油蒿叶生物量以及生物土壤结皮盖度则先增加后减少,油蒿根系有向下分布的趋势,0-10cm土层逐渐以草本植物根系占优势。土壤水分是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演替的主要驱动力,通过影响油蒿叶片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以及根系垂直分布影响油蒿在群落中的竞争力。不同演替阶段油蒿群落土壤水分低值区不同,半固定沙地油蒿群落0-10cm和20-40cm土壤含水量最低,具生物结皮的油蒿群落10-20cm土壤含水量最低,而油蒿+本氏针茅群落60-80cm土壤含水量最低。

    2015年02期 v.29;No.198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8 ] |[下载次数:840 ] |[引用频次:26 ]
  • 新疆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螨类群落特征

    吾玛尔·阿布力孜;阿提坎木·吾布力喀斯木;吴松林;

    为研究喀纳斯自然保护区土壤螨类群落特征,2011年7月和9月对该保护区针叶林、混交林、阔叶林、灌木林、草甸草原、林间草地、沼泽地7种生境进行了取样调查。结果表明:1)共获得土壤螨类7268只,隶属于3亚目51科58属。其中甲螨亚目3819只,38科44属,占总数的93.34%;中气门亚目264只,9科11属,占总数的6.45%;前气门亚目7只3科3属,占总数的0.21%。整个研究区域中奥甲螨属Oppia、盖头甲螨属Tectocepheus、钉棱甲螨属Passalozetes、菌甲螨属Scheloribates为优势类群,占总数的60.05%;阿斯甲螨属、短甲螨属、大翼甲螨属等13属为常见类群,占总数的29.43%;其余的41属为稀有类群,占总数的10.52%。2)在不同生境条件下土壤螨类个体数和类群数均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个体数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林间草地>混交林>沼泽地>草甸草原>灌木林;而类群数依次为阔叶林>草甸草原>沼泽地>针叶林>灌木林>混交林>林间草地。3)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特征,其中0~5cm土层最多,其次为5~10cm,而10~15cm最少。4)在该保护区不同生境土壤螨类的群落组成和结构差异与植被类型、土壤环境因素及人为干扰程度有关。

    2015年02期 v.29;No.198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6 ] |[下载次数:317 ] |[引用频次:20 ]
  • 阿勒泰大靑河林场地衣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向文萍;阿不都拉·阿巴斯;艾尼瓦尔·吐米尔;

    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数据,初步鉴定出阿勒泰大靑河林场地衣种类52种,隶属于4目、10科、21属。其中茶渍目地衣有6科、16属、42种,分别占该地区地衣科属种总数的60.00%、76.19%、80.77%。优势科主要集中在茶渍目的梅衣科、蜈蚣衣科和石蕊科,占地衣总数的67.31%。根据研究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地衣种类组成,将该地区地衣的地理分布区类型划分为世界广布种、环北极-高山种、北半球大陆广布种、环北方种、环低北极及北方种、东亚种、温带种、两半球广布种、地中海、西亚和中亚种、两极和大西洋种、中国特有种共11种。同时对地衣的生长基物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

    2015年02期 v.29;No.198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1 ]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4 ]
  • 3种植物单根对土体残余抗剪强度影响的研究

    姚喜军;王林和;刘静;胡宁;徐荣会;周丹丹;

    课题组采用四联电动直剪仪对3种沙生植物重塑的根-土复合体及素土进行了直接剪切试验,研究其单根对提高土体残余抗剪强度的影响以及不同孔隙水承压条件下根-土复合体的残余抗剪强度变化。结果表明:浅层土压力下3种植物根-土复合体残余抗剪强度均大于素土,且柠条根系固土效果优于沙棘和白沙蒿;不同含水量梯度下,复合体存在最优含水量,该含水量条件下,根-土复合体强度达到最大值;模拟降雨条件下复合体各残余强度指标均大于非降雨条件下的指标,表现为模拟降雨条件下,3种植物复合体残余粘聚力增长率排序为柠条>白沙蒿>沙棘,模拟非降雨条件下排序为柠条>沙棘>白沙蒿。上述研究定量分析了3种植物根-土复合材料的力学特性,为水土保持树种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015年02期 v.29;No.198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6 ] |[下载次数:360 ] |[引用频次:19 ]
  • 新疆棉花节水技术灌溉用水效率与影响因素分析

    刘军;朱美玲;贺诚;

    文中以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军塘湖示范区143户棉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算示范区棉花的灌溉用水效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棉花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1)小流量模式灌溉用水技术效率最高,自动化模式次之,低压小流量模式最低,但灌溉用水技术效率整体偏低,不足0.7,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2)棉农的年龄、棉农是否为棉花种植典型户、棉农是否参加节水培训3个因素对棉花的灌溉用水技术效率有显著影响,且棉农是否为棉花种植典型户和棉农是否参加节水培训为正面影响;(3)节水技术的普遍推广和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农业灌溉水价有利于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的提高。

    2015年02期 v.29;No.198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1 ] |[下载次数:1021 ] |[引用频次:34 ]
  • 基于B/S模式的北方冬小麦实时在线非充分灌溉管理研究及应用

    张振伟;马建琴;李英;赵晓慎;

    实时的精准灌溉能够有效提高干旱区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针对灌溉问题的复杂性与来水的不确定性,文中建立了作物实时非充分灌溉制度模型,提出了短期作物系数取值的确定方法。针对已有灌溉管理系统存在的共享性、实时性差问题,文中采用B/S结构模式,以java为开发语言,采用Struts、Spring和Hibernate框架,基于实时的气象与田间土壤墒情监测数据,应用作物实时非充分灌溉制度模型,研发了冬小麦实时在线灌溉管理系统,并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节水灌溉实验场进行调试和应用。结果表明其精度能够满足实际需要,对北方节水农业尤其是智慧灌区建设具有良好的技术支持与理论指导作用。

    2015年02期 v.29;No.198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1 ] |[下载次数:288 ] |[引用频次:7 ]
  • 疏勒河双塔灌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优化研究

    李曼;杨建平;杨圆;谭春萍;

    基于双塔灌区灌溉用水供应量、农作物种植面积、作物类型、作物用水定额等资料,建立线性规划模型,研究在不对社会和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前提下,当地农作物种植结构将如何调整,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结果表明:在现有种植总面积不发生明显变化的基础上,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应适当增加,使小麦占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9.1%,玉米占4.3%;经济作物中,应大幅度增加棉花的种植面积,减小油料、蔬菜、瓜类的种植面积,使油料、蔬菜和瓜类种植面积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1.0%和4.8%;若按规划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当地农作物总产值将增加0.18倍。

    2015年02期 v.29;No.198 12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7 ] |[下载次数:625 ] |[引用频次:18 ]
  • 温度条件对辽宁南部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庄河分期播种试验为例

    蔡福;明惠青;赵先丽;王春远;于芳;张玉书;

    利用2012年庄河5期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分析温度条件对辽宁南部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光照和水分条件适宜情况下,玉米各生育期持续时间受温度条件影响较为明显,出苗、苗期及灌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其中出苗时间对日最低气温比日均温响应更为明显。玉米生长状态在营养生长阶段受温度影响较小,而产量形成过程因不同温度条件对干物质积累影响的差异而不同。产量形成不但取决于灌浆期积温,同时还受气温日较差和日最低气温的影响。对于庄河地区而言,适当晚播将有利于玉米各生育期经历更为适宜的温度条件进而提高产量。

    2015年02期 v.29;No.198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9 ] |[下载次数:470 ] |[引用频次:27 ]
  • 干旱区春小麦垄作沟灌技术研究

    王文娟;张新民;金建新;周继莹;田建斌;何文瑞;

    以春小麦垄作沟灌入渗规律试验和其水流运动研究为基础,通过田间灌溉实验,分析不同耕作技术参数(垄宽、沟深、沟底宽、垄坡)对春小麦生长指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河西走廊灌区垄宽40cm、沟深15cm、沟底宽15cm、坡度1:1的参数组合为垄作春小麦的最优组合模式,与垄宽30cm(T1)和50cm(T3)相比,产量增加了10.4%和10.84%;与沟底宽0cm(T5)和10cm(T6)相比,产量增加了15.89%和8.78%;与沟深20cm(T4)相比,产量增加了15.7%。

    2015年02期 v.29;No.198 138-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1 ] |[下载次数:237 ] |[引用频次:15 ]
  • 绿洲区域土壤盐渍化主要参数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马成霞;丁建丽;杨爱霞;王璐;牛增懿;

    通过研究土壤盐渍化主要参数的空间异质性,反映绿洲不同程度盐渍化的空间分布。借助传统统计学、地统计学与野外实测数据相结合的方法,以渭库绿洲为例,分析土壤三个剖面层(0-10cm,10-30cm,30-50cm)盐渍化主要参数(电导率、含水量、含盐量、pH)的空间异质性。对研究区域各层土壤盐渍化的监测采样控制在95%置信水平、15%相对误差的可接受范围。研究表明:土壤盐分表聚强烈,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盐渍化空间格局。土壤盐渍化严重威胁绿洲的生态安全,因此了解盐渍化空间分布,有利于土壤盐渍化的快速诊断,对进行合理的水资源灌溉利用,防治和改良土壤盐渍化具有科学指导意义。

    2015年02期 v.29;No.198 14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0 ] |[下载次数:802 ] |[引用频次:33 ]
  • 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盐渍化土壤高光谱特征

    赖宁;李新国;梁东;

    土壤光谱反射特性是土壤遥感的物理基础。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土壤盐分实验分析与土壤高光谱数据采集,对土壤高光谱数据一阶和二阶导数微分变换处理,分析土壤样品的光谱特征,建立土壤光谱和土壤盐分含量间的相关关系,对研究区盐渍化土壤含盐量进行定量反演。研究结果表明:1)从土壤光谱反射率的形态特征来看,土壤的光谱反射率曲线总体上变化较为平缓,光谱特征形态较为相似,且基本平行。2)研究区土壤光谱反射率曲线的形状大致可由300~600nm、600~800nm、800~1000nm、1000~1400nm、1400~1900nm、1900~2100nm、2100~2500nm七个折线段和560nm、900nm、1400nm、1900nm、2200nm五个特征吸收点来控制。3)利用光谱反射率一阶导数微分的盐渍化土壤含盐量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均优于利用反射率原型和反射率二阶导数微分,其中氯化物-硫酸盐型RMSE=0.33,硫酸盐型RMSE=0.31,硫酸盐-氯化物型RMSE=0.22。

    2015年02期 v.29;No.198 15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1 ] |[下载次数:679 ] |[引用频次:22 ]
  • 塔吉克斯坦百年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

    加依娜古丽·窝扎提汗;巴特尔·巴克;吴燕锋;Rasulov H H;

    利用塔吉克斯坦百年逐月降水资料,以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法、小波分析法以及ArcGIS地统计模块普通Kriging插值法对降水量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过去百年,塔吉克斯坦年总降水量和四季降水量都呈增加趋势并有明显的变化周期;除夏季以外,春季、秋季、冬季平均降水量以及年降水都发生显著性的突变;空间变化上,在1901-2011年,塔吉克斯坦年平均降水总体上呈从西南和东部向中部递增的特征,其中1901-1930年处于少雨期;1931-1960年和1991-2011年处于多雨期。

    2015年02期 v.29;No.198 157-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2 ] |[下载次数:361 ] |[引用频次:7 ]
  • 近40年来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则普乡地区冰川与气候变化研究

    冀琴;杨太保;李霞;

    基于1970年冰川编目数据、1999年和2011年ETM+数据,利用决策树分类和目视解译方法提取了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则普乡地区则普冰川、则普北冰川和央别贡冰川边界,并结合丁青和波密站的气温、降水量资料分析研究区冰川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970-2011年冰川总体呈退缩状态,冰川面积共减少81.51km2,各冰川在1970-1999年退缩速率均大于1999-2011年,冰川退缩具有减缓趋势;温度升高是近40a来冰川退缩的主导因素,而1990-2001年降水增加是冰川减缓退缩的主要原因。冰川相对变化率随冰川规模增大而减小,即小规模冰川对气候变化响应更为敏感。依据气象资料,对研究区未来十几年冰川变化情况作初步预测,认为研究区冰川将呈加速退缩趋势。

    2015年02期 v.29;No.198 16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8 ] |[下载次数:531 ] |[引用频次:17 ]
  • 1961-2010年白龙江上游水文气象要素变化规律分析

    张晓晓;张钰;徐浩杰;

    以1961-2010年白龙江流域月均温、月降水和上游武都水文站月径流资料为基础,采用MannKendall法、R/S分析法和Morlet小波分析法,研究了白龙江上游水文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探讨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来白龙江上游气温显著上升,降水微弱减少,径流显著减少。在未来一段时段内气温仍将持续上升,降水微弱增加,径流持续减少。气温、降水、径流具有多时间尺度特性,年均温、年降水和年径流有6-7年、12-13年、20年准周期。1961-1990年径流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影响较小。1991-2010年径流变化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两者作用相当。

    2015年02期 v.29;No.198 172-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3 ] |[下载次数:593 ] |[引用频次:19 ]
  • 河套灌区玉米低温冷害监测评估指标的研究

    侯琼;王海梅;云文丽;

    低温冷害指标的确立是冷害研究的重要环节。为了减轻和防御河套灌区玉米低温冷害,利用内蒙古河套灌区12个站点1981-2012年的气象、玉米产量资料,及3个站点玉米发育期资料,通过分析晚熟、中晚熟、中熟品种正常年份的热量需求和主要发育期平均出现日期及标准活动积温,基于相对活动积温距平计算方法及其与产量的关联性,建立了积温指数指标,以动态监测玉米延迟型冷害的发生发展。通过20a的回代检验冷害发生与减产的一致性为68.3%,2a的外推检验一致性为85.7%。该指标综合反映了生长季各阶段低温累积效应和高温补偿效益,农学和生物学意义明确,可以在低温冷害监测、评估业务中应用。

    2015年02期 v.29;No.198 179-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9 ] |[下载次数:238 ] |[引用频次:16 ]
  • 基于春季晚霜冻害的天水苹果气候风险区划

    袁佰顺;许彦平;姚晓红;李晓鹤;强玉柱;

    花果期霜冻灾害是天水苹果生产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年发生频率60%以上,冻害年份轻者减产,重者甚至绝收。为此,进行苹果花果期霜冻灾害气候风险区划研究,对合理苹果产业布局,有效减轻灾害损失,具有一定的参考和科技指导意义。将影响天水苹果相对气象总产量的开花坐果期4月上旬-5月上旬日最低气温与0℃以下温度持续日数之积作为苹果霜冻灾害脆弱性指数(V),用该期霜冻灾害不同强度发生频率作为相应灾害危险性指数(H),用Pki=1/n∑5j=1Hj×Vij计算所得的霜冻灾害风险系数作为区划指标,按其离散程度划分为低风险、较低风险、中风险、较高风险和高风险区域,做出天水苹果霜冻灾害风险区划,对科学布局当地果树产业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

    2015年02期 v.29;No.198 185-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0 ] |[下载次数:493 ] |[引用频次:23 ]
  • 基于SEM的城市旅游形象与游客行为意愿关系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杨妮;高军;路春燕;王鑫;

    多数学者将旅游形象看作整体,研究其与游客行为意愿的关系,而关于深层关系的研究却寥寥无几。鉴于此,文中从国内现实游客感知视角出发,以市场调查资料为基础,运用SPSS、AMOS等软件,提取出西安市旅游形象的5个构成维度,继而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西安市旅游形象与游客行为意愿的关系结构模型。研究表明:城市旅游形象构成因子对游客行为意愿有着重要影响。在研究所得的五个形象维度中,旅游核心吸引物形象对游客行为意愿的影响最大。

    2015年02期 v.29;No.198 190-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8 ] |[下载次数:2578 ] |[引用频次:68 ]
  • 基于IPA法的精品旅游景区服务质量定量评价——以翠华山景区为例

    包珺玮;王晓峰;宋光飞;王磊;

    随着强劲的市场需求以及国家、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旅游业已逐步发展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综合效益凸显。但是旅游行业竞争也趋于激烈,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势在必行。而服务质量提升是体现精品旅游景区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旅游业的"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特点,运用IPA法,采取主导性标准与辅助性标准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景区服务质量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以翠华山景区为实证案例,应用问卷调查法与spss软件统计分析法,从游客角度,对景区服务质量重要性和满意度进行了定量化研究,最后绘制出IPA四象限图。结果表明:翠华山景区服务质量六要素整体满意度处于"满意"水平,景区建设投入力度过大,资源配置不尽合理,重要性分值高于满意度,游客期望和感知存在一定差异。文中提出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定量评价研究,对提升精品旅游景区服务质量、品牌塑造以及提升市场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015年02期 v.29;No.198 196-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8 ] |[下载次数:2969 ] |[引用频次:73 ]
  • 甘肃省城市旅游场强的空间格局演化分析

    李巍;王祖静;

    选取2005年和2010年影响甘肃省各地级市旅游经济发展的9个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测算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的旅游经济综合规模,在GIS软件的支持下计算各城市的旅游场强,运用空间变差函数、ESDA和小波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城市旅游场强的变化,揭示了区域旅游场强的空间分异特征和空间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甘肃省各地级市州的旅游场强呈现明显的区段性特征,形成了"斗笠"型空间分布格局,在5年时间中格局基本没有变化,但是极化效应更加突出,接着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为缩小地区之间旅游经济差距、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5年02期 v.29;No.198 202-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8 ] |[下载次数:830 ] |[引用频次:1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