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子龙;逯承鹏;陈兴鹏;薛冰;鹿晨昱;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环境效率逐渐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文中应用基于投入导向的超效率DEA模型,分别对2007和2011年我国31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城市的环境绩效进行了评价,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环境绩效变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仅有少数城市的环境绩效达到了DEA有效,大部分城市的经济-环境协调状况欠佳,环境绩效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从2007到2011年,大部分城市的环境绩效有所改善,且部分城市的改善幅度较大,但仍有少数城市的环境绩效有所降低,包括上海、拉萨、南昌、合肥和石家庄。城市财政能力对城市环境绩效的影响不显著,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和经济增长变动对环境绩效的提高具有抑制作用,而城市对外开放程度则具有促进作用。
2015年06期 v.29;No.202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01 ] |[引用频次:117 ] - 张超;李丁;张洁;魏秀梅;
城市竞争力的高低是决定城市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全面科学地评价城市竞争力是决定城市未来发展战略和方向的基础。文中从经济、社会、科教、环境竞争力4大方面建立了西北地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西北地区30个地级城市的竞争力作出定量评价,进而研究了城市竞争力在2004、2007、2011年三个时间断面上的演变特征,对城市竞争力排序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北地区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措施。
2015年06期 v.29;No.202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38 ] |[引用频次:63 ] - 张艳东;赵涛;
应用泰尔指数对我国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在三地区和富裕度分区两种方式下,分别讨论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工业以及人口的发展相似性程度差异。结果表明:无论在哪种方式下T(P)都最小,说明能源消费与人口具有最强的发展相似性特征,我国现在实行的能源强度节能目标要比人均能源消费节能目标具有更大的挑战;三地区分区方式下,能源消费差异主要来自于区域内差异,其中西部地区的差异成为最大的贡献者;富裕度分区方式下,区域间差异不断上升,并超过了区域内差异,其中中等富裕度区域的差异最大,主要是因为西部地区大多数省市属于此区域。
2015年06期 v.29;No.202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65 ] |[引用频次:52 ] - 管志杰;公培臣;
中国已经成为林产品生产和贸易的大国,对木材需求很大,但中国森林资源贫乏,主要依靠进口。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世界主要木材供应国纷纷采取措施对森林砍伐进行监管,以促进森林的可持续经营,这一定程度限制了木材的出口,中国林业企业选择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进行海外投资可以有效缓解这个问题。文中以可持续发展为视点,在分析中国林业对外投资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中国林业对外投资的必要性,可持续发展与对中国林业对外投资结合,采用SPSS聚类方法分析中国林业对外投资的区域选择,并提出具体结论。
2015年06期 v.29;No.202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98 ] |[引用频次:14 ] - 姚成胜;李政通;黄琳;
通过构建食物安全评价指标(FSR)及其均值(M)和变异系数(V),对1991-2011年河南省的粮食、猪肉、牛羊肉、禽肉、蛋类、奶类、水产品、水果、蔬菜等9大类食物的安全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河南省粮食已处于不安全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饲料粮和工业用粮消费量的快速增长,两者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是粮食产量增长速度的2.51倍和4.16倍;2)猪肉、牛羊肉、禽肉、蛋类、奶类和水产品等6大类食物的供给量均远远超过需求量,表明这些食物均处于安全状态,不但可以满足本区域需求,而且有大量剩余可供出口或储备;3)水果和蔬菜的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并呈现出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整体上看这两类食物也处于安全的状态;4)即便维持现有食物生产水平,如果食物消费仍按研究期内的速度增长,40年以内猪肉、牛羊肉、蔬菜等3类食物仍较为安全,5年至10年内禽肉、蛋类、奶类、水产品和水果等5大类食物也都不会出现短缺。
2015年06期 v.29;No.202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3 ] |[引用频次:7 ] - 杨皓天;句芳;
文中基于内蒙古农村牧区的1312户农牧户调研数据,以内蒙古10个地区作为决策单元,分别运用DEA的CRS模型和VRS模型,从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三个角度对内蒙古农村牧区的粮食生产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兴安盟、通辽、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和巴彦淖尔这五个地区的粮食生产综合效率均处于有效状态;呼伦贝尔、赤峰和乌兰察布这三个地区的粮食生产纯技术效率均有效,但规模效率无效;而呼和浩特和包头这两个地区的粮食生产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无效;基于此进一步进行了投入冗余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调整方案及对策建议。
2015年06期 v.29;No.202 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20 ] |[引用频次:40 ] - 罗正文;薛东前;
以中国官方的贫困线和世界银行的国际贫困线为标准,利用1992~2011年陕西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分组数据,通过世界银行的POVCAL软件,测算了5条不同贫困线下的贫困指数,以分析陕西农村贫困状况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92~2011年,陕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但其贫困程度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贫困人口有"固贫化"风险;在长时间的发展中,贫困人口的贫困状态并不稳定,脱贫与返贫交替出现;近20年农村贫困的减缓主要依赖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的调结作用并不明显。
2015年06期 v.29;No.202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49 ] |[引用频次:17 ] - 李富佳;李宇;李泽红;董锁成;李善同;
以中国西北典型干旱和贫困区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循环农业系统为例,基于10年跟踪调研数据,建立了SD模型,分析了该循环农业系统的生态、经济综合效应,模拟未来10年发展趋势,检验系统发展缺陷,提出未来优化的方向。结果证明:循环经济不但能大幅提升经济效益,而且具有减少水耗、减少化肥使用量、消除牲畜粪尿污染,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CO2排放等显著的生态经济效益。并能够通过长期循环运行和优化调控,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消除生态脆弱及贫困双重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定西市安定区循环农业系统的构建思想、构建方法、评价模型和优化方式对我国干旱与半干旱类似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015年06期 v.29;No.202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23 ] |[引用频次:23 ] - 曹志宏;
中国适宜饲料加工的作物秸秆丰富,秸秆养畜对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畜产品安全供给和缓解粮食供需矛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谷物当量定量估算中国秸秆养畜及其节粮潜力,主要研究结论如下:我国适宜饲料化的秸秆资源能量整体呈现逐年增加趋势,至2011年中国秸秆养畜肉类和奶类食品生产潜力分别为2.91×107t和4.80×108t,相当于增加5.76×108t饲料用粮食;同时中国秸秆养畜潜力在地域空间上呈现出地域分异和空间集聚特征,整体上我国各地秸秆养畜潜力由东北部地区向西南部地区逐渐减少,在地域空间分布上表现出集聚特征,其中我国东北部和中部秸秆养畜潜力高丰度区11省市适宜饲料化的秸秆资源占全国总量的69.66%,文中的研究对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发展节粮畜牧业和缓解粮食供需矛盾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据。
2015年06期 v.29;No.202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77 ] |[引用频次:11 ] - 姚增福;李全新;
利用甘肃省2000-2011年统计数据,通过引入最优社会保障规模模型和凯恩斯收入均衡理论,在统一的理论背景下,充分考虑农户风险厌恶行为逻辑的特殊性,讨论了农户在风险冲击下个体福利水平的最大化,并利用C-D生产函数具体构建农业节水补偿标准模型,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测算出当前农户农业节水最优补偿标准为22.11元/亩。
2015年06期 v.29;No.202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0 ] |[引用频次:7 ] - 马琼;王雅鹏;
新疆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棉区,对稳定内地粮食主产区面积,保障全国棉花供给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棉花大面积连作,大量使用化学物质,正面临诸多新的问题。为了正确判断新疆棉花生产面临的环境问题,实现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新疆棉花生产的外部环境成本问题并进行科学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文中运用分解求和法,列举了新疆棉花生产的负外部性影响,并对其环境成本加以评估。结果表明:新疆棉花生产的外部环境成本高达36.9099×108元,单位面积外部环境成本2144.9元·hm-2。其中,棉田灌溉水浪费的环境价值损失是新疆棉花生产中最主要的外部环境成本,其环境价值损失为24.4827×108元;化学污染环境成本也是新疆棉花生产的外部环境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环境成本高达9.4773×108元。研究认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生态环境价值不可低估,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棉田环境污染问题将成为新疆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新的挑战。
2015年06期 v.29;No.202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01 ] |[引用频次:37 ] - 许长军;王英;
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中全新世最重要的新石器文化,其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综合黄河流域考古资料和地形、土壤、河流等自然因素,利用GIS工具,采用遗址域分析方法,重建了仰韶晚期(5.5~5.0ka BP)耕地分布格局。结果表明:5.5~5.0ka BP耕地主要分布在关中盆地、洛河谷地、豫西北平原、汾河谷地和陇东地区,尤以渭河谷地的西安-宝鸡一线耕地分布最为集中;其时黄河中下游至少有3.7万km2的土地被开垦,受农业活动影响区面积达13.2万km2;故在6ka BP人类活动已经成为LUCC的不可忽视的驱动力。
2015年06期 v.29;No.202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1 ] |[引用频次:8 ] - 王杰;句芳;
基于2014年初内蒙古农村牧区实地调研数据,建立Logistic模型分析了内蒙古农牧户的土地流转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验证了这样一个问题:土地资源禀赋、兼业行为、家庭特征、社会保障、区域特征是否对内蒙古农村牧区农牧户土地流转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结果表明:家庭承包地总面积、土地肥沃度、亩均农业补贴、非农业总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土地流转管制、社会养老保险等因素会促进农牧户土地流转;而土地合作组织、土地经营权调整等变量对农牧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
2015年06期 v.29;No.202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50 ] |[引用频次:82 ] - 高聿德;戴英;
以白音诺尔铅锌矿为研究区域,选取1985年和2013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GIS技术及ArcGIS10.0软件为平台,对矿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1985年和2013年的土地利用类型都是以有林地、草地为主;研究期内,有林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总面积净减1197.51hm2,年均减少2.37%;尾矿库、矿区道路、排土场等工矿仓储用地大幅度增加,年均增幅均超过8%;有林地是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尤其是草地、尾矿库和工业区新增部分的主要来源。景观格局向着多样化、复杂化和破碎化的方向发展,景观异质性增强,生态稳定性有所降低。
2015年06期 v.29;No.202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7 ] |[引用频次:7 ] - 胡玉筱;段显明;
首先采用高斯烟羽模型对西安市PM2.5的扩散规律进行仿真,结果发现高压开关厂和高新西区的相互污染扩散最为严重;小寨对曲江文化集团区域也有较强的扩散作用;长安区、草滩等区域遭污染扩散的程度较低。而后结合气象因素及其它空气污染物对PM2.5浓度的影响,构造一个PM2.5演变预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最后用13个监测点的PM2.5浓度数据对以上两个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两个模型能够实现对西安PM2.5扩散规律的拟合和浓度预测分析。
2015年06期 v.29;No.202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47 ] |[引用频次:61 ] - 李琰;王峰;杨宏伟;马晓宇;于林清;郭博书;
海洋中的磷由河流和沙漠输入,我国北部海域由内蒙古西部沙漠-沙尘暴-黄河口-黄渤海构成世界磷循环的一部分。文中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方法对主要入黄河的乌兰布和沙漠颗粒物磷形态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兰布和沙漠颗粒物原样中的总磷(TP)含量为740.52μg/g,其主要成分为无机磷(IP),占TP的比例为96.17%;有机磷(Porg)含量为28.13μg/g,占TP的3.80%。在所有不同粒度的沙漠颗粒物中,原生碎屑钙磷(Pdet)含量最高,占总磷的23.50%─65.99%,其次是自生钙磷(Paut),占总磷的20.43%─58.21%;乌兰布和沙漠每年向黄河输送1.1万吨总磷,其中可交换磷为492吨。
2015年06期 v.29;No.202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9 ] |[引用频次:4 ] - 刘继亮;赵文智;李锋瑞;
地面节肢动物是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之一,在维持荒漠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但至今尚缺乏对黑河中游沙质荒漠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季节变异规律的研究。文中以黑河中游沙质荒漠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在5月上旬、7月和9月中旬三个典型时期采用陷阱法对地面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利用多元方差分析和群落排序等方法定量研究了沙质荒漠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异规律。主要结果如下:(1)黑河中游沙质荒漠生态系统主要的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异,7月和9月地面节肢动物群落较为相似。(2)从5月到9月,地面节肢动物群落活动密度逐渐降低,而均匀度指数逐渐增加;地面节肢动物类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变化规律接近,7月和9月显著高于5月,优势度指数变化规律刚好相反。(3)不同地面节肢动物类群的季节变异规律不同。如从5月到9月拟步甲科活动密度逐渐降低,蚁科活动密度在7月显著高于9月,而9月蚁科的活动密度又显著高于5月。
2015年06期 v.29;No.202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8 ] |[引用频次:10 ] - 毛丽旦·艾泽孜;吾玛尔·阿布力孜;苏来曼·阿布力克木;阿提坎·吾布力喀斯木;
2012年4、7、9和11月中旬分别对艾比湖流域平原区的灌木林、盐碱地、草地、胡杨林、枸杞园、防护林及农田7种生境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取样调查。结果表明: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共18971只,隶属于3门12纲29目(30类)。不同生境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标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依次为胡杨林>草地>盐碱地>农田>枸杞园>灌木林>防护林;Margalef(M)丰富度指数依次为防护林>胡杨林>枸杞园>农田>草地>灌木林>盐碱地;Simpson优势度指数(C)依次为防护林>灌木林>草地>农田>枸杞园>胡杨林>盐碱地。不同生境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Jaccard相似性主要为中等相似(处于0.50~0.75)。群落欧氏聚类和MDS排序分析结果表现为以灌木林、盐碱地及胡杨林为一组的自然荒漠环境类型、以农田和枸杞园为一组的耕作干扰环境类型、草地环境类型和防护林环境类型。研究结果表明,微环境植被类型、土壤环境条件和人为干扰差异是影响该流域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和相似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2015年06期 v.29;No.202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3 ] |[引用频次:9 ] - 李芸;虞毅;汤锋;原伟杰;肖芳;王猛;
多效唑是一种赤霉素抑制剂,通过调控植物的生长、生理过程,提高其抗逆性。文中在盆栽控水的条件下,采用多效唑溶液灌根(0,50,200,400,600,800mg/L),研究多效唑对2年生沙地柏生长和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显著抑制沙地柏地上部分的生长,增大叶厚,促进地下根系生长;显著增大叶绿素a和b的总含量,减小了叶绿素a/b和水分饱和亏缺,提高光合产物积累、叶片相对含水量及肉质化指数等。多效唑可以提高植物的适应能力和抗逆性,并对提高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盖度及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效应最佳处理浓度范围是200~600mg/L。
2015年06期 v.29;No.202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6 ] |[引用频次:18 ] - 李得禄;刘世增;康才周;严子柱;满多清;刘有军;李银科;
以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和沙地云杉(Picea mongolica)为试验材料,测定了正常供水条件、中度土壤水分胁迫、重度土壤水分胁迫条件下两树种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云杉属两种植物的实际量子效率(ФPSII)呈递减趋势;初始荧光(Fo)呈递减趋势;两种云杉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均集中在0.7左右,而且随着土壤水分的减少,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呈下降趋势;光化学猝灭系数(q P)呈递减趋势,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 N)随着土壤水分的减少呈递增趋势;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Yield)与电子传递速率ETR表现出相似的规律性,均呈下降趋势。综合分析各项指标表明沙地云杉具有更强的抗旱性。
2015年06期 v.29;No.202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4 ] |[引用频次:31 ] - 颜秀;章尧想;徐军;李清河;
通过对温室和野生状态下半日花内源激素在劈裂植株与未劈裂植株各组织中的对比,研究了内源激素对半日花劈裂生长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野生植株中,半日花未劈裂植株除根系外各组织ABA含量均高于劈裂植株,而IAA含量则相反。在根部和劈裂部位积累的IAA在劈裂生长过程中影响细胞的伸长生长。劈裂发生部位和根系中GA3含量未劈裂植株明显高于劈裂植株,数值可达到两倍。ZR含量未劈裂植株根系中含量最多,而在劈裂植株中茎部和劈裂发生部位的ZR含量增加,说明劈裂的植株ZR会向茎部及劈裂发生部位转移。(2)温室内植株,茎部IAA和ABA含量虽年龄增加而增加,GA3和ZR含量无显著变化。(3)温室劈裂植株与野外劈裂植株比较,劈裂部位ABA含量二者无显著差异,温室植株IAA含量根部含量最大,而野生植株叶片含量最大。GA3含量在二者各组织内无显著差异,ZR含量在野生劈裂植株的茎部和劈裂发生部位最大,其余组织中无明显差异。
2015年06期 v.29;No.202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1 ] - 孟祥晓;
由于卫河所流经之地系古黄河河道,故在卫河两岸,或断或续地存在着许多陂塘,长丰泊即是其中之一。清至民初时期,长丰泊内水患频仍,人与水患的较量从未间断,但总是在开垦-陂塘变小-易遭洪水-兴修水利工程-再开垦的怪圈中发展,通过治理并未给当地人民带来预期的良好效果,究其原因,当因这种状况,一方面违背了陂塘蓄水、减灾之功用,从而造成人与水争地为利,以致水与人争地为殃的局面。另一方面,这种陂塘内的垦耕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卫河流域的生态及水环境,破坏了陂塘的蓄水作用,减少了水资源在流域内的停留时间,从而改变了小流域内的水循环,使得流域内灾害频次逐渐增加,当水灾发生时,造成水灾损失范围和程度的增大,从而最终更严重地危及到人类的生活安全,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2015年06期 v.29;No.202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1 ] |[引用频次:4 ] - 宋智渊;冯起;张福平;高妍;
运用水足迹模型,从生产水足迹角度计算评价了1980-2012年敦煌市农业水足迹及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并进行敦煌农业水足迹结构的合理性研究。研究表明:(1)1980-2012年敦煌市农业水足迹从1980年的1.26×108m3增加到2012年5.43×108m3,对水资源的真实占用是农业用水统计量的1.72倍;敦煌以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结构不合理,耗水作物占经济作物种植的50%以上。(2)水足迹研究为解决干旱区水资源在本流域或更大范围内的合理配置提供了借鉴。敦煌市水资源利用呈不可持续状态,调整经济作物种植结构、实施虚拟水战略,实现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缓解敦煌水资源紧缺问题的主要措施。
2015年06期 v.29;No.202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10 ] |[引用频次:35 ] - 姚海芳;师长兴;邵文伟;白建斌;
使用SWAT模型对内蒙古十大孔兑之一的西柳沟流域进行了径流模拟,并使用SWAT-CUP结合SUFI-2算法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参数率定、模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率定期和验证期线性拟合系数R2,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分别均超过了0.6和0.5,说明SWAT模型在西柳沟流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比较模拟径流和实测径流的水文过程线,发现模拟径流在夏汛时期模拟效果较好,春汛及其他降雨较少的月份模拟效果较差,原因可能是西柳沟流域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且其流量较小,除汛期外,其它月份流量都小于1m3/s。为更好地模拟该流域的径流,SWAT模型仍有待改进。
2015年06期 v.29;No.202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24 ] |[引用频次:34 ] - 齐非非;范昊明;
利用气候倾向率、M-K检验、EOF、小波分析等分析方法对1953-2012年间松花江流域的降雪量与降雪日数时空分布及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降雪量介于13.41~35.26mm,呈先降低后上升趋势,突变发生在2001年。降雪日数集中在15~25日,随时间呈微弱增加趋势。松花江下游及牡丹江流域降雪量年际变率大,其次是嫩江上游,而松花江腹地较小。降雪日数最大变化处于嫩江上游,其次是松花江下游和汤旺河流域。空间分布上,降雪量与降雪日数均以嫩江与松花江干流交汇为中心,呈辐射状增加。
2015年06期 v.29;No.202 145-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328 ] |[引用频次:6 ] - 吴燕锋;巴特尔·巴克;李维;魏小琴;Rasulov H H;
文中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对杜尚别市1950~2013年的降水量进行了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过去64年杜尚别市年降水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尺度的变化,年际尺度的周期为4年和6.5年和年代尺度的周期为12年和27年,其中1950s~1980s呈减少趋势,在1990s~2000s呈增加趋势,且后期的增幅大于前期的减幅。四季中,春季和夏季的降水量呈增加趋势,秋季和冬季的降水量呈减少趋势。
2015年06期 v.29;No.202 15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3 ] |[引用频次:16 ] - 董艳慧;周维博;马东华;
对西安市城郊自备井开采区1985-2005年的承压水开采量及水位埋深变化进行了分析,1985-1990年为开采量增加阶段,水位持续下降,1990年后开始减少开采量,至1997年开采量降到可开采量以下。减采5年后,即1995年后水位开始回升;至2005年,减采15年后,大多井点未回升至1985年的水位。在此基础上用径向基(RBF)神经网络模型,对减少承压水开采量后,该区4个承压水井点2006-2023年共18年的水位埋深进行了预测。1990-2002年的数据用于模型的训练,2003-2005年的数据用于校核。结果表明,2023年西安市城郊自备井开采区水位虽有适当恢复,但大多不能还原至1985年前未大规模超采时的水位。仅有降雨、径流和开采量20年左右的数据序列时,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承压水位埋深。
2015年06期 v.29;No.202 158-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1 ] - 陈鹏狮;张玉书;冯锐;于文颖;武晋雯;纪瑞鹏;
利用辽宁省38个站1961~2010年50a的0cm地温、5cm地温和平均气温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气候倾向率、累积积温距平和信噪比方法,分析了0cm地温和气温、地-气温差的年际、年代际和季节变化特征,建立了春播期5cm地温预测模型。结果表明:0cm地温与气温在年际尺度上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50a来,辽宁省年均0cm地温和气温均呈增温趋势,地温增温速率(0.39℃/10a)高于气温(0.30℃/10a);0cm地温和气温的季节变化以升温为主,冬季升温速率最为明显,夏季升温速率最慢,辽宁0cm地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比气温敏感;年均地-气温差为1.4℃~2.6℃,温差没有明显升高趋势;年平均气温、冬季0cm地温、0cm地-气温差在1987年、2000、2003年发生了气候突变;春播期5cm地温预测精度平均绝对误差为1.2℃~2.8℃,可用于春播期地温预报服务。
2015年06期 v.29;No.202 163-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395 ] |[引用频次:32 ] - 张瑞英;席建超;葛全胜;
生命周期理论是评价产业环境影响的重要理论方法,也是产业生态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文中结合国内"低碳旅游"的兴起和碳足迹概念的提出,应用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原理,结合旅游活动的周期性特征,构建旅游者碳足迹生命周期分析模型(TCF-LCA),并以河北野三坡风景区旅游者为例,对旅游者碳足迹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旅游者碳足迹生命周期(TCF-LCA)分析模型可以较好的测度和比较分析旅游者在特定旅游活动"周期"的碳足迹水平。这种理论框架可以较好的应用于指导旅游者低碳旅游方式的选择。同时它对于指导低碳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建设和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等也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参考意义。
2015年06期 v.29;No.202 169-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96 ] |[引用频次:41 ] - 李艳;严艳;贠欣;
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采用基本特征描述、可视化分析、等级嵌套分析、中心性分析和网络密度分析,对赴西藏游客旅游数字足迹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发现:布达拉宫、纳木错、大昭寺、八廊街和羊卓雍错是西藏核心旅游景点,在连接西藏其他景点和吸引游客上起到关键作用;纳木错和羊卓雍错是主要集聚点,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米拉山口是主要辐射点,八廊街既是主要集聚点又是主要辐射点;西藏旅游景点可分为3级,最受游客喜爱的热门景点主要分布在拉萨、日喀则和林芝地区;景点网络密度小,整体结构松散且不均衡,景区间联系不紧密;热门景点均具有旅游资源质量高、交通便利、可达性好的特点,其中交通和距离是影响西藏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
2015年06期 v.29;No.202 176-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87 ] |[引用频次:71 ] - 郭付友;甘静;陈才;李秋雨;
当前旅游发展模式正由单一观光外延式旅游转为参与体验多元文化内涵式发展,文化创意型旅游正是在这种发展背景下成为新兴旅游项目,而山水实景演出正是这种新兴旅游产品,测评游客满意度有助于此类旅游项目改善与持续发展。文中在经典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旅游项目特点,构建游客期望、游客感知评价、游客总体评价、后旅游四大模块的测评模型,并以《中华泰山·封禅大典》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四大模块来看,《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游客满意度最大的是游客感知评价(1.4140),游客总体评价阶段满意度指数最小(0.5422);从四级指标层来看,游客满意度指数最大的是游客总体期望(0.8236),最小的是对景点设施的满意度(0.0302);根据不同游客分类研究发现,40岁以上、具有高中和大学学历、月收入1万元以上游客满意度要比其他游客高。
2015年06期 v.29;No.202 183-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89 ] |[引用频次:43 ] - 虞虎;陈田;王开泳;朱冬芳;
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省际农村居民旅游数据构建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流网络,分析网络结构特征及其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流的空间对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旅游流较小,可划分为全国核心区、区域核心区、一般地区和边缘地区,已形成了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地区和川渝地区四大旅游流集散地带。中心旅游地集聚扩散的垄断地位在弱化,次中心旅游地在崛起,出现区域性集聚单元。旅游流网络联系和密度的增加是多因素作用下的再调整而非路径依赖。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服务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可达性是主要影响因素,将使未来中国农民旅游流发生较大变化。
2015年06期 v.29;No.202 18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76 ] |[引用频次:30 ] - 邓新芳;金海龙;秦燕;冯玲玲;
依据新疆可可托海景区游客满意度调查问卷获得数据,应用IPA理论对可可托海旅游目的地形象内在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得出构筑可可托海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要素包括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旅游吸引物、旅游外部环境四个方面。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IPA分析对重要性和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指标的表现性普遍低于重要程度;旅游服务是游客最为关注的内容,旅游外部环境是游客满意度最高的内容;可可托海旅游形象迫切需要提升的因素包括景区交通现状、公共休憩设施、餐饮卫生、旅游商品等。根据可可托海旅游形象存着的优劣势,提出可可托海旅游形象的提升策略。
2015年06期 v.29;No.202 196-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12 ] |[引用频次:52 ] - 王云弟;吴晋峰;吴剑;吴姗姗;
刻板形象是人类进一步认识社会与群体的一种重要的心理积淀和认知基点,研究刻板形象对于了解人们的社会认知和行为有重要的作用。文中以旅华欧美游客为例,采用内容分析法、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分析了欧美游客对中国的刻板形象。结论如下:1)欧美游客对中国的刻板形象维度可分为旅游吸引物、环境、氛围、情感、对当地人的评价等五个。2)欧美游客对中国的刻板形象认识丰富多样且积极正面,没有刻板化,其刻板形象词频分布符合"二八定律"。3)欧美游客对中国的刻板形象为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景优美、人民友好、充满异国情调、经济发展迅速的人口大国。4)不同性别、年龄、大洲、学历、收入水平、职业群体的欧美游客对中国的刻板形象认识不一。5)中国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景点数量都较少,且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旅游景点相对集中在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
2015年06期 v.29;No.202 202-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98 ] |[引用频次:9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