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洪云;张志坚;
丰裕的自然资源到底是经济增长的福音还是诅咒,一直是学术界的谜团。文中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的基础上,基于中国1998-2012年的31个省市自治区的省际面板数据,分别从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层面考察了自然资源丰裕度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传导机制。研究发现,资源丰裕度确实通过作用于物质资本投资、工业化程度、制度水平、人力资本投资和科技创新变量而间接影响经济增长。我国许多资源型省份虽然通过单一的初级产品生产获得了较高的边际收益,但要取得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科技含量高和具有技术外溢特征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走出依赖自然资源禀赋的经济增长陷阱。
2015年07期 v.29;No.203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4 ] |[下载次数:629 ] |[引用频次:25 ] - 王小辉;陈报章;张慧芳;
根据可获得的能源消费量等数据,论述现有三种碳清单测算方法:能源消费计算法,终端能源消费计算法和分部门计算法,同时对分部门中工业过程和废弃物处理碳排放计算提出基于"直接投入材料量"的修正方法,并分别计算陕西省2000-2012年碳排放总量,对比不同方法结果,详细分析清单的不确定性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方法计算的碳排放值存在较大差异,分部门计算法充分考虑碳源和具体能源投入从理论上较另外两种方法可靠。数据来源、碳排放系数和分部门计算方法的选择是清单不确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直接投入材料量"修正方法可有效避免数据统计和碳排放系数的不确定性。
2015年07期 v.29;No.203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3 ] |[下载次数:708 ] |[引用频次:17 ] - 张荣天;焦华富;
以中国省域单元为例(因资料有限,未涉及港、澳、台地区),构建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PCA模型测算城镇化及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值;其次通过耦合协调模型来揭示2000~2012年省际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空间演化规律;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2000~2012年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态势,耦合度C值[0.5,0.8],总体处在磨合阶段;而系统协调度D值[0.3,0.5],总体处于中度耦合协调状态;2)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具有显著地域空间分异,东部地区整体上高于中西部地区;3)未来东中部地区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发展环境;而西部地区等需要进一步强化区域发展的基础设施、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入,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成区域发展优势,实现未来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
2015年07期 v.29;No.203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1 ] |[下载次数:2342 ] |[引用频次:139 ] - 王长松;马千里;
在全球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村落文化正处于危险的困境,研究北京村落的发展历程具有特殊的意义。文中选取北京5599个村落地名,通过GIS分析北京地名的变迁,并讨论北京村落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地名数量和人口规模的发展趋势相异;地名的生长路径是山前潜水溢出带-交通干道两侧-平原地区-山区。从地名类型来看,村庄营类、梁岭类和水桥类地名占到总地名数量的68%,体现了北京地形地物对地名的影响,其它类型地名占32%,展现了北京特色的文脉。
2015年07期 v.29;No.203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6 ] |[下载次数:702 ] |[引用频次:27 ] - 许文芳;韦宝畏;
敦煌是我国典型的荒漠区,在历史上又是儒释道等思想文化汇聚的重镇。佛教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思想,它所倡导的"物我一体"的平等观、秉持的"慈悲为怀"的共生观和创建"人间净土"的实践观等生态和环保理念,对古代敦煌生态环境保护发挥了积极影响。深入挖掘和彰显佛教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内涵,对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推进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07期 v.29;No.203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4 ] |[下载次数:348 ] |[引用频次:1 ] - 路冠军;刘永功;
草原生态奖补政策有助于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畜牧业的发展转型,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生态奖补政策的实施对牧民生计、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未来的政策实践过程中,需要建立政策评估反馈机制,不断提高生态奖补标准,完善奖补资金发放办法,着力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力求实现奖补手段的多样化,不断提高政策的法制化、系统化水平。
2015年07期 v.29;No.203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8 ] |[下载次数:618 ] |[引用频次:25 ] - 孙茜;张捍卫;张小虎;
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南省为例,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四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突变级数模型定量分析2001-2012年河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通过障碍因素诊断模型识别河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12年河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介于0.9068-0.9813之间,总体呈上升趋势;2)在各子系统中,资源子系统指数波动上升,其他子系统指数呈持续上升状态;3)河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障碍因素是人均水资源、万元GDP能耗、地均固定资产投资等。应继续转变资源环境管护模式,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2015年07期 v.29;No.203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8 ] |[下载次数:1500 ] |[引用频次:59 ] - 徐光宇;徐明德;王海蓉;徐红;
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定量地、多层面地评价农村环境质量对综合整治是十分必要的。文中从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以及农村环境资源可利用度等方面入手建立了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RS和GIS技术及单因子评价法、多因子评价法、综合指数评价法等方法建立各级指标的评价模型,并基于网格系统实现评价结果的可视化空间表达。以山西省天镇县为研究对象,对所建立的模型与相应的技术方法进行验证性分析,其结果与该县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表明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与模型是可行的。
2015年07期 v.29;No.203 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1 ] |[下载次数:1151 ] |[引用频次:42 ] - 张娟娟;米文宝;郑芳;郭永杰;
文中在借鉴相关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联系测度的一般路径的基础上,以宁夏18个县域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节点分析法确定各县(市)的中心职能强度,利用断裂点模型来界定各县(市)的空间范围,运用线路分析法对各县(市)的可达性水平进行测度,采用改进的引力模型测算出各县(市)经济联系隶属度,进而确定出县(市)间经济联系方向。结果表明:宁夏各县(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地域分布呈显著差异,北部各县(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大于南部县(市)的经济联系强度,且交通可达性与经济联系强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北部地区形成以银川市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同心圆"式的经济联系密集区,南部形成以原州区为核心的"扇面"经济联系地域。
2015年07期 v.29;No.203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9 ] |[下载次数:506 ] |[引用频次:14 ] - 陈英;傅颖秀;张仁陟;李杰;
农民土地价值观是影响土地利用类型的重要因素。通过文献综述、专家咨询、农户访谈和预测试的统计分析等,提出了农民土地价值观的理论模型。根据修订的正式问卷,编制了农民土地价值观量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α为0.87);2)一阶和二阶探索性因素分析能解释的总变异均在85%以上;3)标准化路径系数范围在[0.64,0.91]之间;4)农民土地价值观是一个两个层次、9个维度的结构体系。该研究所构建的农民土地价值观模型具有较高的模型适配度,开发的含26个题项的量表可以作为继续深入研究农民土地价值观的实用工具。
2015年07期 v.29;No.203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8 ] |[下载次数:387 ] |[引用频次:9 ] - 闫炳舟;陈英;吴玮;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宅基地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文中以河西走廊地区调查的625份有效问卷的数据为基础,对农村宅基地价值观的概念和维度进行划分与界定。研究结果表明:1)宅基地价值观是指从农户自身角度出发对各种利用宅基地行为的认知和评价,包括宅基地保障观、宅基地亲和观和宅基地财富观;2)宅基地价值观16个测度项均通过了信度检验且相关性较强,潜在变量可以很好地解释其指标变量。3)宅基地保障观的相关系数和权重较其他两个维度最高,16个测度项中以地换房的绝对权重最大,说明农户对宅基地的生存依赖很强。
2015年07期 v.29;No.203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3 ] |[下载次数:505 ] |[引用频次:7 ] - 王冬辰;杜培军;苏红军;谢相建;
应用多分类器集成方法获取1993-2013年4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图,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及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研究大同市近20年的土地覆盖时空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20年间区域有林地、人工林和建设用地面积的增长速度较快,灌木、裸岩、裸土和草地的面积减少较快。大同市整体土地覆盖变化反映了耕地林地增加、城镇扩展、灌草地和未利用地不断减少的土地利用变化格局;(2)大同市土地流失的来源为灌木林、草地及未利用地,地类去向为有林地、建设用地及农业用地,未利用地大部分被转化为林、草、农业用地;(3)阳高县、左云县、市辖区的土地利用程度最高,灵丘县的土地利用程度最低,建设用地及农业用地的增加使得大同市整体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4)大同市土地覆盖变化剧烈,主要受人口压力、资源开采及生态修复政策的影响。建议加强生态恢复功能,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并建立持续定期的遥感监测。
2015年07期 v.29;No.203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1 ] |[下载次数:1245 ] |[引用频次:34 ] - 薛东前;张茹茹;郭晶;马蓓蓓;
从产业生命周期的理论出发,以2005-2010年西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数据和1999-2012年企业点个数等数据和资料为基础,利用逻辑曲线法,建立西安市文化产业生命周期的数学模型,并揭示其产业生命周期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文化产业生命周期存在时空和行业上的差异,总体上遵循由中心向外围递减的规律,且在整体和区位上均处于成长前期向成长后期的过渡阶段;在西安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产业生命周期具有超前性的特点,而区位生命周期具有滞后性的特点。
2015年07期 v.29;No.203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6 ] |[下载次数:668 ] |[引用频次:16 ] - 曹姗姗;孙伟;侯瑞霞;张太红;唐小明;
综合应用ADMEMS中的多种架构设计方法,设计符合我国荒漠化监测业务需求的时空信息服务架构,基于5视图法精细化构建荒漠化监测时空信息服务架构的设计模式,并在3个国家级荒漠化监测业务信息系统中对这一架构进行迭代式应用、修正和检验,分析证明架构的普适性及其优势。结果表明:ADMEMS是一种切实高效的软件架构设计方法,荒漠化监测时空信息服务架构可为各类荒漠化监测业务信息系统构建提供有效的顶层设计参考。
2015年07期 v.29;No.203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0 ]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3 ] - 唐霞;张志强;王勤花;熊永兰;
基于对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演变过程的梳理,根据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灌溉农业发展的特征,将该开发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逐水安居阶段(西汉之前)、初步开发利用阶段(西汉-元代)、迅猛发展期(明清时期)和全面开发利用时期(1949-2000年)。通过对比分析黑河流域农业经济政策的演进、灌渠分布、耕地面积、人口数量、灌溉用水量的变化,表明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波动性、层积性发展的特征。最后结合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变迁,指出黑河流域历史时期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并为流域的创新管理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借鉴意义。
2015年07期 v.29;No.203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9 ] |[下载次数:464 ] |[引用频次:16 ] - 李希;张爱静;姚莹莹;郑春苗;
基于1986-2009年张掖市灌溉引水统计资料,对黑河中游各灌区逐年灌溉引水总量和引水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在灌溉引水总量方面,黑河灌区有明显下降趋势,梨园河灌区呈现轻微上升趋势,而沿山灌区的引水总量与降水量的丰枯变化密切相关。2)黑河、梨园河与沿山灌区不同水平年的灌溉引水强度(m3/亩)在2000年后均有所下降,年均下降幅度分别为20.9%,32.6%,8.3%。3)就灌溉引水结构而言,黑河灌区受分水制度的影响最大,2000年后地下水年均引水比例上升了15%;梨园河灌区的地下水引水比例轻微上升;沿山灌区则基本无变化。
2015年07期 v.29;No.203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4 ] |[下载次数:429 ] |[引用频次:6 ] - 董志玲;徐先英;金红喜;刘淑娟;张进虎;唐卫东;柴成武;赵鹏;王旭虎;
民勤青土湖人工输水作为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阻止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进一步合拢以及保护民勤湖区绿洲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通过民勤青土湖人工输水前后植被状况的调查,分析了生态输水对流域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种从9种增加到14种;生态输水起到了增加植物种的作用;同时改变了种群结构和长势,如加速了建群种白刺的衰退,促进盐爪爪和芦苇大量发育,植被和土壤特征有朝着盐生草甸演替的趋势;尾闾湖区水分侧渗促使深根性灌木明显恢复;输水导致距水源500m范围内物种多样性差异显著,说明输水的侧渗范围小于500m。
2015年07期 v.29;No.203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6 ] |[下载次数:446 ] |[引用频次:27 ] - 杨淑香;
利用多年定位观测资料,对呼伦贝尔市农牧林交错带不同降水年型下草地、农耕地和林地的土壤相对湿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降水影响交错带不同地表覆盖物的土壤湿度的季节性变化和垂直性变化。在丰水年,交错带各地区土壤水分季节性变化呈明显的"W"型分布,6、8月份出现两次低谷,4、7、10月份出现三次峰值;在平水年,基本上呈正弦曲线变化。在6月份出现一个峰值,在8月份出现一个谷值;在枯水年,土壤水分均呈下降趋势,幅度较大。降水年型对土壤水分变异系数的影响表现为随着降水量的增多,变异系数减小,枯水年为强变异,平水年为中等变异,丰水年为弱变异。
2015年07期 v.29;No.203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3 ] |[下载次数:236 ] |[引用频次:9 ] - 董莉丽;马孝燕;胡丹;钱燕燕;
利用马尔文2000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土壤粒级体积百分含量,并利用分形理论研究土壤颗粒组成的单一和多重分形特征,以说明陕西省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工程在减少土壤流失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荒地和林地土壤黏粒、粉粒体积分数和分形维数(D值)较梯田高,而砂粒体积分数较低。D与黏粒和粉粒体积分数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砂粒体积分数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与<0.05mm和0.05-1mm体积分数分别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与多重分形中的Dq(q≤0)和D1/D0不相关,与Dq(q≥1)显著负相关。林地和荒地土壤粒径分布的Rényi维数谱较梯田土壤的宽。退耕还林还草可使土壤细颗粒物质含量和分形维数增大。在该研究区,土壤细颗粒物质含量和单一分形维数可作为土壤物理性质改善的指标,而Rényi维数谱的相关指标还需进一步提取。
2015年07期 v.29;No.203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6 ] |[下载次数:496 ] |[引用频次:16 ] - 席军强;杨自辉;郭树江;王强强;张剑挥;王多泽;
对民勤绿洲-沙漠过渡带中固定白刺沙包、半固定白刺沙包、半固定梭梭沙丘和流动白刺沙包中0-20cm土层微生物类群数量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沙地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及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类群组成比例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一类型沙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垂直分布不规律;2)土壤微生物总数量依次排列为:半固定梭梭沙丘>半固定白刺沙包>流动白刺沙包>固定白刺沙包;3)结皮层厚度和草本植物覆盖度对土壤微生物总数量没有显著影响,而灌木植物覆盖度对土壤微生物总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壤微生物在半固定人工梭梭林沙丘中数量最多,可见,营造梭梭灌木林对固沙及沙丘土壤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2015年07期 v.29;No.203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1 ] |[下载次数:297 ] |[引用频次:7 ] - 董鹏;姜继元;李铭;陈奇凌;丁新华;
以塔里木河上游阿拉尔地区不同湿地类型土壤种子库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萌发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种子库的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湿地类型土壤种子库物种匮乏,多样性低,萌发的物种数在仅10-13种之间,种子库密度在168-2093粒/m2之间,属于较低水平。各湿地土壤种子库密度表现为人工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受保护的人工湿地土壤种子库最高。种子库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
2015年07期 v.29;No.203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8 ] |[下载次数:256 ] |[引用频次:8 ] - 刘陟;周延林;黄奇;李政海;孙振;柳琳秀;米红胤;樊亚娟;
以毛乌素沙地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为研究对象,采用株高和冠幅参数及其组合为自变量,分别构建了其枝条、叶、地上部分、根和整株生物量预测模型。通过综合分析各预测模型的判定系数、回归检验显著水平、总相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等指标,筛选出中间锦鸡儿最佳生物量估测模型,且以幂函数为主。枝条生物量WB=1.054H3.124,叶生物量WL=0.096e0.496HC,地上生物量WA=1.339H2.989,根生物量WR=1.302H2.368,总生物量WT=0.159e2.685H。
2015年07期 v.29;No.203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5 ] |[下载次数:225 ] |[引用频次:12 ] - 韩若霜;王林和;张国盛;高峻;刘雁南;
以呼和浩特市较常用的紫丁香等13种园林树种为材料,通过分析不同PV曲线水分参数的差异,使用系统聚类方法对试验树种进行耐旱性综合评价,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13种树种的PV曲线水分参数的分析,得到的耐旱性排序存在显著差异,同一参数在不同月份所得到的耐旱性排序也不相同。2)PV曲线水分参数存在时间和树种的差异性,所以各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可以消除该差异性。3)综合考虑各PV曲线水分参数,试验树种的耐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油松>圆柏>互叶醉鱼草>侧柏>锦带花>华北珍珠梅>火炬树>国槐>山桃>桃叶卫矛>紫丁香>柽柳>山杏。
2015年07期 v.29;No.203 13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9 ] |[下载次数:399 ] |[引用频次:14 ] - 刘建泉;杨建红;
祁连圆柏林是祁连山区阳坡分布的唯一常绿针叶乔木林。利用卫片和林相图机械布设50m×50m的样地50块,进行实地调查,用种群结构、生命表和生存函数分析方法,研究了冷龙岭西段山丹军马场林区祁连圆柏种群的生活史。结果表明:祁连圆柏种群结构具有明显的缺陷,小径阶个体数量偏少,属于衰退型种群,需要通过各种措施加强保护,促进林下天然更新和幼苗幼树的正常生长;种群存活曲线符合1n Lx=-0.0056x2-0.0525x+6.8293(R2=0.9549)方程,属于DeeveyⅡ型存活曲线,有相对稳定的死亡率;随着种群年龄的增加,种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种群趋于稳定,种群的死亡率Px、消失率Kx保持相对稳定,死亡数Dx、存活数Lx、存活个体总数Tx都保持了稳定降低的趋势,生命期望Ex降低。种群的存活率和死亡密度函数随大小级增加呈单调下降趋势,累计死亡率和危险率函数呈单调上升趋势。
2015年07期 v.29;No.203 140-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4 ] |[下载次数:280 ] |[引用频次:12 ] - 黄建;冯耀祖;刘易;王新勇;赵振勇;孙九胜;
以中科院自育蓖麻品种KB-7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外盆栽法,研究了不同浓度Na Cl盐胁迫对其功能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及其光响应曲线。结果发现:在高浓度Na Cl(9g·kg-1)胁迫时,蓖麻幼苗叶片光系统II(PSII)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显著下降;随着光强的增加,Y(NPQ)、ETR、NPQ上升,Y(II)、qp等荧光参数显著下降,Y(NO)保持稳定。以上结果表明,蓖麻在低浓度Na Cl(0-6g·kg-1)处理下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避免盐离子对PSII反应中心造成伤害,高浓度Na Cl(9g·kg-1)盐胁迫处理引发光合电子传递受阻,导致PSII反应中心关闭或不可逆失活,表现出光抑制现象。
2015年07期 v.29;No.203 14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9 ] |[下载次数:308 ] |[引用频次:26 ] - 刘艳伟;孙英杰;杨启良;李闯;
为了探讨不同灌水处理对小桐子生长及蒸散耗水特性的影响,文中开展了小桐子5个灌水处理(W1:(0-20%)θf,W2:(20-40%)θf,W3:(40-60%)θf,W4:(60-80%)θf,W5:(80-100%)θf)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高水处理W5相比,水分处理为W1、W2、W3和W4时小桐子的株高、叶干重、叶面积、根系干重和总干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蒸腾量和蒸散量也相应降低。各种处理下小桐子蒸散量的日变化与环境中气象因子关系密切。W1处理下小桐子水分胁迫严重,不利于其生长;W3处理较W5节约灌溉用水达40%,小桐子生长并没有受到明显影响,而蒸腾量和蒸散量却显著下降,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节水效果明显,抗旱性显著提高。
2015年07期 v.29;No.203 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3 ] |[下载次数:127 ] |[引用频次:3 ] - 曾楠;周梅;赵鹏武;魏江生;史山丹;宝虎;
2010年5-8月于乌拉山自然保护区内建立油松天然林固定监测样地10hm2,应用Ripley'k点格局法对油松种群空间格局和不同生长阶段油松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拉山油松在研究尺度上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研究尺度增大持续上升,在尺度达到55m后开始下降,并且在油松的幼树、小树、大树三个生长阶段均呈聚集分布。油松幼树与小树在研究尺度内始终是正关联,幼树与大树在尺度小于48m时呈正相关,小树与大树在研究尺度内呈正相关。
2015年07期 v.29;No.203 15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5 ] |[下载次数:211 ] |[引用频次:3 ] - 刘彬;张海燕;
为研究博斯腾湖湿地鸟类多样性分布特点,运用样线法和样方法于2012年6月~2013年11月对博斯腾湿地的鸟类物种多样性分布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80种,隶属于17目33科54属。其中夏侯鸟46种(57.50%),留鸟18种(22.50%),旅鸟13种(16.25%),冬候鸟3种(3.75%);鸟类区系中古北界种类57种(71.25%),广布种12种(15.00%),中亚种类8种(10.00%),东洋种3种(3.75%),湿地中以古北界种为主;观察到的记录种中有国家I级保护鸟类3种,Ⅱ级保护鸟类7种,运用G-F指数及Shannon-Weiner指数对各生境鸟类类群多样性进行了分析,G-F指数大小顺序为开阔水域(0.48)>芦苇沼泽(0.43)>农田生境(0.41)>灌丛生境(0.33),Shannon-Weiner指数大小顺序为芦苇沼泽(2.05)>开阔水域(1.88)>农田(1.87)>灌丛(1.43)。湿地鸟类种群数量的多少与生境类型的复杂性、人为干扰情况以及生境面积的大小有关系。
2015年07期 v.29;No.203 160-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0 ] |[下载次数:418 ] |[引用频次:17 ] - 王宏洋;王玉祥;李陈建;陈述明;
试验设在新疆农业大学呼图壁草地生态站,在苜蓿生育期(现蕾期、初花期、盛花期、结荚期)分四个时段(9:00、12:00、15:00、18:00)调查访花昆虫的种类及数量,为苜蓿种子生产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苜蓿的访花昆虫主要有34种,分属双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半翅目、鳞翅目,以双翅目为主,占访花昆虫总数量的72%;在苜蓿现蕾期、初花期、盛花期和结荚期访花昆虫比例分别为29%、35%、24%和12%。苜蓿访花昆虫的种类和数量与其周围环境密切相关,周围同期开花植物越少,苜蓿访花昆虫越多,温度越高、光照越强,出访昆虫越少。
2015年07期 v.29;No.203 16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7 ] |[下载次数:257 ] |[引用频次:11 ] - 赵玉;徐鸿;邹晓明;
科学地测度环境污染与治理的空间效应可以避免各地区的"搭便车"行为并有助于解决环境治理投资不足的问题。运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分析了省域环境污染与治理的空间效应。计量结果表明环境污染和治理均存在空间溢出:一个省区环境污染程度加重会降低周边省区环境治理的积极性,一个省区的环境治理投入的增加会提高周边省区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各省区在环境治理投入上存在"搭便车"行为。弹性分析表明污水排放的溢出弹性约为-0.17%,污水治理投资的溢出弹性约为0.22%,二氧化硫排放的溢出弹性约为-0.13%,废气治理投资的溢出弹性约为0.17%。一个省区环境污染的溢出具有空间乘数效应,废水和废气的排放在周边省区产生了扩散与反馈,各省区污水和二氧化硫排放的空间乘数位于0~0.18区间内。环境污染的外溢具有明显的区域和流域特征,乘数效应使得一个省区的环境污染扩散到距离更远的省区,但污染的外溢对区域或流域外的省区影响较小。
2015年07期 v.29;No.203 170-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9 ] |[下载次数:858 ] |[引用频次:20 ] - 吕杰;郝宁燕;史晓亮;
尾矿重金属污染是当今矿区环境污染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精确反演土壤重金属含量对矿区土壤污染监测和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陕西金堆城矿区尾矿为研究区,利用ASD光谱仪测量土壤光谱,通过实验室化学分析获取土壤样本铜元素含量;将Isomap流形学习方法应用于土壤高光谱数据降维,利用随机森林方法对矿区尾矿土壤的Cu含量进行反演建模,并与原始高光谱数据反演结果和PCA降维后的反演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土壤铜含量反演模型在经过Isomap降维后的光谱数据集上预测铜元素含量的相关系数R2为0.7272,均方根误差RMSE为1140.20,在预测的准确性方面均优于原始高光谱数据。研究结果为探索土壤高光谱数据特征提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尾矿重金属污染监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2015年07期 v.29;No.203 17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8 ] |[下载次数:433 ] |[引用频次:6 ] - 王利晓;郭进京;马春田;刘林;赵海涛;
漳河漳县段沿西秦岭北缘断层发育,其南岸保存了良好的四级阶地,Ⅰ级阶地为堆积阶地,局部为基座阶地,Ⅱ、Ⅲ级阶地为基座阶地,Ⅳ级阶地为侵蚀阶地。漳河阶地上覆堆积物特点反映了其形成主要受构造抬升控制,气候变化影响较小。漳河阶地的抬升速率指示了西秦岭北缘地区在晚更新世中晚期经历了短暂的缓和隆升后,全新世以来具有加速隆升的趋势。阶地发育频率可能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使其与隆升速率不具有正相关性。
2015年07期 v.29;No.203 181-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4 ] |[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5 ] - 张燕飞;谭红兵;张文杰;
线性构造是断层等构造活动在地貌演化过程中产生的痕迹,具有判断及指示构造几何特征的重要意义。文中提供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线性构造提取与分析的方法:首先以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经一系列前期处理后利用已有遥感影像处理软件PCI Geomatica提取线性构造,最后通过Arc GIS、Rocscience等统计分析线性构造特征。西藏地区的线性构造在不同构造单元变化明显,其中古特提斯沉积岩带,和藏北湖区虽都以近东西向线性构造为主,但前者南北向线性构造较后者发育;温泉出露众多的冈底斯岩浆岩带则以近南北向的线性构造为主。不同规模、不同走向的线性构造将西藏丰富的地表水与地下水、冷水与地热水、淡水与咸水联系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西藏水资源。
2015年07期 v.29;No.203 187-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3 ] |[下载次数:274 ] |[引用频次:4 ] - 张娜;乌力吉;刘松涛;窦华山;李进;
为了解呼伦湖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呼伦湖水域面积和水位的影响,采用一元回归方程和Spearman分析法分析了18年来(1991-2009)呼伦湖地区的气象资料和水域面积的变化。结果表明:近18年来,呼伦湖地区呈现均温上升,降水量下降,蒸发量上升的暖干化趋势,秋季温度上升显著,成为影响均温升高的主要因素,且该区域呈现出冬季气温逐渐下降,夏半年气温逐年升高的两极化趋势;近18年来,呼伦湖水域面积和水位不断下降,且自2000年以后下降速度明显加快,温度和蒸发量的上升成为影响水域面积和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由此可知,秋季温度的显著升高成为影响呼伦湖变化的主要因素。
2015年07期 v.29;No.203 19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9 ] |[下载次数:874 ] |[引用频次:45 ] - 马玉芬;李曼;琚陈相;于晓晶;李淑娟;辛渝;
文中采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利用美国NOAA空气资源实验室(ARL)研发的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模式Hysplit,对2011~2012年春季到达塔中气象站上空近地面和海拔5000m两个高度上气流的3天后向轨迹进行了聚类分析。2011~2012年春季,气流轨迹主要有西北路径和西方路径两种。各个高度上两种路径均有出现,但均以西方路径为主,分别占轨迹总数的90、和81%。在2011年春季分别占93和91%,在2012年春季分别为65和88%。随着高度的升高,西方路径比重增大,而西北路径比重减小。本次轨迹模式聚类分析的结果进一步定量印证了气流在高空的纬向性传播特征,在近地面与寒潮高压的传输路径有关。
2015年07期 v.29;No.203 198-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7 ]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3 ] - 鲁小波;陈晓颖;
根据点-轴理论,并在充分考虑辽宁省自然条件、基础设施与旅游发展现状的背景下,文中通过旅游竞争力评价、旅游节点城市流强度测算以及城市规模分析、交通等级和地理区位分析等方法,在剖析辽宁省旅游发展面临的空间问题的同时,进一步为旅游发展空间战略构建提供了依据。综合分析之后,文中提出辽宁省应以丹东、锦州、大连、沈阳和铁岭为五大旅游增长中心,构建"五心、五团、25极;两主轴、三次轴,八外联轴"的旅游发展空间战略。辽宁旅游发展空间战略的目的是不断提升辽宁旅游竞争力,并实现省内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文中的研究既丰富了"点-轴"理论的内容,又对其他地区旅游布局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2015年07期 v.29;No.203 203-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1 ] |[下载次数:583 ] |[引用频次:3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