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不同规模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差异及收敛性研究

    赵可;徐唐奇;李平;张安录;

    土地利用效率的差异是非均衡经济发展政策的必然结果,研究其收敛特征对理解城市间发展差距,制定土地调控和区域发展政策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文中根据建设用地规模将265个城市分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利用2001-2012年数据考察了不同规模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差异及收敛性,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2012年全国城市用地的平均产值为4.56亿元/km2,总体水平不高;城市规模越大,土地利用效率越高,但中等规模城市表现出特殊性。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水平上升。全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年均增长率5.68%,城市规模增加,土地利用率的增速下降,中等城市也表现出特殊性。3)不同规模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不仅收敛于各自的稳态水平,还将收敛于共同的稳态水平,其中中等规模城市的收敛速度最快;特大城市组收敛到共同的稳态水平速度最慢,而大城市组收敛到各自的稳态水平速度最慢。城市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收敛有利于缩小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2015年12期 v.29;No.208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8 ] |[下载次数:1365 ] |[引用频次:52 ]
  • 公众环境素质评估及其城乡差异分析

    屈志光;严立冬;罗毅民;

    提升公众环境素质是推进国家环境治理体系和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借助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年度调查数据,对2010年全国公众的环境素质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城市居民的环境素质显著高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媒体使用水平等因素对公众环境素质影响显著,农村居民在环境素质培育方面的"非国民待遇"歧视现象不容忽视。应当消除城乡环境保护二元结构,避免农村成为公众环境素质的"洼地"。

    2015年12期 v.29;No.208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7 ] |[下载次数:468 ] |[引用频次:5 ]
  • 2008~2012年中国30个省域建筑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陆宁;张旭;张诗青;刘静;

    建筑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建筑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2008~2012年间中国大陆30个省域(除西藏)建筑业发展状况与其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协调发展度,对中国大陆30个省域建筑业与其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及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省域的视角来看,中国大部分省域建筑业与其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的协调发展水平不高,情况并不乐观;从六大区域的视角来看,建筑业与其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的协调发展水平按"华东、东北、华北、西北、中南、西南"呈现明显递减的态势,实现两者协调发展任重而道远。

    2015年12期 v.29;No.208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4 ] |[下载次数:533 ] |[引用频次:20 ]
  • 公司低碳气候行动评估——基于组织管理效能的视角

    王芳;何松彪;郑海东;

    碳排放与气候变化是人类当前面临的最紧迫挑战之一。现有文献大多集中在低碳技术、碳排放计量和碳信息披露等领域,较少从组织管理效能角度研究公司低碳气候行动的执行力问题。文中基于碳管理过程,构建了公司碳管理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并结合云理论,给出了一种评估方法,计算并形成公司低碳气候行动效能评估云图,解决评价中存在的模糊性和随机性问题。模拟算例显示,基于云模型的碳管理效能评价符合正态分布规律,且能够将少量的评价信息模拟到大量状态,更加直观地揭示公司低碳气候行动效能的状态。

    2015年12期 v.29;No.208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2 ] |[下载次数:312 ] |[引用频次:2 ]
  • 酒店企业低碳经营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天津市酒店的调查数据

    赵黎明;张海波;孙健慧;

    基于对天津市酒店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酒店企业低碳经营的影响因素和行为机理进行了微观探讨。结果表明:酒店低碳经营包含一般减排行为和积极低碳行为两个维度,酒店对于一般减排行为的认知和实施程度较高,而对积极低碳行为的认知和实施程度明显偏低。行为特征的差异导致两种行为的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按照影响力大小,社会规范压力、低碳利益感知、低碳责任意识和外部环境支持依次正向影响一般减排行为,而内部资源实力并无显著影响;内部资源实力、外部环境支持和低碳责任意识依次正向影响积极低碳行为,而社会规范压力和低碳利益感知的影响不显著。

    2015年12期 v.29;No.208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8 ] |[下载次数:525 ] |[引用频次:9 ]
  • 少数民族聚居区居民幸福感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兰州市的调查数据

    杨超杰;赵阳;张明军;贺斌;

    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设计针对民族地区的居民幸福感调查问卷,对兰州市少数民族聚居区居民进行调查,发放问卷391份。采取面对面的调查方式获取数据,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市少数民族聚居区居民的总体幸福感指数为3.81±0.881,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总体幸福感影响因素由高到低依次是经济状况、身心健康、饮食条件、家庭关系、居住环境和民族产品这6项具体指标,宗教信仰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居民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有宗教信仰能普遍提高少数民族聚居区居民的总体幸福感;群体差异分析表明,总体幸福感在民族、宗教信仰、户口和婚姻状况这4个变量上差异显著。

    2015年12期 v.29;No.208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4 ] |[下载次数:690 ] |[引用频次:11 ]
  • 农民农地产权认知研究:概念界定、量表开发和效度检验

    马婷婷;陈英;

    为深入研究农民对农地产权的认知情况,文中在界定农民农地产权认知概念的基础上,从情感认知、强度认知、行为认知和价值认知四个维度出发,开发农地产权认知测度量表,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模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农民农地产权认知是指农民对农地产权的类型、结构及制度的主观心理倾向,其中包括在一定产权认识基础上的行为评价和决策选择,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观念系统。由产权情感认知、强度认知、行为认知和价值认知四个维度构成;2)农民农地产权认知量表通过信效度检验,且验证模型拟合良好,指标变量可以很好地解释其潜在变量;3)情感认知、强度认知、行为认知和价值认知分别在85%、87%、94%和83%水平上反映农民农地产权认知,相关性较高。进而能够为完善农地产权制度提供新思路和参考依据。

    2015年12期 v.29;No.208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9 ] |[下载次数:640 ] |[引用频次:16 ]
  • 兰州市商品住房价格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陈蜒;张志斌;

    以兰州市商品住房价格为基本数据,利用空间反距离权重法、核密度估计方法,对兰州市商品住房价格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住房价格等值线"东密西疏",带状分布特征明显,呈不均衡性;房价由各行政中心向外围跳跃式递减,呈多极核特征分布;住房价格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并与临河临山等自然地理环境联系紧密;高、低价格的商品住房由集聚到扩散,其变动过程表现出不同步现象。在此基础上,从居住环境、房地产业市场、交通条件及城市规划角度分析了商品住房价格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2015年12期 v.29;No.208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1 ] |[下载次数:850 ] |[引用频次:28 ]
  • 信息流视角的山东省城市网络特征研究

    李春平;

    研究城市网络中城市间相互联系、各城市节点特征对于优化城市空间组织、提升城镇化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信息流视角,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山东省城市网络总体特征,探讨了城市网络流向特征,并对信息流的流向进行了T-检验。研究发现:1)济南-青岛双核心城市格局仍较显著。2)西部经济隆起带城市间孤立分散状态正在被逐渐打破,临沂重要性开始显现。3)城市网络流向集中趋势并不明显,网络的"扁平化"特征显著。

    2015年12期 v.29;No.208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9 ] |[下载次数:532 ] |[引用频次:17 ]
  • 基于UMFA方法的西安市生态城市物质流分析

    沈丽娜;马俊杰;

    对西安2001~2010年的物质流进行初步分析。建立了城市层面的物质流框架以及核算指标,针对西安市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正,从资源投入量、污染物排放量、物质生产力、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等方面对西安市物质流进行分析,得出西安市近十年来物质流的发展趋势,并给出了西安市物质流的全景图。结果表明:西安市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并不能很好的满足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西安市的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的调整。

    2015年12期 v.29;No.208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6 ] |[下载次数:347 ] |[引用频次:4 ]
  • 基于GIS的蔚县地名文化景观分析

    宋晓英;李文娟;傅学庆;张军海;

    运用数据库模型对蔚县聚落地名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根据地名由来及其反映的文化特征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蔚县地名景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蔚县地名景观反映了蔚县中部河川平原,南北山地丘陵的自然环境特征,蕴含了蔚县独特的军事文化、移民文化、建筑文化和经济生产等信息。空间分布上,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区,南部山区相对较少,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2015年12期 v.29;No.208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6 ] |[下载次数:1553 ] |[引用频次:51 ]
  • 兼业牧户的生产要素配置行为——以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为例

    宝音都仍;阿如罕;

    明清以来,随着北方民族统治与政策更迭,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促成了内蒙古东部和南部的独特农牧交错地带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多民族混居的社会结构及其经济形态和表现。历史的印记和现实的选择仍相互作用和融合并且在延续。基于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嘎拉达尺嘎查和好力保村的193个牧户的生产生计信息和数据,采用多元线性模型,从兼业牧户收入最大化视角,分析劳动力、耕地面积和牛群存栏头数等生产要素配置行为以及农业内部兼业形成的机制。结果显示,农业与畜牧业之间兼业化是理性的选择,可促牧户收入显著增加,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减少外出务工。肉牛生产性资本投入和牛群头数是提高收入的主要动力,但在两种模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即自繁自育和直线育肥来说,肉牛养殖规模分别为27~17和47~27头,耕地面积分别为56和30亩属适度规模,可实现兼业经营,进而取得较为理想的收益。

    2015年12期 v.29;No.208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3 ] |[下载次数:365 ] |[引用频次:6 ]
  • 农牧户兼业行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影响——基于内蒙古农村牧区1332户农牧户的调查

    句芳;高海秀;

    根据2014年初内蒙古农村牧区实地调研数据,采用多分类Logistic模型分析了内蒙古农牧户兼业对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影响。验证了这样一个问题:内蒙古农村牧区兼业农牧户参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行为方式如何具体体现?研究结果表明,农牧户兼业并未妨碍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Ⅰ兼农牧户选择转入土地的概率较大,而Ⅱ兼农牧户转出土地的概率则较大。

    2015年12期 v.29;No.208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7 ] |[下载次数:442 ] |[引用频次:9 ]
  • 中国自然保护区数量与面积均衡性关系研究

    旷开金;刘金福;徐道炜;黄嘉航;洪伟;

    自然保护区建立对于生物多样性及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收集了截至2012年底我国自然保护区有关资料,运用R-Q型分析、基尼系数等方法,探讨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与面积均衡性关系特征。结果表明:1)古生物遗迹类型自然保护区从数量和面积上都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分别占保护区总数和总面积的1.20%,0.37%;2)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与分布地区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区域之间分布不平衡;3)各省自然保护面积和数量基尼系数与保护区级别呈现一定趋势性,基尼系数接近0.5水平,甚至超出0.7。由于资源禀赋,经济条件等因素不同,不同地区自然保护区面积和空间网络体系存在差异,9大类型自然保护区地区分布差异明显,自然保护区数量(面积)与国土面积,数量与保护区面积关系均呈现集中分布特征。

    2015年12期 v.29;No.208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6 ] |[下载次数:516 ] |[引用频次:9 ]
  • 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植被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陈赛赛;孙艳玲;杨艳丽;王中良;

    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3年4个时相的SPOT/NDVI数据,运用Arc GIS10.2和景观生态学的分析方法,对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植被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景观特征上,14年来工程区植被景观形态趋向复杂,中高度及高度覆盖景观优势度提高。时间上,2000-2005年的植被覆盖状况持续改善,2005-2010年植被覆盖状况局部地区有所退化,2010-2013年的植被覆盖状况重新趋向良性方向发展。空间上高度覆盖斑块类型呈现出数量增加、面积扩大、等级升高三方面变化,主要在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黄土高原南部和准噶尔盆地形成了高等级植被景观团簇。研究结果揭示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植被覆盖情况和景观格局变化规律,旨在为工程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经济价值的创造提供参考。

    2015年12期 v.29;No.208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5 ] |[下载次数:946 ] |[引用频次:31 ]
  • 呼伦贝尔草原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分析

    王治良;路春燕;

    基于2000,2010年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解译和Fragstats3.3景观指数软件计算,定量分析了呼伦贝尔草原区10年间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指数的变化特征:(1)东部森林-草原交错区,以林地、草地转为耕地为主;中部三大沙带分布区,以海拉尔河两岸草地沙化,辉河两岸的沙地向草地逆转为主;(2)草原区各景观斑块向块大量少、形状复杂化方向发展,景观破碎化有所减弱,但景观格局的空间连接性下降。总之,草原区生态环境整体上向好,但局部恶化,草原保护任重道远。

    2015年12期 v.29;No.208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7 ] |[下载次数:724 ] |[引用频次:37 ]
  • 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安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陈军纪;王蕾;刘彬;杨更强;曹秋梅;陈艳锋;尹林克;

    依据生态系统健康理论体系和极旱荒漠生态系统特征,结合安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和社会状况相关资料,利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安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并通过计算获得安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权重,对保护区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保护区南片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健康处于"优"级别,而北片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健康处于"中等"级别,总体上,保护区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稳定良好,与实际相符,说明该评价体系科学合理,该研究将为荒漠地区资源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015年12期 v.29;No.208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4 ] |[下载次数:512 ] |[引用频次:14 ]
  • 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埋深与建群植物盖度之间的耦合模型研究

    王希义;徐海量;潘存德;白玉锋;王敏;

    文中采用对数正态分布模型,通过对塔里木河下游地区进行野外实地监测,建立了研究区内建群植物-胡杨与柽柳盖度和地下水埋深之间的关系模型,并依据输水次数和地下水埋深的变化对研究区内建群物种的潜在盖度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1)胡杨最适地下水位与平均地下水位分别为2.43m和4.58m,而柽柳的为2.31m和3.53m;2)模型所计算的结果与黑河流域额济纳旗地区相一致,准确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3)在研究区内,胡杨和柽柳潜在的盖度分别为16.98%和17.24%,与实测值之间没有显著性的差异,造成这些微小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2015年12期 v.29;No.208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9 ] |[下载次数:392 ] |[引用频次:9 ]
  • Image-Pro Plus数字图像分析软件计算防护林疏透度的可行性分析

    周杰;雷加强;孙琳;徐立帅;薛杰;

    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和数码照相技术的出现与不断完善,数字图像分析技术及相关的新技术和软件可以提供一种较为简便和准确的方法来测量防护林疏透度,为了进一步探讨数字图像分析的可行性,文中以干旱区具有代表性的策勒新疆胡杨防护林带为研究对象,用缩尺后已知疏透度的金属网格面板(分别为5.5%、10%、22%、35%、40%、50%和65%)来验证数字化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 Plus(IPP)在计算疏透度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可行性,通过数码照相机拍摄,经由数字图像分析软件处理和计算后的疏透度结果与已知疏透度值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由数字图像分析软件分析的金属网格疏透度与实际疏透度值高度相关(R2>0.99),数字图像处理软件(IPP)在处理和计算防护林疏透度方面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2015年12期 v.29;No.208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6 ] |[下载次数:294 ] |[引用频次:14 ]
  • 尿素种类与施肥方式对川中丘陵区春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付永强;豆攀;郭萍;袁继超;孔凡磊;

    通过田间实验,研究尿素种类与施肥方式对川中丘陵区春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氮素利用、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旨在为川中丘陵区尿素肥料和施肥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等施氮量(N 225kg/hm2)条件下,包膜尿素一次底施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均优于其余处理,但因其肥料成本过高,经济效益低于多肽尿素一次底施。本试验结果说明,在川中丘陵区春玉米种植中,宜选择多肽尿素作为主施氮肥,施肥方式以一次底施为宜。

    2015年12期 v.29;No.208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1 ] |[下载次数:293 ] |[引用频次:7 ]
  • 刺山柑(Capparis spinosa L.)两种花型间雄蕊的形态与功能比较

    杨美琳;尹林克;陈军纪;陈艳锋;

    刺山柑(Capparis spinosa L.)为山柑科山柑属多年生藤本小半灌木,在同一植株上存在着雄花和两性花,为雄全同株植物,雄花和两性花的花内雄蕊均存在明显的形态分化现象。为了比较刺山柑两种花型间同种雄蕊在形态、数量和颜色等方面的差异,探明其是否存在功能分化,以栽培在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内的成龄刺山柑样株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连续两年的开花生殖物候学和昆虫访花行为观测。统计结果显示,两种花型同种雄蕊长度、颜色、单个花药花粉数、花粉可育率及昆虫访花情况均不存在差异;分别用两种花型长雄蕊和短雄蕊花粉进行单株的人工授粉试验结果表明,授两种花型长雄蕊花粉,所得结实率及果实质量均无差异,但授两性花长雄蕊花粉所得单个果实种子数远远低于授雄花长雄蕊花粉所得单个果实种子数,且种子质量较好;授两性花短雄蕊花粉所得结实率高于授雄花短雄蕊花粉所得结实率,但所得果实质量、单个果实种子数及种子质量无差异。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刺山柑同朵花内长短雄蕊的形态与功能分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

    2015年12期 v.29;No.208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4 ] |[下载次数:160 ] |[引用频次:2 ]
  • 干旱胁迫对胡杨和灰胡杨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王海珍;徐雅丽;张翠丽;韩路;

    以塔里木荒漠优势树种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和灰胡杨(Populus pruinosa Schrenk)幼苗为试验材料,利用盆栽控水方法模拟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两苗木主要渗透调节物质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两幼苗通过积累渗透调节物质、提高抗氧化保护酶活性来抵御干旱胁迫。两树种抗旱方式不同,胡杨幼苗以大量积累可溶性糖(SS)、维持可溶性蛋白质(SP)基本稳定为特征,而灰胡杨幼苗则以积累大量游离脯氨酸(Pro)来提高其抗旱性。胡杨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高于灰胡杨幼苗,随干旱胁迫加剧SOD活性降幅小,而POD活性大幅增加,是灰胡杨幼苗的60.9倍,严重干旱胁迫条件下其POD活性虽有所下降,但仍能较长时间地保持较高的活性。胡杨幼苗高活性的POD与SOD协同作用,清除活性氧自由基能力远大于灰胡杨幼苗,表现在干旱胁迫下其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灰胡杨幼苗,灰胡杨幼苗MDA含量增幅与干旱胁迫程度及干旱持续时间有关。总体看胡杨幼苗对土壤干旱的适应和忍耐性要高于灰胡杨幼苗。

    2015年12期 v.29;No.208 125-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5 ] |[下载次数:688 ] |[引用频次:55 ]
  • 基于3S技术的乌兰布和沙漠范围和面积分析

    贾鹏;王乃昂;程弘毅;李卓仑;宁凯;张洵赫;梁晓燕;牛震敏;

    长期以来,乌兰布和沙漠的范围和面积存在一些争议,影响了相关科学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文中利用乌兰布和沙漠2010年Landsat-ETM+遥感影像数据和野外考察取得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基于3S技术方法,对乌兰布和沙漠范围与界线进行了精确定位和定量分析。最终获得2010年乌兰布和沙漠的范围与面积。结果表明:乌兰布和沙漠位于查哈尔苏木以北;河套平原呼和淖尔以南;哈乌拉山以东;磴口县以西。乌兰布和沙漠东西宽约139.6km,南北长约185.5km,地理位置介于39°41'07″N~40°31'14″N,105°59'45″E~106°41'53″E,面积约为0.9991万km2。

    2015年12期 v.29;No.208 13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3 ] |[下载次数:635 ] |[引用频次:19 ]
  • 金星风沙地貌研究进展

    李继彦;董治宝;

    金星是类地行星,被称为地球的"姊妹星",已发现其上有风沙地貌存在。理论模型分析及风洞实验研究均证明,金星具备风沙地貌的形成条件,风力作用是塑造金星地貌形态的重要外营力。金星表面环境下的风洞模拟实验生成了不同类型的风沙床面形态。对探测器返回的金星影像分析表明,金星风沙地貌主要包括沙丘和雅丹,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风棱石的存在。在无法获取高分辨率影像的情况下,对金星风沙地貌的深入研究主要依靠理论模型与风洞实验研究。此外,基于地球风沙地貌的类比研究,也成为金星风沙地貌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

    2015年12期 v.29;No.208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2 ] |[下载次数:347 ] |[引用频次:4 ]
  • 1985~2011年新疆发生的Ms≥4地震活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满苏尔·沙比提;娜斯曼·那斯尔丁;玉苏甫·买买提;

    根据1985~2011a新疆发生的Ms≥4地震数据,运用回归分析,对新疆发生的Ms≥4地震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1985~2011a新疆Ms≥4地震发生1006次,总体上各震级地震呈现略有增长趋势,至2008年达高值为99次,活动周期约11~12a。地震活动3和8月较活跃,7和11月较平静,活动周期约5~6个月。一日之内地方时间5-6和17-18时出现峰值、1-2和11-13时出现谷值,活动主周期约9h、次周期约2h。2)近27a来全疆各地州市Ms≥4地震发生921次,其中4.0≤Ms≤7.0地震发生最多的是喀什为248次;Ms≥7.1地震发生最多的是和田为2次;克拉玛依4.0≤Ms≤5.0地震仅发生1次,奎屯没有发生。Ms≥4地震相对集中阿尔金、西昆仑、天山和阿勒泰4条地震带,其中Ms≥4各震级地震发生最多的是西昆仑地震带为497次,发生最少的是阿勒泰地震带为28次。3)近27a来Ms≥4.0地震发生的经纬度显著迁移,4.0≤Ms≤5.0地震发生的纬度每10a往北约迁移0.284°、经度每10a往东约迁移0.266°;5.1≤Ms≤6.0地震发生的纬度每10a往南约迁移0.225°、经度往西约迁移1.262°;6.1≤Ms≤7.0地震发生的纬度每10a往南约迁移0.057°、经度往西约迁移0.938°。

    2015年12期 v.29;No.208 14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0 ] |[下载次数:185 ] |[引用频次:0 ]
  • 元谋干热河谷区冲沟沟头沟沿线的分形特征

    刘辉;邓青春;张斌;覃发超;李响;王磊;张政玲;杨海青;

    为了研究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冲沟沟头的形态特征与发育演化规律,基于野外实地测绘与室内成图分析,采用分形维值、弯曲系数等参数描述了元谋县沙地村13条冲沟沟头的几何形态学及沟头发育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沟头分形维值范围在1.096-1.190之间,弯曲系数值在1.443-4.818之间,分形分维值和弯曲系数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其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丰富冲沟形态学的研究方法,也可为干热河谷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015年12期 v.29;No.208 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8 ] |[下载次数:355 ] |[引用频次:14 ]
  • 内蒙古河套灌区区域土壤质地空间变异分析——以解放闸灌域为例

    张娜;张栋良;屈忠义;王丽荣;

    以内蒙古河套灌区解放闸灌域112个取样点448个土壤样本为基础,结合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理论,对灌域内土壤质地及各粒级含量在不同土层(0~20cm、20~40cm、40~70cm与70~100cm)的空间变异性及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利用地统计学方法进行最佳半方差函数拟合发现,除了0~20cm、20~40cm分布的粘粒为中等空间相关性,均为强烈空间相关性,说明各粒径的空间变异性主要是由其结构性因素决定的,随机性因素对该尺度下变量的空间变异性影响较小。灌域的土壤质地以壤土类为主,所占面积达到90%以上,且随着深度的增加,粘壤土类所占比例有增大的趋势,砂土类所占比例较小,在4.5%~6%之间,整体上从灌域上游到下游沿着总排干土壤质地由砂土类向粘壤土类递变。

    2015年12期 v.29;No.208 155-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9 ] |[下载次数:436 ] |[引用频次:29 ]
  • 中国降尘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王明仕;李晗;王明娅;曹宁;宋党育;

    在全面收集国内现有降尘重金属研究数据基础上,应用地积累指数评价法对全国范围内降尘重金属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并使用Arc View3.3做出全国降尘重金属分布图。结果表明,降尘中As、Hg、Cd、Cr、Cu、Ni、Pb和Zn浓度的对数均服从正态分布,降尘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水平排序为Cd>Pb>Zn>Cu>Hg>As>Cr>Ni,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地区降尘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

    2015年12期 v.29;No.208 164-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8 ] |[下载次数:533 ] |[引用频次:28 ]
  • 清水河平原上游承压地下水氟空间变异和形成机理

    王雨山;程旭学;

    研究干旱区地下水氟的分布和形成对当地供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清水河平原上游承压地下水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和同位素分析等方法,揭示氟的空间演化和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结果表明:沿地下水流向,氟含量呈低→高→低变化。云母是地下水中氟的物源,氟含量和p H、HCO3-、[Na+]/[Ca2+]和B显著相关。补给区和强径流区的氟来自云母的水解,弱径流区的解吸-吸附作用和潜水越流成为氟富集的有利条件,滞流区氟含量受到了石膏溶解的影响而降低。

    2015年12期 v.29;No.208 170-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5 ]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8 ]
  • 中国近60年干旱演变特征分析

    刘小龙;虞美秀;

    基于全国609个气象站降水、气温数据,计算了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发干旱指数(SPEI),研究了近60年来整个中国及不同地区的干旱面积、干旱历时、干旱频率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北部地区、东北部的西南地区、西北东部地区、西北部的西南和东北地区干旱呈显著上升趋势,而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正在显著变湿;1990年代末以来重旱和特旱干旱面积以每10年约3.72%的速率增长;近30年以来西北部地区、北部地区、东北部地区干旱发生频率显著提高。研究成果可为中国干旱防灾减灾以及建立全国旱情监测和预警系统提供重要参考。

    2015年12期 v.29;No.208 177-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0 ] |[下载次数:751 ] |[引用频次:32 ]
  • 格拉丹东区域冰川变化研究

    张建国;刘玉梅;吕腾腾;王英利;陶菲;

    基于格拉丹东区域的MSS数据(1973年)、TM数据(1992年)、ETM数据(2004年和2009年)以及DEM数据,选取非监督分类法提取了四期冰川分布图,详细分析了格拉丹东区域冰川面积、冰川冰缘线、湖泊面积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3年以来的近四十年间,研究区冰川总面积减少95.33km2,年均减少2.65km2;冰川消减速度从1973年到2004年逐年增大,2004年以后消减速度趋缓;由于冰川面积减少,冰缘线不断上升,冰川下游湖泊面积增大。

    2015年12期 v.29;No.208 184-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7 ] |[下载次数:358 ] |[引用频次:9 ]
  • 1951-2013年延安降水特征与典型暴雨分析

    李斌;解建仓;胡彦华;姜仁贵;

    根据陕西省防汛信息中心428个测站的实时数据及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资料对延安市近62年降水特征和典型年暴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延安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50%-60%,汛期降水占全年降水的70%左右;汛期降水量和全年降水量呈现高度的相关性。典型年暴雨分析结果显示:延安降水超过500mm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的宝塔区和东部的延川县和延长县。近10年来汛期降水实测数据表明,尽管在该区域总降水日中,小雨和中雨所占比例大,但近年汛期降水有增多趋势。为了主动应对局地大暴雨,应进一步加强防汛信息系统建设,提高防汛预警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2015年12期 v.29;No.208 190-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7 ] |[下载次数:585 ] |[引用频次:18 ]
  • 生长期气候变化对我国油菜单产的影响研究——基于1985-2011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吴丽丽;李谷成;尹朝静;

    油菜生产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利用1985-2011年我国油菜主产区12个省的油菜生产及气象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生长期气候变化对我国油菜单产的影响。研究表明:(1)1985-2011年间我国油菜主产区气候变化呈现气温升高、降水量略微减少的暖干化趋势。(2)生长期气候变化对我国油菜单产有显著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长期平均温度每升高1℃将导致油菜单产减少0.74%-2.92%,平均降水量每减少10mm将导致油菜单产增加1.64%-13.61%。

    2015年12期 v.29;No.208 198-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6 ] |[下载次数:558 ] |[引用频次:27 ]
  • 中国用水结构区域间协同度实证研究

    罗巍;张阳;唐震;

    基于协同理论构建中国用水结构区域间协同度模型,对东部、中部、西部各区用水有序度测量显示:三区各用水子系统有序度2003~2008年均呈现递增,2009~2012年则均呈现波动,中部有序度总体水平落后东部和西部。对用水结构区域间协同度测量显示:两两间协同度一直处于低协同甚至非协同状态,三区总体协同度在2008年前处于低协同状态,2009年~2012年,波动较大且多次出现非协同。最后,提出实施以供定需、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加强对中西部政策支持、做好区域间产业转移等相关政策建议。

    2015年12期 v.29;No.208 204-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7 ] |[下载次数:387 ] |[引用频次:4 ]
  • 黑龙江西部土内蓄水保墒的抗旱造林技术研究

    王力刚;刘文环;王炜烨;李峰;

    试验选取5种土内加物(锯末、珍珠岩、厩肥、保水剂、容器袋)的土壤保墒措施,探讨抗旱造林的土壤保墒技术对土壤水分、养分及容重的影响,以及各处理对林木成活及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保墒措施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促进了林木成活及生长,其中添加厩肥造林成活率最高,其次添加保水剂、锯末。添加保水剂措施促进林木生长最大,其次添加厩肥、添加容器袋。选取造林成活率提高率、年均高生长提高率、造林成本增加率,采用隶属函数值法对各处理进行了评价,结果添加容器袋措施最好,依次添加厩肥、添加保水剂、添加锯末、添加珍珠岩。

    2015年12期 v.29;No.208 210-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4 ]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2 ]
  •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与旅游经济贡献度错位研究——以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为例

    张洪;时浩楠;

    采用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2003年-201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变异系数法、旅游经济贡献度模型对各省(市、区)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与旅游经济贡献度分别加以评价与测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错位指数模型,对各省(市、区)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与旅游经济贡献度错位现象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省际间差异较旅游经济贡献度更加明显;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与旅游经济贡献度存在四种错位类型,分别为低度反向错位、低度正向错位、高度反向错位和高度正向错位。

    2015年12期 v.29;No.208 216-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2 ] |[下载次数:925 ] |[引用频次:18 ]
  • 陕西岚皋南宫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及评价研究

    查方勇;郭威;周义;杨望暾;方世明;

    陕西岚皋南宫山国家地质公园内火山岩形成于距今4.2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是我国目前最古老的国家级火山岩地质遗迹保护区。公园以火山岩石峰林地貌和古火山岩崩塌地貌为特色,包括四大类、六类、七亚类地质遗迹资源。通过对南宫山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系统调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南宫山地质遗迹资源单体定量评价和综合价值评价。公园内国家级地质遗迹资源有4种,古火山岩石峰林地貌景观典型独特,具有秦巴地区志留纪火山岩建造的唯一性,具有重力崩塌地质作用过程遗迹的完整性,是区域地质历史演化研究的理想场所,是华南板块北缘晚加里东期裂谷构造活动特征的典型实例。

    2015年12期 v.29;No.208 22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6 ] |[下载次数:342 ] |[引用频次:10 ]
  • 天山天池景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及旅游参与

    冯晓华;汪锦;虞敬峰;

    近年来随着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景区社区居民对于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旅游参与成为当地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文中以新疆著名的天山天池景区为例,对湖边约60户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人口基本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经济影响感知、文化影响感知、环境影响感知及旅游业参与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正面感知明显强于负面感知;旅游发展带给当地居民的经济影响要强于对社会文化及环境的影响;居民的负面影响感知以物价上涨、生活支出增加、环境质量下降最为突出。从参与状况来看,当地居民的旅游参与比例较高,但参与水平及参与能力很低,应采取积极措施增强当地居民旅游发展的积极影响感知及提高旅游参与水平。

    2015年12期 v.29;No.208 227-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1 ] |[下载次数:1201 ] |[引用频次:2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