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增巍;姚顺波;苗珊珊;
意愿与行为的悖离往往导致农村环境治理集体行动的失败。因此,厘清导致悖离的因素对农户参与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陕西省关中地区271户问卷调查数据,首先运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中农户支付行为与支付意愿悖离的影响因素,然后运用ISM模型解析各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关系和层次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健康状况、农户年家庭人均纯收入、筹资额度高低的认知、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对环境改善效果的认知、社会网络6个因素对农户支付意愿与支付行为的悖离产生显著影响。其中,筹资额度高低的认知属于表层直接因素,农户健康状况、年家庭人均纯收入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对环境改善效果的认知属于中层间接因素,社会网络和村人口密度是深层根源因素。
2016年02期 v.30;No.210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95 ] |[下载次数:3902 ] |[引用频次:146 ] - 王丽萍;
在全社会培育和形成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文中旨在通过焦作社区居民对环境友好型产品的消费态度及消费行为的调查研究,揭示我国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基础,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微观决策依据。研究发现:除性别之外,年龄、职业、收入及文化程度等人口统计特征能显著影响居民对环境友好型产品的主观态度和客观行为;居民对环境的关心度、环保知识的丰裕度、环境产品了解度正向影响居民对环境产品的主观态度;居民对环境的关心度反向影响居民对环境友好型产品的客观行为,其他变量与客观行为之间没有显著关系;居民对环境友好型产品的主观态度正向影响居民的客观行为。
2016年02期 v.30;No.210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6 ] |[下载次数:803 ] |[引用频次:27 ] - 常跟应;王鹭;张文侠;
文中问卷调查了民勤县农民对当地水资源的认知,对强制性节水政策的态度及政策效果认知,农业灌溉节水知识的增加和滴灌设施使用情况,及节水政策对家庭农业生产的影响等,共完成问卷302份。研究表明:虽然大部分受访者认识到石羊河流域水资源非常短缺,但不愿意为节水做出牺牲,不支持强制性节水政策;受访者对关井压田和水票制的节水效果认可度较高,对水价上涨节水效果的认可度较低;过去十年受访者所获得的节水灌溉知识较少,而大部分滴灌设施没有被使用;相较节水政策实施前,家庭农作物种植面积、单位面积农作物年灌溉量减少了,小麦种植户大幅度减少了。文章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
2016年02期 v.30;No.210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9 ] |[下载次数:505 ] |[引用频次:22 ] - 蔚霖;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处于不同城镇化阶段的城市,其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也各有差异,两者耦合协调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文中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水平的评价体系,计算其17个地市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指数和城镇化指数,并构建耦合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度量二者之间的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7个地市中,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属于高水平协调和较高水平协调关系的城市有7个,较低水平协调和低水平协调关系的城市有10个;在城市发展类型中,集约度滞后型的城市有7个,城镇化与集约度同步型的城市有4个,城镇化滞后型的城市有6个。文中从理论上构建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城镇化"耦合协调评价体系,并通过实证合理分析了研究区城市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
2016年02期 v.30;No.210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9 ] |[下载次数:1108 ] |[引用频次:43 ] - 李祺;孙钰;崔寅;
在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大背景下,该区域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也对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文中使用非参数估计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京津冀地区2003年-2012年城市五大基础设施投资效率进行分析,同时对DEA结果分别进行投影分析,找出影响区域整体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京津冀地区十年整体情况来看,该区域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虽然没有达到最优,但总体水平为良好。天津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最优而河北省基础设施投资效率较低;从投影分析结果来看,京津地区投资效率低下主要表现在公共交通方面,河北省主要调整集中在道路建设方面。
2016年02期 v.30;No.210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1 ] |[下载次数:1857 ] |[引用频次:67 ] - 吴丹;王士东;马超;
对城市水资源利用的相关驱动因素进行剖析,分析水资源需求量与其相关驱动因素之间的逻辑互动关系。一方面,根据城市水资源利用的演变发展趋势,将生长曲线模型与自回归聚合滑动平均模型相结合,初步预测城市未来水资源需求量;另一方面,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修正未来水资源需求量的初步预测结果,综合预测城市水资源需求量;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城市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根据城市水资源需求与供水情况,建立非线性多目标优化模型,实现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并结合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城市水资源需求预测及其优化配置模型的有效性。
2016年02期 v.30;No.210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4 ] |[下载次数:1363 ] |[引用频次:34 ] - 白丽飞;
关注风电产业环境价值,对风电产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中从直接和间接,区域内和区域外不同角度对甘肃风电产业产生的正向和负向环境溢出效应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衡量风电产业的环境价值。研究结果表明:风电产业正向环境溢出效应非常显著,分别按实际发电量和潜在发电量计算,甘肃风电场2008年以来减少污染物排放分别为15302吨和9317.18万吨,减少煤炭开采产生的环境溢出可达26054万元和158.64×106万元。从风电外送角度测度的正向跨区域环境溢出效应亦非常显著,平均每年可节约标煤929.1万吨,减少污染物排放2.4万吨,减少煤炭开采环境成本4.04亿元;而风电场建设周期内污染物排放量仅为1995.77吨。风电产业正向环境溢出效应远远大于负向环境溢出效应,具有较高的环境价值,风电产业的发展对区域内和跨区域环境改善都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2016年02期 v.30;No.210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9 ] |[下载次数:591 ] |[引用频次:12 ] - 宁小莉;于佳生;
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长速度的提升,还体现在经济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筹兼顾。如何因地制宜地进行经济评价,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合理地预测,是经济建设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文中在建立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GM(1,1)模型,对2014-2020年包头市城市建设中的各项经济指标以及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没有其他因素变化的情况下,除"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外,其它各项指标均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但收入性指标增长落后于GDP增幅、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依然是制约未来包头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GM(1,1)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经济发展状况,适合预测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预测结果良好。
2016年02期 v.30;No.210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6 ] |[下载次数:528 ] |[引用频次:9 ] - 张培峰;
城市三维空间结构是城市立体化过程中生态城市研究的新趋势。文中以青岛市老城区(市南、市北区)2003、2006、2009与2012年建筑三维信息为基础数据,构建了表征建筑空间起伏特征的建筑平均高度、建筑占空度、建筑错落度和建筑高度起伏范围4个指标,分析了研究区建筑空间起伏的区域特征,演变规律与区域差异性,揭示了人口密度与建筑空间起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从2003年到2012年,建筑平均高度与占空度逐年升高,市北区高于市南区;建筑错落度与起伏范围逐年下降,市北区低于市南区。建筑空间起伏特征区域差异明显,各街道办建筑空间起伏呈现高低起伏的波动态势,由西向东呈现高-低-高的趋势。人口密度与建筑平均高度和占空度成正相关,与建筑错落度和起伏范围成负相关。
2016年02期 v.30;No.210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0 ] |[下载次数:491 ] |[引用频次:16 ] - 张朝辉;
现代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建设效能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影响;特殊的地域环境、地理区位与历史使命,赋予了新疆林业特殊的战略地位与发展价值。通过新疆林业发展情况概述,应用时序主成分法,对新疆林业发展态势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新疆林业发展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但林业整体发展情况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新疆特色林果业与森林旅游业发展优势显著,其他产业项目的发展稳定性相对较弱。
2016年02期 v.30;No.210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3 ] |[下载次数:461 ] |[引用频次:3 ] - 马梅;乔光华;乌云花;
以1981-2013年锡林郭勒盟牧区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应用供给理论,采用C-D函数构建羊年载畜量影响因素的实证模型,分析了影响研究区羊年末存栏量的因素。结果表明:羊只饲养成本及强化管理的草地政策对研究区羊年末存栏量有显著负向影响,强化管理的草地政策的实施,使得在自由放牧的草地上超载的羊只数大幅下降,牧户为避免收入下降,由自由放牧转向舍饲和半舍饲方式,导致羊只饲养成本上升,牧民在保证本期收益最大化的基础上,降低年末存栏量达到降低羊只饲养费用的目的;羊肉销售价格对羊年末存栏量有显著正向影响,随着羊肉价格的上涨,可能是牧民预期下一期羊肉价格会继续上涨,因此,提高年末存栏量,为实现下一期收益的最大化做准备。年降水量对羊年末存栏量的影响为正,年降水量升高,草地质量提高,可采食的天然牧草量增加,羊只饲养成本降低,羊年末存栏量增加。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保护草地生态系统的草地政策的出台和养羊收益的降低是控制羊年末存栏量的主要手段。
2016年02期 v.30;No.210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6 ] |[下载次数:469 ] |[引用频次:12 ] - 袭祝香;刘慧涛;高玉山;吕忠;兰飞飞;王文跃;
利用1961-2014年资料,采用K指数、Ren、正态分布等方法对吉林省夏季区域性干旱事件的时空特点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干旱事件评估指标,对干旱事件进行了监测和试评估。结果表明:1961-2013年吉林省出现87次夏季区域性干旱事件,干旱事件的持续时间一般在7-30d,最大影响范围集中在25-40站,干旱事件呈初夏后夏多盛夏少的特点,本世纪以来吉林省夏季区域性干旱事件处于多发阶段。干旱事件多发区出现在吉林省中西部。干旱事件的监测及评估指标业务应用较好。
2016年02期 v.30;No.210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3 ] |[下载次数:237 ] |[引用频次:6 ] - 杨玲;杨艳昭;
土壤湿度是水文、气象和农业等领域的重要基础信息。文中基于MODIS地表温度和植被指数数据,构建Ts-NDVI特征空间,定量揭示了西辽河流域土壤湿度时空分布格局,并进一步讨论了土壤湿度的主要影响要素。研究表明:1)西辽河流域植被生长季土壤湿度总体以正常(0.4<TVDI≤0.6)为主,偏旱(0.6<TVDI≤0.8)为辅。2)西辽河流域干旱区主要位于流域上游和中游地区,湿润区分布在流域西南部山区和河流沿岸地区。3)西辽河流域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土壤湿度差异较大,有林地最高,沙地最低;土壤湿度随着地形的升高,呈偏湿-偏旱-湿润趋势;土壤湿度和降水关系呈反"S"状。
2016年02期 v.30;No.210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0 ] |[下载次数:655 ] |[引用频次:36 ] - 宝虎;刘殿国;赵鹏武;周梅;向昌林;曾楠;魏江生;
利用2013年度赛罕乌拉地区白桦林64场有效降雨及林内再分配的野外观测数据,探讨了该地区白桦林降雨再分配特征。结果表明:白桦林的穿透降雨量、树干茎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分别占同期林外降雨量的76.0%,2.3%,21.7%。穿透降雨量及树干茎流量与林外降雨量均呈明显的线性相关(R2=0.8800),而林冠截留量与林外降雨量呈指数函数关系(R2=0.8303)。实验证明当林外降雨量大于0.3mm时,可发生穿透降雨;林外降雨量大于0.51mm时,可发生树干茎流。林冠层叶面积指数(LAI值)及独特的立地条件、生长特征对降雨再分配起着重要的影响。
2016年02期 v.30;No.210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9 ] |[下载次数:344 ] |[引用频次:23 ] - 吉春容;邹陈;罗继;刘海蓉;白书军;
基于红枣果园冬季实测温度,对比分析果园内、外温度变化差异及其与气象站气温关系,采用线性回归方法根据气象站气温资料建立果园实际温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冬季红枣果园内、外平均气温差异不显著,但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最低气温变化存在显著差异(P<0.05),果园内平均最低气温比果园外偏高1.2℃,极端低温偏高1.7℃。冬季气象站平均气温显著高于果园内外气温变化(P<0.01),分别偏高1.2、1.3℃。气象站最低气温的差异变化幅度大于平均气温的差异,日最低气温比果园内、外偏高1.5℃、2.7℃,冬季极端低温偏高1.4℃、2.7℃。果园小气候的形成显著影响极端低温的差异变化,冬季气温比气象站温度偏低,利用气象站气温变化预测果园内外实际气温差异比较可行,关系模型检验绝对误差在0.3~0.8℃之间,可为红枣果园开展冬季冻害监测预警服务提供借鉴参考。
2016年02期 v.30;No.210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3 ]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3 ] - 布左拉·吐尔逊;夏米西丁·阿不都热依木;孜拉吉古丽·西克然木;阿依努尔·阿卜杜艾妮;马合木提·哈力克;
为了深入了解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新疆鹅喉羚叶尔羌亚种(Gazella subgutturosa yarkandensis)种群的遗传现状,运用非损伤取样技术,从主要分布区中收集的58份粪便样本和15份肌肉样品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10个特异微卫星位点来评价该区域的鹅喉羚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经多次重复提取和重复PCR扩增后,发现58份粪便样本来源于49只不同的鹅喉羚个体。10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的个体识别率(DP)值为0.918,累积个体识别率(CDP)值为0.9992。总共检测到57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5.7±1.3375(5~8);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4.72±0.6903(3.68~5.76);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685±0.0296(0.5862~0.762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719±0.0583(0.661~0.819)。除了和静种群在0ar FCB304位点上和且末种群在BM1818位上偏离Hardy-Weinderg平衡之外都基本遵守此平衡。以上结果显示该分布区鹅喉羚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2016年02期 v.30;No.210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2 ]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5 ] - 丁晓娟;陈蜀江;黄铁成;贾翔;张展赫;
研究西伯利亚落叶松生长量与气候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对预测气候变化对森林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相关性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西伯利亚落叶松生长量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落叶松材积生长量与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达到0.998,说明降水是影响落叶松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落叶松材积生长量与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说明温度的升高不利于西伯利亚落叶松的生长;而落叶松材积生长量与年平均最低温度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明显;而降水和温度的共同作用对西伯利亚落叶松生长的影响更显著。
2016年02期 v.30;No.210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3 ] |[下载次数:338 ] |[引用频次:15 ] - 楚光明;刘娜;牛攀新;江萍;王梅;
运用植物形态解剖学方法对荒漠植物木质部导管的解剖特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针对准噶尔盆地的三种典型荒漠植物,研究荒漠植物木质部导管对干旱环境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三种天然荒漠植物木质部导管具有较小的平均导管长度、平均导管直径、平均水力直径,而导管密度、单导管壁厚度相对较大。天然多枝柽柳的宽导管(50%)较多,而梭梭、无叶假木贼的窄导管(62%、66%)较多且导管密度较大。三种荒漠物种的解剖特征反映了荒漠区木本植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策略,在研究植物的生态适应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016年02期 v.30;No.210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4 ] |[下载次数:553 ] |[引用频次:13 ] - 李银芳;潘伯荣;阿迪力·吾彼尔;李莉;荆卫民;沈青林;方桂娟;李奇;马洪亮;沙东;吴玉华;
新疆天山北坡阜康和南麓吐鲁番葡萄双层覆膜越冬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双层覆膜的葡萄,单株产量提高5.2-13.0kg;果穗增大3.7-7.8cm,增重114.9-293.9g;果粒增重0.1-0.6g;新枝生长量增长47.3-89.3cm,一级品率提高20%。经分析,主要是膜下最低温度高于临界值上限-16℃不会受冻,在最低气温日都有高于土埋50-90℃·30m的补偿温度和6-9h的补偿时间,整个冬季的补偿温度是840.5-1435.9℃·d。寒冷期后平均温度越来越高于土埋,10℃萌发的日期提前了10-20d。高温环境和长生长期是增产的主要原因。土埋越冬有长期低温的危害。
2016年02期 v.30;No.210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9 ] |[下载次数:268 ] |[引用频次:9 ] - 张小萌;李艳红;王盼盼;
为揭示城市化、工业化等人为活动对乌鲁木齐市土壤有机碳的影响,采集乌鲁木齐市区及郊区表层土壤(0-10cm)样品147个,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特征和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不同功能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工业区>文教区>商业区>公园>居民区>郊区裸地>农田区,农田区土壤有机碳属于弱变异,其他各功能区属于中等程度变异;乌鲁木齐市不同行政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明显,具体表现为沙依巴克区>米东区>新市区>天山区>水磨沟区;米东区土壤有机碳属于强空间变异,其他各行政区为中等程度变异;土壤有机碳拟合模型为Gaussian模型和Spherical模型,C0/(C0+C)在0.1%-11.1%之间,属于强空间自相关,表明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受结构性因素影响。城市土壤有机碳沿城郊剖面线呈下降式梯度变化,市区土壤有机碳含量是郊区土壤的2.22倍,表明城区土壤有机碳含量有富集的趋势。
2016年02期 v.30;No.210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5 ] |[下载次数:526 ] |[引用频次:16 ] - 岑睿;屈忠义;于健;宋日权;
采用室内土柱试验,研究了BJ2101XM型保水剂3种施用量及沟施和混施的方法对典型半干旱砂性土壤的入渗和蒸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后,入渗速率最大降至对照的0.77(混施)和0.89(沟施);相同初始含水率下,连续蒸发下,土壤含水率均高于对照,其中混施6kg/亩的各层含水率是对照的1.3-39倍,其15cm处提高了42%;混施比沟施减少了6-25%的土壤蒸发量。
2016年02期 v.30;No.210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8 ] |[下载次数:474 ] |[引用频次:26 ] - 赵辉;乔光华;祁晓慧;马梅;
以1994-2013年内蒙古的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标从区位优势、产品优势和比较优势变动趋势上测算和分析了内蒙古马铃薯生产的比较优势。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马铃薯生产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率比较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分别为2.7、1.15和1.76;在十个主产区中,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排在第4,效率比较优势排在第5,在区内农产品中,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排在第1,生产效率优势排在第2,表明内蒙古马铃薯的区位优势和产品优势显著;从马铃薯生产的比较优势长期变化来看,2000年之前呈上升趋势,之后呈波动下降的趋势。出现波动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其它马铃薯主产区生产要素和条件的改善;内蒙古马铃薯近年来价格波动和旱灾多发;内蒙古马铃薯的仓储建设,营销服务和品种、质量整体水平较低。
2016年02期 v.30;No.210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9 ] |[下载次数:754 ] |[引用频次:57 ] - 牛世全;阎薇如;李海云;耿晖;韩彩虹;达文燕;朱学泰;张爱梅;孔维宝;
为从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地区盐碱土中分离筛选对动物病原菌具有抑菌活性的放线菌菌株。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琼脂块法和发酵液滤纸片法,对盐碱土样中分离纯化得到的298株放线菌进行抗菌活性筛选,并对具有较高抑菌效果的放线菌菌株进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研究表明:从盐碱土中分离的298株放线菌中,占35.2%的放线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通过初筛和复筛得到11株抑菌效果较好的放线菌菌株,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初步鉴定,其均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盐碱土中存在大量具有抗动物病原菌的放线菌,这为进一步发掘该地区放线菌资源提供了基础数据。
2016年02期 v.30;No.210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9 ] |[下载次数:297 ] |[引用频次:8 ] - 郝彩;王永;董进;
通过对内蒙古黄旗海陈家村剖面进行AMS14C测年,建立了14.5cal.ka BP以来的年代框架,综合粒度、磁化率及地球化学指标分析其环境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黄旗海自14.5cal.ka BP以来经历了四个环境变化阶段:14.5-10.6cal.ka BP,沉积物以粉砂为主,残积系数与Fe~(3+)/Fe~(2+)值较低,表明水动力、风化作用较弱,气候相对寒冷;10.6-7.8cal.ka BP,残积系数不断增大,指示化学风化作用不断加强,气候由寒冷转为温暖,期间伴随干冷事件发生;7.8-3.9cal.ka BP,粉砂及砂粒级含量较高,层理发育,指示强弱交替的水动力条件,残积系数、Fe~(3+)/Fe~(2+)增速加快,指示气候温暖湿润;3.9-0.9cal.ka BP,砂含量及平均粒径减小,残积系数也降低,指示化学风化程度减弱,湖泊水动力减弱,水位下降,气候转为干冷。末次冰消期以来黄旗海环境演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一致性,同时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与水文条件等局部地域差异,导致典型气候变化事件在起止时间上存在一定差异性。
2016年02期 v.30;No.210 139-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9 ] |[下载次数:339 ] |[引用频次:13 ] - 赵瑞;叶庆华;宗继彪;
冰川和湖泊变化反映了区域的水热平衡变化,是气候变化的天然指示器。佩枯错流域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流域内冰川-湖泊变化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文中利用Landsat系列影像及测高数据ICESat/GLAS和CryoSat-2,获取佩枯错流域内1991,2000,2009和2014年4期冰川和湖泊面积以及湖面高程变化;通过建立湖泊面积和高程的关系式,获得湖泊的水量变化,结合气象要素,分析冰川-湖泊变化对气候的响应。结果表明:1991年以来,佩枯错流域内冰川、湖泊呈退缩趋势,且退缩速率加快,在2013年降水量突增导致湖泊水位有所上涨。可知,气温升高导致冰川加速消融,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额变化量影响湖泊变化。流域内冰川、湖泊变化对气候变化响应显著。
2016年02期 v.30;No.210 147-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1 ] |[下载次数:755 ] |[引用频次:20 ] - 梁学战;
对第四纪泥石流活动周期及其与环境演变关系的研究,可以从宏观上预测现代泥石流发育规律及趋势。选取白龙江流域各阶地典型泥石流沉积剖面,用沉积层测年数据确定泥石流活动期发生年代,对比分析与其它古环境记录(新构造运动史、黄土-古土壤系列、深海δ~(18)O曲线)的关系。研究表明:白龙江流域泥石流活动划分为8个周期,即1.5Ma、0.73Ma、0.565~0.425Ma、0.245~0.165Ma、116.8±9.9Ka、50~25Ka、5~4Ka及3Ka以来。泥石流沉积活动周期与新构造运动活跃期有时间上的共轭性,与深海氧同位素δ~(18)O的奇数段及洛川黄土-古土壤系列中古土壤系列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泥石流活动是构造运动与气候变化耦合作用的结果。
2016年02期 v.30;No.210 15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5 ] |[下载次数:212 ] |[引用频次:6 ] - 张鹏;李忠勤;金爽;怀保娟;
利用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提供的1987-2014年的乌鲁木齐河源区空冰斗的气象观测资料,同时结合1987-1993/2006-2007/2014-2015对空冰斗季节性积雪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域积雪厚度,积雪日数的变化特征以及最大积雪深度与气温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积雪稳定期,气温和降水总体呈增加趋势,且这种趋势主要发生在春季。2)稳定期积雪的持续时间有明显的缩短趋势。积雪的最大深度出现在海拔3865m处,这一高度以下,积雪深度随海拔升高呈现上升趋势,而这一高度以上的地区则相反。3)积雪稳定期,降水对最大积雪深度的影响远远大于气温等其他气象因素。
2016年02期 v.30;No.210 158-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6 ] |[下载次数:349 ] |[引用频次:8 ] - 毛东雷;蔡富艳;薛杰;雷加强;李生宇;周杰;
沙尘天气的年际变化受多种气象要素及绿洲化进程的影响,对和田策勒1960-2013年的沙尘天气气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探讨策勒沙尘天气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60-2006年策勒扬沙、浮尘、沙尘暴、大风天气5月份出现日数最多,其次是4、6、7、3月;年平均气温随年份总体呈增长趋势,年降雨量随年份变化不明显。1960-2013年,年浮尘日数与年份符合多项式函数关系,先增大再减小,年沙尘暴、扬沙、大风天气日数与年份之间变化相关性不显著。1960-1980年扬沙日数与年份符合多项式函数关系且相关性较好。年沙尘暴日数与年份呈线性增长关系,相关性中等。1980-2013年,年浮尘、扬沙、沙尘暴日数与年份之间都呈线性递减规律,R2分别为0.80、0.70、0.582。1960-2006年,年扬沙、年沙尘暴日数与年浮尘日数变化趋势一致。年平均风速与年沙尘暴日数之间呈现显著的正向变化,年平均气温与年平均相对大气湿度、年平均气温与年大风日数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年降雨量与年平均相对湿度之间呈现极显著正向变化。农田开垦等人为活动也会影响到年扬沙、浮尘日数的变化。
2016年02期 v.30;No.210 164-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1 ] |[下载次数:407 ] |[引用频次:13 ] - 谢胜波;屈建军;赖远明;庞营军;徐湘田;
随着拉日铁路的建成通车,沙害日趋严重,成为危及铁路安全运营的一大隐患,因此,沿线的风沙防治一直备受关注。通过考察和分析沿线独特的高原河谷风沙环境,从成因、分布、特征、防治等几个方面较系统地研究了拉日铁路的沙害,在此基础上,提出拉日铁路防沙应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
2016年02期 v.30;No.210 170-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3 ] |[下载次数:385 ] |[引用频次:11 ] - 马玉军;沙占江;陈学俭;付国燕;冶梅;马金良;翟于乐;
对共和盆地1990、2000、2010年三期TM数据进行处理与信息提取,获得了20年来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信息,在GI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各类沙漠化土地的类间转化特征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沙漠化土地以正在发展中沙漠化土地、强烈发展中沙漠化土地、严重沙漠化土地为主,1990年研究区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为573.66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83%;2000年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为577.44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85%;2010年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为630.57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12%。从空间分布上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区域分布在龙羊峡库区周围的木格滩、河卡滩、塔拉滩。1990年到2000年沙漠化土地总面积增加3.78km2,年均增加0.38km2,2000年到2010年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57.13km2,年均增加5.31km2。总体来看研究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呈增加趋势。
2016年02期 v.30;No.210 176-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0 ] |[下载次数:555 ] |[引用频次:10 ] - 查方勇;郭威;张健;杨望暾;张东薇;魏梦媛;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处秦岭造山带经典地段,被誉为"中国的中央国家公园。"地质遗迹资源典型,分布集中,类型丰富,保存完好,包括地质剖面遗迹、地质构造遗迹、古人类遗迹、地貌景观遗迹、水体景观遗迹、环境地质遗迹等六大类,十四亚类,十八类。文中通过构建地质遗迹科学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和地质遗迹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了终南山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价值及旅游价值,为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
2016年02期 v.30;No.210 182-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3 ] |[下载次数:808 ] |[引用频次:15 ] - 王吉美;李飞;
文化遗产资源从单一的文化资源向复合性资源转化,其间与旅游业的关系日益密切。廊道遗产和集群式遗产因"申遗"而引发的旅游热潮在近年来持续升温。文中在探察其中深刻的社会动因后,以正在"申遗"过程中的北京城中轴线为研究对象,从廊道遗产理论视角全方位地分析解读北京城中轴线的遗产属性、时空演变、功能演进和旅游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文中认为,北京城中轴线廊道遗产是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的集合体,其空间要素由节点、廊道和辐射域面组成,三者在时空演变过程中影响着北京城中轴线的功能演进,从而决定着不同时代廊道遗产功能的体现。在现代旅游业发展形势下,北京城中轴线一方面承担着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另一方面也使得一些问题得以显现,如景区各自为战、廊道节点缺失、游客过度集中、传统文化式微等,文中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2016年02期 v.30;No.210 188-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5 ] |[下载次数:772 ] |[引用频次:7 ] - 张杰;陈龙燕;卢李朋;张雅洁;
基于1983-2013年西藏入境旅游相关统计数据,对其近31年来入境旅游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西藏入境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及其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占地区经济增长的比重;并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法对入境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西藏入境旅游发展具有阶段性,即波动探索阶段、持续稳定增长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再度恢复阶段;2)入境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入境旅游外汇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经济收入增加64.431个单位;3)1983-2013年入境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为1.20%;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占GDP比重的年平均值为1.62%。
2016年02期 v.30;No.210 194-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3 ] |[下载次数:1583 ] |[引用频次:31 ] - 李耀;牟红;
蓬勃兴起的乡村旅游,在开发与发展中存在大量非乡村因素,文中从乡村旅游特征值的确定与测量为起点,按照不同生态功能区域对乡村旅游乡土性的不同要求,并根据乡村旅游特征中食物、建材、能耗、文化、自然等乡土性测量,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其权重,得出乡村旅游开发中保持乡土性的关键指标,用以衡量乡村旅游的生态回归和乡村社区传统回归状况,为乡村旅游的价值提升和真正乡村的回归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2016年02期 v.30;No.210 202-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2 ] |[下载次数:1062 ] |[引用频次:19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