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巍;张阳;唐震;
从供水和用水协同关系出发,基于协同理论构建中国供水-用水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供水系统、用水系统各自有序度及供水-用水复合系统协同度测量。结果显示:中国供水系统有序度不断提升,用水系统有序度波动较大,供水-用水复合系统的协同度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进而,提出以提升供水-用水复合系统整体协同度为管理目标,推进供水服务市场化改革、实现供水管理到用水管理理念转变、加强农业节水、缩小区域间供水-用水能力差异等建议措施。
2016年03期 v.30;No.211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2 ] |[下载次数:458 ] |[引用频次:13 ] - 林惠凤;刘某承;熊英;朱跃龙;李金亚;
文中基于水资源保护行为的成本及其在水质、水量方面产生的外部经济性构建了水资源保护补偿标准计算模型,并以密云水库上游流域"稻改旱"工程为例,对其补偿标准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计算结果显示:在不考虑家庭劳动力成本的情况下,该水资源保护行为的成本为8802.68元/hm2,补偿标准为5165.41元/hm2;若将劳动力的务工收入作为其务农的机会成本,则补偿标准为1600.60元/hm2。
2016年03期 v.30;No.211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1 ] |[下载次数:416 ] |[引用频次:10 ] - 谢海生;庄贵阳;周枕戈;
当前城区层面的低碳评价研究和实践较少,为使城市低碳发展目标在城区落地,文中以理论联系实际、国际经验落地为思路,通过反复甄选完善,构建了衡量城区低碳发展现状和努力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低碳城区评价的一般方法,指标体系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包含定性、定量两类指标;从宏观、建筑、消费、交通、管理五个维度出发,包含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指标体系既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经济繁荣、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的根本要求;也强调了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绿色建筑、高效的公共交通体系和低碳消费等方面的主要指标。在实践中,本研究可为制定城市低碳规划服务,通过实践完善最终形成技术导则,助力城市低碳转型。
2016年03期 v.30;No.211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2 ] |[下载次数:972 ] |[引用频次:20 ] - 杜颖;肖荣阁;司慧娟;
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利用河北1981-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变量平稳性和协整关系,通过状态空间模型和卡尔曼滤波算法实证测算了研究区间河北由技术进步引起的能源回弹效应。研究表明:1981-2012年,河北省短期和长期能源回弹效应较高,均值分别为1.096和1.212,没有实现技术进步的预期节能效果,说明节能努力被经济增长带来的能源消费增加所抵消;河北回弹效应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技术进步带来的能效提高发挥了一定的节能降耗作用;由于能源回弹效应的存在,必须改变单纯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能效的传统节能思路,将技术进步与能源价格改革、产业结构升级和政府税收补贴调节等辅助手段相结合,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预期节能效果,解决河北能源短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2016年03期 v.30;No.211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7 ] |[下载次数:394 ] |[引用频次:7 ] - 刘贺贺;杨青山;
将城市视作生命有机体,引入城市新陈代谢理念,将城市新陈代谢分解为城市同化作用与城市异化作用,利用DEA模型评价2003、2005、2007、2009和2012年5个时间断面东北地区地级以上城市的新陈代谢同化效率、异化效率;构建城市新陈代谢指数,分析东北地区城市新陈代谢指数的时空特征,诊断东北地区地级以上城市健康状态;利用多元线性回归诊断影响东北地区城市健康状态的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东北地区城市同化效率与异化效率呈现逆向发展态势,多数城市的城市化发展向优而其生态环境不断逼近容量阈值;2)东北地区城市健康状态大体呈现由健康向亚健康转变,城市健康水平"群"分布特征愈发显著;3)与城市新陈代谢指数的相关性分析中,社会城市化、能源资源保障的正相关性依次递减;生态本底条件、经济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的负相关性依次递减;环境威胁、空间城市化与其显著性不强。
2016年03期 v.30;No.211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0 ] |[下载次数:512 ] |[引用频次:9 ] - 乔蕻强;陈英;程文仕;王东;
采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应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等,基于1978-2012年甘肃省数据统计,探讨了耕地数量变化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动态演进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数量变化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耕地数量变化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单向Granger原因,即农业经济发展是以牺牲耕地数量为代价的;农业经济发展对耕地数量的冲击力度大于耕地数量对于农业经济发展贡献的力度,耕地数量减少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上存在过度损失。
2016年03期 v.30;No.211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2 ] |[下载次数:459 ] |[引用频次:8 ] - 巩芳;
文中根据环境库兹尼茨曲线(EKC)的思想,试图分析我国草原生态环境与草原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从理论上提出草原生态环境库兹尼茨曲线(GEKC)的概念,并以内蒙古为例,模拟草原生态环境库兹尼茨曲线的形状。模拟结果显示:近年来,草原地区经济增长与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呈线性正相关关系。文中根据草原生态补偿对GEKC影响机理的理论分析,提出草原生态补偿是优化GEKC的有效途径,从横向上分析,有效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可以缩短达到GEKC顶点的时间,即缩短草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时间;从纵向上分析,草原生态补偿可以降低草原EKC顶点的高度,即可以降低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程度。
2016年03期 v.30;No.211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6 ] |[下载次数:632 ] |[引用频次:24 ] - 冯晓龙;陈宗兴;霍学喜;
利用4个苹果主产省的苹果种植户调查数据,采用logit模型和mlogit模型研究苹果种植户适应干旱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户主合作社参与、农户认知等对种植户预防性适应性行为的采取有正向作用;农户认知、果园灌溉情况、信息可获性、便利地域位置、村庄是否有技术员等对种植户采取补救性适应性行为有正向作用。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促进农户适应干旱行为的政策建议。
2016年03期 v.30;No.211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9 ] |[下载次数:1059 ] |[引用频次:42 ] - 郑和祥;李和平;杨燕山;白巴特尔;佟长福;
在鄂尔多斯市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对该地区进行了虚拟水贸易研究和虚拟水评价指标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鄂尔多斯市是一个虚拟水净出口地区,该地区工业产品虚拟水净输出量最大,占虚拟水输出总量的63.87%,消耗虚拟水量较大的粮食和牲畜等农业产品的净出口比例明显降低,由现状年的42.42%下降到36.13%;2020年鄂尔多斯市的水资源进口依赖度为3.42%,水资源自给率为69.76%,说明规划年鄂尔多斯市的水资源可以自给,能够满足本区域居民所消费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水资源需求,但水匮乏度为147.80%,从虚拟水角度来看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须通过区域外调水来保障。
2016年03期 v.30;No.211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1 ] |[下载次数:358 ] |[引用频次:10 ] - 卢梦笛;李松;王立业;巴·潮鲁梦;綦群高;
在利用景观紊乱度界定城市边缘区范围基础之上,构建乌鲁木齐城市边缘区居住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乌鲁木齐城市边缘区居住环境满意度调查资料,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来加权求和,对乌鲁木齐城市边缘区的居住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以建设优质的居住环境为目标,结合城市规划提出了乌鲁木齐城市边缘区居住建设的优化方向及具体措施。
2016年03期 v.30;No.211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9 ] |[下载次数:439 ] |[引用频次:13 ] - 张昊雁;张玉坤;解丹;
分形是大自然优化的结构形式,分形城市群能最有效地占据空间。清代是长城外侧地区城镇迅猛发展时期,文中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和分形理论对清代长城外侧城镇体系的网格分维和聚集分维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区域78个治所城镇空间分布具有分形几何特征,且归绥和直隶地区分形发育度最好,围绕归化城和承德府为中心向周围密度衰减分布;伴随着点-轴系统的发展,城镇空间结构历经随机阶段、孕育阶段、发展阶段的三个演进过程。
2016年03期 v.30;No.211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3 ] |[下载次数:471 ] |[引用频次:13 ] - 张继伟;赵昕;陈国雄;李新荣;
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是生长在荒漠地区的两种典型的固沙先锋植物。本试验以生长三个月的柠条和油蒿幼苗为研究材料,经0-400 mmol·L-1NaCl溶液胁迫处理7d,检测其含水量变化、主要矿质离子含量变化及其在根茎叶的分布、积累和运输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柠条和油蒿的含水量均呈下降趋势,柠条的变化尤为显著;二者在离子吸收与分配上显著不同,柠条体内Na~+的含量是油蒿的2-3倍,表现为"吸钠排钾"的特征,而油蒿体内K~+的含量是柠条的2倍左右,具有"吸钾拒钠"的耐盐特征。此外,随着NaCl浓度增大,柠条体内Cl~-含量升高,K~+、Ca~(2+)、Si~(4+)含量降低,而油蒿体内只有C~l-含量增加趋势明显,其他离子则相对稳定。说明二者耐盐机制显著不同,在离子吸收与分配上存在互补互利的效应,而且这种互补性提高了他们的耐盐性。
2016年03期 v.30;No.211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3 ] |[下载次数:360 ] |[引用频次:15 ] - 赵鹏;雍晓鹏;胡国臣;吕婷;焦培培;
以新疆乌恰县境内自然分布的6个新疆沙冬青(Ammopiptanthus nanus(M.Pop.)Cheng f.)居群的120份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RAPD分子标记对其遗传多样性水平和种群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33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8个多态性较高且扩增稳定的引物,共扩增出41条DNA条带,多态位点26个,多态性比率(PPB)占63.41%,物种水平遗传多样性相对丰富,居群水平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各居群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差异不大,Nei's基因多样性(h)指数和Shannon's信息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0.1169和0.1707,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4171,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居群之间产生了一定的遗传分化,基因流Nm为0.6989。根据UPGMA聚类图,6个居群可划分为两支,一支是吾合沙鲁居群和2个肖尔布拉克居群,另一支是康苏居群、巴音库鲁乡的托帕尔居群和阿合其居群。新疆沙冬青6个自然居群的遗传距离的分子聚类结果与其地理分布位置密切相关。
2016年03期 v.30;No.211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4 ] |[下载次数:404 ] |[引用频次:16 ] - 岳丹;蔡立群;齐鹏;张仁陟;武均;高小龙;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麻子川村尼龙网袋埋土试验,研究玉米、小麦秸秆在10g、30g、50g、70g四个还田量水平(等碳量以小麦含碳量为基准)的腐解特征及其养分释放规律。结果表明:经过100天的腐解,玉米、小麦秸秆的腐解速率均呈现出前期快、后期慢的趋势,玉米秸秆腐解率大于小麦秸秆。就秸秆四个还田量水平来说,还田量为26.23g的玉米秸秆腐解最快,累积腐解率为64.15%,而玉米秸秆还田8.74g处理的腐解最慢。而小麦秸秆还田量为50g的腐解效果较好,10g还田量水平下的腐解率最小。因此,玉米秸秆26.23g或小麦秸秆50g还田的腐解效果较好。
2016年03期 v.30;No.211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1 ] |[下载次数:1094 ] |[引用频次:67 ] - 高祥;焦有权;冯仲科;于景鑫;赵桂生;
以196块样地460株华北落叶松为素材,分析研究内蒙古赤峰市旺业甸林场的落叶松人工林地位级导向曲线模型。通过林业统计分析软件SPSS18.0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数据进行拟合、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从拟合精度、曲线走向与散点分布趋势、残差分布等综合考虑,Mitstcherlich导向曲线函数比较适合落叶松人工林地位指数级导向曲线模型的拟合。以回归的Mitstcherlich模型为基础,选用基础树龄为30年的落叶松人工林,按经营水平确定指数级距为2m,确定12个地位级,并绘制地位级曲线簇,编制形成内蒙古赤峰市旺业甸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12级地位级表。
2016年03期 v.30;No.211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3 ] |[下载次数:287 ] |[引用频次:6 ] - 于诗卓;郭建斌;赵秀海;龚艳宾;
以吉林蛟河针阔混交红松林监测样地作为研究对象,对春榆混交林、白牛槭混交林、千金榆混交林和色木槭混交林四种林分进行林分结构调查与土壤采样,并测定土壤有机碳及养分含量,分析了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及土壤养分与有机碳相关性的差异。结果表明:1)该研究区四种林分土壤有机碳密度千金榆混交林(18.21kg·m-2)>春榆混交林(16.16kg·m-2)>白牛槭混交林(15.75kg·m-2)>色木槭混交林(14.23kg·m-2)。2)四种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的变异程度规律基本遵循春榆混交林>白牛槭混交林>千金榆混交林>色木槭混交林。3)四种林分的土壤有机碳与养分的相关性规律不尽相同,全磷与千金榆、春榆混交林土壤有机碳相关性显著,速效钾只与千金榆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具有相关性,土壤全氮和碱解氮与四种林分土壤有机碳的相关性均显著。相关分析结果说明四种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养分状况密切相关。
2016年03期 v.30;No.211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1 ] |[下载次数:389 ] |[引用频次:10 ] - 刘飞;宋献方;郝利平;杨胜天;
利用Landsat TM影像数据,结合乌审召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苏贝淖流域植被覆盖变化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在小尺度流域层面上探讨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系统排泄区湖淖流域植被变化与气候因子、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时间尺度上,2000-2007年间苏贝淖流域年均NDVI呈增长趋势;2)空间尺度上,植被覆盖在2000-2007年里整体改善、局部恶化,退化区主要分布在可能受到工业活动开采地下水影响的苏贝淖、奎生淖、乌审旗碱厂附近,但之后的2009-2011年间植被覆盖由局部退化发展为整体退化,水体面积也逐渐缩减,佐证了地下水开采对植被覆盖产生一定程度负面影响的论点;3)NDVI在月份尺度上与气温、降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与气温的相关性大于降水。
2016年03期 v.30;No.211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2 ] |[下载次数:361 ] |[引用频次:7 ] - 王合云;郭建英;董智;李红丽;李锦荣;陈新闯;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探讨了不同退化程度的大针茅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随着退化程度的增加,大针茅草原植物群落结构、生产力和多样性的表现并不同步;各样地重要值在所有物种中呈分散趋势,均以多年生植物为主,但多年生植物的重要值呈减少趋势,一年生植物和小半灌木重要值呈增加趋势;群落地上生物量、群落高度及凋落物含量显著降低,而群落密度呈相反的趋势。群落盖度和地下生物量在轻度退化样地最高,地下生物量由浅到深呈"T"形分布;Margalef指数在中度退化样地最大,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都随退化程度的增大呈逐渐增大趋势。
2016年03期 v.30;No.211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0 ] |[下载次数:367 ] |[引用频次:32 ] - 刘娜;冯缨;管开云;
应用最大熵算法模型(Max Ent)和地理信息系统(Arc GIS)软件,结合塔里木沙拐枣(Calligonum roborovskii A.Los.)、库尔勒沙拐枣(Calligonum kuerlese Z.M.Mao)、英吉沙沙拐枣(Calligonum yingisaricum Z.M.Mao)、若羌沙拐枣(Calligonum ruoqiangense Liou f.)等四种沙拐枣的现有地理分布记录和19个生物气候变量,预测它们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并分析其主导气候因子。结果显示:1)塔里木沙拐枣的潜在适生区集中在塔里木盆地及甘肃、内蒙和青海部分地区;若羌沙拐枣的潜在适生区集中在若羌、且末、吐鲁番等较干旱地区;库尔勒沙拐枣的潜在适生区集中在北疆的克拉玛依,东疆的吐鲁番和哈密地区,南疆的库尔勒、喀什、和田等地区;英吉沙沙拐枣的潜在适生区集中在北疆的精河、东疆的吐鲁番、南疆的喀什等地区。2)Max Ent模型对塔里木沙拐枣、库尔勒沙拐枣、英吉沙沙拐枣、若羌沙拐枣等四种沙拐枣潜在分布区的预测精度都很高,AUC值都大于99.5%。3)影响四种沙拐枣分布概率的主要气候因素是春夏多雨季的降水量,其次是冬季的降雪量及最低温。上述研究结果对于适生区开展四种沙拐枣的野生抚育、种植区划及引种栽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6年03期 v.30;No.211 112-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6 ] |[下载次数:347 ] |[引用频次:9 ] - 姜泽群;阿不都拉·阿巴斯;艾尼瓦尔·吐米尔;
在阿尔泰山温泉沟森林公园的不同海拔设置20个样地采集地衣标本,采用形态解剖和地衣化学分析法相结合进行物种鉴定并对地衣区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分布在阿尔泰山温泉沟森林公园的地衣共有49种,隶属于5目、14科和22属。其中,茶渍目(Lecanoralis)的地衣种类最多,其科、属、种分别占总数的71.43%、77.27%、83.67%,是该地区的绝对优势目。黄枝衣目(Teloschistales)地衣分别占7.14%、9.09%和12.24%,其它三个目仅有1科、1属、1种。含5种以上的大科占总科数的21.43%,包含该地区8属,31种,分别占该地区地衣总属的36.36%和总种数的63.26%。阿尔泰山温泉沟森林公园的地衣区系包括世界广布成分、环北极成分、温带成分、东亚成分、中亚成分和中国特有种等6种类型。
2016年03期 v.30;No.211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4 ]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11 ] - 祝景彬;李红琴;贺慧丹;毛绍娟;李英年;
对祁连山海北高寒草甸地区2010年和2011年大气氮湿沉降观测分析发现,海北高寒草甸地区NH_4~+-N、NO_3~--N和TIN湿沉降年平均浓度分别为0.35 mg/L、0.27 mg/L和0.62mg/L,对应的湿沉降年总量分别为1.78kg/hm2、1.40kg/hm2和3.19kg/hm2。湿沉降氮浓度和湿沉降氮量年内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湿沉降氮浓度表现出冬季高夏季低,而湿沉降氮量则为夏季高冬季低。NO_3~--N和NH_4~+-N湿沉降浓度与降水量分别呈极显著的逆函数和幂函数负相关关系(P<0.001)。NO_3~--N和NH_4~+-N湿沉降量与降水量分别呈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01)的线性正相关关系。NH_4~+-N与NO_3~--N湿沉降浓度和湿沉降量的比值与降水量均表现出弱的线性正相关关系(P<0.10)。海北高寒草甸地区的NH_4~+-N、NO_3~--N和TIN湿沉降量与世界和我国各地的农田、森林、城市相比处于低值区,而与处在大气清洁、海拔稍高的我国丽江玉龙雪山地区、西藏林芝地区相比基本相仿。
2016年03期 v.30;No.211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7 ] |[下载次数:277 ] |[引用频次:15 ] - 冯双双;田冰;胡引翠;王旭;薛瑞恒;
我国草地面积广阔,但目前正面临着严重的退化问题,制约着我国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因此急需一种有效的草地退化检测的新手段。文中以坝上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地面实测高光谱数据,运用包络线去除法和一阶微分法对坝上草原主要优势种(羊草、针茅、脚苔草、糙隐子草)和退化指示种(冷蒿、狼毒、星毛委陵菜)的光谱曲线进行了处理并提取了多种特征参数,找到了退化指示种识别的有效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线性混合光谱分解模型计算了退化指示种的覆盖度,经验证在误差范围内,证明线性混合分解模型在研究区内有效,可为大面积的草原退化检测提供科学依据。
2016年03期 v.30;No.211 13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4 ] |[下载次数:495 ] |[引用频次:19 ] - 刘文平;武永利;赵永强;李海涛;赵海燕;王大勇;茅彧;
利用山西省109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逐日气候观测资料,结合已有粮果作物等的栽培技术与气象条件相关研究等,确定了区划指标,运用GIS技术和小网格推算模型对山西省优势作物进行了区划。区划等级分为适宜种植区、较适宜种植区和不适宜种植区,得到了山西省主要优势作物细线条区划数据集合图集。区划成果对各地(县)的优势作物精细化区划以及调整作物布局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数据依据。
2016年03期 v.30;No.211 140-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4 ] |[下载次数:436 ] |[引用频次:6 ] - 吴新萍;王江;井立红;陆辉;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大气环境观测试验站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PM10质量浓度数据,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影响沙漠腹地沙尘浓度的地面天气系统进行了分型,分析了沙尘浓度与气象要素、地面天气系统的关系,并运用后向轨迹簇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气团移动路径下沙尘浓度的变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沙漠腹地沙尘浓度的主要地面天气系统分为4类,对应其天气环流形势分别为冷空气入侵、反气旋控制、锋前热低压和中小尺度型。轨迹簇分析与地面天气系统分类结果相一致,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沙尘天气的地面天气分型与大气环境质量预报提供科学参考。
2016年03期 v.30;No.211 14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8 ] |[下载次数:167 ] |[引用频次:5 ] - 吴琼;赵春雨;王大钧;李倩;伍俊艺;林蓉;
利用辽宁省5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51-2014年逐日降水量和气温资料,依据当前气象干旱监测业务中使用的气象干旱综合监测指数(MCI),使用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中对干旱事件的定义,分析讨论了1951-2014年辽宁省气象干旱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辽宁省近64年来气象干旱事件出现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特别是2000年后气象干旱范围呈急剧上升趋势;春旱和秋旱影响范围增长速率最大,春旱的影响范围最广;2)辽宁省气象干旱的发生频率分布有很强的地域特征,辽西地区是气象干旱高发区;3)四个季节都有可能发生气象干旱,其中春旱发生频率最高,夏旱次之,秋旱发生频率相对较小;4)辽宁省出现的气象干旱事件强度(持续时间)呈现全省普遍偏大(偏长)或者普遍偏小(偏短)的一致特征,辽中地区是易发生强干旱并持续的敏感区。
2016年03期 v.30;No.211 15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9 ] |[下载次数:600 ] |[引用频次:40 ] - 李慧芳;殷淑燕;
通过对明清时期(1368AD-1911AD)晋陕蒙毗邻地区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统计分析了该地区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44a间,晋陕蒙毗邻地区共发生洪涝灾害200次,其中小水灾、中水灾、大水灾和特大水灾,分别占洪涝灾害总数的18.50%,41.00%,31.50%,10.00%,各级涝灾分别存在5a左右,20a左右,30a左右,60a左右的周期。在时间分布上,洪涝灾害发生频率的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灾害少发期-稳定增加期-快速增加期,且集中发生在夏秋季节(6-8月份)。在空间分布上,区域内洪灾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洪灾发生频次北部地区少于南部地区,东部地区少于西部地区,存在以榆林地区为中心的高频区域和以准格尔旗为中心的低频区域。
2016年03期 v.30;No.211 158-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4 ] |[下载次数:285 ] |[引用频次:7 ] - 韩经纬;宋桂英;江靖;张旭;狄慧;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内蒙古环境监测中心站的污染物浓度监测资料,对2014年2月21~26日发生在呼和浩特市的持续性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呼和浩特市霾天气过程的主要污染物为PM2.5,个别时段主要污染物为PM10。呼和浩特市PM2.5浓度变化有双峰型特点,最大值出现在午夜,最小值出现在早晨,午后一般会出现次大值。PM10浓度在00时左右达到最大值,在00时前后,PM10浓度会出现第二个峰值,与最大值相当。PM10浓度最小值出现在早晨,有的在傍晚。稳定的天气系统为霾的发生、维持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呼和浩特市持续性霾的气象条件是:地面风速小于4m/s、地面到850hpa出现逆温及较小的温度露点差持续较长时间。
2016年03期 v.30;No.211 16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3 ]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5 ] - 钱程;武雄;
对盐池内流区浅层地下水进行取样分析测试,采用描述性统计、Pearson相关性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图、离子比例系数图等方法对该区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总体呈偏碱性,硬度极大,属于微咸水,并且F-含量普遍偏高。2)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常量组分为Na~+、SO_4~(2-)、Cl~-,其次是HCO_3~-、Mg~(2+)和Ca~(2+),水化学类型以Cl-Na型和SO)4-Na型为主。3)地下水化学组分来源于硅铝酸盐矿物,碳酸盐矿物,以及岩盐、石膏等蒸发岩的风化溶解。4)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形成与溶滤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蒸发浓缩作用、混合作用等有关,并以蒸发浓缩作用为主。
2016年03期 v.30;No.211 169-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4 ] |[下载次数:610 ] |[引用频次:54 ] - 成聪聪;闫德仁;海春兴;
选取风季和雨季两个典型时期,对铺设不同规格PLA沙障沙丘迎风坡不同坡位0-6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进行测定,并以裸沙丘为对照,探究PLA沙障对沙丘迎风坡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m×1m和2m×2m沙障在不同时期对沙丘迎风坡整体和坡位间土壤水分影响明显,而菱形沙障作用效果差;1m×1m、2m×2m沙障使风季形成迎风坡浅层(5-20cm)土壤含水量低于裸沙丘的水分特征,雨季形成迎风坡表层(0-10cm)土壤含水量优于裸沙丘的水分特征,从而影响了植物的入侵与定居方式;不同时期1m×1m和2m×2m沙障对迎风坡中部和下部土壤水分的影响均较上部明显,迎风坡中部和下部应为重点关注区域,而在上部应采取相伴措施弥补不足。
2016年03期 v.30;No.211 176-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8 ] |[下载次数:278 ] |[引用频次:21 ] - 何伟怡;何瑞;
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公私合作PPP模式下,农业节水灌溉工程的设施边界和服务边界的失谐原因。提出了治理边界失谐的"退出壁垒"规制路径,并以PPP契约为载体,考虑契约的不完备性,从私人投资激励和农民利益保护两个方面,分析了退出壁垒的机制效率问题。建立和求解了柔性退出壁垒治理模型,并运用数值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最优退出规制水平受到合作双方的项目相对评价水平、成本优劣势、项目非公共化程度的影响。
2016年03期 v.30;No.211 182-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8 ] |[下载次数:662 ] |[引用频次:10 ] - 栾福明;熊黑钢;王芳;张芳;徐晗;王政军;
选取43项指标来研究新疆15个地州居民国内出游潜力,并对其进行因子、聚类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最后得出出游潜力的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出游潜力的大小取决于经济基础、居民生活水平、交通状况、产业支撑等显性因子以及社会人口、产业环境等隐性因子;2)出游潜力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交通、产业、人口、环境等社会综合效应高的地区,并随着社会经济中心的极化和扩散作用,向周边地区递减,在空间表现为"两极"、"一带"、"三片"的分布格局。3)虽然经济、交通因素等传统因子在出游力中仍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影响力有所下降,影响方式有所改变。智能化、移动化、家庭化等因素已逐渐成为居民出游力的重要驱动力。
2016年03期 v.30;No.211 18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9 ] |[下载次数:392 ] |[引用频次:4 ] - 李文龙;林海英;
入境旅游目的地客流集散时空动态研究对于旅游目的地入境旅游市场精确定位、旅游业发展重点与方向的确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中构建了入境旅游目的地客流空间集中指数模型、入境旅游目的地客流重心模型、入境旅游目的地旅游市场竞争态模型及运用GIS功能对内蒙古2000-2013年入境旅游目的地客流时空动态演变及入境旅游市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3年,内蒙古入境游客人数从391943人迅速增加到1616136人,年均增长率达12.50%,内蒙古东部与中西部入境游客数量差距巨大,且呈现东部地区入境游客数量增长速率逐渐降低,中部地区入境游客数量快速增长,西部地区入境游客数量增长缓慢特点;2)入境旅游目的地客流空间集中指数逐渐变少,表明入境客流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上呈现逐渐分散态势;3)入境客流重心的运动模式呈现由"中部-东部-中部"的动态流动模式,市场重心于2000-2007年逐渐向东部地区偏移,2007-2013年逐渐向中部偏移,表明内蒙古入境客流重心不稳,入境旅游客流集散空间变化较大;4)入境旅游目的地旅游市场中缺少明星市场,有2个金牛市场、6个幼童市场和4个瘦狗市场,表明内蒙古地区入境旅游目的地市场发展水平较低,但发展潜力较大。
2016年03期 v.30;No.211 195-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7 ] |[下载次数:594 ] |[引用频次:23 ] - 宋炳华;马耀峰;高楠;刘军胜;刘智兴;
通过对网络游记和点评的搜集,借助文本分析法和扎根理论对其进行整理归纳,系统地提取出了平遥古城旅游形象的积极感知因素和消极感知因素。结果发现:1)游客对平遥古城旅游形象的积极感知主要偏向于目的地"与生俱来"的显著特征;2)游客对平遥古城旅游形象的消极感知主要与"人"有关,即当地居民、旅游从业者以及其他游客的行为;3)游客对平遥古城富有当地特色的旅游活动关注度较小。基于此,文中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平遥古城旅游形象的完善与提升提供参考。
2016年03期 v.30;No.211 202-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9 ] |[下载次数:2974 ] |[引用频次:10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