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德帅;胡振通;靳乐山;
以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为主体的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对于草原生态保护和促进牧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内蒙古490户牧户的样本数据及34个样本嘎查的草场承包数据,对按照面积抑或人口分配草原生态补偿资金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表明,导致补偿方式选择问题的原因在于牧民草场承包面积的差异化,政府部门确定政策实施方式时需要考虑多重目标,而牧民作为受偿主体主要根据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选择合理的补偿方式。通过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目标的探讨,研究认为按照草场承包面积进行补偿资金分配相对更能确保政策的生态保护效率。
2016年05期 v.30;No.213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5 ] |[下载次数:1101 ] |[引用频次:43 ] - 尹鹏;段佩利;陈才;
运用自上而下法、协调度模型和脱钩模型,探讨20世纪90年代快速城市化以来中国省域交通运输碳排放格局及其与行业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交通运输碳排放整体快速递增,东部排放量最高,中西部次之,省域空间非均衡性愈发明显,1995和2003年广东排放量最高,2012年山东排放量最高,青海始终最低。2)交通运输碳排放与行业经济增长的耦合度与协调度不高,呈现先减后增的非同步态势,空间差异较小,轻度失调比重最高,两者以弱脱钩为主转向以扩张负脱钩为主,脱钩状态由较为理想转向不理想,交通运输碳排放速度愈发快于行业经济增长速度。
2016年05期 v.30;No.213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6 ] |[下载次数:1338 ] |[引用频次:51 ] - 谢守红;蔡海亚;夏刚祥;
采用IPCC关于碳排放的计算方法,测算了1980-2012年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并运用脱钩模型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了碳排放量与交通运输业增加值的关系。结果显示:近30年来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9.05%;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和产业增长呈增长联接状态,但脱钩指数呈增大趋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为倒"U"型曲线。接着,采用回归模型分析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产业增长是导致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产业比重和从业人口增长对碳排放具有促进作用,能源效率是碳排放的主要抑制因素。最后,提出了交通运输业减少碳排放的建议,即促进交通运输业低碳技术开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适当控制交通建设投资规模,大力倡导低碳交通方式等。
2016年05期 v.30;No.213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7 ] |[下载次数:2434 ] |[引用频次:100 ] - 袁显平;赵莉;
以煤电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1997-2013年的面板数据,应用描述统计、因子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对我国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财务绩效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1997-2002年,煤炭和电力行业财务绩效总体上均呈现较平稳的上升趋势;2002年以后煤炭和电力行业财务绩效变化趋势差异明显,前者在2002-2011年间总体向上但随后快速恶化,后者在2002-2008年间逐年恶化,2009年起呈现稳步回升势头。2)1997-2002年间,煤炭和电力行业财务绩效关系不显著;2003-2013年间煤炭和电力行业财务绩效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分析认为,原因在于煤电价格的双轨制使利润在我国煤炭行业和电行业间不合理的分配,这种影响进一步体现在其行业的财务绩效上。
2016年05期 v.30;No.213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5 ] |[下载次数:933 ] |[引用频次:28 ] - 刘玥汐;许恒周;
一直以来,农村土地产权弱化、主体缺位等都被认为是影响或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对此,国家也开始农地确权来强化农民对土地产权的拥有。同时,随着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阶层分化。在此背景下,测度农地确权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具体影响将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文中基于农民分化视角,利用天津市蓟县周边15个行政村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测算农地确权对农地流转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农地确权政策对农地流转具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基于以上研究,文中提出应当根据不同类型农户区别制定产权保障制度、完善土地权能结构、逐步弱化农地的社保功能并强化其资产功能等政策建议。
2016年05期 v.30;No.213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09 ] |[下载次数:3141 ] |[引用频次:121 ] - 祁晓慧;高博;王海春;周杰;乔光华;
补奖标准的制定是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能否顺利实施的核心问题。文中结合2013年锡林郭勒盟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数据,从牧民视角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下禁牧及草畜平衡补奖标准进行研究,认为:目前实施的草原生态补奖标准过低,补奖标准的制定要由生态环境的需求方(以政府为代表)与生态环境的供给方(牧户)共同决定,满足"补奖金额=牧民减少的那部分牲畜所能创造的纯收入";另外,补奖标准的制定要服从牧民意愿,应具有地域性、动态性;最后,补奖资金的发放应该采取"先减后补"的滞后方式,即牧户当年的草原生态补奖资金,在下一年按照统计的实际减畜情况进行发放。
2016年05期 v.30;No.213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3 ] |[下载次数:1412 ] |[引用频次:79 ] - 黄善林;张羽鑫;侯淑涛;杜国明;
探讨农地经营规模对不同形式农民农业收入的影响,为东北地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及农地流转配套政策的制定提供现实依据。通过构建农民农业收入的C-D生产函数模型,剖析农地经营规模对东北地区农民农业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劳均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纯收入和劳均农业纯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地均农业纯收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劳动力数量对东北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农业纯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地均农业纯收入和劳均农业纯收入影响不显著;地均农业生产支出对农业纯收入、地均农业纯收入及劳均农业纯收入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域(辽宁省)和年份变量对农业纯收入、地均农业纯收入及劳均农业纯收入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研究表明,东北地区农地经营规模扩大有效增加了农村居民家庭农业纯收入和劳均农业纯收入,然而未能有效提高地均农业纯收入。未来东北地区农地制度改革及相关政策调整,应重点解决如何提高农地利用的地均收益的问题。
2016年05期 v.30;No.213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8 ] |[下载次数:986 ] |[引用频次:29 ] - 王东;陈英;路正;孔喆;
耕地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依据。以定西市鲁家沟镇太平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广泛收集当地农户玉米种植制度调整下农业生产的详细资料,运用毛利分析和投入产出理论,对玉米种植制度调整下耕地的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构建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模型,研究玉米种植制度调整下生产投入要素对耕地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种植制度调整后,投入产出率有更大的提升空间,耕地经济效益更为可观;玉米生产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种子费用(贡献率0.25)、化肥费用(贡献率0.08)、劳动用工(贡献率0.87)是影响当地耕地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2016年05期 v.30;No.213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0 ] |[下载次数:569 ] |[引用频次:11 ] - 张小林;徐敏;
金融生态位反映金融主体在金融生态环境中的地位,研究金融生态位对完善金融体系、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以2008-2012年新疆五家渠市7家金融生态主体的数据为例,在分析五家渠市金融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运用生态位态势、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模型测算金融生态位。研究表明:市场份额越大,相对生态位和绝对生态位的值越高;绝对生态位的值越大,生态位宽度越宽;市场定位相似的银行,金融生态重叠程度较高。提出:分化骨干银行的金融生态位;发挥中小银行自身的优势;明晰市场地位,进行差异化经营策略。
2016年05期 v.30;No.213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6 ] |[下载次数:369 ] |[引用频次:3 ] - 秦泗刚;段汉明;
城市地价空间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城市土地供需关系和价格变动趋势。文中以西安市2000年以来960个市场交易案例为样点资料,通过合理的空间插值,分析西安市地价空间格局及地价空间剖面的强度变化。结果显示:西安市城市地价空间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和点轴式分布,点是指相对周围区域地价较高的空间节点,轴按地价高低可分为高地价轴和低地价轴;西安市地价剖面方向性差异显著,西南方向、南-北方向、东南向地价增幅较大,而西北、东-西向、东北向地价增幅较缓慢。
2016年05期 v.30;No.213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9 ] |[下载次数:573 ] |[引用频次:18 ] - 杨阳;侯光良;孙璐;殷青军;王青波;
青藏高原东北缘河谷地带自然环境垂直地带性显著,以本区史前聚落为研究对象,应用聚落中心地理论、资源域的理论,借助GIS方法分析史前聚落的空间分布模式。提出高原河谷地带聚落分布具有沟口-沟尾中心地聚落模式,聚落沿河流和支流沟谷展布,在沟口-沟尾形成规模较大的聚落中心,又形成多个次级聚落围绕聚落中心为核心,形成相对完整、独立的聚落中心系统;沟口-沟尾中心聚落系统形成与垂直地带性不同环境资源获取类型和强度不同有关,这种分布模式为聚落中心地理论在高原上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2016年05期 v.30;No.213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0 ] |[下载次数:492 ] |[引用频次:11 ] - 尹小娟;蔡国英;
科学合理的水价制度有助于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农户作为农业灌溉用水的主体,在制定与实施水价政策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他们对水价的态度和承受能力。文中以黑河流域张掖市甘州区、临泽县和高台县为例,设计问卷实地调查获取数据,利用条件估值法(CVM)评估了农户对农业灌溉用水水价的支付意愿,通过列联表方法分析了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农户的水价平均支付意愿为75.37元·亩-1;2)影响因素分析中,支付意愿与总播种面积、玉米播种面积、灌溉用水类型、家庭总收入、家庭主要劳动力年龄、个体风险认知和所在区域7个因素显著相关(Approx.Sig<0.05);与灌溉方式存在较明显的相关关系(Approx.Sig<0.1)。研究结果证明,运用CVM评价农户对农业水价的承受能力具有一定实践意义,可为水价改革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借鉴。
2016年05期 v.30;No.213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3 ] |[下载次数:805 ] |[引用频次:44 ] - 樊庆锌;丁达;冯喆;王明轩;邱微;
根据哈尔滨市2007-2012年人均GDP和大气污染指标的统计数据,对人均GDP和大气污染作相关分析。以人均GDP为自变量,大气污染指标为因变量,建立了哈尔滨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运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未来5年进行预测。经过研究发现,流量指标的曲线大多近似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左半段,说明随着经济增长,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而存量指标的曲线大多近似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右半段,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环境质量随之变好。预测之后的5年表明,流量指标继续增加而存量指标不断下降,这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些环保政策得到落实的结果。
2016年05期 v.30;No.213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1 ] |[下载次数:705 ] |[引用频次:16 ] - 刘金培;汪官镇;陈华友;肖鹏;杜博文;
大气污染与雾霾天气已严重危害公众健康,影响了社会与经济的正常秩序。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综合运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利用西安市2013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空气质量和气象因素的相关数据,分析PM_(2.5)与其影响因素动态关系,探讨其它大气污染物和气象因素对PM_(2.5)的影响作用。实证研究表明:西安市PM_(2.5)与其影响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是稳定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臭氧和气温的正向变动会引起PM_(2.5)浓度增加,风速和降水量的正向变动则会引起PM_(2.5)浓度降低。建议将综合治理与专项治理措施相结合,保持政策持续性和协调性。
2016年05期 v.30;No.213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6 ] |[下载次数:1349 ] |[引用频次:44 ] - 张晓华;杨庆;马岩红;
为了解甘肃部分农村窖水卫生状况,本调查采集了来自会宁县、甘谷县和陇西县内7个不同乡镇的窖水,用平板稀释法和发酵法对采集的窖水水样进行了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数的测定,并观察从窖水中分离出的菌落、菌体形态,分析窖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及优势菌。分析结果显示:7个乡镇窖水的细菌总数均超标严重,其中少数乡镇窖水的大肠菌群被个位数检出,从窖水中分离出来的微生物种类包括各种杆菌、芽孢杆菌和葡萄球菌以及耐氧厌氧菌和霉菌,说明这种饮用水存在卫生安全隐患,要加强净化和消毒。水窖集雨水的方式导致环境对窖水的水质起着决定性作用,饮用者要有保护窖水卫生的意识,尽量减少窖水的污染。
2016年05期 v.30;No.213 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6 ] |[下载次数:293 ] |[引用频次:14 ] - 马振刚;李黎黎;许学工;王辉;
粒度是土地利用过程运算的基本单元,不同的粒度影响着土地利用分析结果。粒度效应产生的基础之一是空间异质性,所以具有区域性,开展典型地区的粒度效应研究具有意义。文中以化德县为例,利用GIS和Fragstats平台,以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空间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为途径,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的土地利用的粒度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牧交错带地区主导土地利用过程的地类为草地和耕地,合适粒度范围在10-50hm2之间,其中以10-20hm2范围最适宜。粒度效应与地类面积的数量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有关,并受计算方法的影响。基于面积优势原则进行粒度粗化的过程中,研究区内各地类斑块的面积差异是影响粒度效应的关键,其中优势地类对粒度效应具有主导作用。
2016年05期 v.30;No.213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5 ] |[下载次数:344 ] |[引用频次:14 ] - 冉圣宏;金建君;刘韬韬;
采用实际田间取样、土样实验室分析以及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玛纳斯河中游耕地不同灌溉方式下棉田土壤主要盐离子含量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漫灌方式下土壤中Cl-/SO2-4值在各土层均有上升趋势,而滴灌方式下Cl-/SO2-4值在各土层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6月有一个高点,但随后下降到与4月相似的水平,表明漫灌方式比滴灌方式更易使得土壤的盐渍化类型向氯离子类型转变。研究结论对减缓土壤盐渍化、指导灌溉施肥管理以及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均有积极意义。
2016年05期 v.30;No.213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8 ] |[下载次数:284 ] |[引用频次:1 ] - 王德金;胡广录;廖亚鑫;樊立娟;张宏伟;
基于2012-2013年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斑块状植被区的野外观测资料,并结合临泽内陆河流域综合野外气象观测站资料,利用空间异质性方法对积沙量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2012年和2013年各月积沙量均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异质性,2012年各月(除8月外)的积沙量变异主要为随机变异(83.00%-93.04%),起沙风速、起沙风频率的增加或RDP/DP的减小,有利于积沙量的增加,而降雨及降雨过程对积沙量具有消减作用;2012年8月2013年各月的积沙量变异为结构性变异(88.38%-94.85%),变异主要受到表层土壤干湿状况,植被分布和走向、微地形变化的影响。2)2012年和2013年积沙量分布各有特点,2012年积沙量空间分布呈片状分布,从西北向东南递减;而2013年各月积沙量呈带状分布,临近样地中央的两条样带积沙量较高,与植被和微地形走向较为一致。3)积沙量的变异类型与模型类型具有一致性,2012年各月(除8月外)变异类型为随机变异,变异模型为Linear型;2012年8月2013年各月变异类型为结构性变异,变异模型为Exponential型。这种一致性与积沙过程相关,尤其与风蚀积沙的积累效应(经数月的风沙物质积累,在春季得到放大)有关。
2016年05期 v.30;No.213 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5 ] |[下载次数:281 ] |[引用频次:8 ] - 刘凤山;张贺;柏会子;肖登攀;陶福禄;
地表能量分配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调控气候的关键过程。以吉林省1990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四期土地覆被数据为基础,利用Si B2分析过去20年LUCC对地表能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表能量分配各分量与土地利用类型有良好的空间对应关系,森林获得的净辐射、显热和潜热较多,农田和草地的净辐射、显热和潜热通量较小;2)LUCC过程中,叶面积指数是净辐射的重要影响因素,冠层导度主要调节潜热分配;3)吉林省土地利用变化以"森林和草地转换为农田"过程为主,造成年均净辐射降低了0.22W m~(-2),潜热增加了0.56W m~(-2),显热减小了0.83W m~(-2),且均存在季节变化特征。
2016年05期 v.30;No.213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6 ]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4 ] - 李晓丽;于际伟;刘李杰;翟涛;
砒砂岩区强烈的侵蚀、流失和边坡稳定问题与砒砂岩的力学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力学性能就是砒砂岩发生一系列地质问题的内在原因。文中针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砒砂岩原状土体进行不同含水率下的直剪试验及无侧限抗压强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砒砂岩抗剪强度与取样边坡角度、含水率的变化密切相关。90°方向砒砂岩抗剪切能力最强;含水率对砒砂岩的抗剪强度影响显著;粘聚力随含水率增加呈对数规律急剧降低;内摩擦角随含水率增加呈线性下降,变化幅度平缓。砒砂岩抗压强度随含水率的增大呈对数规律急剧降低,直至消失。且在含水率低于7%时,砒砂岩表现极强的岩性特征,其抗压强度的应力应变曲线符合萨恩斯模型。
2016年05期 v.30;No.213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4 ] |[下载次数:454 ] |[引用频次:21 ] - 汤伏全;黄韩;孙学阳;乔德京;白峰;
以黄土沟壑区的采煤沉陷区为研究对象,以地面数字高程模型和开采沉陷预计结果为基础数据,基于Arc GIS平台对煤矿开采沉陷区的地形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研究开采沉陷前、后地形因子的变化特征,并对不同地形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土沟壑区地面高程、坡度、坡向、起伏度等各种地形因子均受开采沉陷影响而发生改变,开采沉陷和地形因子之间存在明确的量化关系,而平均高程、起伏度、曲率、沟壑密度等因子与地面坡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煤矿开采沉陷区的地形地貌演变规律,为保护西部矿区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持。
2016年05期 v.30;No.213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5 ] |[下载次数:341 ] |[引用频次:14 ] - 卢颖;郭建强;
为研究张掖盆地的地下水化学特征,对研究区56组水样的9项指标综合运用描述性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张掖盆地的水化学类型沿地下水的补径排路径呈现出明显的水文地球化学分带特征。影响研究区水化学特征的主要因素是以Cl-、SO2-4、Na+、TDS、Mg2+、总硬度为主要载荷变量的蒸发浓缩作用,贡献率高达58.922%;其次是以Ca2+和HCO-3为主要载荷变量的补给溶滤作用,贡献率为25.162%。Q型聚类分析大致划分了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区和排泄区,体现了不同区域的水化学类型的差异性。
2016年05期 v.30;No.213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1 ] |[下载次数:544 ] |[引用频次:39 ] - 赵梦竹;马金珠;孙朋;赵玮;张琨;
包气带是连接大气层和含水层的关键地带,研究土壤中硝酸盐的迁移累积规律对防止地下水硝态氮污染至关重要。选取我国西北干旱区敦煌盆地典型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各土壤剖面中的Cl-和NO-3浓度,探究硝酸盐的迁移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Cl~-和NO_3~-主要集中在0~40cm近地表层土壤中,其硝酸盐的累积量占总累积量的80%以上,NO_3~-在1m的土壤剖面中呈S型迁移规律,适宜的含水率、疏松的土质和较高的植被覆盖度均有利于NO-3的垂向迁移;NO_3~-和Cl~-在沙漠中呈活塞式迁移规律,二者显著正相关并与含水率负相关,短暂的降雨和强烈的蒸发使硝酸盐在地表大量富集,深层土壤的含量高表明了硝酸盐的淋吸效应,较高的NO_3~-/Cl~-说明硝酸盐在干旱时富集度高。
2016年05期 v.30;No.213 135-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6 ] |[下载次数:275 ] |[引用频次:2 ] - 冉大川;张栋;焦鹏;姚文艺;倪用鑫;
根据1960~2010年实测水文资料和水土保持治理实地调查资料,以1989年作为流域治理前后的分界年,对黄河内蒙古段西柳沟流域水沙变化对下垫面治理的响应进行了归因分析。首次提出"降雨产流产沙力"的概念,发现流域产流产沙量与降雨产流产沙力关系最为密切。通过构建基准期降雨产流产沙力经验模型,进行流域水沙变化"水文法"分析;采用"指标法"计算了流域梯田、林地、草地、坝地和封禁治理等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量。计算结果表明:1)西柳沟流域1990~2010年因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人类活动年均减水303万m3,因降雨影响年均减水369万m3,人类活动与降雨影响权重之比为45%:55%。1990~2010年因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人类活动年均减沙121万t,因降雨影响年均减沙209万t,人类活动与降雨影响权重之比为37%:63%。2)截至2012年西柳沟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水337.3万m3,年均减沙106.6万t;在各项措施中林地的减水减沙贡献率均为最大,分别达到73.2%和66.2%。3)西柳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应以工程措施为主,突出生态建设,实施分区治理。坝系建设应该是今后治理的重中之重。
2016年05期 v.30;No.213 143-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5 ] |[下载次数:444 ] |[引用频次:24 ] - 瞿颖;毕硕本;张永华;钱育君;李兴宇;
源于清代宫廷档案《晴雨录》资料的《北京250年降水》2中记载了北京地区1725-1904年降水日数,是研究该时段北京地区降水日数周期性的重要资料。文中结合该资料对北京地区年降水日数和各季节降水日数进行了周期性分析。互补集合经验模态函数(Complet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CEEMD)能将时间序列分解为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本征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从而得到序列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周期。文中采用CEEMD方法将北京地区年降水日数分解为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周期,发现其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周期,并采用功率谱对春、夏、秋、冬四季的降水日数进行周期性分析,发现其具有显著的年际周期性。采用小波互相关系数和小波位相谱来对降水日数和降水量情况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两者在年代际尺度上的相关程度明显高于年际尺度上,且年代际尺度上的位相差异比年际尺度上的位相差异更大。
2016年05期 v.30;No.213 15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3 ] |[下载次数:330 ] |[引用频次:7 ] - 李禧亮;刘伟;冯洋;房荣;武姗姗;
整理近545年石家庄旱涝史料,建立旱涝等级序列。结合频次分析、累积距平分析﹑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技术,对旱涝频次、阶段性、周期性﹑突变性以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旱涝灾害分为1470-1498年、1499-1578年、1579-1643年、1644-1803、1804-1870、1871-1925与1926-2014年等7个阶段;1642-1647年附近由干变湿以及1900-1917年附近由湿变干;存在3-5、18、30和75年左右等主控周期;东部南部比西部北部湿润;近545年来旱涝呈现偏湿-湿润-偏旱特征;且石家庄地区与华北地区旱涝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
2016年05期 v.30;No.213 156-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5 ]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1 ] - 瞿丹;龚大洁;秦进;陈章;刘开明;窦静莉;
2014年7~8月,对天祝鸟类的种类、分布、生境等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13目31科150种(包括实地发现的101种和资料得来的49种),其中留鸟89种、夏候鸟52种、冬候鸟5种、旅鸟6种。鸟类区系以古北界为主,占鸟类种数的58%。文中还分析了栖息地变迁及人类活动对鸟类种类及数量的影响并提出保护建议。
2016年05期 v.30;No.213 162-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1 ] |[下载次数:223 ] |[引用频次:7 ] - 党晓宏;高永;虞毅;蒙仲举;刘阳;王珊;吴昊;丁延龙;刘斌;
生物量模型是估算荒漠地区灌丛生物量的重要方法之一。以库布其沙漠北缘8种荒漠灌丛为对象,以实地收获地上生物量和根系全挖法获得地下生物量数据为基础,依据株高(H)和冠幅(C)两个形态因子的复合因子CH作为自变量,以灌丛生物量(W)为因变量构建回归分析模型。通过对判别系数R2和估计值标准误差SEE分析认为花棒、羊柴、沙柳和沙拐枣灌丛生物量最优模型为W=a+b CH,而梭梭和柠条灌丛生物量最优模型为W=a(CH)b,柽柳和水柏枝灌丛生物量最优模型为W=a+b CH+c(CH)~2。经验证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拟合率在77.89%~92.38%,其预测效果较好。利用W~CH生物量模型估算库布其沙漠8种荒漠灌丛生物量,操作简便易行,对今后库布其沙漠地区区域尺度生物量估算和碳汇计量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6年05期 v.30;No.213 168-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0 ] |[下载次数:694 ] |[引用频次:30 ] - 王希义;徐海量;潘存德;凌红波;
森林的蓄积量与生物量评估是森林监测中的重要内容。我国有关森林蓄积方面的资料较为丰富,但是生物量方面的资料较少,因此森林蓄积量与生物量之间转换模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依据在塔里木河下游所伐倒的40棵胡杨样品,首先利用微积分模拟计算了蓄积量,其次用称重法测得胡杨的生物量,最后利用3个模型将胡杨的蓄积量与生物量的关系进行拟合,并将这3个模型的精确度进行对比分析。得出:B=c Vd模型的模拟效果最好,所建立的模型为:B=291.459V1.183。
2016年05期 v.30;No.213 175-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5 ] |[下载次数:459 ] |[引用频次:15 ] - 牟凤娟;陈丽萍;李军萍;李一果;
对旱地油杉叶片水分、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等生化成分在干旱胁迫下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加,各种指标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其中相对含水量为"略升高→下降";丙二醛含量为"升高→下降";脯氨酸含量为"下降→升高";可溶性糖含量为"略升高→急剧下降→略升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为"下降→升高→下降"。从多种生化成分的变化规律可知,旱地油杉早期抗旱能力可能与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等成分有关,后期则主要与脯氨酸的渗透调节密切相关。
2016年05期 v.30;No.213 180-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8 ] |[下载次数:295 ] |[引用频次:19 ] - 赵婷婷;郑顺林;万年鑫;袁继超;何卫;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早期施氮对马铃薯苗期生长、抗旱生理指标变化以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高氮处理(1.68g/L)提高了干旱胁迫下马铃薯根与全株干重比及叶与全株干重比,缓解了干旱胁迫对株高的抑制;2)高氮使干旱胁迫下马铃薯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SOD活性显著提高,抑制了干旱胁迫下丙二醛含量的升高,与低氮处理相比,高氮的重度和中度干旱胁迫处理MDA含量较正常水分增加幅度最小,分别增加了14.2%和9.9%。高氮还提高了干旱胁迫下马铃薯根系活力,较正常水分增幅最大,达到116.7%、60.8%;3)高氮的各干旱水平处理下马铃薯产量均显著高于其它氮处理。由此说明,早期增施氮肥可减轻干旱胁迫对马铃薯生长发育与生理特性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马铃薯苗期的抗旱能力,为高产和稳产奠定基础。
2016年05期 v.30;No.213 185-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5 ] |[下载次数:397 ] |[引用频次:21 ] - 唐承财;郭华;袁海红;邹统钎;
构建北京旅游本底趋势模型,从入境旅游、国内旅游两方面分析金融危机对北京旅游业的影响。研究表明:1)金融危机对北京入境游客规模与经济规模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其中2008年与2009年的入境游客规模受到的影响最大(年客流损失率分别为15.91%与9.18%),2009年入境旅游经济规模的年收入损失率最大(8.35%),入境旅游客源空间2008年呈现萎缩状态,但2009年以后逐渐恢复。2)金融危机对北京国内旅游业的冲击和影响并不明显。3)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北京游客总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损失客流量为1200万人次,至2011年旅游人次开始回升;2008-2010年旅游经济规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
2016年05期 v.30;No.213 19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9 ] |[下载次数:649 ] |[引用频次:14 ] - 李玏;刘家明;宋涛;金浩然;
运用聚集分形理论对旅游吸引物系统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和描述,不仅可以整体上揭示区域旅游吸引物发展的空间集聚特征,并且能定量识别差异化旅游吸引物类型的空间结构特征。以北京市5种类型的旅游吸引物(共1057处)为研究对象,运用聚集分形维数测算方法,从北京市旅游吸引物系统整体分布格局和各类型差异化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特征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北京市旅游吸引物系统整体具有显著空间聚集分形结构特征,距城市中心2.43km范围内,旅游吸引物呈松散离散分布,而2.51km至市域范围,旅游吸引物系统结构向心性强呈集聚紧凑分布。观光旅游、主题活动、康体健身旅游吸引物均以城市中心为核心逐步分散布局于主城区内,呈现出紧凑的集聚式分布特征;度假疗养吸引物集聚分布于小汤山地区,沿半径方向吸引物密度递减;民俗体验型旅游吸引物系统以雁栖镇为重心沿半径方向密度小幅度递减,空间分布基本呈均衡状。通过对旅游吸引物系统分形特征的测算研究,刻画出了系统的空间特征及分异趋势,为区域内旅游吸引物系统的空间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引导提供参考。
2016年05期 v.30;No.213 197-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0 ] |[下载次数:763 ] |[引用频次:18 ] - 杨军辉;李同昇;
民族旅游地的文化"公地悲剧"效应迫切需要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而游客的民族文化补偿认知是旅游地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的依据与实施的关键因素。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探究游客民族文化补偿认知、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得出如下结论:1)民族旅游地应积极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且补偿主体为政府和旅游开发企业,补偿客体为村寨集体,补偿方式应为政策和公共事业投资;2)游客不认同其民族文化补偿主体身份且补偿意愿较低;3)游客民族文化补偿的支付意愿受其收入、学历及所处社会阶层等因素显著影响。
2016年05期 v.30;No.213 203-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6 ] |[下载次数:773 ] |[引用频次:15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