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我国生态安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汪慧玲;朱震;

    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了一个包括36个指标变量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2004年-2013年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在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求出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的基础上,求其综合权重,然后计算我国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并对我国生态安全指数进行具体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双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对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五个因素的贡献度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就各因素之于生态安全的贡献来看,压力因素对我国生态安全状况的贡献度最大,状态因素对我国生态安全状况的贡献度最小。

    2016年06期 v.30;No.214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6 ] |[下载次数:797 ] |[引用频次:36 ]
  • 中国生态效率测度与空间差异实证—基于SBM模型与空间自相关性的分析

    胡彪;付业腾;

    采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对中国生态效率进行测度,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了中国生态效率全局及局域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2004~2012年中国生态效率呈现"W"型的波动中缓慢上升态势,中国生态效率均值为0.546,处于较低水平,30个省市中只有东部沿海地区的北京、天津、江苏、山东、福建、广东、浙江7个省的生态效率一直处于有效前沿,中南部省份的生态效率增长幅度较大,而位于西北部省份的生态效率增长缓慢甚至处于停滞状态;2)从全局来看,中国生态效率相似水平的区域在空间上表现出波动性的集聚现象,从局域来看,由于受到东部高生态效率区的积极辐射作用,中国生态效率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原有的区域极化形势得到改善、区域差异性得到缩小。

    2016年06期 v.30;No.214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5 ] |[下载次数:1601 ] |[引用频次:85 ]
  • 中国棉花主产区成本收益特征与演变轨迹

    李先东;米巧;余国新;

    基于2001-2013年间数据资料,采用经济学理论方法进行比较,研究了中国棉花主产区棉花种植成本构成及成本收益波动趋势。研究表明:西北棉区棉花种植同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棉区相比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长江流域棉区的优势略显著于黄河流域棉区;三大棉区棉花生产正处于"高投入,低产出",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建议通过完善农业保险、控制投入成本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棉花产业健康发展。

    2016年06期 v.30;No.214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6 ] |[下载次数:620 ] |[引用频次:25 ]
  • 农牧民参与草原碳汇项目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以锡林郭勒草原牧区调查数据为例

    张文娟;哈斯巴根;

    草原碳汇项目的发展对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及提高当地农牧民的收入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273户农牧民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从理论与实证上对农牧民参与草原碳汇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有32.8%的纯牧民愿意参与草原碳汇项目,有68.1%的纯农民及69.3%的半农半牧民愿意参与该项目。农牧民参与草原碳汇项目的意愿受到户主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生计来源及对当前生态补偿政策的满意度等4个因素的影响,而户主的年龄、性别、收入构成、草场面积、牲畜存栏数、对草原碳汇的认知等6个变量的影响不显著。

    2016年06期 v.30;No.214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0 ] |[下载次数:614 ] |[引用频次:16 ]
  • 居民消费碳排放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史建军;张彩虹;

    以河南省为例,利用投入产出法对1997-2010年的居民消费碳排放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就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而言,全省居民人均碳排放水平呈逐年递增趋势;城镇居民人均碳排放水平要稍高于农村,但前者较为稳定,后者增长趋势明显。就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而言,居民消费人均间接碳排放要远高于直接碳排放,增长趋势亦如此,其中电力热力和水的生产供应业、其它行业、机械电子设备制造业和采掘业四个部门的人均碳排放增长较快;城镇居民人均碳排放水平要远高于农村,增长趋势稍高于农村。研究认为,为减少居民消费碳排放,应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倡导低碳消费生活。

    2016年06期 v.30;No.214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5 ] |[下载次数:654 ] |[引用频次:13 ]
  • 内蒙古多伦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驱动力

    秦富仓;周佳宁;刘佳;张连根;高岭;

    基于ERDAS9.0和ARCGIS10.0软件,选取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模型以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多伦县2004-2014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4年10a间,多伦县林地和建设用地增加,草地、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减少,但草地始终占据优势地位,土地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究其原因,人口、经济和政策因素是建设用地增加、未利用地和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干旱化加剧则导致水域面积有所减少。

    2016年06期 v.30;No.214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9 ] |[下载次数:995 ] |[引用频次:43 ]
  • 青海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时空分异规律及驱动因素分析

    司慧娟;付梅臣;袁春;周伟;

    基于信息熵原理,分析了1999~2013年青海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时序演变特征和空间差异规律,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主要驱动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1)近15年间,青海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先下降后上升"的总体态势,土地利用结构逐步向均衡状态转变;2)信息熵空间差异显著,海拔低、经济发展快的东部河湟谷地信息熵值高,祁连山地及柴达木盆地居中,海拔高、经济发展最慢的青南高原区信息熵值最低;3)人口与经济发展、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是推动信息熵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2016年06期 v.30;No.214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7 ] |[下载次数:791 ] |[引用频次:41 ]
  • 1975-2011年沈阳市城市空间演变与发展政策的相关性分析

    张景奇;

    发展政策对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至关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空间演变的方向和速度,为定量研究政策与空间的相关性文中选取沈阳市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和GIS方法绘制了36年间的城市空间演变时序图,并采用环扇分析法对环路填充和象限增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75至2011年,沈阳市城市面积扩大了约5倍,城市发展在二三环间尚未饱和的状态下已经开始了三四环间的蔓延,同时,研究区相同时段内不同方向的发展速度差异较大,增长极的方向性波动明显。为此,文中收集并分析了沈阳市1996年后进入高速增长期时的城市发展政策,发现政策对空间演变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增长极方向的大幅波动说明城市发展政策的一致性有待提高,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要极力预防城市的无序蔓延。

    2016年06期 v.30;No.214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9 ] |[下载次数:358 ] |[引用频次:5 ]
  • 基于ASTER GDEM和均值变点分析的中国东北地形起伏度研究

    王让虎;张树文;蒲罗曼;李飞;王晴;陈单;杨久春;常丽萍;卜坤;

    地形起伏度是指某一确定区域内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高差,是宏观尺度上比较适宜的地形分析指标,而确定最佳统计单元的大小是提取地形起伏度的关键。本文以中国东北地区为研究区域,以ASTER GDEMv2为数据源,基于Python模块编程,利用窗口分析方法依次提取n×n(n=2,3,4,……,198,199,200)网格下的地形起伏度,然后采用均值变点分析方法计算平均地形起伏度的最佳统计单元大小,最后将东北地区的地形起伏度进行分级。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Python模块编程可以实现提取地形起伏度的自动化运行;2)均值变点分析方法能够有效得检测出平均地形起伏度与网格面积拟合曲线上由陡变缓的拐点,利用该方法得到基于ASTER GDEM提取中国东北地区地形起伏度的最佳统计单元面积为2.62km2;3)东北地区整体起伏不大,以小起伏和微起伏为主,山地多为中小起伏。

    2016年06期 v.30;No.214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6 ] |[下载次数:808 ] |[引用频次:45 ]
  • 低山丘陵区农村道路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内蒙古四子王旗农耕区为例

    常月明;雷俊义;张永春;孔学如;杨淑华;

    半干旱低山丘陵区的乡村道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道路的布局直接影响道路的使用价值,合理的布局使交通运输顺畅,可减少道路遭受流水侵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文中以阴山北麓四子王旗的农耕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图像,在ARCGIS软件下处理,结合实地调查,对研究区内道路的分布、道路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研究区道路分布与居民点和地形地貌特点及土地利用密切相关,研究区居民点分布表现出明显的集中性;2)由于地形和土地利用的特点,研究区的道路分布有沿谷型、放射状和格子状三种;3)沿谷型、放射状和格子状三种农村道路格局也间接反映了道路所在区域农业发展特点,它是人类与自然长期作用的结果。

    2016年06期 v.30;No.214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4 ] |[下载次数:306 ] |[引用频次:13 ]
  • 恢复晚更新世以来中国北方地区的古相对风速

    赵锦慧;何超;鹿化煜;黄超;谢子瑞;

    风速越大,黄土的沉积通量越大。因此研究距今15万年以来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古相对风速的时空变化,为古风场的重建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空间变化上,古风速自西向东逐渐减小。在时间变化上,晚更新世以来各剖面所反映的风速有较大差异,冰期的古相对风速是间冰期的1.54-2.32倍(塔勒德剖面是1.55倍、盘子山剖面是1.75倍、延长剖面是1.54倍、库伦沟剖面是2.32倍),古相对风速的时空变迁反映了各区域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控制系统。

    2016年06期 v.30;No.214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8 ]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0 ]
  • 基于SPEI的中国东北地区干旱分区及其气候特征分析

    李明;王贵文;张莲芝;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引起蒸散的增加,并伴随着降水格局的变化,导致某些地区干旱的加剧。而东北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高纬,是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显著的地区之一。文中利用多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对东北地区的干旱特征和潜在的干旱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东北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呈非显著减少趋势,平均减少速率为4.51mm/10a。东北地区年均温在过去的52年平均增温速率为0.31℃/10a,达到了α=0.001显著水平。降水和温度的共同作用导致了东北地区明显的干旱化趋势;2)根据REOF时空分解的前5个空间模态,可以将东北地区划分为5个干旱亚区:东北南部、内蒙古东部、黑龙江省东部、东北北部和长白山地区;3)除长白山地区,其它4个分区都表现出明显的干旱化趋势,突变点大都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依据旱情进行区域的详细划分是进行干旱监测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因此,文中得到的结果对于东北地区气候均质的亚区减灾,水资源管理和预测潜在的干旱灾害气候上有指导意义。

    2016年06期 v.30;No.214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1 ] |[下载次数:905 ] |[引用频次:57 ]
  • 应对干旱事件的虚拟水期权契约设计研究

    石常峰;田贵良;孙兴波;马超;

    为了应对干旱频发以及农业水资源短缺的现实问题,建立融合虚拟水贸易与金融工程方法的虚拟水期权契约以规避粮食安全与农业生产的风险。文中对虚拟水期权内涵进行界定,从交易主体、运作模式及损益路径三方面出发设计虚拟水期权交易机制,分析了虚拟水期权对于不确定性干旱的对冲机理。发现虚拟水期权契约不仅能作为对冲干旱风险的应急响应工具,还可以对农产品进行套期保值、引导农业投资。最后,为保障虚拟水期权交易的实施,提出完善农业金融产品体系等政策措施。

    2016年06期 v.30;No.214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3 ] |[下载次数:443 ] |[引用频次:8 ]
  • 游程理论和Copula函数在二维干旱变量联合分布中的应用

    李天水;王顺;庄文化;刘铁刚;

    采用3种不同的截取水平作为游程理论的干旱识别方式,从都江堰站51年逐月降水距平百分率指数序列中识别干旱事件,然后建立干旱历时与干旱烈度的两变量Copula函数模型,并进行概率分析和重现期计算。结果表明:1)干旱统计结果与截取水平的相关性强,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2)Gumbel Copula函数为最优的联合分布函数。3)不同截取水平的概率分析结果具有明显的差异,且差异程度波动大,而重现期计算结果差异小。4)干旱风险评估以重现期分析为主、概率特征分析为辅更合理。表明游程理论和Copula函数的联合应用,可合理评估区域干旱风险。

    2016年06期 v.30;No.214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3 ] |[下载次数:759 ] |[引用频次:29 ]
  • 基于投影寻踪模型的河南省农业旱灾风险评价

    张竟竟;郭志富;

    引入投影降维思想,构建河南省农业旱灾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投影寻踪模型进行农业旱灾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河南省18地市的农业旱灾风险总体上呈现出西南到东北风险性降低的空间特征;1988-2012年间农业旱灾的综合风险总体上呈现下降态势,综合抗旱能力稳步提升,危险性波动最大,脆弱性波动最小,暴露性则呈现出阶梯下降的特点,各功能层对旱灾风险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脆弱性、暴露性、危险性。评价结果可为河南省农业旱灾防控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2016年06期 v.30;No.214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8 ] |[下载次数:521 ] |[引用频次:30 ]
  • 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尹朝静;李谷成;高雪;

    粮食生产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利用1984-2013年28个省(市、区)粮食生产投入产出数据和气象数据实证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性。研究表明:1)降水增加和气温上升均对粮食产量变动产生了正向影响。降水量每增加100mm,粮食产量增加0.67%~0.85%。温度每上升1℃,粮食产量增加0.35%~0.41%。同时,降水量和气温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关系。2)降水增加和气温上升抑制了南方地区粮食产量增长,但对北方地区却有促进作用。

    2016年06期 v.30;No.214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6 ] |[下载次数:1410 ] |[引用频次:54 ]
  • 喀什地区沙尘暴天气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伟;杨淑敏;周向玲;

    根据喀什地区喀什、巴楚和莎车三个气象站1961-2013年的数据资料,采用morlet小波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等分析方法对喀什平原地区沙尘暴天气的周期特征、气候影响因素(日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地气温差、地温日较差、日平均压强、其平均风速和日平均相对湿度)及突变特征进行研究,并通过普查气象图,对发生沙尘暴天气时的大气环流形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3年来,喀什平原地区的沙尘暴日数呈震荡减少趋势,沙尘暴日数变化的时间尺度为8年、12年和28年,其中28年的时间尺度周期波动最强,为沙尘暴日数变化的第一主周期;从环流形势上看,喀什地区沙尘暴天气受翻越天山和帕米尔高原的冷空气活动影响较大;气候因素对沙尘暴天气的影响显著,从全年来看,影响沙尘暴发生的主要气候因素依次为日平均风速、地温日较差、气温日较差、地气温差及日相对湿度。春、冬两季,日相对湿度对沙尘暴日数有较强抑制作用;在秋季,较低的热气压易形成沙尘暴天气;在冬季,气温日较差和地温日较差对沙尘暴天气的影响显著;沙尘暴日数在1987年发生均值突变,突变可能是由日平均风速减小及地气温差升高造成的。

    2016年06期 v.30;No.214 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2 ] |[下载次数:402 ] |[引用频次:9 ]
  • 南疆阿拉尔地区近31年沙尘天气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牛建龙;王家强;彭杰;王煜东;蒋学玮;

    根据南疆阿拉尔地区1981-2011年逐日沙尘日数、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降水量、蒸发皿蒸发量和大风日数等气象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距平和距平相关方法分析了阿拉尔地区近31年沙尘天气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近31年阿拉尔地区浮尘日数﹥扬沙日数﹥沙尘暴日数,整体呈减少趋势,减幅分别为2.4d/10a、8.2d/10a和45.1d/10a,累计减少了7.4d、25.4d和56.7d。2)阿拉尔地区沙尘天气呈"春﹥夏﹥秋﹥冬"的季节分布,4月、5月为沙尘天气高发时段,12月、1月是低发时段;四季(春、夏、秋、冬)沙尘天气呈减少趋势,累计减少了1.2d、5.6d、23.6d,4.3d、12.7d、19.5d,1.2d、5.9d、9.0d和0.6d、1.2d、5.3d。3)近31年阿拉尔地区年沙尘天气减少主要与蒸发量减少、平均风速降低、大风日数减少和平均相对湿度增大有关,与平均气温、降水量和干燥度无关;季沙尘天气减少是由蒸发量减少、干燥度减小、平均风速降低、大风日数减少和平均相对湿度增大等多种气象因子共同作用,与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关系不大。

    2016年06期 v.30;No.214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3 ] |[下载次数:327 ] |[引用频次:14 ]
  • 草原牧区雪灾应急救助需求系统动力学模型与实证研究

    孙滢悦;杨青山;陈鹏;张继权;张立峰;杜金涛;

    为定量研究草原牧区雪灾应急救助各资源需求量及其变化规律,建立草原牧区雪灾应急救助需求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应急救助需求物资量、应急救助人员数量、应急救助医疗人员数量、应急资金需求量及应急医疗药品需求量进行了分析与仿真模拟,并利用研究区实际案例与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可以准确预测应急救助过程中所需资源量及其变化规律,并得出在雪灾发生第10天对应急救助资源需求量发生明显变化。研究结果可为救援部门对草原牧区雪灾应急救助需求资源量准确掌握起到关键作用。

    2016年06期 v.30;No.214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9 ] |[下载次数:400 ] |[引用频次:6 ]
  • 章古台沙地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研究

    魏晓婷;雷泽勇;韩辉;

    首次以章古台地区林龄为10a、20a、35a、50a和60a的樟子松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以荒草地为对照,利用便携式土壤剖面水分速测仪分别对0-200cm土层的水分含量进行了测定并采用SPSS16.0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节,林分密度分别为883、850、400、267、400株/hm2的10a、20a、35a、50a、60a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土壤平均含水量表现为10a生林分的最低,50a生林分的最高;在垂直变化上,浅层土壤水分高,10a、20a和35a的樟子松林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含水量明显下降,50a和60a的樟子松林地土壤水分变化幅度小;不同林龄之间的表层土壤含水量除35a与60a生有显著差异外,其余林龄间差异均不显著;根系层土壤含水量,10a与60a生差异性显著,其它差异不显著;土壤底层含水量,除20a和60a樟子松林土壤底层含水量差异不显著,其余林龄的樟子松林底层含水量均两两差异极显著,通过合理的密度调节可以使林地土壤水分保持稳定。

    2016年06期 v.30;No.214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2 ] |[下载次数:436 ] |[引用频次:26 ]
  • 模拟增温、施氮对荒漠草原土壤中小型动物群落的影响

    德海山;红梅;赵巴音那木拉;美丽;陈强;

    为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荒漠草原土壤动物的影响,以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增温、施氮、增温施氮和对照处理,观测土壤中小型动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荒漠草原土壤动物不同类群对增温、施氮的响应不同:1)增温显著降低短花针茅荒漠草原鞘翅目幼虫类群数,对其它土壤动物无显著影响;施氮显著提高弹尾目昆虫的密度以及中气门亚目昆虫的密度和类群数,对其它土壤动物无显著影响;增温施氮显著降低鞘翅目幼虫密度和类群数,对其它土壤动物无显著影响。2)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中小型动物有明显表聚性,其中增温施氮0-10cm密度显著高于10-20cm;施氮0-10cm密度和类群数均显著高于10-20cm。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和氮沉降有可能影响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和垂直结构。

    2016年06期 v.30;No.214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9 ] |[下载次数:543 ] |[引用频次:15 ]
  • 兰州市荒山植物群落结构及优势种调查

    黄蓉;杨永花;张建旗;许宏刚;汉梅兰;赵峰;吴永华;

    以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山坡上的植物为研究对象,对兰州市荒山植物群落结构及优势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兰州市荒山植物种共127种,分属37个科,94个属,其中蔷薇科为16个种,禾本科为15个种,菊科为15个种,豆科为14个种,藜科为6个种,分别占所有科数的12.60%,11.81%,11.81%,11.02%,4.72%。调查区域内植物种属数在41~51之间,种数在51~61之间。乔灌层,蔷薇科的植物种数最多,草本层,禾本科和菊科的植物种类最多;东坡、东北坡的植物种数多于西坡、西南坡的植物种数。在兰州荒山区,乔灌层,刺槐、柽柳、杨树、侧柏、柠条、红砂生长较好;草本层,束伞亚菊、长芒草、中华隐子草、骆驼蓬、冰草、刺蓬、生长较好,在以后的兰州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中应以草本和灌木植物为主,乔木为辅;并配合一定的工程措施,增加雨水的蓄积和入渗。

    2016年06期 v.30;No.214 129-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9 ] |[下载次数:315 ] |[引用频次:9 ]
  • 荒漠绿洲区春小麦耗水规律与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马莉;宋佃星;

    为了掌握荒漠绿洲区春小麦的耗水规律,建立高效节水型绿洲农业,通过田间观测试验,分析了6种不同灌溉定额下春小麦的土壤含水量、耗水量、土面蒸发量以及WUE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不同灌水定额下,春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的变化范围为450mm~650mm,其中春小麦的平均蒸腾耗水量为总耗水量的81%,而平均土面蒸发量为总耗水量的19%。拔节后期~抽穗前期是春小麦需水的第一关键期,灌浆后期~成熟期是次关键期。WUE随籽粒产量先增大后减小,二者之间呈二次曲线的关系。可见,过度灌溉不利于WUE的提高,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2016年06期 v.30;No.214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5 ]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3 ]
  • 祁连山大野口流域土壤水热垂直分层变化特征分析

    牛赟;刘贤德;吕一河;金铭;王顺利;胡健;

    文中在祁连山大野口流域布设90个土壤水热监测探头,已取得的100多万个数据,且利用变异系数、相关系数、回归模型等方法对土壤水热与深度、海拔、坡度、郁闭度等因子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与其深度呈二次函数的抛物线变化(Sdw=-0.0057d2+0.3185d+23.808,R2=0.9457),土壤温度与其深度呈线性变化(Sdt=-0.0536d+9.192,R2=0.994),深度每增加10cm,其温度降低约0.54℃。2)在0-80cm深度范围内,土壤水热变异程度呈"V"字型;高海拔半阴坡灌丛林土壤温度变化最剧烈,低海拔阳坡草地土壤变化较小。3)海拔对土壤水分是正影响,对土壤温度是负影响。随海拔增大,土壤水分呈波动性增大趋势,增大率约为2.35%/100m,土壤温度呈波动性降低趋势,降低率约为0.74℃/100m;坡度对20cm以上深度的土壤水热影响较大,对其它各层土壤水热影响较小;郁闭度对20cm以上深度的土壤水热影响较大,对其它各层土壤水热影响较小;对水分是中度负影响,对温度是低度正影响。4)10-20cm深层的土壤水分回归模型S2w=0.06a-0.5s+19.87c-140.48(R2=0.985,σ=1.47,F0.05=105.86)在95%置信范围可信可接受。研究结论可为探索流域水资源管理及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资料。

    2016年06期 v.30;No.214 14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8 ] |[下载次数:268 ] |[引用频次:8 ]
  • 考虑冻融作用的东北黑土地耕作土壤风蚀统计模型研究

    武欣慧;刘铁军;孙贺阳;

    目前风蚀的计算模型较多,但是考虑冻融作用参与下的风蚀模型目前很少。通过野外大量实测试验数据以及室内冻融循环及风洞风蚀模拟试验,总结出冻融次数与土壤风蚀量存在指数函数关系,风蚀量与风速之间为幂函数关系,土壤含水量与风蚀量之间为对数关系的看法,运用统计学理论,建立了黑土地耕作土壤冻融风蚀统计模型,模型中包括7个比较容易直接观测的变量参数,模拟误差小于5%,可用于黑土耕地冻融作用下的风蚀模拟与预测。

    2016年06期 v.30;No.214 147-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9 ] |[下载次数:485 ] |[引用频次:13 ]
  • 吐鲁番葡萄越冬双层覆膜不同拱架方法与膜下温度的关系

    李银芳;潘伯荣;阿迪力·吾彼尔;李莉;管开云;段士民;荆卫民;王志强;吴玉华;

    为替代葡萄覆膜越冬的草团拱架材料和方便快捷,2013/2014年冬季,在新疆吐鲁番进行了架空式双层覆膜的铁丝、树条、草团三种拱架和传统土埋的温度逐日观测。结果表明:冬季寒冷期的最低温度是土埋最高,铁丝、树条、草团拱架依次较低。在-17.5℃的最低气温日,最低温度分别是-10.7、-11.8、-13.8、-7.6℃,土埋最高,铁丝、树条较草团高。经推算,在极端最低气温-25.2℃时,分别是-15.1、-17.1、-17.9、-11.3℃,铁丝、树条较草团更为保险。整个冬季的累计温差分别是998.7、1166.6、1535.5、69.7℃,铁丝、树条较草团小,土埋最小。整个冬季平均温度的累积值分别是-140.6、-59.6、-184.3、-260.8℃,故萌发生长的日期分别是3月9日、3月4日、3月12日、3月27日,铁丝、树条拱架较草团早,土埋比覆膜晚15天以上。萌发日与平均温度累积值相关,与表面直观的架空效果一致,即树条拱架的架空效果最好,铁丝次之,草团较差。铁丝和树条日光温室"春提早"的作用较草团更早,但田间操作铁丝拱架较树条更加简便易行。

    2016年06期 v.30;No.214 153-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0 ]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1 ]
  • 基于BIOME-BGC模型的新疆牧区生态系统碳动态模拟

    朱士华;张弛;李超凡;

    干旱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复杂而敏感。牧区由于放牧效应的存在以及人为因素的频繁扰动,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加之实测数据的稀缺,很难对旱地牧区碳动态时空格局形成完整准确的认识。基于修正的Biome-BGC放牧模型,文中评估了新疆牧区1981-2007年间多种情景模式下的碳动态格局。结果表明:新疆牧区总体上表现为碳汇,27年间共固持59Tg(1Tg=1012g)C,其中VEGC(植被碳)和SOC(土壤碳)占比相当,分别占总固持量的43.04%、43.08%;放牧导致20.58Tg C的流失,而CO2施肥效应则导致了64.29Tg C的固定,气候变化导致的碳失汇量为9.52Tg。80年代中期牧区VEGC存在显著下降过程,可能与这段时期的持续干旱有关,但SOC受此影响较小,研究描绘了旱地碳动态时空格局,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2016年06期 v.30;No.214 159-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9 ] |[下载次数:637 ] |[引用频次:7 ]
  • 巴音布鲁克高寒湿地夏季CO_2和CH_4通量日变化研究

    胡保安;贾宏涛;朱新萍;杨磊;胡毅;王宁宁;李典鹏;

    以天山中部巴音布鲁克天鹅湖高寒湿地为研究区域,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处于不同水分条件下高寒湿地CO_2和CH_4排放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天鹅湖高寒湿地为CO2源,其常年积水区、季节性积水区和常年干燥区CO_2日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33.78、66.94、72.06mg·m-2·h-1。常年积水区和季节性积水区为CH_4源,其日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714.62、16.82μg·m-2·h-1,而常年干燥区则表现为CH_4的汇,其日平均吸收通量为17.51μg·m-2·h-1。常年积水区CH_4和CO_2日平均通量与季节性积水区和常年干燥区差异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2)湿地CO_2和CH_4通量与表层土壤温度正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与湿地CO2和CH4通量的相关性系数有下降趋势。季节性积水区CO_2和CH_4通量与土壤湿度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湿地CO2和CH4日平均通量分别与活体生物量表现为显著负相关性(r=-0.994)和显著正相关性(r=0.998)。

    2016年06期 v.30;No.214 16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6 ] |[下载次数:318 ] |[引用频次:13 ]
  • 祁连山老虎沟地区高寒草甸蒸散发估算

    李念;孙维君;秦翔;田彪;郑昭佩;

    利用祁连山老虎沟地区海拔4200m气象观测站2010年的观测资料,采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再利用作物系数法,对高寒草甸生长季(5月22-9月22)的蒸散发量进行估算和分析。结果发现:研究期共有124天,蒸散发总量为238.3mm,日均为1.87mm·d-1。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末期的蒸散发总量依次为22.6mm,179.1mm,36.6mm,依次占研究期总量的8.4%,75.2%,15.3%。5月下旬至6月中旬,日均蒸散发量以较低水平缓慢上升;6月下旬迅速增加;6月末至7月中旬猛然回落;7月中旬至8月末,日均蒸散发量迅速上升且维持在较高水平;此后直到9月22日,缓慢减少。5-9月月蒸散发总量依次为6.6mm,46.4mm,74.5mm,77.6mm,33.1mm。

    2016年06期 v.30;No.214 173-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9 ] |[下载次数:305 ] |[引用频次:16 ]
  • 喀什市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其来源解释

    努热曼古丽·图尔荪;古丽戈娜·阿布都热西提;马承愚;

    运用石墨炉(TAS-990)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喀什市不同剖面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并利用统计软件Pearson系数法、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重金属含量特征和来源分析。结果表明:各功能区的重金属含量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呈逐渐减小的趋势;Pb-Ni、Cd-Ni、Cr-Zn、Cr-Ni、Pb-Cu、Cr-Cd之间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81、0.79、0.74、0.69、0.68、0.67,并且通过了0.01水平的检验,这进一步说明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来源是相同的或是复合的。通过主成分分析求得1个主成分;PC1的贡献率70.9%,第一主成分元素为Ni、Pb、Cr,载荷系数分别为0.93、0.90、0.88,揭示了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的同源性,这深入证实了土壤母质是土壤中重金属的重要来源。

    2016年06期 v.30;No.214 179-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2 ] |[下载次数:346 ] |[引用频次:8 ]
  • 渭河陕西段河床渗透系数时空变化规律及其机制研究

    张波;宋进喜;曹明明;蒋卫威;王元元;张军龙;

    采用水头下降竖管法对2011年11月-2014年11月渭河陕西段的5个区域河床垂向渗透系数(Kv)进行计算,分析其变化规律并试图通过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揭示Kv值变化的机制。结果表明:1)渭河草滩段河床的Kv值大于其它4个点位;2)草滩段Kv值具有较为强的时间变异,其它4个点位Kv值在较小范围内变动即趋于稳定;3)2013年5月以后各点位的Kv值比较接近;4)河水温度差异对Kv值的时空变化有一定的影响;5)河床沉积物的类型差异是Kv值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6)不同类型的河床沉积物对Kv值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但Kv值均与沉积物的孔隙率(n)和不均匀系数(Cu)相关。

    2016年06期 v.30;No.214 184-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8 ] |[下载次数:286 ] |[引用频次:10 ]
  • 基于TSP方法环塔里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设计研究

    王春燕;杨鹏;喻晓玲;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文明无可估量的财富。然而,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类文明的进化中是十分脆弱的,有的甚至正面临着消亡。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和利用是一个热点问题,很多学者认为旅游开发和利用能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文中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LINGO软件进行编程,围绕环塔里木周边地区,分析环塔里木周边各地区之间的最短路径关系,结合环塔里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环塔里木周边各地区民族风情特色,设计一条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使环塔里木盆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开发。

    2016年06期 v.30;No.214 191-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5 ] |[下载次数:1177 ] |[引用频次:17 ]
  • 基于扎根理论的世界遗产旅游地游客感知评价研究-以秦始皇陵兵马俑景区为例

    白丹;马耀峰;刘军胜;

    以"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兵马俑为研究对象,基于游客网络点评内容,获取开放式语句资料,运用扎根理论对游客点评资料进行归纳式感知提取分析,并从历时性视角建构秦始皇陵兵马俑景区游客感知评价模型。结果表明:1)经过编码分析,提取出秦始皇陵兵马俑景区游客感知评价的32个初步范畴,并总结归纳为5个主范畴,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出游客积极感知与消极感知评价;2)秦始皇陵兵马俑景区的游客感知评价由出游期望、出游行为、旅游吸引物体验、配套设施与服务体验及游后评价五个维度共同作用、交互影响构成;3)出游期望、出游行为是构成游客感知的前提条件;旅游吸引物体验、配套设施与服务体验是影响游客感知评价的关键性因素;4)游后评价是感知的最终结果,其中期望差异、情感涉入和行为意图又会刺激并促使游客产生新的出行期望。

    2016年06期 v.30;No.214 198-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9 ] |[下载次数:3423 ] |[引用频次:88 ]
  • 关于论文更正项目基金编号的说明

    王钦安;

    <正>作者王钦安、孙根年在本刊2015年29卷第11期发表的《传统型景区客流时间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以琅琊山景区为例》中注明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3BJY131)、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SK1014A338),由于第一作者的失误,此编号有误。正确的编号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2BJY1312)、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SK2014A338)。

    2016年06期 v.30;No.214 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2 ]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0 ]
  •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云南省自助游空间结构研究

    戢晓峰;李俊芳;陈方;

    自助游空间结构是自助旅游流空间位移的表现形式。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云南省16个地级城市为节点,通过搜索整理网络游记的方式构建云南省自助游空间网络,揭示了云南省自助游的空间结构特征:云南省自助游网络的整体密度为0.217,旅游流的整体互动不明显,旅游流空间结构呈现"局部联系密切,整体联系疏松,发展不平衡"的特征;网络核心-边缘空间结构表现出局部区域旅游影响力较弱,仅限于旅游资源相对较密集的局部区域,其内部联系较紧密,反映了游客自助游"喜集聚,厌分散"的空间结构特征;旅游网络节点具有4个明显的空间节点等级:自助游核心节点、自助游重要节点、一般旅游目的地节点以及边缘旅游节点。

    2016年06期 v.30;No.214 204-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8 ] |[下载次数:1213 ] |[引用频次:4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