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基于协整理论和STIRPAT模型的中国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

    谭俊涛;张平宇;李静;刘世薇;

    运用协整理论分析中国1980-2012年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并探讨了城市化对不同能源消费主体的影响,依据1997年以来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省域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并对东中西不同区域的影响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化与能源消费量存在长期的因果关系,快速城市化进程对能源消费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能源消费将增加1.814%;生产消费占能源消费的主要部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第一产业和工业消费所占比重减小,建筑业和交通运输等服务业所占比重增加,城乡人均生活能源消费差距越来越小。省域城市化对能源消费具有正向影响,但其作用强度要显著小于人口规模、经济状况和工业水平等因素,东中西不同区域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和中部地区城市化对能源消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中部地区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强度更大,西部地区城市化对能源消费产生负向影响,最后从城市化视角对能源政策的制定提出建议。

    2016年09期 v.30;No.217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2 ] |[下载次数:724 ] |[引用频次:17 ]
  • 京津冀地区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动态冲击效应——基于SVAR模型的分析

    汪泽波;

    选取京津冀地区1985-2012年能源消费和人口城镇化率数据,利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方法,对三地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率与能源消费需求之间动态波动效应作实证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显示,京津冀三地能源消费对城镇化率冲击的响应存在巨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北京是正向的响应,天津为负向的响应,短期变化剧烈,中长期趋于稳定,河北表现为滞后3期后"先负后正"的周期作用。方差分解显示,京津冀三地城镇化率对能源消费增长的贡献作用有限,能源消费增长效应主要来源于其本身。从长期看,北京的城镇化发展对能源消费增长作用强于天津和河北。三地在加快城镇化建设、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地区的低碳发展政策。北京、天津城镇化已经发展到比较高的阶段,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需要注重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河北需要加速推进城镇化发展步伐,转变发展理念,减少煤炭的消费,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

    2016年09期 v.30;No.217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0 ] |[下载次数:625 ] |[引用频次:16 ]
  • 基于规范激活理论节能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吕荣胜;卢会宁;洪帅;

    将节能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是促进节能目标实现的必然要求。基于规范激活理论对个人的节能行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依据我国情境特点增加自我效能、社会约束和行为约束三个变量扩展模型。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果。不节能危害后果认知、责任归结和自我效能对节能个人规范有正向影响;不节能危害后果认知对责任归结有正向影响;节能个人规范和自我效能对节能行为有正向影响;社会约束正向调节节能个人规范对节能行为的影响,行为约束负向调节节能个人规范对节能行为的影响。研究可为促进节能行为提供政策性指导。

    2016年09期 v.30;No.217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6 ] |[下载次数:1525 ] |[引用频次:58 ]
  • 我国城市化与居民生活用能消费的动态关系分析

    郑睿臻;张惠;

    在回顾城市化与能源消费以及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关系的基础上,从城市化水平与城镇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数量和结构的关系出发,首先,通过简单相关性分析,透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镇居民能源消费的特点;其次,通过构建我国地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panel vector autoregressive,PVAR)模型度量了城市化、城镇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和电力消费量之间的动态关系。实证研究表明:1)城市化水平对城镇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的正向影响效应较弱,而对城镇居民家庭电力消费量的影响较大。2)到2020年,我国GDP将达到90.6万亿元,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翻一番的目标。3)根据模型预测,2020年中国城市化率为63%,意味着届时将有8.8亿城市人口,每年将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4)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用电为511.3万亿度电,比2010年增长92%,城镇居民生活用电弹性为0.7。

    2016年09期 v.30;No.217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6 ] |[下载次数:579 ] |[引用频次:12 ]
  • 中国水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效果评估

    李涛;翟秋敏;陈志凡;石磊;马中;

    以水环境保护规划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估,评估认为规划执行情况不理想。通过不同来源途径的资料和数据相互印证和对比,全面评估了我国水环境质量状况,结果显示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我国的水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基于国家环保部统计数据和基于水平衡模型计算的数据存在较大偏差,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点源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2016年09期 v.30;No.217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8 ] |[下载次数:971 ] |[引用频次:11 ]
  • 生态补偿的复制动态及其进化稳定策略研究——以黄河流域上游青藏高原区为分析背景

    宗鑫;赵龙;王光耀;韦惠兰;

    以黄河流域上游青藏高原区建立流域生态补偿的必要性为分析背景,将保护者(破坏者)和受益者(受害者)视作补偿客体和补偿主体利益群体,依托地方政府,引入第三方NGO组织作为"惩罚"和"支付"平台,构建了博弈双方收益矩阵。运用有限理性非对称博弈模型分析了补偿客体和补偿主体的复制动态和进化稳定策略,并借助雅可比矩阵及其迹对均衡点抗扰动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第三方NGO组织的"双向惩罚"约束机制下,补偿客体和补偿主体之间的非对称博弈系统在关系1下才存在唯一的具有抗扰动的稳定性的均衡点,即(保护,支付),而且补偿客体的长期和短期经济收益(L1和S1)及策略选择在该博弈系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管博弈双方在该非对称博弈系统中的初始状态处于何种位置,通过第三方NGO组织的"双向惩罚"约束(或刺激)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行为,均可增加博弈双方中的一方或双方向均衡点(保护,支付)调整的比重。

    2016年09期 v.30;No.217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6 ] |[下载次数:787 ] |[引用频次:17 ]
  • 农村秸秆焚烧现象的环境社会学阐释——基于H村的田野调查

    高新宇;曹泽远;王名哲;

    以H村为例,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阐释农村秸秆焚烧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与政府禁烧政策的失灵。借鉴日本环境社会学"生活环境主义"视角理解传统时期村庄生活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作为生活者的生活世界,秸秆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质原料;2)建构社区伦理与地方知识。新时期,科学知识所遭遇的"本土化困境"、农民价值观念的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以及市场的悖论使得秸秆渐次沦为无用之物。政府"恩威并施"的禁烧策略(经济补贴与项目扶持、"严防死守"与"宣传动员"、严厉的"规训")效果甚微。在案例分析中折射出我国农村环境领域的诸多问题。

    2016年09期 v.30;No.217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7 ] |[下载次数:990 ] |[引用频次:11 ]
  •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分析——以兰州市黄裕乡为例

    赵茜宇;张占录;方杰代;

    以兰州市黄裕乡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为例,运用案例分析法对项目的组织运作、空间布局、资金筹集和利益分配模式进行纵向分析。结果表明:1)黄裕乡农村居民点整理属于政府主导型组织模式,滚动式搬迁和城镇培育型相结合的运作模式,耕地占补平衡下的拆村并点型布局模式,政府包揽型资金筹集模式和多主体分层型利益分配模式;2)黄裕乡整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存在的共同问题,主要表现为运作主体单一,空间布局长远考虑不足,指标流转收益功能受限,利益分配关系复杂;3)未来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改进需围绕规划先行,促进指标交易跨区域流转,加强农民参与,寻求政策支持,引入市场力量等几个方面综合进行,从而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优化提供借鉴。

    2016年09期 v.30;No.217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0 ] |[下载次数:473 ] |[引用频次:13 ]
  • 中国土地生态安全研究进展与展望

    李昊;李世平;银敏华;

    在剖析我国土地生态安全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从概念、理论、研究尺度、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五个方面进行综述,阐明现有研究的主要规律、特点、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结果表明:我国土地生态安全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均表现出长足发展,但理论发展相对滞后;基于不同学科研究的侧重点有所差异,但目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长期发展趋势变化主要体现在研究尺度、指标选取、评价方法及研究思路上。未来的研究可在理论的探讨与整合、评价指标权重与安全阀值的确定、研究对象的综合对比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应适时在土地资源安全整体框架下探讨土地生态安全问题,进行整体系统的评价。

    2016年09期 v.30;No.217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2 ] |[下载次数:2384 ] |[引用频次:121 ]
  • 我国粮食生产中化肥投入的经济评价和分析

    史常亮;朱俊峰;

    基于2013年全国8省农户调查数据和2004-2013年全国农成品成本收益面板数据,通过分析化肥在粮食生产中的边际产出与化肥价格的比率,对我国化肥投入是否过量进行评价。研究发现:目前中国化肥施用量已经超过了经济意义上的最优施用量,农民无论是在小麦、玉米和水稻生产上均存在过量施肥的现象,三种粮食作物的平均化肥过量投入程度达到30%以上;而且小麦、玉米的过量施肥程度较水稻更为严重,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过量施肥程度比其他地区严重。该研究结论为国家促进化肥减量施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2016年09期 v.30;No.217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6 ] |[下载次数:1224 ] |[引用频次:95 ]
  • 集成神经网络和灰色系统的我国农业受灾面积预测

    于小兵;姚天祥;骆翔;王裕敏;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受灾严重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中以1970-2014年的农业总体、干旱和洪涝受灾面积为原始序列,提出了一种集成NARX神经网络和灰色系统的灾害预测模型。鉴于原始序列随机波动性较大的特点,对其乘以一个序列算子,得到一个相对平滑的新序列;采用灰色系统对新序列进行预测;用NARX网络对序列算子进行预测;将灰色预测值除以NARX网络预测值得到最终的预测结果。通过对农业总体、干旱和洪涝受灾面积进行实证研究,证实了这种预测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随机波动性较大序列的预测精度。

    2016年09期 v.30;No.217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6 ] |[下载次数:564 ] |[引用频次:18 ]
  •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性空间格局

    马慧强;王清;

    文中通过构建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2012年我国28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协调关系进行了定量测度,并对其空间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地级以上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的整体协调水平并不高,城市间及各协调类型间差距明显;协调度的空间分异明显,东中西之间呈现梯度差异,东部地区的协调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协调水平较高的区域呈"集群"分布特征,与城市群区域拟合较好,协调水平较低区域呈集中连片分布特征;协调度全局趋势东西方向上表现出东部>西部>中部的特征,南北方向上呈现中部>北部>南部的特点;综合性城市的协调度高于资源型城市,不同资源类型与发展阶段的资源型城市的协调度存在显著差异;城市规模与协调度呈一定的对应关系。

    2016年09期 v.30;No.217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0 ] |[下载次数:821 ] |[引用频次:26 ]
  •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口流动对城镇化效应分析

    白永平;周鹏;武荣伟;周亮;张钦;

    利用2000和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通过GIS分析中国地级层面人口流动的空间格局和地域类型,并采用空间Durbin模型衡量人口流动对城镇化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流入人口空间分布不平衡,以"胡焕庸线"为界,其东南半壁持续增加,西北半壁基本没变;2)从2000到2010年流出人口由"多核心"变为"双核心",高流出区与高流入区在"胡焕庸线"东南半壁整体成互补关系,低流出区与低流入区在"胡焕庸线"西北半壁基本一致;3)流动人口地域类型在"胡焕庸线"东南半壁为净流入型活跃区和净流出型活跃区,西北半壁为非活跃区;4)空间Durbin模型回归结果显示,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均对城镇化溢出效应为正,其中,流入人口的影响大于流出人口,从其他控制变量来看,资源禀赋对城镇化的影响最大,投资、消费和工业化对城镇化同样有正向促进作用。

    2016年09期 v.30;No.217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0 ] |[下载次数:1027 ] |[引用频次:13 ]
  • 土地因素对农户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路径研究

    黄善林;卢新海;

    探讨土地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路径,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自由转移及农地适度规模经营过程中的农村土地改革提供现实参考。在Logistic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土地因素对农户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农户农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劳动力数、劳均年龄、收入相对贫困和劳均农地面积平方对劳动力转移具有直接影响,同时前三者还通过农地转出行为对其产生间接影响;需照料人口比例、劳均农地面积、块均农地面积、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及所在村对外交通状况仅通过影响农户农地转出行为而间接影响劳动力转移决策。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应从农地流转、劳动力转移两方面进行相应的政策设计和制度改革,进而推动两者的同步协调和良性互动。

    2016年09期 v.30;No.217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4 ] |[下载次数:686 ] |[引用频次:5 ]
  • 藏族农牧民家庭养老模式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朱桂丽;宋连久;刘天平;

    基于西藏农牧区458份问卷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从理论和实证上分析了藏族农牧民养老选择情况及家庭养老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64.6%的农牧民选择了家庭养老方式,35.4%的农牧民选择了社会或自我养老方式,家庭养老是农牧民选择意愿最高的养老方式。农牧民家庭养老选择意愿受文化程度、个人年纯收入、家庭人口数、儿子人均年纯收入、现在养老方式、"养儿防老"观念和"新农保"了解程度等7个变量影响显著;而年龄、女儿人均年纯收入、需要照顾方面及是否参加商业保险等4个变量影响不显著。

    2016年09期 v.30;No.217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7 ] |[下载次数:651 ] |[引用频次:14 ]
  •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例

    武美丽;敖登高娃;赵明;

    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研究区域,以其所辖的七个旗一个区为研究单元,应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产出效益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等4个方面选取了21个指标,构建了鄂尔多斯市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市农用地集约利用综合分值在33.28~73.28分之间,集约利用水平处于中等偏低状态,其中达拉特旗、鄂托克旗、乌审旗和鄂托克前旗4个旗农用地中度集约利用,伊金霍洛旗、杭锦旗和准格尔旗3个旗农用地低度集约利用,东胜区1个区农用地不集约利用。分析鄂尔多斯市自然条件、资源区位优势、经济社会发展及农用地实际情况,评价结果符合该市农用地利用实际水平。

    2016年09期 v.30;No.217 9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4 ] |[下载次数:813 ] |[引用频次:36 ]
  • 赣北鄱阳湖地区第四纪黄土的粒度特征及环境意义

    徐传奇;贾玉连;刘倩;凌超豪;王鹏岭;

    对长江中游南岸鄱阳湖东侧砂山下风向的太平关黄土剖面进行了粒度测试分析,与南京下蜀黄土、巫山黄土和长江河流沉积物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太平关剖面粉砂(5-50μm)含量达到了50%以上,粘土次之,砂的含量略大,但不足10%,风成"基本粒组"比重较大。太平关剖面的粒度参数与风成黄土的典型剖面基本一致,而和长江河流沉积物差别明显,表明太平关剖面的风成属性;2)结合区域的气候特征及其粉尘动力学原理,太平关剖面不可能与北方黄土一样来自于西北荒漠、戈壁,而是在冰期的裸露的长江河漫滩、谷地伴随着强大的冬季风经过重力分选近距离搬运的结果;3)粒度组分深度变化揭示多旋回的黄土-古土壤特征,黄土对应的粘土组分含量较大,粉砂和砂的含量较小,古土壤层位对应的粘土组分含量较小,粉砂和砂的含量较大,这种"沉积-成土"的韵律性变化佐证了更新世以来的冷暖气候波动。

    2016年09期 v.30;No.217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9 ] |[下载次数:446 ] |[引用频次:15 ]
  • 基于GIS的吉兰泰盐湖潜在石盐资源分析

    王永达;刘文浩;张凡;张复;范育新;

    吉兰泰盐湖位于内蒙古西部贺兰山以西的吉兰泰凹陷中。早在清代时期,该盐湖就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石盐原材料基地。经历数年来的大规模开采,该盐湖石盐资源出现了危机。虽然当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未能从根本上遏制可开采资源日渐减少的趋势。尽管前人多以时间为主线研究了吉兰泰盐湖的演化过程,但对盐湖资源及其空间分布的研究较少。因此,文中收集了吉兰泰盐湖地区的水文地质钻孔资料,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对石盐矿层及其下伏深湖亚相地层进行空间分析,尝试探讨吉兰泰盐湖的空间演化并在当前采盐区周边探寻可采资源潜力。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文中认为自距今10ka以来湖盆中心向东北部发生了约3km的迁移;在现今吉兰泰盐湖的工业采区的西南部地区存在约1300万t的潜在石盐储量,盐层厚约2m,延伸面积约6km~2。

    2016年09期 v.30;No.217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2 ]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1 ]
  • 甘肃北山沙枣园地区土壤表层盐分特征研究

    李杰彪;苏锐;周志超;季瑞利;张明;

    以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库预选场址之一的甘肃北山沙枣园地区为地质背景,旨在探索极旱荒漠地区土壤盐分特征研究方法与理论,从而为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和场址性能评价服务。文中采用地质统计学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沙枣园预选场址土壤表层盐分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阴离子聚积以SO~(2-)_4、Cl~-为主,阳离子聚积以K~++Na~+、Ca~(2+)为主;土壤盐分总量空间分布特征为岩体周边第四纪沉积物中大于岩体内沟谷沉积物中;区内土壤盐分的变异主要取决于Ca~(2+)、Cl~-、SO~(2-)_4这3种盐分离子;土壤盐分积累主要以Ca SO_4、Na Cl、KCl形式存在;该区土壤盐分空间相关性强,各盐分离子空间自相关变化尺度相似,变程大都集中在4500~7000m。

    2016年09期 v.30;No.217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5 ]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8 ]
  • 近60a毛乌素沙地东缘主要气候要素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

    刘宇峰;杜忠潮;原志华;廖世芳;吴林;

    基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提供的1954-2013年的气候资料,采用线性倾向分析、累积距平法、Morlet连续复小波变换等方法,探讨了毛乌素沙地东缘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年均相对湿度的年代际变化、周期性及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毛乌素沙地东缘的年均气温和年均相对湿度变化趋势较显著,气候倾向率分别是0.25℃/10a和-0.78%/10a,降水量变化呈微弱下降趋势(-7.74mm/10a),但趋势性变化并不显著。2)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年均相对湿度在研究时域上均表现出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时间序列变化的主周期分别为16a、13a和18a。3)年均气温、年降水量与年均相对湿度相比,突变时间存在2a左右的滞后期;年均气温、年降水量与年均相对湿度在主周期时间尺度下,分别经历了5次、7次和4次正负位相循环,且在2013年以后的短时间尺度上分别处于偏低期、偏少期、偏干期。4)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年均相对湿度在16a、13a和18a时间尺度上的位相结构变化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具体表现为气温偏高(低)年(代)对应着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的偏少/小(多/大)年(代)的变化规律。

    2016年09期 v.30;No.217 12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3 ] |[下载次数:301 ] |[引用频次:11 ]
  • 一次区域沙尘过程的垂直结构和传输路径分析

    白冰;张强;吕巧谊;谭丹;王雅萍;

    利用CALIPSO卫星的星载激光雷达资料,结合地面CE-318太阳光度计,分析了2015年3月31日~4月1日,我国西北地区的一次区域沙尘天气过程中的高空流场、沙尘气溶胶的垂直分布及输送气流轨迹。结果表明:这次过程中,粒径较大的沙尘颗粒大多出现在地面至3km之间,而相对较小的粒子则均匀分布4~8km范围。应用HYSPLIT模式和NAAPS全球气溶胶模式,结合地面实况资料,可以看出沙尘一部分向东北方向传输,最高达到8km,一部分在甘肃境内持续作用,造成当地的扬沙、浮尘天气。

    2016年09期 v.30;No.217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9 ] |[下载次数:279 ] |[引用频次:15 ]
  • 北麓河地区多年冻土地表能量收支分析

    张明礼;温智;薛珂;陈良致;李德生;高樯;

    青藏高原地表能量影响高原生态环境的演变、水资源利用及地表工程的稳定性。以青藏高原北麓河气象站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气象资料和浅层地热流为基础,分析了北麓河地区地表能量收支和平衡特征。结果表明:1)北麓河多年冻土区能量平衡各分量冬季较小,夏季较大,净辐射、潜热、感热和地表土壤热通量年平均分别为72W/m~2、24.6W/m~2、65.5W/m~2和-18.3W/m~2;2)月平均感热大于潜热,年平均地表土壤热通量为负值,天然地表多年冻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与五道梁、西大滩和唐古拉地区有明显区别;3)夏季降雨作用时间短暂,潜热影响有限,但降雨入渗引起的液态水分对流传热、水汽对流和扩散潜热对地表能量收支分析和土壤内部水热动态变化的影响不可忽略。

    2016年09期 v.30;No.217 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2 ] |[下载次数:338 ] |[引用频次:13 ]
  • 考虑不同生态需水方案的水库生态友好型调度研究

    赵廷红;王鹏全;张永明;肖大太;

    为保证生态安全,协调水库社会经济供水和生态环境供水之间的平衡关系,研究考虑三种不同的生态需水方案建立了红崖山水库的生态友好型调度模型,通过优化模拟方法得到水库的供水方案和调度图。优化结果表明:生态调度后水库供水对社会经济用水的影响相对较小,供水服务经济功能价值有了大大提高,三种生态需水方案下河道生态下泄水量分别达到4506万m~3、6621万m~3和5400万m~3。在不突破地下水开采红线控制指标下,为满足各方案水资源供需平衡,三种方案下蔡旗断面来水量控制目标分别是2.82亿m~3、3.21亿m~3和2.96亿m~3。研究思路和方法合理可行,可为类似区域生态需水量估算和生态友好型调度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2016年09期 v.30;No.217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2 ] |[下载次数:396 ] |[引用频次:2 ]
  • 密云水库流域入库径流量变化特征及归因研究

    庞树江;王晓燕;

    运用累积距平法、小波分析和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对密云水库流域1960~2014年入库径流量时间序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密云水库流域入库径流量存在两个突变年份,即1979和1998年。2)1979年前流域径流量基本上呈增加趋势;1980~1998年,径流量呈先减后增的趋势;1999年后,径流量呈明显减少趋势。3)密云水库流域入库径流量序列存在7a和16a左右的震荡周期,持续时间分别为1960~2000年和1960~2014年。4)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对入库径流量影响具有阶段性特征:1979年以前,气候是影响径流量波动的主要因素;1980~1998年,气候因素是径流增加的原因之一,人为因素成为影响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因素;1999年以后,人为活动仍是入库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与1980~1998年相比,其对径流量减少的影响有所降低,气候变化对入库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略有增加。

    2016年09期 v.30;No.217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5 ] |[下载次数:505 ] |[引用频次:13 ]
  • 基于干燥指数的洮儿河中上游地区水分适宜性的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陈素景;李丽娟;李九一;刘佳旭;李创新;

    根据洮儿河中上游地区1961-2012年的气象水文资料,计算了其干燥指数,利用干燥指数评价其水分适宜性。结果表明:近52年以来,洮儿河中上游地区的干燥指数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不明显,多年平均干燥指数为2.36,水分较不适宜;1961-2012年干燥指数的四季变化中冬季的干燥指数最大,为18.59,水分不适宜,夏季的干燥指数最小,为1.35,水分较适宜;洮儿河中上游地区干燥指数在1983年左右发生了一次由增大到减小的突变,在1995年左右发生了一次由减小到增大的突变,各时段的水分状况均为较不适宜;干燥指数包含了多个不同的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和演变特征,主要有4-6年、11年和29年三种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在未来几年内,洮儿河中上游地区干燥指数将处于偏小期,水分适宜状况好转。

    2016年09期 v.30;No.217 149-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1 ]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1 ]
  • 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对干旱灌区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李强;王琦;张恩和;刘青林;

    为探索生物可降解地膜在河西干旱灌区的增温保水和增产效应,于2014年3-10月在甘肃省黄羊镇甘肃农业大学试验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材料(普通地膜、生物可降解地膜、秸秆和无覆盖)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普通地膜覆盖和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表层土壤温度较无覆盖分别提高1.2℃和0.9℃,秸秆覆盖较无覆盖降低0.4℃;玉米生育期土壤贮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无覆盖;与无覆盖相比,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玉米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32.68%、28.04%和9.33%,玉米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4.84%、13.70%和8.35%,WUE分别提高25.52%、22.26%和13.75%。综上所述,从增温保水、增产和环保方面长远考虑,生物可降解地膜环保无污染,有利于环境和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适合在该地区推广应用。

    2016年09期 v.30;No.217 15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2 ] |[下载次数:507 ] |[引用频次:37 ]
  • 连作对砂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潘佳颖;王建宇;王超;杨海江;

    以宁夏香山乡红圈子村连作1年、3年、5年、7年、9年、11年、20年的压砂瓜田为研究对象,以未压砂的原始荒地为对照,研究连作砂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利用率的影响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变化规律,分析微生物碳源与微生物量碳、氮的相关性,探讨研究结果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压砂明显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率,不同连作年限砂田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强;试验区土壤中微生物主要利用的碳源均为多聚化合物;砂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随连作年限的延长整体呈下降趋势;微生物量氮与多聚化合物、氨基酸、胺类化合物和平均颜色变化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微生物量碳与碳源之间无相关关系。

    2016年09期 v.30;No.217 160-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4 ] |[下载次数:338 ] |[引用频次:7 ]
  • 中国针茅属植物系统发育与空间分异研究进展

    彭江涛;朱宗元;梁存柱;刘钟龄;

    针茅属(Stipa Linn.),隶属于禾本科(Poaceae)针茅族(Stipeae Dumort.)。针茅属植物是欧亚草原的主要建群种和优势种,其种类丰富、演化程度高、形态高度分化。该属的各个种受温度、水分、土壤等条件影响,沿水平与垂直地理梯度及土壤机制的生境梯度产生了一系列的替代分布,组成了在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广袤的针茅草原。我国针茅属植物种类也非常丰富,以此构成了地理分异和生态分异明显的北方最主要的草原类型。由于针茅属植物形态差异较小,建立在传统的形态、解剖特征基础上的我国针茅属植物在种类鉴定、系统演化与区域分化等研究领域还存在诸多争议,其物种的地理替代与生态替代等空间分异形成机制也尚不清楚。本文系统论述了中国针茅属植物分类、系统发育、生态、地理分布等研究历史、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茅属植物系统发育、地理分异与生态分异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2016年09期 v.30;No.217 165-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4 ] |[下载次数:406 ] |[引用频次:16 ]
  • 三种荒漠植物导管特征及其可塑性研究

    丁俊杰;张鑫;楚光明;刘娜;

    运用植物形态解剖学的实验方法对生长在准噶尔盆地的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无叶假木贼(Anabasis aphylla)、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三种典型荒漠植物主茎次生木质部导管的形态进行观察和分析,以研究荒漠植物次生木质部导管对环境差异所表现的可塑性。结果表明:1)相比人工营造荒漠植物,三种野生荒漠植物次生木质部导管直径分布中宽窄导管并存,且宽导管较少,导管直径小、水力直径小、导管密度大、导管壁厚度大,使得野生荒漠植物对水分的输导率变小,但是对水分运输的安全性变强,机械强度变大。2)野生荒漠植物多枝柽柳、梭梭和无叶假木贼具有相似的导管特征,三者相比,导管长度依次变短、单导管直径依次变小、水力直径依次变小;导管密度则是多枝柽柳最小、梭梭最大、无叶假木贼次之;宽窄导管并存,但多枝柽柳宽导管较多,梭梭、无叶假木贼窄导管较多;说明野生多枝柽柳、梭梭、无叶假木贼对水分的输导率依次变小,其中梭梭、无叶假木贼导管密度较大,窄导管较多,可以提高对水分运输的安全性,这些差异是三种荒漠植物对其所处干湿环境适应的结果。通过探讨上述荒漠植物次生木质部导管结构与生境的关系,为引种栽培、资源保护提供解剖学依据,同时也为多枝柽柳、梭梭、无叶假木贼三种荒漠植物的起源、进化、系统分类提供参考资料。

    2016年09期 v.30;No.217 171-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8 ] |[下载次数:580 ] |[引用频次:15 ]
  • 扁穗冰草rDNA-ITS序列测定及分析

    周学丽;杨路存;李桂全;童世贤;

    提取青藏高原环湖地区扁穗冰草35个样品的DNA,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对扁穗冰草r DNA的ITS区(包括ITS-4和ITS-5)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扁穗冰草ITS序列总长度为649bp,其中有17个变异位点,扁穗冰草物种水平的Hd、Pi分别为0.916和0.00320,表明扁穗冰草物种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AMOVA分析表明,扁穗冰草大部分的遗传变异发生在居群内(77.62%),在系统发育树中,虽然4个地区样品聚为3支,但是每一支中不同地区的个体混杂在一起。

    2016年09期 v.30;No.217 17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6 ] |[下载次数:159 ] |[引用频次:6 ]
  • 中苜2号苜蓿高产配方施肥的研究

    肖燕子;格根图;吕世杰;尹强;米福贵;

    为解决苜蓿规模化技术研发滞后于产业发展等关键性问题,采用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结合理论优化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寻优技术,筛选出高产苜蓿的最佳土肥配比技术。结果表明:田间测产与4种模型筛选出,经济效益最佳施肥组合为:当P肥31.70kg/hm~2(Ca(H~2PO_4)_2·2H~2O为159 kg/hm~2)、K肥86.05kg/hm~2(K_2SO_4为172 kg/hm~2)、N肥73.08kg/hm~2(CO(NH~2)_2为159 kg/hm~2)时,产量为12348.66 kg/hm~2,肥料投资较低(1171.8元/hm~2),与最高肥料投资相比低386.3元/hm~2,产投比为21.08。

    2016年09期 v.30;No.217 183-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7 ] |[下载次数:263 ] |[引用频次:12 ]
  • 乌鲁木齐河流域天山云杉林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基于GIS技术的应用

    丁程锋;张绘芳;高亚琪;李霞;王妮;

    以天山中部乌鲁木齐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研究区DEM数据、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及Landsat数据,运用3S(GIS、RS、GPS)技术,采用分布频率指数、生境综合指数定量分析流域尺度1989~2013年云杉林与地形因子(坡度、坡向、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1)云杉林分布面积大小与海拔服从韦伯函数分布,83%的云杉林分布在海拔2000~2600m,海拔2200~2400m是其最宜分布区;2)云杉林在坡向上的分布受生境综合指数制约,在生境综合指数最优(0.7~0.8)的阴坡分布58.93%的云杉林,在西北坡和东北坡分布30.25%云杉林,在生境综合指数最低(0.3~0.4)的阳坡则无云杉林分布;3)使用高斯函数可定量刻画云杉林在不同坡度上的分布状况,83%的云杉分布在坡度16°~45°之间,陡坡(26°~35°)云杉分布频率最大,达35%;4)云杉林海拔分布下限为1770m。上述研究明确并量化了天山云杉林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为研究区森林调整与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2016年09期 v.30;No.217 190-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7 ] |[下载次数:318 ] |[引用频次:8 ]
  • 北京市旅游发展绩效格局及其空间效应

    刘建国;

    通过建立旅游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求取权重,从旅游经济、社会发展、国际化水平、环境保护和旅游支撑力这5个方面评价了北京市旅游发展绩效水平。研究表明了此间北京市旅游发展绩效指数有所下降、且16个区县间的差异较大,呈现了中心显著高于外围的空间格局。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表明北京旅游发展绩效存在空间集聚性。文中讨论了研究结果赋予的政策涵义。

    2016年09期 v.30;No.217 196-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6 ] |[下载次数:775 ] |[引用频次:9 ]
  • 石窟型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意象研究——以云冈石窟为例

    高楠;王馨;马耀峰;王琳艳;刘楚楚;

    以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为案例地,基于网络日志、点评以及深度访谈数据,运用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和文本分析法进行分析归纳,并对两者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采用两种测量方法获得的云冈石窟意象呈现相对一致性,云冈石窟旅游意象正面感知因素包括气势恢宏、高超的雕刻技艺、精美的彩塑壁画、便利的交通条件、优美的景区环境、佛教圣地、浓郁的异域风情7个方面;负面感知因素集中在6个方面,分别为:旅游景观破坏、旅游体验、旅游商品、旅游环境、旅游服务、旅游基础设施。

    2016年09期 v.30;No.217 203-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7 ] |[下载次数:1687 ] |[引用频次:3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