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中国省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空间依赖及影响因素的空间回归分析

    刘贤赵;高长春;张勇;余光辉;宋炎;

    在估算中国大陆30个省区(不包括西藏)1997-2012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各省域间碳排放的空间依赖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其空间依赖程度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强而随距离增加不断衰减。2)LISA分析显示,多数省域碳排放在局部空间上存在"俱乐部"现象,即形成HH型和LL型集聚,各省域碳排放类型在时空演进上表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3)人口规模、人均GDP、能源消费强度对省域碳排放量影响显著,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的正向作用也不容忽视,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并未起到应有的调节作用,回归系数为负但不显著。

    2016年10期 v.30;No.218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6 ] |[下载次数:1251 ] |[引用频次:34 ]
  • 我国农业碳排放与产业结构的关联研究

    董明涛;

    在对农业碳排放总量测算分析的基础上,文中采用2003-2013年全国及30个省份的农业碳排放量、农业各产业比重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测度了农业碳排放强度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间的关联度,发现产业结构对农业碳排放总体存在较强的关联效应,但各产业比重与农业碳排放的关联程度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省份产业结构与农业碳排放的关联程度也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发展低碳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2016年10期 v.30;No.218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5 ] |[下载次数:1178 ] |[引用频次:52 ]
  • 我国县域农业与乡村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研究

    宋庆伟;王荣成;麻秋玲;

    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侧重于农业的农村区域发展政策是否仍然符合实际并取得成功,值得进行深入的数据验证。文中选取了2000、2005、2010年三个时间段面,对我国县域农业发展及乡村经济发展进行秩相关分析及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近年来我国县域农业发展与乡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在下降。2)中国县域农业及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和速率都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在发展水平上:2000~2010年,中国县域农业发展水平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分布不对称现象越来越明显,比较突出的区域有东北平原地区、黄淮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在发展速度上:2000~2010年,我国东部县域农业发展速度缓慢,部分县市甚至后退,但是乡村经济却有较大的发展,虽然中西部大部分县市农业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乡村经济发展相对于农业发展来说仍比较缓慢,有的县市乡村经济甚至是呈现负发展。基于以上结论,笔者认为我国应制定全面考虑农村经济部门和农村区域发展差异性的发展政策。

    2016年10期 v.30;No.218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1 ] |[下载次数:585 ] |[引用频次:7 ]
  • 生态文明视角的陕西省资源环境压力评价

    赵先贵;马彩虹;赵晶;肖玲;魏民秀;

    为评价区域资源环境压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了基于足迹家族的资源环境压力评价体系,并用于陕西省的资源环境压力评估。结果表明,1990-2013年陕西省生态压力由中下(Ⅱ_a)降为较低等级(Ⅰ_b),GHG排放由较低(Ⅰ_b)升为中上等级(Ⅱ_b),水资源压力由中上(Ⅱ_b)降为中下等级(Ⅱ_a),资源环境压力由1990的中下(Ⅱ_a)波动降至2003年的很低(Ⅰ_a),再波动升至2013年的中下等级(Ⅱ_a)。空间上,西安和渭南的生态压力很高(Ⅲ_b),咸阳和延安较高(Ⅲ_a),铜川中上(Ⅱ_b),榆林、宝鸡和安康中下(Ⅱ_a),汉中和商洛较低(Ⅰ_b);陕北(榆林和延安)和铜川的GHG排放很高(Ⅲ_b),西安较高(Ⅲ_a),咸阳中上(Ⅱ_b),渭南中下(Ⅱ_a),宝鸡和汉中较低(Ⅰ_b),商洛很低(Ⅰ_a),安康属碳汇(Ⅰs);陕北和除宝鸡以外的关中地区(西安、咸阳、宝鸡、铜川和渭南)的水资源压力很高(Ⅲ_b),宝鸡中下(Ⅱ_a),商洛较低(Ⅰ_b),汉中和安康很低(Ⅰ_a);陕北和西安的资源环境压力很高(Ⅲ_b),铜川、渭南和咸阳较高(Ⅲ_a),宝鸡较低(Ⅰ_b),陕南(商洛、安康和汉中)很低(Ⅰ_a)。降低陕西省资源环境压力的制约因素是GHG排放的快速增高。严守耕地资源红线和依靠农业高新技术、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强森林保育及坚持绿色发展,是提高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关键。

    2016年10期 v.30;No.218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0 ] |[下载次数:585 ] |[引用频次:12 ]
  •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内蒙古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阿荣;陈才;董振华;

    在充分挖掘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特征的基础上,从人口、经济、基础建设、居民生活质量、生态环境等层面构建了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的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和协调度进行评价与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甄别新型城镇化各次系统和各指标的关系。研究结果:内蒙古各盟市之间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高值区分布于"呼包鄂"地区、赤-通地区以及呼伦贝尔市等地区;内蒙古新型城镇化发展属于严重失调、中度失调和轻度失调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受旧型城镇化影响较大,与人口和经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较密切,今后的发展中注重建设和发展生态环境以及城乡一体化方面。

    2016年10期 v.30;No.218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2 ] |[下载次数:1010 ] |[引用频次:42 ]
  • 农业创业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效应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湖北省713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研数据分析

    汪发元;吴学兵;孙文学;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民的创业具有带动效应。为了弄清楚带动效应的影响因素,基于湖北省713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的调研数据,应用有序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效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年龄和对政策的认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规模、土地流转期限、投资和收益额,及其拓展能力等因素对带动农民创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地方政府应当宣传好、落实好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加快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平台建设,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的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当塑造诚实守信形象,强化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创业带动效应。

    2016年10期 v.30;No.218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3 ] |[下载次数:1378 ] |[引用频次:26 ]
  • 畜牧业保险能够稳定农牧民的收入吗?——基于内蒙古包头市奶牛养殖户的问卷调查

    张旭光;赵元凤;

    在种植业收入占农户总收入的比重较低的背景下,研究农业保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可能会因为遗漏重要影响因素而导致结论偏误。为了消除农业收入的重要程度对农业保险收入稳定效应的影响,文中选取畜牧业保险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12年和2013年对内蒙古包头市奶牛养殖户的问卷跟踪调查,采用两阶段模型实证检验农业保险的收入稳定效应。研究表明,参加奶牛保险对养殖户收入增加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农业保险政策的农牧民收入稳定效应明显。因此,加大发展农业保险政策,扩大补贴范围,提高农牧民的保险意识,有利于稳定农牧民的收入,促进农牧民收入的增加。

    2016年10期 v.30;No.218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3 ] |[下载次数:869 ] |[引用频次:32 ]
  •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航空枢纽竞争力分析与战略研究

    吴文婕;杨兆萍;李松;雷军;李东;刘群;

    运用AHP法构建国际航空枢纽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根据竞争力优势程度甄选出经济带中间段7大潜力机场。结果表明:成都、西安、重庆机场凭借优越的支线网络、强大的运营能力以及突出的腹地与临空经济,势必成为西南和中部未来区域的经济发展极,但深居内陆的区位可能牵制国际航线市场的开发。昆明机场网络优势集中在华南地区,远期可定位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枢纽。基于欧亚大陆中心节点的区位优势以及作为国家首都的政治优势,阿拉木图与阿斯塔纳机场在西亚及欧洲重要航空航线中极具优势,但就国内经济发展、民航支线网络以及机场设施承载力等方面,乌鲁木齐机场竞争力优势更为突出。

    2016年10期 v.30;No.218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6 ] |[下载次数:765 ] |[引用频次:23 ]
  •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空间特征及其优化战略决策解析

    杨忍;王洋;徐茜;余昌达;

    文中紧扣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等方面,对中国623个城市的土地利用集约水平评价,揭示其空间分布格局基础上,重点凝练城市土地优化利用的战略层次和措施。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与城市规模等级体系存在一致性。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武汉都市圈、成渝地区城市群等地区的城市土地集约度高,西部地区的地级市、县级市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偏低。2)中国城市土地利用优化战略分为战略目标、约束条件、措施层等。区域层面,以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为导向,统筹区域生产要素配置,促成"产城"高度融合、带动区域就业合理格局。土地利用配置及制度创新层面,创新城乡土地统筹规划机制,对城乡土地进行时间、空间与产业之间合理安排,强化完善基本供地机制,构建城乡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协同挂钩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长效机制。3)对接经济转型、社会结构调整、文化培育、城市空间重塑,合理引导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和数量结构,强化城市规划管理,积极进行城市更新,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水平将是中国城市土地利用转型的核心目标。

    2016年10期 v.30;No.218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1 ] |[下载次数:932 ] |[引用频次:21 ]
  • 基于AMOS模型的农户土地价值观对耕地保护行为的影响研究——以凉州区为例

    张文斌;黄思琴;陈英;

    基于AMOS模型及因子分析法,通过构建土地价值观维度,以凉州区为例定量分析了差异化的土地价值观对耕地保护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土地价值观由土地为本观、土地保障观、土地致富观、土地包袱观和土地权利观五个维度构成具有理论意义。2)农户耕地质量保护程度较弱,但耕地数量保护程度较好,对耕地外部性保护程度较差;从总体来看,农户耕地保护程度较弱。3)持土地包袱观与土地权利观的农户对耕地质量保护、耕地数量保护、耕地外部性保护均产生了负向影响,而持土地为本观、土地保障观、土地致富观的农户对耕地质量保护、耕地数量保护、耕地外部性保护均产生了正向影响。

    2016年10期 v.30;No.218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6 ] |[下载次数:1501 ] |[引用频次:23 ]
  • 选择实验法视角的生态补偿意愿差异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樊辉;赵敏娟;史恒通;

    评估不同群体间及同一群体内流域生态补偿的偏好差异有助于提高政策制定的针对性和可行性,确保政策实施效果。文中基于选择实验法对石羊河流域的900户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城镇居民428户,农村居民472户。利用混合Logit模型对调查数据进行模拟,实证分析了不同群体间及同一群体内生态补偿意愿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石羊河流域居民对自然景观比例、森林覆盖率和草地覆盖率具有较高的生态补偿意愿;2)对所有生态环境属性而言,城镇居民的支付意愿都高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支付意愿最高的属性是森林覆盖率;农村居民支付意愿最高的属性是自然景观比例;3)石羊河流域城镇居民对最佳改善方案的补偿剩余为769.42元/户,农村居民的补偿剩余为504.72元/户。

    2016年10期 v.30;No.218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1 ] |[下载次数:945 ] |[引用频次:31 ]
  • 西北干旱区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以阿勒泰地区为例

    付奇;李波;杨琳琳;张新时;

    生态系统服务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西北干旱区独特的地理特征赋予其宝贵的生态系统服务。以阿勒泰地区为研究区,结合"山盆系统"理论评价了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分析了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固碳释氧4种典型服务的空间分布格局,为研究区的生态保育提供支撑。结果表明,生态系统服务极重要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25.21%,主要位于植被覆盖度高的山地带。因此,我们建议当地政府尽快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禁止在山地带进行大规模开发活动,同时保护好过渡带的传递服务与生态屏障功能。

    2016年10期 v.30;No.218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3 ] |[下载次数:1109 ] |[引用频次:45 ]
  • 1982-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温带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空间分布

    穆松林;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有利于将生态资源量化为生态资产,使生态效益最大化。本研究基于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估算法,利用1982-2014年遥感数据估算的生物量和空间插值的年降水量数据两个生物环境因素对4大类、11小类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进行了校正,进而估算了内蒙古自治区温带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82-2014年33年间:1)内蒙古自治区温带草原单位面积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平均为29780.3元/hm~2。其中,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单位面积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平均分别为2097.71元/hm~2、27110.7元/hm~2和126620元/hm~2。2)内蒙古自治区全区温带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1.6万亿元/年,其中调节服务价值(1.07万亿元/年)>支持服务价值(0.31万亿元/年)>供给服务价值(0.11万亿元/年)>文化服务价值(0.11万亿元/年)。3)内蒙古自治区全区温带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上呈现从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草甸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0.82万亿元/年)>典型草原(0.77万亿元/年)>荒漠草原(0.02万亿元/年)。草原生态服务价值巨大,对生态文明建设起着积极作用,为制定合理的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数据支撑。

    2016年10期 v.30;No.218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7 ] |[下载次数:841 ] |[引用频次:27 ]
  • 干旱胁迫对玉米叶片光响应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于文颖;纪瑞鹏;冯锐;武晋雯;张玉书;

    利用大型移动防雨棚开展玉米干旱胁迫及复水试验,通过分析玉米叶片光响应曲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揭示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玉米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干旱胁迫后玉米净光合速率(Pn)显著降低;当光合有效辐射(PAR)过高时受到强光抑制作用Pn略低,干旱胁迫后受光抑制影响较对照明显;干旱胁迫对玉米光合能力的影响表现为:拔节期>乳熟期>苗期;复水10d后光合作用略有恢复,但恢复较缓慢。2)不同发育期受到干旱胁迫后均表现为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 P)下降,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 N)升高的趋势,但拔节期叶绿素荧光参数对土壤干旱胁迫的响应比苗期、乳熟期更加敏感,下降和升高幅度更大;复水后,叶绿素荧光参数虽略有恢复,但短期内难以达到正常水平。

    2016年10期 v.30;No.218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7 ] |[下载次数:1061 ] |[引用频次:45 ]
  • 不同耕作措施对春小麦生育期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张英英;蔡立群;张仁陟;罗珠珠;武均;

    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连续15年的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传统耕作(T)、免耕(NT)、免耕结合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TS)4种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蔗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过氧化物酶和脱氢酶在春小麦不同生育期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整个生育期0-30cm土层中,与T处理相比,NTS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土壤蔗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过氧化物酶、脱氢酶活性,在整个生育期分别增加了45.28%、60.05%、42.86%、23.75%、31.79%;NT与TS对其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效应。2)相关分析表明五种酶活性除蔗糖酶与过氧化物酶外,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3)生育期与耕作措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不同,其中生育期对上述研究的5种酶活性影响极显著,耕作措施对土壤蔗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脱氢酶影响极显著,二者交互作用对土壤淀粉酶、过氧化物酶及脱氢酶影响极显著。

    2016年10期 v.30;No.218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2 ] |[下载次数:481 ] |[引用频次:22 ]
  • 放牧对小针茅荒漠草原枯落物及植被生产力的影响

    姚国征;高永;杨婷婷;丁勇;马士龙;

    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试验示范基地,设置不同放牧强度和围栏对照5个处理,于2014年的5~10月生长季测定不同放牧强度下小针茅草地枯落物的蓄积量、蓄积动态、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月动态,并探讨了小针茅荒漠草原枯落物蓄积量及地上、地下生物量对放牧强度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围封条件下小针茅群落枯落物蓄积量最大,平均值为29.22g/m~2;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枯落物蓄积量减少;极重度放牧条件下小针茅群落枯落物蓄积量比围封对照区减少了57.77%。2)5-10月生长季,小针茅群落枯落物蓄积量在不同放牧强度下均随时间呈"V"型的变化规律。3)小针茅群落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少,地下根系主要分布在0~10cm深度土层中,占0-30cm地下生物量的57.23%~66.83%,该比例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少。

    2016年10期 v.30;No.218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2 ] |[下载次数:327 ] |[引用频次:8 ]
  • 孑遗植物新疆野苹果种群生命表与生存分析

    刘忠权;董合干;梁巧玲;陈卫民;

    应用"空间代替时间"及匀滑技术,编制新疆野苹果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其死亡曲线和存活曲线,分析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新疆野苹果种群处于生命力相对旺盛的中龄期(Ⅴ、Ⅵ龄级比例最高),但因幼龄个体数目稀少而存在衰退趋势;新疆野苹果的死亡率和消失率随着龄级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种群死亡率在Ⅰ龄级最高(83.2%),Ⅶ龄级最小(28.6%),种群动态表现为前期衰退、中期相对稳定、后期不稳定的特点。

    2016年10期 v.30;No.218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2 ] |[下载次数:568 ] |[引用频次:27 ]
  • 荒漠区药用植物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cium)的组织培养

    王方琳;柴成武;魏小红;马俊梅;李爱德;刘开琳;王昱淇;张莹花;张锦春;杨晓寒;靳承东;

    试验以荒漠区药用植物黑果枸杞无菌苗的子叶、茎段、胚轴为外植体材料,研究不同激素配比的培养基对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培养、丛生芽增殖及生根培养的影响,并筛选适宜各个阶段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子叶是诱导黑果枸杞愈伤组织的最好外植体,在6-BA为0.3mg/L,2,4-D为1.0mg/L时,其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最大值95.1%;较高浓度的细胞分裂6-BA对丛生芽增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6-BA为3.0mg/L、KT 0.3mg/L、NAA 0.5mg/L时丛生芽增殖率达到最大值90.2%,且丛生芽数量多、茎干健壮、生长旺盛;在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减少无机盐的浓度时对黑果枸杞丛生芽生根培养具有促进作用,减少Mg SO4一半,并加入NAA0.5mg/L时,丛生芽生根率达到最大值98.2%,且生根时间最早,主根明显、粗壮且根毛数量多。

    2016年10期 v.30;No.218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1 ] |[下载次数:428 ] |[引用频次:17 ]
  • 山西太岳山31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碳汇功能的研究

    赵敬;康峰峰;韩海荣;程小琴;李海峰;朱江;纪文婧;

    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以山西太岳山31年生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其生物量、各组分碳含量、碳储量及空间分布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华北落叶松单木生物量和胸径、树高之间存在紧密的相关关系。林分平均生物量为166.82t·hm~(-2)。各层次按大小排列为:乔木层(111.95t·hm~(-2))>枯落物层(36.67t·hm~(-2))>草本层(17.85t·hm~(-2))>灌木层(0.35t·hm~(-2))。2)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各组分平均碳含量为(单位:g C·g~(-1)):树干0.4846、树皮0.5030、树枝0.4753、树叶0.4732、根系0.4563、灌木层0.4161、草本层0.2898、土壤层(0~60cm)0.0176,随着土壤深度增加碳含量逐渐降低。3)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178.3t·hm~(-2),其中土壤层为最大碳库,储量为112.97t·hm~(-2),占总碳储量的63.36%。植被层总碳储量为59.06t·hm~(-2),占总碳储量的33.13%。按大小顺序排列为乔木层54.06t·hm~(-2)、草本层4.85t·hm~(-2)、灌木层0.15t·hm~(-2)。枯落物层碳储量为6.26t·hm~(-2),占总储量的3.51%。4)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乔木层年净生产力为9.21t·hm~(-2)·a~(-1),碳素年平均固定量为4.38t·hm~(-2)·a~(-1)。

    2016年10期 v.30;No.218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6 ] |[下载次数:308 ] |[引用频次:9 ]
  • 土地利用回归模型模拟京津冀PM_(2.5)浓度空间分布

    许刚;焦利民;肖丰涛;赵素丽;张欣;

    PM_(2.5)污染暴露评估需要浓度空间分布数据,而稀疏的地面监测点无法满足要求。土地利用回归(LUR)模型是模拟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有效方法,本研究拟探讨LUR模型在中国区域尺度的适用性及精度。选取土地利用、道路交通、人口密度、工业污染源、高程、气象共6类变量建立区域LUR模型模拟京津冀地区2013年PM_(2.5)浓度空间分布。以研究区80个监测点为中心建立0.1km~10km共22个系列缓冲区,表征不同尺度下各变量对PM_(2.5)浓度的影响。双变量相关分析得出161个影响因子与PM_(2.5)浓度的相关性水平,筛选出13个影响因子与PM_(2.5)浓度进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得到区域LUR模型。交叉验证显示模型拟合精度(R~2)达到78.7%,模拟结果显示京津冀PM_(2.5)污染南北差异明显。

    2016年10期 v.30;No.218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3 ] |[下载次数:1863 ] |[引用频次:91 ]
  • 不同厚度地膜覆盖棉花的经济效益和残膜回收分析

    周明冬;王祥金;董合干;候洪;秦晓辉;

    为了研究不同厚度地膜覆盖对棉田经济效益和地膜残留的影响,选择厚度为0.006mm、0.008mm、0.010mm、0.012mm的地膜在新疆棉花主要产区尉犁县进行试验。结果表明:0.010mm和0.012mm厚度地膜种植利润显著高于其他厚度地膜,0.010mm和0.012mm厚度地膜对比0.006mm厚度地膜,使棉花经济效益分别增加11.7%、15.1%;0.010mm和0.012mm厚度地膜的残留量显著低于其他厚度地膜,0.010mm和0.012mm厚度地膜对比0.006mm厚度地膜,使地膜的残留量分别降低60.4%、54.6%。为了促进棉花种植的可持续发展和棉田的可持续利用,覆盖0.010mm和0.012mm厚度地膜为最优选择,0.008mm厚度地膜次之,0.006mm厚度地膜最差。

    2016年10期 v.30;No.218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1 ] |[下载次数:617 ] |[引用频次:48 ]
  • 压实新土体水分动态研究

    张成梁;冯晶晶;赵廷宁;荣立明;

    新土体是资源化利用矿化垃圾和采矿、采石场弃渣石配置而成的工矿企业污染场地植被修复生长基质。为了提高新土体的持水能力,解除弃渣场、尾矿库等困难立地条件下土壤水分对植物存活、生长的制约,本试验对新土体进行不同程度的机械压实,对10~100cm的土壤含水量进行为期2年的观测,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分析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压实显著提高新土体含水量和持水能力。2)由于持水能力增加,重度压实区月平均含水量峰值滞后于月降水量峰值,对照及轻度压实区月平均含水量峰值与月降水量峰值时间一致。3)轻度压实区不同深度的土壤月平均含水量与降水量具有非线性相关关系,重度压实区下层含水量与降水量相关性不显著。4)雨季新土体含水量由雨前含水量和降雨量决定,决定系数为0.657~0.861。随着压实度增加,雨前含水量和降雨量的影响增加。5)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的波动幅度下降,60~100cm土层在观测期间仅接受过1次降雨补给。

    2016年10期 v.30;No.218 12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8 ]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2 ]
  • 陇南土石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分析

    李宗杰;宋玲玲;田青;张富;

    运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分析了陇南土石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研究结果表明:1)30年来陇南土石山区各措施累计调水104.40亿m~3,累计保土1.65亿t,调水保土效益主要来自坡面措施减蚀效益;2)截止到2011年,陇南土石山区获得的经济效益折合人民币359.4亿元,净增产值215.8亿元,累计净效益181.7亿元。累积完成治理面积28.96万hm~2;3)随着治理程度的提高,自然灾害有了一定的控制,受灾程度有了一定的减轻。陇南土石山区治理初期(1979)农业所占比例最大,其他产业产值非常小,说明在该时期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到治理末期(2011)农业比例仍最大,但较1979年有所减小,牧业有所增加。该区通过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2016年10期 v.30;No.218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2 ] |[下载次数:254 ] |[引用频次:5 ]
  • 宁夏河东沙区浅层风沙土土壤含水量季节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

    展秀丽;韩磊;赖荣生;

    为探讨宁夏河东沙区典型沙漠化治理区风沙土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规律,选取了研究区表层及30cm深度的风沙土,采用烘干法及TDR300对土壤含水量进行监测,研究结果显示:1)表层土壤含水量4月底、5月底、6月底平均值较高,7月底土壤含水量最低,8月底和9月底逐渐开始增加。30cm的土壤含水量平均值4月底、8月底及9月底较高,5-7月相对较低。10cm和30cm的土壤含水量均属中等变异,且前者变异系数大于后者。2)不同时间的表层土壤含水量及30cm深处的土壤含水量均表现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30cm的空间变异程度低于10cm的。而表层土壤含水量空间自相关性较强。3)不同时间的表层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不同季节的30cm的土壤含水量空间异质性较相似,6月底、7月底、8月底和9月底空间分布图相似,4月底和5月底,研究区北部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有差异,其它区域空间分布斑块也很相似。30cm处的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基本表现为南部低地与西部坡中部土壤含水量较高,坡中部偏东区域及坡上部土壤含水量较低。

    2016年10期 v.30;No.218 13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9 ] |[下载次数:331 ] |[引用频次:7 ]
  • 氢氧稳定同位素指示的呼和浩特地区土壤水的补给特征

    刘君;聂振龙;段宝谦;田言亮;刘福亮;张琳;

    土壤水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包含了水在包气带中的迁移信息,因此,分析土壤水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特征可以追踪土壤水的迁移过程。文中主要对呼和浩特地区西南部两个孔的包气带土壤剖面中氢氧稳定同位素随深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呼和浩特地区降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区土壤表层的水中的δ~2H和δ~(18)O受到降水中的δ~2H和δ~(18)O的直接影响,同时受到蒸发作用的影响,同位素值产生富集,之后变化幅度逐渐减小,逐渐接近地下水中的同位素值,显示出土壤底部的水分与地下水的交换比较活跃;通过对比该区降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同位素值,发现该区土壤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降水,且降水的补给为季节性补给,补给季节主要是秋季。

    2016年10期 v.30;No.218 14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8 ] |[下载次数:493 ] |[引用频次:35 ]
  • 农户采纳节水灌溉的经济及技术评价研究——以通辽市玉米生产为例

    吕杰;金雪;韩晓燕;

    技术的经济效益及技术效果对技术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通辽市农户玉米生产田块尺度的调查数据,从节水灌溉技术的成本收益、技术使用的产量效果两方面对节水灌溉技术进行经济及技术评价,目的是分析不同推广条件的影响,考量技术使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区农户、经营规模30-50亩、高中及以上学历、一兼农户等条件下,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具有更高的比较优势。该区域玉米生长期最佳用水量处于200m~3/亩到300m~3/亩区间。玉米节水灌溉的增产效果在10kg/亩左右,成本收益效果在130元/亩左右。因此,节水灌溉能够显著节约农户生产成本,实现粮食增产,适宜在有条件地区推广使用。

    2016年10期 v.30;No.218 15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4 ] |[下载次数:704 ] |[引用频次:24 ]
  • 基于干物质积累的滴灌玉米灌溉模型建立与校验

    高慧;唐诚;胡艳飞;王进;褚贵新;

    合理的灌水定额和阶段灌量分配是灌溉农业中灌溉制度的核心,它既是作物高产的前提,也是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连续2年田间小区滴灌试验,研究了玉米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与灌水量和产量的关系,建立了基于阶段干物质积累的滴灌玉米优化灌量估算模型。结果表明:1)本研究基于滴灌玉米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与阶段灌量、产量的关系,依次建立了滴灌玉米在拔节期、吐丝期、灌浆期和乳熟期的灌溉模型。2)由模型得到经济最佳灌量为6798m~3/hm~2;玉米在拔节期、吐丝期、灌浆期和乳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临界值分别为11241kg/hm~2、14104kg/hm~2、29194kg/hm~2和38842kg/hm~2,所需临界灌水量分别为1109m~3/hm~2、2252m~3/hm~2、4553m~3/hm~2和7741m~3/hm~2。3)经田间实际灌量检验,1:1直线间的决定系数(R~2)、根均方差(RMSE)和相对误差(RE)分别为0.8244、5.50%和0.12%,该模型可较好估算北疆地区滴灌玉米在经济最佳灌水量下进行优化阶段灌量分配。

    2016年10期 v.30;No.218 158-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0 ] |[下载次数:217 ] |[引用频次:1 ]
  • 降水对沙地杨树人工林水分利用的影响

    刘凤芹;陈波;高琛;鲁绍伟;李少宁;

    文中以107欧美杨(Populus×euramericanacv."74/76")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DELTA V Advantage同位素比率质谱仪测定杨树茎木质部及各来源水δD、δ~(18)O稳定性同位素值,结合自动气象站(HOBO)连续观测土壤含水量(SWC)、降雨量等环境和气象因子,利用同位素质量守恒多元分析方法,分析降水前后杨树林水分利用策略。结果表明:1)降水在转化为土壤水或地下水的过程中发生同位素富集。与降水前相比,雨后0cm~80cm土层土壤水δD、δ~(18)O值明显呈现出偏正,80cm~120cm之间明显呈现出偏负。2)土层深度与降水前后土壤水δD和δ~(18)O同位素间存在显著的二次多项式关系,R>0.8537。3)雨前杨树林主要利用120cm~180cm处深层土壤水,地下水的贡献率为20%;雨后第一天主要利用0cm~60cm、120cm~180cm处土壤水和雨水,而不利用地下水;雨后第三天与第一天相比降水的贡献率由31%下降为4%,而地下水的贡献率由0%上升为8%;雨后第五天120cm~180cm各土层土壤水在前四组来源水中贡献率分别为100%、99%、100%和88%,地下水的贡献率为18%。4)对于一般性降水,杨树林对其水分利用的衰减期为5d。

    2016年10期 v.30;No.218 165-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1 ] |[下载次数:237 ] |[引用频次:7 ]
  • 秦岭太白山冰缘地貌特征与环境

    张威;刘锐;魏亚刚;柴乐;王斯文;刘亮;

    通过对秦岭主峰太白山野外实地考察,明确海拔3000m以上发育有:石海、石河与石流坡、石冰川与地下暗河、倒石堆与岩屑堆、冰缘岩柱与石堡、雪蚀洼地及石环等典型冰缘地貌,并发现发育有冰缘黄土层存在。从各冰缘砾石组构看,砾石粒径大小不一,堆积混杂无序,砾石AB面倾向东南方向,除石冰川外,砾石AB面倾角值远大于坡面坡度,说明堆积不稳定。通过山体发育环境因素分析,发现因构造、岩性、坡向与山体高度的冰缘地貌存在差异,表现为冻融风化作用下的砾石组合地貌广泛发育,其中山体南坡石海、石冰川与地下暗河、倒石堆与岩屑堆大量典型发育,北坡冰缘岩柱与石堡、石河与石流坡发育典型,同时这也为形成山地灾害提供了条件基础,建议应人为加强干预,尽早制定合理措施。

    2016年10期 v.30;No.218 171-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8 ] |[下载次数:517 ] |[引用频次:8 ]
  • 青藏高原东北部老虎沟流域强消融期冰川径流及其温度日变化特征研究

    张晓鹏;秦翔;吴锦奎;王强;杜文涛;刘宇硕;陈记祖;张雪艳;谢小龙;

    根据老虎沟冰川流域2011年强消融期(强消融期指7-8月份)的水文气象资料,分析了老虎沟冰川流域径流及径流温度的日变化过程和径流、径流温度与气温、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老虎沟冰川流域7月气温在早晨8:00左右最低,17:00达到最高;7月冰川径流在10:00左右最小,在18:00左右达到最大值。7月流量最高值约滞后气温最高值1h左右,流量最低值约滞后气温最低值2h左右;降水对径流既有正反馈也有负反馈,降水发生时,流量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减少。冰川径流温度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一天晚上20:00左右到8:00左右,这段时间的冰川径流温度变化很小,且温度始终处于低值;从8:00到12:00径流温度持续升高,12:00左右径流温度达到日最高值;12:00到20:00左右径流温度逐渐缓慢降低。径流温度和气温之间有较一致的起伏关系,但是冰川径流某一时刻的平均温度起伏很小且温度低,最低温度为0.1℃、最高温度为0.9℃。

    2016年10期 v.30;No.218 179-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2 ] |[下载次数:327 ] |[引用频次:2 ]
  • 近22年结则茶卡湖流域冰川、湖泊变化及原因分析

    李治国;李红忠;吴红波;朱新玉;李学鑫;

    文中利用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SRTM4.1 DEM及ICESat卫星高程数据分别对结则茶卡湖流域的冰川和湖泊面积变化、高程变化、湖泊相对水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91-2013年流域冰川由133.62km~2±0.02km~2退缩至130.26±0.02km~2,共退缩3.36±0.02km~2,退缩百分比为2.5%;2)1991-2013年流域湖泊由107.87km~2±0.02km~2增加至115.82±0.02km~2,共扩张了7.95±0.02km~2,扩张百分比为7.4%;3)2003-2009年流域冰川水当量高度共降低2.77±0.10m(0.40m·a~(-1)),冰川物质损失为0.38±0.01km~3水当量;湖高程共增加1.46±0.10m(0.21m·a~(-1)),相对水量增加0.16±0.01km~3;4)太阳辐射和升温是冰川消融的主要原因,略有增加的降水不能弥补太阳辐射和升温的影响。冰川融水增加是结则茶卡面积扩张、水位升高的主要原因,略有增加的降水和增加的冻土退化和消融量目前不是湖泊水量增加的主要因素。

    2016年10期 v.30;No.218 185-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5 ] |[下载次数:413 ] |[引用频次:3 ]
  • 山东砣矶岛大口北黄土剖面的沉积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丁新潮;曹文;徐树建;倪志超;

    对位于渤海湾岛屿区的砣矶岛中部大口北黄土剖面的粒度特征分析表明:1)大口北黄土剖面粉砂粒级含量最高,砂粒粒级次之,黏土含量最低,总体粒径比较粗,与岛屿区其他黄土相比呈现明显的规律性。荒漠化的渤海湾陆架近物源应是其主要原因;2)根据沉积物粒度组成和粒度频率分布曲线特征,并运用萨胡判别公式对其沉积环境进行判别,可判知大口北黄土沉积为风成沉积;3)根据中值粒径(Md)、环境敏感粒级(>80μm和5~10μm)、砂粒百分含量和黏粒百分含量等指标,并结合实际的野外观察,将该剖面划分现代耕作层、黄土层和古土壤层,记录了剖面形成以来区域古气候环境及渤海湾海平面变化的历史过程。

    2016年10期 v.30;No.218 19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3 ] |[下载次数:314 ] |[引用频次:11 ]
  • 基于空间错位理论的陕西省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质量研究

    王红艳;马耀峰;

    陕西省是我国西部的旅游大省,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文中基于空间错位理论,运用重力模型、二维矩阵等方法,探讨了陕西省10地市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之间的错位程度。研究发现: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和入境旅游流流质重心存在空间错位,两者重心错位0.25个纬度,0.13个经度。二维组合矩阵来看,陕西省60%的城市发生错位,发生明显空间错位的区域都集中在陕西地形最狭窄的地方,如延安、渭南和咸阳。具体错位可以分为5种类型,双高区,双低区,双中低区,正错位区和负错位区。西安为双高区,榆林为双低区,双中低区为商洛和安康,正错位区为铜川、咸阳和汉中,负错位区为渭南、宝鸡和延安。总体研究表明,陕西关中城市群总体高质量错位,陕南和陕北城市群低质量匹配,陕西省旅游发展两极分化较严重。

    2016年10期 v.30;No.218 198-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2 ] |[下载次数:1285 ] |[引用频次:43 ]
  • 基于消费者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研究——以呼和浩特市为例

    刘丽娟;吕兴洋;

    随着旅游影响的日益扩大,目的地之间的竞争加剧,品牌化成为旅游目的地获取优势的有力工具,但有关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的研究欠缺。文中从消费者视角出发,构建了包含五个维度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模型,并借助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的价值构成维度包括区域形象、目的地品牌知名度、目的地品牌形象、目的地感知质量和目的地品牌忠诚。同时,这些维度不是并列的,存在着特定的路径关系。对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的管理可以从其构成维度入手,通过强化构成维度全面提升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

    2016年10期 v.30;No.218 204-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9 ] |[下载次数:947 ] |[引用频次:2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