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文斌;王涛;冯伟;姚冬梅;李卫;
低覆盖度治沙理论是以疏林或稀疏灌丛植被格局的演变为内涵,外延出优化格局的风沙物理和生态水文原理与过程;组合了林学边行优势与生态学界面效益理论,形成的一套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有机结合的生态修复理论。该理论开创了植被在低覆盖度(15%-25%)下实现防沙治沙目标的新领域,显著提高了稀疏植被的阻风固沙和水分利用效率,提出了不同生物气候区低覆盖度治沙的控制密度和基本原则,支撑了2015年《国家造林技术规程》(旱区部分)的修订。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已成为指导我国防沙治沙工程的重要理论,引领了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有力地推进了防沙治沙事业的进步。
2017年01期 v.31;No.221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57 ] |[引用频次:49 ] - 王锋;李紧想;陈进国;刘娟;吴从新;
基于预期未来人口密度加速增长和绿色GDP(GGDP)重启的背景,参考2004年国家绿色经济核算公告,核算出各省2004-2013年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然后运用面板模型分析了人口密度、能源消费、绿色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并检验了能源消费的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沿海经济发达省市和部分化石能源较贫乏省市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主要化石能源开采省市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密度与能源消费、绿色经济发展均呈倒"U"型曲线关系且人口密度的拐点值都大于现实值;能源消费与绿色经济发展呈线性关系且在人口密度与绿色经济发展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而调节效应并不显著。
2017年01期 v.31;No.221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78 ] |[引用频次:63 ] - 高标;房骄;卢晓玲;李玉波;
以白城市为例,基于农业碳排放计算模型对区域农业碳排放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其时序演变过程;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探究了区域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演进关系;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基准情景与基于碳约束的低碳情景的比较研究,探析了区域农业碳减排潜力。结果表明:1999-2013年,研究区农业碳排放量的时序变化分为三个阶段:低速增长阶段→高速增长阶段→波动阶段,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时序变化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状态;组成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化肥、水稻种植、牛养殖、羊养殖、猪养殖所占比例较大,化肥和水稻种植为其中较活跃的增长因素;研究区农业碳排放量、农业碳排放强度的EKC分别呈二次、三次曲线,均符合EKC假设的"倒U型";2014-2020年,低碳情景较基准情景共可累计减排850.4009万t。研究结果基本反映了区域农业碳排放的普遍规律,对于评判区域农业的生态经济效益,以及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01期 v.31;No.221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79 ] |[引用频次:127 ] - 杨彬;宁小莉;
城镇化的综合测度以及空间格局演化的研究,对于揭示城镇化发展的内在机理以及协调城市或区域之间发展的竞争与竞合关系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文中基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四维一体的研究视角,综合构建了城镇化测度指标体系,运用GIS方法,对2000-2013年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驱动力主要为土地城镇化以及经济城镇化,但前者片面强调了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扩张,忽视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而后者仍是由工业化的大力带动,经济城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吉林省推进的仍是一条粗放式和外延式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与国内发达省份相比,吉林省城镇化发展动力不足,城镇化发展质量较低以及效益不高,与发达省份的差距愈加明显,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之路任重而道远。
2017年01期 v.31;No.221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23 ] |[引用频次:20 ] - 蒋海波;石培基;李骞国;陈芸芬;
文中运用SLEUTH城市扩展模型,借助GIS、RS技术,以酒(泉)嘉(峪关)地区1990、1996、2006、2014年Landsat TM/ETM+影像作为研究区基础数据来源,对酒泉市、嘉峪关市的城市空间扩展进行模拟与预测。文中主要设置了四种情景模式:自然发展趋势方案、环境友好型发展方案、紧凑型城市发展方案、规划引导发展方案。结果表明:在自然发展趋势方案下,城市的空间扩展完全是无序的、不科学的;在环境友好型发展方案下,城市空间扩展比较有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小,有效的保护了城市内部及周围的生态绿地和耕地;在紧凑型城市发展方案下,城市空间扩展主要以边缘增长和建成区内部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为主;在规划引导发展方案下,城市的发展主要体现了政府的意愿,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使城市周边的大量优质农田遭到了破坏。
2017年01期 v.31;No.221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38 ] |[引用频次:19 ] - 韦良焕;于坤;莫治新;鞠美庭;
在IPCC和中国《省级温室气体编制指南》的基础上,计算了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和青海五省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结果表明:2000-2012西北五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且CO2的排放量最多,其次是CH4和N2O,能源消费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是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最主要的,而煤炭的消费又是能源消费中最核心的;万元GDP温室气体排放量均呈现下降趋势,说明能源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人均温室气体、单位面积温室气体均快速增长,2012年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是宁夏,其次是青海,新疆、陕西和甘肃;单位面积温室气体也是宁夏最高,其次为陕西、甘肃、新疆和青海,均高于应对全球气候目标的人均、单位面积温室气体排放量。因此,西北五省将面临严峻的节能减排任务。
2017年01期 v.31;No.221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60 ] |[引用频次:16 ] - 佟金萍;陈国栋;杨足膺;柏楚;
为进一步促进居民可持续消费、打造低碳生活方式,基于2000~2013年我国29个省区的数据,利用非动态门槛面板模型考察了居民消费水平对生活碳排放影响的门槛效应与地区差异。结果表明:居民消费水平对生活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城镇化水平小于门槛值,居民消费水平会对生活碳排放有较强的增长作用,越过门槛值时,这种增长作用有所减缓;随着居民生活煤炭消费比例的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对生活碳排放的增长作用越来越强。另外,居民消费水平对生活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最后,提出鼓励居民可持续消费和抑制生活碳排放的相关对策建议。
2017年01期 v.31;No.221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27 ] |[引用频次:36 ] - 陈芸芬;雒占福;
城市基础教育资源是城市社会公众基本的保障性教育资源,其空间布局不仅反映了广大社会公众享受教育资源的便捷性与公平性,而且反映了城市公共设施的空间配置效率。以中小学代表城市基础教育资源,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采用分布类型点格局指数与覆盖度指数(FSAC模型),定量分析了兰州市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布局效率。结果表明:1)兰州市中心城市基础教育资源呈现典型的河谷带状组团式分布特征、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态势、差异显著的空间分布类型与空间功能分区下的单位制属性特征;2)兰州市中心城区中学和小学都呈现鲜明的(组团)核心-外围效应,即位于各城区组团核心的街道,其中小学的就学效率高,服务区覆盖范围较大,目前应维持现有布局,而远离各城区组团核心的街道,其中小学的就学效率低,服务区覆盖范围小,目前应适当增加中小学的数量,以增强服务覆盖范围;3)兰州市中心城区中学和小学空间重复覆盖率亦呈现出核心-外围的特征,且中学空间布局的核心-外围效应要强于小学,针对组团核心区存在高重复率问题,应发挥组团核心区人口密度大的特点,增加单位制外子女的就学比例,增强对外服务功能,弱化附属学校的排他性问题。
2017年01期 v.31;No.221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1661 ] |[引用频次:63 ] - 赵映慧;郭晶鹏;赵旭朦;唐蕾;王艳杰;
2015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颁布,"一带一路"战略正式实施。从12306网和携程网以及航空公司官方网获得我国"一带一路"城市间的铁路客运车次和航空客运班次数据,采用SNA和GIS分析对"一带一路"城市的网络联系、网络层级、中心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铁路客运网络中武汉居于中心地位,广深线、武广线、沪杭线、沈长线在"一带一路"中具有重要的轴带作用;2)上海、广深、成都为"一带一路"城市航空客运网络的三大中心;3)两类网络存在较大差异,但广州和上海在两类客运网络中的联系总量都很大,中心性都很高。
2017年01期 v.31;No.221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00 ] |[引用频次:27 ] - 阿依努尔·艾尼;玉米提·哈力克;金华;古力比亚·乌买尔;吴珊娇;
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探讨了塔里木河下游农二师31、34和35团居民对人工输水工程效益的认知、态度以及对节约用水措施实施的支持率,总共300份问卷。结果表明:被调查者中有61.12%了解人工输水工程;88.18%支持该工程继续实施;75%认为人工输水后当地生态环境有了显著好转;84.79%认为节约农业用水是输水工程的重要部分,极力支持;75.68%对于目前的水灌溉系统表示满意。根据被调查者基本信息,使用SPSS软件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被调查者基本信息与支持人工输水意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被调查者支持人工输水工程的意愿主要受文化程度、职业和家庭月收入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以为人工输水今后的优化及可持续性提供咨询与建议。
2017年01期 v.31;No.221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4 ] |[引用频次:4 ] - 蒲春玲;刘志有;胡赛;闫志明;刘超;张影;陶崇鑫;
实现资源开发与非自愿移民搬迁安置的平衡,是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以新疆典型县市为样本区,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取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方法,从非自愿搬迁移民的个人基本特征、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制度因素4方面10项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分析西部"矿农复合区"非自愿移民搬迁的障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征地补偿标准、土地征收政策因素影响最为显著且与非自愿移民搬迁意愿呈正相关关系,被征地面积、安置方式、社会保障情况、年龄等因素影响较为显著,而收入来源、受教育程度、家庭人数、家庭年收入水平4项指标影响不显著。
2017年01期 v.31;No.221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2 ] |[引用频次:10 ] - 王晶;肖海峰;
利用2014年中国西部五省(内蒙古、青海、新疆、四川、山西)绒毛用羊农牧户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GMM法对影响农牧户养殖规模的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绒毛用羊单位养殖收益、单位养殖成本、农牧户个人及家庭特征、相关扶持政策对农牧户养殖规模均有重要影响,单位养羊收益与成本对养殖规模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畜牧良种保护与补贴政策对养殖规模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年龄与受教育程度对农牧户养殖规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养殖时长与是否担任村干部对养殖规模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畜牧机械购置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奖励、金融扶持政策、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养殖方式及家庭劳动力人口等影响因素不显著,可能会成为制约绒毛用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潜在因素,应给与特别关注。最后从饲草料供应体系建设、相关政策扶持力度、组织化程度、技术推广与培训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017年01期 v.31;No.221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10 ] |[引用频次:24 ] - 杨婧;褚鹏飞;王明玖;白永飞;
基于长期放牧控制实验平台,研究了内蒙古典型草原群落在两种降水年型(平水年和丰水年)和两种地形系统(平地和坡地)条件下的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对不同载畜率(0、1.5、3.0、4.5、6.0、7.5、9.0羊单位/hm~2)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载畜率的增加,地上现存生物量逐渐降低。两种降水年型不同地形条件下,载畜率为3.0和4.5羊单位/hm~2处理均获得较高的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平均比对照区增加了30.87%,而重度放牧(SR=7.5、9.0羊单位/hm~2)处理则降低了13.53%。羊公顷增重随载畜率的增加逐渐升高,载畜率为3.0和4.5羊单位/hm~2处理的平均只羊增重均高于其他处理。综合分析初级和次级生产力的变化趋势可知,本试验条件下内蒙古典型草原牧场的最适载畜率为3.0~4.5羊单位/hm~2。
2017年01期 v.31;No.221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507 ] |[引用频次:24 ] - 陈治国;李晨;辛冲冲;李成友;李红;
文中基于LA-AIDS模型,运用ITSUR估计法,对新疆城镇居民八大类商品消费支出的收入弹性、自价格弹性及交叉价格弹性进行了有效测算,深入认识了新疆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研究表明:食品和衣着支出的收入弹性小于1,其他类的收入弹性大于1;居住和服务项目的自价格弹性小于0,其他类的自价格弹性大于0;各类消费品的交叉价格弹性都有正有负,均兼具替代和互补关系,除食品交叉价格弹性的绝对值较低外,其他类的交叉价格弹性的绝对值均较高。从实证结果来看,新疆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总体不高,消费结构不尽合理,有待刺激居民消费决策、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
2017年01期 v.31;No.221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55 ] |[引用频次:22 ] - 祁剑青;
陕西秦岭以北盛行窑居生活方式,运用文化生态学方法对陕西窑居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环境塑造了靠崖窑、地坑窑、锢窑等不同的窑居类型。地形地貌限制了窑居的选址、提供了建筑材料。主窑的朝向以朝南、朝东为佳,为扩大采光面积,陕北多安满堂门窗,关中多门窗分设,采光面积较小,这为气候条件的反映。靠崖窑主要分布于黄土丘陵沟壑地带、黄土塬边及冲沟地带,其南界起于秦岭北麓,北界止于长城沿线;地坑窑分布于渭北黄土台塬的塬面;锢窑需要有一定面积的平地,主要随建筑材料分布,多见于陕北长城内外风沙地貌区、河谷阶地地貌区、石质地貌区。窑居的生产生活设施、建筑质量为经济环境的反映;窑居的选址与营造、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皆受制于区域社会文化环境。
2017年01期 v.31;No.221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39 ] |[引用频次:7 ] - 张宝林;程爽;
利用16年(2000-2015)的MODIS(the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数据对源于蒙古南部的112次沙尘天气进行了遥感监测与分析。研究表明通过MODIS真彩色合成影像和热红外波段亮度温度差识别、提取沙尘信息,可以实时、稳定快捷地获取沙尘来源、沙尘天气影响过程和范围等。多年多点的监测表明蒙古南部的沙尘主要起源于西南部山区和东南部平原,南部戈壁为重要的尘源补充,东南部沙尘源近年来有向北蔓延趋势。通过与MODIS土地利用数据和更高分辨率Landsat遥感数据进行叠置分析表明,利用MODIS土地利用等低空间分辨率数据判断沙尘源区仍然具有不确定性,沙尘源的研究还需要更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作为东亚重要的沙尘源之一,蒙古南部沙尘源的解析对于理解全球沙尘问题,完善沙尘模型和灾害性沙尘天气的预测预报具有重要意义,并可据此因地制宜地提出科学有效的对策,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017年01期 v.31;No.221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37 ] |[引用频次:11 ] - 高君亮;吴波;高永;罗凤敏;党晓宏;蒙仲举;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获取了吉兰泰盐湖北部风蚀粗粒化地表不同粒级风蚀颗粒的百分含量,并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对各粒级颗粒的空间异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高度可蚀(<0.42mm)、半可蚀(0.42~0.84mm)和不可蚀(>0.84mm)颗粒百分含量的均值分别为17.20%、20.73%和47.38%,说明研究区地表物质组成以不可蚀颗粒为主。2)高度可蚀、半可蚀和不可蚀颗粒含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53.31%、32.75%和41.58%,3者的半方差函数最优拟合理论模型均为指数模型,变异系数和半方差函数模型说明地表物质组成中,颗粒越小,其空间分布的变异性越大。3)3类风蚀颗粒的空间分布格局均呈斑块状,说明颗粒空间分布格局是由结构因素和随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成土母质、风蚀及植被分布状况是造成不同粒级颗粒分布出现差异的主要驱动力,此外,人为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颗粒的再分布。
2017年01期 v.31;No.221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332 ] |[引用频次:3 ] - 赵蕾;曹议丹;高伟明;
文中采用GPS-RTK技术,于2008~2015年每年5月和10月对大圩顶沙丘进行定位采点断面测量,在Map Info软件的支持下,对大圩顶沙丘的变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起沙风的作用下沙丘的移动主要集中在风季,特别是大风作用下沙丘移动明显,沙丘整体每年10月~次年5月移动速度比5月~10月大,而受合成风的影响沙丘整体向西南方向移动。另外受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沙丘砂源补充减少,沙丘高度下降,进而促使沙丘移动速度加快。
2017年01期 v.31;No.221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6 ] |[引用频次:5 ] - 慕文玲;霍文;何清;杨兴华;杨帆;
文中利用新疆塔中站2013年5月、6月的三维风速、温度和水汽脉动资料,运用涡旋相关计算法得出了塔中人工绿地与自然沙面感热通量、潜热通量。结果表明,塔中地区人工绿地与自然沙面地表热量输送主要是以感热输送为主,人工绿地最大感热通量变化范围160-220W·m~(-2),自然沙面变化范围170-270W·m~(-2),自然沙面感热通量高于人工绿地,并且变化幅度较大,6时之前感热通量为负值,之后出现正值,19时左右变为负值,即它的符号改变出现在日出、日落前后。人工绿地与自然沙面潜热通量相比,人工绿地潜热通量高于自然沙面,自然沙面潜热通量最大值变化范围10-80W·m~(-2),人工绿地变化范围30-80W·m~(-2),并且自然沙面潜热通量的变化幅度较大。
2017年01期 v.31;No.221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2 ] |[引用频次:11 ] - 张少婷;肖国杰;范广洲;李谢辉;刘琰琰;
文中利用青海省28个气象观测站从1960年到2013年的逐月日照时数观测资料,分别采用气候趋势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解、Morlet小波分析以及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该省近54a日照时数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青海日照空间分布呈现自东南向西北梯度增加的趋势。2)青海西北部一方面是青海日照最为丰富的地区,另一方面也是日照时数减少最显著的区域;东南部地区日照较少,日照气候倾向率为正值,但只有4个站点显著增加。3)从第一主分量来看,近54a间青海日照时数的随时间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全面减少,自1996年突变,从日照偏多期进入明显偏少期。4)年际波动明显,存在多时间尺度的特征,主要的振荡周期在5a、10a和25a左右。
2017年01期 v.31;No.221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45 ] |[引用频次:17 ] - 林思雨;熊嘉武;钟问;曹文秋;胡红英;
对东天山天东局辖区内的11个国有林场的直翅目昆虫的分布状况及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结合新疆大学昆虫标本馆历年积累的采自东天山的直翅目标本,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分布于新疆东天山的直翅目昆虫总计84种,隶属于11科62属,其中西伯利亚蝗Gomphocerus sibiricus(L.)与普通草螽Conocephalus disxolar Thumb.为优势种;东天山直翅目昆虫物种多样性水平相对较高的林场有6个,其中玛纳斯林场最高Shannon-Wiener指数为2.73;奇台林场与木垒林场森林植被相似,所采集昆虫相似性系数最高为0.889;各林场的均匀度指数均较高,均大于0.70。
2017年01期 v.31;No.221 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713 ] |[引用频次:14 ] - 贾振宇;于洁;德英;武自念;穆怀彬;
为了探寻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AMF)对羊草抗旱性的作用效果,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干旱胁迫条件下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地表多抱囊霉(Dive.versiforme)及两者混合接种对羊草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方式AMF的侵染率分别为17%、56%、50%;相较于未接种的植株,三个处理干旱胁迫下生物量分别增加了0.85、1.77、7.63倍;生长速度分别增加了9.5、13.9、9.9倍;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干旱胁迫下显著高于未接种处理,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未接种处理。综合评估处理间抗旱性的强弱排序为:地表多抱囊霉接种>混合接种>摩西球囊霉接种。
2017年01期 v.31;No.221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28 ] |[引用频次:30 ] - 罗成科;肖国举;张峰举;李茜;
为探明不同浓度土壤复合盐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利用盆栽的方式人为设置不同浓度土壤含盐量(0.05%、0.1%、0.2%、0.3%、0.4%),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不同浓度土壤复合盐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土壤复合盐胁迫对水稻株高无明显影响;0.1%的土壤盐分促进了水稻植株干重、产量、整精米率、恶白粒率、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的增加;0.2-0.4%的土壤盐分引起了水稻植株干重、产量和整精米率的明显下降,同时造成了稻米中恶白粒率、蛋白质含量的显著提高,但并没有影响直链淀粉的含量。以上试验结果表明,低浓度盐分(0.1%)有利于改善水稻产量和品质,高浓度盐分(0.2-0.4%)易引起水稻减产和品质变劣,建议将土壤盐分含量0.1%作为盐碱地水稻生产的临界盐分指标。本研究结果为建立盐碱地水稻高产优质种植技术提供基础资料。
2017年01期 v.31;No.221 137-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40 ] |[引用频次:92 ] - 王飞;刘世增;康才周;李得禄;陈政融;李雪洮;
以田间8年生沙地云杉为试验材料,研究干旱胁迫对沙地云杉的光合、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为沙地云杉在干旱荒漠区的推广应用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随着干旱胁迫加剧,沙地云杉的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0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也随之降低,当土壤含水量为17%时,净光合速率(Pn)最大。胞间C02浓度(Ci)和气孔导度(Gs)同时降低,说明气孔因素是导致沙地云杉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因素。(2)干旱胁迫对沙地云杉叶绿素荧光参数均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最大光化学效率PSII(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对干旱胁迫的反应较为敏感,可作为评价沙地云杉抗旱能力的参考指标。综合分析各项指标表明,干旱胁迫对沙地云杉的光合荧光特性影响显著,气孔因素是导致沙地云杉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因素。
2017年01期 v.31;No.221 14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03 ] |[引用频次:91 ] - 马振勇;杜虎林;刘荣国;严子柱;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施锌肥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规律、生理特性及块茎主要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全生育期,施锌处理(Zn)马铃薯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和叶片的SPAD值均高于CK处理,花期(出苗后44d、54d)喷施锌肥后,叶绿素含量差异,上叶部达1%显著水平,下叶部达5%显著水平。上、中、下叶部SPAD值Zn处理比CK处理分别增加5.7%、7.6%,6.3%、9.2%,4.5%、6.7%;2)出苗后30d马铃薯根系活力差异出现变化,在此前,CK处理﹥Zn处理,此后CK处理<Zn处理;3)产量、淀粉含量和块茎中的锌含量,Zn处理分别比CK处理高17.93%、18.81%、244.58%,其中产量、淀粉含量和块茎中的锌含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VC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2017年01期 v.31;No.221 14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50 ] |[引用频次:39 ] - 张靖;王平;刘淑英;康慧玲;王瑞;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对蚕豆成熟期干生物量、籽粒产量、养分吸收量以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施氮、磷水平下(N180.0kg/hm~2、P2O5120.0kg/hm~2),有机无机配施以及单施有机肥的肥效均高于无机肥配施以及单施无机肥。羊粪+氮磷配施(MNP),籽粒产量、全株吸氮量、籽粒吸氮量、全株氮肥吸收利用率、全株钾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钾肥农学利用效率均最高,分别达到6557.6kg/hm~2、227.36kg/hm~2、162.73kg/hm~2、45.49%、173.74%、5.47(kg/kg)、20.78(kg/kg),其中籽粒产量,比对照(CK)、秸秆+氮磷配施(SNP)、氮磷钾配施(NPK)、羊粪+氮配施(MN)、羊粪(M)分别增产17.67%、6.86%、4.57%、1.75%、4.99%。羊粪+氮配施(MN),籽粒吸钾量、籽粒氮肥吸收利用率、籽粒磷肥吸收利用率、籽粒钾肥吸收利用率、磷肥农学利用效率均最高,分别达到81.33kg/hm~2、34.80%、12.38%、81.95%、12.11(kg/kg)。羊粪(M),全株干生物量、全株吸磷量、籽粒吸磷量、全株吸钾量、全株磷肥吸收利用率均最高,分别达到15043.73kg/hm~2、33.85kg/hm~2、27.00kg/hm~2、194.23kg/hm~2、20.55%。
2017年01期 v.31;No.221 154-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4 ] |[引用频次:18 ] - 张绍良;张黎明;侯湖平;陈浮;马静;
自然修复的现实必要性、理论可能性和技术可行性一直备受争议。本文通过对自然修复研究的系统回顾,全面梳理自然修复的理论基础、技术关键、理念构成、应用条件等的不同观点,阐明了自然修复的概念、特性、机理,总结了现有技术、应用范围。分析表明:自然修复并不拒绝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是改变了人在生态修复中的地位,变主宰为辅助;自然修复的理论基础是生态恢复力理论;在矿区生态系统的修复中,自然修复相比人工工程修复具有更大的应用空间和更广泛的适应性。创新自然修复理论和开发自然修复技术,对我国东部关闭矿山的生态治理、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矿山建设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7年01期 v.31;No.221 160-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03 ] |[引用频次:98 ] - 邵杰;李瑛;井晶晶;董美玲;
在分析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根据同位素测试结果,重点分析了地下水、泉水及地表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和氚同位素的分布特征。潜水δD变化范围为-87.71~-75.40‰,δ18O为-12.80~-10.91‰。承压水δD为-90.44~-65.57‰,δ18O为-13.08~-8.17‰。地下水氚浓度主要集中在15~30TU范围内,绝大部分地下水为1953年以前所补给。地下水与地表水均起源于当地大气降水。潜水与承压水水力联系较强,潜水与承压水属于同一含水系统,在开发过程中要十分注重保护这一含水系统,防止过度开发导致含水系统遭到破坏。
2017年01期 v.31;No.221 16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1 ] |[引用频次:10 ] - 卫文;陈宗宇;
识别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是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管理地下水资源的重要前提。文中根据松嫩平原月大气降水同位素数据,建立了当地大气降水线方程δD=7.29δ~(18)O-0.81‰;通过分析研究区内110件地下水样品的环境同位素(~2H、~(18)O、~3H)特征以及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识别出了研究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结果表明:第四系潜水补给来源以当地降水为主,受蒸发作用影响强烈;第四系承压水补给来源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山前平原的侧向补给(降水来源)或上层第四系潜水的渗透补给;另一种可能是δ~(18)O值更为贫化的山区降水入渗所形成的侧向补给。新近系泰康组与大安组承压水的补给来源为历史时期的古降水,其水汽来源特征与现今相比更加湿润。
2017年01期 v.31;No.221 173-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14 ] |[引用频次:14 ] - 刘宝河;左合君;董智;王嫣娇;杨阳;闫敏;李钢铁;
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冬季一次降雪后积雪厚度和积雪密度两个指标的持续测量,研究了观测期18d内的积雪密实化过程,分时段和观测时间点对两个指标的变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比较发现积雪厚度具有更好的阶段变化特征,因此依据积雪厚度划分法,将积雪密实化过程分为剧烈变化期(前24h)、快速变化期(24h-48h)和稳步发展期(48h之后)三个阶段。其中剧烈变化期和快速变化期分别完成整个积雪密实化过程的52.63%和12.17%,说明积雪在前期较短时间内快速密实;短期内不同观测时间点的积雪密度由于受气温的主要影响出现小幅波动,14:00测得的积雪密度值最高,8:00和20:00差别不大。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季节性积雪区积雪资源的估算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2017年01期 v.31;No.221 17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9 ] |[引用频次:19 ] - 苏建军;孙根年;
利用1999-2012年统计数据,采用重心模型、新地理集中度指数、一致性指数及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中国旅游投资与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与差异。结果表明;旅游投资重心一直位于旅游经济重心的西部方向,且旅游投资迁移速度滞后于旅游经济重心的步伐。旅游投资与旅游经济发展不仅在南北,也在东西方向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从二者重心经纬度变化比较看,旅游投资与旅游经济的经、纬度变化方向基本一致,但变化幅度差异较大;旅游投资与旅游经济的集中度不断减弱,表明空间布局趋于合理,但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差异显著;旅游经济发展不仅受旅游投资影响明显,而且对其冲击响应也较突出。
2017年01期 v.31;No.221 185-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42 ] |[引用频次:46 ] - 唐承财;马蕾;宋昌耀;
文中首先简述北京雾霾天气的成因、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分析近年来北京入境旅游发展特点。其次,在对北京雾霾天气及其治理、入境旅游业发展分析的基础上计算出北京市雾霾天气与入境旅游相关系数为-0.77。第三,以2004~2012年为时间序列选择北京8个主要客源国(地)构建面板数据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验证了雾霾天气对北京入境旅游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雾霾天气是显著影响北京市入境旅游规模变动的因素,在控制控制个体效应的情况下雾霾天气因素能够解释北京市入境旅游规模20%的变化;雾霾天气因素每变动1%,北京入境旅游相应地绝对地变动25.41万人次。雾霾天气对北京市入境旅游规模影响具有延期效应,并随时间推移影响效应呈现倒"U"型,滞后两年的大气污染对本年度入境旅游规模影响效果最大。
2017年01期 v.31;No.221 19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32 ] |[引用频次:45 ] - 周厚强;李立华;何长娟;
以西藏神湖拉姆拉措为例,对该地汉族旅游者出游的精神动机和游客类型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拉姆拉措的汉族旅游者出游动机可以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观光猎奇、休闲放松、加强联系、探索自我和神圣超越,但观光猎奇和休闲放松仍是多数人出游的基础动机,动机层次越高,所覆盖人数越少;该地的汉族游客可分为四类:加强联系型旅游者、探索自我型旅游者、以神圣超越为主导动机的需求多样型旅游者和观光猎奇型旅游者,并且,四类旅游者仅在宗教信仰和旅行伴侣上的分异达到显著水平。
2017年01期 v.31;No.221 198-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63 ] |[引用频次:19 ] - 刘梦圆;赵媛;李亚兵;
以旅游者角度为切入点,利用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数据,对徐州市旅游者人口统计学、旅游动机和偏好、旅游客源地空间分布以及旅游者空间路径选择等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徐州市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应针对客源市场加大宣传促销、完善旅游交通线路设计、加强旅游区域合作等旅游发展的对策措施。
2017年01期 v.31;No.221 203-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15 ] |[引用频次:22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