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动态演进及收敛性研究

    田云;张俊飚;

    利用DEA-Malmquist模型考察了我国30个省(市、区)1994~2012年的低碳农业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Kernel密度函数和经济增长收敛理论探讨了其动态演进与收敛性。结果表明:1)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水平省域差异明显,北京以绝对优势占据榜首,海南则处在最后一位;从增长源泉来看,农业前沿技术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而技术效率改善所起到的作用相对较少。2)我国低碳农业生产率地区差距在样本考察期内缩小趋势较为明显。其中,农业技术效率经历了一个扩大、缩小、扩大的波动起伏过程,最终差距明显扩大;农业前沿技术进步则经历了一个扩大、大幅缩小、缩小的变化过程,最终地区差距明显缩小。3)总体而言,全国及东、中、部地区均不存在显著的σ收敛,但同时却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

    2017年03期 v.31;No.223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77 ] |[引用频次:50 ]
  • 中国省域城镇化与用水结构的空间库兹涅茨曲线拟合与研判

    曹飞;

    为研究中国城镇化与用水结构的动态关系,选用2004~2013年中国省域空间面板数据,研究了中国城镇化与用水结构之间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用水比重及用水强度呈现倒N型曲线,且大多数省区处在下降前的爬坡阶段;工业用水比重与生活用水比重属于N型曲线,且大多数省区处在上升前的下坡阶段。总体来看,工业化与城镇化带来的工业用水比重及生活用水比重上升所带来的压力,要大于农业用水比重下降而带来的用水缓解。应对城镇化背景下的用水问题,需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技术创新、经营方式创新,同时需要制定协同联动的区域用水、治水机制。

    2017年03期 v.31;No.223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92 ] |[引用频次:14 ]
  • 中国生态省建设水平评价研究

    田时中;

    依据国家环境保护部2008年修订的生态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法、熵值法计算评价指标的权数及相应数值的"标准量化值",通过权数与指标量化值构建综合评价指数模型,对我国16个生态试点省2013年生态省建设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我国生态省建设存在地区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生态建设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2)东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系统建设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系统建设优于西部地区;3)西部地区生态系统建设优于中、东部,东部地区生态建设稍好于中部地区,但差别不大;4)中部地区环境系统建设优于东部和西部,西部要优于东部。因此,建议东部地区进一步提高环保产业比重和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降低地下水超采率和基尼系数,促进生态省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中部地区需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西部地区以保护脆弱生态环境为目标,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

    2017年03期 v.31;No.223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70 ] |[引用频次:15 ]
  • 1970s-2015年长春市城市扩张过程时空动态分析

    王灿;王继富;任春颖;王宗明;姚云长;

    本研究以长时间序列的Landsat MSS/TM/OLI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提取获得1970s-2015年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信息,通过构建年均扩展指数模型、凸壳边界、空间样带梯度区域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来分析近40多年来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城市扩张速度来看,1970s-2015年间,高速扩展单元数呈上升趋势,城市扩张速度加快;从城市扩张类型来看,在5个时段内长春市城市扩张类型分别为填充型、外延型、填充型、外延型、填充型;从城市扩张的方向特征来看,长春市总体为中心城区外扩模式;从土地利用类型转化来看,1970s-2015年长春市4种建设用地类型面积均为增长趋势,彼此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转化。

    2017年03期 v.31;No.223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26 ] |[引用频次:24 ]
  • 干旱区绿洲城市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双向调控策略

    唐宏;黄凤;冉瑞平;刘云强;

    选择干旱区典型绿洲城市乌鲁木齐,构建系统仿真模型对未来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预警分析,并在既定经济增速与基本稳定的用水总量控制下,探讨乌鲁木齐产业结构调整与水资源调配的优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供用水方案下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的支撑能力有明显差异,水资源短缺将较大程度限制城市健康发展;2)在供水总量基本稳定状况下,乌鲁木齐市用水结构的调整方向在于生产用水结构,工业需水比例大幅上升,农业需水比例迅速下降;3)未来乌鲁木齐市应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农业生产应以满足城市居民的蔬菜需求为主,工业上应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提高低、中耗水行业产值比重。

    2017年03期 v.31;No.223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96 ] |[引用频次:11 ]
  • 家庭生命周期、农户贫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湖北恩施州的微观数据

    李贝;李海鹏;苏祖勤;

    基于恩施州龙凤镇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探讨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户家庭生命周期、贫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基于现行贫困划分标准,受访地区高达27.20%的农户家庭处于贫困状态,其中以萎缩家庭组贫困率最高,衰退家庭组和扩大核心家庭组紧随其后,成熟核心家庭组最低。2)在引入家庭生命周期变量之后,户主文化程度、兼业时间以及人均耕地面积、是否遭受重大疾病或伤残等4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具体表现为,户主文化程度低、兼业时间短、人们耕地面积少、遭受过重大疾病或伤残的农户家庭更容易陷入贫困状态。3)农户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对其是否陷入贫困状态能产生显著影响,由此导致影响农户家庭贫困与否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通常会存在一定差异,甚至同一因素在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向也不尽相同。

    2017年03期 v.31;No.223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87 ] |[引用频次:19 ]
  • 地下水超采区农业生态补偿政策节水效果分析

    吴乐;孔德帅;李颖;靳乐山;

    在地下水超采区农业生态补偿中,种植结构调整、冬小麦春灌节水、非农作物替代农作物三项政策是参与农户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地下水压采主要措施,综合分析三种政策的节水效果对于实现地下水压采的政策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地区的实地调研,对试点区域内上述三政策的节水效果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种植结构调整政策的节水效果最优,冬小麦春灌节水政策的节水效果不理想。根据各政策的节水效果以及区域实际情况,实现政策实施的"精准化",将对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03期 v.31;No.223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16 ] |[引用频次:32 ]
  • 基于CVM的牧户对减畜政策的受偿意愿分析

    韦惠兰;祁应军;

    研究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受偿意愿,对完善新一轮(2016-2020)的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甘肃省玛曲县为研究区域,通过条件价值评估法(CVM)调查研究区牧民对当前实施的减畜政策的态度和受偿意愿,初步的统计分析发现,被访牧户中有59.81%的牧户愿意减畜,而40.19%的不愿意减畜的牧户认为当前实施的补偿标准太低,无法弥补因减畜造成的家庭经济损失。通过计量模型分析发现:牧户对减畜的支持态度主要与家庭劳动力负担系数、草场承包规模、联户情况、草场健康状况以及牲畜规模呈正相关,与草场租赁情况呈负相关;而牧户对减畜的受偿意愿额度主要由牧户受教育年限、家庭牧业收入、草场承包规模、牲畜规模以及联户情况等决定;根据CVM法估算了被访牧户的受偿意愿的期望值为E(WTA)=12.61元/亩,而通过Tobit模型计算了被访牧户户均理论受偿意愿值为WTA=12.16元/亩,但在政策实施中玛曲县草畜平衡奖励标准为2.18元/亩,进一步说明现行补偿标准明显偏低。

    2017年03期 v.31;No.223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57 ] |[引用频次:44 ]
  • 新疆牧户人工牧草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李静;孟梅;

    牧草地是畜牧业发展的根本,牧草地流转对于提高牧户生产经济效益,加快牧民增收和牧区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选择新疆三大牧业大区作为项目区,随机选取项目区典型村的牧户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定性定量分析与规范实证分析相结合,分析出人工牧草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变量。研究针对牧户是否愿意流转人工牧草地,运用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得出影响牧户流转意愿的主要因素有户主文化程度、家庭劳动力人数、牧户拥有人工牧草地面积、牲畜养殖方式、牧草地流转前家庭收入来源、流转后家庭收入变化及种植饲料是否足够用于喂养自家的牲畜等,并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牧户人工牧草地流转意愿。最后根据结论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完善牧草地流转机制。

    2017年03期 v.31;No.223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9 ] |[引用频次:21 ]
  • 锡林郭勒盟草原流转驱动因素的实证研究

    张美艳;张立中;韦敬楠;辛姝玉;

    以锡林郭勒盟牧户调研数据为基础,运用Probit模型分析草原流转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比较利益差异是草原流转主导因素和根本动力,牧户禀赋是草原流转原始驱动力,而外部政策是影响草原流转的加速器。牧户通过比较非牧就业收入与草原畜牧业经营收入、家庭劳动力生产所需草原与家庭现有草原规模以及草原流转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确定是否进行流转。加入合作社与获得贷款对草原转入的边际效应较大,牧户承包草原面积也是其影响因素。对于转出牧户而言,非牧就业的影响程度较大,获得贷款、投保养老保险、草原生态补助奖励资金、家庭人口数也对其影响显著。

    2017年03期 v.31;No.223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1 ] |[引用频次:22 ]
  • 典型沙漠化地区农户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感知与适应——以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为例

    郭秀丽;周立华;陈勇;赵敏敏;王睿;

    沙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理解农户对生态变化的感知与适应策略选择倾向对于制定科学的生态环境治理政策至关重要。采用参与式的农村评估法(PRA)对地处库布其沙漠腹地的杭锦旗不同区域农户的生态环境变化感知与适应进行了调查与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与2000年相比,大部分农户认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好转了。其中,牧区受访户对生态好转的认知度低于农区;为改善生态环境,农户在生态保护政策的引导下,采取了向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改变养殖模式、减少牲畜数量、抽取地下水、精耕细作等措施应对生态环境变化。除精耕细作外,牧区农户采用其他适应策略的比例均远高于农区;农户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感知与适应具有区域差异性和空间层次性,农户对经济机会的响应影响着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感知与适应策略选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政策建议。

    2017年03期 v.31;No.223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47 ] |[引用频次:17 ]
  • 基于实验经济学的养殖企业污染治理政策选择行为分析

    潘丹;

    基于实验经济学的视角,以全国5省238个生猪养殖企业为调查对象,设置了技术支持、排污费、技术标准、沼气补贴和粪肥交易市场五项畜禽污染治理政策属性,运用选择实验方法分析了养殖企业畜禽污染治理政策的选择行为,并引入廉价磋商方法降低选择实验方法的假设偏误。研究表明:全面技术支持、排污费、技术标准、沼气补贴和粪肥交易市场等五种畜禽污染治理政策对养殖企业的选择行为有显著影响,一般技术支持政策对养殖企业的选择行为没有影响;养殖企业对粪肥交易市场政策的偏好最高,其次为沼气补贴政策和技术标准政策,再次为排污费政策,最后为全面技术支持政策;廉价磋商法在畜禽污染治理政策边际价值较高时,可以缩小假设偏误,当畜禽污染治理政策边际价值较低时,无法发挥纠正向上偏误的作用。

    2017年03期 v.31;No.223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02 ] |[引用频次:9 ]
  • 适应性视角下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

    于洪蕾;曾坚;

    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为研究对象,以适应性为导向展开研究。通过对当前世界范围内城市雨水管理技术发展的多样性分析,和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城市水问题复杂而导致的需求多样化两方面背景的分析,在技术层面提出基于功能主义的选择观,分析了低影响开发、水敏性城市设计、可持续排水系统等雨水管理技术的适应范围和侧重点;策略层面通过对海绵设施六大功能的整合,提出了"消纳、截留和利用"等三项关键性适应策略,并对海绵设施的功能与应用进行分类;实施层面从城市建设途径的角度提出了"保护、更新和新建"等适应性策略。

    2017年03期 v.31;No.223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66 ] |[引用频次:45 ]
  • 气象因素对西安市城区空气质量的影响

    李琛;刘瑾;王彦民;

    以西安市城区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气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气象因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在各污染等级下,气温T和露点温度Td与气态污染物SO_2、CO、NO_2呈显著负相关,与O3呈显著正相关;4级污染时,露点温度Td与PM_(2.5)呈显著负相关,气温T与PM_(10)呈显著正相关;3、4级时,气温T与PM_(2.5)呈显著负相关。3级污染时,仅有气压趋势Pa对PM_(2.5)、PM_(10)、SO_2、CO存在显著相关性;4级及以上污染时,大气压P0、平均海平面大气压P与各污染物浓度间的显著相关性基本一致。4级污染时,湿度RH与PM_(10)和NO_2呈显著负相关,4级及以上污染时,RH与SO_2呈显著负相关。PM_(10)主成分回归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拟合优度很好且无多重共线性,CO、NO_2、PM_(2.5)、T、Td、RH对PM_(10)浓度存在显著影响。

    2017年03期 v.31;No.223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68 ] |[引用频次:41 ]
  • 铅锌尾矿中重金属形态分布与毒性浸出特征研究

    陈璐;文方;程艳;何秉宇;

    以铅锌尾矿为研究对象,用改进BCR法探讨Pb、Zn、Cd、Cr、Cu五种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TCLP法研究重金属毒性浸出特征,并将金属形态含量与浸出含量做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尾矿金属含量低于下层尾矿,Zn、Cd、Cu、Cr主要以残渣态为主,Pb主要以弱酸提取态为主,表层尾矿中Pb、Zn、Cd的弱酸提取态比例系数高于下层尾矿;下层尾矿浸出含量均高于表层,Zn、Pb、Cd浸出含量均超标;在本文既定的实验条件下,不考虑重金属性质、含量差异的情况下,重金属弱酸提取态和可还原态与浸出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铅锌尾矿应重点关注Pb、Zn、Cd的环境污染,尾矿堆积过程中会造成下层尾矿中重金属含量增加和金属Zn、Pb、Cd活性降低,以弱酸提取态和可还原态之和评价尾矿重金属有效性较合理。

    2017年03期 v.31;No.223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36 ] |[引用频次:39 ]
  • 中国林业生产效率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罗小锋;李兆亮;李容容;薛龙飞;

    以国家实施林权制度改革以来的2003~2014年为研究时段,在测算中国各省份林业生产效率的基础上,综合运用ESDA技术、基尼系数等方法分析其时空差异,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研究林业生产效率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林业生产效率逐年上升,但总体仍然偏低,高效率省份上升幅度较小,低效率省份增长幅度较大。2)林业生产效率的空间差异明显,且呈缩小态势。高效率省份集中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中部和东南沿海一带,低效率省份则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3)人均GDP、林业系统职工收入、林业工作者素质、病虫鼠害发生率对林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显著。应采取差别化林业发展政策,通过提升从业者素质、增加职工收入、降低病虫鼠害发生率等手段提升我国林业生产效率。

    2017年03期 v.31;No.223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11 ] |[引用频次:45 ]
  • 林农采用林业技术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以辽宁省半干旱地区为例

    杨燕;翟印礼;

    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和多项式Logistic模型对辽宁省半干旱地区朝阳、彰武199个林农采用传统营林生产技术、林地清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6%的林农采用传统营林生产技术,林农采用利用法这种林地清理技术的较多,化学农药是林农防治病虫害的主要手段。社会资本、林地面积、参加技术培训显著影响林农营林生产技术的采用行为。经营方式和社会资本、性别、参加技术培训正向影响林地清理技术的采用行为。参加技术培训、外出务工、收入构成、受教育程度正向影响林农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采用行为,年龄负向影响林农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采用行为。

    2017年03期 v.31;No.223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2 ] |[引用频次:24 ]
  • 干旱区农田林网生态工程的稳定性评价研究——基于新疆Y县的考察

    张朝辉;

    农田林网生态工程是增强农区生态安全、提升农田抗干扰能力、实现农业增产丰收的人工系统工程,是干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生态基础。通过对新疆Y县的考察,从营林结构、管护抚育与工程效益三个维度设计干旱区农田林网生态工程稳定性测度指标体系,应用ANP方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农田林网生态工程运行稳定性与结构稳定性评价模型,测度并评价新疆Y县农田林网生态工程稳定性。结果表明:1)从运行稳定性来看,Y县农田林网生态工程基本处于脆弱状态,工程运行的整体稳定性弱化;2)从结构稳定性来看,Y县农田林网生态工程接近于结构稳定性状态,但凸显为低效稳定水平;3)Y县应强化农田林网生态工程的营林结构科学性、管护抚育有序性、工程效益的稳定性,以实现农田林网生态工程的多维稳定与效能增益。

    2017年03期 v.31;No.223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7 ] |[引用频次:5 ]
  • 盐渍土植穴结构控制与穴内阻盐成效

    文科军;岳亚云;吴丽萍;欧胜菊;钱凯;

    为提高盐渍土退化系统的绿化生态重建成效,须实施以穴尺度为单元的精准控制技术。运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构建以耐盐树种、袋质材料、填料种类和沸石用量为自变量的植穴结构控制(PHCC)单元,测定各因素不同水平组合下土壤全盐量,获取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及最佳组合。结果表明:除耐盐树种外,其他因素对植穴内土壤全盐量降低效果均极显著,各因素的影响主次顺序为:袋质材料>填料种类>沸石用量>耐盐树种;如树种选用绒毛白蜡、边缘材料为反渗透膜、衬底材料为草炭、沸石用量为200g这一最优因素水平组合,可使穴内全盐量比穴外减低88.49~90.23%,其可靠性为95%。

    2017年03期 v.31;No.223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0 ]
  • 内蒙古野生有毒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刘利红;刘博;曹瑞;岳秀贤;刘冠志;刘果厚;

    文中采用查阅资料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野生有毒植物水分生态型、生活型、有毒部位、有毒化学成分、分布分别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共有野生有毒植物351种,隶属于187属67科,占内蒙古野生维管植物全部科、属、种的50.0%、27.5%、15.5%;水分生态型以中生植物占绝对优势,共272种,占总种数的77.5%,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共294种,占总种数的83.8%。有毒植物在草原分布最多,有163种,其次是草甸、森林、山地。全株有毒的植物249种,占总种数的70.9%。植物有毒化学成分复杂,含生物碱类的植物最多,共120种,含甙类的植物次之,114种。

    2017年03期 v.31;No.223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92 ] |[引用频次:11 ]
  • 北京7种经济林吸滞PM2.5特征及其价值评估

    刘凤芹;刘斌;鲁绍伟;李少宁;杨超;

    文中选取北京7个经济林树种,在仅考虑生态功能前提下,分析其作为园林绿化树种的吸滞PM_(2.5)特征,探讨叶表面形态特征对其影响,并利用合理指标评估其生态价值。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吸滞PM_(2.5)量介于0.089~0.258μg·cm-2,排序为:苹果>桃>枣>梨>核桃>杏>樱桃;吸滞PM_(2.5)量均在7、8月份较高,5月份较低;叶表面形态特征复杂,较为粗糙的叶片吸滞PM_(2.5)能力强;苹果吸滞PM_(2.5)量为0.83 kg·hm~(-2)·a-1,价值量约为67.47元·hm~(-2)·a-1。

    2017年03期 v.31;No.223 12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8 ] |[引用频次:12 ]
  • 青海省黄土丘陵区主要林分土壤微量元素丰缺状况研究

    赵串串;王媛;高瑞梅;

    以青海省黄土丘陵区为例,对比分析了土壤中有效态微量元素Cu、Fe、Mn、Zn、B在不同林地类型中的含量差异及其与土壤有机质、p H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土壤中有效态Fe和B含量极其丰富,达到高等水平;Cu含量比较丰富处于中等水平;Zn含量较为丰富,处于中低水平;Mn含量极其缺乏,处于极低或低水平。不同林型中,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的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较高。2)各微量元素有效性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Fe、Cu、B、Zn、Mn,Fe的有效性指数最高(7.613),Mn的有效性指数最小(0.722)且有效性指数均小于1。不同林分中微量元素有效性综合指数顺序为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针叶林>阔叶林。3)有机质与有效态Fe呈极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p H与有效态Cu、Fe、Mn、Zn含量呈负相关关系。

    2017年03期 v.31;No.223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0 ] |[引用频次:48 ]
  • 1961-2014年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和气温时间变化特征研究

    顾朝军;穆兴民;高鹏;孙文义;赵广举;

    降水和气温是影响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建设的关键气象要素。以黄土高原73个气象站1961-2014年降水和气温实测资料为基础,采用Mann-Kendall法、Hurst指数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降水和气温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年、春、夏及秋季平均降水量年际变化趋势均不显著(P>0.05),但冬季以1.41mm/10a的倾向率显著上升(P<0.01),且在1971年发生突变。年、春、秋、冬季平均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且突变时间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中期。73站中,73.9%的站表现为朝着暖干化方向发展,19.2%的站呈现暖湿化态势,但冬季整个黄土高原暖湿化现象明显。降水量具有5a的第一主周期,气温存在13a的第一主周期。

    2017年03期 v.31;No.223 136-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1350 ] |[引用频次:68 ]
  • 塔里木盆地西部博古孜河剖面记录的亚洲内陆干旱化及其成因

    张志高;滕晓华;韩文霞;张宏亮;娄延军;刘雪;

    亚洲内陆干旱化是全球新生代大陆环境变化中最引人瞩目的重大事件,其形成与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和新生代全球变冷等因素密切相关。文中对塔里木盆地西部博古孜河剖面晚中新世-早更新世湖相-扇三角洲相沉积序列进行了初步的色度和地球化学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干旱化至少始于5.7Ma,3.7-2.1Ma,干旱化逐渐增强。3.7-2.1Ma,受局地地形的影响,山体隆升截留西风水汽,发生局部水文事件。约2.1Ma后,盆地持续干旱化。我们认为晚中新世-更新世青藏高原、天山的隆升,帕米尔高原的隆升与向北推挤以及阿来依谷地的关闭是5.7Ma以来亚洲内陆干旱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2017年03期 v.31;No.223 14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291 ] |[引用频次:4 ]
  • 2001-2014年新疆阿尔泰地区积雪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陈丽萍;李忠勤;张慧;怀保娟;

    基于2001-2014年的MODIS10A2积雪产品数据,对新疆阿尔泰地区积雪的年际变化特征、年内变化特征及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年内积雪一般由10月中旬左右便开始累积建立,在第二年1月份积雪覆盖面积到最大值,7月份积雪覆盖面积达到最小值,其中,冬季积雪面积所占比例最大,夏季最小。2)2001-2014年新疆阿尔泰地区积雪覆盖面积呈减少趋势。阿尔泰地区积雪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北部积雪分布明显多于南部,山区及高海拔地区为积雪频次分布的高值区,平原及流域地区为积雪覆盖频次的低值区。3)永久性积雪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北部的高海拔区(3000-3923m),且面积较小。

    2017年03期 v.31;No.223 15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455 ] |[引用频次:17 ]
  • 青藏高原湖泊与气候变化的GRA空间响应

    邢宇;孙永军;李文庆;李瑜;付长亮;

    利用地形图、MSS、TM、ETM和CBERS数据以及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数据,通过人机交互目视解译获取5期湖泊水体信息,时间跨度37年左右;然后,根据年份分别生成5期遥感数据的时相分布图,以此图层再分别控制生成全区的气温、降水差值镶嵌的变化图;最后,基于Arc GIS软件对湖泊和气候变化进行基于像元的灰色关联度计算,并按流域单元对其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2006年左右,面积大于0.1km2的湖泊有45693.37km2,整体先减少1190.52km2,1990年后持续增加了6429.18km2,37年净增加了5238.66km2;在青藏高原北、西、南边缘地带的大多地区气温升高对湖泊增加的影响比降水大,在青藏高原腹部地区降水对湖泊变化的关联度较高。

    2017年03期 v.31;No.223 158-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372 ] |[引用频次:7 ]
  • 长时间尺度的京津冀平原区地下水动态模拟及演变特征

    李雪;张元;周鹏鹏;叶思源;

    地下水资源是京津冀平原的主要供水水源,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和地质环境显著地受到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地下水位动态是对人类和自然等影响的直接响应。针对于多因素作用下的平原区地下水位动态,文中基于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和观测孔水位数据分析,综合利用数值模拟方法重现了平原区长时间尺度的不同空间尺度(全区、典型地段)下地下水位演变过程,揭示了平原区地下水水位动态机制。结果表明:近50年,全区平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下降速率为0.36m/a;大面积浅层降落漏斗形成,石家庄漏斗中心水位下降速率最快,为1.1m/a;2001~2010年地下水平均补给速率(154.97mm/a)比1961~1970年减少6.2%,地下水更新能力明显减弱。地下水开采强度常年多于补给资源,导致了不同空间尺度上地下水位的下降,开采是影响地下水动态的主导因素,降水是限制地下水补给更新的主要因素。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平原区未来供水安全仍会面临挑战。

    2017年03期 v.31;No.223 164-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23 ] |[引用频次:24 ]
  • 酒泉东盆地与张掖盆地地质接触关系及其电性特征研究

    卢放;阎红霞;胡文广;连捷;

    酒泉东盆地与张掖盆地之间的地质接触关系,至今为止还没有系统的研究。酒泉东盆地与张掖盆地之间的水力联系一直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分析区域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区地质和电性特征研究工作,对比了地质接触关系与电性特征的符合程度,并进一步分析了酒泉东盆地与张掖盆地的地质接触关系和水力联系。电性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酒泉东盆地与张掖盆地地质接触关系及其电性特征存在明显的一一对应关系。研究结论认为酒泉东盆地与张掖盆地的地质接触关系为北西-南东向的古近系新近系泥岩、砂质泥岩隆起,且该隆起导致酒泉东盆地与张掖盆地在中、南部地下水水力联系比较微弱,而北部基本无水力联系。研究工作为黑河中游地下水水资源量评价、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017年03期 v.31;No.223 171-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9 ] |[引用频次:3 ]
  • 河套盆地构造控水研究及地下水系统划分

    杨会峰;张翼龙;孟瑞芳;

    河套盆地为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周边由盆-山之间的断裂围限,受新构造运动影响,盆地内部形成三凹陷两隆起的构造地貌格局,控制着地下水系统的空间分布;盆山之间的断裂、盆地内部两个隆起的边界断裂以及黄河等地表水系共同控制着地下水流系统的分布特征。文中在凹陷与隆起、断裂与水系等构造地貌对地下水流系统控制分析的基础上,首次对河套平原地下水系统进行了划分。依据区域地下水流系统,把河套平原划分为6个一级地下水系统,依据中间地下水流系统,进一步划分为14个二级地下水系统。研究成果对该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资源管理与合理开发利用及其他相关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03期 v.31;No.223 177-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31 ] |[引用频次:30 ]
  • 采煤对陕北榆溪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分析——以杭来湾煤矿开采区为例

    董震雨;王双明;

    陕北榆林榆溪河流域属于生态脆弱区,煤炭开采活动严重影响了其地下水资源及地表生态环境,导致该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质变差,但很难分析评价其影响程度。以杭来湾煤矿为例,在分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冒裂带高度、地下水静储量、地下水动储量、采空区积水的计算和实地采集水样的检测,定量识别和定性分析了煤矿开采对榆溪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破坏影响。结果表明杭来湾首采区煤炭开采造成的地下水静储量破坏值为29.76万m3,动储量破坏值为1.35万m3/h,采空区积水为5991.52万m3;开采后地下水水质基本达标,影响较小。为了补偿地下水资源的破坏,须加强矿坑水的综合利用。

    2017年03期 v.31;No.223 185-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85 ] |[引用频次:24 ]
  • 环境态度、引导用语与绿色出行意向研究

    陈凯;邓婷;

    政府机构等相关组织往往利用引导用语来促进公众绿色出行,但这些引导用语是否能起到作用,目前学术界尚缺乏实证研究。文中通过设计2(高/低环境态度)x2(强势/非强势引导用语)实验,对北京市消费者展开问卷调查,对收集的419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以感知重要性、感知严重性为环境态度,探讨在强势和非强势引导用语下消费者的绿色出行意向。研究结果表明:在环境态度较高时,强势引导用语对绿色出行意向促进作用更大;在环境态度较低时,非强势引导用语对绿色出行意向促进作用更大;环境态度对绿色出行意向的促进作用大于引导用语对绿色出行意向的促进作用。研究结论为提升引导用语的使用效果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2017年03期 v.31;No.223 19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07 ] |[引用频次:35 ]
  • 基于DEMATEL的川藏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甘俊伟;杨龙;李进军;

    旅游业作为川藏两省区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亟待提升。从区域旅游产品、旅游支撑条件以及区域旅游管理三个维度系统分析了川藏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应用DEMATEL方法定量分析了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根据量化结果进行因果分类和重要性分析,识别出政策支持力度、市场需求、旅游服务质量与市场秩序以及基础设施能力等因素对川藏旅游产业竞争力起关键性作用,同时针对性提出我国川藏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2017年03期 v.31;No.223 197-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58 ] |[引用频次:44 ]
  • 丝绸之路背景下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问题研究

    南宇;孙建飞;张萍;

    在旅游业欣欣向荣发展形势下,西北民族地区的旅游业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甘南藏族自治州文物古迹知名度高、旅游资源丰厚、少数民族风情浓郁、文化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资源禀赋有可能使民族地区成为国内外游客主要的旅游目的地,文中在分析甘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状况的背景下,对目前的融合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甘肃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指导[1]。

    2017年03期 v.31;No.223 203-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61 ] |[引用频次:6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