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沙化土地治理区农户生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甘肃省12县域调查数据

    韦惠兰;王光耀;

    对农户生活满意度的研究分析,不仅能衡量农户的实际幸福程度,也间接的测度了农户实际生活的生态环境状况。论文基于甘肃省沙化土地治理区与非治理区农户的调查数据,在对治理区与非治理区农户生活满意度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对农户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治理区农户生活满意度高于非治理区农户生活满意度;在影响因素方面,农户特征中的年龄、健康状况、家庭土地规模和家庭总收入,社会文化资本中的农业类电视节目,环境特征中的沙尘暴次数、绿洲面积变化情况,认知程度中的环境演化趋势等因素对农户生活满意度影响显著。

    2017年04期 v.31;No.224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64 ] |[引用频次:17 ]
  • 沙化土地治理区农户生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甘肃省12县域调查数据

    韦惠兰;王光耀;

    对农户生活满意度的研究分析,不仅能衡量农户的实际幸福程度,也间接的测度了农户实际生活的生态环境状况。论文基于甘肃省沙化土地治理区与非治理区农户的调查数据,在对治理区与非治理区农户生活满意度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对农户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治理区农户生活满意度高于非治理区农户生活满意度;在影响因素方面,农户特征中的年龄、健康状况、家庭土地规模和家庭总收入,社会文化资本中的农业类电视节目,环境特征中的沙尘暴次数、绿洲面积变化情况,认知程度中的环境演化趋势等因素对农户生活满意度影响显著。

    2017年04期 v.31;No.224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64 ] |[引用频次:17 ]
  • 中国牛奶市场供需关系及预测分析-基于局部均衡模型

    程长林;任爱胜;陈林;

    通过研究当期我国牛奶市场供求关系,预测未来我国牛奶市场供给与需求走势。以1990-2014年国内国际牛奶产量、价格、消费、贸易情况等为基础样本,建立包括牛奶供给、需求、进出口贸易、价格联系以及市场出清为内容的局部均衡模型,并对牛奶市场2015-2020年主要变量的发展状况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牛奶供给受前一期奶牛存栏量以及牛奶价格影响较大,城乡居民牛奶消费受收入、价格、安全因素以及消费习惯影响较大。预测结果表明我国牛奶产量、城乡居民消费量以及进口量还将不断增加,国内牛奶价格将出现小幅持续上涨,未来国内牛奶市场还有很大潜力。

    2017年04期 v.31;No.224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08 ] |[引用频次:19 ]
  • 中国牛奶市场供需关系及预测分析-基于局部均衡模型

    程长林;任爱胜;陈林;

    通过研究当期我国牛奶市场供求关系,预测未来我国牛奶市场供给与需求走势。以1990-2014年国内国际牛奶产量、价格、消费、贸易情况等为基础样本,建立包括牛奶供给、需求、进出口贸易、价格联系以及市场出清为内容的局部均衡模型,并对牛奶市场2015-2020年主要变量的发展状况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牛奶供给受前一期奶牛存栏量以及牛奶价格影响较大,城乡居民牛奶消费受收入、价格、安全因素以及消费习惯影响较大。预测结果表明我国牛奶产量、城乡居民消费量以及进口量还将不断增加,国内牛奶价格将出现小幅持续上涨,未来国内牛奶市场还有很大潜力。

    2017年04期 v.31;No.224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08 ] |[引用频次:19 ]
  • 内蒙古资源环境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研究

    赵丽霞;谭超;

    资源环境是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效率和创新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双轮,资源环境要素通过政府干预实现资源配置与效率的高度匹配是体制完善的重点,科技创新提升资源环境效率是经济增长的着力点,因此,研究资源环境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借助政府干预与科技创新。政府干预有利于发挥资源环境要素的配置效率,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资源环境要素的利用效率,在节约资源环境要素的基础上推动经济增长。立足于此,文中以内蒙古自治区2003-2014年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内蒙古地区资源环境要素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与政府干预影响经济增长,研究发现,政府干预、科技创新与资源环境要素本身对经济增长都有一定影响,而内蒙古的经济增长以耗费地区特色资源为代价,本来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促进效应为0.20,在资源环境要素的约束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增加到0.30,内蒙古可通过加强资源环境的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的增长。

    2017年04期 v.31;No.224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59 ] |[引用频次:7 ]
  • 内蒙古资源环境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研究

    赵丽霞;谭超;

    资源环境是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效率和创新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双轮,资源环境要素通过政府干预实现资源配置与效率的高度匹配是体制完善的重点,科技创新提升资源环境效率是经济增长的着力点,因此,研究资源环境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借助政府干预与科技创新。政府干预有利于发挥资源环境要素的配置效率,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资源环境要素的利用效率,在节约资源环境要素的基础上推动经济增长。立足于此,文中以内蒙古自治区2003-2014年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内蒙古地区资源环境要素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与政府干预影响经济增长,研究发现,政府干预、科技创新与资源环境要素本身对经济增长都有一定影响,而内蒙古的经济增长以耗费地区特色资源为代价,本来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促进效应为0.20,在资源环境要素的约束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增加到0.30,内蒙古可通过加强资源环境的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的增长。

    2017年04期 v.31;No.224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59 ] |[引用频次:7 ]
  • 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新疆棉花生产技术效率分析——以棉农问卷调查数据为例

    徐榕阳;马琼;

    以新疆棉花分布为依据,抽取310户棉农为样本获取调查数据,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法分析了新疆棉农的生产技术效率。结果表明:化肥、地膜和灌溉等投入因素对棉花生产函数影响显著,棉农的家庭总收入水平、棉农培训的季节、种植规模等对棉花效率损失函数影响显著;新疆最大技术效率(0.9721)的棉农与最小技术效率(0.1571)的棉农棉花生产技术效率差异很大,通过提高低水平棉农的生产技术效率,新疆棉花产量存在43.54%的提升空间;研究还发现,棉花种植规模对棉花生产技术效率有影响,棉花生产的适度规模种植能提升其技术效率。

    2017年04期 v.31;No.224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20 ] |[引用频次:39 ]
  • 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新疆棉花生产技术效率分析——以棉农问卷调查数据为例

    徐榕阳;马琼;

    以新疆棉花分布为依据,抽取310户棉农为样本获取调查数据,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法分析了新疆棉农的生产技术效率。结果表明:化肥、地膜和灌溉等投入因素对棉花生产函数影响显著,棉农的家庭总收入水平、棉农培训的季节、种植规模等对棉花效率损失函数影响显著;新疆最大技术效率(0.9721)的棉农与最小技术效率(0.1571)的棉农棉花生产技术效率差异很大,通过提高低水平棉农的生产技术效率,新疆棉花产量存在43.54%的提升空间;研究还发现,棉花种植规模对棉花生产技术效率有影响,棉花生产的适度规模种植能提升其技术效率。

    2017年04期 v.31;No.224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20 ] |[引用频次:39 ]
  • 天津区域减排政策经济与排放影响

    温丹辉;孙振清;

    文中讨论了天津区域减排政策对经济和碳排放的影响。采用动态递归CGE模型,考察了4种不同的发展情景,包括1个基准情景和3个政策情景。经模拟,既定减排政策下的参考情景中天津会在2025年前排放达峰,排放峰值约为2.65亿吨;宽松情景下的经济增速比参考情景高0.3个百分点,但达峰时间推迟到2025年之后,峰值约2.91亿吨;低碳情景下经济增速比参考情景低0.4个百分点,但达峰时间提前到2020年,峰值约2.47亿吨。减排政策有助于调整天津产业结构,但不必然导致经济转型,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还需要其他配套政策。

    2017年04期 v.31;No.224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9 ] |[引用频次:4 ]
  • 天津区域减排政策经济与排放影响

    温丹辉;孙振清;

    文中讨论了天津区域减排政策对经济和碳排放的影响。采用动态递归CGE模型,考察了4种不同的发展情景,包括1个基准情景和3个政策情景。经模拟,既定减排政策下的参考情景中天津会在2025年前排放达峰,排放峰值约为2.65亿吨;宽松情景下的经济增速比参考情景高0.3个百分点,但达峰时间推迟到2025年之后,峰值约2.91亿吨;低碳情景下经济增速比参考情景低0.4个百分点,但达峰时间提前到2020年,峰值约2.47亿吨。减排政策有助于调整天津产业结构,但不必然导致经济转型,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还需要其他配套政策。

    2017年04期 v.31;No.224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9 ] |[引用频次:4 ]
  •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群发展情景仿真模拟——以呼包鄂地区为例

    佟宝全;

    随着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对主体功能区的动态变化模拟将成为优化其空间格局的科学依据。文中选择呼包鄂为研究区,以2007-2015年数据为基本资料,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以最低脆弱度为约束,对研究区2016-2020年间发展情景进行仿真。模拟表明:人口与经济规模对研究区经济持续发展以及脆弱性的降低无显著作用。应进行相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经济增长与社会持续发展,提升生态环境的综合质量,进而降低区域发展的脆弱性。

    2017年04期 v.31;No.224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28 ] |[引用频次:35 ]
  •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群发展情景仿真模拟——以呼包鄂地区为例

    佟宝全;

    随着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对主体功能区的动态变化模拟将成为优化其空间格局的科学依据。文中选择呼包鄂为研究区,以2007-2015年数据为基本资料,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以最低脆弱度为约束,对研究区2016-2020年间发展情景进行仿真。模拟表明:人口与经济规模对研究区经济持续发展以及脆弱性的降低无显著作用。应进行相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经济增长与社会持续发展,提升生态环境的综合质量,进而降低区域发展的脆弱性。

    2017年04期 v.31;No.224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28 ] |[引用频次:35 ]
  •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的协调度时空格局演变

    乔富伟;白永平;周鹏;李祥云;汪凡;

    实现城镇化与农村协调发展对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利用ESDAGIS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对2003、2008、2013年全国34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城镇化与农村协调发展进行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城镇化与农村发展水平协调度空间分布不平衡,以中度协调为主,高协调区集聚在三大城市群及部分省会城市。从2003到2013年,协调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北方边境区与东部沿海区有汇合趋势。(2)地级及以上城市城镇化与农村发展水平协调度存在显著空间集聚,高-高类型主要聚集在三大城市群,低-低类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地区及东北边缘地带。(3)空间计量模型结果表明信息化水平、区域经济水平、工业化水平、社会消费水平对城镇化与农村发展协调度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城乡收入比起到阻碍的作用,而交通和投资影响并不显著。

    2017年04期 v.31;No.224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01 ] |[引用频次:22 ]
  •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的协调度时空格局演变

    乔富伟;白永平;周鹏;李祥云;汪凡;

    实现城镇化与农村协调发展对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利用ESDAGIS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对2003、2008、2013年全国34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城镇化与农村协调发展进行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城镇化与农村发展水平协调度空间分布不平衡,以中度协调为主,高协调区集聚在三大城市群及部分省会城市。从2003到2013年,协调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北方边境区与东部沿海区有汇合趋势。(2)地级及以上城市城镇化与农村发展水平协调度存在显著空间集聚,高-高类型主要聚集在三大城市群,低-低类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地区及东北边缘地带。(3)空间计量模型结果表明信息化水平、区域经济水平、工业化水平、社会消费水平对城镇化与农村发展协调度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城乡收入比起到阻碍的作用,而交通和投资影响并不显著。

    2017年04期 v.31;No.224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01 ] |[引用频次:22 ]
  • 宁夏生态移民居住安置方式的减贫效果分析

    邰秀军;畅冬妮;郭颖;

    依据宁夏回族自治区10个移民新村的调查数据,采用FGT贫困测度指标、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生态移民户的贫困水平、趋势和相关性,探讨了集中连片和集中但不连片两种安置方式减贫效果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移民户集中但不连片居住的安置方式,既有利于使移民户保持原有的社会联系,同时有助于移民户利用附近的农业产业园区,形成就近务工,增加市场行为;还有利于增加与已有居民的社会联系,促使移民户在转换生计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变化,这些因素都有利于移民户实现减贫脱贫。

    2017年04期 v.31;No.224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92 ] |[引用频次:50 ]
  • 宁夏生态移民居住安置方式的减贫效果分析

    邰秀军;畅冬妮;郭颖;

    依据宁夏回族自治区10个移民新村的调查数据,采用FGT贫困测度指标、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生态移民户的贫困水平、趋势和相关性,探讨了集中连片和集中但不连片两种安置方式减贫效果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移民户集中但不连片居住的安置方式,既有利于使移民户保持原有的社会联系,同时有助于移民户利用附近的农业产业园区,形成就近务工,增加市场行为;还有利于增加与已有居民的社会联系,促使移民户在转换生计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变化,这些因素都有利于移民户实现减贫脱贫。

    2017年04期 v.31;No.224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92 ] |[引用频次:50 ]
  • 基于SD模型的吐鲁番市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分析

    张琴琴;瓦哈甫·哈力克;麦尔哈巴·麦提尼亚孜;袁玉芸;彭菲;卢龙辉;

    文中在SD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吐鲁番市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模型,模拟该地区在生态城市相关指标下的生态、资源环境和经济三个系统的发展趋势,将其可持续指标体系引入承载力的评价,在多种参数的调控下,设计四种发展模式,选出最优。结果表明:将2010-2030年吐鲁番绿洲农业、工业增长率分别维持在11%、9%左右,乡村人口、城镇人口增长率分别控制在2.5%、1%,把耕地面积增长率和减少率分别控制在4%、2%,灌溉面积增长率控制在2.1%,地表水、地下水开发率分别降低为2.4%、3.8%,吐鲁番市203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50%,耕地面积达到70074hm~2,地表水减少到7.3013亿m~3,地下水资源量降到1.59亿m~3,水资源承载力、经济承载力、耕地承载力也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2017年04期 v.31;No.224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08 ] |[引用频次:34 ]
  • 基于SD模型的吐鲁番市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分析

    张琴琴;瓦哈甫·哈力克;麦尔哈巴·麦提尼亚孜;袁玉芸;彭菲;卢龙辉;

    文中在SD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吐鲁番市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模型,模拟该地区在生态城市相关指标下的生态、资源环境和经济三个系统的发展趋势,将其可持续指标体系引入承载力的评价,在多种参数的调控下,设计四种发展模式,选出最优。结果表明:将2010-2030年吐鲁番绿洲农业、工业增长率分别维持在11%、9%左右,乡村人口、城镇人口增长率分别控制在2.5%、1%,把耕地面积增长率和减少率分别控制在4%、2%,灌溉面积增长率控制在2.1%,地表水、地下水开发率分别降低为2.4%、3.8%,吐鲁番市203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50%,耕地面积达到70074hm~2,地表水减少到7.3013亿m~3,地下水资源量降到1.59亿m~3,水资源承载力、经济承载力、耕地承载力也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2017年04期 v.31;No.224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08 ] |[引用频次:34 ]
  • 松嫩高平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及时空格局研究

    王越;宋戈;王盼盼;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能够揭示自然条件变化状况和人类活动干扰程度。文中以松嫩高平原典型区域巴彦县为研究区,运用GIS、RS技术,采用Matlab编程,测算不同时段(1979-1991年、1991-2003年和2003-2015年)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相对变化频率和不同时点(1979年、1991年、2003年和2015年)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区位指数,利用半方差函数挖掘土地利用信息图谱,深入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数量特征和时空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相对变化频率和地类区位指数的空间异质性由结构性因素、随机性因素引起或由二者共同作用引起,其土地利用过程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影响程度不同。(2)土地利用类型不是以均匀、连续的方式发生变化,而是随着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呈现快速和不连续的转变。水田、草地的土地利用变化速率最高,园地、水域和其他用地的土地利用变化速率较高,建设用地、旱地和林地的土地利用变化速率较低。(3)研究时段内区域土地利用相对变化频率越大,地类区位指数越小,该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相比,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2017年04期 v.31;No.224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17 ] |[引用频次:40 ]
  • 松嫩高平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及时空格局研究

    王越;宋戈;王盼盼;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能够揭示自然条件变化状况和人类活动干扰程度。文中以松嫩高平原典型区域巴彦县为研究区,运用GIS、RS技术,采用Matlab编程,测算不同时段(1979-1991年、1991-2003年和2003-2015年)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相对变化频率和不同时点(1979年、1991年、2003年和2015年)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区位指数,利用半方差函数挖掘土地利用信息图谱,深入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数量特征和时空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相对变化频率和地类区位指数的空间异质性由结构性因素、随机性因素引起或由二者共同作用引起,其土地利用过程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影响程度不同。(2)土地利用类型不是以均匀、连续的方式发生变化,而是随着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呈现快速和不连续的转变。水田、草地的土地利用变化速率最高,园地、水域和其他用地的土地利用变化速率较高,建设用地、旱地和林地的土地利用变化速率较低。(3)研究时段内区域土地利用相对变化频率越大,地类区位指数越小,该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相比,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2017年04期 v.31;No.224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17 ] |[引用频次:40 ]
  • 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对海流兔河流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潘桂行;申涛;马雄德;乔晓英;

    为了分析研究海流兔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在区域中各自影响,文中通过计算实际的NPP和潜在的NPP的方法来分离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各自所占比例。结果表明:1)研究区多年来植被生态环境呈现出良性的发展;2)在时空变化中,人为因素占到影响区域的85.9%,是该区域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主要推动力;3)在区域空间变化中,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河床谷地以及湖盆滩地地区,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沙丘沙地以及流域分水岭和河岸两边的沙梁地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促进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发展,人为因素是该区域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2017年04期 v.31;No.224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24 ] |[引用频次:26 ]
  • 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对海流兔河流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潘桂行;申涛;马雄德;乔晓英;

    为了分析研究海流兔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在区域中各自影响,文中通过计算实际的NPP和潜在的NPP的方法来分离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各自所占比例。结果表明:1)研究区多年来植被生态环境呈现出良性的发展;2)在时空变化中,人为因素占到影响区域的85.9%,是该区域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主要推动力;3)在区域空间变化中,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河床谷地以及湖盆滩地地区,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沙丘沙地以及流域分水岭和河岸两边的沙梁地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促进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发展,人为因素是该区域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2017年04期 v.31;No.224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24 ] |[引用频次:26 ]
  • 北京市民对古树名木保护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雷硕;马奔;温亚利;

    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是北京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中通过建立多项Probit回归模型,探讨北京市民对古树名木保护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市民的平均支付意愿较低,且其受教育程度、职业状态、收入水平、居住区域等个人基本特征以及必要性和参与意愿对其支付意愿产生了正向影响,而年龄、对古树名木保护的满意程度则对其支付意愿产生了负向影响。基于此,文中认为应当将古树名木的自身价值与人们的生态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相结合,加强公众宣传和引导,强调公民个人责任和参与,从而提高他们对于古树名木的支付意愿。

    2017年04期 v.31;No.224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45 ] |[引用频次:43 ]
  • 北京市民对古树名木保护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雷硕;马奔;温亚利;

    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是北京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中通过建立多项Probit回归模型,探讨北京市民对古树名木保护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市民的平均支付意愿较低,且其受教育程度、职业状态、收入水平、居住区域等个人基本特征以及必要性和参与意愿对其支付意愿产生了正向影响,而年龄、对古树名木保护的满意程度则对其支付意愿产生了负向影响。基于此,文中认为应当将古树名木的自身价值与人们的生态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相结合,加强公众宣传和引导,强调公民个人责任和参与,从而提高他们对于古树名木的支付意愿。

    2017年04期 v.31;No.224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45 ] |[引用频次:43 ]
  • 循环经济模式下北方农牧交错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

    徐冬平;李同昇;杨军辉;薛小杰;朱记伟;

    农牧交错地区是连接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的典型生态脆弱地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农牧交错地区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态和谐的关键问题。选取具有典型农牧交错地区特征的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为例,运用系统动力学仿真的研究方法,建立通辽市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在长时间序列上模拟传统发展模式以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通辽市复合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通辽市在传统发展状态下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水效率低下,过度开采水资源为引发区域的水生态灾难埋下了伏笔;合理协调农牧关系,发展立足地方资源特色的循环经济是促进通辽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这为促进农牧交错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支撑。

    2017年04期 v.31;No.224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74 ] |[引用频次:13 ]
  • 循环经济模式下北方农牧交错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

    徐冬平;李同昇;杨军辉;薛小杰;朱记伟;

    农牧交错地区是连接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的典型生态脆弱地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农牧交错地区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态和谐的关键问题。选取具有典型农牧交错地区特征的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为例,运用系统动力学仿真的研究方法,建立通辽市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在长时间序列上模拟传统发展模式以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通辽市复合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通辽市在传统发展状态下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水效率低下,过度开采水资源为引发区域的水生态灾难埋下了伏笔;合理协调农牧关系,发展立足地方资源特色的循环经济是促进通辽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这为促进农牧交错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支撑。

    2017年04期 v.31;No.224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74 ] |[引用频次:13 ]
  • 1982-2013年陕西不同植被类型NDVI变化特征分析

    张君;延军平;

    基于1982-2013年陕西NDVI数据和陕西植被类型图,在GIS等技术的支持下,运用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这32年间陕西总的植被覆盖状况时空变化特征及陕西13种类型的植被覆盖状况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陕西1982-2013年植被覆盖状况总体呈现改善的趋势,且在陕北黄土高原区改善趋势强于陕南秦巴山地区;13种类型的植被覆盖状况也均呈改善趋势,一年一熟粮作和耐寒经济作物和温带丛生禾草草原的植被覆盖改善程度最高,且也集中分布于陕北黄土高原区;13种植被类型NDVI的年变化特征可聚类为5组,同一群组的植被类型NDVI具有相似的年变化规律,同时在空间分布上也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这为认识陕西不同类型植被覆盖状况的时空变化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2017年04期 v.31;No.224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43 ] |[引用频次:38 ]
  • 1982-2013年陕西不同植被类型NDVI变化特征分析

    张君;延军平;

    基于1982-2013年陕西NDVI数据和陕西植被类型图,在GIS等技术的支持下,运用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这32年间陕西总的植被覆盖状况时空变化特征及陕西13种类型的植被覆盖状况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陕西1982-2013年植被覆盖状况总体呈现改善的趋势,且在陕北黄土高原区改善趋势强于陕南秦巴山地区;13种类型的植被覆盖状况也均呈改善趋势,一年一熟粮作和耐寒经济作物和温带丛生禾草草原的植被覆盖改善程度最高,且也集中分布于陕北黄土高原区;13种植被类型NDVI的年变化特征可聚类为5组,同一群组的植被类型NDVI具有相似的年变化规律,同时在空间分布上也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这为认识陕西不同类型植被覆盖状况的时空变化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2017年04期 v.31;No.224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43 ] |[引用频次:38 ]
  • 近40a岱海湖面动态变化研究

    梁文军;春喜;刘继遥;雪梅;斯琴毕力格;吴智文;宋洁;

    文中以位于干旱-半干旱过渡区的岱海为研究对象,利用地形图和13期Landsat遥感影像,通过人工目视解译方法提取岱海水域面积和流域耕地面积,探讨其最近40a内时空变化过程及机制。结果表明:从1976年的149.55km~2萎缩到2015年的60.54km~2,缩减幅度达到59.52%。其中1995-2000年湖面萎缩最显著,缩减面积达到18.76km~2,2000-2006年湖面萎缩了5.01km~2,2010-2015年间又缩减了8.85km~2。从湖泊面积变化过程分析发现,其面积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以及气候暖干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自1976-2015年间气温升幅明显,降水量和蒸发量呈减少趋势,入湖径流量减少明显。随流域人口迅速增长导致流域工农业总用水量快速增加,对湖泊面积变化形成巨大影响。

    2017年04期 v.31;No.224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04 ] |[引用频次:44 ]
  • 近40a岱海湖面动态变化研究

    梁文军;春喜;刘继遥;雪梅;斯琴毕力格;吴智文;宋洁;

    文中以位于干旱-半干旱过渡区的岱海为研究对象,利用地形图和13期Landsat遥感影像,通过人工目视解译方法提取岱海水域面积和流域耕地面积,探讨其最近40a内时空变化过程及机制。结果表明:从1976年的149.55km~2萎缩到2015年的60.54km~2,缩减幅度达到59.52%。其中1995-2000年湖面萎缩最显著,缩减面积达到18.76km~2,2000-2006年湖面萎缩了5.01km~2,2010-2015年间又缩减了8.85km~2。从湖泊面积变化过程分析发现,其面积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以及气候暖干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自1976-2015年间气温升幅明显,降水量和蒸发量呈减少趋势,入湖径流量减少明显。随流域人口迅速增长导致流域工农业总用水量快速增加,对湖泊面积变化形成巨大影响。

    2017年04期 v.31;No.224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04 ] |[引用频次:44 ]
  • 新疆伊犁河谷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

    邵杰;李瑛;侯光才;王文科;曾磊;

    在野外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基础上,对伊犁河谷潜水进行取样分析测试,采用Arc GIS空间分析功能,piper三线图,Gibbs图等方法,重点对两条典型剖面的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水化学组分阳离子以Ca~(2+)、Mg~(2+)为主,阴离子以HCO_3-、SO_42-为主。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HCO_3-Ca·Mg、HCO_3·SO_4-Ca以及HCO_3·SO_4-Ca·Mg型为主,TDS以<1g/L为主,水质优良。2)"1号剖面"主要阴、阳离子自北向南呈现同步变化规律,自北向南水化学类型依次为HCO_3-Ca、HCO_3·SO_4-Ca·Mg、HCO_3·SO_4-Ca·Na。"2号剖面"由东向西水化学类型依次为HCO_3-Ca·Mg、HCO_3·SO_4-Ca·Mg、HCO_3·SO_4-Ca·Na。地下水化学类型与所处地貌单元紧密相关。3)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形成与岩石溶虑作用、蒸发浓缩作用、混合作用等密不可分,但以岩石溶虑作用为主。人类活动对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组分产生的影响较小。

    2017年04期 v.31;No.224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07 ] |[引用频次:41 ]
  • 新疆伊犁河谷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

    邵杰;李瑛;侯光才;王文科;曾磊;

    在野外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基础上,对伊犁河谷潜水进行取样分析测试,采用Arc GIS空间分析功能,piper三线图,Gibbs图等方法,重点对两条典型剖面的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水化学组分阳离子以Ca~(2+)、Mg~(2+)为主,阴离子以HCO_3-、SO_42-为主。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HCO_3-Ca·Mg、HCO_3·SO_4-Ca以及HCO_3·SO_4-Ca·Mg型为主,TDS以<1g/L为主,水质优良。2)"1号剖面"主要阴、阳离子自北向南呈现同步变化规律,自北向南水化学类型依次为HCO_3-Ca、HCO_3·SO_4-Ca·Mg、HCO_3·SO_4-Ca·Na。"2号剖面"由东向西水化学类型依次为HCO_3-Ca·Mg、HCO_3·SO_4-Ca·Mg、HCO_3·SO_4-Ca·Na。地下水化学类型与所处地貌单元紧密相关。3)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形成与岩石溶虑作用、蒸发浓缩作用、混合作用等密不可分,但以岩石溶虑作用为主。人类活动对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组分产生的影响较小。

    2017年04期 v.31;No.224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07 ] |[引用频次:41 ]
  •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建群种空间分布的多重分形研究

    吕世杰;张爽;刘红梅;卫智军;刘文亭;吴艳玲;解云;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建群种和优势种不仅具有相对较高的地上现存量,也具有特定且复杂的空间分布区域,其在维护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为探讨建群种空间分布特点及其随放牧强度的变化规律,引入多重分形理论,揭示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群空间分布形式、生态位变化和种内个体关系。结果表明:建群种短花针茅在各放牧强度处理的空间分布均存在特有的多重分形特征。短花针茅空间分布主要受低密度分布区影响,随放牧强度的增加,高密度分布区的作用在加强,其生态位宽度增加,空间分布均匀性增大,个体间的竞争强度增加。多重分形不仅可用于植物种群空间分布研究,其在揭示不同植物种空间分布特异性的同时,能够给出较为丰富的种群生态学信息。

    2017年04期 v.31;No.224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9 ] |[引用频次:18 ]
  •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建群种空间分布的多重分形研究

    吕世杰;张爽;刘红梅;卫智军;刘文亭;吴艳玲;解云;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建群种和优势种不仅具有相对较高的地上现存量,也具有特定且复杂的空间分布区域,其在维护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为探讨建群种空间分布特点及其随放牧强度的变化规律,引入多重分形理论,揭示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群空间分布形式、生态位变化和种内个体关系。结果表明:建群种短花针茅在各放牧强度处理的空间分布均存在特有的多重分形特征。短花针茅空间分布主要受低密度分布区影响,随放牧强度的增加,高密度分布区的作用在加强,其生态位宽度增加,空间分布均匀性增大,个体间的竞争强度增加。多重分形不仅可用于植物种群空间分布研究,其在揭示不同植物种空间分布特异性的同时,能够给出较为丰富的种群生态学信息。

    2017年04期 v.31;No.224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9 ] |[引用频次:18 ]
  •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矿区微生物复垦生态效应评价

    岳辉;毕银丽;

    微生物复垦技术已成为国内外矿区土地复垦技术的前沿和热点,在矿区生态重建和环境修复中起到重要作用。文中利用2009-2012年7次实地监测数据,从植物生物量,土壤理化性状和菌根效率3方面选取10个监测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微生物复垦生态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株高、地径、冠幅和菌丝密度是反映采煤沉陷区微生物复垦生态效应的主要因子,不同处理之间生态效应的大小依次为G.m、G.a和CK。

    2017年04期 v.31;No.224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87 ] |[引用频次:29 ]
  •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矿区微生物复垦生态效应评价

    岳辉;毕银丽;

    微生物复垦技术已成为国内外矿区土地复垦技术的前沿和热点,在矿区生态重建和环境修复中起到重要作用。文中利用2009-2012年7次实地监测数据,从植物生物量,土壤理化性状和菌根效率3方面选取10个监测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微生物复垦生态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株高、地径、冠幅和菌丝密度是反映采煤沉陷区微生物复垦生态效应的主要因子,不同处理之间生态效应的大小依次为G.m、G.a和CK。

    2017年04期 v.31;No.224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87 ] |[引用频次:29 ]
  • 渤海北部海域碎屑矿物组成特征研究

    侯孟孜;衣华鹏;孙志高;高猛;王学沁;

    对采集自渤海北部海域的2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碎屑矿物鉴定,以探讨研究区矿物组成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采样区碎屑矿物平均含量为17.1%,其中轻矿物9种,平均含量为96.77%;重矿物33种,平均含量为3.23%。Q型聚类方法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构造块体的基岩差异,研究区沿东-西方向可分为两个矿物组合区,在风化搬运规律、蚀源区等差异影响下又可将其细分成四个矿物组合亚区。研究发现,影响渤海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环境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物源,次要因素是水动力,其解释贡献率分别为41.91%和22.74%。

    2017年04期 v.31;No.224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7 ] |[引用频次:7 ]
  • 渤海北部海域碎屑矿物组成特征研究

    侯孟孜;衣华鹏;孙志高;高猛;王学沁;

    对采集自渤海北部海域的2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碎屑矿物鉴定,以探讨研究区矿物组成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采样区碎屑矿物平均含量为17.1%,其中轻矿物9种,平均含量为96.77%;重矿物33种,平均含量为3.23%。Q型聚类方法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构造块体的基岩差异,研究区沿东-西方向可分为两个矿物组合区,在风化搬运规律、蚀源区等差异影响下又可将其细分成四个矿物组合亚区。研究发现,影响渤海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环境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物源,次要因素是水动力,其解释贡献率分别为41.91%和22.74%。

    2017年04期 v.31;No.224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7 ] |[引用频次:7 ]
  • 干旱胁迫对赤霞珠葡萄叶片水分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胡宏远;王振平;

    试验以3a生赤霞珠为材料,根据黎明前叶片的基础水势(Ψb),设置轻度干旱胁迫(T3)、中度干旱胁迫(T2)和重度干旱胁迫(T1)三个处理,以无胁迫为CK。研究了赤霞珠葡萄叶片水分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干旱胁迫能导致赤霞珠葡萄叶片水分饱和亏缺、束缚水呈现依次上升趋势,而叶片相对含水量、总含水量、自由水及自由水/束缚水呈现不同程度下降趋势,且随胁迫程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加。随着胁迫的进行,赤霞珠葡萄基础荧光(F_0)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潜在活性(Fv/F_0)、最大量子产额(Yield)、电子传递速率(ETR)及光化学淬灭系数(qP)显著降低,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显著增加。表明干旱胁迫能引起赤霞珠葡萄叶片水分降低,光合电子传递链受阻,PSII反应中心耗散过剩光能的能力增强,吸收的光能更多地用于保护性的热耗散途径,导致光化学量子产额下降,光合效率下降。

    2017年04期 v.31;No.224 124-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30 ] |[引用频次:84 ]
  • 干旱胁迫对赤霞珠葡萄叶片水分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胡宏远;王振平;

    试验以3a生赤霞珠为材料,根据黎明前叶片的基础水势(Ψb),设置轻度干旱胁迫(T3)、中度干旱胁迫(T2)和重度干旱胁迫(T1)三个处理,以无胁迫为CK。研究了赤霞珠葡萄叶片水分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干旱胁迫能导致赤霞珠葡萄叶片水分饱和亏缺、束缚水呈现依次上升趋势,而叶片相对含水量、总含水量、自由水及自由水/束缚水呈现不同程度下降趋势,且随胁迫程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加。随着胁迫的进行,赤霞珠葡萄基础荧光(F_0)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潜在活性(Fv/F_0)、最大量子产额(Yield)、电子传递速率(ETR)及光化学淬灭系数(qP)显著降低,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显著增加。表明干旱胁迫能引起赤霞珠葡萄叶片水分降低,光合电子传递链受阻,PSII反应中心耗散过剩光能的能力增强,吸收的光能更多地用于保护性的热耗散途径,导致光化学量子产额下降,光合效率下降。

    2017年04期 v.31;No.224 124-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30 ] |[引用频次:84 ]
  • 青海云杉林下苔藓层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王顺利;刘贤德;金铭;张学龙;赵维俊;王荣新;马剑;

    土壤蒸发是陆面水文循环中最重要的水文过程之一,开展森林土壤蒸发研究是提高植被水分利用的基础。文中利用小型蒸渗仪,对苔藓覆盖下土壤蒸发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苔藓覆盖林地的平均日蒸发量为0.706mm,无苔藓覆盖林地的平均日蒸发量为0.816mm,苔藓覆盖林地土壤日蒸发量波动幅度较小,更能有效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在试验观测期内,苔藓覆盖林地的日均蒸发量比无苔藓覆盖林地减少了10.76%,苔藓覆盖林地比无苔藓覆盖林地有效涵养水源多达45.63mm,占总降水量的12.76%。不同地被覆盖下土壤含水量进行方差分析(P<0.01),青海云杉林内有无苔藓覆盖可极显著影响土壤含水量。

    2017年04期 v.31;No.224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8 ] |[引用频次:17 ]
  • 青海云杉林下苔藓层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王顺利;刘贤德;金铭;张学龙;赵维俊;王荣新;马剑;

    土壤蒸发是陆面水文循环中最重要的水文过程之一,开展森林土壤蒸发研究是提高植被水分利用的基础。文中利用小型蒸渗仪,对苔藓覆盖下土壤蒸发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苔藓覆盖林地的平均日蒸发量为0.706mm,无苔藓覆盖林地的平均日蒸发量为0.816mm,苔藓覆盖林地土壤日蒸发量波动幅度较小,更能有效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在试验观测期内,苔藓覆盖林地的日均蒸发量比无苔藓覆盖林地减少了10.76%,苔藓覆盖林地比无苔藓覆盖林地有效涵养水源多达45.63mm,占总降水量的12.76%。不同地被覆盖下土壤含水量进行方差分析(P<0.01),青海云杉林内有无苔藓覆盖可极显著影响土壤含水量。

    2017年04期 v.31;No.224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8 ] |[引用频次:17 ]
  • 民勤绿洲灌区表层土壤盐分空间变异性研究

    李会亚;冯起;陈丽娟;赵玉;朱猛;

    土壤盐渍化是干旱半干旱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揭示土壤盐渍化程度与空间分布特征是区域盐渍化防治与治理的重要依据。文中以民勤灌区表层土壤盐分数据为基础,结合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方法,研究该区土壤全盐及盐基离子的空间变异特征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该区表层土壤总体上偏碱性,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以SO_4~(2-)为主,Cl~-和HCO_3~-离子呈中等变异性,而全盐和K~+、Na~+、Ca~(2+)、Mg~(2+)、SO_4~(2-)离子则呈强变异性。全盐和各盐分离子均表现出强烈的空间相关性,空间自相关距离为4.62-11.13km,表明全盐及各离子在空间自相关范围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Ca~(2+)、Mg~(2+)、SO_4~(2-)和Cl~-离子与全盐的空间分布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低值区集中在灌区西南部和北部中心地区,高值区主要分布于灌区中部、北部偏东和偏西的一些区域。

    2017年04期 v.31;No.224 13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94 ] |[引用频次:33 ]
  • 民勤绿洲灌区表层土壤盐分空间变异性研究

    李会亚;冯起;陈丽娟;赵玉;朱猛;

    土壤盐渍化是干旱半干旱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揭示土壤盐渍化程度与空间分布特征是区域盐渍化防治与治理的重要依据。文中以民勤灌区表层土壤盐分数据为基础,结合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方法,研究该区土壤全盐及盐基离子的空间变异特征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该区表层土壤总体上偏碱性,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以SO_4~(2-)为主,Cl~-和HCO_3~-离子呈中等变异性,而全盐和K~+、Na~+、Ca~(2+)、Mg~(2+)、SO_4~(2-)离子则呈强变异性。全盐和各盐分离子均表现出强烈的空间相关性,空间自相关距离为4.62-11.13km,表明全盐及各离子在空间自相关范围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Ca~(2+)、Mg~(2+)、SO_4~(2-)和Cl~-离子与全盐的空间分布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低值区集中在灌区西南部和北部中心地区,高值区主要分布于灌区中部、北部偏东和偏西的一些区域。

    2017年04期 v.31;No.224 13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94 ] |[引用频次:33 ]
  • 珠江流域旱涝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关系研究

    罗岚心;姜彤;孙赫敏;景丞;苏布达;

    基于珠江流域57个气象站1960-2014年逐日降水量资料,选用标准降水指数(SPI)为旱涝指标,讨论旱涝时空变化特征,研究与极端旱涝相关的大气环流成因。结果表明:(1)珠江流域旱涝严重程度主要受降水量影响,SPI能有效反映流域的旱涝特征;(2)自1980s起,流域有干旱趋势,西北部干旱化趋势显著;(3)流域春旱减缓,秋旱加重,夏季洪涝频发;(4)极端的旱涝变化与大气环流关系密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东亚大槽是两个主要影响珠江流域旱涝变化的环流系统。

    2017年04期 v.31;No.224 14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75 ] |[引用频次:13 ]
  • 珠江流域旱涝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关系研究

    罗岚心;姜彤;孙赫敏;景丞;苏布达;

    基于珠江流域57个气象站1960-2014年逐日降水量资料,选用标准降水指数(SPI)为旱涝指标,讨论旱涝时空变化特征,研究与极端旱涝相关的大气环流成因。结果表明:(1)珠江流域旱涝严重程度主要受降水量影响,SPI能有效反映流域的旱涝特征;(2)自1980s起,流域有干旱趋势,西北部干旱化趋势显著;(3)流域春旱减缓,秋旱加重,夏季洪涝频发;(4)极端的旱涝变化与大气环流关系密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东亚大槽是两个主要影响珠江流域旱涝变化的环流系统。

    2017年04期 v.31;No.224 14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75 ] |[引用频次:13 ]
  • 近45年来青海三江源区干湿变化的趋势分析

    赵志平;关潇;李果;翟俊;汉瑞英;李俊生;吴晓莆;

    文中利用青海三江源区气象台站1966-2010年日值观测数据,采用修正的Penman-Monteith模型和Thornthwaite方法,计算了各站点潜在蒸散和湿润指数,并分季节、分流域对平均气温、降水量、潜在蒸散和湿润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6-2010年三江源区年平均温度显著上升,90年代年降水量为低值期,2000年以来年降水量有所增加,但仍然低于80年代水平。近45年来三江源区潜在蒸散下降,湿润指数呈现小幅上升趋势,长江源和澜沧江源区均表现出暖湿趋势,而黄河源区表现出暖干趋势。

    2017年04期 v.31;No.224 14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21 ] |[引用频次:24 ]
  • 近45年来青海三江源区干湿变化的趋势分析

    赵志平;关潇;李果;翟俊;汉瑞英;李俊生;吴晓莆;

    文中利用青海三江源区气象台站1966-2010年日值观测数据,采用修正的Penman-Monteith模型和Thornthwaite方法,计算了各站点潜在蒸散和湿润指数,并分季节、分流域对平均气温、降水量、潜在蒸散和湿润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6-2010年三江源区年平均温度显著上升,90年代年降水量为低值期,2000年以来年降水量有所增加,但仍然低于80年代水平。近45年来三江源区潜在蒸散下降,湿润指数呈现小幅上升趋势,长江源和澜沧江源区均表现出暖湿趋势,而黄河源区表现出暖干趋势。

    2017年04期 v.31;No.224 14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21 ] |[引用频次:24 ]
  • 基于EEMD的陕西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活动关系分析

    唐洁;

    太阳黑子活动可能对气候的变化起到了诱导和调制作用,文中以陕西省降水量为分析对象研究太阳黑子活动对区域性降水的影响。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EEMD)对1960-2010年陕西省降水量和太阳黑子相对数进行了周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降水量存在16.7a、9.8a、4.9a和3.3a的平均周期,主要的平均周期9.8a与同时期的太阳黑子相对数10.3a的平均周期基本一致,在该时间尺度上两者成负相关关系,但降水量有滞后现象。结论说明太阳黑子活动是影响陕西省降水量的重要因子,但陕西省降水量还存在其他周期,说明陕西省降水量除受太阳活动的影响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2017年04期 v.31;No.224 154-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3 ] |[引用频次:13 ]
  • 基于EEMD的陕西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活动关系分析

    唐洁;

    太阳黑子活动可能对气候的变化起到了诱导和调制作用,文中以陕西省降水量为分析对象研究太阳黑子活动对区域性降水的影响。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EEMD)对1960-2010年陕西省降水量和太阳黑子相对数进行了周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降水量存在16.7a、9.8a、4.9a和3.3a的平均周期,主要的平均周期9.8a与同时期的太阳黑子相对数10.3a的平均周期基本一致,在该时间尺度上两者成负相关关系,但降水量有滞后现象。结论说明太阳黑子活动是影响陕西省降水量的重要因子,但陕西省降水量还存在其他周期,说明陕西省降水量除受太阳活动的影响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2017年04期 v.31;No.224 154-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3 ] |[引用频次:13 ]
  • 大气能见度及影响因子特征分析

    郝巨飞;张功文;杨允凌;

    为研究大气能见度下降与气象要素和环境空气污染物的关系,利用2014年邢台市逐时气象观测资料和同期环境空气监测数据,对气温、露点温度、气压、相对湿度、平均风速、SO_2、NO_2、CO、O_3、PM_(10)、PM_(2.5)和粒子直径介于2.5-10μm的环境空气污染物与大气能见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对湿度和PM_(2.5)质量浓度与大气能见度有很好的负相关,随相对湿度的升高,大气能见度下降和PM_(2.5)质量浓度上升趋势明显。利用PM_(2.5)数据得到了不同相对湿度下的非线性大气能见度拟合方程,在相对湿度≤19%时,PM_(2.5)质量浓度与大气能见度呈对数关系明显;相对湿度介于20-29%时呈指数关系明显;相对湿度≥30%时呈乘幂关系明显。经验证,建立的拟合公式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2017年04期 v.31;No.224 160-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00 ] |[引用频次:32 ]
  • 大气能见度及影响因子特征分析

    郝巨飞;张功文;杨允凌;

    为研究大气能见度下降与气象要素和环境空气污染物的关系,利用2014年邢台市逐时气象观测资料和同期环境空气监测数据,对气温、露点温度、气压、相对湿度、平均风速、SO_2、NO_2、CO、O_3、PM_(10)、PM_(2.5)和粒子直径介于2.5-10μm的环境空气污染物与大气能见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对湿度和PM_(2.5)质量浓度与大气能见度有很好的负相关,随相对湿度的升高,大气能见度下降和PM_(2.5)质量浓度上升趋势明显。利用PM_(2.5)数据得到了不同相对湿度下的非线性大气能见度拟合方程,在相对湿度≤19%时,PM_(2.5)质量浓度与大气能见度呈对数关系明显;相对湿度介于20-29%时呈指数关系明显;相对湿度≥30%时呈乘幂关系明显。经验证,建立的拟合公式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2017年04期 v.31;No.224 160-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00 ] |[引用频次:32 ]
  • 中国"热极"吐鲁番酷热期时间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汪天广;刘普幸;

    基于吐鲁番1961-2014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计算候平均温度≥30℃酷热期的起止日期及日数,利用线性倾向率、M-K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及WCI、SHI、PVA、PVI、JW、JQ和SS逐月指数等指标,对吐鲁番酷热期时间变化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4a来,吐鲁番酷热期起始日期略有提前、终止日期推后、日数延长,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09p/10a(-0.45d/10a)、0.26p/10a(1.3d/10a)和0.61p/10a(3.05d/10a)。Morlet小波分析表明研究区酷热期起始日期、终止日期和日数存在显著的以2a和6a为主的短周期,其中2a周期与大气环流准2-4a周期的振荡相一致,6a周期与东亚冬季风6.5a周期基本一致,反映了大气环流对其的影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吐鲁番酷热期受西风和北极极涡影响显著,相关系数均通过了α=0.05的置信度,并与周期分析相吻合。

    2017年04期 v.31;No.224 165-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3 ]
  • 中国"热极"吐鲁番酷热期时间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汪天广;刘普幸;

    基于吐鲁番1961-2014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计算候平均温度≥30℃酷热期的起止日期及日数,利用线性倾向率、M-K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及WCI、SHI、PVA、PVI、JW、JQ和SS逐月指数等指标,对吐鲁番酷热期时间变化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4a来,吐鲁番酷热期起始日期略有提前、终止日期推后、日数延长,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09p/10a(-0.45d/10a)、0.26p/10a(1.3d/10a)和0.61p/10a(3.05d/10a)。Morlet小波分析表明研究区酷热期起始日期、终止日期和日数存在显著的以2a和6a为主的短周期,其中2a周期与大气环流准2-4a周期的振荡相一致,6a周期与东亚冬季风6.5a周期基本一致,反映了大气环流对其的影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吐鲁番酷热期受西风和北极极涡影响显著,相关系数均通过了α=0.05的置信度,并与周期分析相吻合。

    2017年04期 v.31;No.224 165-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3 ]
  • 赤峰市气候季节划分方法及应用

    程玉琴;尤莉;朱宇;马霜霜;

    利用赤峰市14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4年逐日气温资料和赤峰农业气象观测站的植物发芽时间、候鸟初鸣等物候观测资料,结合赤峰市的气候特点,阐述了现行的我国气象行业标准《气候季节划分》温度指标在赤峰市的不适应性;建立了适合赤峰市的气候季节划分温度指标;通过概率密度函数分布趋势,确定了气候季节早晚和持续时间长短的等级指标。据此,分析该地气候季节的时空分布特征,尤其是气候变暖对气候季节的影响。

    2017年04期 v.31;No.224 171-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9 ] |[引用频次:9 ]
  • 赤峰市气候季节划分方法及应用

    程玉琴;尤莉;朱宇;马霜霜;

    利用赤峰市14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4年逐日气温资料和赤峰农业气象观测站的植物发芽时间、候鸟初鸣等物候观测资料,结合赤峰市的气候特点,阐述了现行的我国气象行业标准《气候季节划分》温度指标在赤峰市的不适应性;建立了适合赤峰市的气候季节划分温度指标;通过概率密度函数分布趋势,确定了气候季节早晚和持续时间长短的等级指标。据此,分析该地气候季节的时空分布特征,尤其是气候变暖对气候季节的影响。

    2017年04期 v.31;No.224 171-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9 ] |[引用频次:9 ]
  • 新巴尔虎右旗草原鼠害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李琨;徐锟;张丽华;包玉海;李继军;

    近年来草原鼠害频繁暴发,不仅破坏了草场的植被与地貌,还给牧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已经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隐患。而鼠害的发生与栖息地气候的变化有着密切联系,通过分析近31年来新巴尔虎右旗的鼠害发生面积与均温、降水的关系,发现:上年10月1候、2候期间少雨,会对布氏田鼠的越冬食物储备产生不利影响;1月2候、4候期间的低温以及1月5候期间的少雨,会降低布氏田鼠的越冬存活率;4月1候期间低温以及4月4候、5月5候、6月3候期间少雨,会对春季幼鼠的生长发育产生抑制作用。希望通过这些分析,能为新巴尔虎右旗以后的草原鼠害防治提供参考。

    2017年04期 v.31;No.224 17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7 ] |[引用频次:4 ]
  • 新巴尔虎右旗草原鼠害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李琨;徐锟;张丽华;包玉海;李继军;

    近年来草原鼠害频繁暴发,不仅破坏了草场的植被与地貌,还给牧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已经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隐患。而鼠害的发生与栖息地气候的变化有着密切联系,通过分析近31年来新巴尔虎右旗的鼠害发生面积与均温、降水的关系,发现:上年10月1候、2候期间少雨,会对布氏田鼠的越冬食物储备产生不利影响;1月2候、4候期间的低温以及1月5候期间的少雨,会降低布氏田鼠的越冬存活率;4月1候期间低温以及4月4候、5月5候、6月3候期间少雨,会对春季幼鼠的生长发育产生抑制作用。希望通过这些分析,能为新巴尔虎右旗以后的草原鼠害防治提供参考。

    2017年04期 v.31;No.224 17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7 ] |[引用频次:4 ]
  • 致歉声明

    谢晖;

    <正>本人于2016年12月在《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发表了《秦岭北麓冲洪积扇区环境影响下传统村落布点特征初探》一文,文中图1和图2均为引用,但未在图上明确标明引用来源,由于发现已晚无法撤稿,特此向原图作者郑重道歉!也向《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编辑部道歉!一切均系本人疏忽失察所致,绝无侵权盗用之心,望获得原图作者谅解。现将来源说明如下,图1冲洪积扇结构图来源:

    2017年04期 v.31;No.224 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9 ] |[引用频次:0 ]
  • 致歉声明

    谢晖;

    <正>本人于2016年12月在《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发表了《秦岭北麓冲洪积扇区环境影响下传统村落布点特征初探》一文,文中图1和图2均为引用,但未在图上明确标明引用来源,由于发现已晚无法撤稿,特此向原图作者郑重道歉!也向《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编辑部道歉!一切均系本人疏忽失察所致,绝无侵权盗用之心,望获得原图作者谅解。现将来源说明如下,图1冲洪积扇结构图来源:

    2017年04期 v.31;No.224 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9 ] |[引用频次:0 ]
  • 景区危机信息微博扩散的空间特征研究——以2012年国庆华山事件为例

    庞璐;杨敏;李君轶;

    文中以2012年国庆节华山事件为研究案例,从地理空间角度,在复杂网络理论指导下,深入分析了景区危机信息微博扩散的空间特征和规律。研究发现景区危机信息微博扩散中,地方性扩散特征明显且不同类型微博的关键节点其空间分布有明显差异。其总体特征呈现以事发地(陕西)、北京(政治中心)、上海(经济中心)、广东(改革开放前沿)、当事人所在地(内蒙古)为枢纽的多三角形空间结构。扩散过程以事发地为起始,通过核心枢纽-北京形成强大的景区危机信息的流入和流出,而上海、浙江、广东以及江苏等互联网普及率高的地区关键节点活跃程度比较高,但仅是形成了较为强大的信息流入。研究有助于旅游目的地及景区充分认识危机信息微博扩散的空间特点及规律,从而明确重点做好危机信息的引导、控制以及危机公关工作。

    2017年04期 v.31;No.224 183-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55 ] |[引用频次:8 ]
  • 景区危机信息微博扩散的空间特征研究——以2012年国庆华山事件为例

    庞璐;杨敏;李君轶;

    文中以2012年国庆节华山事件为研究案例,从地理空间角度,在复杂网络理论指导下,深入分析了景区危机信息微博扩散的空间特征和规律。研究发现景区危机信息微博扩散中,地方性扩散特征明显且不同类型微博的关键节点其空间分布有明显差异。其总体特征呈现以事发地(陕西)、北京(政治中心)、上海(经济中心)、广东(改革开放前沿)、当事人所在地(内蒙古)为枢纽的多三角形空间结构。扩散过程以事发地为起始,通过核心枢纽-北京形成强大的景区危机信息的流入和流出,而上海、浙江、广东以及江苏等互联网普及率高的地区关键节点活跃程度比较高,但仅是形成了较为强大的信息流入。研究有助于旅游目的地及景区充分认识危机信息微博扩散的空间特点及规律,从而明确重点做好危机信息的引导、控制以及危机公关工作。

    2017年04期 v.31;No.224 183-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55 ] |[引用频次:8 ]
  • 基于聚集分形维数的旅游地域系统空间优化研究

    宋涛;陈雪婷;陈才;

    旅游地域系统是以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为基本要素的客观空间地域系统,其空间结构表现出开放性、自组织性等复杂性特征。文中首次运用分形理论对旅游景区、旅游酒店的聚集分维特征进行了研究,由此集成出旅游地域系统的空间分维特征。在对黑龙江省的案例研究中发现,黑龙江省的旅游地域系统具有显著的聚集分维特征,未来应完善旅游中心地的多元旅游集散功能,丰富旅游吸引物体系和完善旅游接待设施。总之,聚集分形维数分析为旅游管理者和规划者提供了一种实用、有价值的空间分析方法。

    2017年04期 v.31;No.224 18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90 ] |[引用频次:13 ]
  • 基于聚集分形维数的旅游地域系统空间优化研究

    宋涛;陈雪婷;陈才;

    旅游地域系统是以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为基本要素的客观空间地域系统,其空间结构表现出开放性、自组织性等复杂性特征。文中首次运用分形理论对旅游景区、旅游酒店的聚集分维特征进行了研究,由此集成出旅游地域系统的空间分维特征。在对黑龙江省的案例研究中发现,黑龙江省的旅游地域系统具有显著的聚集分维特征,未来应完善旅游中心地的多元旅游集散功能,丰富旅游吸引物体系和完善旅游接待设施。总之,聚集分形维数分析为旅游管理者和规划者提供了一种实用、有价值的空间分析方法。

    2017年04期 v.31;No.224 18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90 ] |[引用频次:13 ]
  • 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新越;司武兴;

    对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点分别从最邻近指数、分位制图、核密度估计以及空间自相关方面进行基于GIS的空间结构分析,以总结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旨在为各地最美休闲乡村建设及其旅游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参考。宏观上,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在地理上趋于集聚分布,分布密度呈明显的差异性,形成两个核密度高值区,且空间依赖性很强。微观上,一般"沿路"、"依河"和"远城"分布。其空间结构特征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影响较大。

    2017年04期 v.31;No.224 195-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44 ] |[引用频次:52 ]
  • 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新越;司武兴;

    对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点分别从最邻近指数、分位制图、核密度估计以及空间自相关方面进行基于GIS的空间结构分析,以总结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旨在为各地最美休闲乡村建设及其旅游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参考。宏观上,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在地理上趋于集聚分布,分布密度呈明显的差异性,形成两个核密度高值区,且空间依赖性很强。微观上,一般"沿路"、"依河"和"远城"分布。其空间结构特征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影响较大。

    2017年04期 v.31;No.224 195-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44 ] |[引用频次:52 ]
  • "网评少林":少林寺旅游认知、情感、整体形象研究

    皮瑞;郑鹏;

    文中以嵩山少林寺为研究对象,选择网络游记和评论为数据源,采用ROST Content Ming软件提取少林寺旅游形象的高频特征词,了解少林寺旅游形象的内容和主题;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扎根理论分析少林寺旅游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了解游客对少林寺旅游形象的感知。研究发现:少林寺的总体旅游形象集中在武术、人物故事、历史、建筑景点四个方面;认知形象中,游客对"旅游吸引物"、"旅游环境"的感知度较强,而对"旅游设施"、"管理服务"的感知度低,尤其对旅游购物品、食宿设施的感知度极低;在情感形象的感知中,负面感知主要集中在"环境氛围"、"管理服务"、"旅游设施",这些方面的消极感知严重影响游客对少林寺的体验质量和满意度。

    2017年04期 v.31;No.224 201-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72 ] |[引用频次:92 ]
  • "网评少林":少林寺旅游认知、情感、整体形象研究

    皮瑞;郑鹏;

    文中以嵩山少林寺为研究对象,选择网络游记和评论为数据源,采用ROST Content Ming软件提取少林寺旅游形象的高频特征词,了解少林寺旅游形象的内容和主题;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扎根理论分析少林寺旅游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了解游客对少林寺旅游形象的感知。研究发现:少林寺的总体旅游形象集中在武术、人物故事、历史、建筑景点四个方面;认知形象中,游客对"旅游吸引物"、"旅游环境"的感知度较强,而对"旅游设施"、"管理服务"的感知度低,尤其对旅游购物品、食宿设施的感知度极低;在情感形象的感知中,负面感知主要集中在"环境氛围"、"管理服务"、"旅游设施",这些方面的消极感知严重影响游客对少林寺的体验质量和满意度。

    2017年04期 v.31;No.224 201-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72 ] |[引用频次:92 ]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征稿简则

    <正>《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是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干旱半干旱区研究委员会及内蒙古农业大学合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宗旨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促进科技发展,活跃学术气氛,交流学术经验,繁荣学术研究,及时反映国内外干旱区研究趋势与动态,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发展与建设提供有益经验。本刊以区域性、综合性、学术性为特色,严谨,规范,求真,求新,重信誉,重质量。创刊30年来,以主要刊登干旱区形成、演变及环境特

    2017年04期 v.31;No.224 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26 ] |[引用频次:0 ]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征稿简则

    <正>《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是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干旱半干旱区研究委员会及内蒙古农业大学合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宗旨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促进科技发展,活跃学术气氛,交流学术经验,繁荣学术研究,及时反映国内外干旱区研究趋势与动态,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发展与建设提供有益经验。本刊以区域性、综合性、学术性为特色,严谨,规范,求真,求新,重信誉,重质量。创刊30年来,以主要刊登干旱区形成、演变及环境特

    2017年04期 v.31;No.224 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26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