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陈;
借鉴国内外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方法与指标,构建中心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理论分析框架。对中国36座中心城市人居环境展开评价研究。试图得出居住条件、城市环境质量和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三个层面各要素在城市整体人居环境中的影响。研究发现居住条件主因子得分和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主因子得分具有沿海指向特征,而城市环境质量主因子得分具有"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
2017年05期 v.31;No.225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71 ] |[引用频次:61 ] - 宋杰鲲;张凯新;曹子建;
基于总量控制的省域配额分配是我国碳减排的现实途径。本文先从公平角度出发,采用世袭制、平等主义和支付能力原则对碳排放进行分配,然后赋予三者同等权重进行加权组合,获得2020年我国省域碳排放配额初始分配值;然后考虑就业人员的社会效应、其他能源对煤炭的替代效应,构建存在非任意变化量的零和收益NDV-DEA模型进行优化,实现碳排放总量约束下的省域分配方案效率最优。分配结果表明,方案基尼系数小于0.2,有效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结合各省碳排放强度下降比例值,将30个省划分为四类,提出每类省份的碳减排建议。
2017年05期 v.31;No.225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12 ] |[引用频次:64 ] - 申庆喜;李诚固;胡述聚;
以长春市中心城区的5类共1658个服务设施网点为基础数据,基于ArcGIS软件平台,通过构建优势度、集中度、中心度等空间模型,基于集聚与扩散双重视角探讨了服务设施网点的空间区位特征。研究发现:首先,长春市中心城区的服务设施网点呈现出显著的核心区集聚特征,空间分布的紧凑性整体较高,"单一中心"分布模式明显;其次,各类服务设施网点均为显著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但不同类型服务设施空间集聚与扩散的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盈利型、综合型设施的集聚度高于福利型、生活型设施,中心性低于福利型、生活型设施;最后,指出了各类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其调控的路径。
2017年05期 v.31;No.225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58 ] |[引用频次:9 ] - 卢阳;陈英;陈亮之;
为了正本清源,明晰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内涵,文中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和经济理论推导的方法,构建了农民的土地财产性收入的理论体系,明确了农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概念、特征、构成要素及计量方法。研究结果表示:1)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是农民对其拥有的土地产权发生在让渡过程中获取的非生产性收入。2)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具有依赖性、多样性、计量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3)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功能定位为巩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重要方式,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体现,促进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途径,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重要措施。4)土地产权让渡条件不同,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构成要素不同。在要素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计量方法。对于指导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政策制订和具体操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7年05期 v.31;No.225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06 ] |[引用频次:14 ] - 李霞;文琦;朱志玲;
生态移民工程是实现生态环境脆弱区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文中以宁夏生态移民为例,从移民视角出发构建社会适应性研究框架,分别从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分析不同年龄层次移民的社会适应性规律。探讨分析影响不同年龄层次移民适应因素,并通构建优化策略模型提出相应的适应策略。研究表明:在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方面适应性普遍较强、年龄层次差异小;在经济生产方面适应性普遍较差、年龄层次差异性较大。其中31-40岁移民适应性较强且适应优化模型各方面都比较高;18-30岁移民适应性及优化模型各方面适中;41-55岁年龄层次的移民适应性相比较最弱,适应优化模型各方面也较差。
2017年05期 v.31;No.225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50 ] |[引用频次:46 ] - 蔡为民;吴云青;刘瑶;罗倩;贺迪;
基于我国2000-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探讨了农地流转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动态耦合发展态势。研究结果表明:农地流转和城镇化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表现为较强的正相关性;农地流转与城镇化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我国的城镇化有效促进了农地流转,但农地流转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效应却并不显著;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系统将以0.8743的调节力度将非均衡状态修正到均衡状态,但在短期内城镇化的自身反馈效应并不明显,农地流转对城镇化的短期推动效应不明显;2000-2014年期间,我国农地流转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显著提升的态势,总体而言,为中度协调耦合。
2017年05期 v.31;No.225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47 ] |[引用频次:22 ] - 易善君;李君轶;李秀琴;刘芳菲;
如今雾霾天气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的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也是公众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这种背景下,文中试图通过相关性对比研究得出城市居民情感与空气质量之间的关系,旨在提高地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城市的旅游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的支持下,以西安市和上海市为例,采用微博大数据,通过情感分析、数据分析、内容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两个城市的居民情感与空气质量进行对比研究。研究表明:1)空气质量较好的城市居民对空气质量更敏感;2)空气中颗粒物质与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对居民情感的影响更大;3)空气质量有时并不能对居民的情感起到决定作用。
2017年05期 v.31;No.225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34 ] |[引用频次:24 ] - 丁屹红;姚顺波;
为研究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十余年之后,工程对黄河与长江流域农户福祉影响的变化与差异情况。研究根据全国6个省15个县1995-1998年,2008-2012年的农户面板调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比较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对黄河与长江流域农户福祉的影响。分析表明:工程使两流域农户收入及物质需求、社会关系、安全方面的福祉有所提升,其中黄河流域的提升幅度大于长江流域,另外在农户健康、选择与行动自由方面,退耕还林对黄河流域农户的影响较为显著,但对长江流域农户的影响较小。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在黄河长江流域的影响比较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在国家投入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对两流域分配资金,使资金的效用最大提供依据。
2017年05期 v.31;No.225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30 ] |[引用频次:49 ] - 唐琼;王文瑞;田璐;王伟伟;
人类福祉指人类生活的一种良好且幸福的状态。沙漠-绿洲过渡带的农户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脆弱,其福祉水平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关注较少。本研究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地区的农户为例,建立符合地域特点的人类福祉概念框架和农户福祉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参与式农村评估获取数据,利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进而分析农户的福祉认知情况并定量评价农户的福祉水平。结果表明:农户对健康、空气质量和耕地资源的认知最充分,对福祉的认知由低阶向中阶发展,但对更高阶的社交和精神需求的关注仍较少;2015年沙坡头沙漠边缘农户福祉综合分数为6.35,农户福祉的空间差异存在着明显的区域特征;其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生计方式、区位条件和住户类型。
2017年05期 v.31;No.225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09 ] |[引用频次:35 ] - 李慧玲;马海霞;杨睿;
文中基于玛纳斯县和阿瓦提县273户实地调研,运用二值选择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棉农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棉区棉农各项生计资本差异较大,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存量较充裕,而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家庭劳动能力、人均种植面积、浇水情况、信贷情况、住房质量、固定资产对棉农的农业型生计策略具有显著影响,而户主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直系亲属有无干部则对棉农的多样化生计策略影响显著;户主文化程度、家庭劳动能力、人均种植面积、浇水情况、家庭年收入、住房质量对棉农生计策略的选择富有弹性,浇水情况、户主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的发生几率比Ω明显。
2017年05期 v.31;No.225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01 ] |[引用频次:49 ] - 史宇;罗海江;林兰钰;陈远航;于洋;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空气污染问题成为了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阻碍,在城市规划阶段对环境保护缺乏重视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北京市为例,城市规划从几个方面直接和间接影响了环境空气质量:一是定位问题,城市定位多次调整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二是执行问题,规划执行不力使得城市绿化隔离带被蚕食殆尽;三是压力问题,中心区人口、资源过度集中造成巨大环境压力;四是能力问题,区县新建城区综合服务能力不足导致潮汐式交通;五是布局问题,区域空间布局设计对环境保护问题考虑不充分。因此需要从规划层面充分考虑各类环境要素的环保需求,从根本上保护环境和防治污染。建议第一要提升环境规划的地位,实现"多规合一";第二找准城市发展定位,体现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第三加强规划的约束力和执行力,通过严格执法和监督充分保障规划的权威性;第四要疏解核心区非首都功能,做到严控增量、疏解存量、疏堵结合;第五要提高外围区域建设水平,全面改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第六要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以实现全面提升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目标。
2017年05期 v.31;No.225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90 ] |[引用频次:12 ] - 郑海霞;张陆彪;高雷;
环境服务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受被调查者收入、教育水平、对环境保护认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居民对流域水质改善政策的实施和支付意愿也具有不同的公共偏好。分位数回归(Quantile Regression,QR)方法可以明确WTP高支付和低支付群体的主要影响因素,揭示不同支付层次、支付能力和收入水平的群体对环境政策的需求和偏好,从而为流域保护政策制定提供更为精准的定量参考。本研究以密云水库为例,利用断点回归、Tobit模型和分位数回归(QR)模型3种方法,分析居民流域水质改善的支付意愿及其公共偏好问题。结果发现:3个模型的模拟结果都显示WTP与家庭收入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说明高收入群体对水质改善有更大的偏好。Tobit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对WTP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分位数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在Tobit和断点回归分析中许多不显著的指标,在WTP分布的某些分位上也变得显著了,在不同分位数上,WTP影响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仅有家庭收入在所有分位上具有显著性,在低分位上显著性指标较少,在中位数以后,显著性指标增加,尤其在99%高分位数上,所选择的9个指标都具有很强的显著性,表明高收入人群、受更高教育者以及对水质要求更高的群体是密云水库水质改善政策制定的主要目标人群。
2017年05期 v.31;No.225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1 ] |[引用频次:4 ] - 王丽;雷少刚;卞正富;
矿山开采破坏生态环境,引发植被损伤并导致植被群落发生演替。但是迄今为止,仍然缺乏定量描述矿区植被受损状态的科学方法。研究拟对恢复力及其理论在植被生态状况评价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索。论文简单回顾了恢复力的发展应用过程,指出了目前恢复力研究存在的不足。然后对矿区植被生态系统的概念、内涵进行了初步探讨,构建了多尺度矿区植被生态系统恢复力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依据替代性、敏感性、综合性、客观性原则遴选恢复力胁迫因子和诊断因子,构建了基于不同空间尺度和生态组织维度的矿区植被生态系统恢复力定量测度概念模型,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导向的矿区植被生态系统恢复力定量测度研究框架。框架将基于器官、栅格层次的微观指标与基于系统、区域层次的宏观指标相结合,评价结果即可在宏观上为生态系统服务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又可在微观上为物种选择与培育管理提供参考。
2017年05期 v.31;No.225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91 ] |[引用频次:41 ] - 蔡璐佳;安萍莉;刘应成;汪芳甜;李学敏;黄鑫鑫;
定量测度资源强约束区耕地适度集约利用程度对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构建了耕地适度集约利用理论框架,运用乌兰察布市194户普通农户及45户种植大户的调研数据及区域统计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耕地适度集约是指在区域资源约束条件下,边际成本等于边际产出时的集约边际。2)仅考虑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单位耕地面积水资源适度投入为7584.99m3/hm~2,单位耕地面积物质适度投入为5394.5元/hm~2,家庭适度经营规模为10.95hm~2。3)在水资源约束下,单位耕地面积水资源适度投入为3980.03m3/hm~2,单位耕地面积物质投入为3897.64元/hm~2,家庭适度经营规模为22.84hm~2,目前种植大户已经过度集约利用,水浇地普通农户水资源及物质投入最接近适度值。在耕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可以适度扩展水浇地普通农户的经营规模,而控制种植大户的发展速度及规模。
2017年05期 v.31;No.225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45 ] |[引用频次:13 ] - 谭灵芝;马长发;孙奎立;
基于C-D生产函数,借助空间面板模型测算我国30省市1994-2014土地要素弹性和贡献情况。结果表明:1)根据全域Moran’s I,各省市GDP产出和土地要素投入在空间上存在极强相关性。而局部Moran’s I和LISA聚类图可知,经济增长和建设用地高聚类区皆多为东部地区,低聚类区则多为西部地区;2)土地要素投入与地区GDP增长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但东中西部地区间存在差异。从土地要素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西部地区最高,东部地区最低。建议需根据土地要素弹性和贡献情况合理配置地区土地资源,促进经济增长。
2017年05期 v.31;No.225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04 ] |[引用频次:12 ] - 塔娜;宁小莉;
以内蒙古乌海市为研究对象,采用2004-2014年的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确定权重,并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在2004-2014年间,乌海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从失调衰退型过渡到勉强协调型再到优质协调型;在此期间,经济评价指数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数存在偏差,但此差值在不断下降。因此,乌海市生态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发展步调趋于协调方向。
2017年05期 v.31;No.225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67 ] |[引用频次:42 ] - 李志学;崔瑜;张侃;
文中认为与传统常规能源相比,新能源具有资源节约和环境改良两种表现形式,其环境效应价值非常显著,而实施必要的价格补贴是促进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和发展壮大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我国目前对新能源产业的价格补贴政策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其价格补贴水平远不足以弥补新能源所创造的环境价值。为此,本文以新能源产业当中的风力发电为研究对象,以西北地区的风力发电产业为个案,从资源节约和环境改良两个角度对该地区风电产业正向环境效应价值进行测算。测算结果表明:西北地区风电产业所创造的环境价值为0.24500913元/k Wh,环境效应价值十分显著,在资源节约和环境改良方面潜力巨大,而我国目前对风电产业的价格补贴仅为0.17元/k Wh,且有下降甚至取消补贴的趋势,为保证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建议,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的风电产业价格补贴政策,将风电产业所创造的环境效应价值作为制定价格补贴水平的上限,这样既可刺激新能源可持续发展,又可使财政补贴有据可循,使补贴资金充分发挥作用。
2017年05期 v.31;No.225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30 ] |[引用频次:19 ] - 闫庆武;谭学玲;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和地形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选用Voronoi图的变异系数(Cv)、最大斑块指数(LPI),斑块密度(PD),面缘比(AP)等指数系统地研究了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半干旱农牧交错区的居民点数量、平均规模与变异系数等的空间分布表现为较强的自然地理因子相关性,具体讲居民点数量、平均规模等与地貌区域、海拔、坡度、坡向等密切相关;在平均海拔地区、低坡度地区、南面坡地区的居民点分布具有密度大、平均规模大、集聚程度高的特点;最大斑块指数的大小与居民点的立地环境有一定的关系,立地条件差的地区的最大斑块指数较小,反之亦然;斑块的复杂性与自然条件也有一定的关系,自然条件较好的低坡度、低海拔、南坡、黄土丘陵等地区的面缘比较小,其它地区则较大;居民点的分布整体表现为集中分布,集聚性的强度具有随自然环境条件的下降而增强的特点。
2017年05期 v.31;No.225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18 ] |[引用频次:41 ] - 美丽;都瓦拉;银山;玉山;
敏感性评价可以定量揭示研究区的生态环境敏感性程度和空间分布特征,利用2000-2015年的MODIS13Q1植被指数、气象及土壤数据,结合趋势分析法、Kriging空间插值和空间叠加法对乌珠穆沁草原进行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1)2000-2015年乌珠穆沁草原年平均NDVI值总体呈上升趋势。植被NDVI值在生长季(4-9月)呈上升趋势,其中6、7和8月份的植被NDVI值明显高于其它月份,增速达到7.13%/10a、5.83%/10a和1.52%/10a,10月份NDVI值明显呈下降趋势,增速达-0.07%/10a。(2)空间分布上,NDVI值由东南向西北降低特征,东南部的森林植被NDVI值较高,西北部荒漠区的NDVI值较低。中覆盖度是研究区主要植被覆盖类型,占总面积的62.30%,面积为42557.69km2。(3)乌珠穆沁草原的土地沙漠化敏感性指数在2.23607-7.77006之间,中度敏感区分布在乌珠穆沁草原的北部,面积宽广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2.42%。高度敏感区分布在乌珠穆沁草原的植被覆盖度较低,沙质土壤为主,风沙天气较多的沙地区域,研究区以中度敏感为主。
2017年05期 v.31;No.225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72 ] |[引用频次:19 ] - 康永德;何清;杨兴华;杨帆;艾力·买买提明;霍文;
利用H11-sensit风蚀传感器、风速仪、微梯度集沙仪,于2014.7~2014.8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地区进行了风沙流跃移和蠕移运动连续观测试验,分析了该区域典型天气和不同风速下跃移、蠕移运动的规律。结果表明:(1)85mm高度范围内,随风速的增加,跃移量/蠕移量之比呈负幂数函数下降,最终趋于稳定,当风速在8.5m·s~(-1)左右时,跃移量/蠕移量之比约为8~10;(2)风速达到6.9m·s~(-1)时,总跃移量最大值为1952.01g;风速达到7.6m·s~(-1)时,总蠕移量最大值为211.79g。(3)总跃移量和总蠕移量的比值随风速的增加呈指数递减,典型天气过程中不同风速下的总跃移量和总蠕移量比值约为8~24。
2017年05期 v.31;No.225 11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67 ] |[引用频次:10 ] - 杨义;舒和平;马金珠;阳志方;
基于甘肃省白银市近50年来气温、降水资料,运用Mann-Kendall法和小波分析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白银市气温总体呈升高趋势,降水量呈现波动变化。白银市气温1987年后增长迅速,作物生长期内平均气温的变化和年均气温变化基本一致,但其对年平均气温增加贡献不大。白银市降水量进入20世纪90年代略有增加趋势,但增加趋势并不明显,作物生长期内降水量与年降水量变化极为相似,这与白银市降水量偏少且相对集中有关。白银市气温变化存在2~5年,9~11年和约20年的周期变化;降水变化存在2~6年,9~10年和20年左右的周期变化;其中气温和降水变化周期中均以20年左右的年代际变化为主。
2017年05期 v.31;No.225 12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52 ] |[引用频次:42 ] - 韩菲;王璐琳;张志光;田明中;王雷;
通过对内蒙古呼伦贝尔地质公园阿敦础鲁花岗岩进行的锆石U-Pb同位素年代测定和岩石样品主要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合野外地质调查成果,综合分析表明,阿敦础鲁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158.0±2.7Ma,为晚侏罗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具有富硅、高钾钙碱性和过铝质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K等,轻微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Zr等。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初步确定阿敦础鲁正长花岗岩是晚侏罗世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造山后伸展作用下地壳挤压增厚局部熔融的产物。
2017年05期 v.31;No.225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2 ] - 包斯琴;丁延龙;高永;王红霞;吕新丰;
采用现场取样、实验室测定含水率的方法,观测了土壤冻结阶段、稳定冻结阶段和融解阶段地面裂缝垂直方向上的冻土深度和土壤含水率,并与邻近无裂缝区的冻土做了比较,以研究裂缝对季节冻土区土壤冻结滞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面裂缝作为土体与外界水、热交换的通道,改变了裂缝两侧的水热状况,增大了冻土厚度,加剧了土壤冻结、融化过程;在冻结阶段使土壤水分向裂缝附近迁移,融解阶段使水分散失加剧。总的看,裂缝使土壤含水率较无裂缝区多散失30%左右,这种现象在裂缝密集的采煤沉陷区表现的更为典型。
2017年05期 v.31;No.225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5 ] |[引用频次:1 ] - 熊平生;袁道先;谢世友;
对采集衡阳盆地松木剖面的红粘土进行了ESR定年和元素、碳氧稳定同位素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松木剖面δ~(13)C曲线和δ~(18)O曲线的相位和形状基本相同。碳氧同位素曲线图显示,1.78Ma B.P.~1.56Ma B.P.期间,碳氧同位素偏轻,为温暖湿润气候;1.56Ma B.P.~0.716Ma B.P.时期,碳氧同位素稍偏重,指示为冷干气候;0.716Ma B.P.以后,碳氧同位素偏重,干冷程度比上阶段增强。松木红土剖面δ13C曲线和段家坡黄土剖面δ13C曲线在频率和变化趋势方面相近似,记录了构造尺度上三次气候环境变化,早更新世晚期以来衡阳盆地古气候朝着干冷方向发展,与全球气候波动模式基本一致。
2017年05期 v.31;No.225 14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46 ] |[引用频次:4 ] - 昝丹丹;庄丽;
梭梭为旱生小乔木,具有耐寒性、耐旱性与抗风性等特性,研究梭梭的抗旱能力对于改进我国沙漠化治理、提高防风固沙工程效益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按自然降水梯度选择新疆干旱荒漠区自然梭梭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方法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对同化枝解剖结构进行比较分析。测定了同化枝直径、角质层厚度等6个抗旱性结构指标,并进行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采用隶属函数对不同种群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的同化枝都具有典型的旱生结构,这是植物长期适应干旱环境的结果;筛选出了2项具有代表性的旱性结构指标,即同化枝直径与角质层厚度。对梭梭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得出,随着降水量的减少其抗旱性增强,4个种群抗旱性大小顺序为FK>QT>SHZ>JH。
2017年05期 v.31;No.225 146-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93 ] |[引用频次:15 ] - 郝宏飞;辜永强;郝宏蕾;
选取喀什地区巴楚县、叶城县、麦盖提县和喀什市农业气象观测站典型木本植物春季物候观测资料及各地同期气象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t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各地气温和木本植物春季物候的变化趋势,以及气温对植物春季物候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为上升趋势,21世纪以来升温趋势最为显著;春季物候普遍呈提前趋势,就平均而言,近28a来喀什地区春季物候已逐渐提前了8d左右;春季物候对物候期前期1个月的平均温度最敏感,显著敏感时段平均气温每升高1℃,可导致各春季物候期提前1.5-3.4d;春季物候与年平均气温的相关性也较好,年平均气温升高使春季物候期提前,反之推迟,年平均气温每升高1℃,可导致各春季物候期提前3.1-9.0d。
2017年05期 v.31;No.225 15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7 ] |[引用频次:7 ] - 迟琳琳;
对小叶鼠李(Rhamnus parvifolius)、叶底珠(Securinega suffruticosa)、东北连翘(Forsythia mandschurica)和杠柳(Periploca sepium)4种灌木进行5项光合参数和4项生理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4种灌木光合参数变化规律不同,表现为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逐渐下降,胞间CO2浓度逐渐升高,水分利用效率先降后升,不同灌木不同指标变化的幅度和拐点不同;2)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4种灌木生理指标变化规律表现为丙二醛、可溶性糖和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水势日均值逐渐降低,不同灌木间变化差异显著;3)4种灌木的抗旱性大小排序为:小叶鼠李>杠柳>叶底珠>东北连翘。
2017年05期 v.31;No.225 158-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44 ] |[引用频次:64 ] - 康慧玲;刘淑英;王平;张靖;王瑞;
为研究西北半干旱区小麦秸秆还田高效利用措施,采用大田模拟试验研究了覆膜和灌溉对小麦秸秆还田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CK)相比,秸秆还田处理均显著增大了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秸秆还田(S)相比,秸秆还田+覆膜处理(SC)增大了低温时土壤的酶活性,秸秆还田+灌溉处理(SW)对不同还田时期,还田深度10cm和20cm处土壤中的4种酶活性影响显著,均增大了酶活性。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总体均以秸秆还田+覆膜+灌溉处理(SCW)的最高。从土壤总体酶活性大小考虑,在西北半干旱地区进行小麦秸秆还田,SCW处理为最佳的还田方式,可显著增大土壤中的酶活性。
2017年05期 v.31;No.225 163-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82 ] |[引用频次:34 ] - 陈章;龚大洁;瞿丹;满自红;南旭梅;刘开明;
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连城保护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是以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候鸟和以天然青杄林(P.wilsonii)、祁连圆柏林(Sabina przewalskii)和青海云杉林(Picea crassifolia)及其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于2015年7月~9月对连城保护区夏季鸟类的种类、分布、生境等进行了第一次科学调查。获悉鸟类共80种,隶属于9目20科,包括留鸟54种、夏候鸟21种、冬候鸟2种、旅鸟3种。鸟类区系主要为古北界,占繁殖鸟种数的50.67%。文中分析了栖息地变迁、人为活动、自然因素等对鸟类种群数量和多样性的影响,以此提出保护性对策。
2017年05期 v.31;No.225 168-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48 ] |[引用频次:16 ] - 王希义;
文中运用2000-2015年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测量数据以及2015年胡杨伐倒木称重资料,首先运用森林材积源生物量法研究了2000年胡杨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然后对胡杨生物量变化特征进行了动态模拟。结果表明:1)建立了胡杨地上生物量模拟方程F=128.09(D2h)0.6318(R2=0.892)与胡杨树龄模拟方程B=12.711/(1+3.339×e-0.208D)(R2=0.9971),通过模拟可得2000年胡杨总生物量和总净生产力分别为20.329×104t、1.134×104t·a-1,单位面积生物量与生产力分别为2.386t·hm~(-2)、0.133t·(hm~2·a)-1。2)建立了生态输水量与胡杨净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模型Y=1.0448Ln(x)+1.1154(R~2=0.8608);通过成长模型模拟,可得胡杨生物量增长潜力很大,在合理生态输水并加强保护的前提下,胡杨生物量可以从2000年的20.329×104t增加到2040年的71.62×104t。
2017年05期 v.31;No.225 173-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4 ] |[引用频次:5 ] - 孙特生;李文彦;刘继亮;
人工梭梭是干旱区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的防风固沙植被,其土壤养分水平影响着人工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以黑河中游荒漠绿洲不同林龄人工梭梭为研究对象,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测试分析结合,分析人工梭梭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1)人工梭梭根部、冠幅边缘、株间空地之间土壤养分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表现为根部>冠幅边缘>株间空地,即人工梭梭土壤"肥岛"效应明显;2)不同林龄人工梭梭之间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富集率存在显著差异,大致表现为30年梭梭>20年梭梭>10年梭梭>5年梭梭,且不同林龄人工梭梭土壤养分富集率与梭梭植株形态特征具有较显著相关性,即人工梭梭土壤"肥岛"效应与其生长发展间存在正反馈机制。因此,加强荒漠绿洲区人工梭梭的建植和管护,发挥其对土壤养分的改良作用,提高其对干旱区土地荒漠化防治的能力,是荒漠绿洲区生态屏障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
2017年05期 v.31;No.225 179-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20 ] |[引用频次:25 ] - 董双快;王丽萍;李典鹏;胡保安;贾宏涛;
为了探讨生物炭添加对苏丹草吸收Cd、Pb的影响,在灰漠土中外源添加不同浓度的Cd和Pb,在此基础上添加5~20g/kg生物炭,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生物炭对Cd、Pb在苏丹草中的分布及累积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和低浓度重金属能促进苏丹草的生长,使根、茎、叶生物量显著增加(P<0.05),但高浓度重金属的添加会抑制苏丹草的生长。在低中浓度重金属Cd-Pb的处理下,添加5~20g/kg生物炭,Cd在苏丹草根、茎、叶中质量分数、富集系数、转移系数及地上部分的累积量均呈降低趋势,Pb则相反。说明了生物炭的添加能抑制低中浓度Cd在苏丹草中的迁移。在高浓度重金属Cd-Pb的作用下添加生物炭对Cd和Pb在苏丹草中迁移均有抑制作用。
2017年05期 v.31;No.225 186-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84 ] |[引用频次:7 ] - 周健;李小琴;李虎;刘冲;王厚成;南忠仁;
以城市污泥比例为4%的施污土壤为供试土样,小麦(Triticumaestivum L)为供试作物,采用Tessier五步连续浸提法,研究不同Cd胁迫水平下施污土壤中Cd的形态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当外源Cd进入施污土壤后,Cd的主要赋存形态转变为碳酸盐结合态(CAB)和铁锰氧化态(FMO)。一定程度的Cd胁迫可促进小麦的生长,随着Cd胁迫水平的进一步增加,这种作用由促进转为抑制。小麦根系和茎叶吸收的Cd主要为可交换态,而碳酸盐结合态Cd为小麦籽粒中的主要贡献形态。
2017年05期 v.31;No.225 19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3 ] |[引用频次:10 ] - 王公为;李国精;乌铁红;
基于《内蒙古国内旅游抽样调查(2014)》的统计数据,选取市场集中率、地理集中度、方差等指标分析内蒙古全域及四个旅游区块的国内旅游市场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区内市场是内蒙古各区块国内旅游的第一大市场;(2)北京是内蒙古国内旅游在区外的第一大市场;(3)不同区块在国内旅游目标市场上存在差异性:1)内蒙古全域的一级市场为京津冀;2)呼伦贝尔-兴安区块的一级市场为北京和东北三省;3)锡林郭勒-赤峰-通辽区块的一级市场为京津冀和辽宁;4)呼包鄂-乌兰察布-巴彦淖尔区块的一级市场为京晋冀;5)乌海-阿拉善区块的一级市场为北京和甘肃;(4)不同区块在国内旅游的市场集中度上的存在差异性,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区块、中部区块、内蒙古全域、西部区块和东北区块。
2017年05期 v.31;No.225 197-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64 ] |[引用频次:24 ] - 廖维俊;何有世;
旅游主、客体文化是旅游文化核心架构,旅游客体文化价值的体现与旅游主体文化品位息息相关。我国旅游人数的激增,推动着旅游业的发展,促使了旅游客体文化品质不断提升,同时国人在旅游过程中不文明言行也日益引起关注。然旅游者不文明言行仅是旅游主体文化品位不高的表象,目前侧重对其研究,存在片面性,且不深入。以江苏为例对75名游客进行开放半结构访谈,并采用Nvivo10软件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旅游主体文化品位不高缘由旅游者心态文化、行为文化、体验能力文化、科技文化4个节点维度。本文阐述了此4个节点维度对我国旅游者文化品位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一系列针对性解决策略,以达成旅游主、客体文化的均衡提升,更好促进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
2017年05期 v.31;No.225 203-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2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