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中国城市节水潜力评估研究

    宋国君;高文程;

    城市节水潜力为城市用水现状与当前技术、工程和管理可以达到的先进水平下用水状态的差距。根据正态分布规律,以偏离均值一个标准差作为标杆临界点,确定城市用水先进水平,并基于此构建了城市节水潜力系数模型,对我国城市节水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2007-2014年间,我国城市整体及各城市类群的万元GDP节水潜力系数、人均综合节水潜力系数和人均生活节水潜力系数均逐年下降,即城市之间的水效差距在不断缩近,基于城市对标的节水潜力不断变小,其中生活节水潜力系数最小,生活节水已渐入瓶颈期;相比之下,各城市之间的工业水效差距有拉大趋势,通过城市对标学习进行节水尚有一定的挖潜空间,特别是二产比重低的城市工业节水潜力较大,是未来城市工业节水的重点管理对象。

    2017年12期 v.31;No.232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96 ] |[引用频次:26 ]
  • 林业生态工程对山区减贫影响实证分析:一个结构方程模型(SEM)

    段伟;马奔;孙博;温亚利;

    林业生态工程在促进山区环境恢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对山区经济的贡献,特别是在推进山区减贫方面的作用还很模糊。文中以武陵山区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建立林业生态工程及其经济效果的结构方程模型(SEM),得出:林业生态工程有助于山区总体经济的发展(系数为0.670),推动了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系数为0.759),然而却加剧了山区农户的贫困程度(系数为0.426)。政策制定者对林业工程扶贫作用的忽视不利于林业工程要求的持续性。必须给农户(森林所有者)明确的显而易见的经济利益,才能实现恢复生态和维持生计的双重目标。

    2017年12期 v.31;No.232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1708 ] |[引用频次:31 ]
  • 沙化区农户家庭总收入结构对家庭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分析——基于甘肃12县域数据

    韦惠兰;王光耀;

    论文基于甘肃省12县域沙化区调查的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农户家庭总收入结构对家庭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认为土地经营收入和个体经营收入对各个生活消费水平的家庭支出影响均显著,且随着家庭生活消费水平的上升相关系数变大。畜牧业收入对生活消费水平低的家庭支出影响显著,工资性收入对中等生活消费水平家庭的支出影响显著,其他经营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家庭生活消费支出影响不显著。

    2017年12期 v.31;No.232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50 ] |[引用频次:6 ]
  • 两指数分解下京津冀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空间计量分析

    李健;郭俊岑;苑清敏;

    京津冀经济的健康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文中对京津冀2002-2015年间经济非均衡发展状况进行综合测算,运用泰尔指数的三区域分解以及基尼系数的三次产业分解方法对京津冀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证实京津冀经济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之后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揭示了京津冀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内在来源。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经济的非均衡发展由各地在产业结构、投资水平、财政收入以及人口规模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立京津冀统一指挥协调机构以及点面结合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2017年12期 v.31;No.232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83 ] |[引用频次:14 ]
  • 技术认知、政府支持与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基于张掖甘州区的调查研究

    李曼;陆迁;乔丹;

    文中以甘肃省张掖市6个镇394份入户调查资料为样本,采用Probit模型分析了技术认知和政府支持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影响。研究发现:对节水灌溉效果水平的认知和政府推广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有显著影响作用;技术认知和政府支持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其中,对节水灌溉效果水平的认知每提高一个档次,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概率提升3.97%,农户接受政府的技术推广每提高一个档次,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概率提升83.00%,政府推广对技术采用的边际影响相对较大;此外,控制变量中年龄、务农年限、家庭务农人数均显著影响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建议政府部门加强节水灌溉技术宣传工作,重视推广技术的实用性及有效性,增强农户技术认知。

    2017年12期 v.31;No.232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45 ] |[引用频次:94 ]
  • 外部冲击、社会网络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影响——基于甘肃张掖的调查数据

    郭格;陆迁;李玉贝;

    文中利用甘肃省张掖地区的农户调查资料,运用二元Pr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外部冲击和社会网络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影响,并引入交互项检验社会网络对外部冲击的缓解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冲击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有负向影响,而社会网络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有正向影响;同时,社会网络能够缓解外部冲击的抑制作用。除上述影响因素以外,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还受到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务、健康状况和家庭年收入的影响。

    2017年12期 v.31;No.232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37 ] |[引用频次:33 ]
  • 新疆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应评价

    张新华;鲁金萍;谷树忠;王礼茂;

    通过选取18个指标构建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应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新疆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成效以及效应间协调度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从各种效应的重要性来看,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的生态效应最为重要;(2)从各种效应的变化趋势来看,新疆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应呈上升趋势;(3)从各种效应间的协调性来看,生态效应、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之间具有较高的协调性,三者间基本处于优质协调。总之,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促进了新疆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017年12期 v.31;No.232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97 ] |[引用频次:40 ]
  • 农户亲环境意向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分解研究

    崔亚飞;黄少安;吴琼;

    利用大样本调研数据,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亲环境意向的效应。结果表明:(1)态度对亲环境意向的直接效应和总效应都是最大,或者说农户对亲环境意向普遍具有很高的态度;(2)主观规范对农户亲环境意向也有较高的直接效应和总效应;(3)外部因素对农户知觉行为控制均有较强的影响,而且知觉行为控制与态度和主观规范之间相互反向变化,进而抑制了亲环境意向的进一步提升,呈现出显著短板效应。因此,应积极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努力解决亲环境意向提升中的短板现象。

    2017年12期 v.31;No.232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69 ] |[引用频次:29 ]
  • 在藏农民工的落户意愿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林芝市586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孙前路;孙自保;

    依据林芝市586户农民工的实地调查数据,描述了农民工落户意愿的现状,运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了有关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在林芝务工的农民工整体落户意愿较强。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工有较强的落户意愿;工资、集体消费比重、生活习惯、市民交流和政策认知对农民工落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相对于汉族,藏族农民工落户意愿较弱。因而,通过提高农民工收入水平、完善职业教育体制、构建农民工与市民交流平台、妥善解决农民工落户的异质性问题,可以在有效增加城镇人口的同时促进西藏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2017年12期 v.31;No.232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3 ] |[引用频次:4 ]
  • 内蒙古牧区经营方式之变革:联户、合作、家庭牧场与股份公司

    萨础日娜;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内蒙古牧区经营方式正在从传统的家庭承包经营,逐渐向联户、合作、家庭牧场、股份公司等新型牧区经营方式转变。这四类经营方式之间既有关联又有区别,通过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可得出牧区经营方式变革的两种发展路径,即"个体经营-联户-合作社-股份公司"和"个体经营-家庭牧场-股份公司"。随着牧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内蒙古牧区经营方式的变革趋势将不可逆转,它将大力促进牧区草牧场自由流转,调动牧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对内蒙古牧业发展、牧区繁荣和牧民增收产生重要影响。

    2017年12期 v.31;No.232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51 ] |[引用频次:20 ]
  • 基于农户生产效率视角的特色农业经营模式比较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罗佳丽;杨海娟;王欢;侯日望;

    通过构建农户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分别基于群组前沿面和共同前沿面下的DEA模型测算样本村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率,试图从实证角度探讨分析西安市不同农业经营模式在发展特色农业上的效率差异。结果显示:龙头企业带动型、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经营模式的大多数农户都能在较高的技术水平下开展农业生产活动,而专业市场带动型和传统生产型农户的农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且整体偏低;西安市农户整体生产效率偏低,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龙头企业带动型是当前的技术水平下资源配置能力最佳的组织形式;纯技术效率的提高方式因不同经营模式而异,规模效率的提高需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创新,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或者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力度。

    2017年12期 v.31;No.232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53 ] |[引用频次:23 ]
  • 兰州市银行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贾琳琳;张志斌;魏娟;李晓璐;

    文中以兰州市主城区1551家银行网点为例,运用最邻近距离、核密度函数、缓冲区分析和反距离加权插值等方法,对兰州市银行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类型差异进行分析、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总结出其空间模式。结果表明:1)银行网点总体呈现"东密西疏"的不均衡特征,集聚特征显著;2)银行网点在城市内部分布特征各异;3)不同类型的银行网点,不同层面上分布特征各异;4)兰州市各类银行的空间分布模式总体呈现出带状主导下的"多中心+扇形扩展区"组合特征;5)银行空间分布与城市功能分区、人口数量、商业中心、交通便利性均呈现明显正相关。

    2017年12期 v.31;No.232 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85 ] |[引用频次:26 ]
  • 1950-2013年三江平原东北部耕地分布变化特征分析

    于杰;宁静;董芳辰;杜国明;娄阁;赵正;

    耕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科学判定耕地分布变化特征,对促进耕地保护及优化布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1950、1960和1976年MSS影像、1986和1996年Landsat TM影像、2005年为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二号星遥感数据和2013年Land Sat8 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耕地利用动态度、核密度计算等研究方法,对1950-2013年三江平原东北部耕地分布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50-1986年耕地增加由19.62×10~4hm~2增加至145.85×10~4hm~2,新增耕地主要源于未利用地、草地和林地,耕地转化为其他地类的数量为3.07×10~4hm~2;1986年-2013年耕地增加了93.04×10~4hm~2,有71.70×10~4hm~2旱地转换为水田,同时8.25×10~4hm~2水田转换为旱地;63年间,耕地分布密度值显著增加,水田分布密度最大值高于旱地。据此,加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通过土地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是三江平原东北部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7年12期 v.31;No.232 7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73 ] |[引用频次:33 ]
  • 内蒙古达拉特旗清代的土地垦殖过程分析

    韩强强;王社教;

    根据历史文献并结合地名志资料,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复原出了内蒙古达拉特旗清代较高分辨率的土地垦殖时空过程,并分析了影响土地垦殖进程的诸因素。结果表明:1)清初至道光七年(1827),由于清初的蒙汉隔离政策,康熙西征路线及其造成的物资需求和达拉特旗北部商业发达的原因,达拉特旗垦殖处于私垦阶段,垦殖的重点为北部沿黄河地区。2)道光八年(1828)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内部叛乱的扰乱、内地人口剧增的现实以及蒙地办公经费的紧张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达拉特旗垦殖进入民垦合法阶段,垦殖的重点转移到东北部沿河地区。3)光绪二十八年(1902)至宣统三年(1911),主要由于清末赔教款造成的财政危机,最终使得达拉特旗垦殖步入官垦阶段,垦殖的重点回到北部沿黄河地区,并且南部土山丘陵也成为垦殖的次重点地区。

    2017年12期 v.31;No.232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7 ] |[引用频次:2 ]
  • 北京延庆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演化:有机碳同位素记录

    张慧娟;杨桂芳;陈正洪;桑萌;

    为探讨半干旱与半湿润过渡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演化,文中以北京延庆盆地为例,对其阜高营剖面湖相沉积物中有机碳同位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该剖面的有机碳同位素的变化范围在-26.69‰~-21.35‰之间,均值为-23.98‰。主要表现为:有机质以外源输入为主,暖期偏负;有机质以内源输入为主,冷期偏负。结合粒度、磁化率环境指标,延庆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可划分为:56.8~45.6ka,温暖湿润;45.6~29.2ka,温和湿润;29.2~12.8ka,寒冷干燥;12.8ka至今,温凉偏干四个阶段。延庆盆地与全球气候变化基本一致,但也表现出一些局地性特征。

    2017年12期 v.31;No.232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89 ] |[引用频次:10 ]
  • 近40年来托木尔峰南坡三条监测冰川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李开明;李忠勤;李明涛;怀保娟;

    托木尔峰地区是中国现代冰川最大的作用中心之一。近四十年来,冰川消融加剧,退缩趋势明显,冰川融水径流增加。对托木尔峰南坡三条不同规模冰川的研究表明,面积减小厚度减薄是该区域冰川变化的主要趋势。受表碛覆盖影响,厚度减薄趋势显著,但末端退缩幅度差异很大。基于遥感监测资料以及实地考察数据,三条冰川自1964年以来面积分别减小了21.4%,15.8%和0.3%,末端平均退缩速率分别为41m·a~(-1)、30m·a~(-1)、1.5m·a~(-1)。大冰川大幅退缩对该区域水资源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作用不容忽视。地形及表碛是影响冰川差异化消融的重要因子,温度升高是造成冰川退缩的重要驱动因素。

    2017年12期 v.31;No.232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40 ] |[引用频次:9 ]
  • 明清时期江苏地区旱涝灾害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万红莲;朱婵婵;宋海龙;张咪;

    通过对江苏地区1368-1911年旱涝灾害资料的统计和整理,利用滑动平均、累积距平及小波分析等方法探讨分析了明清时期该地区旱涝灾害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368-1911年江苏地区共发生旱涝灾害362次,其中旱灾发生108次,涝灾发生254次,在旱涝灾害中以涝灾为主;明清时期江苏地区旱涝灾害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旱涝灾害在年内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在时间尺度上大致存在7a、11a、17a和22a 4个周期,与太阳活动周期有着密切关系;明清时期江苏地区旱涝灾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整体上呈现出西部多于东部、南部多于北部的变化特点;明清时期江苏地区旱涝灾害的发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18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环境的影响导致区域性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2017年12期 v.31;No.232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510 ] |[引用频次:1 ]
  • 1951-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极端气温事件时空变化特征

    赵国永;韩艳;刘明华;赵思佳;刘维真;

    文中以1951-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34个站点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线性倾向估计、距平、累积距平、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内蒙古极端气温事件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近64年,霜冻、结冰、冷昼日数具有显著降低趋势,其变化速率分别为:3.3d/10a、1.5d/10a、1.6d/10a;暖昼日数具有显著增加趋势,变化速率为1.7d/10a。(2)约以1980s中期为界,霜冻、结冰、冷昼日数距平和累计距平分为两段:前期大多数为正距平,累计距平具有升高趋势;后期变化特征与前期相反。约以1990s中期为界,暖昼日数距平和累计距平变化特征与霜冻日数相反。意味着极端低温事件指标(霜冻、结冰和冷昼日数)响应全球变暖时间早于极端高温事件指标(暖昼日数)。(3)结冰、冷昼和暖昼日数分别在1988年、1992年和1991年发生突变。(4)空间上,霜冻和结冰日数分布随纬度和海拔升高逐渐增多,体现地域分异规律。(5)冷昼和暖昼日数较大值主要集中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间地带。(6)全区各地霜冻、结冰和冷昼日数均具有减少趋势,暖昼日数具有增加趋势,与时间序列变化趋势一致。其中,人类活动程度较高地区,霜冻和结冰日数减少最显著,故人类活动对气温变化具有一定影响。

    2017年12期 v.31;No.232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582 ] |[引用频次:21 ]
  • 2001-2015年兰州市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的模糊评价

    张惠娥;马敏泉;汪新;

    利用2001-2015年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了影响兰州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因子SO2、NO2和PM10。通过计算各评价因子年际和季节变化的隶属度与权重分配系数,对15年来兰州市环境空气质量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兰州市空气质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冬春季污染严重,秋季次之,夏季最好;15年来兰州市空气环境质量以三级为主,空气质量较好,其中PM10的含量是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近几年空气中SO2的含量下降趋势明显,NO2的含量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表明影响兰州市空气质量的因子由原来的煤烟型向混合型的结构发展。

    2017年12期 v.31;No.232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31 ] |[引用频次:16 ]
  • 外源Cd在施污黄土-小麦系统中的富集迁移规律

    李舒琦;高卓;臧飞;武文飞;南忠仁;

    以小麦和黄土为实验对象,通过室外盆栽试验研究了外源Cd在施污黄土-小麦系统中的富集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外源Cd的添加对小麦根部生长指标(根长、干重)产生了显著影响,对地上部的生长指标(株高、茎叶干重、籽粒干重)影响不显著;小麦各部位Cd含量总体趋势为根>茎叶>壳>籽粒,且小麦各部位中Cd含量与外源Cd的添加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籽粒中Cd含量也会随着外源Cd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表明土壤中Cd含量可以用来预测小麦籽粒中Cd的含量。小麦根与茎叶中Cd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在外源Cd添加量为12.0mg/kg时,根和茎叶中Cd含量达到最大,最大值分别为34.84mg/kg和18.98mg/kg;小麦壳与籽粒中Cd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在外源Cd添加量为9.0mg/kg时达到最大值,最大值分别为7.11mg/kg和3.64mg/kg;小麦不同部位富集能力呈现根>茎叶>壳>籽粒的趋势,不同部位迁移能力也不同,呈现茎叶>壳>籽粒的趋势,且迁移系数均小于1。

    2017年12期 v.31;No.232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3 ] |[引用频次:7 ]
  •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水分变化分析

    邵臻;张富;陈瑾;张佰林;

    通过对陇中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分的定期观测,用烘干法测定了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分析了土壤水分在植被生长季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土壤含水量及储水量大小顺序为:荒草地>沙棘林地>农地>草地>油松林地;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剖面水分的影响随土层的加深呈增大趋势,土壤剖面水分的变异系数随土层的加深呈减小趋势,并且其含水量变化存在季节差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分消耗量及补充量均有差异;土壤剖面储水量的盈亏状况为:农地没有亏缺,荒草地的亏缺量最小,油松林地在40cm以下土层均亏缺。因此,在该区的生态植被恢复过程中,应优先考虑草本和灌木植物,以利于土壤水环境及其永续利用。

    2017年12期 v.31;No.232 129-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50 ] |[引用频次:37 ]
  • 基于遥感数据的于田绿洲土壤湿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江红南;姜红涛;丁建丽;

    以典型干旱区新疆于田县绿洲为研究区,利用相关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季节和深度的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研究区表层1m深度土壤,各个土层的土壤湿度存在着显著且强烈的相关关系,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湿度空间变异程度不同,表层土壤湿度的空间变异程度较大。地下水位和土壤蒸散发量是研究区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不同季节,地下水位和土壤蒸散发量对不同深度土壤湿度空间变化的影响力和影响深度不同,春季和夏季,都是地下水位大于土壤蒸散发量的影响力,土壤蒸散发量的影响深度在春季达到60-80cm,在夏季达到100cm。海拔高度和土壤温度对土壤湿度的空间变异有微弱的影响。在对土壤湿度时空变化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中,除土壤温度外,其它因素对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的影响呈非线性关系。

    2017年12期 v.31;No.232 13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95 ] |[引用频次:7 ]
  • 基于显微CT研究施肥方式对砂姜黑土大孔隙结构的影响

    蔡太义;张佳宝;张丛志;黄会娟;白玉红;赵占辉;李太魁;

    施肥方式是改善砂姜黑土大孔隙结构的重要措施之一。本研究选取中国科学院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合作的"砂姜黑土改良"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平台(河南省西平县)的3个处理:CK(对照,秸秆还田)、SC(常规施用化肥)和SM处(施有机肥),运用显微CT扫描田间原状土柱,采用Image J 1.51K软件及其插件对土壤孔隙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定量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孔隙数量、形态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砂姜黑土孔隙度和土壤孔隙数量变化趋势一致。土壤总孔隙度变化顺序为SM>CK>SC。其中,SM处理不同土层孔隙数量最多,空间变异也最大;CK处理次之,SC处理居最后。SM和CK处理的分形维数最高,土壤孔隙结构复杂且稳定,SC处理分形维数较低,孔隙结构相对简单。SM处理综合表现较优,是砂姜黑土结构改良的一种推荐施肥方式。

    2017年12期 v.31;No.232 143-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20 ] |[引用频次:34 ]
  • 人工沙棘林对霍林河南露天煤矿排土场边坡土壤肥力的影响

    刘军;丁霞;张武文;

    以内蒙古霍林河南露天煤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分别测试了种植4a、7a、9a、12a、21a的人工沙棘林下土壤,并与未种植沙棘之外排土(复垦0a)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年限沙棘林下0~20cm、20~40cm土层中的p H值、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人工沙棘林确实具有改良土壤的作用,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种植21a后,0~20cm土层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达到或超过周边天然草地水平,p H值与速效磷接近天然草地水平;20~40cm土层效果比0~20cm稍差,但仍有明显的效果,这说明在霍林河南露天煤矿排土场边坡生态恢复过程中,种植沙棘林恢复土壤效果较好,具有推广意义。

    2017年12期 v.31;No.232 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8 ] |[引用频次:24 ]
  • 基于pF meter传感器的土体冻融过程中基质势与未冻水量关系研究

    薛珂;温智;张明礼;李德生;高樯;

    基质势是驱动冻土中水分发生迁移的关键驱动力之一,但由于以往的技术限制,负温下土体的基质势难以被直接测量,冻土基质势相关问题成为冻土水热过程研究中的难题。利用可用于极端负温条件下的pF meter基质势传感器,针对青藏红黏土、兰州粉土以及张掖细砂这三种不同粒径级配的土体,分别从粒径大小和初始含水量的角度,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土体冻结与融化过程中基质势、未冻水量以及温度三者之间动态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冻土中的冰晶体对基质势和未冻水量的影响类似于融土中的气体,而冰晶体的含量又与土体温度相关;由粒径级配决定的比表面积对冻土基质势存在着决定性的影响;此外,初始含水量的多少对冻土基质势也存在与融土类似的影响。研究成果揭示了负温冻土中未冻水的数量与能量状态随冻结与融化过程的变化关系,为研究冻土中水分在基质势驱动下的迁移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试验支撑。

    2017年12期 v.31;No.232 15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33 ] |[引用频次:15 ]
  • 基于水分变化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分层特征

    曾泽群;雷泽勇;魏晓婷;

    研究了章古台地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不同林龄(10a,20a,35a,50a,60a)不同深度(20cm,40cm,60cm,80cm,100cm,120cm,140cm,160cm,180cm)的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分层特征。结果表明: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地各土壤层次水分含量随林龄的不同表现各异。依据土壤含水量的不同将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地土壤层次分为3层,即表层、根系层和稳定层,各林龄的层次分别为:10a林龄林地无明显表层,100cm土层以上为根系层,120cm土层以下为稳定层;20a林龄林地40cm以上为表层,60-140cm为根系层,160cm以下为稳定层;35a林龄林地40cm土层以上为表层,60-100cm为根系层,120cm以下为稳定层;50a林龄林地40cm以上为表层,60-120cm为根系层,140cm以下为稳定层;60a林龄林地40cm以上为表层,60-100cm为根系层,120cm以下为稳定层。

    2017年12期 v.31;No.232 16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0 ] |[引用频次:24 ]
  • 基于GIS的吉林省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划分

    刘家福;李林峰;任春颖;王宗明;张柏;

    以吉林省水文地质单元界线为基础,统计查阅各地级行政区地下水种类,富水程度、水位、水质、补给开采条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重要自然保护区、湿地、泉眼、易发生地质灾害等区域基础资料;按照我国《地下水功能区划技术大纲》划分原则,将研究区划分成为三个一级功能区,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功能将相应二级功能区划指标数据空间化,进行叠置分析,突出地下水主导功能确定阈值,划分二级功能区边界,并绘制出地下水功能区划图实现其可视化;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意见及措施。

    2017年12期 v.31;No.232 16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98 ] |[引用频次:12 ]
  • 1980-2015年宁夏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雷金银;吴霞;王长军;樊丽琴;

    以1980-2015年宁夏农业统计资料为数据源,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宁夏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36年来宁夏农作物总种植面积增长显著,但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长不明显。其中小麦种植面积呈快速降低趋势,玉米、薯类、蔬果等作物种植面积均呈快速增长趋势。2)宁夏主要农作物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水稻主要分布在引黄灌溉区且种植比例和空间分布变化不明显;随着玉米种植比例和种植范围的迅速扩张,小麦的种植比例和分布区域明显缩小;薯类作物主要分布于宁夏南部山区,随着种植结构调整,逐步扩展到中部干旱区;蔬果类作物种植比例和分布区域扩张最为迅速。3)宁夏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逐渐从单一型向多元组合型发展,种植结构类型更加丰富,布局更加合理。

    2017年12期 v.31;No.232 172-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60 ] |[引用频次:37 ]
  • 晋西皇姑梁小流域人工植物群落优势种生态位和种间关系研究

    狄晓艳;李素清;

    在野外102个样方调查数据和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分类的基础上,采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晋西皇姑梁小流域12个群落的12个优势种的生态位和种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乔灌层Levins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种为油松、柠条锦鸡儿、沙棘。12个优势种组成的66个种对中,Pianka重叠指数≥0.4的种对占总对数的45.45%。呈极显著和显著关联的种对数较少,正负关联比均小于1。说明该小流域人工植物群落结构简单,种间资源竞争较激烈,仍处于演替的初、中期阶段。优势种华北落叶松与沙棘,沙棘与鹅观草呈显著正相关,它们均为地带性物种,生态适应性强,可作为皇姑梁小流域人工植被恢复的优选物种进行混种,而油松与小叶杨、小叶杨与沙棘或柠条锦鸡儿等种对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在植被恢复中不宜混种。根据Spearman秩相关系数结果,将12个优势种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

    2017年12期 v.31;No.232 179-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0 ] |[引用频次:11 ]
  • 多效唑对柠条幼苗构型特征的影响

    宋晓敏;原伟杰;虞毅;高永;党晓宏;钱顺萍;

    以1年生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幼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对柠条幼苗株高、基径、分枝数、分枝角度等地上部分和根系特征参数等地下部分的影响,分析不同浓度处理之间柠条幼苗构型指标的差异。结果显示:随多效唑处理浓度的增加,柠条幼苗株高增长量显著减少、基茎增长量显著增加;分枝数和分枝角度随处理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400mg·L~(-1)浓度处理使幼苗根系表面积显著增大,根系分级数和各级根系数量增加,表明施用适宜浓度多效唑能够矮化柠条幼苗,增粗基茎,促进分枝、扩大分枝角度,增大柠条幼苗单位面积地表覆盖;同时,能够拓展地下根系的分布面积,增加各级根系数量;综合考虑,在调控柠条幼苗空间构型方面,适宜的多效唑处理浓度为300~400mg·L~(-1)。

    2017年12期 v.31;No.232 18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5 ] |[引用频次:10 ]
  • 公诸同好未可知?推拉理论下的户外旅游动机研究

    周泽鲲;乌铁红;

    基于推拉理论,文中以内蒙古地区户外旅游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利用SPSS中的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以及独立样本T检验等方法,探讨引入群体认同变量前后的户外动机和口碑推荐之间的关系异同。研究结果表明:(1)户外旅游者出行的推动机可划分为"自我提升、愉悦身心、逃离"三维度,拉动机划分为"自然环境、群体与关系、讯息与活动"三维度;(2)户外旅游动机对于口碑推荐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且不同的群体认同情况下二者关系存在显著差异。不论群体认同程度高或低,推拉动机都共同影响着旅游者口碑推荐情况,但较低的群体认同下,推(push)动机中的自我提升和愉悦身心动机显著影响口碑推荐,拉动机(pull)中仅群体关系动机具有显著作用;而较高的群体认同下,推(push)动机中的自我提升和愉悦身心动机对于口碑推荐具有显著影响,而拉(pull)动机中群体关系、自然环境和讯息活动三者均对其产生作用。该研究对于户外旅游组织或企业设计旅游产品、开展户外旅游业务具有借鉴意义,也有助于后续户外旅游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2017年12期 v.31;No.232 18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31 ] |[引用频次:54 ]
  • 乡村文化旅游吸引力的多层次评价——以辽宁赫图阿拉村为例

    单福彬;周静;李馨;

    乡村文化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核心资源,其价值在于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乡村文化旅游吸引力评价是对其进行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以全面认知乡村文化旅游吸引力为目标,改进了传统评价方法,构建了包括单体文化吸引力评价、不同文化吸引力比较、区域文化整体吸引力衡量在内的多层次旅游吸引力评价体系。联系实际,该评价体系解决了辽宁省赫图阿拉村乡村文化旅游吸引力认知的系列问题,为该村旅游产品开发提供基础;研究表明该村满族地秧歌的吸引力结构完整、吸引力质量较高,该村10项典型乡村文化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竞争性,该村乡村文化在吸引游客上存在明显的综合优势。

    2017年12期 v.31;No.232 196-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2987 ] |[引用频次:81 ]
  • 居民自驾游风险认知研究

    孙滢悦;杨青山;陈鹏;

    随着旅游发展的多元化、高速公路通达性日趋成熟及居民旅游需求的变化,自驾游越来越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自驾游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对居民人身、财产带来一定安全隐患。鉴于此,借鉴行为学、统计学及心理学相关理论,从六个维度、22个属性出发,构建了居民自驾游风险认知定量评价体系及评价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厘清居民对自驾游活动的心理感受和认识,分析了不同因素对自驾游者风险认知的影响,以期了解居民自驾游风险认知现状。研究结果可为旅游业进一步规范自驾游旅游市场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为新兴的旅游业态研究提供依据。

    2017年12期 v.31;No.232 203-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30 ] |[引用频次:1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