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我国农地确权研究的热点分析与演化路径——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许恒周;刘源;

    以CNKI数据库近十年收录的来自EI、核心期刊、CSSCI、CSCD的579篇论文为数据基础,采用CiteSpace分析工具,对我国农地确权研究领域的发展轨迹及特征进行了一定的任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以农地确权为主题的研究始于2008年,文献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2013年以后,文献数量急剧增长。(2)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其中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机构,总体上研究机构间合作较少。(3)现有研究在"内涵界定"、"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农地确权政策效果"、"确权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4)农地确权的研究范围在政策效果的演替中不断扩展,早期聚焦于确权内涵与逻辑阐释,后转向对实践导向的探索总结与凝练,近几年研究重点也转向对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政策绩效问题等,具有较明显的政策指向性。通过以上定量分析,以期达到减少后续研究主观性的目的。

    2020年02期 v.34;No.258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8 ] |[下载次数:1965 ] |[引用频次:14 ]
  • 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的影响研究

    邢敏慧;张航;

    基于全国2088份农户家庭调查数据,揭示家庭生命周期对土地确权后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影响显著,相比空巢期家庭,抚养期、负担期、稳定期和赡养期阶段的农户退出意愿较低;2)年龄、家庭规模、负担系数、非农化能力、均耕地面积、土地流转、城镇住房是影响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的重要因素;3)在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鉴于此,政策实践应立足农村家庭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征和规律,采取有针对性、保障性和可选择的制度安排。

    2020年02期 v.34;No.258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2 ] |[下载次数:833 ] |[引用频次:22 ]
  • 农地确权方式何以影响农业人口迁移?——源自广东省2056份农户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

    唐超;罗明忠;张苇锟;

    随着农地确权颁证工作在全国的基本结束,厘清其政策效应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农地确权方式直接决定着农地确权的劳动力配置效应,是影响农业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测度农地确权方式对农业人口迁移的具体影响是文中的主要研究目的。文中基于广东省阳山县和新丰县2056户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地确权方式对农业人口迁移的影响,并用倾向匹配得分模型(PSM)进行了内生性检验。结果显示:农地整合确权对农业人口迁移有显著负向影响;土地要素和资本要素在农地确权方式对农业人口迁移的影响效应中不具有调节作用。可见,研究农地确权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效应,既要考虑农地确权进度,也要关注农地确权方式,应鼓励有条件地区进行土地整合,加快土地向种田能手流转,以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人口迁移双重目标的实现。

    2020年02期 v.34;No.258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4 ] |[下载次数:797 ] |[引用频次:5 ]
  • 基于交互决定论的农村宅基地退出意愿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范辉;李晓珍;余向洋;刘政英;李家慧;张杰;

    农村宅基地退出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而农户认知、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等因素,影响着农村宅基地退出意愿。基于河南省518份问卷数据调查,以交互决定论为理论基础,通过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模型探索"现实"和"理想"两种情境下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理想和现实两种情境下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的影响因素有一定差异。现实情境下环境类因素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大于个人类因素,而在理想情境下个人类因素和环境类因素的影响力大致相同。(2)现实和理想两种情境下,家庭特征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的因素对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的影响均较大,说明宅基地退出制度改革和实施路径应着眼于农户家庭层面和立足于当前社会经济背景。(3)依据现实和理想两种情境下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共同影响因素,可以得出宅基地退出的实施应从农户分类、宅基地居住功能弱化、不同地域空间等层面有序逐步实施。最后,从区域条件、家庭生计和社会经济背景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河南省农村宅基地退出的政策建议。

    2020年02期 v.34;No.258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4 ] |[下载次数:1134 ] |[引用频次:36 ]
  • 宁夏生态移民定居意愿和行为的地理要素影响研究

    胡西武;陈珍妮;黄越;黄立军;东梅;

    文中通过对宁夏22个县(市、区)43个乡(镇)69个生态移民村650份调查问卷,运用地理探测器(Geo Detector)和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整合的计划行为理论(TPB)模型,分析地理要素对生态移民定居意愿和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1)发展资源(q=0.0975)、住房质量(q=0.0349)、地形地貌(q=0.0270)、医疗保障(q=0.0247)、气候类型(q=0.0153)、耕地配置(q=0.0143)对生态移民的定居意愿有显著影响。(2)地形地貌对生态移民的"感知定居有利性→定居态度"、"定居主观规范→定居态度"、"定居态度→定居意愿"、"定居意愿→定居行为"等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3)发展资源对"感知定居行为控制→定居意愿→定居行为"中介关系的调节效应显著;(4)耕地配置、气候类型、发展资源、地形地貌、医疗保障不同的生态移民定居意愿和行为的敏感程度差异显著。结论:地理要素是影响生态移民定居意愿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在新时代背景和发展需求升级的情势下,应合理配置地理要素,优化生态移民发展空间。

    2020年02期 v.34;No.258 2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3 ] |[下载次数:951 ] |[引用频次:15 ]
  • 基于家庭资产视角的六盘山片区生态移民效应分析

    杨国涛;李佳;张晓欢;

    移民搬迁使贫困人口实现了生计空间的再造和家庭资产的重塑。文中借助2017年六盘山片区548户农户家庭微观调研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研究了移民户与非移民户的家庭资产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使得农户总资产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改变了农户的资产持有结构。其中移民对农户的自然资源与生产性固定资产持有量具有负向影响;对农户金融资产影响不明显;对农户非金融资产中的房产持有量有正向的影响。另外,我们还发现,运用传统的回归方法来评估移民效应会明显低估移民政策真正的正面作用,同时放大其负面影响。

    2020年02期 v.34;No.258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0 ] |[下载次数:484 ] |[引用频次:5 ]
  • 中小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杨红娟;屈彤彤;

    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小学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后续主力军,如何提升其相应的生态文明行为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本研究从教育视角出发探讨中小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522份中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到:(1)学校政策支持、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意识会对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其中校园文化建设影响最大;(2)课程体系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会通过影响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从而对其生态文明行为产生间接影响。因此,建议加强政府的引导与保障、提高学校的重视与支持、改善教育的文化环境、提升教师的认知与能力以及完善课程的体系设计来提升中小学生生态文明行为。

    2020年02期 v.34;No.258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5 ] |[下载次数:954 ] |[引用频次:13 ]
  • 居民低碳行为的关联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李立朋;丁秀玲;李桦;

    文中利用低碳建设先行区宁夏盐池县居民调查数据建立biprobit模型,分析居民低碳行为关联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样本中,居民自参与低碳的人数远低于居民督促他人参与低碳的人数;(2)居民自参与低碳与居民督促他人参与低碳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关联效应;(3)影响居民低碳行为因素中,文化程度、恶劣环境敏感度、低碳培训对居民自参与低碳有正向影响,健康程度对居民自参与低碳有负向影响,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程度、纯收入、低碳培训、个体责任和榜样效应对居民督促他人参与低碳有正向影响。

    2020年02期 v.34;No.258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3 ] |[下载次数:797 ] |[引用频次:9 ]
  • 个人特征差异对城镇居民水素养水平的影响研究——以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为例

    张宾宾;王延荣;许冉;田康;

    基于中部六省省会城市1333份调查问卷,通过K-S检验对城镇居民水素养得分分布进行探索,使用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对不同个人特征人群进行差异性检验,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研究个人特征差异对城镇居民水素养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1)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情况下,城镇居民水素养得分分布服从均值为73.21、标准差为13.89的正态分布。(2)学历、职业和年龄是影响城镇居民个人水素养水平的主要因素。学历水平正向影响个人水素养水平,事业单位、公务人员和学生职业人群水素养水平相对较低,18-35岁年龄段人群水素养水平较高。性别和收入差异对个人水素养水平影响不大。

    2020年02期 v.34;No.258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2 ] |[下载次数:756 ] |[引用频次:3 ]
  • 西宁市居住空间与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协调性研究

    高子轶;张海峰;马晓帆;

    在兴趣点(POI)数据和调查问卷数据的支撑下,运用核密度估计法、最近邻指数法、Ripley’s K函数和同位区位商的方法,从空间格局、集聚特征、临近性关系及居民满意度方面探讨西宁市居住空间与公共服务设施空间的协调关系。研究发现:(1)在空间格局方面,居住空间高密度值已向城西区和城北区扩展;老城区依旧是教育设施和医疗设施的高密度集聚区,居住空间与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存在"错位"现象。(2)在集聚模式方面,居住空间的集聚强度和集聚规模均大于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二者协调性有待提高。(3)在"临近性"方面,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对居住空间影响较大,反之不明显,二者"非对称性"特征明显。(4)在满意度方面,海湖新区和城北新开发区居民对医疗和教育设施满意度过低。如何协调居住空间与公共服务设施空间的供需矛盾已成为城市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2020年02期 v.34;No.258 6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8 ] |[下载次数:998 ] |[引用频次:19 ]
  • 农村产业融合、非农就业与农户增收——基于六盘山的微观实证

    蔡洁;刘斐;夏显力;

    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农户收入差距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文中根据六盘山集中连片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实地入户调查,分析了农村产业融合、非农就业能力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并考察了非农就业能力对农村产业融合的调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农村产业融合、提高非农就业能力能够增加农户家庭收入、缩小收入差距;非农就业能力的提高强化了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户家庭人均收入的促进效应及对收入差距扩大的抑制效应;随着非农就业能力的提高,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农户家庭人均收入的预测边际值比未参与农户的高、基尼系数的预测边际值比未参与农户的低。

    2020年02期 v.34;No.258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7 ] |[下载次数:2122 ] |[引用频次:69 ]
  • 农户对农膜回收利用价值的认知与影响因素分析——来自新疆1067户棉农的经验证据

    刘洋;翟雪玲;周孟亮;

    农膜的快速普及显著推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农膜难以降解以及回收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农膜残留问题日趋严重。根据已有研究,棉农对农膜回收利用的价值认知是影响他们实施农膜回收行为的重要因素。鉴于此,文中基于新疆1067户棉农的经验数据,采用非限制广义定序Logit模型,探析棉农对农膜回收利用的价值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大多数棉农认为农膜回收利用具有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其分布比例分别为81.60%、73.6%、55.5%。(2)总体上健康状况良好,受正规教育程度较高,被评为科技示范户且对农膜回收政策较为关注的棉农,对农膜回收利用的价值具有更高的认知能力。据此提出,政府部门在制度安排上应向促进农膜回收的相关政策倾斜;加大对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以及提高棉农的受正规教育程度;充分发挥棉花生产合作社的中介作用,形成棉农、涉农膜企业、政府各方的共同学习型组织,有效提升棉农对农膜回收利用的政策知晓度、价值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

    2020年02期 v.34;No.258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8 ] |[下载次数:734 ] |[引用频次:18 ]
  • 公益林生态补偿资金分摊权重研究

    李国志;魏涛远;王海宇;

    公益林生态产品具有显著的外部经济性,必须给予一定的补偿。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公益林生态补偿主体及其资金分摊权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公益林生态补偿主体包括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公益林所在地政府、公益林管理部门、重要流域下游省级政府、公益林旅游景区、水资源利用企业、科教文卫相关企事业单位、公益林所在地区的居民和其它资源使用者。生态补偿资金分摊权重分别为中央政府20.47%、省级政府20.79%、公益林所在地政府16.84%、公益林管理部门8.77%、重要流域下游省级政府4.49%、公益林旅游景区7.89%、水资源利用企业4.70%、科教文卫相关企事业单位6.01%、公益林所在地区的居民7.59%和其它资源使用者2.45%。

    2020年02期 v.34;No.258 8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0 ] |[下载次数:508 ] |[引用频次:8 ]
  • 北京城市绿地价值评价研究——基于市民不确定性支付意愿的分析

    冯骥;李想;赵正;温亚利;

    文中在改进的条件价值评价法(CVM)框架下,采用2017年北京市五环路范围内25个典型绿地内样本数为1052的市民调研问卷数据,对市民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支付意愿进行了计算,并对北京城市绿地的价值进行了估计。研究结果表明:(1)年龄、学历、家庭人均收入、每年在京居住月份以及前往绿地次数会对市民的支付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市民的家庭规模以及距绿地的距离则会对其支付意愿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2)市民年平均城市绿地支付意愿约为11.14~23.49元,北京城市绿地年平均价值约为1.32~3.10亿元,市民对城市绿地价值存在认知不足和低估的问题;(3)不确定性因素会对市民的城市绿地支付意愿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利用条件价值评价法对市民的城市绿地支付意愿进行计算时,很有必要将不确定性因素纳入考虑范围。

    2020年02期 v.34;No.258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7 ] |[下载次数:585 ] |[引用频次:12 ]
  • 基于拓展能值模型的草原生态补奖资金分配标准重构研究

    巩芳;庞雪倩;

    文中运用能值分析法与Shannon-Wiener指数法,以能值理论与生态足迹理论为核心构建拓展能值模型,在此基础上测算草原生态外溢价值,以草原生态外溢价值为依据确定草原生态补奖资金分配标准,拨付补奖资金。以2016年中央下拨的草原生态补奖资金为例,运用拓展能值模型测算纳入本次补奖范围所有省区的草原生态外溢价值,重新构建草原生态补奖资金分配标准。结果表明:各省区草原生态外溢价值均为正,处于生态盈余状态。其中,西藏所得草原生态补奖资金最高,为56.73亿元;内蒙古次之,所得草原生态补奖资金为41.31亿元。

    2020年02期 v.34;No.258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0 ] |[下载次数:409 ] |[引用频次:5 ]
  • 基于网络分析法的陕西省耕地集约利用评价

    吴金华;刘思雨;史敏;

    为避免在权重确定过程中忽略指标间相互影响的情况,增加权重的科学合理性,文中引入网络分析法确定权重,更加科学地对陕西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陕西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提高,城市间耕地利用集约度差异明显;空间上呈现陕西关中平原区耕地利用集约度较高,南部秦巴山区及陕西北部高原区耕地利用集约度较低的特征;陕西省耕地集约利用趋势呈现由平原向山区,以西安市和杨凌示范区为中心,渐次向外扩展的态势。

    2020年02期 v.34;No.258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2 ] |[下载次数:719 ] |[引用频次:19 ]
  • 国外大气污染治理研究:时空特征与热点前沿——基于Web of Science期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罗文剑;朱俊庆;

    基于文献分析法,选取1981-2018年间Web of Science核心集合数据库收录的612篇文献为样本,运用CiteSpaceV进行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绘制国外大气污染治理研究的知识图谱,直观展示国外大气污染治理研究的力量分布,科学分析国外大气污染治理研究的时空特征与热点前沿。研究结果显示:国外大气污染治理研究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欧美国家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当前研究涉及"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成因"、"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治理大气污染的方法和策略"等前沿主题,后续可从多学科交叉研究、协同治理绩效评估等方面进行扩展和深化。

    2020年02期 v.34;No.258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1 ] |[下载次数:1592 ] |[引用频次:13 ]
  • 渤海新区海岸带陆域环境研究Ⅱ:降雨-径流模型

    李大鸣;吴慧慧;张弘强;罗珊;刘俊滨;田海军;曹华音;

    为实现渤海新区的污染治理及规划建设,文中基于水动力与水文计算方法,构建了降雨-径流模型。子区域内以单元网格为计算单位,采用二维水动力方法模拟径流过程;子区域间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及河道间汇流关系,计算模拟蓄水量。采用入海径流水量、水深及流动分布趋势对模型进行了定量、定性验证,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基本一致。由降水过程中不同时刻的水深分布与蓄水量可知,研究区域内西南部整体积水深度低于其他地区,整体上规划下蓄水量小于现状。研究表明,降雨-径流模型较为可靠,可为渤海新区海岸带生态环境评价提供依据。

    2020年02期 v.34;No.258 12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4 ]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0 ]
  • 基于富集系数对蔬菜地土壤重金属的安全阈值研究

    史明易;王祖伟;王嘉宝;王文昭;

    收集了1993年以来我国设施蔬菜重金属污染研究文献中的数据,统计分析了不同环境条件下和不同蔬菜类型对于重金属富集能力的规律,利用富集系数反演符合蔬菜卫生标准的土壤重金属的污染阈值。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土壤环境条件相同,但不同种类蔬菜中重金属的富集能力有明显差异,总体表现为叶菜类富集程度为最高,其次为根菜类,再者为茄果类;而在不同的土壤环境条件下,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在同类型的蔬菜中也有所不同,其富集能力与土壤pH值的大小成反比。利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反推出不同蔬菜类型相对应的不同环境条件下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的安全阈值,发现我国现行的温室菜地土壤质量标准,较为适用于酸性土壤,而在中性和碱性土壤上表现为比较严格,应进行调整。

    2020年02期 v.34;No.258 130-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7 ] |[下载次数:706 ] |[引用频次:26 ]
  • 中国主要沙漠和沙地碳同位素特征

    郭翠萍;郭浩;霍俊澎;辛智鸣;

    为了解中国沙漠(沙地)的碳同位素(δ~(13)C)特征,分别在中国8大沙漠4大沙地地表采集沉积物样品,采用同位素质谱技术全面分析了样品的碳酸盐碳同位素组成和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主要沙漠(沙地)碳酸盐δ~(13)C值位于-10.7‰~1.9‰之间,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根据δ~(13)C值分布范围将8大沙漠4大沙地初步分为5个区域:A:库姆塔格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B:巴丹吉林沙漠;C:柴达木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D:库布齐沙漠、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E: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呼伦贝尔沙地和科尔沁沙地。(2)中国沙漠(沙地)的δ~(13)C值与采样区域的降雨量密切相关。(3)中国沙漠(沙地)的δ~(13)C值分区性与中国北方大地构造和山脉分布密切相关。

    2020年02期 v.34;No.258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2 ] |[下载次数:397 ] |[引用频次:1 ]
  • 三江源区植被覆盖度空间特征

    井梅秀;蔡福;王学江;赵小娟;苏妍;

    利用遥感数据和大量同期地面实测数据建立基于不同草地类型、多种植被指数的植被覆盖度估算模型,对研究区2017-2018年各草地类型覆盖度从空间上进行反演、并分为五级进行评价,直观反映了各草地类型内部覆盖度高低情况。结果表明,温性草原类和高寒草原类对NDVI的敏感性强,山地草甸类和高寒草甸类对EVI的敏感性强。三江源区属低植被覆盖区,整体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覆盖度逐渐降低的趋势。不同草地类型覆盖度由高到底为:温性草原类>高寒草甸类>高寒草原类>山地草甸类。分级显示高植被覆盖面积比例最大的是温性草原类,低植被覆盖面积比例最大的是山地草甸类。

    2020年02期 v.34;No.258 141-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9 ] |[下载次数:871 ] |[引用频次:15 ]
  • 施肥及种子包衣配方对沙地播种牧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刘及东;张骁;金晓明;杨晓刚;杨立霞;

    为了提高沙地播种耐旱牧草幼苗的存活率及生长,以呼伦贝尔沙地为研究对象,对沙地播种耐旱牧草进行不同施肥及种子包衣处理的试验。对播种植物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根系长度、高度、盖度和密度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对播种牧草幼苗生长促进作用的肥种排序为:黄腐酸有机-无机复混肥>缓释肥>复合肥。其中,黄腐酸有机-无机复混肥更有利于混播牧草幼苗地上部分的生长,而缓释肥则有利于幼苗根系生长。建议呼伦贝尔沙地播种耐旱牧草的最佳种子包衣和施肥组合模式为:先对牧草种子进行基础材料包衣处理,然后播种时施加黄腐酸有机-无机复混肥或NPK缓释肥。

    2020年02期 v.34;No.258 14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6 ] |[下载次数:301 ] |[引用频次:2 ]
  • 野生樱桃李的种群统计与生存分析

    杨小平;周龙;蒋丽丽;艾克拜尔·毛拉;王瑾;

    在新疆霍城县大西沟乡野果林保护区设置了5450m~2的野生樱桃李(Prunus divaricata)典型样地,通过每木检尺获得野外调查数据,利用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等工具,分析野生樱桃李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调查区野生樱桃李种群幼苗储备资源丰富,占总体数量的47.7%,但受到放牧与游客干扰,第Ⅰ龄级出现第一个死亡高峰。第Ⅸ龄级的野生樱桃李种群个体开始进入生理衰老,第Ⅺ龄级出现第二个死亡高峰。幼苗期与生理衰老期两次死亡高峰的出现,导致野生樱桃李种群濒危。(2)野生樱桃李种群存活曲线波动较大,存活曲线趋近Deevey-Ⅱ型分布。(3)种群动态表现为前期生存能力较弱、中期稳定发展、后期逐渐衰退的特点。研究认为,在进行野生樱桃李种群的保育与恢复工程中,加强对低龄级野生樱桃李的保护管理,为野生樱桃李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有力保障。

    2020年02期 v.34;No.258 15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5 ] |[下载次数:306 ] |[引用频次:6 ]
  •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戈壁区植被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张和钰;管文轲;李志鹏;张谱;丁杰;冯益明;

    研究通过无人机平台和运动结构建模技术获取景观尺度高分辨率数字正射影像及数字高程模型(DEM),利用决策树算法基于正射影像自动估算植被覆盖度,并与DEM数据进行叠加,分析戈壁区植被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形关系。结果表明:(1)基于无人机高清影像,利用无人机高精度影像分析平台提取戈壁区稀疏植被覆盖度,获得了较好精度,采用无人机影像数据对于分析戈壁区稀疏植被分布特征具有很好的适用性;(2)扇顶、扇中、扇缘植被覆盖度分别为9.7289%,3.9375%,3.0430%,植被呈斑块条带状分布,斑块离散程度大。植被覆盖度随海拔的降低而减低,且下降趋势有所减缓;(3)在洪积扇尺度上,植被覆盖度主要受海拔影响;在样地尺度上,植被覆盖度受微地形影响,微地形起伏形成的沟谷分布网络与植被分布趋势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020年02期 v.34;No.258 161-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3 ] |[下载次数:584 ] |[引用频次:20 ]
  • 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鸟类多样性调查及分析

    黄帅;龚大洁;李隆;贺俊生;张勇;

    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级湿地公园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是以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和保护鸟类资源为主的国家级湿地公园,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对该地区的鸟类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16目39科101种,其中留鸟43种(42.6%)、夏候鸟40种(39.6%)、冬候鸟14种(13.9%)、旅鸟4种(3.9%)。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6种。区系以广布种为主,占鸟类种数的80.2%。运用G-F指数及Shannon-Wiener指数对4个功能区生境鸟类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鸟类群落在不同生境下的物种多样性差异及栖息状况。文中还分析了影响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选择主要与湿地生境植被类型、水体含盐量及水文等非生物因素和人为干扰因素有关。

    2020年02期 v.34;No.258 168-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5 ] |[下载次数:682 ] |[引用频次:19 ]
  • 大兴安岭南段典型天然林枯枝落叶层及土壤层持水特性研究

    宝虎;赵鹏武;周梅;丰洁;宝金山;舒洋;葛鹏;

    本研究选择大兴安岭南段西辽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典型天然林-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长期定位观测法、土壤剖面调查法、浸泡试验、土壤物理性质测定等实验方法,探讨了该地区枯枝落叶层及土壤层持水特性。结果表明:山杨林和白桦林枯枝落叶层储量分别为7.83(t·hm~(-2))和7.99(t·hm~(-2)),最大持水量分别达28.38t·hm~(-2)和26.32 t·hm~(-2),达自身重量3.78倍和3.29倍,有效拦蓄量分别为24.13(t·hm~(-2))和22.37(t·hm~(-2));两种林分枯枝落叶层及其各组分持水量与持水时间呈显著对数关系(R~2>0.96)。两种林分枯枝落叶层持水速率与时间的幂函数关系最为显著(R~2=0.999);两种林分土壤容重均随土层厚度加深而增大,而总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变化与之相反,当土壤层0-20cm时总孔隙度为最大,山杨林为64.49%,白桦林为71.96%。山杨林土壤层最大持水量小于白桦林,分别为4775.80(t·hm~(-2))和5228.60(t·hm~(-2))。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对森林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0年02期 v.34;No.258 175-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4 ] |[下载次数:444 ] |[引用频次:15 ]
  • 基于我国境内丝绸之路经济带荒漠化形势的防治对策初探

    周欢水;王翠萍;张德平;姜英;

    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都分布在荒漠化严重地区,超过60个国家正遭受着荒漠化的危害,我国境内丝绸之路经济带也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主要分布区。文中以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内蒙古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区域荒漠化土地分布格局的基础上,按照保护和改善沿线生态环境、重点治理沙质荒漠化土地的防治思路,分区施策,建设"三线、五屏、百区、千点"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安全体系,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荒漠化沙化防治提供可参考的宏观思路和对策。

    2020年02期 v.34;No.258 182-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5 ] |[下载次数:606 ] |[引用频次:11 ]
  • 塔城盆地地下水开采的边界影响分析

    苏晨;程中双;郑昭贤;黄志诚;陈宗宇;

    塔城盆地-阿拉套盆地跨国界含水层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共享的含水层,位于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内陆区,地下水是主要的供给水源。我国处于塔-阿盆地的上游,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可能对水资源分配及界河流量产生影响,当前亟需了解塔城盆地地下水开采的跨界影响特征。本次采用了数值模拟辅以均衡分析的方法,模拟和预测了塔城盆地现状开采、持续开采、压采和增采条件下,地下水的跨界侧向径流量和向额敏河排泄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开采条件下,塔城盆地地下水的侧向径流量均小于0.05×10~8m~3/a,与含水层储量相比可忽略,而地下水向额敏河的排泄量年均小于1.10×10~8m~3/a,不及额敏河年径流量的7%。塔城盆地地下水开采对侧向径流和界河流量的影响较小,中方不会因地下水开采对哈方产生明显的水资源袭夺问题。

    2020年02期 v.34;No.258 187-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2 ] |[下载次数:189 ] |[引用频次:1 ]
  • 甘肃省榆中盆地地下水化学演化特征及控制因素

    吕晓立;刘景涛;朱亮;陈玺;李海军;

    文中对榆中盆地地下水进行系统采样分析的基础上,对比历史水化学数据,对盆地地下水化学演化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类型相对复杂,HCO_3-Ca·Mg型、HCO_3·SO_4-Ca·Mg、Cl·SO_4-Ca·Mg型等均有分布。沿着地下水流向,在溶滤、阳离子交替以及蒸发浓缩作用下,盆地地下水由南部的HCO_3·SO_4-Ca·Mg型水向北逐渐演变为Cl·SO_4-Na·Mg型水,TDS含量也随之升高,盆地南部和中部为TDS含量小于1g/L的淡水,至宛川河河谷南侧演化为TDS含量3~5g/L的咸水。对比1979年水化学数据,研究区地下水氯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含量明显增加,地下水TDS含量和总硬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地下水水质向盐化和硬化方向演变;表征天然地下水化学状态的重碳酸型水范围逐渐缩小,而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氯化物硫酸型水范围逐渐增加。研究区水化学组分受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风化溶解共同作用,在蒸发浓缩作用下富集。

    2020年02期 v.34;No.258 194-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8 ] |[下载次数:387 ] |[引用频次:17 ]
  • 西安典型旅游村落的景观特质——以上王村和家佛堂村为例的网络结构分析

    胡宪洋;花菲菲;

    清晰梳理乡村旅游成功案例的外显特征及内在逻辑是旅游扶贫的客观要求,也是避免盲目旅游开发的有效手段。文中以西安上王村和家佛堂村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与行动者网络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呈现了两个案例地的景观特质网络结构差异与行动者行为逻辑。结果表明:上王村的乡村旅游转型注重整体水平提高,而家佛堂村更重视特色打造。上王村景观特质网络结构紧密,高中心度特质多样,景观特质"权力"结构也较为均衡;而家佛堂村景观结构整体相对松散,高中心度点中文化性较为突出,景观特质"权力"结构单极化明显。行动者网络分析来看,两个案例均属于村民自组织形式,家佛堂村行动者数量较少,行动较为单一也相对高效,而上王村行动者网络构建有外部企业参与,其网络中权力关系与利益博弈更为复杂,行动逻辑相对稳健。

    2020年02期 v.34;No.258 202-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0 ] |[下载次数:781 ] |[引用频次: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