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中国点源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政策初步评估研究

    李涛;石磊;马中;

    采用环境政策评估的一般模式,对我国点源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政策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尚无明确证据表明水体污染状况得到改善、点源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并实现连续达标排放。分析其主要原因:政策目标体系不明确,未能体现保障人体健康和水生态安全;水体保护目标含糊不清,缺乏管理意义;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与水环境质量改善缺乏响应关系;连续达标排放缺乏达标判据。现行水环境管理体制没有考虑到环境外部性对环境管理的要求,导致外部性无法得到有效的内部化。现行点源水污染排放控制政策缺乏系统设计,执行成本较高。

    2020年05期 v.34;No.261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5 ] |[下载次数:1106 ] |[引用频次:16 ]
  • 生态脆弱区居民环境意识的影响因素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苏芳;宋妮妮;马静;阚立娜;冯俊华;

    环境保护一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执行效果主要来源于公众的环境意识。文中对西北生态脆弱区内甘肃省14个市/州的47个县进行实地调查,使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社会资本、个体特征及自然区位因素对居民环境意识的影响。结果发现:1)社会资本对居民环境意识及环境意识不同方面有显著影响。社会资本每提高1个单位,使居民处于更高等级环境意识水平的发生比提高0.082倍;2)整体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居民,其环境意识水平也较高;3)自然区位因素对环境关注呈正向影响,环境暴露水平的对数每提高1个单位时,居民处于更高环境关注水平的发生比增加0.093倍。以上研究明晰了居民环境意识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政府有效指导居民参与环境治理体系提供决策依据。

    2020年05期 v.34;No.261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2 ] |[下载次数:1143 ] |[引用频次:21 ]
  • 绿色文化、废物管理与环境绩效关系实证研究——一个中介调节模型

    郭凌军;周永生;

    以废物管理为中介变量,运营障碍为调节变量,构建中介调节模型,聚焦绿色文化对环境绩效的作用机制。基于340家中小企业问卷数据,实证结果表明:(1)绿色文化、废物管理与环境绩效彼此间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关系;(2)废物管理在绿色文化转化为企业环境绩效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运营障碍削弱了废物管理对环境绩效的作用机理且虚弱了废物管理的中介作用。研究丰富及完善了环境绩效的作用路径。

    2020年05期 v.34;No.261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6 ] |[下载次数:1306 ] |[引用频次:15 ]
  •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基于全国152所高校的实证研究

    王然;孙梣娴;成金华;齐睿;

    文中旨在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角度,剖析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改革路径。基于向中国除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30个省市152所大学在校大学生发放14,000余份的调查问卷,运用多分类逻辑回归方法,探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知识储备、个人特征等对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受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质量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广泛的生态文明课程设置的影响;(2)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垃圾分类、国家政策等相关知识储备显著影响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其中垃圾分类知识和国家政策知识只有在被理解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显著促进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3)性别、区域和学科对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有较显著的影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考虑大学生的个人特征。

    2020年05期 v.34;No.261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6 ] |[下载次数:4012 ] |[引用频次:46 ]
  • 中国区域经济-科技创新-科技人才耦合协调发展及时空演化研究

    姚建建;门金来;

    区域经济、科技创新、科技人才三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对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文中基于系统间耦合作用机理,构建了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11个典型省市的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并运用空间统计工具分析了时空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2008-2017年各省市综合发展指数不断提高,东部高于中部高于西部,两极分化逐渐消失;2)耦合指数高值区域面积逐渐减少,低值区域面积逐渐增加,中、西部耦合指数高于全部省市的平均水平;3)各省市协调指数均有较大的提高,东部地区全部属于中级协调以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区域间两极分化现象一直存在。最后,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0年05期 v.34;No.261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5 ] |[下载次数:2376 ] |[引用频次:41 ]
  • 农户参与度视角下的农村垃圾治理绩效研究

    邱成梅;

    基于湖南省809户农户调研数据,考察了农户生活垃圾分类的参与度,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农户垃圾分类高参与意愿与低参与行为同时并存的原因。研究发现,参与意愿主要受农户个体特征的影响,参与行为则受农户个体特征和农村垃圾治理政策的影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制度建设等农村垃圾治理措施对农户垃圾处理习惯改变的驱动力不足导致了垃圾分类行为比例低。农村垃圾治理措施不到位的主要原因,一是投入不足,二是考核不力,三是氛围不浓。据此,政府对农村垃圾治理的支持政策应由重点倾斜向普惠支持转变;完善考核机制激励村委在环保宣传、制度落实、氛围营造等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2020年05期 v.34;No.261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4 ] |[下载次数:2185 ] |[引用频次:66 ]
  • 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愿及行为研究——基于陕西试点与非试点地区的比较

    贾亚娟;赵敏娟;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及无害化利用的关键。基于陕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试点与非试点地区的调查,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中的农户分类意愿及行为开展研究。根据试点与非试点区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农户分类意愿及行为的差异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探究农户分类意愿及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试点的推行对于农户分类意愿及行为均产生正向的显著影响;农户环境关心水平显著正向影响其分类意愿及行为;家庭人口数显著负向影响农户分类意愿,农户的年龄显著负向影响其分类行为,其他的个体和家庭特征对农户垃圾分类意愿及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2020年05期 v.34;No.261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8 ] |[下载次数:2581 ] |[引用频次:59 ]
  • 基于TPB框架的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及代际差异研究——基于黄土高原3省6县的实证

    刘丽;郝净净;姜志德;

    利用黄土高原地区3省6县的1237份农户调查数据,从计划行为理论角度出发,以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中的等高耕作为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农户的技术采用意愿及代际差异。研究表明:(1)行为态度对等高耕作技术的采用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新生代农户等高耕作技术的采用意愿受行为态度影响的程度更大。新生代农户更加关注等高耕作技术的生态效益,老一代农户关注经济效益。(2)主观规范对等高耕作技术的采用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新生代农户等高耕作技术采用意愿受周围人群的影响程度更大。(3)感知行为控制对等高耕作技术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老一代农户等高耕作采用意愿受感知行为控制影响的程度更大。新生代农户关注技术操作的便利性和水土保持政策,而老一代农户关注技术风险和技术投入。(4)在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个潜变量中,行为态度对新生代农户等高耕作技术的采用意愿的影响程度最大,感知行为控制对老一代农户采用意愿的影响程度最大。

    2020年05期 v.34;No.261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1 ] |[下载次数:1025 ] |[引用频次:19 ]
  • 中国煤炭产业经济效率类型与空间分异

    李绪茂;王成金;

    煤炭产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也是一个国家各历史时期发展政策与体制机制烙印最深的行业。文中选取198个地级政区为研究样本,从"人"、"物"、"财"三个维度,定量评价中国煤炭产业的经济效率,并依据各分项指标的影响水平,对各地区进行类型划分。研究表明:全国煤炭产业的经济效率普遍不高,且人力、管理、资产要素对经济效率的提高依次增加。影响经济效率的主导因素越少,地区数量越少,经济效率越高;主导因素越多,因素的作用越趋于均衡,地区数量越多,经济效率越低。低效率类型地区以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老工业基地及煤炭去产能地区为主,但并未实现全覆盖。

    2020年05期 v.34;No.261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8 ] |[下载次数:707 ] |[引用频次:12 ]
  • 陕南易地扶贫搬迁减贫效应研究——基于分阶段的讨论

    朱永甜;余劲;

    文中以农户总生计资本衡量贫困程度,采用陕南3市9县525户2011、2014、2017三年农户连续跟踪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分阶段研究易地搬迁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净影响。结果表明:总体来看易地搬迁显著提高了农户总生计资本,减贫效应尤其是即期效应显著;但减贫效应持续性不足,中长期存在边际效应递减趋势;且在不同阶段易地搬迁对农户五种生计资本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存在较大差异。

    2020年05期 v.34;No.261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8 ] |[下载次数:1117 ] |[引用频次:49 ]
  • 基于水足迹理论的青海省水资源利用评价

    商庆凯;阴柯欣;米文宝;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文中采用水足迹模型、水资源负载指数等,利用统计数据对青海省2003-2017年共计15年间的各类水足迹指标进行计算分析。结果显示:(1)青海省2003-2017年总水足迹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人均水足迹增长明显,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2)农业水足迹绝对增量最大,占比始终在80%以上,生态水足迹涨幅最大,工业水足迹减少明显;(3)青海省水资源压力有上升趋势,水资源利用程度较低,开发潜力大。青海省在我国水资源占有量上地位特殊,尽管本地水资源利用状况较好,但是仍应进一步调整水资源利用结构和策略,为保护三江源生态、保障中东部地区水资源安全做出贡献。

    2020年05期 v.34;No.261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9 ] |[下载次数:1365 ] |[引用频次:30 ]
  •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居民点空间分异特征——以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为例

    张鑫;宁小莉;佟宝全;

    探究农牧交错区居民点的空间分异特征,对于农牧交错区的居民点调整、重构与发展和生态环境修复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最近邻指数法、核密度估计法、全局聚类检验、空间"热点"探测、Voronoi图Cv值和实地考察等方法,深入分析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居民点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2016年,达茂旗居民点分布整体较为聚集,呈"东南密西北疏"的空间差异,研究区居民点斑块规模相差悬殊,小型居民点占主体;区域上,居民点分布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冷热点"分异明显,呈现局部集中趋势;在乡镇尺度上,石宝镇空间分布类型属于随机分布,其它几个乡镇的空间分布属于集群分布;农业生产区居民点规模分布大而密集,牧业生产区居民点规模分布呈现小而零散的分布特点。总体上,分析该农牧交错区的空间分异特征,可对整个农牧交错区居民点空间布局调整、优化提供重要的借鉴价值。

    2020年05期 v.34;No.261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2 ] |[下载次数:500 ] |[引用频次:10 ]
  • 中国工业用水强度收敛性的门槛效应分析

    陈东景;孙兆旭;郭继文;

    以2000-2017年中国大陆地区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以工业用水强度表示工业用水效率,建立面板门槛收敛模型分析中国工业用水强度的收敛特征。结果表明:我国省际工业用水强度收敛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条件β收敛形式的工业用水强度收敛速度比绝对β收敛形式的工业用水强度收敛速度更快,但是绝对β收敛形式的门槛效应比条件β收敛形式的门槛效应更为明显。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下均具有门槛效应;城镇化、环境规制仅在绝对β收敛形式具有明显的门槛效应;对外开放度仅在条件β收敛形式下具有门槛效应;技术进步在工业用水强度收敛过程中不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

    2020年05期 v.34;No.261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2 ] |[下载次数:610 ] |[引用频次:12 ]
  • 清康乾时期白洋淀水利营建研究

    贺鼎;石欣玥;杨震;

    白洋淀是清代京畿水利安全的关键所在和帝王国家巡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康雍乾时期是古代白洋淀开发建设的高潮,其治理工程对白洋淀目前的水利条件和聚落环境有着诸多深远的、直接的影响。文中分析了康乾时期白洋淀水利营建的历史经验,探讨了水利营建对人居环境体系的影响,以期为如今雄安新区建设和白洋淀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0年05期 v.34;No.261 93-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6 ] |[下载次数:355 ] |[引用频次:7 ]
  • 榆神矿区曹家滩井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梁向阳;方刚;黄浩;

    榆神矿区内煤炭资源丰富,但矿井多受不同类型水害影响。为了准确快速判别矿井出水水源,构建水化学信息库,以曹家滩井田为例,采用水质全分析、同位素测试、有机物检测等多种方法对各类水体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地表到地下,由表至浅再到深,总体的水化学类型均为低矿化度的重碳酸型,各含水层直接互相交错接触,水力联系密切;地层埋深越大,其赋存地下水的形成年代越久远;TOC和UV_(254)随着含水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不同水体表现出DOM荧光特征有所差异。

    2020年05期 v.34;No.261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8 ] |[下载次数:318 ] |[引用频次:12 ]
  • 浑善达克沙地沙质荒漠化过程与动态评估

    冯学武;吴国玺;王铁军;柴志福;

    在人类活动相对频繁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沙质荒漠化制约当地生产生活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文中以MODIS NDVI数据为基础,以2000年荒漠化现状为初始状态,采用逐时段累计方法分析了2000年以来浑善达克沙地沙质荒漠化时空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整体变化幅度在2697km~2,5个时段统计学变异系数为3.0%。统计学分析解释了不同沙丘类型分布面积以固定沙丘变异系数最高为42.3%,半固定沙丘分布面积变化最小(变异系数为23.8)。从沙质荒漠化逆转区与降水量等值线空间关系来看,年降水量差异不是制约荒漠化逆转的限制因素,浑善达克沙地稳定区+逆转区的面积占主导地位,占总面积的82.8%(±4.7%)。在影响沙质荒漠化动态因素方面,年均气温对半流动沙丘面积分布有较大影响(在0.1水平上),年降水量对半固定沙丘有较大影响(在0.05水平上),而牲畜头数(羊单位)与不同类型沙丘面积分布没有显著关系。总的来看,在研究时段内浑善达克沙地总体相对稳定,尚未发生明显的沙质荒漠化扩展。

    2020年05期 v.34;No.261 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9 ] |[下载次数:518 ] |[引用频次:4 ]
  • 家庭农场测土配方施肥行为分析——基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禀赋

    曹铁毅;王雪琪;邹伟;

    基于江苏省金湖县606个家庭农场调研数据,运用有序Logistic模型探讨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家庭农场测土配方施肥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主效应看,整体而言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家庭农场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均具有积极影响;分指标看,通用性和专用性人力资本影响显著为正;政治型、声誉型和社区型社会资本也具有正向影响,而表征组织型社会资本的农民合作社变量由于整体发展质量不高,技术传播作用不明显。从交互效应看,两类资本在农场技术采用的过程中具有相互替代的作用,随着人力资本的提高,社会资本的影响在降低,或者说随着社会资本的提高,人力资本作用被削弱。

    2020年05期 v.34;No.261 11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2 ] |[下载次数:1351 ] |[引用频次:44 ]
  • 内蒙古东南地区中晚全新世气候变化的湖泊沉积记录研究

    和雅杰;万的军;毛欣;杨振京;宋磊;杨劲松;

    文中根据内蒙古东南部库伦淖沉积岩芯的粒度、烧失量、地球化学元素等环境代用指标,结合AMS~(14)C定年,重建了该地区近4243年来的气候演变序列。结果表明,该地区在近4243年以来的气候演变过程中可划分为六个阶段:在4243-3700yr BP期间,该地区的气候相对较为冷干;在3700-3250yr BP期间较为暖湿;在3250-2750yr BP期间,该地区的气候又转向冷干;在2750-2000yr BP期间,整体以冷干为主,但在向暖湿转变;在2000yr BP以来,库伦淖气候较为暖湿,但在1000yr BP以来,发生过多次冷干事件。该地区在3750-3600yr BP(E1)、2900-2750yr BP(E2)、1050-750yr BP(E3)和350-200yr BP(E4)这四个时期发生过较为显著的气候快速变动事件,其中2900-2750yr BP冷事件对应着2.8Ka冷事件;1050-750yr BP和350-200yr BP事件分别大致对应着中世纪暖期(MWP)和小冰期(LIA)。

    2020年05期 v.34;No.261 124-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7 ] |[下载次数:559 ] |[引用频次:11 ]
  • 中国南方红土磁化率的古气候意义研究

    曾永耀;高磊;赵文青;赵涛;

    黄土-古土壤的磁化率作为反演古气候演化的物理参数在中国、中亚、欧洲和北美等地均得到了证实,被广泛用于海陆气候对比和定量重建古气候。自此之后,不同学者尝试将磁化率反演古环境的应用范围从黄土-古土壤扩大到中国南方红土。然而对磁化率这一物理参数能否作为反演古气候的代用指标完全适用于中国南方红土依然存在很大分歧,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认识。显然要准确理解红土磁化率是否具有明确的古气候意义,就需要研究黄土-古土壤磁化率之所以能作为古气候代用指标的物理化学机制,以及红土沉积物是否和黄土-古土壤一样具有相似的磁性矿物形成机理。因此本文在总结黄土-古土壤磁学性质(磁性矿物的形成机理、磁性矿物的种类及粒度特征)的基础上,来讨论红土磁化率参数是否具有明确的古气候意义。

    2020年05期 v.34;No.261 13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9 ] |[下载次数:592 ] |[引用频次:7 ]
  • 冻融对五台山典型林线植被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影响

    李嘉;刘楠;韩进斌;赵建儒;刘敏;

    以五台山林线附近3种典型植被(亚高山草甸CD、华北落叶松林HL和云杉×华北落叶松混交林YH)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土柱野外原位培养法,通过对各时期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的测定与分析,研究季节性冻融对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期内,3种植被土壤5~10mm和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其余粒级呈现相反的波动变化趋势。深冻期,CD土壤5~10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减小(p<0.05),MWD显著减小(p<0.05);YH土壤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p<0.05),GMD显著增加(p<0.05)。融化期,HL土壤2~5mm和1~2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p<0.05),MWD和GMD显著增加(p<0.05)。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CD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与HL、YH差异显著(p<0.05)。因此,季节性冻融对3种植被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都具有显著影响,而且3种植被覆盖下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对季节性冻融的响应也明显不同,主要发生在深冻期和融化期。经历了季节性冻融后,CD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降低,HL和YH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增强。

    2020年05期 v.34;No.261 140-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3 ] |[下载次数:411 ] |[引用频次:9 ]
  • 天气变化视角下易腐农产品价格波动研究

    袁斌;陈超;

    文中通过11个省份批发市场的日均价格序列数据,基于易腐农产品自然损耗的视角,实证考察了天气变化对易腐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在天气因素中温度的变化对易腐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最大,尤其是当日的最高气温、温差的变化会明显加剧易腐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幅度;且温度变化对易腐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相比非主产区市场而言,主产区易腐农产品价格波动受其自身价格的变化以及最高气温、温差等天气因素的影响更大。后续可从加强冷链运输体系建设、设立生鲜冷链建设基金等方面加以应对。

    2020年05期 v.34;No.261 147-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0 ] |[下载次数:531 ] |[引用频次:11 ]
  • 城市公园夏季冷岛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西安市中心城区为例

    石蕾洁;赵牡丹;

    文中基于Landsat 8遥感数据和高清遥感影像,采用RS和GIS技术,提取西安市中心城区地表温度及城市公园信息,利用景观格局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城市公园冷岛效应的最大作用距离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城市公园对周围环境的降温效果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西安市城市公园的最大降温距离普遍在300m左右。(2)城市公园内部水体温度最低,绿地次之,硬化地面温度最高。公园地表温度和公园面积、公园形状指数以及绿地面积的负相关性较强,和水体面积相关性较弱。(3)城市公园降温效果和公园面积、形状指数、绿地面积、水体面积、水体形状指数存在正相关性,和绿地平均邻近度存在极强的正相关性。文中从城市公园内部温度特征和外部影响范围两方面对冷岛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对指导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05期 v.34;No.261 154-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6 ] |[下载次数:1295 ] |[引用频次:40 ]
  • 降雪对沈阳市大气颗粒物清除作用的研究

    刁军;董秋婷;贺明慧;赵凤;刘凤芝;

    选取2014年12月~2018年12月大气颗粒物浓度数据和气象数据资料,分析了降雪对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清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降雪对大气颗粒物浓度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清除效果因小时降雪量、降雪持续时间及降雪总量的影响而变化。从平均清除效率来看,小时降雪量在0.1~0.9mm和大于2.0mm范围,降雪持续时间小于5h和大于10h,降雪量小于2.4mm和大于10mm,降雪对大气颗粒物的清除效果较好,清除作用较为明显。当降雪前PM_(10)浓度超过150μg/m~3和PM_(2.5)浓度超过75μg/m~3时,降雪发挥较为明显的清除作用。

    2020年05期 v.34;No.261 162-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73 ] |[下载次数:214 ] |[引用频次:2 ]
  • 宁夏清水河流域氟化物(F~-)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何志润;璩向宁;马正虎;杨蕾;张矞勋;

    通过清水河流域2018年7月和11月的监测数据,结合气候、水文地质背景分析,结果表明:1)氟浓度(F~-)的时间分布呈现7月洪水期小于11月枯水期的特征,反映出流域降雨量及地表径流量对氟化物(F~-)浓度的控制作用明显;2)洪水期氟化物(F~-)浓度支流大于干流,空间上呈现上游大于下游的特点;枯水期干流大于支流,下游大于上游的特点,这与支流汇入产生的叠加效应、流域气候等因素有关;3)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流域氟化物(F~-)的富集与SO■、K~+、pH、HCO~-_3等因素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与流域区域自然环境背景相吻合。

    2020年05期 v.34;No.261 169-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3 ] |[下载次数:394 ] |[引用频次:6 ]
  • 瓜州塘墩湖自然保护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及地理区系研究

    贺俊生;龚大洁;黄棨通;黄帅;张勇;

    于2017年8月-2019年8月,对瓜州塘墩湖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特征等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共记录到160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隶属4纲23目55科115属,其中两栖类1目2科2属2种;爬行类1目6科7属9种;鸟类15目34科80属120种;哺乳类6目13科26属29种。对各类群进行了G-F指数分析,结果显示:鸟类和哺乳类物种多样性水平比其它两类高,爬行类多样性水平最低。总体来看,保护区物种多样性水平较低。

    2020年05期 v.34;No.261 175-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6 ] |[下载次数:267 ] |[引用频次:5 ]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编委会委员单位

    <正>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简介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成立于2011年11月,下设环境资源经济系、土地资源管理系、城乡规划管理系3个专业教学系,测量、规划与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监测三个综合实验室;内蒙古财经大学"祖国北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院士专家工作站、内蒙古生态经济研究会挂靠本学院。另有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草原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资源环境研究平台等科研平台。目前设有

    2020年05期 v.34;No.261 18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87 ] |[下载次数:185 ] |[引用频次:0 ]
  • 兰州市单株古树名木资源组成和分布特征

    黄蓉;吴永华;汉梅兰;赵峰;张建旗;张继娜;

    为了摸清兰州市古树名木资源现状,采用实地调查与走访当地群众相结合的方法,对兰州市五区三县单株古树名木进行全面普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市共有单株古树名木445棵,分属18科25属31种,优势种为旱柳(Salix matsudana)和国槐(Sophora japonica);以三级古树为主,生长环境"好"和生长势"正常株"占比均在60%以上;树高、冠幅、胸径分别集中在8-12m、4-12m、50-100cm。总体上,兰州市古树名木资源丰富,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2020年05期 v.34;No.261 182-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6 ] |[下载次数:434 ] |[引用频次:18 ]
  • 额济纳旗柽柳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赵楠;王尚涛;朱高峰;张扬;马金珠;

    基于内蒙古额济纳旗土壤含水量、气象因子、地下水位和潜热的实测数据,分析了柽柳林不同时间尺度上土壤水分在不同深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各月份不同深度的土壤耗水率。根据已有观测数据分析得到:研究区土壤水分的主要补给来源是生态灌水,降水只能影响浅层的土壤;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动态与土壤耗水率呈现显著的季节性规律且出现这种季节性规律的主要原因是柽柳生长过程中的蒸腾耗水。

    2020年05期 v.34;No.261 18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5 ] |[下载次数:458 ] |[引用频次:8 ]
  • 毛乌素沙地南缘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特征

    郝宝宝;艾宁;贾艳梅;宗巧鱼;刘姣;刘长海;

    为了研究沙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分布特征,深入揭示沙地植被与水分之间的关系,文中选取红石峡4种典型植被类型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Litv.)、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inn.)、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 Kom.)和草地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素方差法比较各样地间土壤水分差异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含水量平均值介于2.34~3.70%;土壤蓄水量不足60mm,处于较低水平。在0~100cm土层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和蓄水量均表现为樟子松林地最高,紫穗槐林地最低,不同植被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林地土壤水分变异程度在紫穗槐林表现为最大。合理的林草空间搭配更有利于沙地土壤水分的保持。

    2020年05期 v.34;No.261 196-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4 ] |[下载次数:578 ] |[引用频次:9 ]
  • 准噶尔盆地南缘梭梭水分来源与传输规律分析

    闫珂;杨广;何新林;李发东;刘赛华;任富天;

    基于稳定同位素及热平衡茎流测定技术对干旱区荒漠植物梭梭水分利用来源及传输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雨前梭梭水分利用来源主要为地下水(贡献率34.14%)和120-180cm土层土壤水(贡献率29.87%);雨后梭梭水分利用来源主要为60-120cm土层土壤水(贡献率33.19%)和地下水(贡献率30.67%);(2)梭梭茎流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正午出现短暂的"午休"现象;(3)梭梭茎流速率受气候因素影响,茎流变化滞后于气象因子变化约1h;各气象因子对梭梭茎流速率影响程度为:太阳辐射(0.826)>大气温度(0.598)>湿度(-0.573)。

    2020年05期 v.34;No.261 201-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8 ] |[下载次数:359 ] |[引用频次: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