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系统动力模型构建与仿真——以阜新市为例

    姜国新;刘帅;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从能源、经济、科技、社会和环境等系统要素出发,构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系统动力模型;以阜新市为例,确定模型参数及主要方程,在相关子系统上赋予环保、教育及科技等调控因子,动态仿真不同转型模式的实施效果。研究表明:在设定的模式及参数下,转型政策的实施与调整能够促进阜新市转型;相比于自然转型模式、环境友好转型模式及技术拉动转型模式,协调发展转型模式能够产生最佳的转型效果,有利于阜新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0年06期 v.34;No.262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6 ] |[下载次数:1319 ] |[引用频次:12 ]
  • 小农户认知、外部环境与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以有机肥为例

    张红丽;李洁艳;滕慧奇;

    小农户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主要的组织形式,研究其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中基于河南省滑县446个小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似不相关双变量Probit模型研究农户认知、外部环境对小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农户施用商品有机肥与农家肥行为具有替代效应;绿色认知和技术认知显著正向影响小农户施用商品有机肥和农家肥行为;外部环境显著正向影响小农户施用商品有机肥和农家肥行为,同时对小农户认知和施用有机肥行为之间有正向调节效应。建议加大宣传有机肥好处力度,提高小农户绿色和技术认知;增强外部环境影响,进一步促进农户施用有机肥技术。

    2020年06期 v.34;No.262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4 ] |[下载次数:2745 ] |[引用频次:84 ]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编辑委员会名单

    <正>主办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研究所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内蒙古自然资源学会编委会委员单位: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干旱半干旱地区资源研究委员会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

    2020年06期 v.34;No.262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3 ]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0 ]
  • 乳品供应链质量控制协同度实证研究——基于10省1564份问卷调查数据

    吴强;陈金兰;孙世民;

    基于来自10省份590家奶农、224家乳品加工企业和750家超市的问卷调查数据,选取投入品来源、检疫检验、档案管理、设施配置、环境维护和员工培训等6类要素为序参量,考虑每类序参量的认知与行为,构建了质量控制协同度模型(SQC模型),从横向要素层面和纵向子系统层面实证研究了乳品供应链中奶农、乳品加工企业和超市的质量控制有序度与协同度。结果表明:横向要素层面上,除投入品来源外,乳品加工企业子系统的质量控制有序度高于奶农和超市子系统,质量控制协同度呈现"N"型分布;纵向子系统层面上,乳品加工企业子系统的有序度最高,其次是奶农子系统,超市子系统最低,呈现"Λ"型分布,乳品供应链质量控制协同度为0.534,处于初级协同阶段。

    2020年06期 v.34;No.262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0 ] |[下载次数:478 ] |[引用频次:8 ]
  • 农村留守老人多维贫困:测度、分解及扶贫对策——以陕南安康市为例

    马明义;王思佳;徐家鹏;

    基于陕西省安康市农村留守老人入户调研数据,利用Alkire-Foster多维贫困测度模型对农村留守老人进行多维贫困测度与分解,并对致贫原因进行多元有序probit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留守老人单维贫困发生率差异明显;多维贫困指数随着贫困维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并存在明显的维度和地区差异;个人特征、家庭状况、扶贫项目和社会网络均对农村留守老人多维贫困产生显著影响,外出务工子女是否给予资金支持及是否与孙辈同住对农村留守老人多维贫困的影响最为显著。

    2020年06期 v.34;No.262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6 ] |[下载次数:813 ] |[引用频次:2 ]
  • 贫困地区农户生计选择、农民增收的差异性研究——基于田野调查的实证数据分析

    王晓鸿;范志雄;曹子坚;

    文中基于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G乡1043户建档立卡户的实地走访数据,运用多值处理模型和T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G乡建档立卡户农民生计选择和家庭收入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经营种植业、经营养殖业、人均种植规模和家庭各类收入等对农户生计选择有着显著性影响;二是农户生计选择对家庭各类收入均呈现出正向显著性,对家庭务农收入、人均收入及务工收入的显著度分别为199.1%、17.4%、440%;三是务工型农户家庭收入最高,而务农型农户家庭收入最低,且老龄化严重,但政策性收入对家庭总收入影响最大。因此,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机遇,积极推进乡村转型,提高农民认知水平,为农民提供多元创收平台,对拓宽农户生计选择范围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2020年06期 v.34;No.262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9 ] |[下载次数:611 ] |[引用频次:4 ]
  • 集体林区农户生计资本对其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公益林和商品林农户的实证对比

    张旭锐;高建中;

    基于集体林区654户农户家庭调查数据,采用熵值法对指标赋权基础上测算了公益林和商品林经营农户的生计资本状况,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了生计资本要素对两林业类型农户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1)商品林区农户生计资本总值大于公益林区农户生计资本总值。2)集体林区农户的收入满意度均不高,且一般满意度和不满意度存在较大的差异。3)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对集体林区两林业类型农户的收入均具有显著影响,自然资本对商品林经营农户收入具有显著作用,而对公益林经营农户收入作用不显著。受教育程度、是否加入合作社、劳动力数量、林地面积、家庭住房价值、家庭总收入和社会关系网络对商品林区农户收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兼业、家庭农用机械数量、家庭总收入和社会关系网络对公益林区农户收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此外,林业政策认知对农户收入也具有影响。

    2020年06期 v.34;No.262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9 ] |[下载次数:642 ] |[引用频次:22 ]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编委吕君教授简介

    <正>吕君:1972年9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赤峰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内蒙古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1996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系,1999年获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系硕士学位,2006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博士学位,2009-2010年北京大学"西部之光"访问学者,2011年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完成博士后合作研究。

    2020年06期 v.34;No.262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0 ]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 农户参与土地股份合作社收入效应的实证检验——基于辽宁省朝阳市的调查

    戴琳;于丽红;兰庆高;

    土地股份合作社对推进我国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文中以辽宁省朝阳市402份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为依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对农户参与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增收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参与土地股份合作社能够显著提高农户收入水平;在克服了样本自选择问题后,土地入股依旧能为农户带来38.8%-40.6%的收入回报。进一步分组讨论发现,参与土地股份合作社对低学历、青年农户收入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因此,提出加强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管理、规范利益分配机制、提升就业能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等政策建议。

    2020年06期 v.34;No.262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3 ] |[下载次数:489 ] |[引用频次:7 ]
  • 三位一体保护视角下内蒙古耕地质量空间演变研究

    吴晓光;张宏飞;孙林;王凯歌;闫旭东;秦富仓;姚云峰;

    以近30年内蒙古耕地数量、质量变化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的Python编程数据空间分析探讨耕地质量的演变特征,研究内蒙古耕地质量空间变化的趋势,分析与区域资源单要素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内蒙古耕地以低等地为主,占比达86.96%;2)西部地区耕地的平均等别较高,为12.36等,中部与东部地区的耕地平均等别较低,分别为14.39、14.25等;水浇地和水田的耕地质量等别要高于旱地,平均分别为12.76、13.15、14.59等;3)内蒙古新增耕地重心在不断向西南方向移动,未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要承受更多的粮食生产任务,面临来自粮食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同时面对来自自然资源限制条件的阻力,不宜继续扩大耕地规模,应当合理平衡二者关系,重点保护优质耕地,科学推进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实施耕地生态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

    2020年06期 v.34;No.262 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0 ] |[下载次数:586 ] |[引用频次:16 ]
  •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生物质与煤炭发电综合成本核算

    王火根;王可奕;

    为科学判断生物质发电支持政策的实施价值,利用调研及上市公司对外公开数据,分别对沼气、秸秆两种生物质发电与常规煤炭发电项目每1kWh在全生命周期内的CO_2等排放量、成本费用、发电成本以及减排成本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考虑环境成本情景下,煤炭发电的经济成本最低,为0.41元/KWh,而沼气、秸秆发电成本分别为1.03元/KWh,0.743元/KWh;若考虑环境外部性,煤炭发电成本提高至0.567元/KWh,秸秆发电成本可提高至0.767元/KWh,沼气发电成本降低到0.634元/KWh。研究结论为国家制定合理化的生物质上网电价和财政补贴等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2020年06期 v.34;No.262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0 ] |[下载次数:1271 ] |[引用频次:19 ]
  • CSSCI(2009-2019)环境法学研究的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郑泽宇;陈德敏;

    以2009-2019年CSSCI来源期刊收录的环境法学论文为数据来源,使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从关键词共现图谱、作者合作与机构合作网络以及文献共被引图谱等角度编制环境法研究知识图谱,考察环境法学研究的内容侧重、结构体系以及逻辑进路。研究发现:1)环境法学研究主题集中在公益诉讼研究、基础理论研究、立法体系研究、生态法与私法研究、环境刑法研究、司法专门化研究等方面,研究内容多回应时下热点问题,学科知识体系日益成熟;2)环境法学研究存在核心作者群,但整体研究网络较为分散,作者间合作程度不高。同时,环境法学主要研究机构均为高等院校,与作者合作程度正相关,机构间合作程度也不高;3)高频被引论文研究内容集中在环境公益诉讼、生态文明法治以及司法专门化三个方面,表明在环境司法体制改革与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大背景下,生态法学与环境司法专门化是环境法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2020年06期 v.34;No.262 6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4 ] |[下载次数:2116 ] |[引用频次:13 ]
  • 粤北丹霞盆地晚白垩世丹霞组风成砂岩物源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杨庆坤;刘富军;华琛;陈律;陈光剑;陈留勤;

    粤北丹霞盆地为晚白垩世断陷红盆,其中丹霞组锦石岩段具有典型的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古沙漠沉积特征,发育大型高角度交错层理,以厚层-巨厚层的紫红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碎屑颗粒主要为石英、钾长石和斜长石,岩屑次之,可见绢云母,磨圆度较高,分选性较好,胶结物以蒙脱石和方解石为主,石英颗粒表面常见圆麻点状凹坑。通过对该套砂岩中的碎屑锆石进行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分析,发现:锆石粒径主要集中在50~220μm之间,Th/U值=0.14~0.99,锆石内部可见清晰的振荡环带,代表了岩浆成因锆石。锆石U-Pb年龄主要集中于6个年龄段,分别是100~165Ma,212~270Ma,411~443Ma,726~1523Ma,1742~1991Ma,2482~3456Ma。这些主要年龄区间可以与我国华南地区已知的燕山期、印支期、晚加里东期、晋宁期和吕梁期的岩浆事件对应。其中,燕山期酸性火山-侵入岩提供了主要物源,源区主要来自南岭东段,丹霞盆地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风成砂岩交错层理中主要存在两组NEE和SW倾向前积层,与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以及信江盆地晚白垩世风成砂岩中的前积层倾向一致。说明晚白垩世我国恰好位于当时的北半球西风带和东北信风带之中,当时盛行东北风,西南风为次,同时还可能存在东南向的古季风。

    2020年06期 v.34;No.262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9 ] |[下载次数:326 ] |[引用频次:4 ]
  • 滇西北干热河谷地区1850年以来的干湿变化

    梁亚群;陈友平;陈峰;张合理;

    利用滇西北干热河谷地区的云南松和川滇冷杉树轮资料建立区域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相关分析表明滇西北上年7月至当年6月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与区域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679(1960~2016)。利用区域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重建了滇西北干热河谷地区1850~2016年上年7月至当年6月PDSI变化,重建方程的方差解释量为46%。PDSI重建序列存在5个极端湿润年和5个极端干旱年;3个干旱期(1880~1898年,1962~1980年,1992~2007年)和5个湿润期(1869~1879年,1914~1926年,1932~1951年,1981~1991年,2008~2016年)。PDSI重建序列具有26~29a、10~13a、5a、3a和2a准周期变化。该重建序列与干旱历史记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能够表征滇西北干热河谷地区大范围干湿变化。

    2020年06期 v.34;No.262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6 ] |[下载次数:342 ] |[引用频次:6 ]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编委李青丰教授简介

    <正>李青丰:男,汉族,中共党员,1959年6月出生,1989年获新西兰梅西大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草原与牧草以及草地生态环境方面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历任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科学系主任、生态环境学院副院长、沙漠治理研究所所长等职。现为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2020年06期 v.34;No.262 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1 ]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 1901-2015年华北平原干旱时空转移特征及热点区域探测

    田丰;武建军;刘雷震;杨建华;

    描述百年来华北平原干旱发生频率与事实,揭示干旱时空转移规律与发展趋势,对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华北平原干旱过程形态与演化模式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对华北平原制定科学合理的御灾减灾措施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文中利用1901至2015年逐月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数据分析华北平原不同级别干旱发生频率;利用空间探索性分析方法探究华北平原不同级别干旱分布的"集聚"区,并运用干旱质心表征华北平原干旱时空转移方向;利用马尔科夫链分析华北平原不同时期不同级别干旱的发展概率。结果表明:1901至2015年,华北平原干旱最严重的时期为1920-1950年;华北平原特旱和重旱发生频率空间分布主要集聚在山东半岛南部、河南北部;干旱(轻旱及以上)呈现从东北往西南降低的趋势;华北平原各级别干旱呈现显著的"集聚"空间分布特征,干旱(轻旱及以上)热点区域集中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部,包括河北中部及北部、北京、天津和山东北部及西部地区;华北平原干旱形势略有恶化趋势,轻旱和中旱面积明显上升。

    2020年06期 v.34;No.262 8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9 ] |[下载次数:667 ] |[引用频次:16 ]
  • 农业干旱灾害风险研究进展及前景分析

    韩兰英;张强;程英;陈佩璇;

    我国是干旱灾害最频发和损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干旱灾害严重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农业干旱风险特征和管理问题尤为突出,我国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基地,其干旱灾害风险对农作物产量影响及其致灾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鉴于此,文中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干旱灾害风险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围绕农作物干旱致灾阈值及风险影响机制问题,试图提出利用气象观测、长序列作物产量、干旱灾害实况资料和遥感等多种资料集成,采用遥感反演、野外调查、数理统计和建模相结合的风险评估理论和技术框架,通过对比分析干旱指数的适应性,识别干旱监测指标,建立农业干旱致灾因子与灾害损失的定量关系,筛选出主要的致灾指标和技术体系,确定不同等级农业干旱致灾阈值和等级,综合干旱灾害风险因子耦合模拟的理论,建立精细化动态的农作物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构建一套适合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的详细理论和技术框架。并开展其研究进展分析和未来发展前景分析的思考。研究成果可为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提供理论和科技支撑。

    2020年06期 v.34;No.262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2 ] |[下载次数:907 ] |[引用频次:23 ]
  • 基于雨滴谱仪建立不同性质降水Z-I 关系并与雷达作对比分析

    苏立娟;郑旭程;达布希拉图;邓晓东;李静;

    文中利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周边四部HSC-OTT Parsivel EF雨滴谱仪观测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4-2015年的21次降水过程的14027个雨滴谱样本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层状云和对流云降水雨强与回波强度的特征,确定两种降水类型的Z-I关系。对比了雨滴谱仪和雷达观测的回波强度,对Z-I关系进行了应用分析。结果表明:层状云降水的Z-I关系为Z=218I~(1.35),对流云降水Z-I关系为Z=352I~(1.46)。对流云降水的a值和b值均明显大于层状云降水。雷达回波强度(Zr)和雨滴谱回波强度(Zp)变化有着很好的一致性,且数值相当,上述Z-I关系能够较准确的估测降水。但是,当回波较强或较弱时,需要对雷达回波强度进行差异处理后估测降水。

    2020年06期 v.34;No.262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9 ] |[下载次数:240 ] |[引用频次:6 ]
  • 寒旱区井工煤矿开采与含水层失水协同分析模型构建及应用

    赵春虎;王强民;靳德武;张雁;

    针对寒旱草原区煤矿开采对地下水资源影响研究不足、评价方法定量程度不高等问题,文中以位于我国东北呼伦贝尔草原敏东井工矿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井工煤矿开采引起的覆岩含水层失水特征,以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软件为平台,提出将采煤形成的导水裂隙空间范围的处理成地下水系统的内部边界,以及调整不同开采期模型的初始水头,形成了敏东煤矿开采与含水层失水协同分析的数值模型构建方法。模拟分析得出研究区水均衡总量受大气降水控制明显,随着年降雨量增加水均衡总量增加,同时受到季节性冻土层隔水效应的影响,年均降雨入渗系数仅为0.12;煤层采动裂隙沟通的III含水层形成一般小于5m的水位降深,近地表的第四系Q含水层水位下降降深一般小于1m;地下水系统扰动程度指标E_q受矿井涌水(含水层地下水失水量)控制明显,矿井涌水量越大扰动程度E_q越高,2012年最大为9.8%,同时受大气降水补给影响,2013丰水年E_q减少至6.3%。

    2020年06期 v.34;No.262 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5 ]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3 ]
  • 黄河中游湿地土壤H_2S释放速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吕海波;

    为分析湿地土壤H_2S释放速率的影响因素,评价湿地环境对水位升降的生态反馈作用,研究对黄河中游蒲草湿地和芦苇湿地进行调查采样,并设置人工注水试验进行水位升降研究。研究发现,H_2S释放速率与高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温度和H_2O释放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植物高度与水位极显著相关,H_2O释放速率与温度、水位极显著相关;各因素与H_2S释放速率表现为非线性关系。人工监测试验中,H_2S释放速率表现为明显的昼高夜低趋势,注水后蒲草湿地H_2S释放速率表现为适应期、上升期、下降期、二次上升期及恢复期,芦苇湿地则为适应期,上升期及恢复期,注水对较干旱的芦苇湿地的影响大于蒲草湿地。研究证明各因素对H_2S释放速率产生综合的、非线性影响,水位上升对于干旱湿地的影响有更显著表现。

    2020年06期 v.34;No.262 11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9 ]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3 ]
  • 新疆塔克尔莫乎尔沙漠表层沉积物磁化率特征及环境意义

    朱元璞;马倩;吉小芳;

    以新疆塔克尔莫乎尔沙漠发育典型的固定半固定沙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磁化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低频质量磁化率(χ_(lf))和高频质量磁化率(χ_(hf))变化趋势相近,χ_(lf)值总体上略高于χ_(hf)值。χ_(lf)与χ_(hf)含量最大为抛物线型沙丘,其次为灌丛沙堆,相反,χ_(fd)最高的为灌丛沙堆,其次是抛物线型沙丘。2)频率磁化率(χ_(fd))的变化范围为0.02~2.65%,均值为0.76%,表明研究区表层风沙沉积物磁性矿物以多畴MD为主,含有极少量的SP颗粒。3)研究区水分条件相对较好,气候偏湿,表层沉积物磁性矿物来源具有多源性。

    2020年06期 v.34;No.262 124-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9 ] |[下载次数:254 ] |[引用频次:4 ]
  • 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土壤盐渍化特征研究

    喻生波;屈君霞;

    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部,属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区内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属典型的西北干旱荒漠区。保护区北部地下水浅埋区分布大面积的湿地,湿地区地下水以溶解性总固体大于3g/L的咸水为主,强烈的蒸发积盐作用形成了大面积盐渍土。文中针对湿地区土壤盐渍化状况,利用实测数据,对土壤盐渍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盐渍土广泛分布于地下水位埋深小于3m的地带,地表盐渍化类型以氯盐渍土、亚硫酸盐渍土为主,盐分主要集中在表层0~30cm土壤内,垂直向下土壤含盐量速迅递减,盐分向下递减快慢与包气带的岩性关系密切。

    2020年06期 v.34;No.262 13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9 ] |[下载次数:211 ] |[引用频次:5 ]
  • 甘肃秦王川灌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特征及成因

    吕晓立;刘景涛;韩占涛;朱亮;张玉玺;

    "引大入秦"灌溉工程在促进秦王川盆地农业发展的同时,农业化肥的使用也导致地下水中NO~-_3质量浓度明显升高。随着"一带一路"工作的推进,地下水需水量持续增大,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研究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但盆地地下水硝酸盐分布特征不明,这使得未来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存在较大风险。因此,文中在对盆地内地下水进行系统采样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离子比等方法研究了秦王川盆地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特征及成因。结果显示,研究区地下水硝酸盐浓度总体偏高,大面积分布硝酸盐氮浓度为10~20mg/L的地下水,在盆地东部山前地带出现条带状硝酸盐氮超标的地下水。受农业灌溉渗水淋洗补给,盆地中部地下水硝酸氮呈现出了由周边丘陵区呈环状向中心降低的规律,盆地中间分布硝酸盐氮浓度小于2mg/L的地下水。农业化肥的使用是研究区地下水硝酸盐氮的主要面状污染来源。生活污水、化粪池及垃圾渗滤液的淋滤下渗是地下水中硝酸盐氮的另一重要污染来源。土地利用类型、氧化还原条件、包气带岩性结构特征、地下水动力条件是秦王川灌区地下水中硝酸盐氮迁移转化及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2020年06期 v.34;No.262 139-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6 ] |[下载次数:466 ] |[引用频次:17 ]
  • 新疆叶尔羌河流域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

    林丽;曾妍妍;周金龙;李麟;谭鹏飞;

    结合134组水样测试数据,综合采用数理统计法、图解法、离子比值法等,分析新疆叶尔羌河流域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是较高矿化度、高硬度的弱碱性水,潜水水化学类型以SO_4型水为主,浅层承压水水化学类型以SO_4·Cl和Cl·SO_4型水为主。Gibbs图解法表明潜水主要受到岩石风化作用和蒸发浓缩作用的双重影响,浅层承压水主要受到岩石风化作用的影响。相关性分析和离子比值关系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中离子主要来自岩盐、硫酸盐和硅酸盐等矿物的风化溶解。此外,氯碱指数法结果表明阳离子交换作用也是浅层地下水中化学组分形成的重要作用之一。

    2020年06期 v.34;No.262 146-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4 ] |[下载次数:296 ] |[引用频次:14 ]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编委张登山研究员简介

    <正>张登山:男,中共党员,1961年生,博士、博士后,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贴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客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青海农林科技》主编,青海省防沙治沙暨沙业学会副会长,青海贵南荒漠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站长等职务。

    2020年06期 v.34;No.262 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7 ]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 阿克苏河流域潜水氟含量分布与形成特征

    阿依简·波拉提汗;李升;葛燕燕;申得有;

    通过分析阿克苏河流域129件地下水样,查明地下水氟含量为0.19~7.0mg/L,平均值为1.56mg/L,其中氟含量>1.0 mg/L水样达63.4%,水化学类型以SO_4·Cl-Na·Ca、Cl·SO_4-Na·Ca为主,典型高Na、Cl、SO_4特征。流域地下水中氟来自山区或地层中富含氟矿物溶解,空间分布上具有南高北低特征,富集最严重的地方为克孜勒镇、十六团等台兰河流域,阿-台河间地块区域。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流域内81.998%的水化学数据进行解释,其中影响高氟水形成过程的因子以丰富含氟来源、低钙含量与弱碱性水、地下水中As含量分布,还与地形地貌,干旱气候及水动力条件等密切相关。

    2020年06期 v.34;No.262 153-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3 ] |[下载次数:290 ] |[引用频次:5 ]
  • 新疆和硕干旱荒漠区盐爪爪内生真菌群落特征分析

    刘晓静;张志东;唐琦勇;顾美英;张丽娟;宋素琴;朱静;

    为揭示干旱荒漠区盐爪爪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多样性及相关性,以新疆和硕县乌什塔拉乡周边干旱荒漠地区3个随机地点的盐爪爪为研究对象,运用高通量测序法分别对其根部和地上部分样品的内生真菌进行了分析。研究共获得508 306条有效序列,251个OTUs,共涉及真菌域的8个门23个纲51个目117个属。在纲水平中,座囊菌纲类(Dothideomycetes)主要分布在地上部分样品中,粪壳菌纲类(Sordariomycetes)则在根部样品中大量分布。在属水平中,炭角菌属(Xylaria)为盐爪爪的绝对优势种属,且存在着大量未分类菌属。同时,多样性分析表明,盐爪爪内生真菌群落多样性较为丰富,且地上部分样品的真菌构成比根部更为丰富。进一步对其组间差异进行分析发现,盐爪爪样品间内生真菌群落差异不大,但对宿主组织具有选择偏好性。本研究初步展示了新疆和硕干旱荒漠区盐爪爪丰富的内生真菌群落多样性,证明了其中存在大量微生物新物种资源有待发掘。

    2020年06期 v.34;No.262 159-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4 ] |[下载次数:255 ] |[引用频次:5 ]
  • 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斑头雁繁殖期食性分析

    马映荣;万丽霞;罗宏德;贾阳阳;

    2019年4月至6月在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德尔基和小德尔基湿地斑头雁繁殖点进行食性调查,分别在觅食地采集参照植物和繁殖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粪便进行显微分析。结果表明:斑头雁在繁殖期内主要取食11科19种植物,莎草科植物为主要取食对象,在繁殖期内平均占比43.14%。除莎草科植物以外,在繁殖期不同阶段对其他植物取食偏好有所不同。前中期取食三脉梅花草较多,后、末期取食小眼子菜、海韭菜等水生植物较多。在整个繁殖期内,取食花果的比例呈线性增长。

    2020年06期 v.34;No.262 16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1 ]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7 ]
  • 呼和浩特市城市森林现状调查与诊断分析

    韩轶;康利平;杨帆;

    以呼和浩特为研究区域,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分析,梳理出呼和浩特市城市森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48个;利用系统诊断原理,采用"人—机"结合的方法,明确了问题间相互影响关系和层次结构,构建出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图,从效果层、过程层、限制层、根源层四个层次分析了问题的内在联系;诊断出在呼和浩特城市森林建设中存在系统规划不够完善、城市森林建设资金缺乏、技术人才素质较低、自然环境差、植物多样性不足、群落结构简单等根源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为呼和浩特城市森林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020年06期 v.34;No.262 172-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2 ] |[下载次数:188 ] |[引用频次:0 ]
  • 《内蒙古与蒙古国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研究》书评

    赵明;

    <正>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王珊教授等新作《内蒙古与蒙古国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研究》是一部对内蒙古与蒙古国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著作。中蒙两国有着4710多公里的边界线和悠远流长的友好交往历史,近十几年来,双边经贸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中国连续多年保持着蒙古国最大贸易伙伴国和最大投资来源国的地位,中蒙贸易对蒙古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为中蒙边境旅游多方面合作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发展空间,同时,中蒙边境旅游合作也将成为两国经贸合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挥旅游业对两国文化的交流和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内蒙

    2020年06期 v.34;No.262 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5 ]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1 ]
  •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生长对土壤氮变化的影响

    于东伟;雷泽勇;张岩松;李尧;白津宁;

    氮作为生态系统中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随着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发生变化,目前关于草地造林后土壤氮变化的研究还很少,这为樟子松固沙林的经营管理带来不确定性。文中以辽宁省章古台地区不同生长阶段(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的20块樟子松人工固沙林样地(以临近的4块天然草地为对照)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生长阶段樟子松固沙林0-100cm深度的土壤氮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地营造樟子松人工林后,在林分不同生长阶段,土壤碱解氮在0-40cm层显著升高,土壤全氮在中龄林前0-20cm层显著低于草地,成熟林后0-10cm层则显著高于草地,其他层无显著变化;土壤氮素变化主要受土壤磷素(全磷和速效磷)和钾素(全钾和速效钾)影响,而受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相对较小,土壤全氮变化仅在0-20cm和80-100cm层分别受土壤细颗粒与土壤容重影响,土壤碱解氮变化仅在20-40cm层受土壤含水率影响。综上所述,沙质草地营造樟子松人工林可有效促进土壤氮固定,提高氮的有效性,但土壤氮素的变化过程相对缓慢且不同土壤深度差异较大,应该促进林下枯落物的归还分解过程,避免樟子松林木的生长发育受养分条件限制,确保樟子松人工林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2020年06期 v.34;No.262 179-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2 ]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7 ]
  • 不同需冷量枣品种休眠期间的生理变化

    梁文锋;徐崇志;王振磊;张川疆;林敏娟;

    设施栽培中,扣棚的早晚影响着枣产量和品质,研究其自然休眠的生理变化,为当地设施栽培枣树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以3个不同需冷量的枣品种‘京枣39’、‘辣椒枣’和‘尜尜枣’为试材,测定了可溶性糖、淀粉、POD、SOD、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在自然休眠期间的动态变化以及自然条件下的萌芽率,找出枣休眠的生理变化规律。SOD活性总体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POD总体呈下降-上升的变化;可溶性糖总体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淀粉总体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趋势;可溶性蛋白总体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趋势;脯氨酸总体呈上升-下降趋势。在自然休眠中3个枣品种依次解除休眠的是‘京枣39’、‘尜尜枣’和‘辣椒枣’。

    2020年06期 v.34;No.262 187-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3 ] |[下载次数:353 ] |[引用频次:6 ]
  • 中国省域旅游投入-产出-效益协调发展研究

    刘德光;姚晓玲;

    在构建旅游投入-产出-效益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修正的GM(1,1)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旅游投入、产出和效益系统协调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6年,我国三个子系统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均呈上升态势,且省际差异明显,呈东中西梯度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三个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具有集聚特征;2017-2026年,我国三个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将有所提高,但实现优良协调尚需较长时间。

    2020年06期 v.34;No.262 194-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7 ] |[下载次数:540 ] |[引用频次:5 ]
  • 感知价值、地方依恋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

    张婷;刘晶岚;丛丽;贾一非;

    旅游地感知价值的营造与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培养对旅游地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构建旅游地感知价值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理论模型,并分析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516位游客样本,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式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环境价值、服务价值、特色价值、知识教育价值、管理价值和成本价值均直接驱动地方依恋;2)依据路径系数大小,其中管理价值对环境责任行为意向影响程度最高,知识教育价值和成本价值次之。因此营造游客对旅游地的感知价值,提升游客感知程度,有效激发游客对于旅游地的地方依恋情感,进而引起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共鸣。

    2020年06期 v.34;No.262 202-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8 ] |[下载次数:2933 ] |[引用频次:6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