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海文;周海川;王志刚;
以甘肃省8个县16家合作社为例,运用IPA分析法,通过对农户感知合作社服务的重要性与满意度排序以及配对样本T检验研究发现:农户对合作社服务的实际感知满意度(均值4.464)普遍低于重要性期望(均值5.513),且P-I值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销售和以稳定价格收购农产品的P-I值分别为-2.703和-2.518,为优先改进的服务;信贷服务、采购农资/农机和农产品保鲜/加工等服务的P-I差值均大于1,具有较大提升改善空间。在此基础上,提出按优先次序提升服务质量的对策建议,促进合作社产业扶贫功能有效发挥。
2020年07期 v.34;No.263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8 ] |[下载次数:769 ] |[引用频次:17 ] - 邵雅静;员学锋;杨悦;马瑞芳;
文中在"贫困识别"的背景下,基于绥德县1314户农户调查数据,在可持续生计资本分析的框架下对比了不同类型农户的生计资本差异,借助DEA-BCC模型和T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生计资本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贫困户表现为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缺乏,非贫困户表现为政策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缺乏。(2)67.35%的农户缺乏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不足是制约黄土丘陵区农户生计水平提升的根本,金融资本和政策资本是导致贫困户与非贫困生计资本差异的关键。(3)黄土丘陵区的农业生产效率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近1/4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率损失达70%以上。(4)改善自然资本、增加人力资本、缩小政策资本和金融资本在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的差异,是提高黄土丘陵区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区域贫困状况的有效措施。
2020年07期 v.34;No.263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5 ] |[下载次数:1213 ] |[引用频次:26 ] - 张亚洲;杨俊孝;
探究土地流转的减贫效应,为完善贫困地区土地流转政策,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基于新疆南疆地区1386份微观调研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和回归方程的Shapley分解法,从农户收入和农户贫困脆弱性两个维度实证分析土地流转的减贫效应。研究发现:土地流转可以显著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其中土地转入对农户收入的提高程度要高于土地转出,同时转入规模的不同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大规模转入户的收入水平要显著高于小规模转入户。从贫困脆弱性的角度来看,土地流转并不会显著影响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加快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强化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
2020年07期 v.34;No.263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9 ] |[下载次数:1163 ] |[引用频次:17 ] - 赵领娣;王文龙;
探究干旱区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其对工业企业业绩的影响,对保障干旱区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干旱区省份2005-2017年的经验证据,通过PSR模型构建工业绿色发展指数来测度干旱区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并以此为基础探究干旱区工业绿色发展对其工业企业业绩的影响。结果表明:内蒙古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在干旱区遥遥领先,其余省份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差距较小且上升空间较大;干旱区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提高能显著改善其工业上市公司业绩。
2020年07期 v.34;No.263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70 ] |[下载次数:494 ] |[引用频次:11 ] - 林龙飞;李睿;陈传波;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先后经历被动起步、主动调整、完善强化、全面深入四个演进阶段。贯穿这四个阶段的逻辑主线是:在城乡关系由二元分割向一元融合转变的过程中,党和政府将农业农村置于优先发展地位,而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底色,农村环境治理也被不断置于新的战略高位。70年来,农村环境治理取得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基本经验包括:尊重与重视传统乡村的地位,坚持农村环境顶层设计的思路,秉承渐进式农村环境治理原则。未来农村环境治理,要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大格局中,继续破除阻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平衡好经济发展与农村环境保护的关系,并在生态文明理念的引领下,完善与加固好农村环境治理的"顶层设计"与"四梁八柱"。
2020年07期 v.34;No.263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7 ] |[下载次数:1414 ] |[引用频次:28 ] - 阴柯欣;商庆凯;米文宝;
粮食安全关系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是民生根本。文中采用耕地压力指数、要素转移重心模型、灰色预测等方法,借助ArcGIS、灰色建模软件等工具,研究了2009-2017年宁夏县域耕地生产力与粮食安全的时空演化特征,并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宁夏全区耕地生产力北部和中西部高于东南部地区,在地理空间上呈现两极分化态势,2009-2017年粮食单产始终对宁夏耕地生产力起主导作用;2)宁夏全区粮食产量重心位于红寺堡区境内,总体呈现由北向南移动的变化态势;3) 2009-2017年全区粮食安全压力较低,大多数县区耕地压力指数处于波动变化态势,利用状况为无压力,但银川市、石嘴山市和泾源县压力较大;4)2018-2022年宁夏绝大多数县区耕地压力指数依然处于无压力状态,但银川市和泾源县则属于高压增长状态,石嘴山市耕地压力指数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全区粮食安全前景良好。
2020年07期 v.34;No.263 3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8 ] |[下载次数:1420 ] |[引用频次:23 ] - 李昊;
中国农业环境保护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文中基于综述法和归纳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对中国农业环境保护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研究规律,在考虑农情与国情的情况下提出未来农业环境保护的研究方向。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环境保护的研究规律表现为三个方面:研究重心逐渐由宏观向微观过渡;研究方法上,宏观尺度从赋权评价向3S技术转变,微观尺度从传统回归模型向准实验方案设计转变;微观尺度经验证据的冲突、理论观点的冲突仍难以调和。基于此,未来的研究应逐步实现农业环境保护宏观与微观研究的对接,在准实验方案的基础上采用自然实验以丰富现有研究手段,研究过程中需兼顾农户异质性,基于学科交叉与融合探讨农业环境保护,在"三农"整体框架下探讨农业环境问题。
2020年07期 v.34;No.263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9 ] |[下载次数:644 ] |[引用频次:10 ] - 李瑞前;
环境规制能否促进技术创新一直是学者和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经过近40年研究,已涌现出丰富的成果,但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文中从研究主题出发,以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CSSCI、SCI及SSCI期刊为基础,通过相应的检索策略筛选出入围文献,并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及CiteSpace软件对文献进行定量和可视化分析,进一步对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研究发现,针对该主题的研究内容、研究结论、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对象呈现出多样性,尚未形成统一研究框架,且二者关系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文中据此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2020年07期 v.34;No.263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0 ] |[下载次数:1030 ] |[引用频次:9 ] - 史海霞;王善勇;翟坤周;
鼓励与引导大学生的PM2.5减排行为有助于打赢蓝天保卫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文中基于规范激活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剖析双重环境教育和社会规范对大学生PM2.5减排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PM2.5减排意愿正向影响其实际行为。2)道德规范(内部因素)和主观规范(外部因素)均对大学生PM2.5减排意愿有正向直接影响,且主观规范正向影响道德规范。3)学校和家庭双重环境教育均促进大学生PM2.5减排意愿和行为,但影响机制有差异。前者通过增强大学生的环境后果和环境责任感,激发其道德规范和减排意愿。后者借助父母的主观规范和描述性规范两种形式影响大学生的主观规范和减排意愿。
2020年07期 v.34;No.263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8 ] |[下载次数:772 ] |[引用频次:4 ] - 郭利京;林云志;周正圆;
村规民约是维护农村社会公共秩序的社会规范之一,在乡村社会环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中通过对我国粮食生产大县安徽省颍上县、涡阳县、怀远县358个农户的实地调查,应用Amos统计软件,研究了村规民约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村规民约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存在两条作用路径:一是内化模式,即"村规民约认知→村规民约认同→亲环境意愿→亲环境行为"作用机制;二是强制模式,即"村规民约认知→亲环境意愿→亲环境行为"作用机制。2)农户环境责任认知正向影响其村规民约认同。3)农户环境责任认知对村规民约认同和亲环境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为更好地发挥村规民约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规范作用,政府部门要保障村规民约建设的法定程序;针对农户实施亲环境行为中超出自身能力的共性问题,基层政府部门要给予一定的支持。
2020年07期 v.34;No.263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0 ] |[下载次数:1129 ] |[引用频次:26 ] - 申静;渠美;郑东晖;张院霞;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有效举措。文中基于关中地区农村327户农户微观数据,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和规范激活理论整合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户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处理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个人规范、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均直接影响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向,且都通过意向间接影响其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其中个人规范主要由结果意识和责任归属激活;(2)主观规范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向不存在直接影响,则通过个人规范、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对意向产生间接影响,进而影响其生活垃圾分类行为;(3)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向显著正向影响其分类行为,即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向越强烈,越倾向实施具体分类行为。
2020年07期 v.34;No.263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9 ] |[下载次数:1939 ] |[引用频次:45 ] - 胡振;龚薛;刘华;
随着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家庭消费碳排放逐渐逼近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准确预测家庭消费碳排放是制定碳减排政策的前提。文中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和入户调查数据,将反映城市家庭消费模式的指标作为神经网络输入层,将利用消费者生活方式法计算得到的城市家庭消费碳排放作为神经网络输出层,建立西安城市家庭消费碳排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有效性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5-8-1结构的BP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准确预测西安城市家庭消费碳排放,该模型的相关系数大于0.97,预测误差低于4%,具有良好的拟合一致性;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相比,该BP模型具有较高的相关系数R(0.9724)和较低的均方误差MSE(0.0223),其预测性能明显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该研究可为准确预测城市家庭消费碳排放提供新的思路和指标参考。
2020年07期 v.34;No.263 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4 ] |[下载次数:1930 ] |[引用频次:27 ] - 李英;潘鹤思;邹玉友;王学瓅;
基于黑龙江省城镇居民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从社会信任视角实证分析城镇居民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67.4%的受访城镇居民对森林生态补偿具有支付意愿,其最愿意支付的生态服务功能为保持水土功能;32.6%的受访人群不具有支付意愿,主要原因为"自身经济条件限制和担心政府不能专款专用"。2)社会信任在城镇居民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决策中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公共信任中,环境法规信任、地方政府信任都显著正向影响城镇居民支付意愿;人际信任中,亲人信任对支付意愿影响较大,而邻居信任影响不显著。3)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和生态认知也是影响城镇居民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以上研究结论为政府从社会信任途径引导城镇居民参与森林生态补偿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启示。
2020年07期 v.34;No.263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1 ] |[下载次数:930 ] |[引用频次:17 ] - 崔冀娜;王健;
基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微观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生态移民城镇融入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江源生态移民城镇融入处于中等程度,社会融入与文化融入水平尤其偏低;移民城镇融入受资本禀赋与公平感知双重影响,其中移民社会资本与公平感知显著影响其城镇融入程度;社会资本、心理资本与人力资本对城镇融入的影响作用具有直接与间接效应。为此,建议各级政府通过聚焦缩小文化差异、提供公平公正的政策保障等方式,加强移民过程中的文化建设,提高移民聚集区的公共资源供给水平,树立其在城镇的主人翁意识、重视积累移民社会资本、提升其内在公平感知等。
2020年07期 v.34;No.263 9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8 ] |[下载次数:858 ] |[引用频次:16 ] - 罗君;石培基;张学斌;
以乡镇(街道)的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采用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探讨人口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兰西城市群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密度两极化,"马太效应"不断加剧。城乡差异所致的"核心-外围"结构明显,呈"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格局。兰西城市群人口分布具有空间自相关性,形成兰州、西宁和临夏3个人口极核,其中,兰州市市区所在街道人口集聚度高,"虹吸效应"明显。人口分布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非线性耦合的结果,自然因素是人口分布的稳定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对人口空间分异的方向和程度产生扰动,社会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各驱动因子之间具有协同增强的作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是兰西城市群人口均衡分布的主要制约因素。
2020年07期 v.34;No.263 104-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3 ] |[下载次数:1149 ] |[引用频次:14 ] - 张昊雁;
基于自组织临界判据,以清代兴起于放垦蒙地的治所城镇为对象,通过计算网格分维、功率谱指数、Zipf维数,发现其演化过程在空间、时间、能量分布上呈现特定的幂律规律和分形结构。结果显示:清代蒙地城镇体系是一种复杂的自组织临界系统,以点轴形式实现空间占据和能量转移。表现为空间上远离发展轴向腹地致密化扩散(D=1.429),人口规模首位城市的垄断性较强(q=1.3482),以及增长频谱关系处于1/f波动状态(β=1.447)且即将迎来发展拐点。相较于还原论,复杂性理论有利于提高历史空间研究的精度。
2020年07期 v.34;No.263 11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0 ] |[下载次数:189 ] |[引用频次:1 ] - 贺晓英;谷耀鹏;
水期权是一种用来应对水资源短缺风险的衍生金融工具。文中在引入不确定性过程对水期权进行定价的基础上,以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区工业用水企业水期权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对应用水期权的收益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受水区工业企业进行水期权交易可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用水成本节约、并为受水区带来潜在工业增加值的增加。另外,中短期水期权交易比长期水期权交易更有利。通过水期权交易的实施,可减少农业水浪费、促进水节约。
2020年07期 v.34;No.263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7 ] |[下载次数:571 ] |[引用频次:3 ] - 林永崇;穆桂金;李文;赵雪;宋昊泽;徐立帅;
干旱区绿洲水分主要来自河流补给,而河流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或山地降水。本研究通过对楼兰地区古绿洲植物残体AMS ~(14)C年代学测试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楼兰地区古绿洲生态环境恶化时间并探讨其原因。结果显示楼兰地区小冰期前(1460AD之前)发育了最近一期古绿洲,进入小冰期后生态环境恶化并导致绿洲消亡。楼兰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与前人的研究结论亚洲中部小冰期相对湿润的大环境"相悖"。结合流域古河道变迁地层和历史文献记录分析表明,楼兰地区小冰期期间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古塔里木河迁移、改道造成的。虽然小冰期流域获得较多的水分补给,但是河流迁移、改道导致楼兰地区水分补给显著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绿洲最终消亡。这不同于前人研究显示的楼兰文明发展后期绿洲生态环境恶化是由于河流补给显著减少造成的。因此,干旱区局地生态环境变迁不一定是区域气候变化直接造成的。
2020年07期 v.34;No.263 125-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7 ] |[下载次数:393 ] |[引用频次:7 ] - 吴丁丁;姚震;贾凤超;卫晓锋;孙厚云;毛启贵;谢宁;
哈密盆地是我国西北典型的干旱内陆盆地,具有完整的补给径流排泄系统。为了阐明哈密盆地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演化规律,采用水化学和稳定同位素D和~(18)O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该地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哈密盆地地下水化学类型较复杂,呈现出显著的分带性,沿地下水流动方向,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_3-Ca·Na型逐渐过渡为Cl-Na型,TDS含量由每升数百毫克增加到每升数百克,表现出显著的蒸发浓缩现象;哈密盆地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排泄以蒸发为主,岩石风化、溶滤和蒸发浓缩作用对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形成和演化起主导性作用。
2020年07期 v.34;No.263 133-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2 ] |[下载次数:570 ] |[引用频次:18 ] - 毛萌;朱雪芹;
研究地下水的化学特征以及地下水质量对人类健康和植物生长的影响,对控制和改善各地的水质至关重要。为加强河北省地下水化学特征的研究,在宣化盆地采集地下水样品40组,运用Piper三线图、Gibbs模型和离子比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和地下水中主要离子特征及来源,并评价了其灌溉适宜性。结果表明,宣化盆地地下水中优势阴阳离子分别为HCO~-_3和Ca~(2+),分别占阴阳离子总量的57.19%和41.39%。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Mg型为主,岩石风化作用是地下水化学组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来源于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的风化溶解。评价结果显示该盆地地下水非常适合灌溉。
2020年07期 v.34;No.263 142-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5 ] |[下载次数:339 ] |[引用频次:15 ] - 周楷;谭雪;蒋姝睿;文扬;石磊;马中;
污水治理提质增效是城镇排水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效率是考量污水处理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选取全国300座污水处理厂为样本,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SFA)测算污水处理厂的效率水平;结合Tobit回归方法,探究影响运行效率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整体较高,个体差异性明显;样本呈现显著的规模效应;从地区角度看,西部地区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较高,规模较大的污水处理厂中,东部地区样本运行效率较高;人均GDP、平均负荷率和设计处理能力对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效率有正向的影响,水资源禀赋对运行效率有负向影响。
2020年07期 v.34;No.263 15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5 ] |[下载次数:555 ] |[引用频次:10 ] <正>赵军:男,山西河津人,1963年10月出生,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甘肃省地名研究中心主任。草地资源环境与生态方向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资源环境遥感与GIS应用。主讲《地理信息科学导论》《地图学理论与实践》等课程,主编《地图学》/《环境遥感应用基
2020年07期 v.34;No.263 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5 ]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 田华;田雪;辛拓;张佳丽;赵雨阳;
吸附解吸是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一种重要环境行为。文中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多环芳烃-菲在粗砂、风积沙及黄土中的吸附解吸行为,探讨了菲在不同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动力学与热力学特征,并进一步计算了菲在三种土壤中的吸附阻滞及解吸滞后系数。结果表明:菲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具有明显的"二阶段"特征,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较好拟合三种土壤对菲的吸附-解吸过程;三种土壤对菲的吸附等温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黄土对菲的解吸等温过程符合Freundlich模型,风积沙和粗砂对菲的解吸等温数据更符合Langmuir模型;三种土壤理论最大平衡吸附解吸量值均大于实际值;不同土壤的阻滞系数及滞后系数表现为黄土>风积沙>粗砂,黄土的阻滞系数达到了1.0623。
2020年07期 v.34;No.263 15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9 ] |[下载次数:369 ] |[引用频次:5 ] <正>钟艳霞:女,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9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环境科学系,2003年获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自然地理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宁夏大学科技处处长,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宁夏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理事。
2020年07期 v.34;No.263 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2 ]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 任晓辉;高宗军;安永会;赫明浩;吴玺;
为研究张掖市甘州区北部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状况,采集47个表层和19个深层土壤样品。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土壤重金属(Mn、Zn、Hg、Pb、Cr和Ni)污染程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Mn、Zn、Hg、Pb、Cr和Ni的平均含量分别是当地土壤背景值的0.91、0.98、4.79、1.06、1.42和0.97倍,均未超出国家二级标准值;6种重金属均主要处于轻度污染等级及以下,其中Hg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度污染;研究区土壤总体受到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Hg部分处于强生态风险水平,其他5种重金属均处于轻微生态风险水平;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总体上主要处于轻微生态风险水平,Hg是主要的风险因子;重金属污染较严重和潜在生态风险较强的区域均主要集中城镇及周边地区。
2020年07期 v.34;No.263 163-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9 ] |[下载次数:541 ] |[引用频次:19 ] - 阿地拉·艾来提;麦麦提吐尔逊·艾则孜;姑力巴努·艾尼;王维维;
新疆库尔勒市采集54个地表灰尘样品,分析地表灰尘中Hg、Cd、As、Pb、Cr与Cu等6种微量元素含量。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分析微量元素污染特征,利用GIS技术,分析微量元素空间分布格局,采用相关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讨论微量元素主要来源。结果表明:库尔勒市地表灰尘中Hg、Cd、Pb、Cr和Cu等元素含量平均值分别为新疆土壤背景值的3.71、1.87、1.96、1.14和1.29倍,富集较明显。地表灰尘中Hg和Pb处于轻度污染,Cd、As、Cr与Cu处于无污染水平。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微量元素污染高值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北部与北部区域。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灰尘中As受到成土母质的影响,Hg受到城市商业活动与生活污染的影响,Cd、Cr、Cu与Pb等4种元素主要受到交通、工业排放的影响。
2020年07期 v.34;No.263 170-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7 ]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5 ] -
<正>蒙吉军:男,1971年生,甘肃张掖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副教授、院长助理、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会员等。主要从事综合自然地理学、土地资源评价
2020年07期 v.34;No.263 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77 ]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 李科;马剑;赵强;韩萍;
以冬小麦"陇育4号"为试验材料,通过四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研究了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商品有机肥对陇东旱地冬小麦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陇东旱地冬小麦产量最高时的肥料优化配施比例为N:P_2O_5:K_2O:OM=1:0.34:0.11:1.09,即施肥量为N 155.25kg/hm~2、P_2O_5 52.5kg/hm~2、K_2O 17.55kg/hm~2、OM 168.75kg/hm~2,其理论产量为4749.90kg/hm~2,较CK(4022.29kg/hm~2)增产18.1%;氮肥、磷肥、钾肥和商品有机肥的利用率分别较CK提高了4.75%,14.05%,42.03%和4.37%。
2020年07期 v.34;No.263 177-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1 ] |[下载次数:156 ] |[引用频次:2 ] - 韩乐;苏永红;王尚涛;马婷;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重要环节,水热因子是引起土壤呼吸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了揭示葡萄生长季土壤呼吸日、季节变化特征,利用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和小型自动气象站对敦煌葡萄园地生长季(2015年5月1日-2015年9月30日)土壤呼吸速率和水热因子(气温、大气湿度、5cm土壤温度和5cm土壤含水量)进行观测,通过对各指标分析研究发现: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具有季节性;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曲线为顺时针迟滞环,大气湿度与土壤呼吸日变化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呈显著二次型关系。水热因子的综合作用调节土壤呼吸速率日、季节变化。此研究探讨绿洲葡萄农田土壤呼吸变化规律,并进一步认识到干旱农田土壤碳排放机理和过程,为干旱-绿洲区土壤呼吸速率估算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2020年07期 v.34;No.263 185-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0 ] |[下载次数:344 ] |[引用频次:10 ] - 陈斯琪;伍世代;
全域旅游是时下重要的区域发展模式,当前相关研究多是利用地区个性化指标来开展评价分析,缺乏普适性且有着滞后性。由系统认识出发,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和全域旅游分析在研究的目标、层面及依据上有着契合性。二者结合下的五维分析框架,其内在的结构和功能逻辑使分析具有广泛适用性并呼应了全域旅游的时空特性,能为研究者提供一种简明、直观且科学的全域旅游分析评价方法。在以之对永泰全域旅游规划开展分析实践后,获得了对相应规划的有效评价和框架本身的再次认识,以及对全域旅游建设内涵的进一步理解-功能的二重性理解。通过以此为基础的认识范式,能明确更多发展模式下建设实践的价值意义,从而为区域发展期望的实现提供科学指导。
2020年07期 v.34;No.263 194-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89 ] |[下载次数:1026 ] |[引用频次:4 ] - 刘大均;陈君子;贾垚焱;
运用地理集中指数、热点区分析、网格维模型以及复杂网络模型等方法,深入研究8·8九寨沟地震对阿坝州旅游流地理分布与空间流动的影响。研究表明:(1)8·8九寨沟地震改变了阿坝州旅游流的地理分布格局,旅游流空间集聚趋势缩小,热点区向东南部转移,自组织演化趋势受到干扰。(2)地震影响下阿坝州旅游流变化呈现出较强的区域指向性和地域性,东北部、北部旅游流流动强度显著弱化,东南部流动增强。(3)8·8九寨沟地震强化了阿坝州旅游流网络的小世界性,网络子群不断分化与重组。(4)8·8九寨沟地震引发了九寨沟、黄龙、毕棚沟、四姑娘山等景区角色地位的变化,旅游流网络由双核主导向多极化层级结构发展。研究丰富了旅游流研究内容,为地震易发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灾后恢复重建提供参考。
2020年07期 v.34;No.263 201-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8 ] |[下载次数:828 ] |[引用频次:1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