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陕北黄土高原人类活动价值度变化分析

    张君;薛亮;延军平;

    人类活动自人类社会出现以来一直进行至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时间段,以及在不同的地区,对人类自身和周围环境产生的正负面影响不尽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活动创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价值,即人类活动价值,包括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文中从这一角度入手,构建人类活动价值度估算模型,选取陕北黄土高原为研究区,估算2000~2018这19年间2000、2010、2018年三个年份县域尺度上的人类活动价值度,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本研究提出的人类活动价值度概念及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及估算区域人类活动的投入产出比,即单位人类活动强度产生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2)陕北黄土高原人类活动价值度在2000~2018年间呈现大幅度提高等特点,其平均值从2000年的33.26增加到2010年的39.46,再到2018年的96.45;3)陕北黄土高原人类活动价值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在县域尺度上变化较大,但在市域尺度上保持不变。通过研究,以期为人们重新认识陕北黄土高原人类活动提供参考和分析视角。

    2020年09期 v.34;No.265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1 ] |[下载次数:484 ] |[引用频次:2 ]
  • 陕北黄土高原农户生计恢复力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以延川县为例

    郑殿元;黄晓军;王晨;

    陕北黄土高原为生态环境脆弱和贫困人口集聚的复合区域,农户生计发展面临诸多风险,如何提升该区域农户生计恢复力,对于缓解深度贫困,促进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构建了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和转型能力3个维度的农户生计恢复力评价体系,以延川县为例,得出农户生计恢复力由高到低依次为新型农业型(0.7672)、兼业均衡型(0.6947)、工资经营型(0.6790)、务工主导型(0.6543)、传统农业型(0.4913)、补助依赖型(0.3500);农户适应能力呈现低水平集聚态势,集中分布在0-0.2之间;新型农业型和工资经营型农户的缓冲能力和适应能力均较高,务工主导型和兼业均衡型农户的转型能力较高。并对农户生计恢复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政府管理和农户行为视角提出具体优化策略。

    2020年09期 v.34;No.265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5 ] |[下载次数:1072 ] |[引用频次:11 ]
  • 京津冀地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杨浩;吴才武;周思言;杨越;

    京津冀地区城镇化推进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分别构建京津冀地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二者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从协调发展角度将城镇化和资源环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其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北京市城镇化发展水平高于河北省与天津市。(2)区域环境子系统的排序为天津>北京>河北,而区域资源的排序则为河北>北京>天津。(3)区域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系统的整体协调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北京与河北的整体协调水平高于天津市。其中,北京市与河北省在2012-2015年均达到中级协调状态,而天津市整体上处在勉强协调状态。文章在最后提出了促进地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0年09期 v.34;No.265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4 ] |[下载次数:1094 ] |[引用频次:21 ]
  • 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卢茗轩;谢如鹤;陈培荣;

    文中基于合成控制法,用中国2006-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反事实分析的方式讨论了中国的碳交易试点政策对试点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用中介效应法分析了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交通运输部门的碳排放强度并没有直接影响,而是通过促使试点地区改善运输结构,从而间接降低了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在交通运输业的碳交易机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转变运输结构(即降低公路货运占比)是建设绿色交通的有效途径。

    2020年09期 v.34;No.265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6 ] |[下载次数:1664 ] |[引用频次:20 ]
  • 农户农膜回收行动受偿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新疆1029户棉农的调查

    刘洋;周孟亮;翟雪玲;危盛;

    农膜残留引致了农田"白色污染",而生态补偿是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为深入了解棉农农膜回收行为的补偿意愿及意愿受偿水平,文中基于新疆1029户棉农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和Heckman选择模型探讨棉农农膜回收行为的受偿意愿及意愿受偿额度,并进一步应用分位数回归法(QR)分析影响棉农意愿受偿水平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96.89%的棉农愿意接受政府对于回收农膜的补偿,其意愿受偿额度为26.57元/亩; 2)正规教育、时间成本、资金成本、收入效益、对环保法规的信任、对政策的了解程度、政府的宣传程度是影响棉农补偿意愿的关键因素; 3)棉花种植面积、时间成本、对家人的信任、处罚的合理程度显著影响棉农的意愿受偿额度。在此基础上,文中从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完善农膜回收政策实施细则以及加强农膜回收利用的科学普及与技术推广这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020年09期 v.34;No.265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3 ] |[下载次数:925 ] |[引用频次:23 ]
  • 社会学习、社会网络与农药减量化——来自农户微观数据的实证

    郭清卉;李世平;南灵;

    从社会学习和社会网络视角出发,将二者分别划分为经验学习和技术学习以及一般社会网络和特殊社会网络两个维度,在山西、甘肃、陕西、江苏和安徽五省1023份农户调查数据基础上,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层次回归方法对农户的农药减量化措施采纳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经验学习和技术学习均正向影响农户农药减量化措施采纳行为,经验学习的影响程度更大。2)一般社会网络正向影响农户农药减量化措施采纳行为,特殊社会网络不发挥作用。3)一般社会网络正向调节"经验学习-农户的农药减量化措施采纳行为"关系,特殊社会网络正向调节"技术学习-农户的农药减量化措施采纳行为"关系。4)年龄和地块个数负向影响农户农药减量化措施采纳行为,农业劳动力人数正向影响农户农药减量化措施采纳行为。

    2020年09期 v.34;No.265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5 ] |[下载次数:1167 ] |[引用频次:20 ]
  • 基于唯物史观的中国水利事业发展阶段探究

    胡德胜;李俊;夏军;杨焱;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首次将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划分为原始水利、农业水利、工程水利和生态水利四个发展阶段,归纳它们不同的外在特征。运用矛盾论,从四个视角对水利事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内在规律进行深入讨论,即,人水关系的矛盾运动,水利事业主要任务的扩张,人与水力量对比的转变,以及科技发展和治水理念进步。指出,发展到当代生态水利阶段的过程是科技发展这一关键性因素所决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进行影响和演变的必然结果,人水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水利事业发展演进的原始动力。

    2020年09期 v.34;No.265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8 ] |[下载次数:612 ] |[引用频次:5 ]
  • 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山区农户生计恢复力研究——以河南秦巴山片区为例

    何艳冰;张娟;乔旭宁;张奇隆;

    将恢复力理论框架引入贫困山区农户生计研究中,基于缓冲能力、自组织能力、学习能力三个维度构建农户生计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南秦巴山片区为例,从农户感知角度对农户生计恢复力水平进行评价,并厘清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秦巴山片区农户生计恢复力总体处于较高水平,区域差异显著;学习能力对农户生计恢复力的影响最为显著,是提升农户生计恢复力的主导力量;扶贫政策匹配度、技能培训机会、基础设施便利性等8项指标是影响农户生计恢复力的关键因素。

    2020年09期 v.34;No.265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3 ] |[下载次数:1125 ] |[引用频次:28 ]
  • 深度贫困地区农户多维返贫测度与分解研究

    李金叶;陈艳;

    基于2014-2017年2072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改进的多维返贫测度方法对喀什地区农户贫困与返贫进行测度与分解。结果表明:收入贫困是农户贫困的最主要表现;多维贫困与多维返贫的变动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喀什地区"因病、因残返贫"问题突出;多维返贫发生的广度得到有效控制,但返贫深度逐渐加深;提高教育水平能更有效地解决多维贫困、返贫的广度问题。

    2020年09期 v.34;No.265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7 ] |[下载次数:1228 ] |[引用频次:25 ]
  •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可持续生计研究——来自新疆南疆深度贫困地区的证据

    谢大伟;

    以新疆深度贫困地区开展的易地扶贫搬迁为研究对象,运用DFID的可持续分析框架(SLA)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生计资本变化开展分析。研究发现,搬迁后移民的生计资本有了较大提高,其中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而社会资本则出现了一定的下降。不同的安置方式及迁入地影响移民的生计资本,有土集中安置移民的生计资本略高于无土集中安置的移民,新建移民新村移民生计资本高于城镇移民。为提高移民的可持续生计能力,要积极拓宽移民的社会关系网络,增强移民参与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提高移民的社会资本,激发移民的内生动力,探寻生计资本与内生动力的优化途径,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并针对不同安置方式建立移民能力提升机制,增加就业机会。

    2020年09期 v.34;No.265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6 ] |[下载次数:1983 ] |[引用频次:68 ]
  • 气候变化背景下明代华北地区人口大量死亡事件研究

    王洋;殷淑燕;徐潇悦;刘静;

    通过在《中国基本古籍库》及《爱如生数据库·中国方志库》中检索"死者万计"、"人相食"、"枕殍"等关键词,并利用地方志和汇编资料对检索结果进行补充,统计并整理了明代华北地区人口大量死亡事件记录。结果表明:明朝276a年间,共有121a发生"人口大量死亡"事件,平均每2.28a发生一次。空间上,人口大量死亡的高频区集中在华北南部,特别是以河南为中心的中低纬地区,低频区位于华北北部的高纬度地区。"气候变化-灾害频发-饥荒"灾害链的发生是导致人口大量死亡最主要的因素。研究气候变化与人口大量死亡事件的关系,将10a际的频次和县次与重建的华北温度距平做对比分析,发现温度和县次呈显著负相关,频次快速增长期处于温度频繁变化阶段。提出明代华北地区存在9个连年人口大量死亡事件,主要发生在相对干旱期和湿-干的转折阶段。

    2020年09期 v.34;No.265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7 ] |[下载次数:358 ] |[引用频次:2 ]
  • 中国不同强度风速日数的时空演变特征(1961-2018年)

    孔锋;张钢锋;

    基于1961-2018年中国545个气象观测站点的日平均风速数据,采用风速强度等级划分,利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从气候态分布、变化趋势、波动特征研究了近58年来中国9个强度风速日数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961-2018年中国不同强度风速日数具有南北分异特征,并因强度差异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次区域性特征。随着风速强度增加,年均风速日数高值区逐渐向高纬度地区集聚分布。(2)1961-2018年中国无风日数变化趋势呈现为东西分异,其它强度风速日数呈现为南北分异。除软风日数和轻风日数主要呈现增加趋势外,其它强度风速日数主要呈现减少趋势,且趋势减少最大的地区集中在高纬度地区。疾风日数和大风日数变化趋势具有相似性,空间相关系数为0.56(n=15642),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3)1961-2018年中国不同强度风速日数波动特征主要以南北分异为主。1990年前后中国不同强度风速日数波动差异也具有南北分异特征。

    2020年09期 v.34;No.265 8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0 ] |[下载次数:267 ] |[引用频次:3 ]
  • 临汾盆地黄土记录的末次间冰期气候的不稳定性特征

    裴瑜;田庆春;杜五喜;赵格格;

    文中在光释光测年基础上,通过对临汾盆地黄土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和全铁含量指标进行分析,探讨末次间冰期临汾盆地的气候演化特征。研究表明:临汾盆地末次间冰期气候可分为3次暖期,2次冷期,共5个亚阶段,与全球深海氧同位素MIS5阶段中的5个亚段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中值粒径在MIS5b阶段比MIS5d阶段明显大,也就是说5b要比5d冷,这与许多北半球高分辨率的气候记录相似,可能不仅是一种局地特征,也是北半球的普遍现象;同时各亚段内次一级的气候波动较多,MIS5c亚阶段全铁含量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MIS5e阶段气候温暖湿润,冷暖交替变化不明显,状态稳定。

    2020年09期 v.34;No.265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8 ] |[下载次数:279 ] |[引用频次:5 ]
  • 全新世以来大青山山前冲洪积扇的期次划分及其影响因素

    张润;杨劲松;赵华;姜高磊;宋磊;张鹏;范金伟;

    文中在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利用光释光和碳十四年代学结果对大青山山前冲洪积扇进行了期次划分。结果表明,全新世以来大青山山前发育三期冲洪积扇,其时代依次为:Ⅰ期冲洪积扇(11.4-8ka BP)、Ⅱ期冲洪积扇(8-5.5ka BP)、Ⅲ期冲洪积扇(2.8ka BP-至今),分别对应了全新世早期、中期和晚期。在此基础上,将各期冲洪积扇与同时期的构造活动和古气候对比分析,各期冲洪积扇的形成发育是构造活动和古气候共同叠加作用的结果,其中区域构造作用对冲洪积扇形成演化的影响更大。从早全新世至今,三期冲洪积扇的规模依次减小,这与全新世以来区域构造活动减弱有关。对大青山山前冲洪积扇进行期次划分并建立年代学框架,有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大青山山前地区地形地貌的演化过程,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020年09期 v.34;No.265 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1 ] |[下载次数:324 ] |[引用频次:3 ]
  • 呼和浩特盆地淤泥质粘土层空间分布及水文地质意义研究

    张永央;王文中;李晓媛;于娟;梅杨;

    基于呼和浩特盆地453个钻孔资料,借助新增钻探和物探工作,利用Map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查明了呼和浩特盆地淤泥质粘土层的分布范围、厚度、顶板埋深等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呼和浩特淤泥质粘土层反映的古地理沉积环境;粘土层信息指示的地质演化过程;粘土层在含水系统划分中的作用以及对越流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在中更新世晚期处于较湿-干湿气候条件下湖相沉积环境;淤泥质粘土层信息可指示大黑河古河道的位置和当初流向;研究区含水系统划分为山前单层结构含水系统和平原区双层结构含水系统;淤泥质粘土层砂粘比较高,有助于相邻含水层之间产生越流。

    2020年09期 v.34;No.265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3 ]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1 ]
  • 黄土高原沟壑区典型草地小流域水沙特征对不同雨型的响应

    张志旭;宋孝玉;李蓝君;张玲;李怀有;

    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已不断接近可持续利用水资源极限背景下,研究草地小流域水沙特征对不同雨型的响应可为合理进行植被恢复提供参考。文中以典型非治理小流域董庄沟2005-2014年径流、泥沙等实测数据为基础,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法结合判别分析法对次降雨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对各降雨要素与径流、输沙量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并建立了径流、输沙与降雨要素间的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该地区降雨事件划分为3种类型:即A雨型(长历时大雨或暴雨),频次较低(34次);B雨型(中历时小雨或中雨)频次高(196次),C雨型(短历时大雨),频次极低(5次)。其中,A、C雨型径流深与前3天降雨量相关性最高(p<0.05),而B雨型径流、输沙与降雨要素均无显著相关因子。前期降雨量对径流深的影响有效时间约为7d。加入前期降雨量因子可使降雨-径流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精度大幅提高。

    2020年09期 v.34;No.265 10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4 ] |[下载次数:391 ] |[引用频次:10 ]
  • 灌草格局对砒砂岩区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

    陈鹏;张铁钢;董智;李红丽;郭建英;仇苏倩;尚宾;

    为探究灌草分布格局对坡面侵蚀产流产沙的影响,通过野外放水冲刷试验(流量15,20和30L/min),选择无灌丛草地(GL)、灌丛位于坡面上部(SU)、坡面中部(SM)和坡面下部(SL)4种灌草格局,以裸坡(BL)为对照,分析砒砂岩区不同灌草格局下土壤侵蚀特征的差异性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植被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坡面土壤侵蚀程度,不同灌草格局的径流、泥沙含量均值分别比裸坡降低了44.24%和65.87%;各灌草格局的减流、减沙效益均值为49.76%、67.18%,其中SL格局的减流、减沙效益均值均为最大。因此在水资源及经济受限的条件下,可以采取在坡面下部营造灌丛的方式使减流、减沙效益最大化。

    2020年09期 v.34;No.265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0 ] |[下载次数:275 ] |[引用频次:11 ]
  • 生物炭和保水剂对煤矸石基质水分物理特征的影响

    张超英;陈艳鑫;耿玉清;李娜;董颖;

    探究煤矸石基质的水分物理特征,可为矸石山新土体的水分管理提供依据。本研究以生物炭、保水剂(丙烯酰胺和丙烯酸钾的共聚物)以及煤矸石与生土混合成的基质为研究材料,采用双因素三水平(生物炭和保水剂用量分别为煤矸石基质质量的0、2%和4%,以及0、0.02%和0.04%)完全试验设计,通过室内土培方法,研究添加生物炭和保水剂对煤矸石基质水分物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混施4%的生物炭和0.04%的保水剂,煤矸石基质的田间持水量较对照显著提高52%。混施4%的生物炭和0.02%的保水剂使煤矸石基质的稳定入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较对照显著提高34.43%和42.57%;而单施2%的生物炭以及单施0.02%和0.04%的保水剂,未显著提高煤矸石基质的饱和含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双因素分析表明,生物炭对煤矸石基质水分状况的影响比保水剂显著,在煤矸石基质中混施生物炭和保水剂比单施生物炭或保水剂更能提高其保水性能。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混施处理中,生物炭的施用量越多,煤矸石基质的保水性能越高,同时也提高了其累积入渗量和累积蒸发量。总之,混施生物炭和保水剂显著影响了煤矸石基质的保水性能和入渗性能。

    2020年09期 v.34;No.265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2 ] |[下载次数:567 ] |[引用频次:9 ]
  • 乌兰布和沙漠西北缘大型沙波纹的初步研究

    李鹤;丁占良;尤莉;韩广;

    文中选择乌兰布和沙漠西北边缘的大型沙波纹(LSR)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考察、实地观测、采样和室内测试分析和遥感影像分析等手段,对LSR的空间格局、形态特征、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因地貌部位的不同,LSR的长度、高度和间距有明显差异,沙丘迎风坡上LSR的长度和间距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丘间洼地和灌丛沙包区则相关性显著;(2)LSR脊部以粗砂和极粗砂为主,分选性最好,脊间小洼地/浅槽以细砂、中砂为主,而沙丘迎风坡表层以中砂和粗砂为主,其下部以中砂为主,分选性最差。(3)LSR是在强劲的盛行风作用下,洪积扇中下部含有粗砂和砾石的松散堆积物长期分选和堆积的产物,属于微型横向风积形态;(4)LSR与普通沙波纹在形态和成因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两者在空间上是不相容的,即同一场风作用下后者不会出现在前者之上和之间;(5)从扇顶到扇缘,LSR的分布呈带状排列,空间规模最大、发育最典型的部位在中部缓起伏沙丘区和新月形沙丘链区,这种空间格局主要是由洪积扇上的物质分异规律所控制。

    2020年09期 v.34;No.265 129-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8 ] |[下载次数:199 ] |[引用频次:3 ]
  • 新疆阿尔泰山两河源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分布特征

    曹秋梅;尹林克;王蕾;杨美琳;陈军纪;

    为了解两河源自然保护区内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现状、地理分布与保护情况,采用资料查阅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两河源自然保护区内的国家级保护和珍稀濒危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与垂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河源自然保护区内有各类珍稀濒危植物83种,其中国家级保护植物10种;珍稀濒危植物79种,被IUCN收录28种、CITES收录5种,被哈萨克斯坦、阿尔泰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和中国四国红色名录收录49种。在保护区整个海拔梯度内,除了冰雪带其余均有珍稀植物分布,但很不均匀。海拔1000-3200m,珍稀保护植物丰富度随海拔梯度的变化呈典型的单峰曲线,国家级保护植物和IUCN收录的珍稀濒危植物均在1200-1500m达到峰值,分别为6种和19种,各占11种的54.54%和28种的67.86%;而CITES物种在1300-2200m达到峰值,占5种的100%。研究结果显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保护区内各类珍稀濒危植物分布具有明显区域性,文中据此提出了保护珍稀濒危植物,促进地区生态文明的相关对策。

    2020年09期 v.34;No.265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8 ] |[下载次数:493 ] |[引用频次:5 ]
  • 唐古特白刺叶片形态结构的地域环境分异

    赵杏花;李旭红;郭璐;高永;

    为探讨不同地域环境唐古特白刺叶片在形态、结构上形成的分异规律,本研究以分布于暖温型荒漠草原亚带(W)、暖温型草原化荒漠亚带(D)、暖温型典型荒漠亚带(M)3个地域9个生境的白刺为研究对象,采用石蜡切片法比较分析叶片形态、结构。结果表明:(1)采自荒漠化草原的白刺叶片长度、长宽比、厚度均最大,典型荒漠的叶片各指标最低。荒漠化草原的白刺叶片上、下表皮、海绵组织最厚;典型荒漠的叶片最薄。草原化荒漠的白刺叶片上、下栅栏组织最厚;典型荒漠的最薄;草原化荒漠的白刺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比最大,荒漠化草原的最小。(2)9个生境中白刺叶片形态结构指标具有显著差异,其中,WBL白刺叶片长、宽、厚最大;DGD叶片长宽比最大;DTD叶片上、下表皮厚度,上、下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均为最大;MGD叶片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比最大。(3)白刺受到干旱胁迫和盐胁迫后,同化组织中出现粘液细胞以增加渗透压,并且粘液细胞数量随胁迫加剧而增加;海绵组织特化为贮水组织或体现出明显的栅栏化。

    2020年09期 v.34;No.265 143-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0 ] |[下载次数:452 ] |[引用频次:6 ]
  • 苹果茎沟病毒陕西分离物基因组序列与生物学研究

    马强;孙平平;鞠明岫;张磊;李小燕;李正男;

    苹果茎沟病毒(Apple stem grooving virus,ASGV)是苹果上最主要的病毒病害之一。本研究在陕西省咸阳市武功镇的‘秦冠’病树叶片样品中检测到了ASGV,将其命名为苹果茎沟病毒咸阳(ASGV-XY)分离物。通过RT-PCR结合RACE的方法,克隆了ASGV-XY的全长基因组。序列核酸一致性分析表明,ASGV-XY与已知的其他ASGV分离物具有较低的核酸一致性;系统发育分析证明,ASGV-XY与其他的ASGV分离物相比,处于独特的分类地位;ASGV-XY可以侵染苋色藜、昆诺藜、西方烟、心叶烟、芸豆等草本寄主。该结果丰富了ASGV的遗传多样性,对防治病毒病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20年09期 v.34;No.265 15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0 ] |[下载次数:255 ] |[引用频次:3 ]
  • 人工干预对宁夏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固存的影响

    季波;何建龙;吴旭东;俞鸿千;王占军;蒋齐;

    以宁夏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工干预措施(深翻补播、浅翻补播、免耕补播、封育、放牧)对土壤有机碳固存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干预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10cm、10-20cm、20-40和0-40cm土层的变化范围为1.63g·kg~(-1)-4.15g·kg~(-1)、2.08g·kg~(-1)-4.25g·kg~(-1)、1.72g·kg~(-1)-4.41g·kg~(-1)和2.00g·kg~(-1)-3.94g·kg~(-1)。5种干预措施0-40cm土层总有机碳的固存表现为:深翻补播>放牧>封育>浅翻补播>免耕补播,深翻补播措施固存的有机碳分别较其他4种干预措施高42.07%、6.10%、54.48%和82.61%。从短期效果看,人工深翻耕补播措施,不仅可以提高植被盖度,而且对土壤有机碳固存也有促进作用。

    2020年09期 v.34;No.265 157-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0 ] |[下载次数:402 ] |[引用频次:6 ]
  • 晋西北黄土丘陵退耕还草区优势种功能性状对群落生产力的影响

    唐学娟;赵峰侠;张瑞;闫丽飞;冀雯霞;

    晋西北黄土丘陵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因此,提升群落生产力对当地生态环境改善至关重要,但目前甚少从优势种功能性状角度探讨群落生产力变化的机制。本文探究晋西北黄土丘陵退耕还草区植被优势种9种功能性状的群落权重均值(community-weighted means,CWM)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对群落生产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优势种相对分枝数CWM与株高、叶片含碳量、叶片碳氮比、叶面积、叶片含氮量、叶干物质含量的CWM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优势种的5种功能性状CWM值即相对分枝数(R~2=0.097,P<0.01)、株高(R~2=0.097,P<0.01)、叶片碳含量(R~2=0.040,P<0.05)、叶片碳氮比(R~2=0.031,P<0.05)和叶面积(R~2=0.029,P<0.05)对群落生产力具有影响,且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优势种的相对分枝数CWM和株高CWM是影响群落生产力的主要功能性状(R~2=0.130,P<0.01)。以上结果表明晋西北黄土丘陵退耕还草区优势种功能性状是影响群落生产力变化的主要机制之一。因此,在黄土丘陵退耕还草区中,应加强对优势种的管理,尤其是相对分枝数较少而株高较大的优势种。

    2020年09期 v.34;No.265 164-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2 ] |[下载次数:381 ] |[引用频次:9 ]
  • 清代鼠疫流行的时空特征及其危险分区

    李孜沫;

    鼠疫是自然疫源性的烈性传染病,对历史进程和人类文明有深刻影响。综合运用疫灾指标体系、MaxEnt生态位、GIS空间分析等方法,通过回溯清代鼠疫流行的时空特征,进而分析其危险分区:结果表明:1)清代有鼠疫之年74个,鼠疫频度为27.61%;清代鼠疫影响19省347县,累计波及1117县次和429.45万km~2国土面积,对清代全部疫灾流行广度的贡献率约14.33%。2)清代鼠疫具有南、北2条鼠疫高适生区分布带,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含北京、天津)、山西、福建、广东(含海南、香港、澳门)、广西、云南是"疫源区"适生范围;山东、江苏(含上海)、台湾是"流行区"适生范围。3)清代各省鼠疫流行的危险等级差异明显,其中:特危、高危、中危、低危省份分别有7个、6个、10个、3个。特危、高危省份基本属于鼠疫高适生区范围,是鼠疫流行防范的重点区域。4)年降水量(17.6%)、海拔高程(17.5%)、干月降水(17.4%)、气温年较差(11.3%)、日照时数(9.8%)、暖季温度(8.1%)是影响清代鼠疫流行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

    2020年09期 v.34;No.265 171-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9 ] |[下载次数:347 ] |[引用频次:8 ]
  • 地理环境条件约束的入侵物种虚拟负样本生成方法

    杨文涛;吕春彤;陈浩;

    入侵物种的多样性采样(物种出现点/未出现点)是物种分布建模中的核心数据源,针对入侵物种标本库缺乏对未出现点的位置记录,探讨物种入侵所在空间位置地理环境的分布特征,研究有效的入侵物种虚拟未出现点(负样本)抽样策略。以"地理环境越相似,地理特征越相似"的理论为支撑,通过建立入侵物种样本间相似性测度与可信度计算框架,发展了地理环境条件约束的入侵物种虚拟负样本生成方法。以中国东三省地区外来物种豚草为例,对整个区域虚拟负样本可信度进行了分析,并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依据虚拟负样本可信度识别出了豚草入侵不同等级的适应区。地理环境条件约束抽样策略有助于解决随机生成负样本可靠性低的难题,同时负样本的可信度能够支撑入侵物种不同级别的适应区识别。

    2020年09期 v.34;No.265 179-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9 ] |[下载次数:199 ] |[引用频次:2 ]
  • 采用多尺度数据源预测豚草在新疆的潜在分布

    马倩倩;刘彤;董合干;赵文轩;王寒月;王瑞丽;

    文中基于最大熵模型,分别采用两种尺度数据源(全球及研究区新疆)预测了豚草在新疆的潜在分布,旨在从多角度为新疆的豚草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豚草在新疆的总适生区面积,全球数据预测结果(占17.78%)大于研究区数据预测结果(占0.77%)。降水是豚草在全球和新疆分布的首要限制因子,累计贡献率分别为64.7%、39.9%。建议将涵盖豚草更丰富生态位信息的全球数据预测结果作为长期防控预警的依据,同时可将研究区数据的预测结果用于当前短期的精准防控;此外,在对这些入侵时间短、分布与环境不平衡的物种进行潜在分布预测时,应使用包含其原生范围和入侵范围的数据源。

    2020年09期 v.34;No.265 188-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1 ] |[下载次数:220 ] |[引用频次:3 ]
  •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机理研究

    郑光辉;蒋涤非;陈国磊;栾永飞;

    以全国32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探索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结构与影响机理。研究表明: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趋于集聚分布,空间分异较为明显;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呈现出"双核为中心,次核环绕,边境趋冷"的态势,趋于凝聚型分布。在全国层面以北京、天津与江浙为双核心,东多西少的布局,且空间分异明显,乡村旅游重点村点在系统空间分布上全国范围内呈现出不均衡性,分析乡村旅游影响因素,提出解决策略,乡村旅游经济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业态,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存在不均衡性,挖掘旅游特色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兴旺,发展绿色经济,创造低碳经济模式,促进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2020年09期 v.34;No.265 194-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8 ] |[下载次数:2328 ] |[引用频次:41 ]
  • 草原旅游地游客感知价值、地方认同与行为意向关系研究

    冶建明;李静雅;厉亮;

    随着社会民众对草原资源认识的逐渐深入,草原旅游日渐兴起,如何进一步提升游客游憩质量和满意度,有效满足游客日益多元化的体验需求,成为完善草原景区经营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文中基于新疆草原旅游地游客问卷的数据分析,构建草原旅游地游客感知价值、地方认同与行为意向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观测变量对潜变量的影响程度以及潜变量之间的内在机理与关联特征。结果表明:游客感知价值正向影响地方认同,地方认同正向影响行为意向,感知价值以地方认同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行为意向。

    2020年09期 v.34;No.265 202-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2 ] |[下载次数:3243 ] |[引用频次:6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