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

    刘涛;李继霞;霍静娟;

    基于新发展理念的视角,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构建了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Moran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测度分析了2005—2017年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相关性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水平逐步提高,但结构性问题突出。农业绿色水平、农业创新水平和农业共享水平是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农业协调水平和农业开放水平发展滞后成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区主要集中于东中部地区,低水平区分布于西部地区,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城镇化率、人均GDP、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二、三产业产值占比对农业高质量发展产生正向影响,人均能源消耗量对农业高质量发展产生负向影响。

    2020年10期 v.34;No.266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2 ] |[下载次数:5257 ] |[引用频次:144 ]
  • 中国棉花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区域差异分析——基于一种新的Malmquist-Luenberge指数

    孙鲁云;王力;

    基于一种新的Malmquist-Luenberge指数测算中国12个棉花主产省份棉花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成分,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中国棉花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及其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8年,中国棉花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0.3%,高于市场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是中国棉花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2)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棉花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均高于西北内陆棉区,环境因素对中国各省份棉花全要素生产率的排名有显著影响;3)中国棉花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总体差异有缩小的演变趋势,这一趋势在2010年之后表现的更为明显,棉区间差距是中国棉花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

    2020年10期 v.34;No.266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5 ] |[下载次数:877 ] |[引用频次:14 ]
  • 草原补奖政策对牧户减畜行为的影响——以内蒙古为例

    丁文强;侯向阳;董海宾;

    文中基于内蒙古自治区5大草原类型,运用2010年和2015年两期调研数据,建立二项Logit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第一轮草原补奖政策实施后,牧户是否减畜、减畜程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第一轮草原补奖政策实施后,内蒙古草原牧户减畜率达28.75%;牧户草场承包面积和畜牧业收入比重对减畜程度呈负向显著影响。2)草原补奖政策对是否减畜和减畜程度均起显著调节作用。3)草原补奖资金收入和牧户距公路距离对是否减畜呈现正向显著影响;民族类别、家庭收入、牲畜数量和草原类型对其呈负向显著影响。草原补奖资金收入和非牧收入比重对减畜程度呈正向显著影响;草原类型对其呈负向显著影响。

    2020年10期 v.34;No.266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9 ] |[下载次数:580 ] |[引用频次:7 ]
  • 牧户草原畜牧业经营代际传递意愿研究——基于资本禀赋水平和结构的双重视角分析

    畅倩;史雨星;张聪颖;赵敏娟;

    运用内蒙古383户牧户调查数据,在熵值法测度牧户资本禀赋的基础上,从资本禀赋水平和资本禀赋结构双重视角,使用有序Logit模型,揭示资本禀赋对牧户草原畜牧业经营代际传递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资本禀赋水平和资本禀赋结构均会对牧户草原畜牧业经营代际传递意愿产生影响。资本禀赋总量水平的影响不显著,通过对分维水平的验证,发现自然资本水平、物质资本水平显著负向影响牧户草原畜牧业经营代际传递意愿,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则相反;资本禀赋结构的影响效应表明,牧户草原畜牧业经营代际传递意愿对人力资本的依赖性相对更强。

    2020年10期 v.34;No.266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8 ] |[下载次数:695 ] |[引用频次:4 ]
  • 塔城市库鲁斯台草原生态移民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基于邓恩公共政策评价标准

    叶尔扎提·开恩思;李莉;孟梅;

    对生态移民政策进行科学评价,有利于发挥生态移民政策的导向、规范和激励作用,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改善移民群体的生产生活条件。文中在梳理已有的生态移民政策评价研究成果及调研移民办工作人员和移民牧户的基础上,基于邓恩公共政策评价标准,构建6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的生态移民政策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库鲁斯台草原生态移民政策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库鲁斯台草原生态移民政策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依赖于政策的效率性、回应性与适宜性等一级评价标准维度,而政策的效果性、充足性与公平性等评价标准维度则呈现为"一般"。通过分析评价结果为"一般"的评价标准维度,总结出库鲁斯台草原生态移民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和建议。

    2020年10期 v.34;No.266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5 ] |[下载次数:1010 ] |[引用频次:19 ]
  • 连片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政策效应研究

    李翔;李学军;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新背景下扶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举措,但是其政策效果如何有待验证。以全国14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新疆南疆四地州为研究对象,将其精准扶贫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基于2010-2017年的县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的方法识别了精准扶贫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因果效应和精准扶贫措施的有效性。研究发现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后,南疆四地州贫困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显著增强,这一结论经多种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融资能力增强和经济环境改善是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后促进南疆四地州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但是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对南疆四地州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没有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2020年10期 v.34;No.266 3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1 ] |[下载次数:1154 ] |[引用频次:20 ]
  • 论野生动物保护公益诉讼的建构

    赵祖斌;

    全面分析野生动物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现状发现行政监管不力、刑法适用范围有限是导致野生动物保护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提升野生动物保护质效的关键是构建相关机制加强行政监管,扩宽野生动物保护范围。对比研究表明,野生动物保护公益诉讼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全方位、立体化地加强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应遵循法定原则,通过立法予以确认,在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规范的基础上出台司法解释,从诉讼类型、适格原告、证明责任、责任形态等方面细化具体程序,确保野生动物保护公益诉讼顺利"落地",有序开展,切实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维护公共利益。

    2020年10期 v.34;No.266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3 ] |[下载次数:981 ] |[引用频次:12 ]
  •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污染减排效应评估——基于PSM-DID自然实验的证据

    周宏浩;谷国锋;

    基于准自然实验的分析框架,利用2005-2017年中国285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匹配得分方法和双向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评估了中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政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1)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对环境污染排放产生显著抑制作用。2)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污染减排效应逐年增强且存在短期的时滞效应。3)成熟型和再生型资源城市具有显著的污染减排效应,而成长型和衰退型资源城市并不显著。

    2020年10期 v.34;No.266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1 ] |[下载次数:2081 ] |[引用频次:19 ]
  •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中公众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TPB和NAM的整合模型

    万欣;王贺;王如冰;李弘扬;胡亚欣;

    为了探究邻避型建设项目中公众参与行为的心理机制,通过整合并拓展计划行为理论和规范激活理论,从利己和利他两个维度,探讨公众参与垃圾焚烧发电(WIP)项目决策的认知因素,并选取南京市周边三个WIP项目展开调研,分析影响公众参与项目决策意愿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态度和主观规范对公众参与意愿的正向影响最强;以个人规范为核心的道德因素对公众参与意愿有显著促进作用;政府未能提供便利的参与渠道是引发公众对抗的重要原因。因此,建议加强早期知识科普,制定差别化参与方案,消除公众思维定势;广泛宣传项目良性社会效益,增强公众对项目积极影响的感知,促使其将参与责任内化;建立有效的双向沟通机制,增强政府环境决策的公开性和反馈性,促进公众理性参与。

    2020年10期 v.34;No.266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1 ] |[下载次数:1942 ] |[引用频次:35 ]
  • 基于嵌入性社会结构理论的城市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研究

    张郁;徐彬;

    城市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是破解当前"垃圾围城"困局,实现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中基于嵌入性社会结构理论,探寻了城市居民的自主因素和嵌入因素对其垃圾分类参与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经济、生态价值感知等自我因素以及制度信任、社会网络、社会规范等组成的社会资本因素及居住的社区特征等嵌入因素对其行为产生正向激励作用。在此基础上,文中提出:1)尝试多样性的经济刺激政策、加大垃圾分类生态意义的宣传力度,营造分类氛围,发挥描述性社会规范和公众价值感知的双重作用;2)细化各城市垃圾分类制度,兑现制度承诺,增强居民的制度信任;3)以"社区"为推进单位,发挥社区在垃圾分类政策宣传、执行及监督层面的参与力度,充分发挥社区干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4)鼓励城市居民更多参与到社区垃圾分类治理的相关规定制定和管理,多渠道培养城市居民对社区的感情,促进居民社区间垃圾分类的互动和协作;5)详细解读指令性规范,细化垃圾分类的细化指导,加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通过社会规范的完善促进公民垃圾分类的自觉协作行为。

    2020年10期 v.34;No.266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0 ] |[下载次数:1954 ] |[引用频次:42 ]
  •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农户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山东16地市的调研数据

    苏淑仪;周玉玺;蔡威熙;

    农村生活污水是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成为当前改善农村环境的必有途径。文中利用山东省160个村的调研数据,运用二元选择Logit模型分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农户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自身文化程度、农户对周围水质的关心程度、厕所污水排放方式、所在村是否重视生活污水的治理、村委会是否普及生活污水处理知识对农户参与生活污水治理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据此建议:依托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发挥村集体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加强村集体对农户的环境教育,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环保认知。

    2020年10期 v.34;No.266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2 ] |[下载次数:2165 ] |[引用频次:51 ]
  • 地理环境对清代疫灾空间分异格局的影响

    李孜沫;

    清代疫灾的大规模流行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地理环境对疫灾分布具有重要影响。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SPSS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地理环境对清代疫灾分布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并参考相关系数,考察不同地理环境因素对清代疫灾分布的影响强度,选取排序前4位的河网密度(96.17%)、年均气温(89.96%)、年降水量(78.98%)、海拔高程(68.44%)作为主要影响因素。2)中国南热北冷的气温梯度、南多北少的降水格局、东低西高的地形特征、东密西疏的河网密度,都对清代疫灾的空间分异产生重要影响,使得疫灾"暖池效应、水窝效应、洼地效应、濒水效应"的作用更加深刻,为疫灾分异格局的形成定下先声。3)地理环境为清代疫灾空间分异格局的形成营造了宏观环境背景,主要环境因素与疫灾分布均具有相关性(P=0.01),对疫灾分布的解释量由高到低分别为:海拔高程(4.73%)、河网密度(1.62%)、年均气温(1.46%)、年降水量(0.13%)。

    2020年10期 v.34;No.266 7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2 ] |[下载次数:452 ] |[引用频次:9 ]
  • 第四纪太行山南段隆升问题的探讨

    张哲;张军龙;

    山区河流阶地是区域山地隆升记录的良好载体。通过对太行山南段的浊漳河、丹河、子房河、平甸河的阶地抬升幅度和年龄的对比研究,分析了1.7Ma以来太行山南段构造隆升的期次,探讨了第四纪以来隆升的幅度及原因。研究发现,太行山南段1.7Ma以来至少发生了3期6个阶段的构造隆升事件,即早更新世晚期、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6个阶段为1.7Ma、0.8Ma、0.1Ma、0.07Ma、0.05Ma和0.03Ma;其中1.7Ma、0.8Ma、0.05Ma和0.03Ma发生同步隆升活动,0.1Ma和0.07Ma南端发生区域构造隆升活动。太行山南段1.7Ma以来构造活动速率逐渐加强,以早更新世晚期及中更新世阶地平均抬升速率推测2.6Ma以来的隆升幅度约为166~239m。印度板块持续挤压使青藏高原发生间歇性活动可能是太行山南段隆升的主要原因。

    2020年10期 v.34;No.266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2 ] |[下载次数:188 ] |[引用频次:3 ]
  • 青海囊谦县城周边农耕区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及富硒土地利用分区

    周殷竹;王彪;刘义;王思源;周金龙;

    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结果显示,囊谦县城周边农耕区存在较大范围的足量-富硒土地(65.25 km~2),其中足量54.50km~2,富硒10.75km~2,富硒区主要分布在扎曲的西岸,以尕荣达和多果荣两条支沟交汇处、牙不曲北岸前多村以北约1 km处最为富集;硒缺乏-边缘土地占34.75km~2;无硒过剩区。土壤硒的富集除受成土母质硒含量影响外,还受土壤形成的地球化学环境影响;硒更易富集于土壤壤质化程度较高、粒度较细、有机质含量较高的黏土中;干旱气候条件利于可溶态硒富集。通过耦合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综合等级,对土壤利用潜力进行评估,将土壤整体足量-富硒或土壤基本特性优良的地区划分为5类功能区,包括富硒特色农业区(5.50km~2)、后备富硒特色农业区(5.25km~2)、普通农业区(27.25km~2)、后备普通农业区(25.00km~2)和保护储备区(37.00km~2),根据当地情况推动富硒特色农业区的发展,对后备富硒特色农业区进行评估,按需修整、补肥。

    2020年10期 v.34;No.266 93-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7 ] |[下载次数:482 ] |[引用频次:13 ]
  • 宝鸡市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风险评价及源解析

    耿雅妮;杨宁宁;戴恩华;高煜;杨明航;

    为揭示宝鸡市区渭河干支流河流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其对环境风险的影响,采集9条河流表层沉积物样本103个,测定Cr、Mn、Ni、Cu、Zn、As、Cd和Pb 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重金属空间污染特征及来源,采用地累积指数法(Igeo)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Ni、Cu、Zn、As、Cd含量的平均值分别超出陕西省土壤环境背景值的1.10、2.64、7.11、3.44和15.43倍;对比《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18),Cu、Zn、As、Cd、Pb均值超标率分别为10.67%、89.32%、100%、88.34%、0.97%。各重金属元素在空间上分布有明显的差异性,Pb、Ni、Cu的高值点均出现在渭河北岸,Cr、As、Mn、Zn、Cd在渭河以南含量偏高;Igeo评价表明Cd为偏重度污染,Zn为中度污染,As为偏中度污染,Cu为轻度污染;RI值为566.10,研究区整体为强生态风险程度。Ni、Cu、Zn和Cd来源于工业源,Cr、Mn来源于自然源,Pb来源于交通源,As来自农业源。

    2020年10期 v.34;No.266 102-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9 ] |[下载次数:579 ] |[引用频次:9 ]
  • 盐渍侵蚀条件下土工袋材的劣化损伤规律

    马利军;王红雨;柴鹏翔;孙晓荣;麦文慧;汪菲;

    为探究盐渍土壤环境对砌护农田排水沟道土工袋材的侵蚀影响,以宁夏北部引黄灌区典型盐渍土壤类型为依据,在实验室分别设置了土工织物在碱性、硫酸盐、氯盐以及盐碱复合溶液中的长期浸泡和干湿循环侵蚀试验,通过测定试样的单位面积质量、抗拉强度以及试验前后的厚度等指标随时间的变化值,并与蒸馏水浸泡的基准试样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不同服役工况下土工袋材的耐久性与劣化损伤规律。结果表明:蒸馏水与碱性溶液中,袋材的单位面积质量和厚度变化很小,断裂强度保留率分别在99%和97%以上,说明聚丙烯土工袋材具有良好的耐水浸泡和抗碱性能;硫酸盐、氯盐对土工袋材的劣化损伤与耐久性有一定影响,溶液盐分含量越大,劣化越严重,且硫酸盐对袋材侵蚀劣化的影响较氯盐显著;干湿循环使入渗孔隙通道及渗透速率增大,会加剧袋材的劣化,且盐溶液因水分蒸发、结晶,产生顶破力,劣化更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土工袋技术在盐渍灌区治理农田排水沟道边坡及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2020年10期 v.34;No.266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1 ]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1 ]
  • 基于多维异质性的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效应研究

    刘丽;上官定一;雷传方;姜志德;

    从多维异质性视角出发,利用有序Probit模型,以秸秆还田技术为例,研究异质性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效应的影响及不同农户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农户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的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有明显差异。2)家庭收入正向影响社会占优型农户采用技术的经济效应,非农收入占比正向影响经济占优型和社会占优型农户的经济效应;实际耕种面积正向影响资源占优型和社会占优型农户的经济效应,土地肥沃程度正向影响资源占优型农户的经济效应;社会参与正向影响经济占优型农户的经济效应,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正向影响资源占优型农户的经济效应。3)非农收入占比负向影响所有类型农户的生态效应;实际耕种面积正向影响资源占优型农户的生态效应,土地肥沃程度和社会信任正向影响经济占优型农户的生态效应,耕地细碎化负向影响资源占优型农户的生态效应,灌溉条件负向影响经济占优型和社会占优型农户的生态效应;社会参与和社会声望正向影响社会占优型农户的生态效应。

    2020年10期 v.34;No.266 11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7 ] |[下载次数:627 ] |[引用频次:10 ]
  • 青藏高原岛状多年冻土区路基变形治理效果分析

    杨印海;韩龙武;赵相卿;张芳;孟进宝;

    近年来青藏高原冻土区的路基容易发生融沉现象,究其原因,全球变暖、冻土的季节性变化和人为因素等因子都是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源。为了青藏铁路的运营安全,对处于岛状多年冻土区的变形路基,通过片石护坡和热棒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补强。文中根据青藏铁路长期观测系统数据,对路基变形原因,结合路基两侧的天然孔和人工孔进行了路基变形程度、地面孔地温曲线、路基两侧的融化进程曲线等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通过上述治理工程措施,岛状冻土区的冻土人为上限有所抬升,路基本体趋于稳定;由于路基自重和行车荷载等因素作用下路基产生蠕变,从而导致路基发生沉降。

    2020年10期 v.34;No.266 12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2 ] |[下载次数:368 ] |[引用频次:10 ]
  • 喀纳斯泰加林35年火烧迹地不同林火烈度11种灌木生物量特征及估测模型

    刘小菊;李园园;单奇;

    火是喀纳斯泰加林最重要的干扰因子之一,林下灌木的生长、发育和更新都受到火的强烈影响。灌木生物量的研究对喀纳斯泰加林火后灌木恢复的探索具有深远意义。基于火后35年喀纳斯泰加林中不同林火烈度火烧迹地中的11种灌木的调查(生物量、地径、株高、冠幅),建立了11种灌木各器官及总生物量的估测模型,并探究了林火烈度对灌木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林火烈度火烧迹地中阳性灌木生物量最大,低林火烈度火烧迹地中耐阴灌木生物量最大;2)以V和D~2H为变量构建了11种灌木的生物量估测模型,幂函数和线性函数对11种灌木生物量的估测效果理想(P <0.001,SEE较小);3)对于冠幅不易测定、分枝多、成匍匐或攀援茎的灌木,采用D~2H估测生物量效果较好,反之则用V。在生长季较短的喀纳斯泰加林,灌木生物量表现为地上大于地下,其目的是为了增大光合作用的面积,提高生长效率。该研究就林火烈度对林下灌木生物量的影响及灌木生物量估测模型的构建进行了尝试,可为今后喀纳斯泰加林的林火管理和植被恢复研究提供参考。

    2020年10期 v.34;No.266 132-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0 ] |[下载次数:318 ] |[引用频次:7 ]
  • 面向多源异构数据环境的区域水土流失野外调查技术研究与应用

    杨翔惟;张洪达;刘霞;吴镇宇;袁希功;张春平;姚孝友;

    常规的水土流失野外调查技术已难以满足现阶段区域水土流失调查工作需求。为探索高效、精准、高质量的水土流失野外调查及数据采集技术,文中在分析区域水土流失野外调查内容、面临问题及需求的基础上;利用"3S"、互联网+、Ovitalmap、智能移动终端等技术,设计了4层架构、7项功能的数据信息采集系统,构建了集多源数据、多维空间、多尺度于一体的水土流失野外调查技术体系,涵盖了数据准备-野外调查-内业整理-数据管理等过程;并以国家级重点治理区沂水县为例,探索了"数据标准化处理-野外信息采集-内业数据管理"等环节协同作业的信息化技术,验证了技术体系在水土流失野外调查中的可行性及高效、精准性。研究成果可为区域水土流失监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及监督管理等以及地学相关专业野外调查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2020年10期 v.34;No.266 139-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1 ] |[下载次数:282 ] |[引用频次:7 ]
  • 荒漠化防治视角下的自然公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以杭锦后旗为例

    张宏巍;孔祥吉;卓凌;赵思媛;杨瑞;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荒漠化导致了地区的生态脆弱,也带来了沙区的深度贫困。在荒漠化防治中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径十分重要。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我国提出了建立自然公园在内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文中从荒漠化防治的角度出发,分析自然公园在荒漠化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杭锦后旗为例,结合当前荒漠化防治面临的机遇,提出自然公园规划设计的策略建议,为丰富荒漠化地区的自然公园规划设计做出探索。

    2020年10期 v.34;No.266 147-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4 ] |[下载次数:409 ] |[引用频次:2 ]
  • 和田河河岸近17a天然植被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李骊;张青青;赵新风;刘星宏;徐海量;艾沙江·艾力;

    为探究2000-2017年和田河河岸天然植被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文中基于2000、2010及2017年3期数据影像,对和田河河岸17年间天然植被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探讨其变化的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和田河河岸封河育林区域出现明显的耕地、水域及建筑用地面积,已直接或间接的导致天然植被面积在17a间整体减少89.77km~2。2)和田河河岸天然植被面积在17a间面积虽有所减少,但现有天然植被覆盖度却呈现持续好转趋势,其中高、中及中低覆盖度植被分别增长17.77%、3.26%及23.09%,表明综合治理对现有天热植被的质量有所提高;3)和田河河岸天然植被变化主要受到人口、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但其中人为因素起着主导作用。

    2020年10期 v.34;No.266 153-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3 ] |[下载次数:480 ] |[引用频次:9 ]
  •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天山云杉林冠幅提取及蓄积量反演

    朱思名;王振锡;裴媛;吕金城;葛瑶;

    以无人机影像为源数据,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 var tianshanica)为研究对象,根据样方实测数据,提取冠幅信息与胸径树高参数进行拟合并反演蓄积量,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天山云杉生态恢复与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手段。基于新疆农业大学实习林场的无人机影像数据和60个样方的每木检尺数据,通过多尺度分割技术对天山云杉林冠幅进行分割提取,根据实测数据建立冠幅-胸径模型和冠幅-胸径-树高模型,反演天山云杉林蓄积量。结果表明:无人机影像分割效果较好,根据多尺度分割技术得到的最合优尺度参数为60,形状因子为0.5,紧密度因子为0.5。通过构建天山云杉冠幅-胸径模型,得幂函数模型拟合度最高,R~2为0.718,而冠幅-胸径-树高二元一次模型R~2为0.817。将提取参数代入模型反演蓄积量与样方蓄积量对比后完成T检验,检验结果sig=0.051,说明模型拟合度较好。研究得出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对天山云杉林冠幅信息的提取效果较好,基于模拟数据和实测数据构建模型得到胸径参数进而反演林分蓄积量的方法可降低人力调查成本并满足天山云杉林经营管理的需要。

    2020年10期 v.34;No.266 160-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9 ] |[下载次数:381 ] |[引用频次:11 ]
  • 克瑞森葡萄生命过程中关键土壤水势阈值的界定和调控

    杨湘;苏学德;李鹏程;郭绍杰;李铭;

    本试验通过长期监测盆栽克瑞森葡萄土壤水势,观察不同土壤水势条件下葡萄形态指标的变化,研究克瑞森葡萄生命过程几个关键土壤水势阈值,确定适宜的土壤水势范围和各生育期的土壤水势阈值。结果表明:克瑞森葡萄死亡水势低于-812.5 kPa,适宜水势范围在(-164.3 kPa~-86.8 kPa)~-10 kPa之间,奢侈水势范围在-10 kPa~0 kPa之间,亚健康水势在(-164.3 kPa~-86.8 kPa)~-10 kPa之间。各生育期适宜克瑞森葡萄的土壤水势不同,萌芽期土壤水势范围在-16.77 kPa~-10.70 kPa,新梢生长期在-19.39~-15.71 kPa,开花期在-18.31 kPa~-11.95kPa,果实膨大期在-67.25 kPa~-36.65 kPa,着色期在-70.56 kPa~-67.52 kPa,果实成熟期在-71.96 kPa~-65.89 kPa,有利于克瑞森葡萄生长发育。各生育期土壤水势日变化没有显著变化。研究葡萄关键水势阈值,及各个生育期土壤水势变化,可以为生产实践中灌溉制度的确定奠定基础。

    2020年10期 v.34;No.266 16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0 ] |[下载次数:218 ] |[引用频次:6 ]
  • 人工回灌条件下回灌水水量及水质对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影响

    刘泽;张翼龙;李潇瀚;张泽鹏;

    通过分析保定市一亩泉生态修复试验场地下水回灌试验期间入渗水量的监测数据与采集的地下水样品测试结果,研究人工回灌过程中回灌水水量及水质对地下水水化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Schoeller图和Aquechem软件对水化学数据进行分析及模拟。结果表明:回灌对地下水水化学的影响范围随着回灌水量的增加而变大,回灌初期地下水水化学变化较大,在回灌后期趋于稳定且并未受到回灌水量增加的影响。回灌过程中的物理混合作用对地下水水化学的影响取决于回灌水的水质。由于回灌水水质优于原始地下水水质,地下水各离子组分浓度趋向于回灌水,并未出现水质恶化的趋势。回灌水在地下水中的占比随着地下水径流长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受包气带不连续粘土层对入渗水吸附作用的影响,回灌点附近的Na~+在回灌后浓度小于原始地下水和回灌水中Na~+的浓度。离回灌点较远的地下水受溶滤作用影响,各离子组分浓度逐渐上升。沿地下水流向上的地下水水化学组分受回灌的影响较大,而垂直地下水流向受到的影响较小。

    2020年10期 v.34;No.266 171-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8 ] |[下载次数:408 ] |[引用频次:4 ]
  • 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及提升模式研究

    张新成;高楠;何旭明;王琳艳;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是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文中在理论总结和层次分析的基础上,从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旅游交通便捷服务、旅游安全保障服务、旅游公共环境服务、旅游行政服务、旅游基础设施服务、旅游休闲娱乐服务、旅游人力资源服务八个层面,构建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发展评价标准,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借助定性比较分析构建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提升模式。结果表明:1)旅游交通便捷服务、旅游安全保障服务、旅游基础设施服务等硬环境建设是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关键因素;2)案例地公共服务整体水平处于发展阶段,且各村间发展差距明显,尤其是非示范村旅游主题特色的公共服务发展明显滞后;3)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旅游交通便捷服务是提升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基础,综合其发展阶段而言,愈趋近于高级阶段,愈重视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软环境建设。

    2020年10期 v.34;No.266 179-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2 ] |[下载次数:2375 ] |[引用频次:39 ]
  • 基于AHP-FCE方法的内蒙古乡村旅游资源评价

    贺肖飞;张秀卿;张晓民;

    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前提,文中从乡村自然资源、乡村社会文化资源、乡村旅游经济、乡村旅游管理与发展以及乡村旅游资源保护等五大层面,构建符合内蒙古自身特点的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FCE(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综合评价结果。结果显示,五大准则层权重值为乡村旅游资源保护>乡村自然资源>乡村社会文化资源>乡村旅游管理与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综合评价结果为"较好"等级,而乡村自然资源属"很好"等级,应充分发挥其自然资源优势,加强与乡村社会文化、经济、管理与发展及资源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基础旅游设施,吸引优秀人才,提升综合管理水平,使内蒙古乡村旅游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020年10期 v.34;No.266 187-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1 ] |[下载次数:1923 ] |[引用频次:30 ]
  • 内蒙古视觉旅游形象的时空感知研究——基于DeepSentiBank的地理标记照片分析

    范梦余;张辉;陈怡宁;

    本研究以内蒙古为案例,运用DeepSentiBank解析了257633张地理标记照片的视觉内容,进而从游客感知视角分析了内蒙古旅游景观和视觉旅游形象的季节性差异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发现:1)内蒙古四季景观各具特色,春季沙漠、夏季草原、秋季林木、冬季冰雪是游客在各季节感知的突出景观;2)自然风光是内蒙古各季节最为突出的视觉旅游形象;3)内蒙古游客在照片中的情感表达存在显著的正面倾向,且正向评价的游客比例远高于负向评价的游客比例;4)内蒙古自然风光、人物、设施、动物四类旅游形象呈现"中东部集中连片,西部稀疏孤立"的空间分布特征,而建筑、植物旅游形象呈现"稀疏分散,极核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本研究对内蒙古旅游形象优化和旅游营销策略提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0年10期 v.34;No.266 194-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5 ] |[下载次数:1413 ] |[引用频次:27 ]
  • 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学历群体差异——以北京、西安、武汉城市居民为例

    罗维;吴晋峰;白倩文;吴宝清;石晓腾;张甜歌;

    对比研究不同学历群体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不仅能进一步明确目的地选择与学历之间的关系,而且能为destinatio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DMOs)提供更可靠的市场营销依据。基于3880份调查问卷,应用K-W检验和IDW空间插值,以到访率为基本依据,对比了不同学历群体的旅游目的地选择结果后发现:1)学历越高的群体,出游能力越强。对于同一目标景区,学历越高的群体,到访率越高。2)到访率随出游距离的增加呈e指数衰减,但不同学历群体到访率距离衰减速率不同。高学历群体衰减速率最小,低学历群体衰减速率最大。3)同一客源城市的不同学历群体,高到访率空间大小不同。学历越高的群体,高到访率空间越大。4)不同学历群体对不同类型景区存在偏好差异,高学历群体更偏好人文类景区。

    2020年10期 v.34;No.266 201-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5 ] |[下载次数:868 ] |[引用频次: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