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吉;钱贵霞;杨志坚;刘东伟;李金花;温璐;王锋正;
发展沙区生态产业是探索荒漠化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新途径。沙区生态产业为生态功能递增的新型生态化产业,融合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等的发展,形成新产业业态、新商业模式。其精髓在于依托生态技术创新引领沙区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沙区生态产业试图解决长期困扰我国荒漠化防治可持续性难题,破解生态工程与经济效益不能兼顾的问题,强调沙区生态、环境、资源、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基于沙区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和规律,文中提出"生态工程建植配置原则"等沙区生态产业应遵循的8个基本原则,构成其产业发展的科学基础。通过构建优化沙区生态产业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框架,建立和总结生态产业技术推广模式与商业模式。在乌兰布和沙漠和科尔沁沙地典型区域开展试验示范,构建北方沙区生态治理、生态产业、生态富民相结合的实践方案,提出推动沙区生态产业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2020年12期 v.34;No.268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 ] |[下载次数:787 ] |[引用频次:15 ] - 孙志宏;贾云洁;张旭光;张南;张倩;
建立一套客观、科学、合理的沙区生态产业技术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对提升沙区生态产业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文中按照系统、全面、科学和层次性的原则,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技术可持续4个准则层和14个指标层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析分析法明确各指标权重及重要性。最后选取两家企业作为典型研究对象,验证文中按重要程度划分的适用性评价指标的科学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沙区生态产业技术适用性的关键性指标包括:盈利能力、特色资源使用、环境改善、政策支持、投资收益。重要性指标包括:投资回收期、技术成本、污染物排放达标、区域发展、技术适用性。一般性指标包括:投资环境、技术先进性、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辐射效应。
2020年12期 v.34;No.268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 ] |[下载次数:506 ] |[引用频次:4 ] - 张旭光;孙志宏;贾云洁;张南;张倩;
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是沙产业发展的核心与根本。文中基于内蒙古沙产业企业的实地调查数据与资料,应用客观赋权的熵值法,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技术可持续性4个子系统和25个指标层面,进行沙区生态产业技术发展影响因素识别及发展水平测度。研究表明:经济效益对沙区生态产业技术发展的影响最为明显,而开发利用沙漠或沙地面积、年营业收入和技术拥有专利个数是主要影响指标。另外,当前内蒙古沙区生态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其中,从不同地区角度,鄂尔多斯市沙区生态产业技术发展的综合水平较高;而从不同业务类型角度,"加工制造类"和"种养繁育+加工制造类"沙产业技术发展水平较高。因此,推行不同地区、不同业务类型间沙产业技术的交叉融合发展,加大沙产业技术研发与应用支持,是推动沙产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2020年12期 v.34;No.268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 ] |[下载次数:451 ] |[引用频次:1 ] - 钱贵霞;田欣;
沙区生态产业是沙漠和沙地区域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的重要保障,研究沙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价值链特征及其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乌兰布和沙漠和科尔沁沙地典型沙产业企业为例,梳理总结了沙区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分析不同发展模式的沙区生态产业价值链特征;构建了沙区生态产业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对典型模式的沙区生态产业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综合分析发现,沙区生态产业主要有单一型、延伸型、交叉融合型、技术渗透型和全产业链型五种产业发展模式,前三种是目前沙区最普遍的产业模式。不同发展模式其价值链特征不同,延伸型沙区生态产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以及综合效益水平均高于单一型和交叉融合型产业,综合效益主要受利润率、单位营收资源消耗、沙产业带动就业人数等指标的影响。依据结论提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合理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等相关政策建议。
2020年12期 v.34;No.268 2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 ] |[下载次数:455 ] |[引用频次:4 ] - 侯林秀;温璐;赵吉;杜凤莲;张雪峰;
文中基于水足迹法对内蒙古阿拉善地区1998~2018年间实体、虚拟、内外部水足迹及灰水水足迹进行定量分析,运用水资源利用评价指标评价区域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阿拉善地区总水足迹和人均水足迹均呈上升趋势,区域总水足迹由1998年8.46亿m~3到2018年上升至17.76亿m~3。2005年以来该地区用水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其中生态/绿化用水总量增长23.21倍。研究区水足迹自给度始终维持在90%以上,现阶段对本地水资源依赖度较高。基于水资源压力指数、负载指数等指标,自2003年起该区水资源已严重超载,但基于水资源环境脱钩指数研究区总体上水资源供给与经济发展处于协调状态。灰水足迹变化趋势表明研究区伴有水质性缺水现象,但近年来有缓解趋势。
2020年12期 v.34;No.268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 ] |[下载次数:864 ] |[引用频次:16 ] - 付昕宇;刘华民;于晓雯;寇欣;温璐;董少刚;王立新;
湖滨带湿地生态修复是岱海水生态综合治理的关键环节之一,而探究湖滨带湿地植物水分利用策略则对湖滨带湿地植被的保护与恢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文中以岱海湖滨带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δ~(18)O、δD)示踪技术,结合植物潜在水源(降水、土壤水、湖水、地下水),分析各水源氢氧同位素特征及植物对不同水源的利用比例。结果表明,湖滨带湿地主要草本植物均主要利用0~30cm表层土壤水分,但植株较大、根系较长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会向更深层次的土壤吸收水分,呈现出水分利用的生态位分离。芦苇和柽柳作为岱海湖滨带湿地植物群落的优势种,根系发达,对于水分利用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适应性,可在浅层与深层土壤水之间转换。
2020年12期 v.34;No.268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 ] |[下载次数:756 ] |[引用频次:4 ] - 刘瑞香;郭占斌;马迎梅;米艳杰;马莹;
在科尔沁沙地设置开鲁县增胜村和奈曼沙漠试验站2个样地,种植5个藜麦品种,分别为C4R11F_4、R1BF_2、蒙藜2号、F_2、SC等,藜麦开花期采集全株样品制作青贮,藜麦青贮采用直接青贮和添加剂青贮的方法进行制作,通过测定藜麦青贮前后的主要化学成分、藜麦青贮的发酵指标,观察藜麦青贮的感官性状,研究藜麦的营养价值和青贮特性。结果如下:藜麦全株的干物质含量为26.42-31.35%,粗蛋白含量为17.11-23.23%DM,藜麦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为1.10-1.43%DM,缓冲能值为160.24-278.52ME/kg。藜麦青贮的pH值为4.30-5.74,添加剂青贮的pH值和氨态氮含量均低于直接青贮,藜麦青贮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等的含量较原料相比均有所降低,C4R11F_4、蒙藜2号的青贮质量为优良,SC、R1BF_2、F_2青贮的质量为尚好。综合分析藜麦青贮前后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藜麦青贮的感官性状和发酵品质,藜麦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属于可青贮饲草,添加剂可促进藜麦的青贮发酵。
2020年12期 v.34;No.268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 ] |[下载次数:416 ] |[引用频次:11 ] - 温璐;宋洁;张慧超;张雪峰;王凤歌;哈斯娜;王立新;
为分析乌兰布和沙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近30年的动态特征,本研究基于1990-2018年4期遥感影像提取研究区土地利用,利用修订的当量因子法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进行了评估,分析了其动态。结果表明:1990-2018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显著,流动沙丘占比大幅降低,期间以2010-2018年动态变化度最高,达43.97%;1990年流动沙丘占总沙丘面积的72.00%,到2018年降低到27.54%。研究期间研究区ESV呈增加趋势,1990年仅为2.12亿元,到2018年达6.57亿元,增长2.01倍,年均增速约7.50%。研究区ESV主要由荒漠、耕地和水域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供给,总占比80%以上,各单项ESV在总ESV中占比情况表明研究区的主要生态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废物处理和水源涵养。水域的敏感性指数逐年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水资源对于维持乌兰布和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12期 v.34;No.268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0 ] |[下载次数:941 ] |[引用频次:15 ] - 王斯一;吴静;罗宏;吕连宏;
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对产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研究我国生物质发电产业补贴政策优化调整方向,构建基于全产业链的多目标非线性规划模型,以内蒙古某生物质电厂为例,设置不同补贴组合情景,寻求"环境-经济-补贴成本"最优解与相应目标值以探讨模型有效性。结果表明:通过调整补贴环节、方式和额度,可以在不增加政府财政负担的情况下,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利润的双赢;除目前已广泛施行的上网电价补贴外,原料收购与接网费补贴也应得到更多关注。
2020年12期 v.34;No.268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 ] |[下载次数:747 ] |[引用频次:5 ] - 李建豹;黄贤金;揣小伟;孙树臣;
在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约束下,对碳排放配额进行分配,有助于实现碳减排目标。基于情景分析法、DEA BCC模型和零和收益DEA模型,对2020年江浙沪地区碳排放配额进行分配,以期为市域碳排放分配提供借鉴。结果表明:1)江浙沪地区碳排放效率存在一定差异,上海、杭州、温州和舟山的碳排放效率为1,位于数据包络前沿面上,镇江的碳排放效率最低,为0.803。2)经济较发达市碳排放配额比预测值高,经济相对落后市碳排放配额比预测值低。碳排放配额优化分配方案基本兼顾了效率与公平。3)经优化分配后,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与行政分配的碳排放强度目标存在一定差异,碳排放效率较高市的碳排放配额增加,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小于行政分配的碳排放强度目标。
2020年12期 v.34;No.268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 ] |[下载次数:1488 ] |[引用频次:14 ] - 陈芬;余高;张红丽;卢心;侯建伟;
通过对贵州省2008~2017年间畜禽养殖情况进行调查,测算出主要畜禽粪污资源的产生量及变化趋势,分析贵州省各市州畜禽粪污的空间分布特征、肥料化、能源化利用潜力。结果表明:贵州省畜禽粪污的产生量以猪和牛为主,且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北部的遵义市和毕节市,若将贵州省畜禽粪污肥料化,理论上2008年~2017年间贵州省畜禽粪污年养分总量可替代当年贵州省化肥用量的42.29%~52.66%;若将其能源化,理论上标准煤能替代贵州省区域生活能源消费量的12.32%~24.70%,年产沼气量是每年区域生活燃气消耗量的11.51~113.67倍,资源化利用潜力十分巨大。
2020年12期 v.34;No.268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 ] |[下载次数:500 ] |[引用频次:14 ] - 王一新;李会琴;缑文娟;石世英;
"无废城市"建设政策对于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体系运行,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建立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产品使用意愿研究模型,利用结构方程分析再生产品使用意愿。结果表明: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和使用态度;感知有用性和主观规范正向影响使用态度;感知风险负向影响使用态度、行为意向、使用意愿;使用态度正向影响行为意向,进而间接影响使用意愿。
2020年12期 v.34;No.268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 ] |[下载次数:1489 ] |[引用频次:30 ] - 侯一蕾;丘宇童;李想;赵正;温亚利;
本研究于2017年10月和2019年10月期间在北京市8个城郊区县的城市公园和森林公园等地进行实地调查,基于1315份调查问卷数据,采用选择实验法对北京市民的城市绿色空间服务功能偏好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民对城市绿色空间的偏好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基础设施及特定设施、森林形态。此外,2017至2019年间市民对城市绿色空间的偏好程度有所变化:相较2017年,2019年市民对城市绿色空间价值变化更加敏感;市民工作时间长短对其偏好产生了显著影响;市民对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率的偏好同样呈现出较大幅度的增长。
2020年12期 v.34;No.268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 ] |[下载次数:970 ] |[引用频次:6 ] - 徐进才;郝军;吴晓光;
内蒙古地广人稀、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脆弱是基本区情,如何科学配置生产要素,解决资源错配,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本文引入耦合协调理论,客观测算了各盟市经济要素-人口要素-资源环境要素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得出内蒙古生产要素的耦合协调度与地貌分布相似,均呈带状分布,耦合协调度高值区分布在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连线的东南侧,低值区分布在山体连线的西北侧。因此,内蒙古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的构建应将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作为重要的分界线,山体西北侧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东南侧是开发建设的主要区域。
2020年12期 v.34;No.268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 ] |[下载次数:413 ] |[引用频次:4 ] - 张华;王礼力;
基于陕西省宝鸡峡灌区的72个村庄和1204户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利用二元Logit模型和分层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农业水贫困指数及其各维度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业水贫困指数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决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资源禀赋和水利设施显著负向影响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决策,能力水平和制度环境显著正向影响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决策。
2020年12期 v.34;No.268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 ] |[下载次数:499 ] |[引用频次:14 ] - 雒鹏;李作森;艾尼瓦尔·吐米尔;
新疆伊犁阿吾赞沟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独特,是地衣生长分布的理想区域。文中在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阿吾赞沟森林公园地衣多样性及其区系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分布在阿吾赞沟森林公园的地衣共有33个种,隶属于6个目、12个科、18个属。其中,壳状地衣有17个种,占51.52%;叶状地衣有10个种,占30.3%;枝状地衣有5个种,占15.15%,鳞状地衣有1个种,占3.03%。地衣种类组成上茶渍目和黄技衣目共有7科、12属、23个种,分别占该地区地衣科属和种总数的58.33%、66.67%和69.69%。阿吾赞沟森林公园的33种地衣种划分为世界广布成分、环北成分、温带成分、中亚成分和中国特有成分等5个地理成分、3个分布型。该地区地衣主要分布在4种基物上,其中岩生地衣共有16个,占该地区地衣种数的48.48%;树附生地衣共有12个,占地衣总数的36.36%;朽木生地衣有4个,藓土层生地有1个。
2020年12期 v.34;No.268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 ] |[下载次数:193 ] |[引用频次:4 ] - 韩轶;杨永梅;郭志林;曲瑞芳;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大青山小井沟的30个样方进行了植物群落分类,运用典范对应分析法(CCA)分析了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地形、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青山小井沟自然植物可分为6类群落,群落间乔木、灌木、草本多样性指数存在差异;2)在CCA二维排序图中,第一排序轴的贡献率为72.60%,代表因子是海拔、土壤pH值、碱解氮和速效磷;第二排序轴的贡献率为18.79%,代表因子是坡向。海拔、坡向、土壤pH值、碱解氮和速效磷对植物群落多样性分布起关键性作用;3)乔木种类丰富的群落分布于中低海拔地段,灌木种类丰富的群落分布于半阳坡地段,草本种类丰富的群落分布于高海拔位置的山甸草原。文中针对大青山小井沟植物群落开展的地形和土壤因子分析对乡土植物驯化以及生态景观模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0年12期 v.34;No.268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 ] |[下载次数:438 ] |[引用频次:5 ] - 张大文;殷会涵;彭文彬;张治国;王友郡;
交通体系对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较严峻的土壤环境问题。枣庄市是鲁南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开展其交通干道沿线表土的环境监测,可为改善交通运输环境和土壤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市中区北安路沿线是研究交通活动等人为因素对表土影响的理想场所。文中针对北安路沿线表土开展了详细的环境磁学分析,初步揭示了表土样品的磁学特征及其成因。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道路区表土样品的磁性矿物以粗颗粒的假单畴(PSD)和多畴(MD)磁铁矿为主,而对照区(山区林地)自然土壤的磁学性质主要受细颗粒的单畴(SD)磁铁矿和一定量的赤铁矿主导,且道路区表土样品的磁性矿物浓度明显高于对照区;2)研究区主要磁学参数如磁化率(χ_(lf))、饱和等温剩磁(SIRM)和软剩磁(SOFT)呈现一致的空间分布特征,交通等人类活动释放的强磁性颗粒可能是道路区表土样品磁性增强的主要原因;3)在研究区,指示磁性矿物含量的磁学参数χ_(lf)、SIRM和SOFT是监测道路沿线表土环境和判断污染物来源的有效指标。
2020年12期 v.34;No.268 12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 ] |[下载次数:156 ] |[引用频次:2 ] - 赵丽;张攀群;刘婷;孙艳芳;张庆;孟珣珣;李俊杰;
在我国生态脆弱煤矿区,地下采空区多以煤矸石为填充材料用于矿井水的临时储存和净化,然而,煤矸石中溶出的氮素对矿井水水质的影响研究报道却很少。文中以保德矿区采集的煤矸石为研究对象,在温度为25℃,达西流量0.25mL/min条件下通过柱模拟试验研究了地下采空区充填煤矸石无机和有机氮的溶出规律,这对于评价地下采空区预处理矿井水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煤矸石溶出的氮素主要为氨氮,其次为有机氮。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煤矸石中氨氮、总氮(TN)及有机氮的溶出具有间歇性特点,这与所研究煤矸石的岩石成分、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有关,且氨氮的间歇性溶出对淋出液中pH值的变化也有一定影响。淋出液中氨氮(NH~+_4-N)、硝态氮(NO~-_3-N)、亚硝态氮(NO~-_2-N)、总氮(TN)和溶解性总固体(TDS)浓度的最大值均出现在实验初始取样点18h;其中硝态氮、亚硝态氮和TDS均经过了快速下降、缓慢下降至稳定三个阶段。实验开始时淋出液中硝态氮浓度约为实验结束时的42倍左右,亚硝态氮浓度约为结束时的600倍左右。总体上,煤矸石中各类氮素在前期溶出速度较快,但溶出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小并趋于稳定。
2020年12期 v.34;No.268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 ] |[下载次数:287 ] |[引用频次:3 ] - 杨毅;李燚;韩丽媛;朱裕强;何延新;
利用三维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与平行因子分析模型结合法、荧光特征参数和后向轨迹模型等,研究西安市降水溶解态有机物(DOM)荧光组分和来源的季节特征,以加深对降水中有机物的地球化学特征的认识。结果表明:西安市四季降水DOM中均含有紫外光类腐殖质、海洋类腐殖质、低激发波长类酪氨酸、低激发区类色氨酸和高激发区类色氨酸,秋、冬和夏季降水DOM中还含有高激发波长类酪氨酸,冬季还含类富里酸。降水DOM中代表紫外光类腐殖质、海洋类腐殖质、低激发区类色氨酸、类腐殖质(荧光峰A+M)、类蛋白(荧光峰T_1+T_2)的F_(max)、F_(max总)与UV_(254)值(P<0.01)呈显著正相关。冬季降水DOM的自生来源特征、腐殖化程度和芳香性相对最强,春季降水DOM的腐殖化程度和芳香性次之,夏季降水DOM的自生来源特征相对较弱。秋季和冬季西安具有代表性的气团传输轨迹以陕西本地传输为主,春季和夏季分别以甘肃与内蒙古和本地传输为主。
2020年12期 v.34;No.268 13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 ]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2 ] - 刘斌;盛恩国;蓝江湖;郁科科;周慷恩;
通过测定青海湖沉积物生物硅和其他气候代用指标(如粒度、总有机碳等),并与区域其他载体记录对比,结果表明青海湖沉积物生物硅在短时间尺度上(数十年尺度)与粒度等指标不一致,甚至呈现反相关关系,而在长时间尺度上(数百年-千年尺度)生物硅与粒度、总有机碳指标具有一致变化趋势,能够反映长期温度和降水变化趋势。我们推断青海湖沉积物生物硅指标较适用于指示长时间尺度气候变化,这对今后利用生物硅指标进行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12期 v.34;No.268 14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 ] |[下载次数:347 ] |[引用频次:0 ] - 孔锋;孙劭;
基于1961-2018年中国545个气象观测站点的日极大风速数据,采用韦伯分布等多种数理统计方法,诊断近58年中国近地表不同重现期极大风速强度时空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1961-2018年中国近地表5、20、50和100年一遇的极大风速强度呈现东南低、西北高的空间分异特征,且呈现出区域性的低值与高值中心。东南沿海的极大风速强度明显高于毗邻内陆地区。随着重现期的增加,极大风速强度低于22 m/s和高于28 m/s的地区分别不断减少和增加。2)1990年前后中国不同重现期极大风速强度差异呈正负镶嵌格局,且以正差异为主,尤其是重现期越大,正差异面积越大,多数正差异超过了3.2 m/s,表明1991-2018年的极大风速强度高于1961-1990年。3)1961-2018年中国近地表不同重现期之间的极大风速强度绝对和相对差异均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且低年遇型之间的差异明显大于高年遇型之间的差异。
2020年12期 v.34;No.268 148-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 ] |[下载次数:209 ] |[引用频次:3 ] - 陈彬鑫;何新林;杨丽莉;赵丽;
地下水是干旱区重要的供水水源,随着人类对地下水的大量开采,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严重影响了干旱区的生态环境。文中基于莫索湾灌区近22年地下水埋深实测数据,通过对比灌区总体与各灌区的埋深变化探究研究区地下水埋深的空间与时间差异,系统分析了该灌区地下水埋深年内变化过程;运用SPSS分析软件对莫索湾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22年来莫索湾灌区地下水埋深总体增加,地下水开采量已逐渐成为影响地下水埋深的主要因素,地下水埋深变化已呈现开采型。2015年后沙漠边缘团场地下水埋深增加趋势逐渐减弱,这是由于地下水开采管理政策的实施。实践证明,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是遏制地下水埋深迅速增加的有效手段。
2020年12期 v.34;No.268 15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 ] |[下载次数:368 ] |[引用频次:7 ] - 周乐;朱庆俊;罗旋;刘元晴;李伟;
为查明鲁中山区莱芜盆地和大汶口盆地2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边界断裂两盘地层岩性分布情况,在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区地质和电性特征研究工作,对比分析了地质接触关系与电性特征的符合程度,并进一步分析了盆地边界断裂水文地质特征。电性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莱芜盆地和大汶口盆地边界断裂附近存在碳酸盐岩断块;盆地边界岩性与物性参数关系存在较好的电性对应特征,即电阻率值100-500Ω·m碳酸盐岩断块明显区别于盆地内部电阻率值20-50Ω·m的古近系大汶口组碎屑岩。赋存于盆地外围太古界岩浆岩及变质岩区中的裂隙地下水向盆地方向径流、渗漏补给盆地内含水层,并在盆地边界断裂带所夹碳酸盐岩含水层断块内、朱家沟组灰质砾岩含水层内及大汶口组半固结含水层内富集。
2020年12期 v.34;No.268 16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 ] |[下载次数:171 ] |[引用频次:0 ] - 任鑫帅;崔建新;
文中基于历史文献和旱涝等级法,重建了辽金时期(907~1234年)西辽河流域旱涝序列,并利用多种气候统计方法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旱灾次数多于涝灾,气候相对偏旱;经滑动t-检验法判定,重建序列在1126~1135年区间发生由湿变干的突变,累积距平分析也证实了这次气候转型事件,辽金易代可能与此次气候转型事件有关;小波分析和功率谱分析显示旱涝序列有72.89a和2~6a的显著周期,72.89a为第一显著周期;文中重建序列与其他代用指标序列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2020年12期 v.34;No.268 16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 ] |[下载次数:264 ] |[引用频次:1 ] - 马超;孙箐彬;邵光宇;齐跃明;
文中通过对淄河源区的实地调查、钻孔岩心分析及区域地层对比,研究了淄河源区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和含水层介质特征,将源区划分为三种主要的含水岩组类型: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岩组、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含水岩组及块状岩类风化裂隙水含水岩组,并预判出四个潜在的富水靶区:向斜轴部附近区、河床切割较深区、断裂交汇区、松散层覆盖较厚区。经过钻孔抽水试验,富水区单孔涌水量大于1L/m·s,绝大多数孔出水量均较丰富,其中,七个孔的稳定出水量均在4200 m~3/d以上,结果表明拟建水源地所选潜在靶区正确,水源井孔位设计合理。研究成果将对区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也为同类地区找水提供科学借鉴。
2020年12期 v.34;No.268 173-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 ]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6 ] - 姣哈尔·红卫;李宁;苏玉红;窦永乐;艾尼瓦尔·买买提;
为合理评价长期再生水灌溉对干旱区山地土壤基本性质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以乌鲁木齐市雅玛里克山(雅山)国家级绿化示范基地为研究区域,采集土壤样品61份,以5种土壤基本性质和6种重金属含量为因子,评价再生水灌溉17年后的土壤污染现状;通过对比分析再生水灌溉3年和17年各评价因子间的差异,探讨了长期再生水灌溉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1份土壤样品中6种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GB15618-2018)风险筛选值,但部分样品中Cd、Cu、Ni、Zn高于国家标准(GB 15618-1995)中的一级自然背景值,超标率分别为41.00%、37.70%、29.51%、16.39%。土壤重金属经单因子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为警戒线至轻度污染水平;长期再生水灌溉导致土壤的pH值和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盐分含量显著减少;Cu、Ni、Cd和Zn含量显著降低,而Cr,Pb的含量显著增加,有污染增强趋势,应进行定期监测和污染评价。
2020年12期 v.34;No.268 181-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7 ] |[下载次数:382 ] |[引用频次:11 ] - 胡炜霞;梁晓涛;桑子俞;
旅游业现已成为山西摆脱能源依赖、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以2011-2019年山西3A及以上景区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10.4、SPSS软件,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方法,研究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分析具体原因,以提升山西品质旅游及培育旅游新增长点。结果显示:1)2011-2019年,3A以上景区快速增长,等级结构趋于均衡,增长向晋南、晋东南扩散,主要受山西旅游经营体制改革影响;2)3A以上景区为聚集态分布,龙头景区辐射带动起着重要作用;3)各地3A以上景区都在增加,高密度区始终处于省会太原及周围地区,晋中地区增速最快,并向东南、西南延伸,旅游政策环境影响较大;4)3A以上景区分布不匀,受经济水平、旅游收入的影响。
2020年12期 v.34;No.268 187-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 ] |[下载次数:926 ] |[引用频次:22 ] - 邬超;邵秀英;
以2093条UGC数据和304份有效问卷为基础,应用扎根理论和因子分析等方法从认知、情感、整体形象等对碛口古镇旅游形象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UGC和问卷调查数据得出的碛口古镇旅游形象基本一致,UGC数据提炼出5个主范畴、23个对应范畴;问卷调查数据提炼出4个主成分、22个子成分;2)正面形象特征主要包含6方面:黄河风情的景观环境、不收门票的古镇、精美完整的古建筑、众多的荣誉称号、厚重的文化底蕴、古朴的民风和友好的原住民;负面形象特征主要包含6方面:交通安全和通达性低、建筑无特色、商业气息浓厚、饭菜及导游讲解问题、民俗娱乐活动吸引力弱、古镇干净整洁度低;3)两种数据正面感知旅游吸引力占主导,负面感知旅游设施及服务占主导,二者叠加凸显问题值得关注。
2020年12期 v.34;No.268 195-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9 ] |[下载次数:3788 ] |[引用频次:47 ] - 张新成;梁学成;宋晓;刘军胜;
科学把控黄河流域旅游产业发展实际与高质量目标的偏离趋势和程度,有助于推进黄河流域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文中以黄河流域九省(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五大发展理念建构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评测体系,借助健康距离模型分析了2009-2018年九省(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失配度演化特征,并运用定性比较法解析其成因。研究发现:黄河九省(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失配度呈现下降趋势,地区不均衡问题凸显,呈现自西向东阶梯递减格局;六大系统中,仅绿色发展系统处于匹配类型,且各地区失配类型主导系统不尽相同,由失配类型向匹配类型过渡中,呈现出外部环境障碍向内部环境障碍转变特征;黄河流域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失配度时空格局是六大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创新发展系统是核心驱动力,协调发展系统是潜在驱动力,绿色发展系统是直接驱动力,开放发展系统具有向导功能,共享发展系统是外部驱动力,文旅资源系统是基础驱动力。
2020年12期 v.34;No.268 201-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 ] |[下载次数:3378 ] |[引用频次:108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