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荣;陶素敏;
使用集中度指数、空间重心统计法考察1978-2018年中国粮食生产布局演变特征,并基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对粮食生产的空间机制进行分解。结果表明:中国粮食生产集中度指数及生产重心自改革以来发生了不同程度变化,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稻谷生产重心整体向东北方向移动,玉米生产重心呈现"先向东北→再向西南→再向东北→再向西南"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小麦生产重心移动范围较小,未呈现向某一方向变动的趋势;受灾比、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投入、劳动投入、人均播种面积、城镇化水平及人均GDP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且各因素的影响效应随时间推移呈较强的路径依赖特征。
2021年06期 v.35;No.274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06 ] |[引用频次:31 ] - 罗岚;刘杨诚;李桦;杨小芳;马明义;
文中基于制度组态视角,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讨了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影响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多重并发因素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高采纳程度的影响路径可以分为社会风气引导、非正式制度激励和非正式制度约束3种模式。2)非正式制度在影响采纳程度时具有重要作用,影响作用甚至超过了正式制度,但单一的非正式制度难以发挥作用,需要辅以正式制度的引导和支持。3)正式制度中的激励规制和约束规制可以互相替代。4)农户对绿色生产技术的低采纳程度和高采纳程度均为3条路径,但二者的驱动机制存在非对称关系。因此,在制定政策时,要重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双重力量,同时,要摒弃非此即彼的简单线性思维,从组态视角识别出促进或抑制绿色生产的多重路径。
2021年06期 v.35;No.274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16 ] |[引用频次:42 ] - 胡德胜;王雅楠;王帆;孔学研;王博文;
基于陕西省关中地区977份样本数据,在考虑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利用SEM模型分析农户认知、制度环境对参与意愿的影响,验证信息信任对二者的中介效应,并利用多群组分析探究性别和地方依恋对农户认知和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农户认知和制度环境对农户参与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通过信息信任间接影响参与意愿;农户认知的不同维度对参与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且信息信任在其中起重要的中介作用;制度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参与意愿,也可通过信息信任间接影响参与意愿。群组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和地方依恋对农户认知和制度环境对参与意愿具有调节作用。
2021年06期 v.35;No.274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89 ] |[引用频次:88 ] - 蒋雨东;王德平;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有利于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基于广西N县9个乡镇25个村624户脱贫户调查数据,构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脱贫攻坚指数、乡村振兴指数以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1)N县脱贫攻坚指数为0.415,乡村振兴指数为0.284,9个乡镇的脱贫攻坚指数均高于乡村振兴指数。2)二者的耦合协调度为0.586,其中有6个乡镇处于勉强协调状态,有3个处于初级协调状态。因此提出以下建议:针对处于勉强协调状态的乡镇,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应加强衔接工作,围绕农村"五位一体"来促进乡村水平提升,依靠基层党组织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和促进产业升级;针对处于初级协调状态的乡镇,耦合协调度相对较高,应对标脱贫经验成果来实施乡村振兴,通过个人和集体的方式促进增收,以此来形成未来衔接。
2021年06期 v.35;No.274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15 ] |[引用频次:30 ] - 张婉晴;王华丽;
在脱贫攻坚决胜之际,贫困县相继摘帽脱贫,在"摘帽不摘帮扶"的政策指导下,驻村帮扶如何更好地做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因此,本文选取阿克苏地区为研究对象,对阿克苏地区的驻村帮扶工作进行绩效评价。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以及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设立4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建立驻村帮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AHP-FCE模型,对阿克苏地区驻村帮扶进行绩效评价,分析评价结果,探讨驻村帮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提升驻村帮扶绩效的对策建议。
2021年06期 v.35;No.274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01 ] |[引用频次:10 ] - 刘小娟;张裕凤;
文中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中正确体现土地资源资产负债"为目标,依据土地资源资产负债的核算内容,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核算范式,以包头市固阳县为例,根据资产负债指标体系和方法,结合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情况及负债数据,采用收益还原法、年金资本化法、当量因子法等评估方法,核算出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的资产价值量;从土地环境破坏和生态损耗入手,完成了负债的核算。通过构建土地资源资产负债核算体系,得出研究期间土地资源共计负债约11.33亿元;期末土地资源净资产706.42亿元。
2021年06期 v.35;No.274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71 ] |[引用频次:16 ] - 司前程;李锦荣;崔万新;杨锋;
在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段流动沙丘开展冬季土壤凝结水研究,揭示冬季沙丘表层含水率增加的来源机制,探究冬季土壤凝结水的发生特征、来源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冬季沙丘确有土壤凝结水产生且能够一直存在于土壤中,发生时段在下午16点~次日8点左右。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日变化过程可分为吸湿阶段,凝结阶段、蒸散消耗阶段;沙土初始含水量会影响土壤凝结水的发生层次,主要在地面以下4~6cm之间。其中烘干干沙与自然干沙的影响深度分别为6cm和4cm。空气水汽主要发生在沙土表层0~2cm之间,土壤水汽影响的最大深度为6cm;土壤凝结水的增重主要发生在凝结阶段。水汽来源以空气水汽为主,空气水汽所占比例分别为自然干沙70.81%,烘干干沙66.04%;土壤凝结水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值在0.659~0.775),不同初始含水量对温度的相关性有差异,自然干沙与地温、近地层空气温度呈显著相关(r值在-0.562~-0.747)。烘干沙土与地温、露点温度、空气温度相关性不显著;冬季土壤凝结水的存在能够改变沙土的表面状态(含水量、孔隙冰),有效的提高沙粒的启动风速阈值,限制风蚀的发生。
2021年06期 v.35;No.274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3 ] |[引用频次:5 ] - 刘秀强;陈喜;刘琴;张阳阳;程勤波;
西北干旱区尾闾湖对维持其周边生态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本文通过采集石羊河流域下游青土湖周边绿洲和荒漠"五水"(降水、地表水、地下水(潜水)、土壤水和植被(白刺)水)样品,分析氢氧同位素以及水线氘差Lc-excess变化特征,探究土壤水分来源及其受陆面蒸发和潜水影响深度。结果表明:绿洲至荒漠过渡区,湖水入渗补给地下水减弱,随着地下水埋深加大,土壤水变化受潜水作用减弱,进而增大陆面蒸发的影响深度。通过建立土壤水、地下水同位素随埋深变化关系,推求出潜水蒸散发的极限埋深为1.6~1.85m,该深度以内土壤水变化受陆面蒸发和地下水位埋深控制,该深度接近绿洲和荒漠交界处地下水埋深。
2021年06期 v.35;No.274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664 ] |[引用频次:11 ] - 王鸿斌;贾博文;王叶堂;侯书贵;
疏勒南山冰川众多,冰川融水是当地重要的淡水资源,认清此处冰川现状和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及现实意义。本文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冰川及冰湖编目数据,对疏勒南山地区1973-2018年的冰川变化及1990-2018年的冰湖变化展开研究。结果显示:2018年疏勒南山冰川数量445条,面积393.08±12.30km~2。45年来疏勒南山冰川数量由486条减少到445条,面积减少138.81±51.09km~2,消融速率为0.58±0.21%/a。小型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加剧烈。4800-4900m海拔范围内冰川面积消融量最多,东北坡向冰川面积消融量最多。1961年以来疏勒南山地区增温幅度高达0.39℃/10a,而降水只在近20年略有增长,温度升高是导致疏勒南山地区冰川消融的主要原因。近30年疏勒南山冰湖数量从9个增加到13个,面积从1.32km~2增加到1.94km~2。4条冰川出现末端前进现象,其中3条是冰川跃动造成的。
2021年06期 v.35;No.274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49 ] |[引用频次:5 ] - 胡军舰;贺东鹏;武发思;岳永强;徐博凯;
石窟寺古代壁画病害与其赋存环境中温湿度变化密切相关。本研究对世界文化遗产地麦积山石窟存在多种病害的第32窟所处大环境、洞窟微环境及壁画内环境中温湿度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第32窟温湿度日较差月均值在夏季最小,冬季最大。温湿度月极大值与外环境变化相似,相对湿度受降雨影响明显。降雨后洞窟依存的山体内水分对洞窟内相对湿度有显著影响,并随洞窟深度增加而影响增大。窟内壁画病害类型与其所在位置温湿度的变化高度关联,微生物病害与空鼓脱落病害的发生主要与相对湿度季节性波动相吻合,而起甲病害主要与温度的频繁波动相对应。本研究可为石窟壁画病害机理阐释及预防性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2021年06期 v.35;No.274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2 ] |[引用频次:14 ] - 金国辉;马骥;杨鹏;陈伟;
为解决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建筑存在的无外围护结构保温设施、采暖方式落后导致的冬季采暖所需能耗量大、热舒适度较差的问题,文中旨在解决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的痛点问题,利用BP神经网络构建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建筑超低能耗预测模型,选取多个影响能耗的影响因素,使用Design-Builder软件进行能耗模拟,利用Design-Builder软件所得参数作为基本样本特征,构建基于MABC-BPNN的民居建筑超低能耗预测模型。文中通过利用改进人工蜂群算法,使用BPNN的预测模型作为目标函数,建立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多目标优化模型,从510组方案中进行优化方案的选取,最终经过迭代计算,选出最优方案,结果表明:通过对内蒙古西部超低能耗草原民居进行多目标优化后,民居的冬季采暖能耗相比降低了67.8%,房屋的外窗以及保温层造价减少了5.4%,通过两者之间的对比发现室内热舒适也提高了,PMV值表现为提升了0.8%,从而达到了优化目的。
2021年06期 v.35;No.274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43 ] |[引用频次:7 ] - 夏嘉南;李恒;雷少刚;
东部露天矿区是我国大型煤炭基地,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外排土场边坡堆积松散,易发失稳等问题。自然边坡作为长时间演化结果,具有高度的地区适宜性与地貌稳定性,对外排土场边坡的仿自然整形具有重要意义。为设计符合周边自然地貌的外排土场边坡,提出一种基于坡向迭代的自然坡线提取方法,以内蒙古胜利东二号露天矿为例,基于提取学习结果与CLiDE演化模型,构建仿自然排土场边坡并评价其抗蚀性改良效果。结果表明:1)研究区基于坡向迭代的自然坡线提取结果水平形态以曲线为主(约84%),直线样本以沟线和山脊线居多,相较于传统人为直线式的坡线提取方法,其样本提取结果更为全面。2)由于坡向的唯一性,本文基于坡向迭代的坡线提取结果有且唯一,提高了实验的可重复性。3)相较于原始边坡,各朝向近自然整形排土场边坡抗蚀性提高,其10年土壤侵蚀量平均减少约62%,斜坡倾角减少是其土壤抗水蚀能力增加的主要原因。4)在占地面积与土方量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排土场台阶中平台的缓冲作用,整形后有平台布设、斜倾角较大的边坡抗水蚀能力优于无平台布设、斜倾角较小的边坡。在后续研究中,需要充分考虑平台长度与斜坡倾角两者对边坡抗水蚀能力的正向作用。
2021年06期 v.35;No.274 8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5 ] |[引用频次:6 ] - 胡春明;董熙;尤立;李曜;
为探究红花尔基水利枢纽对下游伊敏河水文情势的影响,研究枢纽建设前后主要水文因子变化情况,并采用IHA及RVA法评估水文总体变化程度。结果表明:1)伊敏河降水径流响应关系显著,枢纽建设导致响应关系变化,累计降水量与累计径流量的线性拟合决定系数R~2值由建设前大于0.99降低至0.96377。2)枢纽使径流过程趋于均一化:年内变差系数C_v、完全调节系数C_r及集中度C_d由建设前1.15、0.44、0.59分别降低至1.11、0.40、0.45。3)枢纽对水文情势的改变突出表现为蓄洪补枯,枢纽建设后,冬季枯水期径流量占全年比例由3.28%增加至10.80%;春汛期滞后约半个月,径流量占全年比例由15.90%降低为14.96%;夏讯期洪峰削减较明显,径流量占全年比例由25.33%降低为22.23%。4)枢纽对下游径流影响程度总体达到58.43%,有利于下游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财产安全,但对于水生生物、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形成潜在影响。本研究成果可为伊敏河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水利枢纽生态调度提供技术支持。
2021年06期 v.35;No.274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7 ] |[引用频次:8 ] - 马鹏飞;高佳佳;扎多;张焱;张正偲;
雅鲁藏布江贡嘎县至乃东区是雅江流域沙地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区,也是防沙治沙的重点区域,目前风沙灾害严重。对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游地区河道、河漫滩和沙质地表沉积物取样,分析其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等养分含量,为生态恢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沉积物在区域上具有明显空间异质性,总体表现为河道土壤养分含量最高,沙丘养分含量最低;2)在河道—山麓断面上,表现为从河道至山麓断面土壤养分具有逐渐递减的空间差异性,意味着土壤养分从河道向河漫滩和山麓风蚀搬运过程中会进一步损失;3)单个沙丘不同部位,土壤养分亦具有空间差异性,同样反映了风蚀过程对土壤养分的再调节特征。总体上看,沙质沉积物养分贫瘠是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在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游营建植被既能减少河道和河漫滩的土壤风蚀量和风沙灾害,又可以减少土壤养分流失。建议在植树造林时要首先考虑河道和河漫滩,其次为流动沙丘。
2021年06期 v.35;No.274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0 ] |[引用频次:5 ] - 胡琳;程路;王琦;胡淑兰;林扬;
文中利用2014~2019年西安市国控点环境污染监测数据和同时期气象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方法,重点研究西安市O_3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O_3浓度的气象因子,分析O_3浓度与温度、相对湿度、日照及风速的相关性,确定O_3浓度超标的关键气象因子阈值,结果表明:1)西安近5年O_3污染为上升趋势且O_3浓度高值持续时间延长发展态势。O_3月平均浓度呈明显的夏季高冬季低特点,日内夜间和清晨O_3浓度较低,午间O_3浓度较高。2)受高耗能工业企业分布影响,西安O_3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自北向南、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3)气象要素中气温、日照与O_3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对湿度与O_3浓度显著负相关,温度和湿度是引起O_3超标的关键气象因子,高温、低湿有利于O_3生成,当温度高于30℃、相对湿度低于60%时,容易出现高浓度O_3现象。
2021年06期 v.35;No.274 10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61 ] |[引用频次:21 ] - 张凡琛;谷天峰;孔嘉旭;孙嘉兴;
由于受农业灌溉的影响,近年来,甘肃省永靖县黑方台党川村北部的罗家坡段频繁发生黄土滑坡。本研究以此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现场监测方法得到了土壤水分、降雨数据,结合室内实验,借助HYDRUS模型,分析了灌溉和降雨条件对土层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水分在1m内土壤受降雨影响大,3m内土壤受灌溉影响较大。灌溉期浅层(3m内)土壤水分比非灌溉期平均高0.1cm~3cm~(-3),抗剪强度为非灌溉期的0.56倍,当24h累计降雨在15mm以上时,0.5m以内土壤含水率会骤升到0.4cm~3cm~(-3),抗剪强度降低至非灌溉期的0.27倍。研究区浅层(3m内)的土壤含水率阈值为0.3cm~3cm~(-3),抗剪强度阈值为同条件下非灌溉期的土壤抗剪强度的0.62倍。
2021年06期 v.35;No.274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89 ] |[引用频次:12 ] - 李广;张明礼;叶伟林;王得楷;马昭;安亚鹏;
灌溉与冻融作用诱发黄土滑坡是西北地区常见的滑坡灾害类型,该类滑坡形成过程不易察觉,危害巨大。以甘肃永靖黑方台滑坡区季节冻土层水热变化和地下水位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灌溉诱发滑坡区土体冻融特征和地下水位的季节变化特征,讨论土体冻结过程与地下水位波动和坡体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坡面非饱和区域土体从11月上旬开始冻结,2月初开始融化,而地下水溢出带土体从11月中旬发生第一次冻结,1月末开始融化。2)地下水位从11月份开始上升,2月初达到峰值,坡体滑移带的冻结滞水效应显著。3)相对于未滑移区域和滑带边缘,黑方台滑坡区地下水溢出带植被丰茂、土体含盐量大,冻结持续时间短、冻结深度浅,冻结滞水引起的水分聚集诱发坡体再次失稳。
2021年06期 v.35;No.274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3 ] |[引用频次:13 ] - 王磊;宝海风;康萨如拉;贺晓;张璐;
为探明我国北方草原区在矿业开采背景下景观格局演变规律以及对群落α多样性的影响,选择锡林浩特市大型煤电基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和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以及景观格局变化对草原群落α多样性指标(Shannon-Wiener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在1991-2016年间,作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草原面积持续减少,斑块数量持续增加,斑块破碎化显著。主要的人工斑块工矿仓储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及住宅用地数量持续增加,人工斑块类型的增加是导致草原斑块破碎化的主要原因。2)在1991-2016年间,研究区景观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工矿业活动使研究区景观结构复杂化程度加深,大面积连通性强的生境斑块被以小斑块为主导的破碎化生境所替代,引入了很多人为非生境。3)在小尺度景观中(半径1km缓冲区),草原群落当前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与景观格局的相关性较弱,而较大尺度的景观中(半径2km和3km缓冲区),两者的相关关系显著。景观格局的破碎化和复杂程度的提高不利于物种多样性的保持,而景观连通性提高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增加。4)与小尺度(半径1km缓冲区)相比,物种均匀度在较大尺度(半径2km和3km缓冲区)上对景观历史的响应更为敏感,且景观异质性越高越不利于物种均匀度的提高,景观连通性越好物种在生境中的空间配置越均匀。
2021年06期 v.35;No.274 123-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6 ] |[引用频次:2 ] - 赵晨光;程业森;李慧瑛;马扎雅泰;杨紫超;白甜;
文中通过遥感影像获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植被指数,分析腾格里沙漠东北缘人工植被恢复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并结合气候和社会经济数据辨识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自2010~2018年间,流动沙丘与固定沙地的面积呈逐渐减少的趋势,高盖度灌丛与湖盆草滩的面积则逐渐增多;人工植被恢复区归一化植被指数与改进土壤调节植被指数的均值及最大值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主成分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由人为活动(56.4%)和气候变化(24.9%)共同驱动,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因子分别为人工造林面积和降雨量。
2021年06期 v.35;No.274 13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787 ] |[引用频次:29 ] <正>~~
2021年06期 v.35;No.274 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34 ] |[引用频次:0 ] - 沈佩宇;李青丰;曲艳;牛茹;刘重阳;
放牧时期的选择是决定能否在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利用草地资源的重要条件。为明确始牧期对草地的影响,在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地设置两种不同始牧期(5月10日、6月10日开始放牧)样地及不放牧对照样地(CK)。于2019年的6月、8月及10月测定各个样地的植被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并计算草地牧草增长速率及理论载畜量。结果显示,在6月,不同始牧期草地植被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8月至10月间,6月始牧草地的植被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等各项指标显著高于5月始牧的草地(P<0.05)。同时,6至8月间6月始牧草地的牧草增长速率高于5月始牧草地,8至10月间不同始牧期草地的牧草增长速率基本持平。在载畜能力方面,6月始牧草地始终保持着更高的载畜能力。综合考虑草地高度、盖度、生产力、牧草增长速率及承载能力等各因素,6月中旬开始放牧较为合适。
2021年06期 v.35;No.274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0 ] |[引用频次:2 ] - 穆喜云;乌志颜;李显玉;王芳;白晓旭;郭淑文;程瑞春;于胜利;
本研究对赤峰市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潜在适宜分布等级区进行估测,确定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基于赤峰市8个旗县区范围内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理分布点1300个,利用最大熵模型以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地形因子做为环境变量,通过独立运算和综合运算的方式对赤峰市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适宜分布区进行估测。模型运算采取默认参数,设置25%和30%的验证数据比例,以训练AUC和验证AUC作为模型精度评价指标。结果表明:30%验证数据比例的训练AUC及验证AUC与25%的模型运算结果差异不显著,选择30%验证数据比例,综合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地形因子的模型预测精度最高,训练AUC和验证AUC值分别为0.880和0.877。影响模型预测的环境因子重要性排序及环境变量贡献率排序依次为:地形因子、气候因子和土壤因子。地形因子中的高程变量是影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分布的主要因子。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按适生等级划分,高度适生区主要分布在海拔800m~1200m的区域范围,极高度适生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1200m以上的区域,其预测适宜分布结果与实际分布相符且趋势一致。
2021年06期 v.35;No.274 144-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51 ] |[引用频次:2 ] - 高晓梅;池景良;李杨;敖静;刘晓辉;孙玉禄;
为分析设施栽培多年生韭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探寻韭菜根腐病感病程度与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以辽宁省设施连作韭菜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应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病情指数不同地块的土壤进行16S r RNA基因V3-V4变异区序列扩增子进行分析,研究多年生韭菜感染根腐病后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结构及多样性变化。结果发现:从3组病情指数不同(H组:健康;Rl组:DI≤20的轻度发病组;Rh组:DI>20重度发病组)的18个根际土壤共获得1029093条有效序列,6104个OTU,经分类注释为39门,134个纲,336个目,573个科,1119个属,2353个种。α多样性指数表明,随着病情的加重韭菜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Shannon、Chao1、ACE指数呈现先增加后稍减少的趋势,即H<Rh<Rl, Simpson指数趋势相反,即H>Rh>Rl。β多样性分组差异分析表明,感病根际土壤(Rl&Rh)与健康根际土壤(H)细菌群落结构、丰度均存在一定差异,韭菜感染根腐病后,变形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有所提高,而放线菌门和芽单孢菌门丰度减少。采用菌群差异LEfSe分析发现在属级以下水平Bacillus asahii和Bellilinea在感病韭菜根际中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Wilcoxon秩和检验),而Bryobacter则在重度发病组(Rh)明显富集。db-RDA相关性分析表明,韭菜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与根腐病病情指数DI明显相关,即随着感病程度加重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逐渐演替。综上分析发现,韭菜多年生宿根感染根腐病后,根际土壤中富集部分微生物类群,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发生改变,打破原有的群落平衡,细菌核心微生物类群由健康向亚健康发生演替,且与病害发生程度密切相关。
2021年06期 v.35;No.274 153-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7 ] |[引用频次:11 ] - 张慧芳;闫海冰;冯帆;杨秀清;
模拟设置4种盐分(中性盐、碱性盐、混合盐和单盐)及每种盐分的5个浓度梯度(0、200、300、400和500mmol·L~(-1)),研究不同盐分处理下唐古特白刺叶片超微结构、幼苗生理和生长反应。结果表明:1)单盐处理时,仅500 mmol·L~(-1)时细胞壁增厚,叶绿体脱离质膜,基粒片层结构模糊;中性盐处理时,细胞壁和细胞质膜无明显变化,≥400mmol·L~(-1)时叶绿体脱离质膜,膨胀变形,结构出现损伤;碱性盐300mmol·L~(-1)时叶绿体脱离质膜,开始膨胀变形,类囊体排列扭曲,400mmol·L~(-1)时细胞壁溶解,细胞质膜突起;混合盐300mmol·L~(-1)时仅叶绿体脱离质膜,400mmol·L~(-1)时膨胀变形,500mmol·L~(-1)时细胞壁出现溶解。随胁迫浓度的增大嗜锇颗粒增多变大且集聚成堆;≤300mmol·L~(-1)的中性盐和碱性盐处理有淀粉粒出现。2) 200mmol·L~(-1)中性盐和单盐导致株高、生物量、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增加,丙二醛含量和电解质渗透率下降;≥300mmol·L~(-1)的中性盐和单盐及四种浓度的碱性盐和混合盐均导致株高、生物量、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下降,以及丙二醛含量和电解质渗透率上升。四种盐分处理下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随胁迫浓度的增加均先增后减,且在胁迫浓度≤400mmol·L~(-1)时显著高于对照组。综上,低浓度(200mmol·L~(-1))的单盐和中性盐对唐古特白刺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较高浓度(≥300mmol·L~(-1))的盐分处理对其生长抑制及超微结构损害明显。唐古特白刺通过自身生理调节及结构变化等表现出一定的耐盐碱性。
2021年06期 v.35;No.274 16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49 ] |[引用频次:15 ] - 阿马努拉·依明尼亚孜;阿地力·沙塔尔;何健霄;王振振;迪利夏提·哈斯木;
以寄生植物防治入侵或本地杂草已成为生物防治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以南方菟丝子(Cuscuta australis)及其寄主刺苍耳(Xanthium spinosum)、意大利苍耳(X.italicum)和苍耳(X.sibiricum)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南方菟丝子寄生与未寄生对三种寄主形态、数量和生物量等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方菟丝子寄生可影响三种苍耳生长发育,导致其冠幅、根长、株高、叶片数和构件生物量等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降低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刺苍耳、意大利苍耳和苍耳。南方菟丝子寄生降低三种苍耳茎和果实生物量,提高根和叶片生物量,改变了该三种杂草自身的生长-防御策略,减少营养生长投入从而增强其防御能力。苍耳的防御能力明显大于意大利苍耳和刺苍耳。南方菟丝子寄生可显著抑制苍耳属三种杂草的生长发育,其具有防治杂草的潜力。
2021年06期 v.35;No.274 170-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69 ] |[引用频次:7 ] - 王方琳;尉秋实;柴成武;王昱淇;张红媛;
试验以干旱盐碱地优势物种长穗柽柳的叶片、嫩茎、嫩根为外植体材料,在筛选最适宜其愈伤组织诱导材料的基础上,探讨不同培养基、外源激素种类(6-BA、2,4-D、IBA、NAA)和大量元素CaCl_2浓度变化对不定芽诱导、增殖及生根的影响,建立其组织培养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1)嫩茎是最适宜长穗柽柳进行愈伤组织诱导的外植体,在MS+1.5mg·L~(-1) 6-BA+0.3mg·L~(-1) IBA的培养基配方中,出现诱导率最大值65.33%。2)MS+1.5mg·L~(-1) 6-BA+0.05mg·L~(-1) NAA是最适宜进行不定芽诱导的培养基配方,诱导率最大值为57.32%。3)在MS+3.0mg·L~(-1) 6-BA+0.5mg·L~(-1) 2,4-D的培养基中不定芽增殖率为最大值63.29%,增殖数量多且生长健壮。4)最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 MS+1/2 CaCl_2+3.0mg·L~(-1) IBA,最早13 d开始生根,平均根长3.52 cm,生根率82.16%,瓶苗主根长、毛根较多、长势好,有利于后期炼苗和移栽定植。
2021年06期 v.35;No.274 176-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61 ] |[引用频次:6 ] - 杨燕;胡静;李亚娟;陈云;蒋亮;
以7586个国家级森林乡村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测度国家森林乡村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国家森林乡村在空间上呈非均衡性特征,由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向西北、东北地区逐渐减少。2)核密度表现为两个单核中心独立、次级中心环绕以及带状、块状分布特征,北京、浙江与安徽交界处为双核中心。3)国家森林乡村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核心热点区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向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逐渐变冷点区分布态势;具有"聚原近河亲微斜坡、向阳坡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特征。4)逐步回归和GWR模型的结合能更精准揭示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方向和空间特征。除路网密度外,河网密度、常住人口、森林覆盖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国家森林乡村呈正相关,在不同的地级市,不同因素对国家森林乡村的作用不同,呈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影响。
2021年06期 v.35;No.274 182-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76 ] |[引用频次:16 ] - 马慧强;刘玉鑫;燕明琪;席建超;
旅游公共服务游客满意度是影响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从游客满意度视角出发,构建旅游公共服务游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以平遥古城为案例做实证研究,用SEM模型对旅游公共服务游客满意度评价模型进行拟合,用IPA分析法测度各项指标的重要性与满意度。结果发现:1)SEM模型实证分析验证了所构建的旅游公共服务游客满意度评价模型具备科学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满意度对游前期望、旅游总体满意度、重游意愿及推荐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2)IPA分析实证发现游客感知旅游公共服务游客满意度体系内的各指标重要性与满意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2021年06期 v.35;No.274 192-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6561 ] |[引用频次:97 ] - 邵秀英;刘亚玲;王向东;翟泽华;李昭阳;
以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10.2工具解析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着眼于特定区域传统村落的旅游敏感度和地区社会经济的支持力,从村落要素禀赋、遗产资源组合、区域经济和区域旅游发展支撑四个方面选取14个指标建立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对指标权重赋值,运用TOPSIS计算流域各省市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揭示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响应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基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响应的空间分异明显,在流域尺度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的分异规律;省际之间的旅游响应不均衡,山西省最高,青海省最低;流域传统村落资源丰富,但总体上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不高,2级以上响应度较高的市(州)仅占流域29.4%;2)传统村落旅游响应的影响因子探测显示,聚落遗产禀赋及其空间特征与其旅游响应的空间分异耦合性不强,区域旅游发展和经济环境对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响应空间分异的影响明显,旅游发展水平和第三产业是影响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化的主要因子。
2021年06期 v.35;No.274 200-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38 ] |[引用频次:4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