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黄河流域防洪法律制度探究

    田志;胡德胜;

    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域,运用文献法、比较法系统梳理适用于黄河流域的全国性和地方性的防洪法律、法规、规章等法律文件,发现黄河流域现行防洪法律制度存在下列问题:防洪理念未与时俱进、缺乏流域层面的防洪立法、防洪规划的地位不够高、法律规定落后于改革、相关法律术语缺乏统一界定。欲以法治确保黄河安澜,建议从5个方面完善黄河流域现行防洪法律制度:将人洪和谐相处的防洪理念写入法律;黄河立法中制定统帅全流域防洪法律制度的龙头规定;提升防洪规划的法律效力;修改与改革实践不一致的法律条文;统一若干防洪法律术语。

    2021年11期 v.35;No.279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 ] |[下载次数:988 ] |[引用频次:4 ]
  • 脱贫成果巩固实效认知、政府与社会支持对移民内生发展能力的影响——基于新疆和田移民的调查数据

    葛晓军;宋吉东;

    移民是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成果巩固的源头主体,其内生发展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安置区脱贫成果巩固成效。利用rdered Probit模型和新疆和田易地扶贫搬迁移民调查数据,实证分析脱贫成果巩固实效、政府支持和社会支持对移民内生发展能力的影响机理。结果发现:1)"个体层面"的移民脱贫成果巩固实效认知对移民内生发展具有显著影响。2)"政府层面"的财物、知识技术和政策的支持对移民内生发展具有显著而复杂的影响和作用。3)"社会层面"的安置区关系网络、协同合作、社会参与及规章制度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移民的内生发展。

    2021年11期 v.35;No.279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 ] |[下载次数:837 ] |[引用频次:7 ]
  • 贫困地区对口支援行为减贫绩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西藏240户脱贫户的调查数据

    王磊;

    对口支援是巩固脱贫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基于西藏240户脱贫户的实地调研数据,采用FCE-有序Logistic模型评价对口支援行为的减贫绩效,并分析影响减贫绩效评价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脱贫户对对口支援行为的减贫绩效综合评价得分为4.120,居于中上水平,介于比较满意与非常满意之间,其中主观福利指标的减贫绩效最佳,其次是生活质量,而就业指标的减贫绩效评价得分最低;2)文化程度、所在地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是否享受到对口援藏项目提供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是否享受到对口援藏项目提供的教育和医疗服务对对口支援行为的减贫总体绩效评价及各维度减贫绩效评价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是否参加过对口援藏产业发展项目仅对经济支援绩效评价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021年11期 v.35;No.279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 ] |[下载次数:1178 ] |[引用频次:5 ]
  • 基于NAM的大学生食物浪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马歆;李俊朋;邢莉;

    大学生是高校食物浪费的主要行为人,探究其减少食物浪费意愿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规范激活理论(NAM)构建考虑大学生利他行为的避免食物浪费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结合Dematel因果关系检验法对河南省11所高校1388份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减少食物浪费意愿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认为:个人规范正向影响参与意愿且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女性相对于男性存在更多的食物浪费行为,城村户籍对于食物浪费行为无明显影响;结果意识作为整体系统中的关键变量中心度最高,结果意识的提升会对评价体系中其他变量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建议加强标准化供餐模式、重视大学生道德责任感培养和强化对食物浪费行为后果的感知来减少高校食堂餐饮浪费。

    2021年11期 v.35;No.279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 ] |[下载次数:2070 ] |[引用频次:21 ]
  • 西安市居民绿色出行行为与意愿悖离研究

    蔡洁;刘炜;马舒悦;

    "绿色出行"的核心在于降低出行中的能耗和污染,在依赖机动车出行造成的各种城市交通和空气污染问题出现的背景下,加快推进居民绿色出行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西安市556份居民的实地调研数据,利用Logistic模型分析西安市居民绿色出行行为与意愿悖离的影响因素,构建解释性结构模型(ISM)探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从Logistic回归来看,受教育程度、基础设施配套、环境关心、环境态度、经济成本对居民绿色出行行为与意愿的悖离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是否拥有小汽车、社会风气、时间成本对悖离有显著的正向作用。2)从解释结构模型看,受教育程度、是否拥有小汽车和基础设施配套是居民绿色出行行为与意愿悖离的深层根源问题,环境关心、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是中间层因素,环境态度和社会风气是表层直接因素。

    2021年11期 v.35;No.279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 ] |[下载次数:1712 ] |[引用频次:11 ]
  • 参与培训对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基于生态认知的中介效应和遮掩效应

    崔民;张济舟;夏显力;

    基于2017年甘肃、宁夏、陕西地区620份微观调研数据,利用IV-Heckman模型、中介效应和遮掩效应法,实证分析了参与培训对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决策和采纳程度的影响,并检验了生态认知在参与培训与生态农业技术采纳决策和采纳程度之间的中介效应和遮掩效应。结果表明:1)从采纳决策来看,63%的样本农户采纳了生态农业技术,但采纳程度较低。2)参与培训对生态农业技术采纳决策以及采纳程度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对采纳决策的促进作用更大,并对反映参与培训的特征变量进一步分析,发现培训频率对采纳决策和采纳效果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田间指导培训和村委会组织培训对采纳决策和采纳程度的作用效果更好。3)生态认知在参与培训与生态农业技术采纳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5.7%。4)生态认知在参与培训与生态农业技术采纳程度之间具有遮掩效应,当控制了生态认知这一变量之后,参与培训对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系数提高,侧面反映出生态认知在参与培训对生态农业技术采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根据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021年11期 v.35;No.279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2 ] |[下载次数:3157 ] |[引用频次:57 ]
  • 农牧民感知视角下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绩效评价——以北方农牧交错区为例

    周升强;赵凯;

    文中基于实地调研获取的北方农交错区349份农牧民主观感知数据,通过构建包括政策相宜性、生态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与可持续性五维度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客观赋权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就政策的实施绩效及绩效各维度间的耦合协调性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1)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的综合绩效处于较好水平,政策实施绩效各维度评价结果由高到低的排序为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可持续性、相宜性与社会效应。2)政策实施绩效各维度间存在属性分异,具体表现为农牧民对政策实施所产生的各项生态效应、家庭经济状况改善作用的经济效应与政策实施效果的可持续性评价普遍较高,对政策实施的可持续性、政策与当地牧业发展目标的相宜性、政策对牧业生产经营理念转变作用等社会效应的评价普遍较低。3)政策的实施虽已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实施绩效五维度间的耦合协调度仅处于勉强协调水平,实施绩效五维度间的相互作用性较差。

    2021年11期 v.35;No.279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 ] |[下载次数:994 ] |[引用频次:15 ]
  • 基于牧民受偿意愿的生态保护红线区草原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杨莉;乔光华;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是守住重要生态空间和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的重要举措,研究红线内的补偿标准对政策的落地与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以锡林郭勒盟生态红线管控面积占区域面积较大的三个旗县为例,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分析红线区内牧民的受偿意愿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91.1%的牧民对红线内的补偿认识具有正向的态度,对红线的划定和落地具有参考价值。2)划定红线后,采用CVM支付卡式估算的补偿标准是29元/亩,参数估计后补偿标准是21元/亩。而前者的估算结果一般偏高,将21元/亩-29元/亩作为锡林郭勒盟对实施生态保护红线政策区域补偿标准的动态调整区间。3)牧民年龄、文化程度、家庭规模、年均收入及对草原生态系统价值的认知对受偿意愿额度具有正向影响,自有草地面积对受偿意愿额度具有负向影响。为了激励牧民对红线内的草原进行保护,应加强政策的宣传,充分尊重牧民的参与意愿制定补偿标准,以期为提高政策的执行成效提供参考。

    2021年11期 v.35;No.279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 ] |[下载次数:1067 ] |[引用频次:18 ]
  • 农户农业绿色生产受偿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产粮大县的证据

    李明月;赵圃婕;陈凯;

    文中基于微观调研数据,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对农户农业绿色生产受偿额度进行测算,通过构建Heckman两阶段模型识别影响农户接受补偿的意愿及补偿额度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探究影响农户受偿水平即强度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1)有64.54%的农户愿意接受补偿,其受偿金额为233.98元/亩/年时,对农户从事农业绿色生产有促进作用。2)一般价值能显著提升农户接受补偿的意愿,政府激励的促进作用和监管的抑制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当农户感知到环境价值影响深远时,其更希望获得高水平的补偿。3)环境价值、政府激励和成本风险的系数变化呈"V型",宗族网络的系数变化呈"倒V"型。在意愿受偿水平较低的农户中,销售前景对受偿水平的负向作用最强,其次是一般价值和成本风险的正向作用。而对受偿水平较高的农户,排名前三的影响因素依次是政府激励、销售前景、环境价值。

    2021年11期 v.35;No.279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 ] |[下载次数:1317 ] |[引用频次:20 ]
  • 绿色认证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用影响研究——基于陕西省蔬菜主要种植区的调查数据

    熊文晖;王燕;王永强;

    为探究绿色认证是否促进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用以及从哪些方面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基于陕西省绿色认证地区和非认证地区的298份实地调研数据,利用二元Log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绿色认证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样本农户中绿色认证农户百分比为43.62%;绿色认证显著促进了农户绿色防控技术的采用,但绿色认证覆盖率还不高,需要进一步推广。农户绿色认证价格增加预期、绿色认证制度认知、绿色认证达标情况、受教育水平、风险态度、家庭种植劳动力人数显著促进了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用,而农户蔬菜种植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用具有显著负向作用。据此,提出应提高农户参与绿色认证的积极性,加大力度向农户宣传绿色认证制度,加强对绿色认证地区的年度监管与后评估,严格规范经认证的农产品可追溯营商环境,充分发挥优质优价农产品的市场调节激励作用等政策建议。

    2021年11期 v.35;No.279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 ] |[下载次数:1308 ] |[引用频次:28 ]
  • 技术感知、风险规避与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基于对鄂皖冀3省1490个农户的调查

    郅建功;颜廷武;

    基于鄂皖冀3省1490份农户调研数据,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考察了技术感知、风险规避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探讨了技术感知的调节效应,并进一步剖析了两者对不同代际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影响的差异。研究表明:样本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的环境效益感知和风险规避程度较高,而经济效益感知和易用性感知较低;技术感知能显著促进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其中经济效益感知是关键因素。风险规避对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有显著负向影响,但经济效益感知和感知易用性能缓解风险规避对农户技术采纳的抑制作用;技术感知、风险规避对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影响存在显著代际差异。因此,需提升农户秸秆还田的经济效益感知,增强秸秆还田技术的易用性,支持发展农业保险,针对不同代际农户精准制定秸秆还田技术推广方式。

    2021年11期 v.35;No.279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9 ] |[下载次数:1887 ] |[引用频次:44 ]
  • 农业水价对不同种植规模农户节水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对石津灌区的调查研究

    许朗;王宁;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下灌溉用水定价水平不同,不同种植规模农户由于生产目标、土地价值认知、土地利用等不同,在节水行为上会有一定的差异性。通过分层抽样调查法辅助结构访谈法获取了337份样本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和Probit模型研究石津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下不同规模农户的节水行为,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农业水价对农户减少使用亩均灌溉用水量有显著负向影响。在农业水价与农户类型交互项模型中,交互项系数显著为负,即规模户比小农户对水价变动的反应更敏感。2)农业水价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不显著。但交互项显著为负,即规模户相较于小农户会在短期内及时调整种植结构。3)农业水价对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影响不显著。然而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即规模户比小农户更加愿意在水价成本较高时采用节水灌溉技术。

    2021年11期 v.35;No.279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 ] |[下载次数:869 ] |[引用频次:17 ]
  • 情理整合视域下干旱区农户亲环境行为与意愿悖离研究

    赵和萍;苏向辉;马瑛;杨宏伟;曾德鹏;杨童波;

    促进农户亲环境意愿向行为的转化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助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基于干旱区611份农户调查问卷,采用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为分析框架,并运用Probit与ISM结合的模型分析农户亲环境行为与意愿悖离的影响因素及其层次逻辑结构。实证结果表明:农户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生态环境情感以及资源禀赋对其亲环境行为与意愿的悖离具有显著影响,且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间的逻辑层级结构发现,农户资金因素是造成其行为与意愿悖离的根源。对此,提出应重视农户情感诉求,激发其亲环境责任感;加强亲环境行为多方宣传力度,提升农户认知深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有效降低农户亲环境行为采纳风险等对策建议,为促进农户亲环境意愿向行为有效转化,构建农业可持续长效机制以及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

    2021年11期 v.35;No.279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 ] |[下载次数:1398 ] |[引用频次:22 ]
  • 地块规模经营对农户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基于决策自由度和规模经济视角

    杨宗耀;纪月清;

    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对于实现农业结构顺畅调整具有一定意义。在扩大农户经营规模的同时,扩大地块规模也应是规模经营的重要内容。基于决策自由度和规模经济视角,利用江苏省18县3086个地块层面的调研数据,考察地块规模经营对农户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块规模扩大对农户农业结构调整有显著促进作用,不论加入村、县还是市虚拟变量来控制区域差异,所得结果始终稳健;在提高决策自由度方面,地块规模扩大会显著促进农户生产高附加值农产品;在实现规模经济方面,地块规模扩大会显著提高种粮的规模效率。上述结果意味着促进地块规模经营将有利于实现土地在产品间的有效配置。

    2021年11期 v.35;No.279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 ] |[下载次数:1110 ] |[引用频次:15 ]
  • 中国正积温空间格局及时相差异特征研究

    孔锋;王一飞;

    基于1961-2018年中国545个气象站点数据,采用多种统计方法,从气候态特征、变化趋势和波动特征诊断四个等级正积温时空演变特征,并对比1990年前后时段的差异性。研究表明:1)1961-2018年中国不同等级正积温与纬度和海拔呈负相关关系,总体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1990年后中国不同等级正积温明显增大。2)1961-2018年中国不同等级正积温主体以增加趋势为主,积温呈减少趋势的地区随着温度等级增加而增多,尤其是在青藏高原地区。1990年后中国不同等级正积温增加趋势明显增大。3)1961-2018年中国不同等级正积温波动特征与海拔、纬度具有正相关关系。随着温度等级的增加,中国积温波动整体增大。青藏高原正积温波动特征在1990年后随温度等级增加而明显增大。

    2021年11期 v.35;No.279 10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 ] |[下载次数:381 ] |[引用频次:4 ]
  • 2001-2020年川西高原积雪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钟鼎杰;孙梦鑫;张岳;余伟;杨存建;

    基于MOD10A2数据对2001-2020年川西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川西高原积雪覆盖率(SCP)年内分布呈双峰型周期变化趋势。2)2001-2020年来川西高原SCP整体呈缓慢减少的趋势。3)川西高原积雪覆盖频率(SCF)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SCF随海拔的增高而增长,且迎风坡和阴坡的SCF高于背风坡和阳坡。4)整体上,川西高原SCF与气温总体相关性为负、与降水总体相关性为正。气温对积雪覆盖频率变化的影响更显著。

    2021年11期 v.35;No.279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 ] |[下载次数:867 ] |[引用频次:11 ]
  • 台特玛湖干涸湖盆区风蚀起沙研究

    鲁涛;刘维;徐玉波;李本德;周楠;李平;陈龙;

    利用台特玛湖干涸湖盆区设置的自动气象站观测的2016年6月至2019年11月气象资料,分析计算了台特玛湖干涸湖盆区的地表粗糙度、临界摩阻速度、临界起沙风速等风沙运动相关参数,结果如下:观测期间地表粗糙度平均值为0.346cm,临界摩阻速度平均值为0.440m/s, 10m高度临界起沙风速值为8.75m/s。并根据计算出的临界起沙风速值,分析了该区的风蚀起沙状况,研究区风向单一,风速大,风沙流呈"象鼻"效应,2017年最大可能工程输沙量为3.48m~3/(m·a),2018年为2.45m~3/(m·a)。研究区类似于戈壁的风沙流结构和风沙运动参数值,是该区地表残茬覆盖和土壤质地等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2021年11期 v.35;No.279 119-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 ] |[下载次数:326 ] |[引用频次:3 ]
  • 新疆策勒不同荒漠化程度下地表沉积物粒度及分形特征

    苏松领;毛东雷;赵枫;曹永香;朱文煜;徐佳瑞;

    粒度分析在区分沉积环境、判定物质输运方式、判别水动力条件和分析粒径趋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新疆策勒不同荒漠化程度下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绿洲四个典型下垫面,采取表面沙物质进行粒度分析,探讨不同荒漠化程度下垫面表面沙物质粒度特征存在的空间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四种不同荒漠化程度下垫面表面沙物质平均粒径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绿洲土壤,分别为132.05、89.80、66.81、58.90μm,分选系数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绿洲土壤、流动沙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分别为2.10、1.75、1.64、1.53,粒径分形维数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绿洲土壤、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分别为2.13、1.76、1.65、1.54,随着沙粒的由粗到细,分形程度呈现变好的趋势。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表面沙物质偏度均为对称,峰态均属于常峰态,绿洲土壤沙物质偏度属于细偏,峰态属于常-窄峰态,不同荒漠化程度下垫面除流动沙地表面沙物质粒径分形维数与平均粒径无显著相关外,其余均呈显著负相关,沙物质分形维数与偏度值均呈显著负相关,与分选系数、峰态值均呈正相关。四个下垫面除固定沙地和绿洲土壤表面沙物质粒径分形维数与极粗粉沙呈显著负相关(p<0.05)外,与粘粒、粉沙粒均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与沙粒中极细沙、细沙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沙物质的来源、植被覆盖度及风力等均是导致不同荒漠化程度下地表沉积物粒度及分形差异的主要原因。

    2021年11期 v.35;No.279 127-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 ] |[下载次数:476 ] |[引用频次:9 ]
  • 汾河下游河谷地区地下水水质特征分析

    林若静;孙从建;陈伟;乔鹏;王永鑫;

    地下水作为陆地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及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不合理利用与过渡开发使得地下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许多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文中选用汾河下游河谷地区作为研究区,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地区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下水埋深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其北部及南部小部分区域地下水埋深较浅,东部及西部地下水埋深较深。2)研究区地下水属于弱碱性水,研究区地下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及金属元素总体含量较少且变化幅度小。3)该区地下水总硬度、溶解性固体和硫酸盐超标,地下水水质的主要污染物为镉、铬(六价)、铅、砷、氰化物。4)整体上,该区地下水水质良好,普遍在Ⅰ-Ⅱ等级之中,无Ⅳ、Ⅴ类水;Ⅱ类水分布范围最广;Ⅰ类水分布于霍州西南部;研究区Ⅲ类水主要分布在翼城东部地区。该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中游地下水资源管理方案制定、水环境的科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2021年11期 v.35;No.279 135-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 ] |[下载次数:622 ] |[引用频次:15 ]
  • 近35年来老哈河流域湿地关键区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

    王志春;张治楠;辛岩;吕明芯;苑俐;

    湿地生态系统在干旱区、半干旱区的作用远高于湿润区,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水体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的作用更为显著。近年来,老哈河流域部分河段断流、水域面积减小、湿地萎缩、植被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衰减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对流域生态系统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利用1985年、1995年、2006年、2015年和2019年5期遥感影像解译了研究区土地覆被类型,利用1985-2019年35期遥感影像解译了研究区内红山水库的水域面积,运用矩阵转移法、景观格局指数、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老哈河流域湿地关键区土地覆被类型时空特征,以及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近35年来老哈河流域湿地关键区湿地总面积减少了近2/3,呈显著减少趋势,特别是1995-2006年面积减少达77.21km~2,河漫滩地基本消失殆尽,湿地大部分转化成了旱田。2)沼泽湿地和水域变得简单而集中,河漫滩地变得分散且破碎化严重,水田面积增大但连通性差,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呈显著减小趋势,斑块的多样化和均匀性程度逐渐降低,景观蔓延度指数呈显著增加趋势,越来越受优势景观类型控制。3)人类活动是老哈河流域湿地关键区湿地萎缩的关键因素,与社会经济和农业发展过程中对水资源利用加剧密切相关。

    2021年11期 v.35;No.279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0 ] |[下载次数:963 ] |[引用频次:22 ]
  • 道路对草原景观破碎化的影响研究

    杨星晨;雷少刚;徐军;贺晓;程伟;

    利用遥感影像得到的土地利用图是进行景观破碎化评价的基础数据源。由于影像空间分辨率以及影像解译人员的差异,在同一区域会得到不同的土地利用分类结果,进而会计算出不同的景观指数。为了提出一种科学的土地利用分类准则,针对草原上的道路景观,研究了由于人为扰动而形成的土路(宽≥2m,≤3m,路面为土壤)以及公路(宽≥15m,路面为水泥)对景观破碎化的影响。以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为研究区,文中针对道路尝试不同的土地利用分类准则,分析不同分类准则得出的景观指数与生物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根据相关性最高的分类准则,通过分析道路在影响生物多样性格局的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进而分析道路是否造成了景观破碎化。结果显示,草原上的土路并没有造成景观的破碎化,而公路对草原造成了一定的破碎化。当利用遥感影像生成的土地利用分类图评价草原景观破碎化时,应将公路作为独立地物划分出来,而土路应分类为草地景观。文中研究结果可为评价草原地区的景观破碎化提供一定的分析准则。

    2021年11期 v.35;No.279 149-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 ] |[下载次数:575 ] |[引用频次:9 ]
  • 禁牧对不同气候区蒿类荒漠植被和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阿斯太肯·居力海提;董乙强;李靖;安沙舟;

    为探究不同气候区荒漠植被和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对禁牧的响应规律,以新疆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的蒿类荒漠草地为研究对象,采取野外取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禁牧区(6a)和自由放牧区荒漠草地植被和土壤C、N、P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干旱区蒿类荒漠草地禁牧后茎C含量增加14.3%,C/P及N/P分别增加55.7%和41.1%;且在禁牧区土壤C、N、P含量上,与放牧区相比,有一定增加趋势。2)半干旱区蒿类荒漠草地禁牧后5~70cm土层中,地下根系N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此外,与放牧区相比,半干旱区蒿类荒漠禁牧后0~70cm土层土壤C和N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25.9%~45.6%和36.9%~50.6%(P<0.05),并且C/P和N/P也显著降低了33.7%~77.4%和34.5%~45.1%(P<0.05)。总之,禁牧对干旱区荒漠草地植被和土壤的养分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半干旱区荒漠植被和土壤养分含量具有抑制作用,揭示出区域间气候条件差异能显著影响禁牧效果,因此在退化荒漠修复时应因地制宜,并采取综合培育措施。

    2021年11期 v.35;No.279 157-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 ] |[下载次数:367 ] |[引用频次:11 ]
  • 氮盐交互对膜下滴灌棉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马凯;王振华;王天宇;宗睿;

    为明确氮盐交互作用对新疆膜下滴灌棉花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及品质的影响,使用多元回归分析和归一化处理,结合空间分析的办法,获取适宜新疆地区种植膜下滴灌棉花的合理施氮量和灌溉水矿化度区间。试验中施氮量设置4个水平:100、200、300、400kg/hm~2(纯N);灌溉水矿化度设置3个水平:1、3、5g/L。对棉花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品质及最佳施氮量、灌溉水矿化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氮盐交互处理下,新疆膜下滴灌棉花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品质指标都表现出复杂的变化趋势。增加灌溉水矿化度,棉花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均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马克隆值减小,纤维长度和断裂比强度增加;增加施氮量,棉花产量、马克隆值、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氮肥偏生产力降低。应用多元二次非线性回归分析、归一化处理及空间分析办法可知,施氮量、灌溉水矿化度区间为163~238kg/hm~2和1.35~2.52g/L时,棉花产量、马克隆值、纤维长度同时达到相对值0.8区域。

    2021年11期 v.35;No.279 165-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 ] |[下载次数:587 ] |[引用频次:10 ]
  • 植被恢复后光伏电站内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和稳定性研究

    赵晶;关世羽;张有新;李文龙;刘美英;

    以光伏电站电板不同位置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以及分形维数(D)对前檐、列间和后檐的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进行分析,探讨电板位置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最佳评价指标的选择。结果表明:不同位置土壤团聚体含量、MWD及GMD均表现为列间>后檐>前檐,且列间质地粗化度值最小,土壤抗蚀力最强。前檐土壤大团聚体(>0.25mm)含量低,稳定性最差。同时相关分析表明,>2mm和2-0.25mm粒径的土壤团聚体含量与MWD和GMD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0.25-0.053mm和<0.053mm团聚体与MWD值以及GMD值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所以>2mm和2-0.25mm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以及MWD和GMD可作为评价该区域土壤质量的重要参数。由于光伏电站迎风方向、水流冲刷以及人为干扰因素导致前檐土壤结构破坏,可以在其周围建设防护措施,从而实现电站内土壤可持续平衡发展。

    2021年11期 v.35;No.279 172-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 ] |[下载次数:609 ] |[引用频次:5 ]
  • 寒旱区新型耐盐脲酶微生物筛选及鉴定

    侯福星;赵媛;胡坪伸;李彬;张文;

    为了在寒旱区获得耐盐产脲酶的微生物,从柴达木盆地的土壤样品中筛选菌株,并探究菌株的生长特性和产脲酶的特性。采用平板划线法初筛、脲酶活力测定法复筛,筛选分离出一株稳定性良好的产脲酶菌株A80,进一步采用不同盐浓度的培养基探究A80菌株的耐盐程度,扩增其16SrDNA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A80菌株归属于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该菌株在5%盐浓度下的液体培养基中振荡培养后,5~15h处于对数生长期,最佳发酵时间为24h,最佳产脲酶时间为50h,初始酶活达到1.49U/ml;其生物量大且能够耐受10%盐浓度的胁迫,具备较强的耐盐能力,为脲酶微生物在寒旱盐渍环境下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1年11期 v.35;No.279 17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 ] |[下载次数:643 ] |[引用频次:3 ]
  • 西藏年楚河流域湿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王壮壮;贺凯;朱时应;普布;

    为了解年楚河流域湿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根据年楚河流域湿地分布特征设置五个样地,于2020年春夏秋三个季节,采用手捡法对五个样地75个土壤样品的地表及样品内大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1290只,隶属3门5纲19目19科39类,优势类群为椎实螺科(Lymnaeidae)和狼蛛科(Lycosidae);土壤动物功能群以杂食性动物(O)为主;土壤动物个体密度、类群数和各多样性指数在三个季节间均无显著差异;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空间分布具有一定差异性。研究结果可积累该地区湿地土壤动物多样性和生态学功能研究的基础资料,为保护年楚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021年11期 v.35;No.279 184-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 ] |[下载次数:551 ] |[引用频次:8 ]
  • 兰州市城市公园鸟类群落组成与多样性分析

    乔书凡;龚大洁;徐贤城;黄帅;张勇;

    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对兰州市中心城区4个公园的鸟类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15种,隶属于16目43科80属。从居留型来看,夏候鸟33种,留鸟46种,旅鸟28种,冬候鸟8种。在鸟类区系方面,古北界鸟种7种(6.1%),广布种106种(92.2%),东洋界鸟种2种(1.7%)。在四个公园中,银滩湿地公园鸟类群落多样性最高(4.41),兰州植物园鸟类群落均匀度最高(1.14)。通过调查,掌握了兰州城市公园鸟类多样性的现状,同时也对各公园后续管理及建设提出科学可行的建议。

    2021年11期 v.35;No.279 191-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 ] |[下载次数:802 ] |[引用频次:9 ]
  • 目的地属性对冰川旅游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基于非对称影响分析

    唐凡;杨建平;贺青山;肖杰;黄仕海;张伏;

    游客满意度是旅游发展的一面"镜子",目前国内冰川旅游游客满意度以及目的地属性对满意度的不对称影响研究较少。文中选取位于我国最北端的海洋性冰川-达古冰川为典型案例,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影响范围性能分析法(IRPA)和影响不对称分析法(IAA),综合分析了达古冰川旅游目的地属性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范围性能和对游客满意度的不对称影响,并探讨了达古冰川旅游目的地属性改进的优先级策略。研究结果显示:首先,达古冰川目的地属性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范围存在差异,其中餐饮价格、纪念品种类等对游客满意度影响范围较小,休息区分布、冰川景观特色性等属性影响范围较大。其次,达古冰川旅游地属性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性质亦存在差异,其中餐饮质量、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程度等属性为必备属性,对游客满意度产生负不对称影响;当地居民态度、冰川景观丰富性等属性为混合属性,对游客满意度产生对称影响;景区保护、内部游览路线等属性为增值属性,对游客满意度产生正不对称影响。最后,基于目的地属性的影响范围性能以及满意度不对称影响系数,构建了冰川旅游目的地属性改进优先级层次图,为达古冰川旅游地属性改进措施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2021年11期 v.35;No.279 200-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7 ] |[下载次数:1162 ] |[引用频次:1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