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梦程;李琪;王成新;丁晓明;
协调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要求。基于区域PRED(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协调发展理论,构建黄河流域人地协调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利用探索性空间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剖析2010-2019年黄河流域人地协调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10-2019年黄河流域人地协调高质量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2)全局空间正相关性显著,部分呈高-高、低-低集聚的分布特征,高-高集聚区由黄河下游向中游延伸。3)科技创新是驱动黄河流域人地协调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工业集聚由正向演变为负向影响,各影响因素在演变过程中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
2022年02期 v.36;No.282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2194 ] |[引用频次:17 ] - 周升强;赵凯;
文中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利用北方农牧交错区宁夏盐池县与内蒙古鄂托克旗329份农牧民调查数据,对农牧民生计资本与生计稳定性以及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分析了生计稳定性以及生计资本与生计稳定性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牧民生计资本总值普遍不高,样本均值介于0.21-0.27之间,且生计资本存在属性间的分异,表现为社会资本、物质资本与自然资本较为匮乏,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相对丰富。2)农牧民生计稳定性普遍较低,样本均值介于0.4-0.9之间,三类农牧民生计资本总值与生计稳定性的耦合协调度处于勉强协调至中度协调的水平,生计稳定性的提升速度小于生计资本的积累速度,且当生计资本以同等速度增加时,兼业型农牧民生计稳定性提升的速度高于纯农牧型与非农牧型。3)生计策略的非农牧化、自然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改善对农牧民生计稳定性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改善对农牧民生计资本总值与生计稳定性二者之间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022年02期 v.36;No.282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1303 ] |[引用频次:9 ] - 崔秀萍;郭永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利用类型的显著变化往往会引发区域内景观格局演变、生态平衡破坏及生态风险。以西部四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影像数据运用ENVI5.3和ArcGIS10.7软件定量分析了1980-2018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特征及演变历程。结果表明:1)在1980-2018年间,西部四大城市群耕地面积均显著减少,而建设用地面积大量增加,减少量表现为成渝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兰西城市群,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明显。2)土地利用动态度整体变化速率较快,成渝城市群与呼包鄂榆城市群综合土地利用变化最为剧烈,建设用地动态度变化幅度最大。3)建设用地是扩张最明显的用地类型,主要来源是耕地和林地,未利用地总体呈减少趋势,主要转为耕地和林地,水体面积虽然有所减少,但整体分布结构无明显变化,林地主要转为草地和建设用地,从土地利用程度来看,西部城市群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普遍较高。
2022年02期 v.36;No.282 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1970 ] |[引用频次:25 ] - 包健;郭宝棋;
生态效率是衡量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环境规制是影响生态效率的重要因素。文中选取2003-2019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计算区域生态效率,建立面板回归模型和门限模型,实证分析异质性环境规制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不同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影响不同,命令强制型与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与生态效率存在倒"U"型关系,并且存在单一门槛,目前尚未越过门槛值,仍然能够促进生态效率提升,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能够促进生态效率提升但作用效果较弱。2)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生态效率影响效果存在差异,命令强制型环境规制促进东部地区生态效率提升,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促进西部地区生态效率提升,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抑制中部地区生态效率提升。
2022年02期 v.36;No.282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1963 ] |[引用频次:27 ] - 王如玉;肖海峰;
为识别影响中国草食畜产品进口快速增长的主导因素及其影响路径,基于2000~2019年的贸易数据,将价格因素和国内需求因素纳入同一研究框架,建立中国草食畜产品进口三元边际的联立方程模型。结果表明:中国草食畜产品进口增长主要由国内外价差驱动,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并未构成当前草食畜产品进口激增的动因;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通过价格边际促进草食畜产品进口量的增加;降低双边贸易成本有利于扩展草食畜产品进口的广度;双边自贸区的建立通过扩大贸易产品范围促进中国草食畜产品进口总量的增长。
2022年02期 v.36;No.282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373 ] |[引用频次:3 ] - 宋晋;张玉坤;
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从集聚性、分布密度和重心位移的角度,按照仰韶晚期、庙底沟二期、龙山这三个时期对河套地区66座城址与848座聚落遗址的时空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城址与聚落遗址的集聚程度有关但规律并不一致,城址逐渐区别于聚落遗址,其功能、作用与地位更加重要。2)城址与聚落遗址的分布密度存在一定关联,龙山时期尤为明显,有92.1%的城址位于聚落遗址密度较大的区域。3)城址相比聚落遗址分布重心更加偏北,两者重心均在陕北榆林及其周边地区按逆时针方向移动,说明了该地区在仰韶晚期至龙山时期的重要地位。研究表明河套地区史前城址与聚落遗址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两者的时空分布与演进过程受到气候变迁、文化碰撞和生业变化的多重影响,并最终导致了不同地区差异化的社会发展进程。
2022年02期 v.36;No.282 3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699 ] |[引用频次:0 ] - 王俊龙;郭贯成;韩述;
基于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以江苏省1040份农户调研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问卷调查和二元Logit回归方法,分别从农户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家庭资源特征及住房特征等方面分析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户主年龄、性别、政治面貌、农业经营性收入、农房建筑总面积、建筑年代、建造成本、是否允许拆除重建、是否在城镇购房9个因素对农户参与宅基地流转意愿具有显著性影响;在调研中进一步发现农户在宅基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着对各类风险、相关政策的制定有着严重的依赖性。因此,建议在宅基地流转过程中,要加强相关政策在农户认知中的渗透,同时要充分尊重农户意愿,保证农户的参与权;也要为受教育程度较低以及女性农户提供就业培训,提高农户的宅基地转出意愿,从而推进农村宅基地顺利流转。
2022年02期 v.36;No.282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1527 ] |[引用频次:20 ] - 王常伟;刘望;顾海英;
城郊农村作为空心化严重、农业依赖度较小的特定区域,宅基地退出的宏观诉求强烈且具备改革的微观条件。文中基于对上海市3100户农民的微观调查,深入分析了城郊农民面临实物补偿和货币补偿时退出宅基地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城郊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整体较高,不同补偿模式下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农户达到83.5%;实物性即城镇楼房补偿条件下的退出意愿远高于货币补偿下的退出意愿,意愿差达45.7%;宅基地基本特征、居住依赖和个体特征等因素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显示影响,从事农业的农民反而更期望通过宅基地退出改善居住状态。此外研究还进一步探讨了农村上楼这一宅基地"半退出"模式,结果表明,城郊部分农民对于以农村楼房置换现有宅基地并不排斥。
2022年02期 v.36;No.282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1175 ] |[引用频次:19 ] - 张立中;高芬;周杰;
草原确权作为稳定草原产权的正式制度安排,对激励牧民生产性投资、促进草地流转,实现草原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牧民的产权认知受当前确权环境和以往产权经历的影响而不同,文章采用多分类有序Logit模型,探究基于不同类型牧户异质性视角下的草原确权对牧民产权安全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1)区域内,已完成草原确权颁证的牧户占87.05%,且仅有1.34%的牧民确定草原产权是安全的。2)草原确权通过法律赋权和国家公信力,对提高牧民产权安全认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3)草原上矿产资源的发现和经历草原调整对牧民产权安全认知有显著弱化效应,且二者均削弱了草原确权对提高牧民产权安全认知的正向作用。
2022年02期 v.36;No.282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543 ] |[引用频次:2 ] - 鲁仕宝;尚毅梓;王浩;
水资源、能源和粮食三者之间存在紧密而复杂的关系,共同维系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中在量化分析华东地区粮食-能源生产水足迹及其虚拟水流动的基础上,提出水资源压力指数(MWSI)修正的方法,并运用该指数评价了伴随贸易而流出的虚拟水给当地水资源系统造成的压力。结果表明,华东地区粮食能源生产水足迹与贸易虚拟水流动量均呈上升趋势,给当地以及输出区造成了一定的水资源压力。文中基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技术以及合理制定生态区划提出了保证华中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综合政策建议。
2022年02期 v.36;No.282 6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944 ] |[引用频次:7 ] - 周林焱;李凤亭;单习章;
统一且有效的环境关心量表对于促进环境关心研究领域的对比研究、知识积累以及环境政策的制定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四个独立样本,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了CNEP量表的维度及其测量的有效性。结果表明:CNEP量表针对文中的四类特定人群均不适用,因而不具有普适性。研究为检验适用于中国的统一且有效的环境关心量表提供了实证依据。未来需加强对CNEP量表的进一步检验,同时深入探究其不适用于特定人群的原因。此外,需要提高检验样本在地理区域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多样性、代表性,以继续考察CNEP和NEP量表在中国推广应用的普适性。
2022年02期 v.36;No.282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738 ] |[引用频次:1 ] - 章丽萍;吴二勇;姚瑞涵;安逸云;郭湘帅;刘金辰;闫晋蒙;
目前国内外关于含氟水的去除方法如沉淀法、吸附法等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文中制备了一种高效除氟药剂CFYJ-L-1,并探讨了各主要影响因素对废水除氟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实验条件为80r/min反应10min,出水pH=6.0,投加0.3mL质量分数为0.4%的1600万的阴离子聚丙烯酰胺(PAM),80r/min反应1min,静置3min,上清液氟离子浓度均可稳定在1mg/L以下,出水浊度为2.4~3.57NTU。溶液中共存的Cl~-浓度为25~800mg/L、SO■浓度为25~800mg/L、SS的浓度为50~1000mg/L时,对水中氟离子去除效果没有显著影响。神东某煤矿的含氟矿井水的中试试验结果表明,在最优实验条件下处理后的出水氟浓度可稳定达到1mg/L以下,浊度可降至6~9NTU,对比现用的羟基磷灰石吸附为主体的处理工艺,具有处理工艺简单、处理效果稳定、处理成本低等优点。
2022年02期 v.36;No.282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493 ] |[引用频次:5 ] - 钟韵;费良军;康守旋;何军;朱士江;
通过开展室内浑水一维垂直入渗试验,设置了4个土壤容重水平(1.30、1.35、1.40和1.45g/cm~3),观测不同土壤容重影响下浑水入渗能力、湿润锋运移距离、致密层土壤颗粒组成及落淤层厚度等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浑水累积入渗量、入渗率和湿润锋运移距离均随土壤容重的增加而减小,而落淤层厚度随土壤容重的增加而增大;落淤层厚度与入渗时间两者符合幂函数关系,其中拟合的系数和指数均与土壤容重之间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落淤层细颗粒相对含量显著低于浑水泥沙,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大,浑水泥沙滞留现象越弱,落淤层细颗粒相对含量越多;滞留层细颗粒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原土壤,其相对含量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加而减少。
2022年02期 v.36;No.282 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470 ] |[引用频次:5 ] - 申婷;闫庆武;李飞雪;
为实现晋陕蒙地区PM_(2.5)浓度遥感监测,研究在分析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数据与PM_(2.5)站点实测数据相关性的基础上,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实现了年均和季均PM_(2.5)浓度遥感反演。经检验,春夏秋冬四季以及年均遥感反演结果与站点实测值的拟合R~2分别为0.814、0.736、0.844、0.891和0.928,模型模拟精度较高。基于反演结果分析晋陕蒙地区PM_(2.5)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晋陕蒙地区PM_(2.5)浓度季节差异和空间差异明显,季节上呈现冬春高、夏秋低的特点,冬季污染较为严重,PM_(2.5)浓度均值达51.74μg/m~3,夏季PM_(2.5)浓度最低,均值为23.65μg/m~3;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特点,山西和陕西省中南部的汾渭平原PM_(2.5)浓度较高,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PM_(2.5)浓度较低。该研究可为晋陕蒙地区细颗粒物污染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2022年02期 v.36;No.282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808 ] |[引用频次:2 ] - 许学慧;兰亭;刘海云;苗雪梅;刘美英;
利用活化剂来活化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而被植物吸收,达到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目的,是一种高效环保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活化剂的加入一方面提高了修复效果,另一方面也会对土壤性状产生影响。以Cd和Pb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盆栽实验研究添加不同浓度(1.0mmol/kg、3.0mmol/kg、5.0mmol/kg)活化剂EDTA、FeCl_3、柠檬酸、草酸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添加活化剂EDTA(5.0mmol/kg)、柠檬酸(3.0mmol/kg和5.0mmol/kg)和草酸(3.0 mmol/kg和5.0mmol/kg)均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有效态Cd的含量,且以柠檬酸和草酸处理的效果最显著,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3.58%~43.21%、19.75%~51.85%。四种活化剂的添加也提高了土壤中有效态Pb的含量,以草酸处理效果最显著。2)添加活化剂会降低土壤的pH,加速土壤中有机物料的腐解,提高其腐殖化作用,产生大分子量的有机物质,故能提高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CEC)和有机质含量,添加3.0mmol/kg FeCl_3、5.0mmol/kg柠檬酸和全部草酸处理均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而添加EDTA 5.0mmol/kg处理有机质却显著下降。3)低剂量的活化剂促进土壤酶活性,而随着添加量的增加逐渐表现为抑制作用。综合考虑,在土壤重金属污染利用植物修复中添加低浓度小分子有机酸类活化剂来强化修复效果是比较理想的选择。研究结果为评估活化剂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技术的潜在生态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2022年02期 v.36;No.282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533 ] |[引用频次:2 ] - 张海欧;师晨迪;李娟;
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与沙复配土壤属于人为重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作为自然土壤形成和发育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其成土母质与后期发育土壤具有本质性区别。文中基于2010~2018年1:1、1:2、1:5砒砂岩与沙复配土壤田间小区试验,分析玉米不同种植年限下三种比例复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组成、分布以及平均重量直径等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种植年限的增加,三种比例复配土壤<0.25mm粒径团聚体含量逐渐减少,>0.25mm粒径团聚体呈持续稳定增加趋势,并且以0.25-0.5mm粒径团聚体占比最大,说明改变了团聚化物质基础;种植9年后,1:1、1:2和1:5复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值分别增加了1.13倍、1.85倍和1.58倍,并且玉米种植模式下1:2复配土壤>0.25mm粒径团聚体含量和MWD值增加速率较快,土壤团聚化作用和稳定性较高。综上,砒砂岩与沙混合比例和玉米种植年限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复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形成及稳定性具有显著的影响,随着耕种年限的增加不同比例复配土壤团聚化作用增强,土壤结构发育不断完善,文中研究对抑制毛乌素沙地土地风蚀沙化及水土流失具有重要作用。
2022年02期 v.36;No.282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469 ] |[引用频次:4 ] - 邱丽丽;张佳宝;赵炳梓;
采用双因素随机试验,在小麦孕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研究了土壤干旱对两品种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丰度、多样性及4种酶活性(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脱氢酶)的影响。试验设4个处理,即分别在土壤干旱和正常水分下种植小麦"矮抗58"(P1)和"泛麦8号"(P2)。结果表明:与正常水分处理(种植P1和P2)相比,孕穗期,土壤干旱处理下小麦P1和P2根际土中普通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丰度显著降低了11.3%和6.9%、8.4%和8.2%;灌浆期,干旱处理下小麦P1和P2根际土中丛枝菌根真菌的丰度明显下降了34.3%和21.8%;成熟期,干旱处理下小麦P1和P2根际土中革兰氏阳性细菌、真菌的丰度显著降低30.9%和8.6%、34.1%和17.3%。土壤干旱对微生物多样性无显著影响,却显著降低了孕穗期和灌浆期的碱性磷酸酶、脱氢酶活性和灌浆期的蔗糖酶活性,提高了成熟期的蔗糖酶活性。"矮抗58"比"泛麦8号"根际微生物多样性更高,但孕穗期其蔗糖酶活性更低。干旱与品种的交互作用对微生物各类群的丰度、多样性和4种酶活性的影响均不显著。综上,土壤干旱主要抑制微生物丰度,而品种间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差异明显,干旱和品种均可影响根际土壤的酶活性。
2022年02期 v.36;No.282 116-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1458 ] |[引用频次:7 ] - 张军;娄和震;杨胜天;潘子豪;于静洁;王忠静;
应用多源遥感数据与遥感水文站技术,结合野外大范围水文和植被调查,分析了2015年和2020年疏勒河因生态输水而导致河道流量变化的河岸带植被响应,定量评价了疏勒河流量变化对中下游植被恢复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主成分分析(PCA)显示,在植物指数、径流要素、地形和人为干扰度等10个指标中,流量是疏勒河河岸带植被生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2)河岸带植被按流量大小与离岸边距离呈现出2个维度的梯度特征。随着流量减小,河岸带植物种类稳步减少了64.00%,植物数量与多样性分别下降了85.69%与69.29%;随着离岸边距离不断增加,植物数量与多样性则分别下降了68.06%与60.06%。3)建立基于NDVI与VFC的二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比2015年与2020年的植被生态恢复效应,该区域植物种类、数量和多样性分别增大了33.42%、95.51%与52.71%。
2022年02期 v.36;No.282 123-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527 ] |[引用频次:2 ] - 王睿;杜珍珠;马占仓;张欢;陈威;阎平;
通过近三年的野外实地调查和历年的标本资料,文中对新疆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菊科杂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1)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菊科杂草共有8族43属107种,其中鳢肠、牛膝菊是文中新发现的外来入侵新疆新记录种。2)本区菊科杂草单种属和寡种属共38属71种占主导地位,含4~9种的优势属有蒲公英属、蒿属等11属。3)该区菊科植物地理成分有9个分布区类型和5个变型,温带性质明显共22属(占59.48%)。4)生活型以多年生和1~2年生草本为主(103种,占96.26%),生态型以中生为主(81种,占75.7%)。5)该区菊科杂草以本土杂草(100种)为主,外来入侵或逸生有害杂草7种,检疫性杂草5种,需要重点监测和防控。
2022年02期 v.36;No.282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306 ] |[引用频次:1 ] - 魏育新;纪永福;姜生秀;张莹花;赵丽君;
以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分布的天然白刺灌丛为实验材料,采用两因素实验设计,分别设置两个土壤水分条件(补水和干旱)和两个风沙吹袭水平(沙障遮挡的无风沙和自然风沙吹袭),用LI-6400XT型光合作用测量系统测定白刺叶片的气体代谢参数,从叶片水平上研究干旱胁迫和风沙吹袭对白刺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的干旱胁迫使白刺叶片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_2浓度和净光合速率下降,水分利用效率升高;土壤水分和风沙吹袭的交互效应对白刺光合作用具有显著影响,风沙吹袭加剧了干旱胁迫条件下白刺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_2浓度和净光合速率的下降,增强了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升高;单一干旱胁迫和干旱风沙复合胁迫导致的白刺净光合速率的降低均是由气孔因素引起的。研究结果可为揭示荒漠区白刺退化原因,并开展相应的更新复壮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022年02期 v.36;No.282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517 ] |[引用频次:6 ] - 丁磊;崔正秀;陈伟;吴云锋;
苹果茎痘病毒是苹果安全生产的巨大威胁,严重影响苹果产量和质量。探讨苹果茎痘病毒(Apple stem pitting virus, ASPV)在山西省的分布、变异和多样性,可为制定可持续的病毒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从山西省11个地区采集苹果叶片样品进行RT-PCR检测。结合在线数据库,利用相关软件对文中研究获得的序列进行系统发育、遗传多样性、重组以及种群遗传分化等分析。RT-PCR检测结果显示从山西省11个地区采集的409份苹果叶片样品中,ASPV的检出率为36.33%(临漪)至55.37%(平遥)。选择15个ASPV检测为阳性的样品,分别克隆其CP基因并与22个不同的ASPV分离物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一致性分析,发现37个ASPV分离物的核酸一致率为70.27~96.31%,氨基酸一致率为37.04~96.64%,其中,Shanxi-2与JX673826.1的核酸一致率最高,为90.86%, Shanxi-2与MN617853.1的核酸一致率最低,为70.40%。基于CP的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37个ASPV分离物被划分为2个进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ASPV种群发生了收缩,且在两个群体之间呈现较大的遗传差异。ASPV-CP基因受负选择压力影响。该研究结果将为评估山西省ASPV的流行病学特征提供重要线索。
2022年02期 v.36;No.282 14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255 ] |[引用频次:0 ] - 于立霞;何丽君;刘嘉伟;韩雪玥;杨海峰;
以二倍体内蒙古野生黑果枸杞种子为材料,利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处理加倍,然后通过流式细胞仪筛选解离液,测定细胞核DNA含量,同时观察苗期叶片气孔数量和大小以及根尖压片确定染色体数量完成倍性鉴定,最后对加倍获得的四倍体株系进行组织培养扩繁。研究结果表明:秋水仙素适宜浓度为0.2%、处理60h时野生黑果枸杞种子变异率最大,为20.63%。流式细胞仪鉴定,筛选出Galbraith′s为黑果枸杞最适解离液,发现四倍体黑果枸杞细胞DNA相对含量比二倍体增加1倍。四倍体植株气孔数较二倍体植株显著减少而气孔明显增大。根尖压片确认,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2x=24,加倍植株染色体数目为2n=2x=48。最后成功对四倍体株系进行了组织培养扩繁。本试验获得了黑果枸杞四倍体株系,建立了一套高效、准确的内蒙古野生黑果枸杞多倍体(四倍体)创立技术,并成功进行四倍体试管苗扩繁。四倍体黑果枸杞新种质资源的创制,为内蒙古乡土野生黑果枸杞新品种的研发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为内蒙古新种质资源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
2022年02期 v.36;No.282 147-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274 ] |[引用频次:2 ] - 吴儒练;邹勇文;李洪义;
以住建部公布的全国553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依托经济、沿路、近景、亲水等显著特征,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和气候适宜地区;空间分布总体集聚,形成了燕赵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徽文化及多民族文化6个文化集聚区;空间密度呈现"双核中心、次中心多点集聚"的分布态势,高密度区以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为双核,并向中部内陆、西部地区阶梯递减。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空间分异特征受到经济基础、旅游发展、城镇化水平、交通条件、区域文化等经济社会因素和高程、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叠加影响。依托区域经济,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推进乡村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旅游村镇生态文明建设,是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实现繁荣振兴的必由之路。
2022年02期 v.36;No.282 155-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2074 ] |[引用频次:4 ] - 潘华丽;刘婷;孙志伟;
游客感知是旅游者对旅游体验的认识和评价结果,关乎其旅游决策和满意度,对于山岳型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中以中华五岳为例,利用第三方平台数据并基于随机占优准则和PROMETHEE-Ⅱ法对山岳型景区游客感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游客对于五岳景区生态环境和文化底蕴的评价较高,而对于景区管理和服务意识的评价偏低,并且针对个别影响因素出现了不同的游客体验倾向。在此基础上,利用实地考察对数据结果进行验证,提出五岳景区需针对其短板做出不同的改进策略,因地制宜对各景区进行整改完善,真正做到可持续、稳定地发展,这对提升山岳型景区形象及落实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02期 v.36;No.282 164-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851 ] |[引用频次:9 ] - 文娜娟;孙凤芝;贾衍菊;
科学认识景区游客旅游消费的影响因素是优化景区市场供给、推进旅游消费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文中从时空视角构建景区游客旅游消费影响因素模型,将游客空间移动GPS数据与问卷调研数据相匹配,聚类分析获得5类时空行为模式。在此基础上,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探讨时空行为模式及其他因素对景区游客旅游消费的复杂性影响。研究发现:1)台儿庄古城游客路径呈全天环游型、夜景直线型、半天复杂型、两天覆盖型与半天环游型5类时空行为模式,且游客更倾向聚集于通达性高的主动线进行短时夜景直线型游览。2)景区游客时空行为模式对旅游消费影响显著,以夜景直线型为基线,访问多条街道并在景区停留更长时间的全天环游型与两天覆盖型游客随着旅游消费水平的上升相关系数变大,延长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间并引导其访问更多的空间有利于提高旅游消费水平。
2022年02期 v.36;No.282 171-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1521 ] |[引用频次:7 ] - 杨燕;胡静;刘大均;李亚娟;陈云;胡书玲;
民族传统村落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借助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网格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贵州省苗族、侗族、汉族、土家族、布依族和水族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除水族传统村落外,苗族、侗族、汉族、布依族和土家族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集聚特征,且空间分异十分显著。2)不同类型民族传统村落的核密度中心和核密度值差异明显,黔东南、安顺和铜仁为高密度区。3)民族传统村落系统具有显著无标度区,空间结构复杂,分形特征明显。4)民族传统村落空间分异受自然、社会、文化、民族和经济等多重因素影响,民族人口的整体作用最强;苗族、侗族和汉族传统村落受民族人口与文化影响明显,社会经济落后和交通闭塞对土家族、布依族和水族传统村落保护性作用显著。
2022年02期 v.36;No.282 17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1836 ] |[引用频次:13 ] - 罗玉杰;李会琴;侯林春;赵紫瑞;
防止脱贫人口规模性返贫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基本要求。以湖北省恩施州W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计算脱贫农户生计资本,识别返贫风险,构建乡村旅游地返贫预警机制。研究表明:W村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是脱贫户面临的主要返贫风险;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较低会导致农户高返贫风险感知。乡村旅游地返贫风险包括生计资本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外部灾害冲击和市场风险等方面。乡村旅游地返贫预警机制构建包括监测脱贫户返贫风险、实时预警、识别警源和实施阻断措施四个步骤,对于不同返贫风险类型的脱贫户,持续对其生计状况进行动态评估,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如加大政府社会保障兜底、延长旅游产业链、重视教育帮扶、利用"互联网+"策略、建立应急帮扶机制等,提升脱贫户生计稳定性,从而阻断返贫风险。
2022年02期 v.36;No.282 186-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3421 ] |[引用频次:31 ] - 路娜;曾佩枫;张海平;李修明;常勇;
以天津聚落地名为研究对象,采用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史学地图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试图揭示天津不同类型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与形成机制,充分挖掘天津地区地名文化景观中蕴含的城市历史信息,为保护地方文化多样性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1)以社会要素为主、自然要素为辅的命名体系是天津聚落地名命名的基本范式。2)自然景观类地名受地形起伏度、河距以及植被覆盖度的影响,总体呈现北密南疏的空间分布模式。3)人文景观类地名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其中,姓氏类地名受移民融合与军屯制度的影响,集中分布于北部与西北部地区,军事活动类地名主要分布在战役频发的北部、西北以及西南地区,中部地区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与运河的辐射带动,成为经济、建筑、交通类地名密集区,表征统治阶级和群众各自价值和愿望的意愿祈福类地名空间分布均匀。
2022年02期 v.36;No.282 194-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1327 ] |[引用频次:8 ] - 李永乐;肖蕾;杨剑桥;王锴庆;成升魁;
大运河景观价值感知与地方认同的强化对培育游客遗产保护意愿具有重要意义。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典型旅游目的地——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为案例,基于游客问卷的数据分析,构建了大运河景观价值感知、地方认同与游客遗产保护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和结构性关系。结果表明:大运河景观价值感知与游客遗产保护意愿存在显著正相关;大运河景观价值感知与游客地方认同存在显著正相关;地方认同在大运河景观价值感知与游客遗产保护意愿之间存在中介作用。
2022年02期 v.36;No.282 202-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3243 ] |[引用频次:19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