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效率视角下省域交通碳排放配额分配研究

    戢晓峰;白淑敏;陈方;普永明;

    限定总量的交通碳排放省域配额分配是实现交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现实途径之一。通过构建STIRPAT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对交通碳排放的影响,并结合情景分析法预测全国2021-2030年的交通碳排放总量,最后,以2030年情景预测值为总量限定进行省域交通碳配额分配,并分析各省交通碳减排压力。结果表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人口总量、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和节能技术水平每增加1%,交通碳排放量会分别增加0.205%、3.765%、0.237%、0.253和-0.214%;效率视角下,中国大陆省域交通碳排放配额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其中广东获得了最多的交通碳排放配额,而青海获得了最少的交通碳排放配额。碳减排压力呈现由北向南递减的特征,北京、辽宁等碳减排压力较大,而海南、四川等减排压力较小。

    2022年04期 v.36;No.284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下载次数:1936 ] |[引用频次:15 ]
  • 政府规制如何影响农户绿色创业意愿?——基于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

    于丽卫;孔荣;

    文中基于山西和陕西两省788户创业农户调研数据,实证检验政府规制对农户绿色创业意愿的影响,并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政府规制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绿色创业意愿。2)绿色创业认知在政府规制影响农户绿色创业意愿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该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1.33%。3)绿色创业的环境友好性、前景广阔性、风险可控性三者在政府规制对农户绿色创业意愿的影响中起到中介效应,而在上述中介效应中,环境素养起到了调节作用。

    2022年04期 v.36;No.284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3350 ] |[引用频次:10 ]
  • 社会资本、政府满意度与居民大气环境支付意愿——基于石家庄市的调查数据

    段存儒;丁蔓;王华;武照亮;

    反映居民自身人际关系的社会资本和反映政民关系的政府满意度是影响居民环境保护支付意愿的重要因素。文中利用石家庄市529份居民调查数据,采用基于随机价值理论的随机支付卡技术评估居民的大气环境支付意愿,使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社会资本和政府满意度对支付意愿的影响,并评估了环境认知在影响路径中的中介效应、收入和地方依恋在影响路径中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受访居民具有较高的大气环境保护参与意愿,且实际平均支付意愿为58.82元/月。2)社会资本对支付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和社会参与对其作用方式及效应不同。3)政府满意度对支付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4)社会资本对支付意愿的影响路径表现出明显的收入差异和地方依恋差异。该研究能够为政府制定针对性和激励效应更强的大气环境保护政策、完善大气环境保护机制提供经验证据。

    2022年04期 v.36;No.284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下载次数:1675 ] |[引用频次:10 ]
  • 有机肥替代能提高农户收入吗?——基于山东蔬菜种植户数据的实证分析

    苏淑仪;周霞;周玉玺;

    有机肥替代是改善农业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其收入效应是实现政府环境管控与农户增收目标相容的关键问题。为研究有机肥替代对农户增收的重要作用,文中以山东省917个蔬菜种植户调研数据为例,构建内生转换模型探究有机肥替代的收入效应及增收机制。结果表明:蔬菜种植年限、对有机肥替代的了解程度、种植规模与种植户的有机肥替代行为显著正相关;有机肥替代的收入效应明显,且受个人和生产经营特征影响显著;从增收路径看,与未进行有机肥替代的蔬菜种植户相比,有机肥替代种植户扩大种植规模0.581亩,亩均有机肥投入增加6.798元,提高了34%的农业机械使用比率,有机肥替代对蔬菜的品质改善作用使得蔬菜平均价格提高1.67元。据此建议:完善绿色认证推广和农产品市场监管制度,注重宣传有机肥替代对农产品的品质提升效应;扩大有机肥替代试点范围,提高规模种植户在技术推广过程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2022年04期 v.36;No.284 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1129 ] |[引用频次:7 ]
  • 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化肥减量逻辑:替代和匹配——基于东北三省741户玉米种植农户的调研数据

    刘浩;韩晓燕;薛莹;吕杰;

    基于替代和匹配双重视角构建农业生产性服务影响化肥减量的理论逻辑框架,利用东北三省40个行政村741户玉米种植农户调查数据,从替代视角探究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化肥减量的影响,并从农地规模的匹配视角进一步分析差异化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有助于化肥减量,且不同类型农业生产性服务减量效果存在差异,综合施肥服务的减量效果优于单纯的机械施肥服务;不同规模农户对自主生产和委托生产的选择差异对化肥减量产生差异化的影响,随着农地规模的扩张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化肥减量效果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因此,建议应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助力农业减量化、鼓励农业生产性服务的一体化发展、推进服务型和自主型的差异化减量路径。

    2022年04期 v.36;No.284 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1546 ] |[引用频次:13 ]
  • 三江源国家公园人兽冲突现状与牧民态度认知研究

    赵晓娜;陈琼;陈婷;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人兽冲突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文中以三江源国家公园所涉四县为研究区域,通过分析2015年到2019年上报的人兽冲突事件,结合对牧民半结构式访谈结果,以期了解该地区人兽冲突现状和牧民对野生动物的态度认知。结果表明:人兽冲突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5月-11月为人兽冲突上报较多的月份;狼是最主要的肇事动物,占人兽冲突事件的83.25%;拥有更多替代生计的牧民保护态度更积极,野生动物袭击给家庭造成损失越大的牧民保护态度越消极;大多数牧民认为事前预防措施更有效等。研究结果为制定有效的人兽冲突风险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2022年04期 v.36;No.284 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1223 ] |[引用频次:9 ]
  • 生态足迹视角下的陕西省土地资源资产核算研究

    张茹倩;李鹏辉;沈镭;徐丽萍;钟帅;

    文中将生态足迹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有机结合,构建了生态足迹视角下的土地资源资产核算体系,并以陕西省为研究靶区,对其近20年的土地资源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对土地资源的消耗不断增加,土地权益逐年降低,而土地资产和负债呈先增后减的波动变化趋势,2019年土地负债约占GDP的5.99%;同时,该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异质性显著,关中地区的土地权益显著低于陕南和陕北,而土地负债远高于陕南和陕北,其中负债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西安、渭南和咸阳三市,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商洛和铜川两市。文中构建的土地资源资产核算体系能有效避免核算科目交叉重复、区域整体加总难、数据时效性不强、资源质量无法涵盖等不足,可为区域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生态补偿等政策提供参考。

    2022年04期 v.36;No.284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1201 ] |[引用频次:2 ]
  • 呼和浩特市国土空间功能评价及优化分区研究

    吴宇斌;徐进才;郝润梅;王考;庞颖;

    市域国土空间功能评价研究是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础,准确评价国土空间功能及分区可为规划实施和用途管制提供科学依据。以乡级行政单位为评价单元,通过归并分类、全局与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国土空间功能及其空间分布特征;采用两维图论聚类算法,在空间邻接性和区域完整性前提下对国土空间功能进行分区,并根据分区结果提出发展建议。结果表明:1)生产、生活功能高值在城市建成区高度聚集,并呈圈层状向外递减;生态功能具有山水尺度依赖效应,其功能值在建成区下降明显,生产、生活功能的高度集聚对生态功能具有一定的胁迫效应。2)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空间分布均呈空间正相关性,为显著集聚状态;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在中部有较高的协同性,生态功能协同性较低。3)研究区划分为城市生产生活核心发展区、工农生产功能主导区、大青山生态功能屏障区、阴山中山农业生产主导区、生产生活功能提升区。4)根据各分区特征提出功能提升发展建议。

    2022年04期 v.36;No.284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948 ] |[引用频次:5 ]
  • 人地关系视角下县域尺度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研究—以伊金霍洛旗为例

    龚佳宁;孙旭;姚喜军;

    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为研究样本,采用投影寻踪评价法,从“压力-状态-响应”三个维度对人地关系协调度定量评价。以此评价结果为基础,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法及三维魔方图解法探索了伊金霍洛旗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方案。结果表明:伊金霍洛旗人地关系协调度分为优、较优、较差、差四个等级,整体呈自西向东递减趋势,基本协调区域占比达到76.19%;基于此人地关系协调现状,将总体空间发展格局优化为“重心承接发展型”重点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型”优化开发区、“绿色农业发展型”适度开发区、“生态涵养型”限制开发区,并指明四种分区的差异化发展方向。文中以人地关系理论为指导,合理优化了伊金霍洛旗国土空间格局,助推了县级国土空间规划落地,贡献了“以人为本”理念下的新方案。

    2022年04期 v.36;No.284 6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1309 ] |[引用频次:4 ]
  • 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绿洲区表层土壤硒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陈云飞;周金龙;胡艳;曾妍妍;王松涛;

    为查明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绿洲区土壤硒含量状况,采集分析3576组表层土壤样品,调查土壤硒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地统计学与空间自相关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硒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绿洲区表层土壤Se含量整体较低,农用地的土壤Se含量高于非农用地的土壤硒含量,范围为0.06~1.10mg/kg,土壤采样点达到富硒标准的个数为77个,占本次采样点个数的2.2%,其中农用地富硒采样点个数为52个,占本次采样点个数的1.5%,富硒土地面积为152km~2;土壤硒元素含量的理论变异函数模型主要为高斯模型和指数模型,土壤硒含量高值区呈片状集中或岛状零散分布,含量差异较大;土壤硒空间自相关性表现为空间正相关(Moran’s I>0),聚集类型为高-高型、低-低型、低-高型和高-低型等4种;研究区表层土壤硒含量主要受pH和有机质的影响,同时还受Al_2O_3、Fe_2O_3、SiO_2、Na_2O、CaO、MgO等氧化物的影响,表层土壤硒含量会随着pH和SiO_2含量增加而显著减小。

    2022年04期 v.36;No.284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380 ] |[引用频次:4 ]
  • 千河下游土壤-小麦系统重金属富集特征及风险评价

    王国兰;王玥;李旭;耿雅妮;

    为探讨千河下游土壤-小麦系统中重金属富集特征及土壤污染风险,采集千河下游土壤和小麦籽粒各28份,使用ICP-MS测定8种重金属(As、Cd、Cr、Cu、Mn、Ni、Pb和Zn)含量,采用污染负荷指数对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进行分析,并运用GIS空间化和生物富集系数相结合的方法揭示研究区土壤-小麦系统重金属之间富集关系。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含量均值顺序为Mn>Zn>Ni>Cr>Cu>As>Pb>Cd, As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15618-2018)的风险筛选值;小麦重金属平均含量顺序为:Zn>Mn>Cr>As>Cu>Ni>Pb>Cd,小麦籽粒中As超过了食物中重金属安全限值标准(GB 2762-2017);土壤重金属高值区集中于东南部区域、铁路干线和宝凤高速交叉区域。小麦中重金属空间分布差异显著,As高值区位于张家寨村和千河镇;重金属富集系数顺序为:Zn>Pb>Cd>As>Cr>Cu>Mn>Ni, Zn属于中度富集,Pb、Cd和As处于轻度富集;土壤重金属PLI污染负荷指数介于0.536~1.432之间,PLI_(zone)为0.94,属于轻度污染。

    2022年04期 v.36;No.284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612 ] |[引用频次:2 ]
  • 沙质农田油沙豆保护性耕作优化模式的风洞模拟试验

    莎日娜;于明含;丁国栋;赵媛媛;赛克;张个兴;

    油沙豆(Cyperus esculentus)作为生物治沙中的新兴热点物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在我国北方沙漠化地区广泛引种种植,但由于其块茎作物在采收过程中会扰动表层土壤,引发风蚀危害,因此,为探究沙质农田油沙豆保护性耕作模式,文中基于风洞模拟试验,以乌兰布和沙漠油沙豆现有种植模式为基础进行情景设计,探究了不同风速条件下的12种条带采收模式(4种采收宽度×3种留茬宽度)及全部留茬免采收模式的防风蚀效果。结果表明:1)各保护性耕作模式在不同风速下的风速廓线均呈对数函数。全部留茬免采收及留茬3垄采收3垄模式的地表粗糙度最大,留茬1垄采收12垄的地表粗糙度最小,且粗糙度随留茬垄数的增加而增大。2)各保护性耕作模式在不同风速下的流场结构分布特征具有相似性,且近地表有效防风距离均约为8m(即9垄)。3)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的防风效能大小为:全部留茬免采收>留茬3垄>留茬2垄>留茬1垄,其中,留茬2垄采收9垄模式是带状留茬模式中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优模式,可实现近地表防风效能达到40%以上。研究结果为沙漠地区油沙豆种植的防风减蚀采收管理提供实践指导。

    2022年04期 v.36;No.284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308 ] |[引用频次:3 ]
  • 川西地区紫色土抗剪强度水敏性试验研究

    薛珂;郑果;李德生;马小涵;刘建平;郑涛;阳峰;

    土体抗剪强度水敏性是工程稳定性研究与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为了研究含水率对川西地区紫色土抗剪强度的影响规律,并揭示其抗剪强度的水敏特性,在不同主应力下对不同含水率的重塑紫色土进行了室内直剪试验。结果表明:1)抗剪强度具有水敏感性,其强度随含水率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并在含水率15%时取得峰值。2)抗剪强度受主应力影响,当主应力由0kPa增加至400kPa时,相同含水率下强度与主应力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3)黏聚力受含水率影响明显,表现为含水率增大其先增大后减小,峰值103.40kPa在含水率15%处取得,而内摩擦角与含水率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4)土体的剪应力-剪切位移曲线随含水率递增依次呈现应变硬化型和弱硬化型。该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对川西地区紫色土水敏性的认识,可为后续川西工程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2022年04期 v.36;No.284 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396 ] |[引用频次:2 ]
  • 内蒙古阴山北麓荒漠草原风况与输沙势研究——以希拉穆仁草原为例

    苗恒录;王健;张瑞强;李锦荣;高天明;

    以内蒙古阴山北麓草原生态水文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16年-2020年UGT自动风蚀监测系统采集的风速、风向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希拉穆仁荒漠草原的起沙风风况和输沙势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研究区年平均起沙风速为6.35 m/s,年平均起沙风频率为8.33%,以偏西风(W、WNW、NW)为主风向。2)起沙风平均风速的日内变化14时达到最大,23时最小。起沙风频率的日内变化呈单峰曲线,15时达到最大。3)年均输沙势为144.87VU,合成输沙势为111.31VU,方向变率指数(RDP/DP)为0.77,合成输沙势方向RDD为98.33°。其中,春季输沙势最大,占全年输沙势的48.31%,偏西风(W、WNW、NW)最强。4)随着起沙风平均风速增大,输沙势也呈增大趋势,二者的拟合曲线为y=31.936x~2-380.55x+1137.2,R~2=0.8252;随着起沙风频率的增大,输沙势也呈增大趋势,二者的拟合曲线为y=0.0591x~2+1.0573x-2.5096,R~2=0.9738。根据风况和输沙势分析,建议从垂直于输沙势方向采取工程或植物防护措施,从而减轻内蒙古阴山北麓-希拉穆仁荒漠草原的风力侵蚀,减缓荒漠草原沙化的进程。

    2022年04期 v.36;No.284 102-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530 ] |[引用频次:3 ]
  • 单排光伏板防风固沙功能的风洞模拟研究

    孙涛;王祺;刘世增;孙得祥;林官明;尚雯;

    为了阐明光伏板的防风固沙功能,在风沙环境风洞内模拟研究与主风向呈2种角度(β=45°、β=90°)的单排光伏板在4种不同风速条件(5m/s, 8m/s, 12m/s, 16m/s)下的风速流场和防风效能,并采用在光伏板底部覆沙的方法研究其风蚀积量的变化过程和固沙功能。结果表明:1)两种角度的单排光伏板对来流风速均具有分流减速作用,当风经过光伏板时,在板上部区域形成气流加速区,下部有狭管效应,板面上方0~2H区域内有风影区产生,其它区域均对风速产生阻滞减速作用。2)各观测位点风速廓线表明,β=90°光伏板风速廓线分布较分散,曲线倾斜度大,β=45°光伏板风速廓线分布紧密,曲线倾斜度小,平均风速降低趋势β=45°相比β=90°光伏板更平缓,波动小。3)随水平距离的增加,β=45°光伏板防风效能变化呈倒“V”型单峰曲线变化,变化平缓,而β=90°光伏板防风效能呈倒“W”型双峰曲线变化,波动剧烈。4)两种光伏板在不同部位风蚀积特征有差异,在光伏板前部均有积沙,β=90°呈单峰态,而β=45°呈双峰曲线变化;在光伏板中部,均有掏蚀作用发生,而在光伏板后部,β=45°随水平距离的增加呈风蚀积交替变化,而β=90°以风蚀为主。光伏板中部区域是防沙治沙的重点区域。

    2022年04期 v.36;No.284 11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421 ] |[引用频次:0 ]
  • 降雨格局对高寒沙地中间锦鸡儿幼苗生长的影响

    李清雪;贾志清;何凌仙子;高娅;杨恒华;

    以青海共和盆地高寒沙区典型固沙植物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分析不同降雨频次和降雨梯度对中间锦鸡儿幼苗形态特征、生物量及根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次降雨频次下80%M(M为2009-2018年生长季平均月降雨量)降雨梯度幼苗的大部分参数、M和60%M降雨梯度幼苗的部分参数显著高于2、3次降雨频次;3次降雨频次下40%M降雨梯度幼苗的大部分参数显著高于1、2次降雨频次。月降雨频次为1次时,80%M降雨梯度下幼苗各参数整体水平最好,其次是120%M降雨梯度;月降雨频次为3次时,120%M和40%M降雨梯度下幼苗各参数整体水平较好。降雨格局与幼苗各参数的RDA分析表明,幼苗的大部分参数与降雨梯度正相关,与降雨频次负相关。

    2022年04期 v.36;No.284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237 ] |[引用频次:0 ]
  • 腾格里沙漠人工植被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垂直变异特征及其动态变化模型

    陈嘉嘉;黄磊;贾鸿飞;杨利贞;杨贵森;姚军;张艳艳;

    土壤水分是干旱沙区人工植被系统格局和过程的驱动力,而大规模人工植被的建设同样影响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格局。文中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沙坡头人工固沙植被体系为例,采用地统计学及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水分垂直变异进行研究,以期揭示干旱沙区不同人工植被建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分布显著影响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规律。柠条群落表层土壤水分变化较大,而深层的土壤水分含量变化较为平缓,呈现出典型的S形分布特征;油蒿群落具有明显分层利用的特点,呈现出双S形的分布特征;混合配置植被群落中油蒿为优势种的土壤水分平均值为2.19%,略微小于纯油蒿群落的平均土壤水分含量2.24%,而柠条为优势种的土壤水分平均值为1.66%,并呈现出W形状的分布特征。2)不同植被群落覆盖下的土壤水分空间自相关性均较小,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较高。3)得到适用于拟合土壤含水量的为微分方程模型,经拟合后R~2符合统计学要求,可以较好的拟合样地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过程。

    2022年04期 v.36;No.284 126-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812 ] |[引用频次:8 ]
  • 甘草产量及药用成分对氮磷钾肥的响应

    盛玉章;谢永生;王渭玲;骆汉;陈洁;邹衡;

    为研究氮、磷、钾施肥模式对甘草产量以及甘草苷、甘草酸含量的影响,同时寻找出宝鸡地区甘草种植的最优施肥方案。通过田间试验,采用3因素2次饱和D-最优设计施肥方案,建立起以氮磷钾肥施用量为自变量,甘草产量、甘草苷、甘草酸含量为因变量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寻优获得最适施肥区间。根据对氮、磷、钾的单因素效应分析,施用适宜浓度的氮、磷、钾肥对甘草产量的增加和甘草苷、甘草酸的积累具有促进作用,但施肥浓度过高时促进作用就会逐渐降低甚至抑制。氮、磷、钾三种元素对甘草产量,甘草苷、甘草酸含量影响大小分别为:磷>钾>氮;氮>磷>钾;磷>氮>钾。对各函数进行频率分析法寻优,得到甘草产量超过5300kg·hm~(-2)、甘草苷含量超过1.25%、甘草酸含量超过3.5%时的施肥区间为氮(N)112.36~148.91kg·hm~(-2)、磷(P_2O_5)26.03~55.50kg·hm~(-2);钾(K_2O)126.64~160.24kg·hm~(-2),N、P_2O_5、K_2O的最佳比例为:1:0.18~0.49:0.85~1.43。

    2022年04期 v.36;No.284 134-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33 ] |[引用频次:5 ]
  • 免耕对不同麦玉轮作方式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田琨;杨彩红;

    为探讨耕作及轮作方式对农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设置免耕、传统耕作2种耕作方式,以及小麦-玉米轮作、小麦/玉米间作、小麦-冬油菜-玉米轮作3种种植模式,共形成6个处理,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并采用ITs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全磷、全氮、硝态氮以及铵态氮含量,且在免耕小麦/玉米间作处理下更明显;对有效序列进行OUT聚类后共得到2065个OUTs,经注释划分为11个门,35个纲,92个目,171个科,312个属和628个种;在门水平上,子囊菌门、担子菌门是农田土壤的优势菌门,在纲水平上,粪壳菌纲和伞菌纲是农田土壤的优势菌纲。相对于其他处理,免耕小麦/玉米间作更有利于提高了处理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伞菌纲的相对丰度,其相对丰度分别是49.30%、22.65%和21.33%;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免耕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真菌丰富度,且各处理间差异性不显著;主坐标分析(PCoA)分析表明,免耕小麦-玉米-冬油菜轮作和免耕小麦-玉米轮作的土壤真菌群落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而传统小麦/玉米间作的土壤真菌群落与其他处理产生明显的分离效应。综上所述,免耕小麦/玉米间作更有利于改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可以作为该研究区重点推广和应用的种植模式。

    2022年04期 v.36;No.284 142-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655 ] |[引用频次:1 ]
  • 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型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研究

    强婷婷;白露超;

    利用随机踩踏法采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型大型真菌标本700余份,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该保护区内大型真菌资源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内大型真菌共计2门5纲13目45科74属124种,其中子囊菌门3纲4目6科9属14种,担子菌门2纲9目39科65属110种;优势科3个,共35种,优势属3个,共25种;有毒菌31种,可食用真菌44种,食药用真菌资源7种,药用真菌19种,经济价值不明真菌资源23种。该研究为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型大型真菌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2022年04期 v.36;No.284 149-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643 ] |[引用频次:2 ]
  • 楔叶菊种子及幼苗对镧、铈耐受性及富集特性研究

    高耀辉;马明;魏光普;刘欣然;孙慧妍;

    以乡土野生花卉楔叶菊(Chrysanthemum naktongense)为研究材料,研究其在不同浓度稀土元素镧(La)、铈(Ce)胁迫下的种子萌发、幼苗生理生化响应及富集特征。结果表明,随着La~(3+)、Ce~(3+)浓度的升高,楔叶菊种子萌发表现出“低促高抑”效应,幼苗地上及地下生物量未发生显著变化,而耐性指数均大于0.5,说明幼苗对于稀土元素的耐受性均较高。La~(3+)胁迫下,楔叶菊幼苗抗氧化系统指标(CAT、SOD、MDA、POD)活性整体呈现显著升高趋势;Ce~(3+)胁迫下,CAT、MDA、POD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抗氧化系统指标的升高增强了植物的抗氧化应激水平。楔叶菊根部更容易积累La~(3+)、Ce~(3+)元素,而转移系数均小于0.5,说明由根系向上转移的能力不强。这些结果表明楔叶菊对La~(3+)、Ce~(3+)没有超富集作用,但具有较高的耐受性,根部具有一定的富集作用,可作为La~(3+)、Ce~(3+)污染土壤区域植被恢复的绿化植物使用。

    2022年04期 v.36;No.284 155-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189 ] |[引用频次:1 ]
  •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天山雪岭云杉树冠降雪截留实验研究

    阿卜杜外力·阿卜杜克热木;安外尔·阿卜杜热伊木;肖正清;刘素红;比拉力·依明;玛丽亚木·玛木提;米尔扎提·依明;

    森林冠层对降雪的截留是了解干旱、半干旱季节性积雪覆盖区域水文循环的重要过程之一,但在量化和估算树冠降雪截留量方面仍存在诸多困难。为探明冠层对降雪的分配规律,文中提出估算树冠降雪截留量的实验方法。于2020年11月至2021年3月在天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内选取不同胸径(DBH)大小的9棵云杉。利用无人机正射影像提取冠层积雪覆盖面积,并对树冠降雪截留量进行野外实测,从而分别构建冠层积雪覆盖面积与树冠截留雪水质量和当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冠层积雪覆盖面积与树冠截留雪水质量和当量之间存在高度正向关系,其决定系数(R~2)分别达到0.89和0.94,回归方程分别为y=0.08698x~2+2.74266x-2.02411和y=0.00009x~2+0.1217x-0.0521。这表明冠层积雪覆盖面积能够很好地量化天山雪岭云杉树冠降雪截留量。研究结果可为遥感反演树冠截留雪水当量提供地面数据支撑和资料补充。

    2022年04期 v.36;No.284 163-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219 ] |[引用频次:1 ]
  • 河北省玉米高温热害监测与定量化评估指标研究

    代立芹;康西言;姚树然;王猛;孟丽华;

    高温热害是影响玉米(Zea Mays)生产的重要农业气象灾害。文中利用河北省1981-2020年26个农气站玉米观测资料(包括品种、发育期、灾情、土壤墒情、产量要素)和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法,依据Bayes判别准则,建立了玉米拔节至灌浆期高温热害指标;基于致灾因子与减产率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权重系数法构建灾情指数,并建立灾损评估模型;有序样本聚类分析法结合高温年减产率,划分灾情等级及等级阈值;依据风险分析原理分析玉米高温风险。结果显示:玉米拔节至灌浆期高温显著影响因子和指标主导因子为32℃以上气温累计出现时间和积温,建立的高温指标准确率在96%以上;灾情指数与减产率显著正相关(P<0.01),能够反应高温对产量的影响;灾损评估模型准确率在86%以上;灾情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特重度四个等级,等级阈值判断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夏玉米区高温风险明显大于春玉米区,以夏玉米拔节和抽雄期风险较大,其中,邢台和邯郸两市中东部、衡水西部和南部、石家庄东南部地区为高风险区。

    2022年04期 v.36;No.284 171-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375 ] |[引用频次:4 ]
  • 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

    唐明贵;胡静;肖璐;陈娴;吕丽;

    以贵州省1355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研究样本,采用历史文献法和空间统计法,对“今贵州省”范围隋唐至清时期的民族村寨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发现:1)在时间演化上,民族村寨数量和类型持续增加,但不同时期增长幅度波动较大,隋唐时期奠定其基础格局,到清时期形成其现今空间格局。2)在数量空间演化上,隋唐至明时期民族村寨空间集聚性持续增强,到清时期集聚性显著减弱,但始终呈现出黔东南高高(H-H)和黔北低低(L-L)集聚两极分化格局。3)在类型空间演化上,分类形成空间集聚,空间范围不断扩展,逐步演化为“小聚居、大杂居”的空间格局。4)从影响因素来看,地形、坡度和水系是影响民族村寨空间格局形成的基础性因素,历史政治和社会经济是其空间演化的主要动力,民族文化沿袭和古代交通是其空间形态演化的关键导向因素。

    2022年04期 v.36;No.284 177-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3111 ] |[引用频次:9 ]
  • 北京明长城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贺鼎;王子瑜;张杰;张俊;杨震;孙喆;

    北京明长城是拱卫京师的重要军事设施,处于四镇交汇之处,价值突出且成因复杂,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构成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边墙、敌台、烽火台、城堡等遗产数据为基础,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采用最近邻分析法、核密度估计法,分析长城遗产的分段分布特征;采用近邻分析方法,分析长城遗产的纵深分布特性。从自然环境、历史军事区划、都司卫所制度等角度分析长城遗产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自然环境通过坡度影响天然险的分布,通过河流水系影响城堡的微观选址;历史军事区划中各军镇防御强度的差异性导致长城遗产的密度分段特征;遗产的纵深分布特性是长城军事防御纵深的体现,主要受到都司卫所制度的影响。

    2022年04期 v.36;No.284 184-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1127 ] |[引用频次:9 ]
  • 国家公园背景下旅游地居民参与旅游的能力和意愿关系研究——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为例

    柴健;唐仲霞;白嘉奇;管芸;

    国家公园的主要任务是生态保育和游憩供给,当地居民不仅是受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影响最直接的群体,也是国家公园建设过程的重要参与群体,其生产和生活均与国家公园紧密相连。因此,在国家公园背景下探究旅游地居民参与旅游的能力和意愿有利于推进国家公园游憩功能开发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中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为案例地,将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旅游地划分为3类:探索阶段旅游地、参与阶段旅游地、发展阶段旅游地,借助SPSS、AMOS软件对3类旅游地居民参与旅游的能力和意愿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3类旅游地居民的参与能力均显著正向影响参与意愿和旅游感知,旅游感知显著正向影响参与意愿;3类旅游地居民的旅游感知在参与能力和参与意愿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发展阶段旅游地居民的旅游感知中介效应最强;居民的地方依恋在参与能力和参与意愿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但调节作用仅体现于参与阶段和发展阶段的旅游地,探索阶段旅游地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2022年04期 v.36;No.284 192-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下载次数:2467 ] |[引用频次:7 ]
  • 2011-2020年《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杂志发文分析

    徐蕴;

    选取2011-2020年间《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杂志收录的3988篇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借助Spss软件和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了解研究的发展脉络,为学科建设管理提供参考。结果显示:1)该期刊的办刊质量不断提升、学术影响显著增大、具有一定规模且层次较高的核心作者群体基本形成,反映近十年相关研究的科研质量提升、学科发展状况良好。2)该领域研究的多学科融合特征明显,环境科学、农业经济、气象学、农业基础、生态学等是重要的知识基础,近年来基于环境学和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受到了更多重视和关注。3)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碳排放、精准扶贫、垃圾分类等是热点内容,产业结构、群落特征、生态承载力、气候变化、地质遗迹等是重点主题,农业产量、PM_(2.5)污染防治、京津冀区域发展、生态补偿、贫困治理等是研究前沿。随着我国进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深化阶段,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的相关研究将会受到更多重视,该刊还将进一步引领相关学科发展,未来趋势良好、前景广阔。

    2022年04期 v.36;No.284 200-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705 ] |[引用频次: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