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莎莎;戴胜利;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执行面临着诸多障碍,居民的不配合行为只是造成分类工作难以落地的表面因素,其背后掩藏着的深层原因,必须要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寻找答案。为此,运用质性分析方法,基于范米特-范霍恩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搭建理论分析框架,从结构、行动者及其互动关系三个层面探究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研究发现:1)在结构性层面,垃圾分类标准粗放、政策目标分歧异化,财政资源可持续性保障困境与行政资源“漏斗”效应制约了政策落地。2)在行动者层面,社区地位弱势且能力有限,加之外部系统环境的“弱激励型”驱动,弱化了行动者的执行动力。3)在结构与行动者互动层面,面对“双碳”目标等紧迫性议题,垃圾分类被消解为地方的“非中心”工作;党委系统注意力有限,地方政府呈现出“非强制性”执行倾向,城市间名义“达标式”回应行为相趋同,加剧了政策有效执行的难度。
2022年05期 v.36;No.285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3129 ] |[引用频次:11 ] - 武照亮;王华;
以随机价值理论为基础,通过长沙、石家庄、南京、济南等城市的居民问卷调查,获取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支付意愿,并对比不同价值诱导技术下和不同地区支付意愿的差异。结果表明:1)超过20%的受访者表示肯定愿意支付费用,其中石家庄市占比最高,达28.45%;2)开放式诱导技术下,支付意愿的均值和方差较大,考虑受访者偏好的不确定性后,均值和方差减小,使用随机支付卡测度的支付意愿均值的样本平均数高于多边界离散选择式,但方差的样本平均数较小;3)支付意愿的高低受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共同影响;4)市中心支付意愿均值普遍高于市郊,但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相差不大,尤其对污染严重的城市区域差异将会缩小。研究能够为个人偏好的不确定性测度、不同价值诱导技术的选择等提供经验证据。
2022年05期 v.36;No.285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495 ] |[引用频次:1 ] - 许亿欣;王晓霞;周景博;刘翀;王佳锐;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文中基于2019年覆盖5省1市的典型调查,研究农户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满意度,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4.07/5)。2)农户对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卫生改厕和村容村貌等各项治理工作的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农户感知到的基层工作效能和参与水平较低。3)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满意度受到各项治理工作满意度、基层工作效能的显著正向影响,但农户参与水平不是显著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认为可能原因是现阶段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以政府推动为主,农户的主体性有待发挥。建议继续强化现有治理效果,鼓励地方和基层政府识别好供给优先序;提升农户主体的参与意愿,进一步优化农户参与渠道,努力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持续性。
2022年05期 v.36;No.285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3384 ] |[引用频次:21 ] - 璩路路;李裕瑞;李明洋;曹智;周桂琳;姜旭;董世杰;
科学识别村域空间发展模式,分类推进乡村发展振兴,对于破解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中引入“网-区-场-极”多级分析multi-level analysis(ML)方法,以宁夏盐池县为例,利用引力模型、极化测度模型和因子分析法分析并识别该县核心村镇空间驱动场-乡村产地发展振兴极-乡村地域空间发展区,以期从空间地域多体视角识别和构建村域空间发展的多级目标体系,实现对村域空间发展类型划分的目的。结果表明:空间发展能力评价可衡量区域发展的综合实力,反映了区域空间发展类型的差异;“网-区-场-极”多级目标分析框架对于村域空间发展模式识别与划分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宁夏盐池县村域空间发展模式可识别为13个乡村产地发展振兴极、8个村镇空间场和5个乡村地域空间发展区,并针对乡村发展区的分区结果给出了相应的振兴途径。
2022年05期 v.36;No.285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623 ] |[引用频次:1 ] - 邱成梅;苏健;张豫玺;
基于对全国二十多个省(市)高校的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大学生垃圾分类知识、意识和行为状况;通过对湖南农业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大二学生开展随机对照实验来检验环境教育对大学生垃圾分类知识、意识和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垃圾分类知识、价值意识、参与意识和垃圾分类行为普及度均有待提升;环境教育对大学生垃圾分类知识、参与意识和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显著,但对提高大学生垃圾分类价值意识和忧患意识的效果不明显,可能的原因是环境体验式教学不足、学生感知行为效能偏低、环境教育时间太短等,由此,提出加大环境教育力度,建立全师生、全空间、全过程的“三全”环境教育体系,强化环境教育的校内校外联动等对策。
2022年05期 v.36;No.285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1475 ] |[引用频次:3 ] - 张红丽;韩平新;滕慧奇;
促进农户畜禽粪污资源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题中之意,也是推动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文中利用新疆肉牛养殖户调查数据,分析并讨论了价值认知对畜禽粪污资源化行为的影响,以及生计策略对价值认知影响畜禽粪污资源化行为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价值认知能显著提高农户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的行为发生的概率,且生态价值认知的作用更为突出;农户的生计策略在价值认知与畜禽粪污资源化行为关系中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并且当价值感知匹配兼业农户时,对促进畜禽粪污资源化行为的效果有所削弱。为此,提出对畜禽粪污资源化价值的强化宣传和普及,针对不同生计策略农户制定差异化的激励策略。
2022年05期 v.36;No.285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971 ] |[引用频次:3 ] - 闫贝贝;刘天军;
为探究信息服务、信息素养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的作用机理,从信息服务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培训和信息供给三方面评估信息服务,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三方面评估信息素养,利用陕西省827个苹果种植户的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信息服务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的影响效应,计量论证信息素养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信息服务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决策和采纳程度有显著正向影响,信息素养在信息服务影响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应通过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提升农户信息素养水平调动农户采纳绿色防控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22年05期 v.36;No.285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1590 ] |[引用频次:11 ] - 唐宇;宋永永;薛东前;董朝阳;
科学认知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及其障碍因子,是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文章基于经济系统适应性循环理论,构建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分析框架,采用综合指数法和障碍度模型,研究2005-2019年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时空演变特征及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演化经历了开发-保持、保持-释放、释放-重组三个阶段,区域经济韧性呈现“平稳-缓慢-加速”的上升趋势,抵抗恢复能力最强,创新转型能力最弱。2)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空间集聚特征显著,抵抗恢复能力呈“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调整适应能力空间极化趋势明显,创新转型能力呈高低交错分布格局。3)创新转型因素是制约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提升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和人口增长率是影响经济韧性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
2022年05期 v.36;No.285 5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 ] |[下载次数:4396 ] |[引用频次:28 ] - 周升强;孙鹏飞;张仁慧;赵凯;
基于实地调研获取的北方农牧交错区328份农牧民生计三期面板数据,运用状态转移矩阵刻画了农牧民生计策略的跨期动态转型路径,从保护草原生态、促进农牧民增收与转变牧业生产方式三方面就农牧民生计各转型路径的效应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根据劳动力就业、生计活动与收入占比的差异,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牧民生计策略可划分为牧业为主、农业为主、农牧兼业、均衡兼业、高度兼业以及深度兼业六种类型;草原生态补奖实施以来农牧民生计主要按照低兼业维持、牧业化、农业化、农牧兼业化、均衡化、非农牧化以及高兼业维持七种路径进行转型;第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期内农牧民生计呈现出非农牧化趋势,但第二轮政策期内农牧民生计牧业化趋势明显,生计呈现出逆非农牧化的“内卷化”特征;通过对比七种转型路径的效应发现,相较于农业化与非农牧化等专业化的生计转型路径,农牧兼业化与均衡化的多元化生计转型路径更有助于破解北方农牧交错区保护草原生态与改善农牧民生计的双重难题。
2022年05期 v.36;No.285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917 ] |[引用频次:6 ] - 李洁艳;张红丽;滕慧奇;
探究有机肥施用的经济收益,对了解农户行为动机及技术推广具有重要作用。文中基于河南省476份农户数据,运用内生转换模型来研究有机肥施用的增收效应及作用路径,并从成本-收益角度来分析有机肥施用对农户利润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有助于提高粮食收入,能提升农产品收入3.17%-6.19%;农户施用有机肥通过改善农产品质量实现增收效应;从成本-收益情况分析,施用有机肥会使农户亩均利润增加60.70元,为验证利润准确性,运用PSM和对原区域二次调研的方法进行检验,得到结果均稳健。基于此,在推广与应用有机肥的同时,应加强建设绿色农产品市场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认证制度,实现优质优价,给予绿色生产者补贴,以保障农户收益。
2022年05期 v.36;No.285 7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936 ] |[引用频次:5 ] - 董苗;严平;王晓旭;孟小楠;王一娇;王勇;纪欣然;
爬坡沙丘是干旱半干旱区典型的风积地貌之一,其形成过程与物源备受关注。以共和盆地多石在沟爬坡沙丘为例,对其沉积物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爬坡沙丘沉积物以极细砂和细砂为主,细砂的爬升能力最强,从河漫滩至谷坡,粒径变粗,分选变好;坡中上部受“风影效应”的影响,坡上部沉积物粒径偏粗,具有明显的风成特点。2)不同地貌部位沉积物的化学元素差异较小,常量元素以SiO_2、Al_2O_3、CaO和Fe_2O_3为主,微量元素主要集中于河漫滩中。物源和风力分选是造成沉积物粒度、化学元素空间差异的关键。3)多石在沟爬坡沙丘是在干冷的气候条件下形成,受木格滩沙漠侵袭和阶地面古风成砂就地起沙的影响,沉积物在坡麓地带下落、爬升往复交替,与河道沙丘共同构成多石在沟独特的地貌类型。
2022年05期 v.36;No.285 7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327 ] |[引用频次:1 ] - 田庆春;郝晓龙;韩军青;石小静;尹佳男;
以临汾盆地黄土为研究对象,对其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选取黄土剖面中Li、Cr、Zn、Mn、Ge、Ga、Co、Rb和Sr 9种微量元素并结合黄土磁化率、色度及平均粒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Li、Zn、Mn、Ge、Ga、Co、Rb在古土壤层和弱古土壤层(S_1、L_1S_1)含量高,在黄土层(L_1L_1)含量较低,微量元素动态特征与磁化率、色度等指标反映的气候变化一致,在古土壤形成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成壤作用强,期间冷暖波动频繁;黄土堆积时期气候干冷,降水较少,成壤作用较弱;弱古土壤形成时期气候稍有回暖的气候变化记录;黄土-古土壤中Rb/Sr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比磁化率和色度更加明显,可作为临汾盆地气候变化替代指标。
2022年05期 v.36;No.285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435 ] |[引用频次:3 ] - 徐红枫;王妍;苏倩;黎舟;贾玉洁;
为揭示云南省近30年石漠化治理工程下石漠化演变趋势与驱动因子。以典型岩溶大省云南省境内的52个典型石漠化县作为研究区,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和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分析其1990-2020年石漠化时空演变及驱动因子。结果如下:1990-2020年间,石漠化总体是动态改善趋势,截止2020年云南省无石漠化土地面积共计增加28776.03km~2,主要转移方向为潜在向无石漠化转变面积12126.54km~2,轻度向潜在石漠化转变面积11260.97km~2,其次转变幅度较大的为轻度转变为无石漠化、中度转变为轻度石漠化,转化面积分别为8461.99km~2和8416.43km~2,在空间上石漠敏感度等级总体呈现好转趋势,好转面积为56044.90km~2,恶化面积23231.40km~2。出现恶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维西傈傈族自治县、德钦县、香格里拉县、罗平县、开远市和蒙自县等县。人口密度(q=0.29)、GDP(q=0.19)和年均降水(q=0.11)是研究区石漠化形成的主要驱动因子,多因子交互下年均降水和人口密度(q=0.37)、GDP和人口密度(q=0.35)与坡度与人口密度(q=0.32)这三对组合贡献最大。结果表明人活动和气候变化是驱动石漠化演变的主要原因,后续应加大封山育林与植树造林等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力度,扩大石漠化治理成果。
2022年05期 v.36;No.285 9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902 ] |[引用频次:3 ] - 张敏;董少刚;张文琦;马铭言;赵镇;
文中基于地下水系统理论并结合piper三线图、矿物饱和指数、离子比例系数等水文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红碱淖流域水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湖水与地下水呈现碱性或弱碱性。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是HCO_3-Ca型,湖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是Cl-Na型。沿地下水流动路径,控制其水化学组分的作用由溶滤作用逐渐转向蒸发浓缩作用。2)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形成主要受水岩相互作用以及阳离子交换作用的控制;碳酸盐、硫酸盐、硅酸盐和岩盐等矿物的风化溶解是地下水水化学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3)长时间的蒸发浓缩作用以及高钠低钙偏碱性的环境,是形成高氟湖水的主要原因。
2022年05期 v.36;No.285 10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444 ] |[引用频次:2 ] - 边慧芹;王雪梅;
土壤盐分的遥感反演对干旱区绿洲土壤盐渍化动态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7和2019年的Landsat ETM/OLI影像与实地调查数据,采用特征空间、多元逐步回归与偏最小二乘回归对新疆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耕层土壤盐分进行空间反演。结果表明:光谱指数的非线性数学变换将有助于提高反演模型的估测精度,对土壤盐分具有表征作用;与特征空间和多元逐步回归模型相比,综合植被指数与盐分指数优化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对土壤盐分具有更高的估测精度和较强的稳定性;2007-2019年间,非盐渍地以年均1.346%的增长速率沿绿洲边缘向外围扩张,受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度及重度盐渍地下降速率较快,面积占比分别由19.774%和12.991%降低至16.811%和11.231%。研究区土壤盐渍化现象虽有好转,但仍是威胁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
2022年05期 v.36;No.285 110-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515 ] |[引用频次:3 ] - 董超凡;林城;张吾渝;孙翔龙;黄雨灵;
热参数和力学性质是土体灾害防治的重要指标。为揭示新型改良材料木质素纤维对于黄土改良可行性、热学及力学性质的影响。在常温条件下,开展不同干密度和掺量的室内试验和微观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木质素纤维能够有效的提高改良黄土强度;改良黄土的导热系数、热扩散率和比热均随干密度的增加而升高,随掺量的增加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在掺量为5%时,改良黄土对热量变化的敏感性较低且试样的强度达到最大值。试验结果将为黄土改良及热工计算提供参考依据。
2022年05期 v.36;No.285 119-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367 ] |[引用频次:2 ] - 夏冬冬;
利用彰武县气象局本站观测的常规气象要素资料,结合2007~2020年的大气降尘量数据,对彰武县大气降尘变化规律及其气象影响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尘量总体呈M型逐年增加,但趋势不明显;春季降尘量占全年总量的76.7%,与其他季节存在显著差异,其中4月降尘量占全年降尘总量41.4%。降尘量主要与风沙扬尘天气日数、风向风速、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相关,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得到最优线性回归方程,通过其回归系数的相对贡献率发现彰武县降尘量主要受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的影响。
2022年05期 v.36;No.285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300 ] |[引用频次:2 ] - 才琪;周泽峰;王旭;付宇辰;李岩;
文中选择受生物灾害威胁较重区域,获取到818份林农数据,分析在生物灾害发生时林农的防控成效及区域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成效值在0-1之间,林农防控成效为0.602。2)东部地区成效优于西部,倾向得分匹配后,东部和西部成效差距有所减少。3)林农对防控现状较满意,但生态化及社会化意识较弱。需要通过政府组织-社会化拉动-林农参与的综合防控方式,制定区域差异性的扶持政策,缓解因生物灾害造成的林木经济及生态价值损失。
2022年05期 v.36;No.285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0 ] - 王玉祥;杜雨;陈映霞;伊丽姆努尔·麦麦提阿卜拉;张博;
试验以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为材料,以盐湖水、NaCl、NaCl+NaHCO_3(摩尔比1:1)为盐胁迫因子,分别设置5个不同的电导率(EC)值浓度(5、10、15、20、25ms/cm),以蒸馏水作为对照,研究其对无芒雀麦种子萌发及苗期生长的影响,以期为无芒雀麦种子耐盐性评价和耐盐性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乌苏1号(Bromus inermisWusu No.1)与XJBI02的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芽长均与EC浓度呈负相关;在EC值分别为20、25ms/cm的NaCl+NaHCO_3胁迫下,两种材料均不能发芽,且在EC15时发芽率均小于15%。相同EC值条件下,不同盐溶液对无芒雀麦种子萌发的影响大小为:盐湖水<NaCl <NaCl+NaHCO_3。萌发后期,随着EC值的增加,无芒雀麦幼苗的丙二醛含量在不同盐胁迫下呈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呈下降趋势,脯氨酸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盐处理液不同,其变化的幅度和拐点不同。盐湖水对种子萌发及后期生长的伤害程度最小,而NaCl+NaHCO_3最大。依托隶属函数法比较,各处理的受盐害程度由小到大依次为:盐湖水&乌苏1号、 NaCl&乌苏1号、盐湖水&XJBI02、 NaCl&XJBI02、NaCl+NaHCO_3&乌苏1号、NaCl+NaHCO_3&XJBI02。
2022年05期 v.36;No.285 139-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802 ] |[引用频次:6 ] - 王艺臻;丁国栋;崔欣然;于明含;张琳琳;
为了探究油沙豆生长和光合生理过程对盐、碱复合胁迫的响应,文中以油沙豆植株为材料进行盐碱交叉胁迫的盆栽控制试验,在中性(pH≈7)和碱性(pH>8)背景下分别设置50、100、150、200、250mmol/L五个盐浓度梯度以模拟不同盐碱环境,另设置无盐碱胁迫处理作为空白对照,测定各盐碱胁迫处理下油沙豆的生长指标、光合生理参数以及叶片光合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低于100mmol/L的盐浓度胁迫对油沙豆生长和生物量指标无显著影响,即油沙豆对于盐碱环境具有一定耐受性。2)盐浓度低于150mmol/L时,植株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与对照组相比有所增大;盐浓度超过150mmol/L时,Pn、Tr显著降低,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和气孔导度(Gs)无显著变化,此时非气孔限制是影响光合同化能力的主要原因。3)盐浓度低于200mmol/L时,随着盐浓度的升高,叶片PEP羧化酶和抗氧化酶POD活性均逐渐增大,盐浓度超过200mmol/L时,两种酶活性均显著降低;碱性环境下酶活性低于中性环境。4)盐、碱胁迫对油沙豆生长和光合生理过程具有交互效应。低盐浓度下,碱性环境缓解了盐胁迫的影响;高盐浓度下,碱性环境加剧了盐胁迫对油沙豆各生理过程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为油沙豆在我国北方盐碱地的引种栽培和管理调控提供实践支撑。
2022年05期 v.36;No.285 146-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769 ] |[引用频次:3 ] - 卢晓霞;张卫青;王海茹;于红博;万志强;
以内蒙古阿巴嘎旗典型草原为研究区,在长期轻度、中度和重度放牧3个放牧草场采集0-30cm深度土壤样品,并以禁牧17a的草场样品为对照,通过实验室测试并分析2010和2016-2021年土壤速效磷和全磷含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年份的土壤速效磷含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土壤全磷含量不随放牧强度变化。相关分析显示,放牧强度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全磷无显著相关性。可见,重度放牧不利于土壤速效磷的积累。
2022年05期 v.36;No.285 153-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866 ] |[引用频次:1 ] - 韩晋仙;李二玲;
为探究山西省旱作农作物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山西省寿阳县14个乡镇的玉米籽粒进行采样调查,采用靶标危害系数法对研究区玉米籽粒重金属(As、Cr、Ni、Cd、Cu、Zn、Pb、Hg)对儿童和成人的摄食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玉米籽粒中各重金属平均含量均未超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等评价标准限值。玉米籽粒中8种重金属对儿童和成人的单一靶标危害指数(HQ)均小于1,且儿童和成人的重金属复合靶标指数(HI)亦均小于1,说明当地玉米质量良好,居民可放心食用,但摄食当地玉米带来的健康风险中儿童高于成人,北部乡镇高于中、南部乡镇。在调查的8种重金属元素中,成人和儿童都是以Cr的靶标危害指数最大且在复合靶标危害指数中贡献最大,其次是Zn和Cu。
2022年05期 v.36;No.285 160-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8 ] |[引用频次:3 ] - 高万林;曾新德;王承勋;邱作金;张晓丽;张杰;贾斌斌;
通过野外调查并查阅文献资料,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陆栖野生脊椎动物180种,隶属4纲28目63科115属。按区系划分,广布种88种,古北界91种,东洋界只有1种。分布型有10种,以北方类群为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1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30种。中国林蛙、白尾地鸦和荒漠沙蜥为中国特有种。G-F指数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鸟类相对丰富,哺乳类次之,两栖爬行类最低。动物区系以蒙新区特点为主。
2022年05期 v.36;No.285 16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246 ] |[引用频次:1 ] - 先露露;董智;李红丽;窦晓慧;刘超;刘冰倩;贾丰源;
为探究印度梨形孢和高丹草在镉胁迫下的响应机制,以高粱与苏丹草杂交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高丹草(Sorghum hybrid sudangrass)为实验材料,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不同浓度Cd胁迫(0、5、10、30、50、100mg/L)下接种印度梨形孢(Piriformospora indica,简称P)对高丹草生长状况、光合参数、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接种P菌能够促进高丹草生物量的积累,缓解叶片发黄现象,改善生长状况。2)接种P菌能有效降低镉对叶肉细胞的损害,改善高丹草的光合作用,提高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3)接种P菌提高了高丹草在镉胁迫下的抗性生理指标。接菌提高了高丹草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以及酶活性,降低了丙二醛含量。综上,印度梨形孢能够有效降低镉对高丹草生长的抑制作用和毒性损伤。
2022年05期 v.36;No.285 171-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7 ] |[引用频次:5 ] - 王国权;王欣;王金伟;徐晓文;
滑雪旅游是冰雪产业的核心引擎和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阶段我国滑雪旅游发展存在群众参与面不广、滑雪人群转化率低等不足,不利于冰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洞悉城市居民参与滑雪旅游的制约因素和决策心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2022年冬奥会举办城市——北京市为例,从滑雪出游限制、协商策略、目的地形象感知与行为意向之间的影响关系出发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对城市居民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滑雪出游限制、协商策略、目的地形象感知、行为意向之间存在一定的影响关系。2)滑雪目的地情感形象在滑雪出游限制对行为意向的影响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3)滑雪经历在“滑雪出游限制→协商策略”影响路径上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和深化滑雪旅游的理论研究,同时可为政府部门和滑雪旅游目的地精准营销提供实践启示。
2022年05期 v.36;No.285 17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1706 ] |[引用频次:5 ] - 田磊;孙凤芝;张淑娴;
以黄河流域90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计量地理及人文地理解析方法,分析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省际数量、类型分布差异较大,总体呈现聚集型分布,不同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类型差异明显。2)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及不同类别都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分布状态。3)社会经济是影响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首要因素,其次是自然地理,最后是政策环境要素。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文化、气候、河流是影响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主要因素。
2022年05期 v.36;No.285 186-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 ] |[下载次数:2417 ] |[引用频次:10 ] - 潘鹤思;孙先民;
森林旅游企业亲环境意愿探究有利于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助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将计划行为理论(TPB)和规范激活模型(NAM)相结合,运用东北三省421份微观企业调研数据和双栏模型(DHM)开展实证检验,从企业理性和管理者环境伦理两个方面共同解释森林旅游企业亲环境意愿。结果表明:1)59.02%的受访森林旅游企业有亲环境参与意愿,但大多数企业选择的参与水平较低。2)亲环境规划、管理者生态理念、行业协会、消费者、政策支持和社会网络对森林旅游企业亲环境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3)环境领导力、政府、行业协会和同行企业对参与水平有显著影响。以上研究结论为我国森林旅游企业亲环境意愿及行为推进提供理论参考和管理启示。
2022年05期 v.36;No.285 193-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1584 ] |[引用频次:6 ] - 苏卉;康文婧;
运用季节集中度指数、变差异系数、Moran′s I指数等方法,基于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1~2020年的百度搜索指数,研究景区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景区网络关注度在2011~2020年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不同月份呈“M”型波动变化态势,节假日“前兆”效应显著。2)网络关注度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依次递减的态势,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3)宏观层面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对景区网络关注度产生一定影响,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红色旅游信息化指数、居民生活水平等7项因素对网络关注度存在显著影响。研究进而提出应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的红色旅游产品提升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2022年05期 v.36;No.285 200-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2268 ] |[引用频次:6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