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霞;陶亚萍;曹宝明;
科学评估中国粮食产后损失,识别粮食产后系统中的关键损失点是有效促进节粮减损的重要前提。立足于中国粮食产后流通实际,采用物质流测算方法设计中国粮食产后综合损失测算方法体系,利用省级粮食产后损失调查数据库,对我国粮食产后综合损失情况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粮食产后综合损失率为15.28%。粮食产后损失关键损失点主要在于:从品种特征来看,稻谷产后损失率最高;从模式特征来看,农村流通模式损失率高于城市流通模式;从区域特征来看,主要集中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从环节特征来看,主要集中在收获、农户储粮和大米加工环节。
2022年06期 v.36;No.286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1161 ] |[引用频次:5 ] - 胡西武;耿强艳;尹国泰;
可持续脱贫能力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基本条件。文中以三江源国家公园属地四县12乡53村780户牧民为研究样本,基于2020年抽样调查数据,构建可持续脱贫能力评价体系并进行测度,运用障碍度模型和回归模型,分析其内外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三江源国家公园原住民可持续脱贫能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均值为0.421),澜沧江源园区平均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园区(Fisher检验值为9.431,P值为0.048)。2)从内部作用机制看,可持续脱贫能力阻滞因素主要是持续增收能力和资产积累能力(障碍度均为29.89%)等两种能力,以及草场承包面积、掌握实用技术人员占比、到县城的距离和参加合作社个数等四个因子(障碍度均超过5%)。3)从外部作用机制看,在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下,可持续脱贫能力对收入差距起到显著促进作用,控制环境约束和产业结构后其促进作用显著减弱;政府治理对可持续脱贫能力与收入差距关系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
2022年06期 v.36;No.286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1216 ] |[引用频次:4 ] - 罗万云;戎铭倩;王福博;胡雪;孙慧;
伴随中国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相对贫困问题愈发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论文从可持续生计视角出发构建了相对贫困指标体系,运用A-F法和二元Probit模型对和田市相对贫困状况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从单维贫困测度结果来看,相对贫困户“拥有生产工具数量”、“拥有牲畜数量”、“是否加入合作社”、“是否贷款”等指标的被剥夺发生率分别为96.77%、89.86%、83.41%、85.71%,“劳动力负担人口”、“户主受教育水平”、“户主健康状况”等剥夺程度相对较轻。2)随着贫困临界值K的上升,和田市“多维贫困指数”与“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平均剥夺份额”呈上升趋势。3)生计资本在不同K值下的平均贡献率排序为:金融资本(30.82%)>自然资本(20.82%)>物质资本(18.41%)>人力资本(17.03%)>社会资本(12.92%)。4)生计资本中13个指标对农户相对贫困具有显著影响。和田市未来制定减贫政策的出发点需从原有的基本生存目标过渡到相对贫困群体可行能力所需的物质资本、金融资本、自然资本的再造。
2022年06期 v.36;No.286 1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1686 ] |[引用频次:10 ] - 段小红;魏瑞兄;王明珠;
为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优化农户生计模式,促进六盘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文中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EA),以古浪县、靖远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农户为研究对象,对六盘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生计模式变迁状况进行研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选择不同生计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搬迁后农户的生计来源向多元化发展,生计模式逐渐由纯农型和农主型向非农主型和非农型转型。2)政策环境和土地农用资源对纯农型和农主型农户生计模式选择的影响较大,其中邻里关系、政策贷款获得难易程度及种养殖棚数量对纯农型农户具有显著影响;而农用机械数量和参与村集体事务的次数对农主型农户具有显著影响。劳动力比例和年龄、受教育程度、技能培训次数等人力资本状况及附近产业基地的数量和吸附劳动力的能力等产业状况对非农主型和非农型农户生计模式的选择具有显著影响。
2022年06期 v.36;No.286 2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1434 ] |[引用频次:8 ] - 曹铁毅;周佳宁;邹伟;
持续推动化肥减量增效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而土地托管的发展为实现化肥投入减量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文中基于江苏省526户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深入分析了土地托管的化肥减量效应、具体作用路径以及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1)土地托管对于降低水稻种植户的亩均化肥投入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即土地托管能够促进化肥减量。2)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发现,土地托管主要通过机械替代和技术引进两条路径实现化肥减量化。3)异质性分析表明,土地托管可以显著降低年轻农户、受教育程度较高农户以及规模户的化肥投入,而对人力资本水平较低农户以及小农户的化肥减量未能发挥作用。
2022年06期 v.36;No.286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1422 ] |[引用频次:10 ] - 张月;王凤;
以2016-2019年全国126个资源型城市数据,采用准自然实验的研究方法,检验了环保税开征对资源型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1)环保税开征显著抑制资源型城市PM_(10)、SO_2和CO排放,但是整体空气质量未达到预期治理效果。2)环保税率影响资源型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效果,高税率发挥的治污效应明显优于低税率,高税率能够抑制更多的细分大气污染物排放,包括PM_(10)、SO_2、CO和NO_2。3)环保税对资源型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效果存在异质性。其对资源成熟型和资源再生型城市的PM_(2.5)、PM_(10)、SO_2和CO有显著的降污减排作用,而对资源衰竭型和资源成长型城市未能产生明显治理效果。
2022年06期 v.36;No.286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下载次数:2229 ] |[引用频次:15 ] - 罗雨森;吴超;路正南;
文章以2016年河北省水资源税改革试点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合成控制法讨论了水资源税试点政策对农业用水量和用水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1)水资源税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河北省农业用水量,且节水效应逐年增强。2)水资源税试点政策对河北省农业用水强度的影响具有时滞性,仅在2020年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因此,政府应合理设置税率与免税限额,加大对农业节水技术研发与应用的奖励,强化水资源税收政策的杠杆效应。
2022年06期 v.36;No.286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1127 ] |[引用频次:4 ] - 郭清卉;李昊;李世平;
从环境态度、环境责任感和自我效能感三个维度出发,兼顾农户异质性特征,利用陕西、山西、甘肃、安徽、江苏和山东六省1241份农户实地调查数据,采用有序probit模型、有序logit模型和层次回归法对影响粮食种植户和蔬菜种植户亲环境行为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同时考察了社会规范在农户心理因素影响其亲环境行为实施过程中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两类种植户的环境态度、环境责任感和自我效能感均促进了农户亲环境行为。2)描述性社会规范和命令性社会规范在环境责任感和自我效能感影响农户亲环境行为的过程中有稳定的正向调节作用,在环境态度影响农户亲环境行为的过程中无调节效应。据此提出,应增强农户的环境态度,强化农户环境责任感、自我效能感和对亲环境行为的社会规范感知。
2022年06期 v.36;No.286 5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1730 ] |[引用频次:9 ] - 吴强;张园园;张明月;
依据IPCC系数法测算2001-2020年全国及31省(市)畜牧业碳排放量,并借助Moran’s I指数、Kernel密度估计与空间Markov链等分析方法,探究其时空特征与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全国畜牧业碳排放总量在波动中下降,由2001年的36886.86万吨降至2020年的30138.94万吨,降低了6747.92万吨,降幅达18.29%。2)全国畜牧业碳排放正向资源禀赋优势区富集,草原牧区和粮食主产区占居全国畜牧业碳排放的主导地位。3)全国畜牧业碳排放的空间关联性在不断增强,呈现明显的局部集聚特征,主要表现为高-高和低-低的集聚态势,碳排放分布演进过程中呈俱乐部趋同现象,形成了“高碳俱乐部”和“低碳俱乐部”。4)全国畜牧业碳排放转移过程中呈现出较强的时空依赖性,区域碳排放的转移受到原有碳排放类型与存量的限制,呈现增长惯性和路径依赖性;区域背景明显影响地区碳排放类型的转移,“高碳溢出效应”与“低碳锁定效应”并存,而且自身与“邻居”碳排放水平差距越大,空间效应越明显。
2022年06期 v.36;No.286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2425 ] |[引用频次:9 ] - 张瑞娟;包庆丰;
聚焦国有林区职工主观福祉对于进一步协调森林资源保护与林区民生的关系,实现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以内蒙古国有林区357户职工家庭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国有林区职工主观福祉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国有林区职工主观福祉得分与5分制自评的最高标准有一定的差距,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均有待于进一步提升。2)内在因素中的个体能力和家庭能力,外部因素中的公共服务满意度、生活环境、生态理性和公平性均对国有林区职工主观福祉产生显著正向作用,其中家庭能力和公平性影响最大,其次为生态理性和个体能力,最后为公共服务满意度和生活环境。基于此建议:大力发展森林生态产业,加快经济转型;实现多元主体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满足职工公共服务需求;以生态文明宣传和培训为抓手,强化生态理性;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2022年06期 v.36;No.286 7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542 ] |[引用频次:2 ] - 杨海钰;蔡文聪;赵素彦;霍学喜;
基于期望效用理论与陕西3个苹果主产县1019个苹果种植户调研数据,以早春苹果花期霜冻灾害为案例,采用曲线调节效应回归模型分析霜冻灾害严重程度对苹果种植户生产要素投入的影响机理以及农业保险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1)霜冻灾害严重程度与苹果种植户生产要素投入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随着霜冻灾害严重程度加重,其对苹果种植户的生产要素投入影响由促进效应转向抑制效应。2)农业保险对霜冻灾害严重程度与苹果种植户生产要素投入的倒U型关系产生负向调节效应,表现为曲线形态趋于平缓、拐点右移。表明农业保险具有分散、转移风险的作用,能显著提高参保苹果种植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因此,政府应加大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支持和宣传推广力度,聚焦营造具有有效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进而提升苹果种植户霜冻灾害风险应对能力。
2022年06期 v.36;No.286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1787 ] |[引用频次:5 ] - 马迎宾;黄雅茹;张景波;赵英铭;郝需婷;张帅;
通过对小胡杨不同林龄叶结构型性状和功能型性状的测定,探究叶性状与林龄的关系,为评价小胡杨在沙漠绿洲的引种表现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小胡杨叶面积、叶干重、叶干物质含量、叶长宽比、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存在显著差异,叶面积、叶干重、叶干物质含量、叶长宽比与林龄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比叶面积与小胡杨林龄之间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p<0.01),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与林龄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
2022年06期 v.36;No.286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下载次数:456 ] |[引用频次:0 ] - 李晓军;
2017年9月至2021年9月,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对酒泉市城区6个城市公园和1条穿城河流的鸟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共记录到鸟类98种,隶属于17目36科。其中,古北界鸟种16种,其余均为广布种。从居留型看,留鸟43种,夏候鸟29种,冬候鸟22种,旅鸟4种。7个调查点中,四坝海子湿地公园的鸟类多样性指数最高(4.033);除北大河外,其他公园鸟类群落的Pielou均匀性指数均普遍较高且都较为接近;四坝海子湿地公园鸟类群落的优势度指数最大(0.885)。Smith相似性指数的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园与北大河的鸟类群落相似性最低(0.031),酒泉公园和植物园的鸟类群落相似性程度最大(0.679)。同时,酒泉市鸟类的分布还呈明显的季节性动态变化,总体表现为鸟类多样性在春秋两季明显高于夏冬季;此外,春季鸟类群落的优势度指数最高(0.838);冬季鸟类群落的结构最稳定。通过4年的调查,掌握了酒泉市城区鸟类的分布现状,填补了酒泉市城市鸟类基础资料的空白,并对鸟类与环境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2022年06期 v.36;No.286 95-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546 ] |[引用频次:1 ] - 杨星晨;雷少刚;徐军;王维忠;宫传刚;赵义博;杨剑;
生物多样性指数对生物多样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生物多样性评估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基于遥感影像得到的物种分类图上,仅仅获得了物种数及物种分布信息,缺乏对生物多样性指数(如Shannon指数等)的遥感制图。而指数通常包含了更多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信息,在生物多样性评估方面可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此,文中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已有物种分类图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生物多样性指数图。文中以内蒙古宝日希勒草原为研究区,基于航空高光谱遥感影像及野外实测的植物波谱库得到物种分类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生物多样性指数的遥感制图方法,并利用地面实测值验证且与光谱异质性假说对比。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且具有在多种生态类型推广使用的潜力。因此,若有较好的物种分类结果,则可利用文中提出的方法进行生物多样性指数的遥感制图。研究可为生物多样性评估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2022年06期 v.36;No.286 105-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1294 ] |[引用频次:4 ] - 郭斌;王军有;康艾;马飞敏;陆睿琦;陈延杰;胡春元;
中国北方草原是由森林草原演化而来的,形成年龄不超过2000万年,他是新生代后期全球降温与干旱化的结果。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中新统通古尔组和上覆地层宝格达乌拉组、乌兰察布市化德盆地晚第三纪沉积以及中国北方广泛出现的三趾马化石和同时代孢粉分析结果证明了这一点。第四纪以来,中国北方草原也在多期多次的冷暖干湿交替气候中波动发展。以晚更新世大理冰期为代表的盛冰期除大兴安岭及东北平原为苔原外,整个内蒙古高原为冷荒漠景观,草原及草原动物群南下占据华北平原、黄海大陆架甚至抵达淮河以南,这是中国草原面积最大的时期。以全新世大暖期为代表的温暖期,内蒙古森林草原的北界比今天北移3-5个纬度,典型草原的西界比今天西移300-500km。最近3000年来,内蒙古草原的类型和不同类型草原之间的界限基本是稳定的。总体上看,内蒙古草原的变迁主要还是气候变化特别是气候干湿变化的结果。
2022年06期 v.36;No.286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402 ] |[引用频次:1 ] - 李璠;颜亮东;赵梦凡;张娟;
降水是影响土壤水分的直接因素,对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工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采用烘干法测定2003-2018年4-10月每隔10天土壤重量含水量,并结合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三江源地区降水量级和降水频次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与降水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三段式,4月上旬至7月上旬,降水量级增加,无降水日数减少,土壤水分增加,7月中旬至8月中旬,降水平稳变化,土壤水分减少,8月下旬至10月下旬,降水量级减少,无降水日数增加,土壤水分增加。对不同深度土壤水分而言,降水量每增加1mm, 10cm土壤重量含水率增加0.47%,随着土层加深,增速逐渐变大,20cm和30cm的增加速率分别为0.46%/mm、0.41%/mm,无降水日数每增加1d, 10cm土壤重量含水率减小3.8%,随着土层加深,减速逐渐变小,20cm和30cm的减小速率分别3.3%/d、2.3%/d,对不同时段而言,降水在5月下旬至8月下旬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表现为显著相关性(P<0.01),对不同地区而言,降水对高寒草原栗钙土土壤水分的影响大于高寒草甸的其他类型土壤,且对低海拔地区土壤水分的影响大于高海拔地区。摸清降水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科学指导三江源地区生态工程工作意义重大。
2022年06期 v.36;No.286 12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583 ] |[引用频次:1 ] - 孟圆悦;闫增峰;王江丽;倪平安;刘叶;
太阳辐射是引起文物表面温度变化最主要的外扰因素。文中对龙门石窟大卢舍那像龛太阳辐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造像表面太阳辐射总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受窟龛朝向影响,窟龛北壁太阳辐射年总量大于正壁和南壁,且差异明显。2)与太阳活动轨迹季节性波动相关,南壁和正壁造像表面全年太阳辐射月总量呈单峰值变化,6月达到峰值;北壁呈多峰值波动变化,4、9、12月达到峰值,6月出现谷值。3)南壁和正壁文物太阳辐射强度随造像高度增大而增大,北壁出现反常。窟内文物病害类型与其所处朝向、所在高度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高度关联。文物风化裂隙的形成与太阳辐射的季节性波动相吻合,而低温高湿环境中苔藓植物覆盖与太阳辐射接收量的朝向差异相对应。文中研究可为改善文物赋存环境及制定预防性保护措施提供科学支撑。
2022年06期 v.36;No.286 129-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446 ] |[引用频次:3 ] - 马慧榕;肖锋军;董治宝;南维鸽;胡光印;陈颢;
应用GIS与RS技术对青海省共和县沙漠化土地进行时空变化监测并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共和县近20年沙漠化土地总面积先增后减,共减少285.43km~2。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于共和县沙漠化。近20年青海湖年平均水位变化以2004年为转折点先减后增,2000-2015年水位变化对共和县境内青海湖东沿岸沙漠化无明显影响,2015-2020年水位快速上升淹没沿岸0.82km~2重度沙漠化土地。2010-2020年青海湖湖东克土沙区防沙治沙试验区局部极重度沙漠化土地转变为中度和轻度沙漠化,人为措施效果显著。共和盆地沙区,光伏发电基地区域潜在沙漠化土地减少,其东南方向部分极重度和重度沙漠化土地转化为重度和中度。在封禁保护区、草方格及防风固沙植被的影响下,龙羊峡水库西北岸局部重度和中度沙漠化土地转变为中度和轻度,小面积极重度沙漠化土地转化为中度,塔拉滩以北部分重度和轻度沙漠化土地等级降低为轻度和潜在。
2022年06期 v.36;No.286 139-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876 ] |[引用频次:2 ] - 任利广;马维伟;李广;李杰;
为探讨甘肃省农牧交错带土地沙化的变化规律,选择植被覆盖度、干燥度指数、≥6m/s起沙风天数、土壤质地4个因子,基于ArcGIS开展了甘肃省农牧交错带4个典型区域(青藏高原东缘高寒区、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区、陇中黄土丘陵区)2001~2018年土地沙化敏感性时空分布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1)甘肃省农牧交错带干燥度指数、≥6m/s起沙风天数以低敏感和不敏感等级为主,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植被覆盖度以中敏感等级和不敏感等级为主,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在空间上由西向东的递增。2)农牧交错带土地沙化敏感等级随时间呈下降趋势,由高、中敏感等级下降至低、不敏感等级;高、中度易起沙尘地区逐渐过渡为不易起沙尘地区。高、中敏感等级的面积呈下降趋势,低、不敏感等级的面积呈上升趋势。
2022年06期 v.36;No.286 149-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933 ] |[引用频次:1 ] - 潘大东;林永崇;
罗布泊雅丹形态多为定性研究,遥感技术为该区雅丹形态定量研究创造了条件。文中利用Google Earth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测量罗布泊4个区域共1200个雅丹单体的长度、宽度和走向,并计算长宽比值(R值)。结果显示:罗布泊雅丹以流线型为主,长度均值96.67m, 82.5%集中在0~150m;宽度均值22.33m, 79.5%集中在5~35 m;走向平均北24°东,70%分布于北5°东~北25°东。长与宽之间呈强相关性(R~2=0.717)。各分区雅丹形态存在差异,龙城、陷车泉和白龙堆雅丹大小和走向基本一致,楼兰雅丹个体最小且走向更偏NE~SW。R值91.25%集中在3~6,均值4.23,接近风洞试验结果4.0,表明罗布泊各个时期发育的雅丹遵循R值4:1的规律,反映风动力是罗布泊雅丹发育的主要动力,塑造了区域雅丹的基本形态。该研究对区域雅丹的形态特征、发育机制和旅游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06期 v.36;No.286 157-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657 ] |[引用频次:0 ] - 王海茹;张卫青;卢晓霞;赵利萌;徐新影;于慧;田乾;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草原为研究区,分析了围栏禁牧(17a)、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对土壤团聚体粒径组成及土壤团聚体机械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各放牧草场中,粒径>0.25mm的土壤大团聚体含量(70%-95%)远高于<0.25mm的微团聚体含量,而且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大团聚体含量呈递减趋势。2)在0-50cm各土层中,中度放牧草场的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高于其它放牧强度草场,有利于维持土壤大团聚体稳定性;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D)则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重牧草场的分形维数达到最大,说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差;中牧草场粒径>1mm土壤团聚体含量与团聚体稳定性之间显著相关。因此,从土壤结构角度而言,中度放牧是内蒙古典型草原适宜的放牧强度。
2022年06期 v.36;No.286 164-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858 ] |[引用频次:2 ] - 张博涵;超乐萌;吕世杰;屈志强;倪芳芳;李治国;
家畜放牧可使土壤表面更易受强风吹蚀,并带走大量养分,导致土壤贫瘠化。文中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在长期梯度放牧试验和风蚀监测实验平台上,通过对2020年5~10月生长季风沙通量及其养分含量、通量的测定计算,探讨荒漠草原不同载畜率下近地表高度的风沙通量与风蚀物养分通量的变化特征及风沙通量与风蚀物养分通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荒漠草原生长季,1)增加载畜率会加剧土壤风蚀,集沙高度10cm、30cm处的风沙通量均显著增加。集沙高度50cm下的总风沙通量随载畜率增加表现为对照区(CK)<轻度放牧区(LG)<中度放牧区(MG)<重度放牧区(HG),轻度、中度和重度放牧区总风沙通量分别是对照区的1.13倍、1.71倍和2.45倍。2)随着载畜率的增加,10cm集沙高度处,风蚀物全碳、全氮、全硫含量平均分别降低38.9%、36.1%、51.5%,近地面高度下全硫含量流失最严重。3)风蚀物各养分通量均随载畜率增加而增多。集沙高度50cm下的全碳、全氮、全硫总通量的重度放牧区分别是对照区的1.33倍、1.41倍、1.45倍,不同载畜率下的风沙通量对全硫养分通量影响最大。综上所述,随着载畜率的增加,土壤风蚀逐渐加强,导致草原土壤养分发生流失,适度放牧可缓解草地侵蚀现象的发生,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022年06期 v.36;No.286 171-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352 ] |[引用频次:1 ] - 段钊;李珍艳;牛兵;吴延斌;
为探究孔压增速变化对黄土静态液化特性的影响,选取泾阳南塬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饱和重塑黄土进行常剪应力排水剪切(CSD)应力路径试验,研究了不同孔压增速下黄土的力学行为过程与液化临界条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黄土静态液化机理。结果表明:在孔压上升初期,试样应变增长十分缓慢,剪应力几乎不变,随着孔压的不断升高,有效应力降至临界状态,应变突然增加,剪应力也迅速降低,可将该破坏过程划分为平稳蠕动阶段和失稳剧动阶段。试样临界液化孔压比在0.48~0.66,且随着孔压增速的增加,试样所能承受的孔压越高,临界液化孔压比越大,破坏时达到的应力水平也越高。黄土液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饱水土体中局部孔压快速升高造成了不排水剪切破坏行为,在破坏过程中,由于颗粒重排和联锁结构的形成,试样会出现高-低速应变台阶现象。研究结果对于今后解决孔压变化导致的黄土滑坡力学机理有一定参考价值。
2022年06期 v.36;No.286 179-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333 ] |[引用频次:1 ] - 杨子晋;董智;李红丽;刘超;秦韵涵;张晨旭;刘红晓;
为探究液态环保抑尘剂对生产建设项目内临时堆土坡面水土流失防治效益,为抑尘剂生产实践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临时堆土水土流失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材料。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临时堆土常见坡度(20°、30°),“尘克”液态环保抑尘剂不同喷施浓度(0、1/100、1/75、1/50)下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结果表明:施加抑尘剂后具有明显的减沙作用(9.24%-76.33%),但增强了坡面径流(7.41%-30.19%)。相较于坡度,抑尘剂浓度是影响临时堆土产流、产沙速率的首要因素。抑尘剂浓度显著影响降低初始产流时间、产沙速率、产沙量,显著增强流速、产流速率、产流量。在三种抑尘剂浓度配比中,1/75配比抑尘剂能显著降低坡面侵蚀程度,是临时堆土坡面水土流失防治的最优化配比。
2022年06期 v.36;No.286 187-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239 ] |[引用频次:1 ] - 刘函如;冯进平;刘洪光;
为探究周期性冬灌对长期膜下滴灌棉田盐分变化及棉花成活率和产量的影响规律,以长期膜下滴灌结合非生育期周期性冬灌模式的农田为例,监测棉田全生育期及非生育期盐分含量、棉苗成活率和棉花产量。研究结果表明:周期性冬灌对盐分淋洗效果明显,继续耕作盐分会有小幅度上升;该模式应用7a后,土壤盐含量基本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内。2008年0~150cm观测层盐分质量分数为10~65g/kg,至2019年4次冬灌后下降到了3g/kg以下。周期性冬灌后0~20cm返盐最为明显,次年继续耕作至收获时返盐率均>40%。棉花成活率和产量成正比,且冬灌对其影响显著,2019年成活率和产量最高分别可达94.3%和7216.8kg/hm~2。采用该模式应用4年后,棉田成活率>60%,农田收支比大于1%。文中旨在探明周期性冬灌的条件下盐分长期变化规律,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盐碱地开发和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2022年06期 v.36;No.286 194-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280 ] |[引用频次:3 ] - 王公为;王一丁;乌铁红;
景观社会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使网红村成为热门乡村旅游地。基于景观社会理论,以呼和浩特恼包村为例,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网红村的乡村性表征、生产和重构过程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作为网红村,恼包村的乡村性表征体现在后生产主义、乡村文化表象化、乡村意象混合化和村民生计旅游化等方面。2)在景观社会背景下,恼包村的物理、文化和社会空间发生了深层次的结构性生产,乡村景区化、景观与文化形神不一、邻里与权力关系重构使得传统的乡村性发生流变与消解。3)地方性要素、结构变动、主体行动和媒介影响分别构成了乡村性再生产的内在条件、外部机遇、主导性力量和诱发因素,各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网红村乡村性的变迁与重构。
2022年06期 v.36;No.286 202-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1888 ] |[引用频次:2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