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倩娜;姚娟;唐洪松;熊长江;
提高棉花低碳生产率对实现双碳目标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利用非期望超效率SBM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揭示2010~2019年新疆棉花低碳生产率水平、区域差异和动态演进特征。研究表明:1)新疆棉花低碳生产率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南疆地区棉花低碳生产率高于东疆地区和北疆地区。2)区域总体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南疆区域内差异大于北疆和东疆地区,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最大,尤其是南疆-北疆地区间差异最为显著。3)北疆地区内部低碳生产率差异增大,南疆地区和东疆地区棉花低碳生产率差异逐渐缩小推动新疆整体差异缩小,但各区域内依然存在极化现象和梯度效应,应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生产水平因地制宜地探索棉花低碳生产路径,推动新疆棉花产业低碳化协调发展。
2022年07期 v.36;No.287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1019 ] |[引用频次:3 ] - 张文娟;赵立娟;史俊宏;谢佩君;
以黄河中上游流域城乡居民为研究对象,构建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层面多维贫困脆弱性测度指标体系,测度并评价多维贫困脆弱性空间集聚与区域外溢性。研究表明:1)黄河中上游区域城乡居民仍属于强多维贫困脆弱性。2)具有显著正向外溢性的仅为郑州市、洛阳市和焦作市;“低-低”发展区域为阿拉善盟、中卫市、海南藏族自治州和黄南藏族自治州,此区域间的外溢性更加剧了区域内致贫因子的影响程度。其他城市为“高-低”或“低-高”发展区域,无法通过高发展区带动邻近区域提升脱贫能力。3)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必须高度重视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城乡居民的多维贫困脆弱性,特别要关注扶贫攻坚的区域空间集聚的负外溢性。
2022年07期 v.36;No.287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821 ] |[引用频次:2 ] - 康宝怡;朱明芳;
温室气体排放带来气候危机挑战人类生存,减少旅游业碳排放量是全球碳减排的关键板块之一。旅游者作为碳补偿实施主体,其支付意愿对于推进碳减排乃至低碳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文中选择国家公园这一生态脆弱空间开展研究,基于规范激活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从旅游者的后果意识、行为态度、个人规范与碳补偿支付意愿的关系出发构建研究框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旅游者的后果意识可以直接或通过行为态度和个人规范的中介作用诱发旅游者碳补偿支付意愿,同时个人规范也能很好的预测旅游者的行为态度。该研究对厘清生态旅游目的地旅游者意识、态度、规范与碳补偿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并对国家公园管理者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行为参考。
2022年07期 v.36;No.287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2325 ] |[引用频次:2 ] - 杨赫;申奥;米锋;
城市绿色空间作为最公正的公共产品,应打造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中基于天津市938份城市居民微观调查数据,运用有序Logit回归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探讨社会经济地位对特大城市居民绿色公平感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不同社会群体间存在绿色公平感知的分化,且呈现出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不断蔓延的趋势。2)社会经济地位能够显著影响居住时间较长、年龄较高社会群体的绿色公平感知,且不同居住时长与不同年龄阶段的社会群体间存在绿色公平感知的异质性。3)绿色租金溢价在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城市居民绿色公平感知的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因此,应从调控住房绿色租金溢价、调整绿色空间规划策略以及注重城市边缘区绿化改造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反“绿色绅士化”,以促进全民共享绿色福祉。
2022年07期 v.36;No.287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859 ] |[引用频次:0 ] - 王一新;薛兰兰;缑文娟;
文中基于政府奖惩机制视角,构建政府与社会资本参与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演化博弈模型,研究双方行为演化路径,分析奖惩力度与补贴额度对双方策略的影响,并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获得额外净收益是社会资本参与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的前提;政府实施动态奖惩机制比静态奖惩机制的激励效果好;政府需根据社会资本参与状况,合理确定补贴额度,加大动态奖惩力度,有助于提升社会资本参与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的积极性。
2022年07期 v.36;No.287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1262 ] |[引用频次:2 ] - 贾丽;乔光华;
文中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和规范激活理论(NAM)构建整合框架,利用内蒙古自治区501份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消费者减少食物浪费行为的决策因素。结果表明:1)高校学生日常食物浪费量平均约占总食物消费量的14.03%,且女性、无农活经历、家庭收入较高的组别浪费状况更为严重,消费者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的水平低于其他因素。2)对减少食物浪费意愿有显著影响且影响由强到弱的因素依次是个人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态度,主观规范对其影响不显著,结果意识、责任归属则通过显著影响个人规范间接影响减少食物浪费意愿。3)结果意识和个人规范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提升这两个因素会对综合模型中其他因素产生积极影响,最终有助于促进减少食物浪费意愿。
2022年07期 v.36;No.287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37 ] |[引用频次:5 ] - 司瑞石;张雪倩;
免耕技术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蓄水保墒、防治水蚀风蚀和增加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土地流转背景下农地转入户成为新型农业技术采纳的主体。基于陕西、甘肃、宁夏793户农地转入户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实证分析免耕技术采纳对转入户家庭收入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1)劳动力数量、耕地面积、连片耕作程度、组织参与能够激励农地转入户采纳免耕技术。2)与传统耕作模式相比,免耕技术促使转入户非农收入占比提高8.7%,但其对农业收入占比的作用并不明显。3)受教育程度、耕地面积、同群效应对转入户农业收入占比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受教育程度、劳动力数量、信息获取渠道、关系网络对转入户非农收入占比具有正向显著影响。4)由于免耕技术采纳引致家庭非农收入占比提高,农地转入户间的家庭收入差距将会拉大。最后提出提高免耕补贴标准、保障农地租赁合同稳定性及延长农产品价值链的对策建议。
2022年07期 v.36;No.287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849 ] |[引用频次:0 ] - 王晓焕;李桦;薛彩霞;
以有机肥为代表的农地质量保护技术能否真正实现绿色农产品优质优价、促进农户增收,是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的关键。利用925份农户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茶农有机肥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及其经济效应。研究表明:1)有机肥和化肥投入均可提高农业单产,但有机肥投入可显著提高农产品价格,而化肥投入不利于农产品价格的提升。总体来看,有机肥技术采纳可显著促进茶农增收。在使用工具变量修正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仍然稳健。2)绿色认知、网络强度以及政策满意度显著促进茶农有机肥技术采纳,而户主年龄、文化程度、离县城距离不利于有机肥施用行为。3)异质性分析表明,高技术认知、高网络强度和强市场规制组茶农有机肥技术采纳的增收效应更显著。为此,应进一步加强有机肥技术的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发挥种茶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倒逼农户绿色生产行为。
2022年07期 v.36;No.287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800 ] |[引用频次:5 ] - 王艺洁;刘国勇;刘晓虎;刘志有;
三权分置制度为促进农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和要素集聚提供了制度保障。文中基于三权分置的制度背景,探讨了农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的耦合协调发展问题,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生产要素流动与重组,促进乡村振兴有效推进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使用新疆513户农户调查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农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耦合协调水平,并分析了不同流转方式下的耦合协调性。研究结果表明:1)新疆农地流转评价指数为0.4873,劳动力转移评价指数为0.4693,耦合协调度为0.6747,处于高耦合、勉强协调等级。2)经营权流转、承包权流转及不发生地权流转三种流转方式均达到高耦合水平,仅承包权流转方式达到中级耦合协调,其余均为初级耦合协调。根据研究结论,从社会保障体系、产业发展、人力资本建设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2022年07期 v.36;No.287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706 ] |[引用频次:2 ] - 郑伟;刘帅;
从农村居民心理认知视角出发,基于辽吉黑3省960份农村居民的调研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法和分层回归法,探究农村居民绿色农业生产意愿影响因素,揭示农村居民绿色农业生产意愿提升机制。结果表明:心理认知中的政策认知和生态认知对农村居民绿色农业生产意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风险认知对农村居民绿色农业生产意愿存在显著负向影响;价值感知在政策认知、生态认知和风险认知对农村居民绿色农业生产意愿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社会互动在影响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强化农村居民对绿色农业生产的价值感知是提升绿色农业生产意愿的关键。
2022年07期 v.36;No.287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2900 ] |[引用频次:6 ] - 张晓钰;许憬秋;张雅丽;
基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难以改变,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的现实仍长期存在的问题,消除土地资源供应量决定经济发展速度的杂音,揭示土地供应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文中对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同升同降关系进行分析研究,量化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下降,我国经济发展向高质量方向转型,土地资源尾效降低趋势明显。2)土地资源弹性系数(0.15)、劳动力增长率(0.01)远低于资本弹性系数(0.41)。3)全国“十三五”较“十一五”期间尾效值降低1.469%,经济发展对土地的依赖逐步减弱。4)区域间差异较大,东中西及东北部土地资源尾效最大差异达0.56%。针对我国目前土地资源尾效现状,建议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加强节约集约利用管理、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缓解资源供需矛盾。
2022年07期 v.36;No.287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267 ] |[引用频次:0 ] - 刘庆芳;宋金平;
基础教育设施作为普及基础教育的重要载体,其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是公共服务设施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采用地理集中指数、冷热点分析、核密度分析等方法探索西藏自治区县域基础教育设施的空间分布格局,继而运用地理探测器厘清其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西藏自治区县域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主要呈现“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格局,各类基础教育设施呈现分散分布态势,阿里地区始终是各类基础教育设施数量占比最低的地区。2)基础教育设施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于藏东地区,而冷点区域主要布局于藏西地区,基础教育设施在空间上呈现出“两核一带式”布局,拉萨市成为基础教育设施的高密度核心区,次级核心区出现在日喀则市东南部,高密度核心区和次级核心区边缘地带交错相接。3)西藏自治区县域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分布更多受到多因子综合同向作用的影响,政策力度在单因子和各因子交互作用中均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发展、人口密度与居民生活水平对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布局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2022年07期 v.36;No.287 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1555 ] |[引用频次:2 ] - 董秉坤;郑陈柔雨;杨叶飞;
交通网络是反映城镇联系和结构的重要途径。文中基于内蒙古公路、铁路、航空的客运班次数据和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在对交通网络结构解析的基础上,探讨分析城镇相互作用关系,提炼城镇关联模式。结果表明:1)交通网络下的内蒙古表现为核心城市和重要节点城镇指向性。2)公路网络具备空间邻近和属地特征,局部范围呈现带状集聚模式。铁路网络以呼包银-集通线为发展轴进行延伸扩展,航空网络以呼和浩特的对外联系为主。3)各个交通网络具有小世界效应,但关键性城镇节点影响作用有限,网络化发育不完善。4)公路、铁路、航空网络下的城镇联系模式分别凝练为单核-多点分散型、轴线型、轴-辐型,显示出内蒙古内外联系的空间组织形式。研究结果为内蒙古交通体系优化和区域布局完善提供科学参考。
2022年07期 v.36;No.287 9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78 ] |[引用频次:1 ] - 乌兰;吴全;敖登高娃;贾恪;
当前,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成为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性基础工作。凉城县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一湖两海”的重要生态修复地区,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已成为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故此,文中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为研究区域,运用变异系数法、综合指标法等方法分析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3个子系统之间耦合协调性,探究凉城县资环环境本底情况。结果表明:1)从全域来看,凉城县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中部高、北部和南部低,平原高、山区丘陵低”的分布格局,空间异质性强。2)从乡镇角度来看,各乡镇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子系统耦合协调度高值区多集中于水土资源丰富、区位条件良好的鸿茅镇、六苏木镇、岱海镇、麦胡图镇和永兴镇局部,低值区集中分布在社会经济条件一般、地形复杂的蛮汉镇、曹碾满族乡和天成乡等乡镇。文中以充分融合地方特色为目标,针对性的提出适宜凉城县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要求,可为县级尺度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提供一定的借鉴。
2022年07期 v.36;No.287 10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下载次数:902 ] |[引用频次:4 ] - 杨明楠;朱亮;刘景涛;张玉玺;陈玺;周冰;
针对当前水资源评价中基流量不能反映水循环过程中全部有效水量的问题,从广义水资源的角度出发,引入经济学的乘数效应理论,探索创建了基于水循环过程的水资源效应评价模型,结合黄河上游北川河流域1970~2020年的降水、径流数据,评价了植被恢复前后典型时期内河川基流量及其在水循环过程上的广义水资源效应变化。结果表明:大规模植被恢复引起北川河流域水循环条件发生改变,基流产流能力增强,平均基流系数由1970~1980年的0.128增加至2010~2020年的0.147,更多降水参与长周期的降水-土壤水-地下水-基流的水循环过程;单位基流量(10mm)在整个循环路径上的广义水资源效应由57.80mm增加至83.91mm,增加比例为45.17%,水循环变化引起降水-基流循环路径上的广义水资源效应显著提高。
2022年07期 v.36;No.287 10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344 ] |[引用频次:3 ] - 袁媛;郑艳;
水资源脆弱性是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梳理其发展动态、重要研究领域及前沿趋势,将对后续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借鉴。文中通过文献梳理得出以下结论:1)水资源脆弱性的概念内涵由起点视角下作为系统内部属性的固有脆弱性拓展到考虑外部扰动的特殊脆弱性,再到结果视角下系统受到扰动并经过适应措施之后存在的净影响。2)水文地质条件、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了产汇流条件和水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使水资源系统偏离稳态并导致其承载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发展受限。3)评价方法包括综合指数法、函数法、情景分析法和GIS法,由于气候变化不确定性增加,将情景分析法与其他定量方法相结合成为重要趋势。4)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结果被应用于地下水资源保护、水资源适应性管理、政策措施效果评估、社会经济影响定性分析等领域。文中认为,未来应在研究理论体系和指标体系构建上强化多学科协同,进一步突出评价结果在我国重点流域水资源治理和现代城市水管理战略中的实践应用性,加强水资源脆弱性的情景模拟与适应性调控路径研究,注重对水资源脆弱性的社会经济影响的量化分析,强化水资源管理相关政策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为“十四五”期间中国重点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治理、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2022年07期 v.36;No.287 116-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979 ] |[引用频次:5 ] - 袁学圣;邢立亭;赵振华;李常锁;陈奂良;
四大泉群流量动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济南市保泉供水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基于四大泉群近60年的流量资料,采用数理统计、衰减分析等方法,探讨四大泉群流量变化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受人工开采及泉水补给量减少影响,近60年来四大泉群流量总体呈衰减趋势,基于泉流量衰减的主控因素将衰减过程分解为低变异天然(1959-1967)、低变异补给减少(1968-1980)、高变异开采(1981-2002)、中变异混合(2003-2019)四种泉流量衰减模式;泉流量在枯水期持续衰减,衰减过程可分为三个亚动态,平均衰减系数分别为0.0036(0d≤t<22d)、0.0009(22d≤t<83d)、0.0017(83d≤t<t_n),趵突泉泉域岩溶含水介质具有多级次特征,垂向上具有分带性,2010-2018年平均647.32mm降水条件下岩溶水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之间的地下水储存量为22166.67万m~3;维持枯水期泉水不断流的合理补源量为18.06万m~3/d。研究成果可为趵突泉泉域岩溶含水介质特征研究及济南市保泉供水提供定量化的科学依据。
2022年07期 v.36;No.287 126-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286 ] |[引用频次:0 ] - 马明杰;何清;杨兴华;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杨帆;霍文;周成龙;
文中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肖塘地区2009-2017年气象、沙尘天气(沙尘暴、扬沙、阵性风)强化观测试验期间风速等资料,并结合Gillette起沙估算模型,定量给出了研究区沙尘天气起沙量的贡献。结果表明:1)研究区年均沙尘暴起沙时间(116.8h)>扬沙(95.9h)>阵性风(27.3h),且季节分布显著,春季占比最大,分别占48.3%、47.9%、51.6%;夏季次之,占45.3%、41.6%、45.8%。2)2009-2017年沙尘天气起沙量总体呈波动递减趋势,递减率为0.4t/a,且沙尘暴起沙量(13.1t/km~2)>扬沙(8.2t/km~2)>阵性风(1.1t/km~2);此外,沙尘暴、扬沙、阵性风起沙量呈显著季节分布特征,春季占比最大,占51.1%,夏季次之,占45%,秋、冬季最小,仅占3.5%。3)风速对沙尘暴起沙影响最大,相关系数r为0.96,两者呈幂函数相关;其次为扬沙天气,相关系数r为0.95,两者呈正线性相关;阵性风最小,相关系数r为0.93,且均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
2022年07期 v.36;No.287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8 ] |[引用频次:2 ] - 余可心;王荣浩;王文龙;潘明九;顾晨临;伍欢;
采用野外调查及资料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研究了格尔木-拉萨±400kV直流输电工程以及青海-河南±800kV特高压直流工程输电线路水土流失问题,分析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输电线路工程建设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原则及设计原理。青藏高原输变电线路工程侵蚀环境由侵蚀动力、侵蚀对象和扰动单元3部分组成且各部分对输电线路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存在交互作用。分析了输电线路工程不同扰动地貌单元水土流失形式及关键参数,表明塔基工程区及施工临时道路区新增水土流失量超过工程总量的90%,且施工扰动后侵蚀模数较扰动前增长169%~300%。基于青藏高原冻土区输电线路工程水土保持设计存在问题,提出冻土区输电线路工程水土保持设计原则以及冻土环境下塔基生态护坡设计原理和施工道路的近自然生态修复原理。
2022年07期 v.36;No.287 139-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414 ] |[引用频次:1 ] - 张高强;聂洪峰;肖春蕾;薛皓;赵晓晴;李天祺;朱振洲;
位于浑善达克沙地东南缘的正蓝旗,常年降水量不足350mm,蒸发强烈,水分是该区域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在地下水浅埋区,地下水为植被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研究植被与地下水的相互关系,对该区生态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前人针对浑善达克沙地植被与地下水的关系研究,多是采用样方调查方法,研究某一特定物种生长分布依赖地下水的程度。文中探索在区域尺度上,地下水埋深如何影响正蓝旗植被分布特征。选用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来描述该区域植被生长状况,用统计模型的方法对该区地下水埋深和植被指数开展研究,确定了该区域植被指数对地下水埋深的依赖程度。结果表明:在地下水埋深小于1.5m,随地下水埋深增加植被覆盖度递增,这与研究区地下水浅埋区(湖岸滩地)盐碱化有关;在地下水埋深介于1.5m与8m之间时,随地下水埋深增加植被覆盖度呈指数递减;地下水埋深大于8m时,植被覆盖度随地下水埋深增加不再有大的变化,表明植被覆盖度不再受地下水影响。
2022年07期 v.36;No.287 147-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396 ] |[引用频次:1 ] - Ibrahima Fadja Bah;张定海;孙琰蕙;张晓玉;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种间关联性的研究对预测群落演替趋势和植被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南部三种类型沙丘上的优势灌木种群为研究对象,在0-20m尺度上利用空间点格局分析法,基于均质泊松模型HPP和异质泊松模型IPP,采用单变量相关函数g(r)对三种类型沙丘上的灌木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同时,基于完全随机模型CSR和先决条件模型AC,采用双变量g_(12)(r)函数研究了三种沙丘上灌木间的种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三种沙丘上的优势灌木在均质泊松模型HPP下以聚集分布为主,在剔除生境异质性后的异质泊松模型IPP下在中小尺度上以聚集分布为主,在较大尺度上以随机分布为主;2)三种沙丘上灌木的聚集强度的大小顺序为: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固定沙丘;3)三种沙丘上,大多数灌木之间的种间关联性随着空间尺度的增而减小。其中,固定沙丘上的灌木在完全随机模型CSR下在0-20m空间尺度上为负关联关系,在去除生境异质性的AC模型下以正关联关系为主;半固定沙丘上的灌木在CSR模型下在0-20m尺度上主要呈现正关联关系,在AC模型下中小尺度上为正关联关系,大尺度上趋于无关联性;流动沙丘上的灌木在CSR模型下在小尺度上主要以正关联为主,在大尺度上趋于无关联性;在AC模型下灌木之间虽也以正关联为主,但随着尺度的增加最后趋于无关联性或负关联关系。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固沙植被的演替和植被的生境适应性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022年07期 v.36;No.287 154-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291 ] |[引用频次:0 ] - 赵春彦;秦洁;贺晓慧;周冬蒙;
干旱内陆河流域由于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盐胁迫成为制约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文中以胡杨为研究对象,利用控制实验,研究了盐胁迫下胡杨的生理适应机制。结果发现,轻度盐胁迫和重度盐胁迫对胡杨株高、叶面积、冠幅、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相比于对照组,轻度盐胁迫导致胡杨株高、叶面积、冠幅、地上生物量分别减少了13.93%、19.89%、27.05%、19.62%,地下生物量增加了2.54%,重度盐胁迫导致胡杨株高、叶面积、冠幅、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分别减少了25.23%、26.53%、31.81%、29.43%、9.85%,重度盐胁迫对胡杨生长的影响显著高于轻度盐胁迫。研究还发现,胡杨会通过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激素水平来主动适应高盐环境,基本修复轻度盐胁迫造成的伤害,维持其生理活动正常进行。这是胡杨对盐胁迫的适应性导致的,是胡杨为降低胁迫危害而形成的适应机制和策略,有利于其恢复健康的生长状态。
2022年07期 v.36;No.287 166-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504 ] |[引用频次:2 ] - 袁亚楠;刘静;李诗文;张欣;胡晶华;刘泉;王丫博;
为探究根段形态对小叶锦鸡儿根土界面摩阻特性和复合体抗剪强度特性的影响,针对小叶锦鸡儿直根段、带须根根段及分叉根段进行拉拔试验和根土复合体直剪试验,研究分叉角度、须根有无对小叶锦鸡儿根土界面摩阻特性和复合体抗剪强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段形态对小叶锦鸡儿根土界面摩阻特性、复合体抗剪强度和复合体黏聚力有较大影响,根段长度相同、平均根径为1.75mm的小叶锦鸡儿根土界面拉拔阻力和复合体抗剪强度均为:分叉根段(26.52N,36.62Kpa)>带须根根段(24.74N,25.14Kpa)>直根段17.97(N,19.74Kpa);对于径级范围在1.5-2mm内的分叉根段,根土界面拉拔摩阻强度、复合体抗剪强度均随分叉夹角的减小而降低:60-90°(57.87Kpa, 36.32Kpa)>30-60°(53.44Kpa, 26.73Kpa)>0-30°(46.54Kpa, 25.14Kpa);复合体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变化规律亦然:60-90°(15.54Kpa, 22.13°)>30-60°(13.81 Kpa, 20.59°)>0-30°(12.75 Kpa, 18.86°)。须根能够提高根系固土效果,分叉角较大的根段在固土护坡效果上优于夹角较小的根段。
2022年07期 v.36;No.287 173-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410 ] |[引用频次:0 ] - 李秀;翟军团;金禧凤;杨瑞;李志军;
文中以胡杨雌、雄株为研究对象,研究同一生境条件下胡杨雌雄株枝叶形态特征随径阶和冠层高度的变化规律及雌雄差异。结果表明:胡杨雌雄株的叶面积、叶干重和叶鲜重与径阶和冠层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比叶面积、枝条长度和每枝叶片数与径阶和冠层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片厚度、枝条粗度、枝干重、每枝平均叶面积和总叶面积与冠层高度呈显著正相关,随径阶和冠层高度的增加雌雄株均表现出更加明显的耐旱性特征。同一径阶下雄株的叶面积、叶片厚度及每枝总叶面积显著大于雌株;同一冠层高度下雄株的叶面积、比叶面积、每枝平均叶面积和总叶面积显著大于雌株,枝条长度显著小于雌株,表明雄株具有较强的资源获取、储存养分及防御能力。总之,随径阶和冠层高度的增加雌雄株均表现出当年生枝短而粗,且叶片大而厚、叶片数和比叶面积减小等有利于提高对资源的获取、利用及减少蒸腾失水的防御型策略,但雄株可能具有更强的适应干旱环境的能力。这可为雌雄株的资源分配模式的不同提供理论支撑。
2022年07期 v.36;No.287 180-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326 ] |[引用频次:2 ] - 胡炜霞;张玉芳;
研究旅游效率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文中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对象,以其5省的63个地市为分析单元,采用DEA-BCC模型和DEA-Malmquist指数对旅游效率进行综合测度,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受限因变量Tob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对黄河中下游地区旅游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及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2010-2019年黄河中下游地区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处于中等效率水平,空间上呈现中间高两侧低的分布特征。2019年黄河中下游地区各地级市规模报酬中呈现减少趋势的地市共25个、保持不变趋势的地市14个、呈现增加趋势的24个。2)2010-2019年黄河中下游地区旅游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以年均11.3%的速度上升,地区旅游产业集约化程度逐渐提升。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保持正向增长的主要原因。3)黄河中下游地区旅游效率主要受旅游产业结构、旅游服务水平的正向影响,受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的负向影响。
2022年07期 v.36;No.287 187-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1391 ] |[引用频次:7 ] - 党晓宏;李小乐;刘静;蒙仲举;柏胜宏;翟波;刘博;
经对文献统计和梳理,分析了中国沙漠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并将其划分为初期探索时期(1982—2006年)及快速发展时期(2006—至今)两个阶段。我国沙漠资源开发模式分为国家发展规划带动开发、特色资源带动开发、文化遗址带动开的3种模式;利用模式分为风景观光、体育竞技、研学科考及工程建设4种模式。但开发与利用中仍存在资源利用率低、基础设置配置不合理、缺少区域特色、缺乏科技创新及可持续性差等问题。结合前人经验认为应充分挖掘和运用自然资源、民俗文化及历史遗址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并刺激旅游业再次反馈于沙漠产业集群,实现跨产业互馈合作模式;在开发与利用中注重与国家发展政策的结合;提高未利用沙漠旅游资源的最大限度开发利用并注重空间地域差异性;拓展创新项目应注意高新科技的投入。坚决避免先发展再治理的路线,严格坚守生态红线,在实现沙区自然资源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生态和文化效益,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业的紧密结合,创造沙漠生态新景观。
2022年07期 v.36;No.287 194-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989 ] |[引用频次:2 ] - 汪小倩;路幸福;
传统文化研学旅行作为促进文化消费的新业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文中以山东曲阜作为案例地,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传统文化研学旅行行为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影响传统文化研学旅行行为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研学情境对传统文化研学旅行行为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行为意愿对参与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研学情境通过行为意愿间接对参与行为产生显著影响。结合研究,提出了引导中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研学旅行的对策建议。
2022年07期 v.36;No.287 202-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2388 ] |[引用频次:9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