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照亮;丁蔓;周小喜;段存儒;
已有的研究对社会资本和公众参与是否提升政府环境治理评价尚无明确定论。基于长沙市和石家庄市2116份居民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社会资本和公众参与对政府环境治理评价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受访居民认知性社会资本水平高于结构性社会资本,公众参与程度偏低,对政府制定的环境治理政策满意度评价最高,而对政策实施效果满意度最低。2)社会资本对政府环境治理评价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且认知性社会资本的直接影响效应更大。3)公众参与对政府环境治理评价具有显著正向影响。4)公众参与在社会资本与政府环境治理评价的关系中具有显著部分中介效应,且在结构性社会资本与环境治理评价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更大。5)社会资本的直接效应和公众参与的中介效应对高收入、高受教育程度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长沙市居民群体的影响更大。建议积极培育社会资本、全方位推进公众参与及关注居民和区域特征差异。
2022年09期 v.36;No.289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71 ] |[引用频次:31 ] - 周心怡;陆迁;龚直文;
运用农户经济行为理论分析了疫情影响农户粮食储备行为的理论机理,然后借助陕西和河南两省部分县区农户的调研数据,在采用logistic基准回归的基础上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测算了疫情对农户储粮数量、储粮周期和储粮率的影响,进一步比较了影响效应在不同种粮面积、收入水平下的组群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疫情冲击显著促进农户储粮行为,对农户储粮数量、储粮周期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通过组群差异分析发现,疫情冲击下规模户和高收入农户的储粮行为变化更加积极,相比之下小农户和低收入农户应对疫情风险的能力较弱,加剧了农民内部抵御风险的不平等性。
2022年09期 v.36;No.289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52 ] |[引用频次:14 ] - 李昊;曹辰;李林哲;
利用陕西、甘肃、浙江、山东、河南和江苏6省1261份微观农户调查数据,采用贝叶斯非线性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绿色认知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绿色认知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过程中,社会规范的锁定效应及其可能的化解路径。结果表明:绿色认知和社会规范均能促进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社会规范对农户行为的锁定效应导致绿色认知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被抑制,但当农户绿色认知程度较高时,社会规范的锁定效应消失。据此提出:进一步提高农户绿色认知以化解社会规范对农户行为的锁定效应,从而促进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分析应重视农村社会规范的作用。
2022年09期 v.36;No.289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29 ] |[引用频次:77 ] - 尹丽;赵振洋;张永旺;
风险不确定性感知是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决策前的重要环节。文中基于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的235份实地调研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风险不确定性感知对农户绿色农业生产意愿与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风险不确定性感知与政策风险不确定性感知对农户绿色生产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经济风险不确定性感知的显著性高于政策风险不确定性感知;自然风险不确定性感知对农户绿色生产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绿色生产意愿对绿色生产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政府在加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政策推进时,应建立合理的风险共担措施以降低农户风险不确定性感知,同时需恰当合理地引导降低农户经济风险不确定性感知以提升农户绿色农业生产意愿,从而内生性地推动农户实施绿色生产行为。
2022年09期 v.36;No.289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88 ] |[引用频次:38 ] - 王强强;武千雯;戴永务;
在地方政府既要实现节能减排又要促进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下,拉闸限电政策成为地方政府在短期内控制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文中引入声誉利益机制,构建地方政府和高耗能企业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双方在执行拉闸限电政策与绿色转型之间的策略选择。得出如下结论:1)积极执行拉闸限电政策并非促进高耗能企业绿色转型的最优选择,高耗能企业是否进行绿色转型更多受到市场条件的影响。2)从长期来看,成本高昂的拉闸限电政策难以持续促进高耗能企业绿色转型,地方政府通过拉闸限电政策来强制企业绿色转型无法长期处于均衡状态。3)通过引入主动绿色转型获取的声誉利益机制,能够在地方政府消极执行拉闸限电政策背景下实现高耗能企业绿色转型目标。
2022年09期 v.36;No.289 3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76 ] |[引用频次:15 ] - 张向宁;王小军;齐广平;康燕霞;银敏华;马彦麟;贾琼;
水安全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为有效缓解水安全问题,构建科学合理的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十分关键。文中以庆阳市为例,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DPSR)模型初选了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能提高指标体系代表性与独立性的信息敏感性和相关性分析方法,进行指标体系优化并确定指标权重。结果表明:信息敏感性和相关性分析将28个初选的指标筛选为16个指标,使指标体系更加简明灵活;亩均水资源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每公顷农用化肥使用量对水安全影响最敏感,且压力系统是影响庆阳水安全的主要子系统,比重为31.27%。文中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为应对庆阳水安全问题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2022年09期 v.36;No.289 4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21 ] |[引用频次:21 ] - 李琪;李凯;
为促进绿色生产托管服务供需对接、提升托管服务效率,从组织形式、服务模式、服务内容、盈余分配和托管服务价格等方面设计了绿色生产托管服务方案,并利用山东省小麦种植户数据和选择实验等方法考察了农户对托管服务的需求偏好及其异质性。结果表明:1)农户整体偏好含有村集体介入的托管组织形式,托管需求主要集中在机械和农资环节,更青睐于保底收益的盈余分配模式。2)生产禀赋是农户服务需求异质性的主要来源,劳动力数量与生产规模决定了农户更加关注生产托管的服务形式还是服务内容。3)从服务模式来看,劳动力充足或老龄化农户偏好“菜单式”托管,而规模户或高兼业农户更加偏好“保姆式”托管。为此,优化农业绿色生产托管服务应充分考虑小农户的异质化需求,实现托管服务的多样化。
2022年09期 v.36;No.289 5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87 ] |[引用频次:20 ] - 李佳宁;李敏;冀昊;
“十四五”期间国家实施第三轮生态补偿政策,应在巩固草原保护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改善牧户生活。利用青海省河南蒙古自治县调研数据测算和评价牧户生活质量,分析生态补偿政策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影响的异质性,检验收入影响的中介和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样本牧户生活质量综合值在五分制量表下均值为3.48,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主观评分高于客观,且主客观得分内部均表现出较大离差。2)标准合理性、监管执行力度均显著正向影响牧户生活质量,标准合理性的作用效果更大。3)标准合理性对生活质量水平偏低的牧户影响显著,反映出政策的扶贫效果;监管执行力度对生活质量中等的牧户影响显著,提高了其积极寻求改善生活质量方式的可能。4)收入影响在监管执行力度对牧户生活质量的影响路径中存在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占比20.6%。因此提出对生活质量偏低的牧户适当提高现有补偿标准、定期开展检查工作,把关养殖规模的同时注重提升品质、加强对牧户的技能培训和知识教育等建议。
2022年09期 v.36;No.289 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90 ] |[引用频次:11 ] - 李姗姗;龙方;
基于粮食生产与粮农收入协调指数模型理论,选取2005-2020年全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农村经济情况数据为样本,采用多元有序logit逐步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农地流转对粮农增产增收协调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粮食生产与粮农收入之间呈现阶段性动态变化发展关系。2020年全国粮农增产增收协调指数为0.73,属于失衡的粮食增长滞后型,并存在多个失衡地区。2)通过逐步回归筛选出转让与股份合作两种农地流转方式对粮农增产增收协调值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但其他流转方式回归结果不显著,证明了农地流转对粮农增产增收协调值影响结果具有异质性。3)控制变量中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生产总值和地区生产总值都是正向显著影响粮农增产增收协调发展,但需要进一步控制化肥使用量。研究认为政府不仅需要重视农地流转制度中的异质性,坚持农地流转制度创新,而且还需逐步完善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真正激发粮农种粮积极性,促进粮农增产增收协调发展。
2022年09期 v.36;No.289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40 ] |[引用频次:13 ] - 牛文浩;申淑虹;罗岚;张蚌蚌;靳亚亚;
探究农户兼业对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缩小农村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黄河流域中上游1879份农户调研数据,文中借助无条件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农户兼业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增收效应,同时利用RIF回归分解法进一步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农户兼业对各收入水平农户均具有显著增收作用。2)兼业对高收入农户群体的增收作用显著高于低收入农户群体,即农户兼业扩大了农村内部收入差距。3)系数效应是兼业中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主因,以亲友中村干部数量、户主身份为代表的社会资本、以家庭人数、户主年龄、家庭劳动力占比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和以家庭人均固定资产为代表的物质资本是系数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一方面应持续加强农户兼业相关支持政策的制定和完善,鼓励更多农户进行兼业;另一方面,还应实施差异化的政策,在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物质资本等方面给予低收入农户群体更多的支持和帮扶。
2022年09期 v.36;No.289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32 ] |[引用频次:21 ] - 宗鑫;张钦鲁;
减畜是实现草畜平衡的核心手段,在保障减畜不减收的前提下,依据减畜损失给予超载牧户对等补偿,才能实现草原生态与牧户生计目标的兼容。为此,基于草畜平衡标准、草畜平衡补偿标准、标准羊单位减畜损失、放牧超载率关系设定,立足补偿是基于减畜过程的现实,借助数理统计方法构建一个分析放牧超载率、统一补偿与差异化补偿、总量补偿与结构补偿的理论框架,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差异化的草畜平衡补偿应兼顾不同地区间和同一地区不同牧户间的差异性问题;统计放牧超载率时,应将不超载牧户排除,以超载牧户的放牧超载率反映真实的超载情况,否则易导致同一地区内真实的放牧超载率被低估;实践操作中,同一地区内可设定一个统一的草畜平衡补偿标准,以此为参照,进行结构补偿调节,多补的扣减,少补的补足,实现差异化的草畜平衡补偿,才可达到100%的预期减畜比例。
2022年09期 v.36;No.289 8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58 ] |[引用频次:8 ] - 张瑜忠;王立;徐先英;刘虎俊;牛丹妮;张颢译;
为了解河西走廊公众对防护林的认知和态度,籍此探讨现行防护林建设和管理方式的群众接受程度和意愿,为防护林持续发展提供参考。通过河西走廊绿洲-荒漠过渡带的公众问卷调查,构建了公众对防护林的现状认知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认知的认知度评估模型,分析了公众认知度的影响因素,并探讨了公众认知度对防护林建设和保护的支付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公众的防护林认知度普遍较高;公众对防护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认知排序为防风固沙>大气调节>农业增产>土壤改良;职业类型、沙源距离、生活区域、环保经历和文化程度对防护林认知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公众认知度越高,越愿意捐赠更多的资金去建设和保护防护林。环境影响导致公众关注防护林建设,公众对防护林认知还是直觉,深层次认知还需要宣传引导。
2022年09期 v.36;No.289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7 ] |[引用频次:6 ] - 马海波;
“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当下全球气候治理问题的热点议题,碳足迹是衡量气候变暖问题的重要工具,可以对食物生命周期内的碳足迹进行量化评估,进而帮助人们提出节能减碳的具体举措。当前食物的浪费问题在我国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自助餐因其独特的就餐方式,使得其在食物浪费方面与其他就餐方式有所区别。文中利用生命周期的分析方法,探讨自助餐饮食形态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关系。以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获取餐厅菜单上的实际食材品类、使用量、食材产地、搭配不同的蒸、煮、炖、炸等所需的燃料、电力损耗量、厨余废弃量等,再配合本研究搜集的相关碳排放系数进行计算。研究结果发现:1)食材的原料制作阶段的碳排放量最高,占总碳排放量的82%,食材制作阶段的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约13%,交通运输阶段的碳排放量占3%,食材废弃物处理阶段的碳排量约占总排放量2%。2)从食材种类区分,肉类占食材总碳排放量的47%,水产品占18%,蔬果类的碳排放量贡献占比为12%。3)就各肉类食材碳排放量排序,以牛肉占比最高为73%,其次为禽肉占15%,猪肉占12%。研究结果可作为未来饮食温室气体减量管理的参考。
2022年09期 v.36;No.289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52 ] |[引用频次:7 ] - 宋亮;杨健翔;佟大建;温佳文;
文中基于调研的安徽省在校大学生1506份有效问卷测定餐饮外卖食物浪费水平,并从个体主观因素(包括个体统计特征、食物浪费态度、外卖消费行为),外卖食物供给系统(包括平台和商家、消费场域的基础设施和社会规范)两个维度探讨影响餐饮外卖食物浪费水平的因素。研究结论显示:餐饮外卖食物浪费水平要显著高于食堂就餐和家庭就餐;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个体主观维度中除个体统计特征、食物浪费态度相关变量对外卖食物浪费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外,外卖消费行为因素中的外卖订购频率和订购计划性也能够显著影响食物浪费水平;食物供给系统维度的平台和商家因素中,商家的定价方式、销售策略,平台的信息提示、配送时长对食物浪费水平也有显著影响;消费场域的基础设施完备性和社会规范也是影响食物浪费水平的重要因素。基于上述研究结论表明对于外卖食物浪费,除加强居民节约食物观念教育外,还要通过优化餐饮外卖食物供给系统与促进居民生活方式转型,进而降低外卖食物浪费水平。
2022年09期 v.36;No.289 1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87 ] |[引用频次:5 ] - 龚萍;党晓宏;蒙仲举;迟文峰;常江;
为探究生物结皮覆盖下沙质土壤水分入渗规律,以神东煤田李家塔采煤沉陷区的沙质土壤为研究对象,并以无生物结皮覆盖的裸露沙地为对照,对研究区生物结皮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同时结合研究区降雨特征开展了降雨及入渗过程模拟试验,测定了土壤入渗速率,研究了生物结皮对降雨的再分配及沙质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1)距小叶杨基部140cm处与树冠基部结皮覆盖区域0-5cm和5-1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2.18%和2.73%。2)生物结皮对土壤水分的入渗有一定的阻碍作用,降低了水分的入渗速率,并缩短了土壤达到稳定入渗的时间。生物结皮覆盖下土壤水分入渗速率为1.86mm/s, 15min后达到稳定入渗,对照的水分入渗速率为2.19mm/s, 50min后达到稳定入渗。3)生物结皮对降雨具有拦截作用,渗透平均厚度为13.54mm的生物结皮所需降雨量为5.02mm,渗透相同厚度裸露沙地所需降雨量为2.94mm。
2022年09期 v.36;No.289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77 ] |[引用频次:6 ] - 李斌鹏;陈新闯;董智;李锦荣;张晨旭;李红丽;高天明;
内蒙古荒漠草原由于地表植被覆盖度低,土壤颗粒分散,极易发生土壤风蚀现象。土壤水分能够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但其影响程度目前尚不明确。基于此,文中以内蒙古苏尼特右旗选择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 Griseb.)荒漠草原原状土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区风季的风速数据及测定的土壤质量含水量情况,设置1.5%、2.5%、3.5%三个水分梯度与10、13、17m/s三个风速梯度,开展了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的土壤起动风速,不同土壤含水量及风速交互作用下的土壤风蚀率、风沙流垂直分布的风洞模拟试验,以探究土壤含水量、风速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风蚀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能够增大起动风速,从而提高土壤抗风蚀能力,土壤含水量对风蚀率的作用随着风速的增大逐渐减小。2)低风速下土壤含水量的增加显著降低土壤风沙流沙物质含量,随着风速的增加,近地表风蚀输沙量比例逐渐升高。3)含水量通过与风速的交互作用起到降低风蚀的作用,但影响程度较低,研究区土壤含水量条件下的风速影响阈值为13m/s,风速超过13m/s,土壤含水量对于风蚀率的影响不明显。因此,风速是研究区土壤风蚀的主导因素,但在一定的风速范围内适当增加土壤含水量能够有效减少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土壤风蚀。
2022年09期 v.36;No.289 126-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58 ] |[引用频次:15 ] - 张海潇;郭晓宁;张青梅;马学莲;马元仓;谈昌蓉;
利用激光雷达、环境监测站污染物浓度数据、气象数据及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结果,对2021年3月15日-22日西宁一次强沙尘污染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受偏东风影响,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甘肃境内沙尘传输,随高度降低,偏东气流对西宁的影响逐渐加大。根据污染特征及天气条件将此次过程分为污染前、沙尘输入和混合污染三个阶段。污染前受蒙古气旋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沙尘天气,但青海省境内大气扩散条件较好;沙尘输入阶段高压底部偏东风携大量沙尘堆积在高原东侧,并在河湟谷地东风回流作用下输送至西宁及周边区域。PM_(10)平均质量浓度为1337μg/m~3,小时浓度最高达2030μg/m~3,PM_(2.5)/PM_(10)比值范围为0.20~0.24。气溶胶粒子主要集中在近地面1km范围内,雷达消光系数大于0.3km~(-1),最大退偏振比达到1。混合污染阶段上游污染物浓度降低,PM_(10)平均质量浓度为384μg/m~3,退偏振比降至0.3-0.7。19日夜间,受新冷空气影响,地面风速增大,部分地面沙尘颗粒被吹起,但大气扩散条件仍不利,近地面200m范围内退偏信号与消光信号均较为显著。
2022年09期 v.36;No.289 133-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345 ] |[引用频次:4 ] - 李楠;张振华;张雨;宋扬;张倩;
含沙量的输移过程具有确定性的运动规律和不确定性的统计规律,其复杂性导致含沙量过程难以预报。文中遵循数理统计认识事物的思路,描绘水沙运动规律,基于不确定性分析建立由试验系统和估计系统两部分组成的含沙量过程预报模型,在确定性预报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贝叶斯方法进行不确定性分析,求出预报对象的后验分布作为最终预报值。经黄河潼关站检验期6场洪水过程验证,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含沙量过程预报模型检验期6场洪水的确定性系数高于0.7,沙峰相对误差低于20%,输沙总量相对误差低于10%,模型预报精度显著提高,可以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决策信息。
2022年09期 v.36;No.289 141-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22 ] |[引用频次:1 ] - 占宇轩;徐树建;陈海涛;孔凡彪;张军强;苗晓东;贾广菊;
黄土是记录第四纪气候演变信息的良好载体。文中以山东章丘埠西剖面与大口北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黏土矿物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剖面黏土矿物相对含量的分布特征,并结合两个剖面中的伊利石结晶度指标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探讨了末次冰期以来山东内陆与岛屿黄土的黏土矿物特征以及气候环境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山东埠西与大口北剖面的黏土矿物组成以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高岭石为主,并均呈现为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高岭石的含量变化特征。2)埠西地区的古气候环境总体经历了相对温暖湿润的MIS-3、寒冷干旱的MIS-2两个阶段,并在MIS-3与MIS-2阶段经历了两次较为明显气候变化;大口北地区也经历了古气候环境为相对温暖湿润的MIS-3、寒冷干旱的MIS-2两个阶段,其中在MIS-3与MIS-2阶段过渡时期发生了一次较为明显的气候突变事件。3)虽然埠西剖面与大口北剖面的黏土矿物对古气候环境均具有良好的指示意义,但因地貌因素的影响使埠西与大口北剖面在黏土矿物的分布特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由此可知,黏土矿物在山东黄土古气候环境演变过程中虽然存在着普遍地适用性,但黏土矿物作为环境指标时,对不同地貌类型区的古气候环境演变过程的响应也存在着差异性。
2022年09期 v.36;No.289 149-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449 ] |[引用频次:2 ] - 蔡霞;李亚军;李智才;蔡琳;郭栋;
文中利用山西省107个国家站站点1981—2018年春季逐日平均气温、地温资料,采用相关分析、M-K非参数检验等方法,研究了山西省春季各层地温的变化趋势以及地温与气温和春季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M-K突变分析得出:春季平均气温在1998年出现由冷转暖的突变,0cm地温在1999年发生突变,5cm地温突变点为2003年,10cm地温突变点为2001年,15cm和20cm突变点均为1997年。山西春季崩坍、滑坡发生频次从2005年开始呈高频增长趋势,其中2005-2009年发生频率呈显著增多趋势,2016-2018年发生频次减少。0cm地温与崩塌、滑坡频次呈显著正相关。0cm地温升高时,崩塌、滑坡有增多的迹象。通过小波能量谱分析春季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与0cm地温呈现出同位相显著正相关。选取历史上山西省春季出现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个例分析得出,春季地质灾害发生前平均气温和0cm地温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类持续异常偏高或突然转为偏高,第二类前期偏高或异常偏高,临近转为偏低,由于0cm地温的变化特征几乎与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一致,所以可以利用平均气温的数据作为判别春季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是否发生地质灾害的天气阈值。
2022年09期 v.36;No.289 158-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5 ] |[引用频次:3 ] - 贾峥嵘;郝佳丽;郝艳芳;武小平;白文斌;郭瑞峰;刘勇;
为探究不同促生菌剂对甘薯生长及栽培土壤肥力的影响,以苏薯16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添加枯草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4种不同促生菌剂材料对甘薯生长及栽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促生菌剂都可显著提升甘薯蔓长、单株结薯数、SPAD、Pn等参数,并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土壤酶活性、土壤细菌、放线菌、微生物总数量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同时显著降低了土壤真菌数量和微生物量碳氮比。其中,胶冻样芽孢杆菌处理效果最好,较对照CK处理,甘薯蔓长、单株结薯数、SPAD、Pn等参数分别增加29.7%、67.7%、9.7%、25.7%;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幅为19.1%;土壤磷酸酶活性增幅为32.1%;土壤放线菌及微生物量氮增幅分别为48.0%、184.1%;土壤真菌数量和微生物量碳氮比降幅分别为32.3%、63.8%。通过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出胶冻样芽孢杆菌处理对甘薯栽培土壤的肥力水平促进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可为当地甘薯栽培土壤的高效利用及化肥的减量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2022年09期 v.36;No.289 166-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09 ] |[引用频次:29 ] - 李刚;杨天庆;崔政军;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肉蛋白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T1:不施肥;T2:单施化肥;T3:单施肉蛋白生物有机肥;T4:肉蛋白生物有机肥替代30%化肥;T5:肉蛋白生物有机肥替代60%化肥;T6:肉蛋白生物有机肥替代90%化肥)对旱地胡麻土壤含水量、贮水量、耗水量、籽粒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肉蛋白有机肥可显著提高胡麻现蕾期-成熟期土壤的贮水量,降低总耗水量,总耗水量较单施化肥平均下降2.22%-8.89%。T4处理可显著提高胡麻籽粒产量、纯收益和水分利用效率,较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分别提高74.21%、65.94%、55.00%和17.62%、33.69%、15.50%。肉蛋白生物有机肥替代30%化肥可作为当地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最佳配施方案。
2022年09期 v.36;No.289 173-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2 ] |[引用频次:6 ] - 杨洋;庞春花;张永清;康书瑜;
为明确聚丙烯酰胺(PAM)与磷肥互作对盐碱地藜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藜麦1号”白藜为试验材料,设置PAM施用量(0.25(A_1)、0.50(A_2)、0.75(A_3)g·kg~(-1))和磷肥施用量(50(P_1)、100(P_2)、200(P_3)mg·kg~(-1))双因素处理,以PAM、磷肥皆不施为对照(CK),采用盆栽试验分析PAM与磷肥互作的条件下,盐碱地中藜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PAM与磷肥互作显著提升了藜麦根系活力、SOD活性、POD活性,且均在A_2P_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并显著降低了藜麦根系可溶性糖含量,且在A_2P_2处理下达到最小值,其中A_3P_3处理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2)各处理均提升了藜麦有效分枝数和千粒质量,在A_2P_2处理下与对照相比显著提升84.7%和78.9%,除A_3P_3处理外,其余处理均显著提升了籽粒产量。3)各处理均显著提升了藜麦根、茎、叶磷含量,随着施磷水平的增加,植物总磷含量逐渐增加;随着PAM用量增加,植物总磷含量先升后降,在A_2P_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研究结果表明,PAM与磷肥互作处理可显著促进盐渍化土壤中藜麦的生长,提高藜麦各部位磷含量,实现藜麦高产,且在0.50g·kg~(-1)PAM用量、100mg·kg~(-1)施磷量处理下达到最佳效果。
2022年09期 v.36;No.289 180-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494 ] |[引用频次:8 ] - 马永康;王振华;宗霞;李海强;常宏达;
为探究我国新疆吐哈地区适宜滴灌骏枣种植的有机肥配施模式,文中研究了增温灌溉下有机肥配施对滴灌骏枣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设置2个灌溉水温,分别为井水T1(13±1℃)和增温水T2(21±1℃);设置6个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水平,即有机肥依次替代0%、10%、30%、50%、70%、90%的化肥,全施化肥作为CK,共12个处理。结果表明:增温灌溉可使骏枣的产量、果实总糖、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平均提高7.15%、1.92%、3.53%、4.12%,总酸含量降低5.10%。增温灌溉下配施有机肥能使骏枣的产量、果实总糖、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平均增加13.14%、8.67%、14.43%、14.34%,总酸含量减少10.67%。采用主成分分析对骏枣产量、品质、净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得到适宜滴灌骏枣种植的有机肥配施模式为:增温灌溉下50%有机肥配施50%化肥。研究结果可为吐哈地区有机肥的使用以及滴灌骏枣的增产优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022年09期 v.36;No.289 186-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5 ] |[引用频次:8 ] - 王世宁;谢雪果;袁雷;吉雪花;
探明植物体内氮素水平可以指导农户科学施肥,对减轻环境污染具有实质性意义,SPAD技术能实时、无损且精准的表征植物体内氮素水平。研究分析了色素辣椒氮营养指标与叶片SPAD在不同生育期的变化特征,利用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 PLS)方法的VIP(variable importance for projection)值明确了基于SPAD仪的色素辣椒氮素诊断敏感叶层和叶位。结果表明:色素辣椒果实膨大期SPAD值较高,各生育期不同叶层SPAD均在N80处理下较高;SPAD值和氮营养指标表现出上层叶>中层叶>下层叶的特征。PLS分析显示,色素辣椒不同叶层和叶位的SPAD值与氮营养指标的相关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R~2)和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 error, RMSE)满足模型精确要求,表明不同叶层和叶位的SPAD值对氮素营养指标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能满足利用SPAD仪对辣椒氮素状况进行无损诊断的需求。VIP分析显示上层叶(UL)完全展开叶中部位置(C)是色素辣椒氮营养诊断的最佳SPAD测定位置。
2022年09期 v.36;No.289 194-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5 ] |[引用频次:3 ] - 穆森;那顺达来;包斯琴;苏力德;苏都尔;苏亚拉其其格;苏布登格日勒;
以历史文献、地方志、历史地图为基础,利用核密度分析、莫兰指数等方法对呼和浩特地区1572-2020年的聚落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聚落数量变化呈波动增长过程。明末清初聚落散落分布,清中叶确定基础集聚格局,民国时期奠定现代聚落格局。2)聚落空间集聚自南部长城沿线半湿润区不断向大青山北部半干旱区移动,发展过程中由插花式布局向条带状扩展布局转变,在武川县北部和黄河沿岸形成高密度集聚。3)水热条件和地貌状况是聚落发展的基础条件,人口数量变化是聚落兴起的前提条件,历史政策和社会经济繁荣是驱动农牧交错区聚落发展的主要因素,聚落格局演变实质上反映农牧交错带北移和地区农业化发展的过程。以上内容对重新认识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聚落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2022年09期 v.36;No.289 202-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1044 ] |[引用频次:12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