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考虑调度碳排放的共享单车环境效益测算

    戢晓峰;王娟;陈方;郝京京;

    为测算共享单车的环境效益,文中针对当前共享单车碳减排模型未能考虑营运调度碳排放的不足,构建考虑调度碳排放的共享单车营运碳减排测算模型。以昆明市主城区哈啰共享单车为例,测算昆明市共享单车的环境效益,并揭示昆明市共享单车调度碳排放对环境效益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异。结果表明:昆明市哈啰共享单车每天调度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为35.506kg,每年调度所产生二氧化碳为12960.785kg,当不考虑共享单车调度时,2021年共享单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455.626t,而考虑共享单车调度则减少1442.665t二氧化碳排放;昆明市哈啰共享单车环境效益呈“中心-外围”的空间格局。因此,若不考虑共享单车调度碳排放则共享单车环境效益将会被高估。

    2023年05期 v.37;No.297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27 ] |[引用频次:3 ]
  • 河北省大学生碳排放结构特征分析及减排路径研究

    庞娇;安晓明;刘鑫;徐佳音;代鹏宇;宿瑶;闫丰;

    大学生是高素质群体的代表,是低碳行动的有力践行者,随着低碳生活教育不断深入开展,建设低碳校园的任务迫在眉睫。文中通过对河北省11个市的主要高等学校发放随机问卷收集了957份河北省典型大学生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碳排放基本数据,利用碳排放因子核算了相应的碳排放量,对数据进行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衣食住行用中,食(53.8%)和用(40.8%)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比重较大,住占比最小(0.3%);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当前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环保认知水平,但是在部分碳排放量较高的大学生群体中,环保意识与实际行为存在异步性,环保行为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文中研究结果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践行绿色校园约定,为创建低碳校园提供针对性策略和建议。

    2023年05期 v.37;No.297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50 ] |[引用频次:5 ]
  • 政府注意力能否引起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改变?——基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分析

    乔婷;赵海东;

    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刻画了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间关系的一般规律。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国家资源大区和重要能源基地,是否符合这一规律?近年来政府高度关注环保,有没有改变曲线的形态?文中选取内蒙古1999-2020年工业三废排放量作为环境污染指标,分别与代表经济增长的同时期人均GDP进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检验,并归一化处理工业三废数据得到环境污染系数,与经济增长系数进行EKC联合分析。结果显示:工业三废单项环境污染指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均未完全符合EKC假设,但使用环境污染系数进行的EKC联合分析却呈现显著的“倒U型”曲线形态,即环境污染随经济增长呈现先加剧后好转的状态。引入政府环境注意力作为调节变量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政府环境注意力的提升会使内蒙古EKC曲线拐点提前。表明内蒙古环境与经济发展渐趋协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政策见到了成效。

    2023年05期 v.37;No.297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18 ] |[引用频次:5 ]
  • 数字技术采纳对喀斯特地区农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影响——基于8省5704户经验数据

    伍国勇;黄泽珍;郭伟良;

    基于中国喀斯特地区贵州、云南、四川、重庆、广东、广西、湖南和湖北8省5704户调查数据,运用OProbit模型,探讨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边际效应为0.1057;考虑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中,社会网络和信息渠道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信息渠道的中介效应更大;东部喀斯特地区、家庭收入高的农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可能性更大。因此,建议扩大农村数字技术覆盖,拓宽农户社会网络和增加信息渠道,激发中西部地区、家庭收入低农户的内生动力。

    2023年05期 v.37;No.297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02 ] |[引用频次:3 ]
  • 农户付费制度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张秋;赵月峰;乔梅;薛彩霞;王博文;

    文中基于1753份农户调研问卷,综合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中介效应分析方法,构建农户付费制度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提升效应及影响机制,并比较不同村庄、家庭的组群差异。研究表明,农户付费制度显著提高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绩效,且对近郊村、有补贴、务工距离近的农户家庭的影响效应更显著;进一步的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农户付费制度通过个体持续管护与集体持续管护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绩效。为此,逐步在有条件地区实现农户付费制度的全覆盖,依托付费构建政府与农户的联动机制,更好地促进环境整治工作的稳步推进。

    2023年05期 v.37;No.297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30 ] |[引用频次:6 ]
  • 中国公众环境意识及影响因素变化——基于CSS2013和CSS2019的实证研究

    邱成梅;苏健;周丽娟;

    从环境价值意识、环境责任意识、环境能力意识、环境参与意识四个维度测量环境意识,基于CSS2013年和2019年数据发现:1)与2013年相比,公众环境责任意识、环境能力意识、环境参与意识水平在2019年显著上升,而环境价值意识有所下降,这种变化趋势在不同群体中存在异质性。2)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从2013年到2019年,政治面貌、环境评价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减弱,社会阶层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一直很小,年龄、户口性质、社会参与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增强,教育程度、互联网使用对公众环境意识一直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增强。3)中国公众环境意识经历了环境污染驱动的被动关注阶段、环境利益驱动的传媒建构阶段后,已进入环境理念驱动的复杂形成阶段。据此,提出应重视学校环境教育、加强互联网环保宣传、创建公众环保参与平台、提高人际信任水平、分类引导环境责任,并将公众环境意识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质量的评估体系中。

    2023年05期 v.37;No.297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23 ] |[引用频次:6 ]
  • 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导向下农村人居环境公众感知及优化逻辑——基于CSS2021数据

    高群;陈衡洋;杨宗巡;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之一,研究公众感知能够有效检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效能。选取fsQCA方法,基于CSS2021数据研究自我认同、污染感知、互联网使用、社会责任感、社会风气、经济治理、环境治理、行政透明8个前因因素及组态空间差异特征对农村人居环境感知混合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当地污染程度与政府治污是农村居民最为关心的生态环境指标;印证了公众对农村人居环境的要求已上升到高阶形式,提升至人文环境、社区治理等精神层面;农村环境污染程度与人居环境整治方案存在空间分异,东部环境感知高低核心条件为居民主观感知,中部为社会风气,西部则是政府治理。提出优化路径:农村环境整治重点与难点是污染源治理、持续强化改善并提升高质量农村人文环境、因地制宜差异化环境治理,文中研究或可为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供一个新视角。

    2023年05期 v.37;No.297 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29 ] |[引用频次:6 ]
  • 绿色创业能提高农户农业创业绩效吗?

    于丽卫;孔荣;

    提高农户创业绩效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基于陕西和山西788户创业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绿色创业对农户农业创业绩效及其3个维度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1)绿色创业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农业创业绩效,且对不同分位数水平下的农户农业创业绩效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对创业绩效低的农户提升幅度最大,对创业绩效中等的农户提高幅度最小。2)绿色创业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农业创业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且对不同分位数水平下的农户农业创业3个维度绩效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对3个维度绩效低的农户影响最大,对3个维度绩效高的农户影响最小。因此,绿色创业不仅可提升农户农业创业绩效,还可缩小农户农业创业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的差距,绿色创业成为提升农户农业创业绩效的有效模式。

    2023年05期 v.37;No.297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07 ] |[引用频次:6 ]
  • 基于TPB-PMT理论的农户休耕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张思阳;罗宇;谢先雄;孙丹;赵敏娟;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与保护动机理论,构建劳动力外流背景下农户休耕意愿的理论框架,并利用生态严重退化区甘肃省635份农户微观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农户休耕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结果表明:1)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脆弱性、感知严重性、自我效能和反应效能能够显著提升农户休耕意愿,农户反应成本、回报因子会显著降低农户休耕意愿。2)感知严重性和回报因子对休耕意愿的直接效应均大于其通过行为态度的间接效应。3)劳动力外流对主观规范、感知脆弱性正向影响农户休耕意愿的路径具有抑制作用,对自我效能、反应效能正向影响农户休耕意愿的路径具有促进作用。

    2023年05期 v.37;No.297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45 ] |[引用频次:4 ]
  • 人力资本与脱贫地区农户生计韧性——基于门槛回归模型的检验

    郑黎阳;黄荟婕;张鑫;

    提升易返贫农户的抗风险能力是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的重要抓手。文中以农户生计韧性作为识别易返贫农户的指标,利用内蒙古脱贫地区农户调研数据,对农户生计韧性进行测算,并通过门槛回归模型检验人力资本与农户生计韧性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对农户生计韧性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当人力资本低于门槛值时,人力资本正向影响农户生计韧性,社会资本负向影响农户生计韧性,但社会资本的负向影响会随着社会资本的升高而降低;当人力资本高于门槛值时,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均负向影响农户生计韧性。

    2023年05期 v.37;No.297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18 ] |[引用频次:10 ]
  • 社会化服务、技术认知与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纳行为——基于河北省775份小麦—玉米种植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王永强;王哲;

    社会化服务组织具有农业技术信息渠道和农业技术供给主体的双重身份。文中分析社会化服务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探究农户节水灌溉技术认知在二者之间是否发挥中介作用,进一步揭示不同灌溉井深区农户之间的差异,并利用河北省775份小麦-玉米种植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化服务组织作为一种新型农业技术信息获取渠道和可靠的技术供给主体可以提高农户技术认知,显著促进了农户采纳节水灌溉技术,并对深井区农户的节水灌溉技术采纳行为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因此,建议将社会化服务组织作为推广大田作物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要载体,提高农户节水灌溉技术认知,促进农户采纳节水灌溉技术。

    2023年05期 v.37;No.297 7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77 ] |[引用频次:14 ]
  • 中国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研究热点、前沿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图谱分析

    梁敏;王娅;窦学诚;

    易地扶贫搬迁通过对居民主体跨生态空间的整体综合式移置,借以实现迁出地环境、迁入地社区及移置居民主体“三赢”的社区型生态经济转型对策。文中通过筛选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得到2002-2022年易地扶贫搬迁移民领域的623篇文献,借助可视化图谱进行关键词分析,总结当前研究热点及知识进展。结果表明:1)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研究大致可以分为探索、飞跃和平稳三个时间阶段,发文作者及机构相对分散,尚未形成显著的科研合作关系。2)形成了以“搬迁效果评价”和“防返贫路径”为主题的两个研究热点。3)“社会融入”和“移民可持续生计”是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4)在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研究摸索期,“安置规划”和“移民适应水平”的广泛研究为后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发展到成熟期,“扶贫路经”“可持续生计策略”和“移民后续扶持”研究热度提高,推动研究向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后续研究应加强学科交流合作,致力于探讨路径创新和补偿制度体系的完善,为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的中国生态搬迁提供研究范式。

    2023年05期 v.37;No.297 8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2799 ] |[引用频次:2 ]
  • 宅基地集约利用的空心化格局:华北平原典型村庄的微观尺度分析

    崔继昌;郭贯成;张辉;

    分析华北平原典型村庄宅基地集约利用水平及空心化微观格局,对识别农户用地逻辑、乡村发展肌理,推动空心村整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综合体系评价山东德州钱屯村682宗宅基地集约利用水平,基于GIS分析微观空间格局特征,并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探究集约度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以居民点几何中心、宗地重心作为空心格局的参考点,钱屯村宅基地集约度表现出由四周向中心降低的圈层式空心化特征,高低集约度单元呈现交通区位导向与空间不平衡性。2)宗地到村庄中心距离对宅基地集约利用存在促进作用,宗地到基本农田、建成区、公交站距离对宅基地集约利用存在抑制作用,宗地到公交站距离强化了宗地到建成区距离对集约水平的影响。研究建议,确立精明收缩的村庄规划理念,构建基于集约评价的整治方案,为改善微观农户宅基地集约利用创造条件。

    2023年05期 v.37;No.297 94-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86 ] |[引用频次:3 ]
  • 基于IRSEI的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颉金凤;赵军;卿苗;张佘淑;孙紫云;

    基于绿度、湿度、热度、盐度、荒漠化程度五个指标,构建了改进遥感生态指数IRSEI,提出了完全基于遥感数据的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以2000-2020年为时间序列,对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偏低,空间差异显著;近20年间,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有所改善,绿洲边缘、上游林地和草地区域改善较显著;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海拔、土地利用类型是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力因子,驱动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土地利用类型和其他驱动因子的交互作用最为明显。

    2023年05期 v.37;No.297 104-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57 ] |[引用频次:7 ]
  • 塞罕坝地区生态网络构建及优化

    韩阳媚;王锦;于世涛;程顺;李玉灵;

    文中以塞罕坝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提取出对生态网络构建具有重要作用的核心区,并从中筛选出对维持景观连通性贡献最大的15个斑块作为研究区生态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提取有利于物种迁移与扩散的潜在廊道,并结合重力模型对潜在廊道进行分级从而构建形成生态网络,在对生态网络结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网络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塞罕坝地区植被覆盖度高,生态源地面积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7%,源地分布较为均匀,但内部连通性不强,景观呈现破碎化。2)基于MCR模型提取了潜在生态廊道105条,其中重要廊道44条,主要分布于三道河口和阴河林区内。3)将生态源地与结构性廊道相连接形成了一个闭合生态网络,中部千层板林区和西部三道河口林区网络结构较为复杂,稳定性强,生境状况更好,北部和南部地区结构简单且与其他区域连通性较差。4)结合塞罕坝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保护生态源地,划定源地保护红线,拓宽廊道宽度等生态网络优化策略。旨在为高原山地过渡带或特殊地理单元保护生物多样性,更好发挥其生态功能,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融入大尺度范围的生态网络提供一些方法与建议。

    2023年05期 v.37;No.297 112-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22 ] |[引用频次:6 ]
  • 内蒙古“牧光互补”开发适宜性及其与区域能源需求的耦合评价

    杨丽雯;姜鲁光;赵慧霞;

    “牧光互补”是草原畜牧业与光伏产业复合发展的新模式。发展“牧光互补”模式,对于高效利用太阳能资源、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中综合利用气象数据、自然地理与经济社会数据,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估了内蒙古自治区“牧光互补”模式开发的适宜性;通过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内蒙古电力需求与光伏发电潜力进行区域耦合分析。结果表明:1)内蒙古自治区“牧光互补”模式开发潜力巨大,开发适宜区共47.97万km~2,约占全区面积的40.65%,集中分布在内蒙古中部与东部盟市。其中,“非常适宜区”面积为28.43万km~2,“较适宜区”面积为10.28万km~2,“一般适宜区”面积为9.26万km~2。2)内蒙古电力需求呈现“中部高,东西低”、“东部高,西部低”的特征。鄂尔多斯市东部、呼和浩特市与乌兰察布市南部、赤峰市与通辽市东部及呼伦贝尔市北部地区为高电力需求区,兴安盟与阿拉善盟两地为低电力需求区。3)内蒙古“牧光互补”模式开发适宜性与电力需求的区域耦合特征显著。高适宜性—高需求区约20.78万km~2,高适宜性—低需求区约13.63万km~2,低适宜性—高需求区约21.39万km~2,低适宜性—低需求区约20.01万km~2。

    2023年05期 v.37;No.297 12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624 ] |[引用频次:3 ]
  • 南太行山前冲积平原潜水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王继华;于福荣;田鹏州;潘登;李涛;孙淼;

    南太行山前冲积平原地下水分带性明显,区域内人类活动频繁导致地下水化学组分来源复杂。为明确位于南太行山前冲积平原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获取了潜水水样109组以及44组氢氧同位素样品。通过水化学特征分析、离子比例系数法及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手段,明确潜水在南太行山前冲积平原地区水化学类型表现为HCO_3·Cl·SO_4-Ca·Na及Cl·SO_4·HCO_3-Ca·Na,浅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转变为HCO_3·Cl·SO_4-Ca·Na;研究区内主要受控因素有水岩作用、蒸发浓缩作用、离子交换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内沿地下水流向,平原区内方解石、白云石及石膏等矿物均溶解,浅层漏斗区内方解石过饱和沉淀,白云石和石膏溶解程度增强,同时浅层漏斗区具有强烈的Ca~(2+)与Na~+的阳离子交换作用。平原区主要受控因素为蒸发浓缩作用,浅层漏斗区内受控因素主要以水岩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为主,其中部分地区受控于工业化活动影响。该研究对南太行山前冲积平原区域潜水资源合理性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05期 v.37;No.297 130-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5 ] |[引用频次:4 ]
  • 冻融循环下黄土温度及变形特性研究

    张志成;雷乐乐;白瑞强;靳潇;王正一;

    在冻土工程的建设与服役过程中,地基土通常会经历反复有压冻融循环,使其物理状态与力学性质发生改变。文中以黄土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埋深土层对应土压力确定4个试验压力值(0kPa、20kPa、50kPa和100kPa),开展有压冻融循环试验,研究有压冻融循环作用下黄土温度变化及变形发展规律。结果表明:压力会对沿着试样深度的温度分布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在相同深度位置处温度分布会随压力的增大而有所升高,但冻融循环对其影响较小。土体的冻结深度和冻结速率会随压力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且在冻结前期(0~3 h内),压力对冻结速率的影响会比较明显,但随冻结时长持续增加,压力对冻结速率的影响程度会有所削弱。在冻融过程中压力会加速黄土的变形发展,且压力越大,经历冻融循环后黄土累积变形量越大。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在不同压力作用下黄土的融沉率和冻胀率均会呈三个阶段变化:快速变化、缓慢变化、稳定变化。在有压条件下,冻融稳定系数K会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干密度ρ_d会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但最后两者均会趋于较为稳定的状态,在无压条件下,黄土稳定系数K值和干密度ρ_d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值K=1和ρ_(d0)=1.60g·cm~(-3)。且压力越大,曲线变化会越加地明显,说明随着反复冻融循环的发生,黄土的冻胀和融沉变化量将逐渐趋于同一个稳定值。文中研究有助于揭示季节冻土区工程冻融破坏机制。

    2023年05期 v.37;No.297 139-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7 ] |[引用频次:2 ]
  • 大型交通工程环境影响的二元边界与治理逻辑

    叶堃晖;毛家雪;向鹏成;

    大型交通工程对周边环境产生元素异质、结构耗散的多重影响,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现代化的重点领域。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基于环境影响规律,提出有效的治理手段。为此,文中收集全国30个大型交通工程案例,从中萃取17种环境影响要素,借助复杂系统与网络理论建构环境影响系统的二元边界和交互机理。研究表明:1)大型交通工程环境影响系统的二元边界由元素与元素叠加而成,具有种类多元性和程度非匀质性。2)大型交通工程环境影响存在显著的项目类型异质性和程度异质性。3)大型交通工程环境影响的序变因元素与元素交互而生,环境影响系统存在强弱网络联系圈层。更进一步地,环境影响的多元集合、异质性与网络联系是实现大型交通工程环境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2023年05期 v.37;No.297 147-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0 ]
  • 风沙区高速公路波形梁护栏附属设施影响下的气流变化及蚀积特征

    王翠;李生宇;朱丽;戚跃;贾文茹;

    为揭示风沙地区高速公路波形梁护栏对气流的影响,探究护栏影响下的高速公路路面积沙原因,文中采用Realizable k-ε方程结合增强壁面函数模型对路面波形梁护栏作用下的气流流场进行模拟,分析波形梁护栏影响下的三维气流场。结果表明:气流通过波形梁护栏时,在护栏底部和顶部受压加速,护栏正后方受到加速气流的分离填补,在护栏后侧形成对称涡,近地表气流向y+方向扩散形成上升流,地表剪切力增大,涡耗散消失后,地表气流动能最小。随着来流气流速度增加,护栏后方的涡呈现作用范围增大且涡周期脱落趋势。对照波形梁护栏影响下的气流特征和野外护栏影响下的积沙堆积部位有很好的映证关系,即风速在6-7m/s时,积沙部位在护栏后方2.5H处,即涡流耗散的边界。针对于三维风速和湍流难以直观测量的困难,该模拟计算为认识下空上密型构造物对流体的影响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2023年05期 v.37;No.297 15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1 ]
  • 青藏高原输电线路工程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研究

    殷树强;曾小英;张薇;史东梅;

    青藏高原输电线路工程人为水土流失具有区域独特性。以青海格尔木至西藏拉萨±400kV直流联网工程为例,对青藏高原输电线路工程典型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人工促进自然修复是冻土区线性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布设的新理念,各扰动地貌单元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应坚持近自然生态修复原理以及生态工程优先、最小面积扰动和最短时间扰动原则;输电线路工程水土保持措施体系按主体工程区、牵张场、取土场、弃渣场和生产生活临时区5个扰动地貌单元布设,电力塔基区护坡主要有平地型回字形、缓坡型竹节式水平阶、陡坡型鱼鳞坑配植藤本植物工程,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挂网可防止扰动区土壤流失和冻土融化,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04,弃渣场柔性生态挡土墙可保持冻土的稳定性,植物成活率达90%以上;讨论了青藏高原冻土区水土保持措施布设特点及线性工程热融作用的防治措施。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输电线路工程或高寒区类似工程不同扰动地貌单元水土保持措施布设提供参考。

    2023年05期 v.37;No.297 162-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2 ] |[引用频次:1 ]
  • 文化景观遗产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测量——以内蒙古元上都遗址为例

    高飞;赵博洋;郭沁;段广德;

    内蒙古地区有着类型众多、数量浩繁、内涵丰富的文化景观遗产,蕴含着珍贵的价值属性,但相关研究还未全面展开。以《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和《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为依据,构建适用于内蒙古文化景观遗产自身特点的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以层次分析法(AHP)为基础,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建立完善的内蒙古文化景观遗产价值评估体系的内容构成与实施步骤,并利用元上都遗址进行实验性评估。通过这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内蒙古文化景观遗产评价科学化、逻辑化,可为未来遗产提名、申报与保护提供重要目标导向。

    2023年05期 v.37;No.297 169-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72 ] |[引用频次:5 ]
  • 露营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形成路径研究——基于不留痕迹态度的中介作用

    杨占东;赵晨蕾;董耀华;布和;

    基于在北京市周边露营地的491份露营者调查数据,结合计划行为理论,以环境恢复性感知为前置变量,不留痕迹态度为中介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露营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形成路径。结果表明:1)环境恢复性感知能够正向影响环境责任行为。2)不留痕迹态度能够正向影响环境责任行为。3)不留痕迹态度在环境恢复性感知和环境责任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因此,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式露营旅游,露营地应提升服务体验质量,引导露营者不留痕迹态度,积极培育环境责任行为。

    2023年05期 v.37;No.297 177-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49 ] |[引用频次:12 ]
  • 旅游地共享住宿多元空间网络关系理论构建

    杨兴柱;周玲;胡姗;

    在互联网等新技术飞速发展、城乡旅游消费服务升级、个性化消费理念流行等时代背景下,共享住宿作为共享经济在住宿领域的成功实践,成为游客的重要住宿选择。基于此,文章以旅游地共享住宿为研究对象,从“空间”视角切入,引入社会学和心理学中的“行为空间”和“心理空间”的概念,联合共享住宿所处的物质空间,提出旅游地共享住宿多元空间理论设想。在旅游地共享住宿多元空间网络中,共享住宿的物质空间、行为空间和心理空间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物质空间是行为空间的基础,行为空间是物质空间的社会性表达;心理空间和行为空间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物质空间是心理空间的信息来源,心理空间是物质空间的优化参考。由此,构成的旅游地共享住宿多元空间实现了“地(旅游地)-物(共享住宿)-人(核心主体)”的有机统一,并对旅游地共享住宿有了更为全面、系统地评判,将为旅游地共享住宿内外部空间优化、多元管理提供新思路。

    2023年05期 v.37;No.297 184-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2 ] |[引用频次:0 ]
  • 地方依恋对冰雪体育旅游者价值共创行为影响研究

    梁彩荣;李淑媛;王美红;杨莹;吴帅;

    为探究旅游者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机制,以计划行为理论和价值共创理论为基础,运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方法,基于地方情感和冰雪文化因素,提出相关假设,构建冰雪体育旅游者价值共创行为意向的影响机制模型。结果表明:1)冰雪文化和地方依恋变量的模型拓展是成功的,构建模型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解释力和交叉效度,整体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2)知觉行为控制对旅游者价值共创行为影响最大,其次为行为态度和冰雪文化。3)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冰雪体育旅游者价值共创行为意向和态度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该研究为冰雪体育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营销管理启示,同时为国内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2023年05期 v.37;No.297 19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25 ] |[引用频次:11 ]
  • 桂林市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空间错位研究

    王莎莎;林珍铭;

    以传统型旅游城市桂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贡献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等研究方法,对2016-2020年桂林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之间的错位问题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桂林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在时序发展特征上具有一定的同步性,但二者一直处于错位状态,并且疫情又加重了其错位程度。2)在空间分布上,正向错位区主要稳定分布在部分中心城区、阳朔、龙胜等区域,中部及边缘地区为反向错位聚集区,部分区域还出现了正反错位类型的根本性转变,整体呈现出“严重错位程度为主,正反错位类型均衡”的空间分布特征。3)桂林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主要是由部分区县二者间的不协调发展所致,其中,叠彩区、临桂区和阳朔县属于桂林旅游空间错位的关键错位区。4)桂林旅游空间错位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交通条件、政策环境、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要素是桂林旅游空间错位的主要障碍因子,不同区域、不同错位类型区的关键障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各因素在不同区域间的障碍度也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

    2023年05期 v.37;No.297 198-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94 ] |[引用频次:10 ]
  • 下载本期数据